论饶宗颐《选堂赋话》中的赋学批评
饶宗颐诗歌的清气
论饶宗颐诗词的清气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又字伯子、伯濂,号选堂,广东潮州人。
饶先生长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资聪明,弱冠之年,即续成其尊人饶锷之《潮州艺文志》。
年十九,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修志馆兼任纂修。
饶先生治学甚广,设计甲骨、简帛、经学、礼乐、宗教、历史、中外关系、敦煌、潮学、史前文字、目录、艺术、古典文学等十数门类,又擅书画古琴,学艺双修。
被誉为百科全书式之艺术大师。
著有《选堂诗词集》。
饶宗颐有两位伯父,一位叔父。
大伯父是画家,又是收藏家。
父亲饶锷,谙佛理,精考据,诗文造诣犹深,是晚清迄民初潮州颇有代表性的学者、诗人,选堂幼承家风,成为其自在、独立、充盈、坚毅的生命精神的基础。
常有人感慨,选堂先生是在娘胎里就读完书的,由此足见其早慧与禀性之天赋。
绕年少时曾赋联一对:山不在高,洞宜深,石宜怪园须脱俗,树欲古,竹欲疏清代刘熙载曾经指出“诗品出于人品”。
所以,这一对联在字里行间已经透露出饶宗颐先生清高之节气。
下面,我们从几首饶先生的诗词中,来感受绕先生的清气。
这是饶宗颐先生十六岁时作的《咏优昙花诗》:异域有奇卉,植兹园池旁。
夜来孤月明,吐蕊白如霜。
香气生寒水,素影含虚光。
如何一夕凋,殂谢亦可伤。
岂伊冰玉姿,无意狎群芳。
遂尔离尘垢,冥然返太苍。
太苍安可穷,天道邈无极。
衰荣理则常,幻化终难测。
千载未足修,转瞬讵为逼。
达人解其会,保此恒安息。
浊醪且自陶,聊以永兹夕。
优昙花,又被叫做优昙钵花、乌昙跋罗花,在梵语中为祥瑞花的意思。
《南史》曰:「优昙花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
」佛家《法华经》有云:“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如优钵昙花,时一现耳。
”后来,人们便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饶宗颐的咏《优昙花诗》,既描绘了昙花的形神姿色,又赞美了她的品质情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少年饶宗颐的成熟思想和诗歌艺术特色。
第一首,作者吟咏了在自家莼园的荷花池旁,种植的两株昙花,每当夏末秋初月夜时分,昙花吐蕊,皎洁如霜,芳香袭人,恍若白衣仙女下凡。
从《文选·赋》“物色”类看先唐物色赋的主题演变——《文选·赋》“物色..
一《文选·赋》“物色"钟其鹏——《文选·赋》“物色”从类看先唐物色赋的主题演变类研究之三一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选》是中国“这篇赋显然不是对风作科学的说明,也不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历来被视为文章渊薮。
为描写风而描写风。
作者只是借此把王公贵族由于《文选》不是一般的选本,其所涉及的时代和平民的生活作对比,指出贵贱贫富不齐和苦自周至梁,选录的作家多达]30位(不含无名乐不均的现象。
”③的是。
《风赋》所称述的“愈病氏)、作品达39类762余篇(首)①,故在客观上析酲”④、“发明耳目”的清凉雄风与“驱温致能够较为粗略地反映文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一湿”、“生病造热”的恶浊雌风,内涵着宋玉对社些选录较多作品的门类,客观上也能够反映出会动荡、统治者奢侈、平民百姓困苦的隐忧和该类文学发展变化的某些规律。
《文选·赋》“物愤怨,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宋玉虽色”类就能大体反映出战国至南朝梁代前期物不似屈原那样执著于政治理想的实现,没有屈色赋。
的发展规律,且此种发展趋势一直延续原那种峻洁的人格,但从其作品看,他又有着至隋代(即先唐)。
具体而言,以宋玉《风赋》为战国士阶层所具有的独特气质——以道自任代表的战国汉魏物色赋大都有着较强的政教和较为强烈的忧世情怀。
《风赋》所表现的,正功用,多写同情民生疾苦主题;以潘岳《秋兴是战国士文化中民胞物与的精神与忧息意识。
赋》、谢惠连《雪赋》与谢庄《月赋》等作品为代我们认为,宋玉《风赋》对先唐物色赋同情民生表的两晋至隋代物色赋,同情民生疾苦主题逐疾苦的主题抒写具有导夫先路的意义。
渐暗弱,悲慨个体生命主题得以彰显。
以下试考察汉魏物色赋,其最主要的主题就是同作具体论说,不当处,祈方家指正。
’情民生疾苦。
《汉书·艺文志》著录《杂山陵水泡云气雨旱赋》16篇。
哄中“云气雨旱赋”即《文一、同情民生疾苦主题宋玉的《风赋》是《文选·赋》“物色”类中的选》所谓物色赋无疑,然具体何指已不得而知。
《赋学指南》卷二
《赋学指南》卷二《赋学指南》卷二论诠题赋贵审题,拈题后不可轻易下笔,先看题中着眼在某字,然后握定题珠,选词命意,斯能扫尽浮词,独诠真谛。
如唐太宗《小山赋》,处处摹写小字,宋言《学鸡鸣度关赋》,处处关合鸡鸣,此风檐中秘诀也。
赋又贵肖题,如遇廊庙题,须说得落落大方,杂不得山林景况。
遇山林题,须说得翩翩雅致,杂不得廊庙风光。
题目甚夥,举可类推。
苟一题到手,率尔操觚,并不知题中眼目何在,如题系花鸟,即泛作花鸟赋,题系山水,即泛作山水赋,敷衍成篇,有何意味,况乎手无线索,定然乱杂无章,纵有新词丽句,说得天花乱坠,终是隔袜爬痒,于题何涉?然或知认题,而法未熟,并不论如何议论,如何刻画,如何串合,以及绘景写情,传神诸法,全然不知。
将见凑字凑句,苦态不堪,又何能诠题耶?备列诸法于左,是在神而明之者。
绘景写情情景兼到传神体物刻划点醒陪衬烘托(以上卷二)比例双关串合映带疑审释义议论搓法旋风笔撞法算法前后着想题前翻跌段末收束(自“比例”至“收束”分载卷三)O绘景绘景贵乎雅与题称,如花草雪月等题,是实景也,描实景不可至于堆垛,要有实而虚之之妙。
如春阴、秋阴等题,是虚景也,描虚景不可陷于空疏,要有虚而实之之妙。
王家相《春阴赋》:可是养花,双燕刚飞春社;有谁课雨,一鸠啼近清明。
元梅《涉江采芙蓉赋》:十里香凝,指点凭栏之客;五湖烟暖,招携鼓棹之踪。
《九华山赋》:千岩竞秀,峰从海外飞来;一线微分,天自洞中小有。
曹仁虎《秋露如珠赋》:千颗匀圆,冷湿苍苔之院;五更滴沥,凉沾白苎之衣。
杨昌光《船斋赋》:晴岚远岸,红开东壁之花;落日孤舟,绿到西家之水。
汪履基《饮马投钱赋》:迎风控辔,方成驻马之坡;顾影开缄,忽讶数钱之市。
金国莹《洞庭橘柚赋》:偶来泽畔人家,半篱红影;若问山中奴婢,几树黄苞。
张时风《小春赋》:霜凝月馆,数行雁字悠悠;枫冷寒塘,几点榆星历历。
O写情诗发乎情,而赋者,古诗之流也。
则骈四俪六,亦宜隐寓深情。
作者挥毫,务必寄情绵邈,令人一往情深,方得文生情,情生文之妙。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中国文学批评史知识点参考先秦时期知识点荟萃1、《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被朱自清誉为中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
2、孔子:仁、礼,“兴观群怨”说,重视雅乐3、孟子:性善论、“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4、荀子:性恶论,重视礼乐,《乐论》,“宗经、征圣、明道”5、老庄:“妙”和“自然”6、庄子:第一个自觉而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家一、孔子的文艺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即“诗言志”。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尽善尽美论”,“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八佾》)《韶》乐的内容和形式是完善的,《武》乐歌诵武王伐纣,内容不够完善。
孔子主张内容和形式并重。
【吴承学说文体】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二)
【吴承学说文体】古代文体学要籍叙录(二)文/ 吴承学何诗海·诗文评类要籍诗文评著作是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主要表现形态。
由于文体学研究与中国文学批评密切相关,所以诗文评著作也是古代文体学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等文学批评名著,在文体学上地位也很高。
当然,由于文体学不等同于文学批评,两者在文献来源和价值判断上并非完全一致。
如《文通》、《铁立文起》在批评史上影响不大,但文体论内容丰富,因而具有重要的文体学价值。
由于宋以后诗话、文话类著作层出不穷,本文介绍的诗文评类要籍,以兼综众体的著作为主,单论一体的著作,除少数在文体学上有重要影响之外,一般不列入。
《文赋》。
晋陆机撰,张少康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地探讨创作问题的文章,在文体论上继承《典论·论文》而有较大发展,提出“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复杂的万物,决定了表现万物的文章体类和体貌风格的千差万别;而作者个性、气质、审美倾向等的差异,也造成文体风貌的多样性,所谓“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文章还具体论述了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10种文体的体性特征和写作要求,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等,主要从情感表达和艺术风貌上来考察文体,摆脱了汉儒重实用和功利的文体观,在文体学史上有较大影响。
《文章流别论》。
晋挚虞撰,原为《文章流别集》所附文论,后别出单行,遂称《文章流别论》。
原书已佚,邓国光《挚虞研究》(香港学衡出版社1990年版)综合前人辑佚成果得19则,为迄今收录最全者。
探讨文章分类和流别,涉及颂、赋、诗、七、箴、铭、诔、连珠、论、说、书、序、议、策、诏、戒、章、奏、表、驳、吊、令、记、笺、赞、歌、盟、典引、疏、志、训、讴、哀辞、制、诰、移等41种文体。
对每种文体,一一探讨其名称、起源、性质、特征、功用,考察其发展变化,列举代表作家作品并加以评论,其论述方法和具体观点对《文心雕龙》等产生了直接影响。
宋代词学批评理论
宋代词学批评理论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4年第05期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而宋人丰富的词学批评理论,正是我们更好地理解、传承宋词的重要取径。
宋代词体的繁盛,使词学批评理论逐渐成为专门之学。
相比于唐和五代,宋代词论文献在文体形式、理论内容等方面都更为丰富,唐圭璋的《词话丛编》、邓子勉的《宋金元词话全编》等对其均有辑录,可备参考。
北宋词论北宋前期重要词人如晏殊、欧阳修等,深受南唐冯延巳所作词作的影响。
宋仁宗时期陈世修的《阳春集序》,便是一篇较有代表性的词论文献。
其中谈到冯延巳“或当燕集,多运藻思,为乐府新词,俾歌者倚丝竹而歌之,所以娱宾而遣兴也。
日月寖久,录而成编。
观其思深辞丽,均律调新,真清奇飘逸之才也……又能不矜不伐,以清商自娱,为之歌诗,以吟咏情性,飘飘乎才思,何其清也”。
晏殊、欧阳修等人也沿袭着这样的生活方式,如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记载晏殊“未尝一日不燕饮……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乃具笔札,相与赋诗,率以为常”;欧阳修的《采桑子》词序也谈到西湖雅集之时“因翻旧阕之辞,写以新声之调。
敢陈薄伎,聊佐清欢”。
相比五代时期欧阳炯的《花间集序》标举的“清艳”词风,《阳春集序》则明显更为侧重“清”之一面,更为彰显士大夫对于词体的雅化特色。
张舜民的《画墁录》曾载晏殊与柳永关于词体的一场对话,晏殊自谓“殊虽作曲子,不曾道‘绿线慵拈伴伊坐’”,自觉与柳永较为俗艳的一些作品有所区别。
据范温的《潜溪诗眼》记载,同为词人的晏殊之子晏几道,亦曾向友人辨正“先公平日小词虽多,未曾作妇人语也”。
从总体上看,在北宋前期对晏殊、欧阳修等人的相关词学批评中,可见他们虽然仍以词体为小技,但也将之广泛运用于宴私之中,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生活方式,也根据自身文化素养在“清”等审美层面予以进一步的标举和雅化。
在上述基础之上,苏轼及其门人如黄庭坚、陈师道、晁补之等,对于词体始盛批评之风。
论韩愈赋
这 些赋
,
内容或 描写
司 马 迁 等 一 些 作 家 却 继承 了屈 骚 的 传 统
,
,
或 摹状草 区 禽族 以 抒
,
在 比 较短小 的篇 幅中抒 写 自己 愤愤不 平 的
情怀
。
,
形 式上也 多不免 留着徘律 的根 蔓
。
两者
,
“
虽 云 一 毅 略 已殊 涂
,
”
。
。
然
总 不过 是 魏晋格调 韩愈
而体 物之 赋 篇 赋 这 四 篇赋 以
, , ,
“
、
间接地 阐明某种 哲理
西汉
司 马 相如
,
、
为 工 情 韵 既 置 诸 不 顾 词 藻 也 完全 是 一 些
杨 雄 之 徒 发 展 了荀 子 赋 特 点 篇
,
以
;
洋 洋 长
贾谊
、
游 戏的技 巧
”
①
格调 卑下
。
自不 待 言
。
对 某 一 事 物 进 行 细 腻 的敷 写
唐人 也有一 些古赋 山川 京殿 以 寄讽 颂 情志
则可 以 和
”
惟佳
② 闻 一 多 以 为 此 处有 脱 句 补》 ③
见 嵘楚 辞 校
人 之 独 怀 兮 折 芳 椒 以 自处
互 相发 明 自喻
,
。
( 《悲 回 风 》)
《试 论 屈 原 赋 的语 法特点 及 训 释 中 的 若
但是
,
“
山鬼
”
是 不是屈 原 的 的改作 究竟是
干问题 》
( 咤葬 山 师 专学 报 》 1 9 8 1 年
,
论明代赋学批评之演进
明代赋学批评之演进明代赋学理论,前不及元,后不及清,在赋学批评史上并没有取得多少骄人的成绩,但作为古代赋学的一环,以“祖骚宗汉”的理论宗尚,连接起元代和清代的古体赋学,却又具有重要的赋史价值。
从赋学批评的倾向来看,明代赋论沿续的是元代祝尧的赋学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①,即明初百年的复古赋论,以前后七子等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复古赋论,后期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赋学论争以及对汉魏六朝的归依。
今结合明代赋家和论者的相关论述,具体阐释明代赋学批评之进程,以就教于方家。
一、明初赋论的“祖骚宗汉”说明代初年,惩于元帝国对汉文化的摧残,明太祖诏复唐制(包括被元代削弱的考试制度),以追踪汉唐气象,振兴汉族文化;太祖、成祖还相继颁令以“四书”、“五经”为国子监课程,倡扬程朱理学,制定以理学为内涵的八股文程序,以统约士子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两项政策的影响下,出现了明初近百年文风以应制之敷演加理学之空疏为主流的僵沉局面。
和这种统治政策相适应,明代前期文学创作并没有什么特色,文学理论亦无多少发见之处。
就赋学而言,明初的赋论家亦多是承续元代祝尧《古赋辨体》的观点。
在明初的百余年间,“祖骚宗汉”的赋学崇古论成为其时的一致要求,林弼在《书黄诚甫《言志赋》后》云:“诗为离骚之宗,而离骚又为赋辞之宗。
诗言志也,骚若赋亦各言尔志也。
古之君子道与时违,志不获逞,率托于言以舒其忧而泄其愤。
自屈氏以来,作者非一矣。
然惟知道者为能不怨不尤,以不失其志之正。
今观黄先生诚甫《言志赋》,其志皆古人之志,其言皆古人之言,其所以自勉自择者,莫非古道,则其所趋之正非止于舒忧泄愤而已。
先生年将及颐,而其诗若文愈雅健守古法。
”(《林登州集》卷二十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27册)以诗骚为赋宗,强调抒发情志,舒忧泄愤。
刘基也认为文章“下逮魏晋,降及于隋,驳杂不一,而其大概,惟日趋于绮靡而已”(《诚意文集》卷五《苏平仲文集序》,四部丛刊初编本,第248册)。
试从“云”意象论选堂诗中的清气
试从“云”意象论选堂诗中的清气试从“云”意象论选堂诗中的清气韩山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陈健茹饶宗颐,字伯濂,自号选堂,是20世纪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是人所共钦的汉学大师,在众多的学术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果。
他十二岁开始学习作诗,才思敏捷,在古典诗词写作上亦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他的诗词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自在独立的性情品格和高迈特出的生命情怀,同时在他的一系列诗词中都洋溢着一种清逸脱俗高雅明净的情趣,即所说的“清气”。
本文试从饶公诗中出现的“云“意象,试着探讨论述这股“清气”的特性。
一、古典诗词中的“云”意象探微云作为一种自然物像,它无疑最直接地表达了一种欣赏自然的情趣,因而它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意象,很早就已为人们所注意,并进入诗歌审美之中,如“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敕借歧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但大多诗人又从宗教理解的视角和宗教感化下的佛家心态来观照这自然界的云影,这种佛禅意蕴与意象的集中出现,是从唐代才开始的。
唐代诗人们把云当作一种身心解放、心灵空闲、无所执著而万念不起,不为物累而神清气容的心性外化的介质,这又与禅宗的勃兴大有关系。
可以说,诗人们借用“云”来表现自己空灵睿智的禅心和玲珑透彻的诗境。
皎然的《溪云》诗说:“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
有物不累形,无迹去随风。
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在这些诗人的眼中,云已不是纯自然的云了,而是被当作他们那种澹泊无心,闲适清静、无执无争的生命形态的对象物了,在他们这种对象化的过程中,自然的云,也具有了浓郁的象征性,蕴含着渊深的佛理意蕴。
又如以下这段联语: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联语中透出一份闲逸,一份悠然,云卷云舒间的气度曾让无数文人墨客倾倒,云也随之成为诗词意象中的一朵奇葩。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白云飘飘舒卷自如,因而具有一种飘渺清新的逸态。
所以在古典诗歌的发展的长河中,云以其自然随意、幽雅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所推崇,成为他们自由人格的象征。
浅谈饶宗颐开阔的赋学视野——以一场赋学演讲为例
调诗 以言 志 , 以抒 情 , 以讽 颂 ; 分 强调 大赋 之铺 张扬 厉 的颂美 目的和 效 果 方 面 , 忽 略 了赋体 文学 骚 赋 过 而 体制 ( 体 、 体 、 骚 散 诗体 、 体 等 , 日散 体 大 赋 、 情 小 赋 等 ) 功 能 的 多样 性 , 材 和 内容 的丰 富性 特 骈 或 抒 和 题 点 。他根 据《 隋书 ・ 籍 志 》艺 文类 聚 》 经 《 的记 载 , 列举 了汉 唐 一 批 言 志赋 , 出历 代 赋 中此类 贤 人失 志 之 指 作, 即是 言志 的 。“ 志类 赋 之 独立 研究 ” — 一个 专题 研 究 的话题 , 言 — 表现 了饶 宗 颐先 生 对 当代赋 学研究
— —
以 一 场 赋 学 演 讲 为 例
于 浴 贤
( 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 院 , 福建 泉州 3 20 ) 6 0 0
摘
要: 饶宗颐是海 内外 著名的汉学 家 , 被誉 为“ 百科 全 书式 的大学 者” 。渊博 的知识 , 阔的学术视野 , 开
深刻睿智的学术见解 , 是饶 宗颐卓越的学术 品格和境界 。这种学术品格与境 界 , 他 的一 场特邀赋学 演讲中 、 在
广 , 维开 放 , 见深 刻 , 思 识 方法 路径 常新 , 因此在许 多 学术领 域 中都 获得 了着 人先 鞭 、 风气 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地位 , 开 在众 多学科 领 域研究 中都取 得 了卓 越 的 成 就 。其 研 究 领 域 之 广 , 及 古 文 字 学 , 涉 敦煌 学 , 古 学 , 考 金石 学, 历史 学 , 中印关 系学 , 教学 , 辞学 , 宗 楚 目录学 , 志学 等等 。 因此 , 内外 学术 界 称 他 为“ 科 全 书式 方 海 百 的大学者 ” 。
况周颐的词籍序跋与其词学思想
长江学术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9年第2期(总第62期) 2019 No.2 (Serial No.62)况周颐的词籍序跋与其词学思想孙克强(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摘要:况周颐以词话创作闻名,他的词籍序跋亦内容丰富,意涵深厚。
本文集中讨论况氏词籍序跋对其词学 思想的体现。
况氏的词籍序跋记载了其词创作的心路历程,表现了包括“艳词观”在内的词学思想的变化,还记录了 他与郑文焯交恶的缘由和过程。
况氏的词籍序跋是其词话的重要补充,亦为研究况周颐词学思想的重要文献。
关键词:况周颐词籍序跋词学思想晚清词人词籍序跋是词学批评和理论的重要载体。
较 之词话,词籍序跋甚至可以更为集中、直接、明晰、深入地表达词学思想。
在词学史上有许多词籍序 跋的名篇,如欧阳炯的《花间集叙》;有不少词学家 更是以词籍序跋作为表达词学思想的主要手段,如 陈子龙、陈维崧、朱彝尊、厉鹗等。
况周颐以词话 闻名于世,但他的词籍序跋有同样丰富而深刻的 内容,无疑是其词学批评理论的组成部分,是其词 学思想的重要表现。
一、词籍序跋的种类及创作背景况周颐从少年时期开始填词,终生创作不断,并编辑了多种个人词集。
同时作为一个深有研宄 的词学家整理了多部古今人的词籍。
况周颐中年 之后,在词坛上的地位愈加显赫,不断有词学界的 朋友将自己的词集或编选的词选请他作序。
况周 颐在编辑整理阅读这些词籍时,写下不少序跋文 章。
或叙述创作编辑经过,或记录词籍中的版本文 字校勘,或阐发鉴赏心得,或发表词学见解。
特别 是况周颐的词籍序跋大多注明了写作时间记录,这 是认识写作背景、了解况氏的心路历程最为直接的 参考文献。
按照况氏词籍序跋的种类,可分为自序、古今 人词集序跋和当代词选序跋三类。
况周颐以词名,为晚清大词人。
一生自编有多种词集,所有词集均 写有自序,记录了各种词集的刊刻经过、词集的背 景主题、创作的心路历程等。
现存词集自序有:《养清书屋存悔词序》(己卯1879)《存悔词序>〉(壬辰1892)《蔆景词序》(戌戌1898)《玉梅后词序》(丁未1907)《二云词序》(甲寅1914)《餐櫻词自序》(乙卯1915)况周颐一生钟情于填词,亦终生深研词学,对 古代和当代词人的词集十分留意,对不少词集下过 很大功夫。
赋话六种序
赋话六种序
赋话六种序
饶宗颐
赋学之衰,无如近代;文学史家直以冢中枯骨目之,非持平之论也。
古之为赋者,在德音九能之列。
传曰:“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言堂庑之上,揖让之间,以微言相感,自有其实用之价值也。
刘彦和云:“登高之旨,睹物兴情。
”宋龚鼎臣东原录云:“赋者,缘物以成文,必辞理称则彬彬可观。
”夫缘物有作,荀况蚕、云之类也,往往折衷于理,故文有其质。
若乃兴情之制,则犹诗之缘情,而日趋绮靡,六朝俪赋,斯其极挚,芜城、小园,靡亦甚焉。
降而下之,以赋为科举之习作,间且成散体之尾闾,文苑英华所收,读之殊难终卷,肤受不精,浸失旧观。
现存论赋较早之书,有日本流传佚名之赋谱,作于太和以后,分述句式之壮、紧、长、隔、漫、发、送等法门,唐人律赋作法,可窥一斑。
五代赋集多至二百卷。
见唐圭璋南唐艺文志,(江文蔚“唐吴英秀赋七十二卷,见宋志;徐锴编赋苑二百卷,见崇文总目。
)永乐大典赋字,只存二卷(即卷一四八三七及一四八三八)征引大全赋会,多为有明考试有关性理之作,亦赋之别格(如盱江邹子益之圣人拟天地参诸身赋)也。
然明人拟古,鸿篇屡出,于以制割大理,羽翼风骚,亦甚有可观者,而世多忽视之。
(明陈山毓有赋略一书)其时小学虽亡,赋仍间作,岂至皋文修补黄山,始成绝业也哉!(此反章太炎辨诗说)何君沛雄,向从余问,特致力于赋。
既有志乎全汉赋之辑,复裒集诸家赋论,都为一帙,以便来学,而征及下走。
余愧无诠次,偶有著笔,祗同目论,稽考史事,辄及赋篇,拉杂言之,馈贫而已;若云欲师斫轮,言其甘苦,则吾岂敢。
乙卯仲春饶宗颐叙。
赋注释要及其批评内涵
2021年第1期(总第285期)THE NORTHERN FORUM No.1,2021 Total No.285赋注释要及其批评内涵黄志立[摘 要]赋注由常规的注音、释词、句解到后来重凡例、擅题解、撰序跋等批点形态嬗递的过程,其内在理路是由释义而训理,在“尊题”的原则下兼采批点、品评、注解、阐释等法,考订翔实,注重理据,得以疏文达意,开示匠心。
而汇注是赋注的一种特殊形态,因多人共注而成,所以呈现出不同的赋学理念。
“汇注”虽集中了“他注”与“自注”中的训释字词、串解文义、文献征引、注音等特征,然又迥异二者,因其在凡例、序跋、题解、名物考释、校勘辨伪等方面均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赋注 汇注 赋评 批评形态 赋学理论[基金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金项目“赋话研究”(19SK17)[作者简介]黄志立,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文学博士(广州 510006) [中图分类号]I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21)01-0126-12 赋注是由最初的“古赋不注”到后来“他注”“自注”“汇注”渐趋拓展和臻于至善的过程,由常规的注音、释词、句解到后来重凡例、擅题解、撰序跋等批评形态的出现,并借以文学的语词注解作品,把这些批注语从头至尾系统地串联起来,再结合整篇赋文,对比参照全部批点,会发现该形态的确能将一篇文章的主旨精神和整体风格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受益匪浅。
同时注解在内容与形式的分析上相对完善,表明赋文评析由最初重注疏走向了对注疏与评点的双重重视,这不仅是对传统注释的创新与突破,还是由注释走向评点的关键。
一、由“古赋不注”到“注”西汉前期,司马相如、司马迁等就对时人的赋作有过精彩而深刻的评论,可称为中国赋学研究的滥觞。
由于早期赋作大量使用口语词汇,且主要通过口诵的形式加以传播,具有较强的游戏功能和实用性,是当时的主流作品,听而会意,见而能懂,无须多加注释。
清人王芑孙所谓“古赋不注”,原因大抵如是。
论康_乾时期辞赋创作中的赋_颂互渗现象
收稿日期:2006-12-08作者简介:孙福轩,男,1971年生,浙江大学中文系教师,在读博士后,主要从事古代文学与文论研究。
参见叶幼明 辞赋通论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叶著从赋与颂的表现内容、艺术风格、产生时间、表演方式的四个不同方面说明赋、颂异体,并对!赋颂并称∀的原因作出内容与字源学上的阐释。
#关于赋颂并称的原因,黄侃先生是从字源学上来加以说明的:颂本兼诵、容二义,汉人谓赋为不歌而诵,而诵为颂之本义,因此汉人把赋也叫做颂。
见范文澜 文心雕龙∃颂赞注 引。
论康、乾时期辞赋创作中的赋、颂互渗现象孙福轩(浙江大学%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摘%要:赋的产生伊始便具有浓重的政治品格。
唐代以诗赋取士,更是刺激了!赋的颂赞∀与!颂的铺陈∀的同趋同归。
这种趋向,到了清代的康、乾时期发展到极致。
这一方面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和文化政策所致,同时也与文人在政治体制夹缝中的两面性和矛盾性的心态息息相关。
这种态势使赋的创作出现了片面的繁荣,同时也对赋作的多元化发展造成束缚。
本文即从赋、颂的历史溯源中对清代康、乾时期的赋、颂共作现象及其成因与走向作解析。
关键词:康、乾时期%赋颂同趋%成因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7)03-078-06清代出现了!赋颂∀并类连称的创作现象,本文略加解析,以明当时赋的创作风尚及其对赋风、赋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一、古代文论视野中赋、颂文体的粘附与分离赋与颂在古代是两种不同的文体 ,汉代由于没有明确的文体意识,一般是辞赋、赋颂连称。
王逸 楚辞章句∃九辨序 称屈原!作 九歌 、 九章 之颂∀。
! 汉书∃艺文志 所载刘向赋三十三篇中有 高祖颂 ,王褒赋十六篇中有 圣主得贤臣颂 、 甘泉宫颂 、 碧鸡颂 ,又李思有 孝景皇帝颂 十五篇,荀赋之属,则颂亦赋也。
∀[1](P249-250)已见将把颂标识为赋。
史记∃司马相如传 云:!臣尝为 大人赋 ∀,又云:!相如既奏 大人 之颂。
中国古代散文史将赋纳入书写范围刍议——从古代赋文体论述的角度观照
中国古代散文史将赋纳入书写范围刍议——从古代赋文体论述的角度观照何新文;黄爱武【摘要】现当代文学史界对于古代赋文体的认识颇不一致,或认为赋是韵文,或认为赋是散文,或认为散体赋是散文、骚体赋是韵文.影响到散文史、散文选本以及诗歌史著作,就呈现出或叙论赋或不叙论赋、或选录赋或不选录赋的混乱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于\"赋\"的文体属性缺乏明确认识.而考察中国古代的赋文体论述,则可发现自两汉至明清的论赋者始终坚持着\"赋出于诗\"、赋\"要皆属诗\"、\"赋当以诗为体、而不当以文为体\"的基本认识,体认着赋为\"有韵之文\"的文体归属.因此,尊重并吸取古代赋体论述的科学见解,消除当代文学史著作及散文选本将\"赋\"列入\"散文\"范围的误解,不仅能纠正以赋隶文和韵散不辨的分属混乱,也能减少赋篇选录和学术研究的交叉重复.【期刊名称】《湖北社会科学》【年(卷),期】2019(000)001【总页数】8页(P116-123)【关键词】文体论;赋;散文;古代散文史;书写范围【作者】何新文;黄爱武【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 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6赋是中国古代既源远流长又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在国外,如美国汉学家康达维(David R.Knechtges)教授所言:“在英文和其他语言里,没有与赋这种文体相应的名称。
”[1](p713)因此,康达维先生在英译“赋”这个文体名称时,就由起先的“rhapsody”,后来修改为直译的“Fu”。
由于赋体本身的特殊性,现当代中国的古代文学史研究界,对于赋体概念及其文体归属的认识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
其中相对而言,由清代学人王之绩《铁立文起》最先提出的“赋之为物、非诗非文”[2](p274)之说,则较为大家所接受。
淘园诗话赋体概述
淘园诗话赋体概述赋体概述在中国古典文学各种体式中,赋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韵体文学。
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荀卿的《赋篇》。
赋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其讲究文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在两汉颇为盛行。
以后,赋或向骈文方向发展,讲究对仗;或进一步散文化,追求神韵。
故接近于散文的称之为“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之为“骈赋”或“律赋”。
赋亦诗亦文,既有诗的整齐句式、平仄相间、音韵和谐,又具有文的杂散形式和行文气势;同时它又非诗非文,既不像诗那样含蓄简练,又不像文那样纵横无拘且非关吟诵。
妙就妙在赋处于诗和文之间;赋具有相对独立的体式要求。
故在创作时,既不允许以诗代赋,也不允许以文代赋,且辞赋必须押韵!其押韵最好押诗韵,既可一韵到底,亦可分段转韵。
(一)赋的形体要素其一,以设问回答方式展开内容,安排素材。
虚拟人物问答,先设提问,继而作答,就事论事,对所述事物作进一步猜测与发挥,最终揭示所描述的对象。
其二,以韵、散相间的句式铺叙。
散句用以叙事、引启、转折和归结;韵语用以描写、形容、铺陈主体。
韵、散相辅相成。
其三,赋中对偶。
对偶句是骈体赋文的基本句式。
对偶句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上下句字数完全相等(领字除外)。
如“迨及夏风拂拂,卿雲缦缦”(“迨及”为领字);二是意义关联,但不能相同,如“满岷峡之巨浸,导洞庭之洪波”(明-任家相《黄鹤楼赋》);三是句子无论长与短,上下两句各个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四是平仄相对(亦称相反)。
如“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唐-杜甫《雕赋》)。
以对仗工整、句子精炼的四六言形式,讲求骈四俪六。
且赋的对仗讲究格律,句式中“兮”、“之”等字允许在某种情况下,在上下句的相同位置上作同字相对仗。
无论是实字或虚字对仗,都要求典雅工丽,不允许加入俗词俚句,更不能写成鼓儿词、快板或顺口溜。
(二)赋的艺术特点一是不歌而诵。
“以古茂之笔 抒新纪之思”——序饶宗颐教授的《固庵文录》
“以古茂之笔抒新纪之思”——序饶宗颐教授的《固庵文录》钱仲联【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年(卷),期】1992()3【摘要】文集之名,昉自中古,前此无有也。
刘《略》班《志》,惟列诗赋,著诸家篇数,初无集名。
东京而次,文章朋兴,云构风骇,然范、陈史,于文士诸传中,记其文笔,第云著诗、赋、碑、箴、颂、赞、诔、七、吊、连珠、书记、论、奏、令、策若干篇,不云文集若干卷,实齐章氏所以云:“文集之实已具,而文集之名犹未立。
”“《隋志》:‘别集之名,东京所创。
’盖未深考。
”曹丕《与吴质书》称道徐、陈、应、刘,谓“撰其遗文,都为一集”,此殆总集之嚆矢。
陈寿于晋初定诸葛亮故事,奏上《诸葛氏集》,此殆别集之嚆矢。
然观亮集目录内涵,诚如太炎章氏所云:“若在往古,则《商君书》,而《隋志》亦在别集。
”阮孝绪《七录》,经典、纪传、子兵、文集之四录,已全为唐人经、史、子、集之权舆,故实斋以为“集部著录。
【总页数】2页(P88-89)【关键词】文集;阮孝绪;唐人;东京;源流;古学;别集;学术;诸葛亮;诗赋【作者】钱仲联【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相关文献】1.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评鉴——兼论饶宗颐先生的诗学思想 [J], 涂芊;赵松元2.以古茂之笔,抒新纪之思r——论饶宗颐的辞赋骈文 [J], 陈伟3.饶宗颐《〈慵石室诗钞〉序》评鉴——兼论饶宗颐的诗学思想 [J], 涂芊;赵松元4.万古中流去复还——《饶宗颐研究论集》序 [J], 胡晓明5.治史论学六十年──饶宗颐教授访谈录 [J], 周少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五年中考三年模拟语文九年级上人教版期中素养综合测试卷(一)
五年中考三年模拟语文九年级上人教版期中素养综合测试卷(一)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赋与汉代①文学与时代紧密相连,汉赋也是如此、除文学内部发展因素外,汉代社会对汉赋的生产、消费等有重要的影响。
②汉赋生产与两汉社会的兴衰基本同步、汉初基本上是汉代社会的休养生息阶段,汉赋生产也处于初期阶段、现存的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这些作品体制上继承楚辞传统,抒情言志,篇幅短小,而且内容上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③汉赋生产的繁荣期是武帝以后到东汉中期、大一统的天下,文人心向中央,盛世激发了作家的情怀,于是,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这是时代的产物、典型代表如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这些大赋采用对话体,以状物为主,风格上呈现出“全”而“大”的特点、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两汉整个思想界成为经学的天下,大赋所体现的正统思想以及形式上的“劝百讽一”,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写照。
④东汉和帝以后社会走下坡路,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党锢之祸使文人与社会逐渐疏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地震、蝗灾、水灾、瘟疫等随时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文人士大夫内心世界发生了重要变化,深感人生迷茫、此期经学衰落,道家思想又占据了重要位置。
社会的剧变带来汉赋的新变,文人鸿篇巨制形式的大赋作品逐渐减少,代之而起的是以抒情为主的小赋、这种赋继承屈原、贾谊的传统,代表人物和作品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他们突破汉大赋的创作模式,由外部世界的描绘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写,由体物转入写志,个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作品的主要内容,这是东汉后期社会带来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
⑤由以上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影响着汉赋生产。
首先影响辞赋生产者,如辞赋作家的地位、遭遇、追求、情怀等、汉代经学盛行,辞赋家的地位低下,被视为倡优一类人物,亦可见地位之低下、就作家的追求、情怀而言,当社会处于鼎盛时期,辞赋家就有很强的自豪感,主动与时代靠拢;当衰世时,辞赋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内心、其次,时代影响辞赋作品,包括思想、体制、风格、内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的文体源流 、创作功用 、楚辞对 《 诗经》的接 引 言 受及楚辞在汉代 的流传 、赋 中语词名物的诠释 、 赋体的发展演变 、代表作家作品 、赋学文献 、赋 自清代 以来 ,赋话 著 作 频繁 出现 ,声名 颇 显 作题材等 , 构建出关于赋学批评 的理论体系。 者如 李 调 元 《 雨村赋话》 、王芑 孙 《 读赋卮言》 、 林联 桂 《 见星庐 赋话 》 、魏谦升 《 赋品》 、孙奎 二 、论赋体的起源 、功用及 《 春 晖 同 赋 苑 卮 言 》、刘 熙 载 《 赋概 》 ( 收 录 于 楚辞对 汉代赋家的影响 《 艺概》 ) 、浦铣 《 复小斋赋话》 、江含春 《 楞园 赋话》 、 鲍桂 《 赋则》与 《 赋格》 、 李元度 《 赋 赋 体 文学 的 起源 与功 用 是 赋学批 评 中的一 个 学 正鹊 》、汪 廷珍 《 作 赋 例 言》 等 ,此 足堪 称 赋 重 要 问题 ,也是 研 治赋 论者 不 可 回避 的 问题 , 自 学 批 评领 域 中 的一 大景 观 。诸 书或 论述 赋 体 文学 古 以来 许 多 学 者 都 有 所论 及 。班 固 《 两都赋序》 的源流演变 、性质功用 、体制特征及艺术成就 , 云 :“ 或 日 :赋者 ,古 诗 之 流 也 。 昔 成 康没 而颂 或 指 示创 作 技法 ,或评 点历 代 赋家 赋作 等 ,为赋 声 寝 ,王泽竭 而 诗 不作 。… …或 以抒 下情 而 通讽 学 批 评 理 论 的 发 展 作 出 了 很 大 的 贡 献 。时 至 现 谕 ,或 以宣 上 德 而 尽 忠孝 ,雍 容 揄 扬 ,著 于后 代 ,赋 活著作仍未消歇 ,如饶宗颐 《 选堂赋话》 嗣 ,抑 亦雅 颂之 亚 也 。 ”… 班 固称 赋 为 “ 古 诗之 ( 香 港 万 有 图 书公 司 1 9 7 5 年 5月初 版 ,又收 入 何 流 ” 、“ 雅颂之亚” ,虽 指 出赋 本 源 于 诗 ,但 更 多 沛雄 编 著 《 赋话六种》一书 ) 、何 沛 雄 《 读 赋零 地则 是 从 赋 的讽 谕 功 用 着 眼 而论 的 ,也 就 是 说 , 拾》( 收入 《 赋话 六 种 》 ) 。其 中 ,饶 宗 颐先 生 的 赋具有 同 《 诗经》一样的讽谏功能 。该说认为 , 《 选 堂 赋 话 》 一 书立 足 于辞 赋 文 学 ,通 过论 析 辞 汉赋 能 够 为汉帝 国润 色鸿业 ,既 可 以 “ 抒 下 情 而
第3 5 卷第4 期
2 0 l 4 年8 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a n s h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V0 l 35 N0_ 4
Au g. 2 01 4
论饶宗颐 《 选堂赋话 》中 -1 2 — 2 3
作者简介 :刘涛 ( 1 9 7 4 一) ,男。山 东临沂人 ,韩 山师 范学院 中文 系副教授 ,文学博士 。
・
1 4・
通讽 谕 ” ,又 可 以 “ 宣上德 而 尽 忠孝 ” ,这就 把刺 司命》“ 援北斗兮酌桂浆” ,本取 自 《 诗经 ・ 小雅 ・ 过 与 颂 美 结 合 起 来 ,体 现 出 较 强 的 政 教 功 用 。 大东》 “ 维北 有斗 ,不可 以挹 酒浆 ” ;又如 《 哀
卡要包括赋体 的起源及功用 、楚辞 诗的关 系 、楚 辞在汉代 的流播 、赋 中语词 名物 的训释 、赋体 的演进历
程 、历代名家名 篇 、赋学 文献推介 、赋作题材 考论等 。该 书视野 开阔 ,脉 络清晰 ,内容全 面 ,分析深 刻 ,
考 征准确 ,评骘精 当,在赋学批评史上 占有重要 的地位 。 关键词 :饶宗颐 ;《 选 堂赋话 》 ;赋学批评 ;理论建构
刘 ’ '
涛
5 2 1 0 4 1 )
( 韩 山师范学 院 中文系 , 广东 潮州
摘 要 :饶 宗颐先生不仅创 作多篇辞赋 ,而且 还致力于辞赋批 评 ,其赋学批评 理论主要体 现于 《 选堂 腻 话》一书 中。《 『 选 堂赋话》是赋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辞赋批评方 面建树颇 多。其所论述的问题
《 汉书 ・ 艺文志 ・ 诗赋略》亦云:“ 春秋之后 ,周道 寝 坏 ,聘 问 歌 咏 不 行 于 列 国 ,学 诗 之 士 逸 在 布 衣 ,而贤 人失 志之 赋 作 矣 。大儒 孙 卿及 楚 臣屈 原 离 谗忧 国 , 皆作 赋 以风 , 咸 有恻 隐古诗 之 义 。 ”[ 2 ] I 7 5 6 二说皆指出赋为诗之支流余裔 ,似乎更多地指 向 赋 对 于 诗 的讽 谏 之 义 的继 承 。 挚 虞 《 文 章 流 别 论 》 则 日 :“ 赋者 , 敷陈之称 , 古诗之 流也 。 ” ” ∞ 《 文心雕 龙 ・ 诠 赋》 云 :“ 然 赋 也 者 ,受 命 于 诗 人 ,拓宇 于 楚辞 也 。 ” ” 此二 说 也 明确 指 出赋 体 的铺 陈手法与讽谏功能本 源于 《 诗经》 ,而后者 似乎又肯定 了赋体对楚辞艺术技巧的继承 。清人 章学诚 《 校 雠通 义》 卷三 《 汉 志诗 赋第 十五》 云 :“ 古 之 赋 家 者 流 ,原 本 诗 骚 , 出 入 战 国诸 子。 ”[ 5 1 该 说 对赋体 起 源 的研究 可 以说是 一 大 突 破 ,它 不 再 局 限 于 从 韵 文 的 角 度 探 讨 赋 体 的起 源 ,而且还注意到诸子散文对赋体形成的重要影 响。台湾学者李 日刚 《 辞赋流变史》认为,赋为 古诗 、楚辞 之 流衍 ,此乃 文学 演 进 的必 然规 律所 致 :“ 古诗 降而为屈骚 、荀赋 ,再降而 为汉 赋 , 变 本 加 厉 , 踵 事 增 华 ,亦 文 学 演 进 之 必 然 趋 势。 ” 从 文 学 发 展 的 内部 规 律 来解 释 赋 体 的起 源 ,此说 似乎 也有 一定 的道 理 。 饶 宗颐 先 生在 继 承前 人之 说 的基 础 上 又加 以 详 尽 的 阐发 ,明确 提 出 赋为 古诗 之 流衍 ,并 且 具 有和古诗一样 的言志功能。《 选堂赋话》说 :“ 赋 者 ,古 诗 之 流也 。诗 言 志 ,赋亦 道 志 ,故 汉人 或 称赋为诗。 ” 清 人 文 廷式 《 纯 常 子枝 语 》卷 二 十六曾列举庄忌 《 哀时命》 、王褒 《 九怀》 、刘 向 《 九 叹 》 中的语 句 来 说 明赋 同 诗 一样 ,也 可 以言 志抒情 ,故赋亦可称为诗。饶宗颐完全认同此观 点 ,又举屈原 《 九歌》 、《 九章》中赋诗言志的章 句 以为佐 证 ,提 出 自战 国至汉代 的赋作 的 旨趣确 实 无 异 于诗 。《 楚辞 ・ 大 招 》虽 诗 赋并 称 ,其 实专 指 诗 ,为偏义复词。《 汉书 ・ 艺文志 ・ 诗赋略》中 的 诗 、赋 连 言 则 兼 指 诗 、赋 二 体 。楚 辞 对 《 诗 经》 的接受也是 《 选堂赋话》重点论述的一个问 题 ,虽 然 《 诗 经 》 产 生 于 北 方 ,楚 辞 产 生 于南 方 ,但 文化 文 学 的交 流与 融 汇使 得二 者 之 间关 系 密 切 ,《 诗 经 》 对 楚 人 及 楚 辞 产 生 了 深 刻 的影 响 。据 《 左 传 》载 ,楚 国君 臣赋 诗或 引诗 显 志 者 极 为频 繁 ,可 见楚 人对 诗 教 的重 视 。另外 ,楚 辞 化用 《 诗经》 中的章句数量颇多 ,如 《 九歌 ・ 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