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及习题
(高中历史模块学习)(三十四) 宋明理学(附详细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四)宋明理学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融合儒家经义后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
玄学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A.老庄学说占据主流地位B.社会剧烈动荡政治黑暗C.思想领域出现三教合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思想解析:选B据材料“玄学,是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远离政治,回避现实”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现实黑暗,从而导致民众追寻理想社会,故选B项;依据所学,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依据所学,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潮流,排除C项;依据所学,魏晋时期,商业发展受到阻碍,出现了以物易物的行为,排除D项。
2.唐高祖下诏:“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
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此诏旨在()A.文化建构B.厚古薄今C.崇内抑外D.政教合一解析:选A唐高祖制定三教共存、道先儒次佛后的政策,重新对文化进行建构,以三教并用来维护唐的统治,故选A项;唐朝统治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统治,尊老子为始祖,又以三教共存巩固统治,这不叫厚古薄今,排除B项;唐高祖认为道教、儒教是本土思想的基础,佛教后兴,也“宜崇客礼”,据此可知这不是抑制外来宗教,排除C项;政教合一制度是指政权和教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
3.宋神宗召见张载询问治道之策时,他答道:“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
”这说明()A.汉唐以来的意识形态难以为继B.效法三代能解决当时社会问题C.理学当时已被确立为官方哲学D.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解析:选A在张载看来,治国如果不用三代之道,那只是苟且的办法,即他认为汉唐以来的儒学背离了儒学的原有宗旨,故选A项;与夏商周三代相比,北宋社会环境大为不同,效法三代并不能解决北宋的社会问题,排除B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儒学的正统地位在宋代之前就已经受到佛道的挑战,排除D项。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宋明理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高考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1
高考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专题12020.031,下列哪位人物不是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 )2,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 ①②③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3,下列哪本书籍是儒家经典的标准读本,且至今仍然是人们研究儒学的必读参考书( )A.《五经正义》B.《四书章句集注》C.《五经》D.《五经注释》4,读下图,在孔子庙堂设立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宣公”的是( )A.汉武帝B.宋太祖C.唐太宗D.康熙帝5,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思想受到哪两种思想的挑战A.佛教、基督教 B.程朱理学、心学 C.佛教、道教 D.道教、心学6,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的主要原因是( )①佛教盛行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③儒学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④人们不能接受“理学”观念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7,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其实质是( )A.构建理学思想体系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C.强调“理”是万物之源 D.反对民主启蒙患想8,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是A.心即理也 B.致良知 C.天理 D.格物致知9,下列不符合宋代哲学思想发展特点的是A.儒家发展到理学阶段 B.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C.认为“气”是第一性,“理”是第二性 D.提出“存天理,灭人欲10,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发展了儒学思想,形成新的儒学。
对朱熹新儒学的表述,错误的是A.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B.发展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理是万物本源C.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等级秩序D.主张心外无理11,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12,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杆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13,隋唐儒学大师面对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的态度是A.放弃儒家思想 B.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C.创造一种儒家新思想 D.对儒、佛、道三教平等对待14,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15,宋明理学对先秦两汉儒学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A.提出“理”的观念系统,用以解释传统儒学,实现儒学的哲理化B.提出“仁与万物俱生”C.强调“存天理、灭人欲”D.强调克服内心的私欲以“致良知”16,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17,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18,关于陆王心学的评述,正确的是A.良知靠后天的学习才能得到B.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C.把握“理”和求“理”的方法与程朱理学是一样的,即格物致知D.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19,明代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下列哪些是“心学”的内容()①“心即理也”②“宇宙便是吾心”③“致良知”④“心外无理、理外无心”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20,天人感应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A.民本思想 B.限制王权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 D.阴阳五行思想21,陆九渊与朱熹的思想的根本区别是:A.求“理”的方法不同 B.对“理”的认识不同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不同 D.义利观的不同22,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2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24,李贽是明朝反封建的思想斗士,其思想特点主要是①批判封建专制制度②否定孔子的权威③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④主张个性自由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5,继孔子和孟子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A.程颢B.程颐C.陆九渊D.朱熹26,在继承的发展孔子“仁”的思想方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程颢、程颐认为:“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有了仁,就有了礼、义、智、信”B.朱熹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标准也是天理的反映、C.王阳明主张要“亲吾之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D.“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27,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①程颐②程颢③朱熹④陆九渊⑤王守仁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④28,下列叙述不符合唐朝国学的史实的是( )A.学舍有400余间,学生达到3000余人B.国学的学生学习的教科书主要是“五经”C.国学的学生,有汉族子弟,还有西藏、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的王公子弟D.我国古代地方教育系统也因此得以初步建立29,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含答案)第4课宋明理学【典型例题】例1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广泛传播的社会条件有:①社会动荡②佛教的欺骗性③人民饱受战乱之苦④统治阶级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关键是对“社会条件”的理解,社会条件当然指客观条件,而不包括主观条件,更不是全部条件。
其中,佛教的欺骗性也应是广泛传播的条件之一,但它不属于社会条件,所以不应选上。
另外,佛教的传播在各朝各代都没停止,而南北朝时期最为广泛,其特殊的社会条件是不容忽视的,故此题选B项.【答案】B例2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的是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分析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阶级角度来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朱熹是宋朝的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他进一步发展阐述了儒家思想。
据此,可判别正确答案应为C。
朱熹的思想在高中历史课本中并未涉及,故本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答案】C【基础练习】一.选择题 1.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势力,其根源是 A 封建国家的分裂 B 统治者发展佛教用来麻醉人民 C 经济发展的需要 D 众生平等的主张便于人民接受B 2.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三教合一”这三教中不包含 A佛教 B道教 C儒教 D景教D 3.隋唐时期知识分子对宗教的观点是 A崇佛压儒和道教 B以儒为本,吸纳佛道思想 C以佛为本,吸纳儒道思想 D崇儒压道和佛教B 4.“理学”思想确立于 A隋 B唐 C宋 D明C 5.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确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C 6.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D 二.问答题 7.什么是理学?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是什么? 7.理学是在宋朝时,为了回应佛、道挑战,新兴儒学思潮建立的学说,它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被称为“理学”。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
宋明理学练习题附答案宋明理学练习题一、选择题2.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孟子的“民贵君轻”体现传统的民本思想,强调以民为本;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意思是:百姓要屈从君主的意志,君主要屈从天的意志。
故A项错误,B项正确;C项中的“仁爱”、D项中的“德治”材料均没有涉及,故排除。
3.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故排除D项。
4.《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答案A解析B项孔子权威地位动摇,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故排除;题干中并没有涉及经商,C项与题意没有关系;《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时期的生活,所以D 项也不正确。
理学大师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A。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选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为A项。
3.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是正确的。
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考考点36宋明理学(含答案)
考点规范练36宋明理学1.《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后来却皈依佛教“明心见性”的故事。
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
这表明()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故A项错误;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与材料主旨无关,故B项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三教合流的目的是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即为政治服务,故D项正确。
2.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思辨化的趋向B.信仰重建的完成C.普及化的实现“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常提“理”“气”“性”“太极”,这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故A项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信仰的重建,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提到儒学实现普及化,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
3.周太王(周王朝的奠基人)长子泰伯为让位给弟弟季历而出走,《论语》称赞泰伯品德高尚,而朱熹却称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
由此可见,朱熹()A.重视君臣之义B.重视心性修养C.强调知先行后“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即认为周灭商有违君臣之道,这体现了朱熹,故A项正确;重视心性是心学的主张,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朱熹强调“格物致知”,强调知先行后不是朱熹的主张,故C项错误;朱熹认为“泰伯出走是因为不赞成太王灭商的意图”,体现了他重视君臣之义,与宗法秩序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4.“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这说明王阳明()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而是“吾性自足”,这符合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故A项正确;“圣人之”在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与“格物致知”的思想不符,故C项错误;“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D项错误。
宋明理学测试题及解析
宋明理学测试题及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19·长春期末)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
”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排除。
2.(2019·邯郸月考)宋室南渡之后,内忧外患的政治局势加强了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使他们的忠君爱国意识及社会责任意识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义理”倾向。
这一文学特色()A.反映了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统治B.推动理学确立官方哲学的地位C.表明文学创作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解析:选C材料中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思想发展在文学创作中的影响,不是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的影响,B项因果倒置,排除;材料中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说明了其责任感,文学创作注重“义理”说明文学创作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文人士大夫的“庙堂”情怀,不是市民阶层的政治需求,故D 项错误。
3.有日本学者指出,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李约瑟认为,朱熹的理气二元论像是依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而架构出的世界观。
据此可知,朱子学()A.正确揭示了宇宙的本原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C.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D.与西方科学具有一致性解析:选C朱子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没有正确揭示宇宙的本原,排除A、B两项;由材料“朱子学体系的主要构成具有鲜明的古希腊哲学中的自然学性质”,可知其蕴含着自然科学的理念,故选C项;近代西方科学建立在实验和推理的基础上,排除D项。
高考宋明理学专题训练及答案
高考宋明理学专题训练及答案高考宋明理学专题训练:选择题1.下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唐宋时期中国人对待外来文明,一向可谓兼容并蓄。
当儒家思想受到佛道两教冲击时,当时儒学大师的态度是()A.放弃儒学B.创造一种新思潮C.平等对待儒、佛、道三教D.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解析结合唐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的有关知识可知D项最佳。
答案D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高考要求学生根据试题要求,自主选择和综合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及基本技能解决问题,适当体现学科渗透,即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题以对联中双关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理解。
朱熹是南宋儒学大师,正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理学”思想,是对儒学思想的极大发展。
答案B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学”的代表。
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C.“民为贵hellip;hellip;君为轻”D.把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解析A、B、C、D四项分别为董仲舒、荀子、孟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
朱熹将天理与人性有机结合,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答案D4.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
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A.朱熹 B.董仲舒 C.李贽 D.王夫之解析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宋明理学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宋明理学专项练习题一、选择题1.冯天瑜教授认为:“唐代的三教(儒学、道教、佛教)并行造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人们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于一尊意志。
”这种“三教并行”政策( ) A.导致唐朝统治思想混乱 B.导致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使佛教成为统治思想 D.使道教取代了儒学2.理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唐代反佛思潮及宋初儒学家的思想影响,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治宋必始于唐。
”这说明( )A.宋代学者崇儒风尚盛行 B.理学未能传承佛教思想C.唐宋社会形成多元思想 D.理学思想融合久经磨砺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B.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4.程颐说:“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理意已得。
”这句话反映的思想是( )A.理是世界本原 B.存天理,灭人欲C.心外无理 D.吾心即是真理5.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 )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 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6.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
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
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
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7.有学生对中国古代某思想家的学说进行研究,写了一篇小论文,其标题是“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③陆九渊、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3.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A.外儒内法的特点 B.以礼入法的特点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4.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墓联。
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A 道学B 佛学 C理学 D 民族主义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有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说明服饰体现了A、生产方式的不同B、生活方式的不同C、自然环境的不同D、社会风尚的不同6.人名中蕴含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
某部正史中多次出现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人名。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时期主流价值观是: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7.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
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东汉以后 D.两宋时期8.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9.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历史宋明理学试题
历史宋明理学试题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一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四民异业而同道”;二是明确王阳明心学的主张.具体分析如下:2.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答案】B【解析】本道试题考查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和内容限制,特别是内容限制是吸收外来文化。
《春秋繁露》主要吸收阴阳、道家、法家思想形成,都是中国自己的文化;《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清代讽刺小说,与外来文化无关;《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依据的著作,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因此ACD与题意不符,正确的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3.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
题干中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就是“仁”,故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答案选A项。
4.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第2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七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A、朱熹B、王阳明C、程颢D、张载2、下列哪项不属于宋明理学的特点?A、强调道德修养B、重视历史研究C、注重实践应用D、提倡“格物致知”3、下列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A、朱熹B、王阳明C、程颢D、程颐4、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其中“格物”指的是什么?A、研究自然界和事物B、规规矩矩做事C、改变事物的本质D、对事物进行哲学思考5、题干:《的中庸之道》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反映了宋明理学中的哪种思想?A、心学B、格物致知C、性即理D、知行合一6、题干:宋明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主张的目的是?A、提倡节俭,反对奢侈B、反对道教、佛教,弘扬儒家思想C、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D、提倡仁爱,反对兽欲7、宋明理学中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A. 朱熹B. 王阳明C. 张载D. 陆九渊8、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周敦颐B. 程颢C. 王守仁D. 朱熹9、【题目】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格物致知”B. “心即理”C. “天人合一”D. “存天理,灭人欲” 10、【题目】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C. 提高了士人的道德修养D.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11、宋明理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其核心命题“理”主要体现出哪一种哲学思想?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无为而治D、法家思想1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探讨“理”的来源和存在方式时存在分歧。
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于:A、人的内心世界B、先验的世界C、社会伦理规范D、自然现象之中13、宋明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哪种认知途径?A. 直觉感悟B. 经验归纳C. 实践探究D. 经典著述14、以下哪种做法最能体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A. 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B. 古代的祭祀仪式C. 推崇节俭反对奢华D. 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15、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 周敦颐B. 张载C. 朱熹D. 王阳明16、明朝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的著名观点是:A. “格物致知”B. “知行合一”C. “致良知”D. “性善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测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测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基础知识巩固1. (安徽省亳州市09-10高二期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答案:A2. (北京市通州区09-10高二期中)宋明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A.世界万物的本源 B.社会发展的规律C.儒家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答案:C3. (吉林省长春十一中09-10高二期中)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
其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在于A.强调获得精神方面的自足 B.宣扬追求来世的幸福C.强调要有强烈社会责任心 D.官扬追求自由的生活答案:C4. (福建省长泰一中09-10高二期中)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有①认为伦理道德即是“天理” ②倡导用道德标准支配人的行为③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④都坚持“性善论”和儒家“仁”的思想A.①②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答案:A5. (广东省佛山一中09-10高二期中)从成语典故“醍醐灌顶”、“修身养性”、“三纲五常”中可以看出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影响的教派有①佛教②道教③墨家④儒家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6. (安徽省亳州市09-10高二期末)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指的是A.庄周 B.老聃 C.朱熹 D.王阳明答案:D7. (江苏省南京六中09-10高二期中)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A.佛学 B.法学 C.理学 D.道教答案:C8. (黑龙江省哈六中09-10高二期中)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答案:D9. (山东省临沂市09-10高二期中)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答案:D10. (海南省海南中学09-10高二期中)宋朝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2课-宋明理学-练习题
第2课-宋明理学-练习题第2课宋明理学练习题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化的主流思想之⼀,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为政以德”,“节⽤⽽爱⼈” 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即礼也”、“⼼外⽆物” D.“万物皆只是⼀个天理”2、“眼珠⼦,⿐孔⼦,朱⼦⾼于孔⼦;眉先⽣,胡后⽣,后⽣长于先⽣。
”这是⼀副中国近代⽐较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于孔⼦”隐含意思的最佳解释是A.朱熹建⽴了系统的⼼学理论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于孔⼦C.朱熹的⼼学理论⽐孔⼦的学说⾼明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儒家学说3、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
理学的代表⼈物北宋“⼆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A.⼈⼼是世界万物的本源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4、下⾯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有⼈⾃⾝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学习个⼈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具④理学的伪善和欺骗性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宋代程朱理学的核⼼思想是()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仁”与万物俱⽣C.“理⽓论”“⼼性论”D.封建的伦理道德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欲”,这⾥的“天理”是指A.天体运⾏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感应”理论7、“⼀事不穷,则阕了⼀事道理;⼀物不格,则阕了⼀物道理”,其⾔论反映出朱熹%①主张“格物致知” 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然界事物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④主张“存天理,灭⼈欲”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8、“菩提本⽆树,明镜亦⾮台;本来⽆⼀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A.孔孟之学B.⽼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学9、史学家张岱年称:“阳明先⽣创良知之说,为暗室⼀炬。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
历史必修3第1单元第3课习题:宋明理学一、选择题:1.(20xx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2.(20xx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3.(20xx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4. (2009·宁波市高三八校联考)“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A.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B.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 朱熹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D. 与孔子相比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对联体现了朱子与孔子的关系,结合朱熹在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以选B项。
第3课 宋明理学课后强化作业
第3课宋明理学课后习题一、选择题1.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
”他强调的是()A.“理”是世界的本原B. “仁”的重要性C.道德修养的重要性D.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2.朱子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该材料中的观点可能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主要是()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B.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行为规范C.提倡个性解放的作品减少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广泛谴责3.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参加完与陆九渊的鹅湖学术辩论后,途经武夷山分水关,写下《题分水关》:“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暗喻朱、陆二人在理学上有“异”有“同”。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西东”指朱熹认为理是“生物之本也”,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
②“西东”指“陆之教人为太简”、“朱之教人为支离”。
③“合处”指都强调格物致知以“致良知”④“合处”指两人思想基础都是儒学,沿袭着封建伦理道德观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
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渊D.王阳明5.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
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守仁6.程朱理学的建立()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B.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落后腐朽C.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可取之处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7.东汉以来,许多新的词句在社会上的使用日益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答案:
选D 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 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 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性,故判断为王阳明。
5.景德禅师语录。僧问:如何解脱?石头希 迁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 谁将生死与汝?与石头希迁禅师观点相似 的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三、陆王心学
1.背景 a.对程朱理学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 b.明中期,程朱理学成为求取功名的 “敲 门砖”,学术弊端导致道德沦丧。 2 .代表: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王阳明)(明朝)
3.主张: a.陆九渊:心即理也 探求真理的途径:发明本心 (进行内心的反省) b.王守仁: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复 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答案: 答案:
选B 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
3.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 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 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程 颢
程 颐
朱 熹
陆 九 渊
王 阳 明
丁云鹏) 《三教图》(明·丁云鹏) 三教图》 丁云鹏
图中的三教是: 图中的三教是:
_______
儒 、____、道 佛 ____、____
二、程朱理学
1.代表:程颢、程颐(北宋)朱熹(南宋) 2.主张:a.世界的本源是理。 (封建道德规范等级秩序) b.格物致知。(接触事物加深认识) c.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 答案:
选B 程朱理学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而把握理的 办法是“格物致知”,即通过不断学习、实践, 最终明理,由此可见A、C、D是程朱理学的观 点。心学主张“心即理也”。求“理”只需进 行内心的反省,因而心学被程朱理学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 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3.影响 a.南宋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代作为科考 内容。 c.流传到朝鲜、越南、日本。 d.明初确定理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 ,社会动荡不安,儒 学受佛教、道教冲击。 2.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相互吸收相互渗透。 3.宋代重振儒学。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照汗青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浑不怕,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
1.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 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答案: 答案:
选A 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 种物质就是形体,是唯物主义的命题。“天地为 万物之本”“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舍 天地则无以为道”均是强调万物之本是天地—— 即客观存在的物质。B、C、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 排除。
2.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 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 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 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三、宋明理学
1.内容:是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 吸收 佛道思想的儒家哲学。 2.主要流派 a.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b.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 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制、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 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 命,凸显人性庄严,对塑造中华 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