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小说创作模式探究

合集下载

浅析郁达夫小说创作与意识流

浅析郁达夫小说创作与意识流

说” 。二 是 弗洛 伊德 的潜 意识 理 论 。詹姆 斯 “ 思 想流 、意 的 “ 流 ”来表现 的才 能使 意识 流作 品 。而 《 空虚 》就是 描 识 流或 主观 生活 之流 ”理 论 由心理学 领域进 入文 学领 域后 写 了一个 像 “ 神 游病 者 ”的质 夫在 梦 中用 刀砍 掉一 个邂逅 大致体现 了 “ 不 间 断 的、 自由 的或 无 自觉 控 制 的 思维 ” 。 的少 女 的手 臂 ,因为 质夫 对这位 少 女产 生 了恋 情 ,但在 少 无 意识 、潜 意识成 为 意识流 文学 表现 的主体 内容 ,突 出人 女 的表 哥面 前又 自惭 形秽 , 因而 将潜 伏着 的一 腔嫉 妒与恼 物 内心的无 逻辑 性 、不规 整性 以及恍 惚迷 离、疯 狂混 乱等 恨借 梦境 发泄 出来 。整个 “ 做 梦 ”的过程 就是 一种 完整 的 “ 原始 真 实 ” 。 意识 流文 学 要求 “ 作 家退 出小 说 ” ,取 消作 “ 意 识流动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 当代 文学
一 。
浅析郁达夫小说创作与意识流
张少波 重 庆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摘 要 :郁 达夫作 为 中国现代 文 学史上 的一位 小说 巨匠,他 的小说一 直都很 受读 者 的喜爱和 学者 的亲赖 ,很 多研 究 认 为西 方 “ 浪 漫主义 ”文 学思潮 和 “ 心理分 析 对 郁达 夫的 影响最 为 明显。但 却鲜有 人谈 到 “ 意识流 这 一思潮对 郁达 夫 的影 响 ,笔 者认为 “ 意识 流 对郁达 夫 的小说创 作 影响是 可 以挖 掘 的,本文仅 用 比较文 学影 响研 究方法 ,并结合 郁达 夫 的具体 作品来分 析 郁 达夫 小说创作 与意 识流 这 一命题 。 关键词 :郁 达夫 ;意识 流小说 ; 内心 独 白;时空错置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有一部分人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伤感忧郁的抒情格调、“零余者”典型形象的塑造、“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

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

郁达夫论文

郁达夫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论郁达夫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审美特质作者陈冰系(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 2010级学号 *********指导教师郑鹏日期 2014年5月10日作者诚信承诺书郑重承诺: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安阳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

与作者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导师签名:日期:院长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安阳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日期:论郁达夫作品的创作风格及其审美特质陈冰(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众体兼备的作家之一,在小说、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献。

他的作品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诗情画意盎然,情景契合无间的以悲为美的审美特质。

本文主要从郁达夫的小说、散文入手,着重分析郁达夫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形成原因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意义。

关键词:创作风格;诗意情怀;感伤美;内在律一说起郁达夫,读者很快会想到渗透在他作品中的孤独、痛苦,颓废与绝望的气息,体会到唯美浪漫里一种内心无法排遣的清苦和哀伤。

不管是小说《沉沦》、《银灰色的死》、《春风沉醉的晚上》还是散文《零余者》、《一个人在途上》,像这样深入骨髓的悲哀萦绕在作品的字里行间。

其作品中真挚的倾诉,清新的文笔,感伤的基调,隽永的风格总是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总的来说,郁达夫作品表现出来的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文学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忧郁感伤的情调;诗意化的语言;具有比兴功能的自然景色描绘;遵循内在律的情绪流动。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探郁达夫早期创作风格及其成因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探郁达夫早期创作风格及其成因
创 作 风 格 就 引 起 了 轰 动 。 正 如 郭 沫 若 先 生 所 说 : “ 的 夫 的 生 活 性 情 与文 学 创 作 有 着 深 刻 的 了解 , “ 迅 先 生 的 他 鲁
清 新 的 笔 调 ,在 中 国 的 枯 槁 的 社 会 里 好 象 吹 来 了 一 股 春 韧 , 一 多 先 生 的 刚 , 达 夫 先 生 的 卑 己 自牧 , 我认 为 是 文 坛
文 谚
文 学 作 品 都 是 作 家 的 自叙 传
一 一
探郁 达 夫早 期创 作 风格 及 其成 因
。刘

摘 要:郁 达夫是 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风格独特成就 巨大的作 家。他的早期小说描写 了留学 日本 的青年知识分子的 苦 闷与无助 ,小说 的格调充满感伤情绪,表现 出那一时代青年的生活现状与心理 郁 达夫小说 的这种风格主要是

郁 达 夫早 期 小 说及 其 创 作风 格
郁 达 夫 的 早 期 小 说 以 《 沦 》 为 代 表 。 这 部 发 表 于 夫 》 中 , 对 郁 达 夫 前 期 小 说 的忧 郁 感 伤 与 颓 废 有 着 精 妙 论 沉 l 2 年 的 短 篇 小 说 集 , 是 “ 四 ” 以 来 新 文 学 运 动 的 第 91 五
受他 自身的人 生境遇的影响。同时, 日本作 家佐藤春 天的私小说创作 ,也深深地影响 了郁达夫。 关键词 :郡达夫 小说 创作风格 感伤 心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很 是 让 人 惊 奇 , 它 一 开 始 就 创 造 出 一 哀 婉 与 忧 伤 , 因 而 郁 达 夫 的 小 说 引 起 了 很 大 的 轰 动 与 争 座 座 突 兀 的 高 峰 ,在 很 多 文 学 领 域 , 时 人 至 今 依 然 难 以超 议 , 被 很 多 人 评 论 为 “ 漫 主 义 的 感 伤 颓 废 ” , “ 态 浪 病 越 。在 白话 文 学 的第 一 个 十 年 问 , 涌 现 出一 大 批 风 格 迥 异 的 心 理 的 大 胆 描 写 ” 。 毋 庸 讳 言 , 郁 达 夫 小 说 中 确 实 存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会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表达。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表达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表达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展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展身体欲望表达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方,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表达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根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懊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郁达夫创作风格

郁达夫创作风格

郁达夫创作风格郁达夫,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文学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首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

他的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通过自叙体的方式,将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自我表现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激荡。

比如他的代表作《沉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描绘了一个留日学生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孤独、苦闷和对爱情的渴望。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郁达夫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其次,郁达夫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

他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气息。

以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这部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描绘工人区的景象时,用到了“乌黑的烟煤”、“昏黄的电灯光”等意象,使得整个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种深刻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薄奠》这部小说中,他通过对一个车夫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冷漠。

车夫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郁达夫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赏析郁达夫《沉沦》创作手法

赏析郁达夫《沉沦》创作手法

6赏析郁达夫《沉沦》创作手法■向丽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沉沦》是郁达夫在20世纪20年代发表的初期短篇小说代表作,以自叙传抒情风格震撼文坛。

虽然行文久远,但郁达夫在特定年代里给文坛带来的震撼力,依然如晨钟暮鼓般,带着警醒的劲儿与遥远的悠扬,令后世文学爱好者抖擞着精神。

对于经典作品,从来不可能以某个或几个主题思想就轻易地进行揭示,它一定像宇宙中一切能量的核,不同经历的人与不同时代的人都能读出自己灵魂的共鸣,从中吸取生活艺术的养分。

所以,本文将从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自叙口吻、语言修辞几个方面,去赏析郁达夫《沉沦》中的独特小说艺术创作手法。

关键词:郁达夫 《沉沦》 创作手法一、情节似散非散 推进人物病态心理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看似散漫,也无明显的外在矛盾冲突,仅以主人公病态心理的不断严重来推动情节发展。

每节之间看似无前后呼应、环环相扣,若散文一般布局,但实则符合一个心理病态患者的病情发展规律。

基本按照沉迷孤寂环境-路遇日本女学生-自慰中消沉-窥视房主女儿沐浴-巧遇野合-宿妓中沦陷的情节来讲述故事。

这样的情节安排,非常符合一个饱受性欲煎熬的抑郁症患者以自叙的口吻行文的风格!《沉沦》里整个故事都是以主人公病态情绪起伏为主线,颠覆了传统小说围绕人物性格安排情节的模式。

这种看似天马行空的情节安排,带给读者巨大的阅读享受的同时,也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病态的伤感情绪。

二、环境描写、心理坦露 助力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中多处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孤寂心情。

最典型的一处是“他的旅馆,是一家孤立的人家,四面并无邻舍,左首门外便是一条如发的大道,前后都是稻田,西面是一方池水……这一间宽旷的旅馆里,只住了他一个客人……晚上,四面都是沉沉的黑影……”[1]主人公独处异国他乡,本就带着纤细敏感的神经,孤独感更是异于常人。

再终日置身于如此孤寂冷清的环境,更容易出发他孤寂的情绪,加之内心的苦闷无处宣泄,人物病态心理的形成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郁达夫,1917-1988年,是一位著名的中国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构建在哲学、慈悲、思辨精神的基础上,把他的文学作品贴近现实生活,把他的文学风格融入丰富的艺术表现,成为具有深刻象征意义的文学精品。

郁达夫的作品,是由浅入深的叙事方法,从拟人情节出发,用视角内涵分析小说内容,从多角度、多层次来描写,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鲜活的形象,渲染出细致的情绪,对人物思想的深刻探索,表达了强烈的道德和人文精神。

在郁达夫的作品中,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他所面对的真实生活,他特别注重将历史、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精神上的关系,精确地描绘在文学作品中。

比如,他的《唐伯虎点秋香》由古代上海作为背景,把历史对未来的影响,以及由古而今人们对生存困境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蛙》以人类及蛙类的生存状况,把社会问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描绘得写得情节活灵活现。

许多作家郁达夫的作品中,郁达夫最大的特点是他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他在叙事中大量使用暗示、升华、深思熟虑的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把他的想法直接表达出来。

此外,他也会使用大量的比喻、对比、叠词和知觉技巧,以深刻的文字表达情感,这也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中所拥有的卓越艺术表现。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不仅将丰富的艺术表现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而且给读者以新的体验和思考,也使得他的作品更加独特。

借助他精湛的叙事技艺与深刻的表达方式,让人们无论是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还是从自然角度,都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知识与思想。

郁达夫的叙事风格,也通过其精湛的写作手法,将现实生活中的民间故事融入文学作品,使得他的文学作品更加具有生活情趣与文学精神,让更多的读者看到郁达夫作品中真实、暖暖的东西。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实验呼应了20年代思潮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引领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小说流派,开创了与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

他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①直抒胸臆,表现个人情绪和心理变化。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为中国文学创造了独特的小说艺术模式——心理情绪小说,这种模式强化主体性和抒情性,不注重结构的完整有序,以主人公的心理演变来组织情节。

郁达夫《沉沦》里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

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人物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②塑造“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郁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现代工厂的女工以及已沦为都市流浪汉的“我”都是此类形象的代表。

在自叙传小说中,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行为以示反抗。

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③感伤美、病态美的艺术表现。

小说《沉沦》的主人公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因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结果酿成“忧郁症”。

作者竭力抒发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④注重人的情感欲望表达。

在《沉沦》中,主人公因自身情欲不满足表现出了生理和心理的畸形。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的思想影响,注意人的情感和欲望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含的情感欲望问题。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忧郁当时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

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郁达夫创作个性

郁达夫创作个性

寇松涛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

文就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以及其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和探讨。

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种独特魅美的理想而讨。

一、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作家更是如此。

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在郁达夫40的独白来表现。

若有一个妇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2、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勇敢地履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沉沦》主人公对民族歧视的报复心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1]创造社同仁郑一点‘伪恶者’[2]笔者信然。

3、“感伤主义”的格调l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意大利的感伤的行旅》而得名。

它提倡刻划内心活动、抒发感情、强调[3]象的性格内核。

如《银灰色的死》、《沉沦》、《茫茫夜》、《怀乡病者》、《空虚》、《青烟》、《秋河》、《落日》、《薄奠》等等。

一览这些富有感情色彩4、病态的人物描写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正是郁达夫小说的显著特征之一。

郁达夫的小废变态的这一正是病态的社会才造就了青年的病态。

总是把祖国的贫病作为造成青年“时代病”的一个原5、“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一种典型。

最早的零余者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人涅夫的《零余者的日记》出版之后。

郁达夫是中国第一个将“零余者”用于创作并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这些作品有力地控诉了旧社会如何扼杀人才的可悲现实。

而又含着淡淡余者”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长廊中永远保留着独特的地位。

6、“自叙传”的形式“自叙传”特色是郁达夫小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郁达夫40余篇到绝大多数都是“自叙传”的形式。

[4]的本上就是作者的一条生活轨迹。

游走在“颓废”与“唯美”之间——论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和唯关主义

游走在“颓废”与“唯美”之间——论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和唯关主义
思 潮 是郁 达 夫 悲美 文 风 形 成 的关 键 因 素 。
世界 的最 真实 的反 映本 身 就是 一 种 美 。 纵 观 郁 达 夫 的 小 说 创 作 , 主 人 公 “ 余 者 ” “ 独 零 、孤 者 ” “ 经 质 ” “ 形 人 ”“ 卑 狂 ” 的命 运 都 是 凄 苦 而 、神 、畸 、自 悲凉 的 , 们 神 情憔 悴 , 心 忧 郁 苦 闷 , 对 这 个 世 界 是 他 内 面
关 键 词 :郁 迭 夫 小说 创 作 创 作 意识
在 现 代 文 学 史 上 .郁 达 夫 的 小 说 创 作 是 具 有 开 创 性 的 。他 的小 说 集《 沦 》 经 出版便 引起 了社 会 与 文 学界 沉 一 的 强 烈 反 响 。 别 是 《 沦 》 部 作 品 , 多 人 对 郁 达 夫 毫 特 沉 这 很
兴 盛 于 大 正 年 间 , 在 日本 最 有 代 表 性 的 私 小 说 的 作 家 是 佐藤 春 富 和 葛 西善 藏 。这 两 位 作家 也 是 郁 达 夫最 信服 和 印象 。 一 段则 是 写听 众 的议论 。 意 是说 , 样 动听 的歌 另 大 这 声 , “ 音 绕 梁 , 日不 绝 ” 古 话 来 形 容 还 嫌 不 够 , 定 用 余 三耽 于 幻 想 而 缓 于 行 动 的 懦 弱 但
对 于 郁 达 夫 创 作 风 格 有 着 最 直 接 的 影 响 的 是 日本 的 私 小 说 。 郁 达 夫 在 自我 展 现 方 面 与 日本 私 小 说 达 到 了 高
度 的 一 致 。 所 谓 “ 小 说 ” 是 日本 独 特 的 一 种 文 学 形 式 , 私 ,
要 用孑 子 的 “ 月 不知 肉味 ” 形容 才 透彻 。从效 果 看 , L 三 来 这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性格的作家,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小说集《沉沦》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大胆直白的心理塑造及深厚真挚的抒情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创造社时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小说集中,《沉沦》一篇从性格塑造和语言描写方面直观的展现了“零余者”的忧郁。

文本中大量运用的感叹、疑问和重复句,体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贫弱与富强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社会因素和性格因素方面探究出主人公走向沉沦的悲剧致因。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自我经历的控诉与迫切寻找出路的渴望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关键词:创造社郁达夫《沉沦》零余者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擅长写小说、散文,注重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和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创造社时期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小说,这些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主题上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感悟、革命主张以及文学思想。

《沉沦》作为郁达夫独具特色的自叙体小说,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塑造的“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部分知识青年,彷徨没有目标,渴望找寻生活找的出路,却又忧郁悲愤,自暴自弃,陷入矛盾交织的痛苦中,最终走上黑暗沉沦的道路。

尤其是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更加直观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苦闷、萎靡的精神状态。

一、“零余者”的忧郁影响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文化观念、生命体验等,在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中,父亲的早逝、家庭的破败、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难等都对其个体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郁达夫早期创作阴郁、悲愤的基调。

(1)性格的忧郁《沉沦》描写了一位内心病态,精神颓废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心怀对祖国的思念,因故土弱小而备受欺凌感到愤懑,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主人公在日本学校受到歧视和排挤,想要维护故土的形象,不满学校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成了一位孤独的“零余者”。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

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郁达夫与庐隐是两位中国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比较郁达夫与庐隐的小说创作,从主题、风格、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主题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主题各有特点。

郁达夫的小说主题多以爱情、家庭关系、道德和社会现实等为中心,如《荷花淀》、《范进中举》等作品。

他的作品具有非凡的思想性和道德性,以文化探讨和社会批判为主要表述手段,对于时代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而庐隐的小说主题则主要围绕寻找内心自我、追求人生意义和自由等问题。

他的作品常常通过人物性格塑造、情感描写的方式,探讨人类内心的复杂与深刻。

如《一念重我百万刃》、《无华树下》等作品,他的作品鲜明地表达了个体自由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二、风格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风格迥异。

郁达夫的小说风格以叙事平实、细致、真实,较为纪实、客观;而庐隐则常常采用象征主义和寓言等方式,表现出深厚的诗意和想象力。

例如,庐隐的《一念重我百万刃》中,通过另类的故事情节、奇妙的语言和形象,形成出一种荒诞幽默的独特风格,展开了意象丰富的意境描写。

三、叙事技巧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叙事技巧也各有长处。

郁达夫以坚实的写实功力为基础,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出生动的场面和深厚的人物内心动态。

他常常采用回忆法,通过叙述人物的过去来提高故事的引人入胜的感染力,如《红楼梦》《完美的陌生人》等作品。

而庐隐在小说中常常通过另类手法来达到叙事效果,如采用倒叙、设问等方式来传递主题和意境。

例如,在《无华树下》中,他用倒叙的方式来描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生动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及其成长中的痛苦与喜悦。

综上所述,郁达夫和庐隐的小说作品各有特点,无论是主题、风格还是叙事技巧,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他们的小说作品不仅代表了个体和社会的心理层面,而且反映了他们的时代背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有着独特的贡献。

郁达夫散文写作手法

郁达夫散文写作手法

郁达夫散文写作手法
1. 情感真挚:郁达夫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人物、社会等事物的真挚情感。

他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2. 描绘生动:郁达夫的散文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这些描绘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夹叙夹议:郁达夫的散文常常在叙述中穿插议论,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既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又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4. 语言优美:郁达夫的散文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文字简洁明了,不拖沓冗长,读起来非常舒适。

5. 思想深刻:郁达夫的散文常常涉及到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本质,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

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一、本文概述《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郁达夫小说再解读》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魅力,揭示其在中国现代审美主体创生过程中的独特贡献。

文章首先回顾了郁达夫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指出其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塑造了一批鲜活、真实的艺术形象,对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接下来,文章将从郁达夫小说的审美主体创生角度切入,分析其作品中的审美主体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生成的。

文章将关注郁达夫小说中审美主体的多重身份和复杂性格,探讨其如何通过对个体命运的描绘,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精神。

文章还将分析郁达夫小说中审美主体的审美追求和审美体验,揭示其如何通过对美的探索和追求,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和批判。

文章将总结郁达夫小说在中国现代审美主体创生过程中的贡献,指出其小说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中国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和精神支持。

文章还将指出郁达夫小说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呼吁更多的学者和读者关注和研究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以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郁达夫小说的审美特征郁达夫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捕捉到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氛围和人们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深刻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更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情感,展示了现代审美主体的创生过程。

郁达夫的小说以真实为基础,注重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冲突。

例如,在《沉沦》中,主人公在面临民族危机和个人困境时,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真实而深刻的心理描绘,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他关注个体的命运和感受,强调个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四个支点和四层解读维度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四个支点和四层解读维度

家对某一具体题材和故事把握上的成熟度上。这反映了在新文学创立 的早期 , 叙事的传统远未建立 , 小说
的艺 术 型构还 远未 成熟 时 的一些 混乱 情形 。实 际上 , 郁 达夫 的小 说写 作就 具有 这种 随 机性 , 相 对 成熟 完 整 的叙 事文 本 和有 明显缺 陷 的作 品是混 杂在 一起 的 。 因此 , 把 握他 的创 作 , 基 于不 同 的时 间 , 从 宏 观上 加 以
宏观上完成对 其小 说创作的整体解读 。 关键词 : “ 零余者” 叙事 ; 革命叙事 ; 深度 “ 他者 ” ; 诗境小说
中圈分类号 : I 2 0 7 .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6 7 2 2 ( 2 0 1 5 )0 4—0 0 3 7— 0 5
感 。整 个 《 沉沦》 的文 本 , 都 内在于 这 种强 烈 的 对 抗 感 和 断 裂感 。 自我 形象 的镜 影 也 在 不 断 变化 , 在 自卑 和 自恋 中跳 动 , 青春 的 时间很 多 , 但 关 于青 春 的精 神 一开始 都 是 “ 缺少” : “ 自我 ” 某种 意 义上 是 缺位 的 , “ 自 我” 的沉淀 和建 立所 必须 的 时间 的 维度 , 青 春 的时 间还 来 不 及 给予 。其 次 , 这个“ 零余者” 形 象 表 现在 “ 孤 单” 和“ 孤独” 两 个方 面 : 流寓 异 国的 孤单 与孤 独 欠 缺 的本 体 。在 异 国 的孤 单 本 身 就 在 主人 公 的生 活 中洒
第2 2卷 第 4期 2 0 1 5年 8月
琼 州 学 院学 报
J o u ma l o f Q i o n g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忧郁当时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

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基于郁达夫小说特点的无形而坚固的情绪构架

基于郁达夫小说特点的无形而坚固的情绪构架

基于郁达夫小说特点的无形而坚固的情绪构架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

郁达夫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无形而坚固的情绪构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把人物的情感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之中,使读者更加投入其中。

一方面,郁达夫小说中的情绪构架是无形的。

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物象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

在《故乡》中,郁达夫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故乡的景物,将主人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表露无遗。

他用花草树木、江河湖海等自然景观来象征主人公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种无形的情绪构架不仅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也使小说更加生动而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郁达夫小说创作模式探究智建勋 渤海大学文学院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绝对算得上是一朵奇葩。

他的小说独具特色,个人色彩浓重,有着自己独到的创作模式:主人公的怜人与自怜,剧中人物的不期而遇性,叙事中的变态性描写且故事往往以悲伤的结局收尾。

这些模式打上了鲜明的烙印,时常出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模式郁达夫自《沉沦》出版始就备受文坛关注,其创作的独特性至今为人谈论不休,有褒扬者,当然也不乏批评诋毁者。

笔者在读罢郁达夫的全部小说和有关他的十多部研究书籍、近四十篇论文之后开始着笔,从新处探讨郁达夫的创作模式。

由于郁达夫的小说篇目众多,而短篇又占去多半,很有必要将一些作品提出来做简要分析以探讨他的常用模式。

鉴于篇幅有限,并且笔者妄图尽可能多的囊括郁达夫小说,以下阐释会以郁达夫小说为主,摒弃与他人作品的比较。

一、主人公的怜人—自怜郁达夫小说中的主人公多是社会的“零余者”,忧郁、敏感、孤独,常把自己认为是社会的弃子,性格孤僻,独来独往。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看到自己的同类(或为同性或为异性),惺惺相惜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基于此,“我们要写一个人物,就要写他的活动场所,他与周围人的关系,写他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描写,写出我们时代的特点。

”郁达夫非常善于抓住人物关系来描写,小说中的主人公首先对自己的身世有所感慨,当遇到“同病相怜”者,便在心理和生理上渴求与之亲近来寻求安慰,构成了其小说中经常出现的“怜人—自怜”模式。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主人公在孑然一身、孤独漂泊的情况下,住进了贫民窟的小小的房间,在见到工女的第一眼就觉得她是一个可怜的女子“她的高高的鼻梁,灰白长圆的面貌,清瘦不高的身体,好像都是表明她是可怜的特征。

”正是基于此,两个身份低微,地位下贱,情况窘迫的人彼此相怜,从开始交谈到慢慢深入,得以互相慰藉。

在《采石矶》这篇由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历史故事中,自小就神经过敏的黄仲则,长大后更是孤傲多疑,负气殉情,十分渴望有赞同他的志同道合之人。

而在吊李太白的途中,遇到了身世悲惨的洪稚存,洪稚存对黄仲则说到:“仲则,我真佩服你昨晚上的议论。

”黄仲则在孤苦的情形下,得到了洪稚存的相爱相怜相扶相持,两人所生的友谊牢不可破、坚不可摧,令读者动容。

同时《银灰色的死》中主人公和酒馆女儿,《茫茫夜》中的质夫和迟生,《落日》中的Y 和C ,《薄奠》中的自己与车夫,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在郁达夫的创作中,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故事中所展现人物的相互怜惜比比皆是,主人公的怜人与自怜充斥着他的小说。

恰恰是社会将其孤立并给予冷漠,情感共通之人才得以相互连缀并给予温存。

由渴望心灵交通到追求肉体交融,这些所谓的“零余者”,用彼此怜爱化解社会对他们的遗弃和冷落。

主人公的怜人与自怜拉近与剧中人物的距离,更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

二、剧中人的不期而遇郁达夫的小说中人物的相识相交相知,往往是不期而遇的,有其巧合和偶然的因素。

“文学作品是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编造巧合的故事,也是为了更好地反映社会生活,不是为了单纯地追求巧合。

”小说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描写中,不自觉的就形成了他小说中的不期而遇的模式:主人公于孤苦无依的情境下,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偶遇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二者恰恰同病相怜,于是相互慰藉。

这或许是由于作者的对孤苦生活所生发的美好幻想,对“零余者”身份的同情,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人物的这种出场与进行方式在郁达夫的小说中屡屡出现,不失为其具有特色的创作手段。

《杨梅烧酒》中,“毕业之后,两人东奔西走,各不往来,各不晓得各的住址,已经隔绝来七八年了。

”后因他人募款之事,竟让这两个许久未见之人得以再见,谈笑风生,共叙往事并痛斥资本家的不劳而富。

在《烟影》中,在上海一间破落人家住下来的文朴,路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竟也遇见了一位英国伦敦大学毕业的老友,询问过往,彼此寒暄。

之后朋友赠他以烟盒与钱财,消解他的贫乏。

这次相见,使得文朴在寒冷的冬日里得以挺过,感到慰藉。

他心中所感受到的嘈杂的市声得以宁静,冷漠的社会留有余热,孤寂的心不再无依无靠。

《过去》中,李白时本是老二的爱慕者,却是与她不得。

若干年后,竟与当时仰慕自己的老二的妹子老三得以相见。

两个前情互不得的人,两个对过去感情都留有遗憾的人,干柴烈火般的相见了。

这是作者的有意设置,也满足了读者的少许期待,不然那个未决的往事,总会像气球一样悬挂着。

另外,像《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冯世芬终寻得郑秀岳的尸体,《瓢儿和尚》中,国共分家之后,游山途中遇到瓢儿和尚这位旧相识。

如此之类,举不胜举。

这种故事中的不期而遇,时常出现在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

郁达夫的小说中,人物多是不期而遇的,甚至在分散多年后作者仍安排他们得以再续前情,而更巧合的是所遇之人多半是与主人公同类的相怜相惜之人,这不得不说是出于作者创作中的有所刻意安排的一面。

正是这种做出来的“不期而遇”,增强了读者对阅读的期待性,也更好的传递出作者心愿。

三、叙事中的变态描写郁达夫的小说作品中,多数充斥着“情色”,或者是人们常称道的“变态”描写,这或许与他的处于中产阶级下层,作为一个孤独忧郁自卑敏感的“零余者”有关,鉴赏这种身份,必然导致他心理的病态扭曲,产生变态行为,“变态的迹象并不一定就是明显的或公然的。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迹象是罕见的或微妙的。

”基于这种猥琐的变态行为,其写作风格也必然呈现出“变态”的一面。

郁达夫小说中的描写人物变态心理、变态行为的特有的方式,形成了他的变态性描写的模式。

在他的小说中,这种变态性描写的写作模式又可分为三种:对女性私密部位的描写、人物的怪癖嗜好、同性恋行径。

它们或单独存在,或共同存在于郁达夫的小说中,使得他的写作模式略微怪异,或者说是特色鲜明。

郁达夫对女性私密部位的描写过于繁多,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小说中凡是涉及到的出场的女性,基本会有对她的臀部、胸部进行描写,这一者来说是作者善于观察的缘故,再者体现了他描写中的“变态性”。

《碧浪湖的秋夜》中,对出场的满娘的描写:“她并不晓得穿着裙子的,现在因服孝之故,把一条白布裙穿上了,远看起来,觉得她的本来发育得完整的身体,又高了几分。

”另外,在《迷羊》中对幼妇的描写,《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对女工的描写,《沉沦》中对日本女妓的描写等等。

他的这一类描写,或许露骨病态,但女性的身份、是否有活力以及作者寄托在人物身上的深层意义,都能通过这些“变态性描写”得以展现。

此后的王小波、莫言、贾平凹等在小说上有较高造诣的人不无效仿。

郁达夫小说中的男性往往处在沉闷压抑的情境下,有些在行为上甚至而生发了一些奇异的怪癖。

在《茫茫夜》中,未曾得到过女性爱惜的质夫,想办法从一位妇人的手里得到了手绢和一枚针,看看手帕上的腥红的血迹,闻闻那旧手帕和针子的香味,想想那手帕的主人公的态度,他觉得一种快感,把他的全身都浸遍了。

”质夫不仅有“恋物癖”,还有自残行为。

剧中人物通过这些变态的行为,得到生理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快慰,从而主观地摆脱所谓的孤寂和感伤。

郁达夫小说中的同性恋现象也是十分多见的,多是由于身体或情感的孤独,在与同性的亲密交往中寻求弥补。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郑秀岳在冯世芬的离开后,与李文卿这位同性同床共枕,进而失身。

之后郑秀岳在李文卿的欺侮下,已然沦为了肉欲的奴隶。

在《茫茫夜》中,质夫和迟生的“爱情”:“迟生也觉得忍不住了,轻轻地举起手来,在(质夫)面上揩了一下,只呆呆地坐在那里看那十烛光的电灯。

”两个大男人举止亲密,早已跨过了友谊。

《落日》中的Y和C:“他忽然觉得C脸上表现出来的那一种少年的悲哀,无限的可爱,向C的脸上摸了一摸,便把C的身体紧紧的抱住了。

”又是两躯男性的肉体,两颗寂寞的心!由于郁达夫小说中所出现的同性恋过多,且他在写到同性在一起时,往往将他们的行为举止写得十分亲密,导致读者深受误导:凡是在一起的两个同性,都有同性恋的嫌疑。

郁达夫的这种另类的创作模式,在当时确实产生了不少争议,也不免遭人非议,却是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使其在现代作家中显得独树一帜。

但其后倒有不少的以此种创作方式再开局面之人。

不得不承认这种“变态性描写”具有开创性意义。

四、结局处的悲剧意蕴“结局是矛盾发展的产物,是情节的延伸和归宿,偶然之中藏着必然。

”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都迫于生活的困苦的压力,精神、肉体深受折磨,反抗而不得,死亡或逃离成为故事中人物的归宿。

郁达夫的小说,故事性较为简单,为了表现的深刻性,往往用主人公的死亡之类悲伤的结局收尾,这使得小说必然流露出一股忧伤,悲情流露,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触动,发人深思,更多的将读者导向对小说的深层挖掘之上。

《沉沦》中孤苦无依,忧郁自卑的青年,在悲惨的身世和贫弱的国家下,毫无自尊的活着。

这个投海自杀的结局,不应该只是对现实的逃避,更多的是作者对读者的期望:积贫积弱的中国需要改变了,改变者就在读者之中,就在青年之中,就在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之中。

《薄奠》中善良勤劳的车夫“前几天在南下洼的大水里淹死了”,几天之后他的妻儿才得到消息,虽然,这次车夫的死亡是溺水,是自然死亡,但作者所用的这出悲剧的结尾,往往会使读者将车夫的死亡归结到社会黑暗的压迫之下,生活压力的无处遁形之中。

在《清冷的午后》结尾,小天王掉湖,《微雪的早晨》结尾,朱君患上了精神病,《她是一个弱女子》结局,郑秀妍悲惨的死亡景象。

如此等等,举不胜举。

以主人公死亡之类的悲惨遭遇为主,形成了郁达夫许多小说的类似的结尾,充满了悲情。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主人公遭受着巨大的磨难,这磨难来自自身,更来自社会,层层压迫之下,人物只不过卑微的如同大地的尘土,海洋的浪花,虽则微乎其微,但也真真实实的存在着,这就必然要受苦,甚至要反抗。

正是在这种思想之下,作者更多的描绘出的是灰色的悲剧性的结局。

但作者意图并不在此,他希望他所展示的悲剧,在读者眼中看到它的切实意义:人要在苦痛孤寂中坚强存活,国家要在混乱中自省,变得愈发强大。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

悲剧的产生,是一切社会矛盾恶化导致的必然和最终结果,具有阶级性和强烈的因果关系。

在不断积累的进程中,这种结果,这种斗争和对抗尤为突出。

五、结语郁达夫的小说标新立异、独领风骚,其自叙传特性和爱国情怀固然重要,特色鲜明的小说创作模式尤其不可缺少。

我们在探究郁达夫作品的意义时,更不能忽视他的创作模式。

正是这种创作上的独特性与开创性,使得郁达夫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1]徐世同.小说创作二十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81.[2]侯民治.小说创作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83.[3][美]罗伯特·G·迈耶.变态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17.[4]马振方.小说艺术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2.6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