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1、环境生态学定义: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

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

334、环境因子: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

(选择)44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新技术的应用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是研究认为干扰下,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

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环境生态学重点总结

环境生态学重点总结

2、光强与植物光合作用率的关系如何?什么是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答:植物对光强的适应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和效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和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

此点称之为光饱和点。

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数量相等时的光强,此点称为光补偿点。

3、阐述水、土壤的生态作用。

答:(1)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水是生物体的主要组成成分;○2水是良好溶剂,生物体所有代谢活动的介质;○3水有较大的比容,为生物创造稳定的体温和环温。

(2)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1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2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矿物质、气-土壤肥力;○3构成土壤生物作用,土壤中生物包括各种菌类、蚯蚓、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对土壤有机物分解转化、元素循环有重要作用,改变土壤物化性质,影响生物生长;○4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

4、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是什么?在实际生产中有何意义?答: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因此可用公式表示: K = N•(T-T0)。

有效积温法则的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制定农业气候区划,选择作物种类(山地、平原);植物保护和防治病虫害;应用积温预报农时,合理安排全年农作物种植。

5、生态因子作用特点是什么?答:①综合作用:环境中各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②主导因子: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作用,被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变化。

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阶段性:生物生长发育不用阶段对环境因子的需求是不同的。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复习要点
一、环境生态学基本概念
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目标
2.环境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2.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境、生物种群和生物的生命活动等
3.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链与食物链
2.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能量流动关系
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生态系统中的水、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过程和关键要素
3.生态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
五、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评估方法
2.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方法
六、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
1.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生物适应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的意义和目标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3.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
八、环境生态学的实践与应用
1.环境生态学的应用领域和方法
2.环境评价和环境监测
3.环境修复和恢复生态
九、现代环境问题与环境生态学的挑战
1.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2.生物入侵和生态系统退化
3.环境保护的全球合作和挑战
以上是环境生态学导论的复习要点,通过对这些要点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知识点

环境生态学知识点第一讲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为地球环境,包括:大气圈对流层、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又称为地理环境。

二、环境的类型1. 按环境主体分:以人为主体的人类环境、以生物为主体生物体以外的环境2. 按环境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按环境范围大小分:微环境、内环境、区域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第二节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地球上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光(一)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最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

光合作用饱和点是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光合效率不会再增加,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按照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程度分为:阳地植物: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

蒲公英、蓟、杨、柳、桦、槐等阴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

连线草、铁衫、红豆衫、人参、三七(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光质变化规律空间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减少,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时间变化冬季长波光增多,夏季短波光增多;中午短波光最多,早晚长波光较多。

生物的适应植物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

动物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紫外光有致死作用,特别是细菌,病毒及微生物,但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昼夜周期变化发生各种生理、生态反应的现象。

植物的光周期临界暗期指在昼夜周期中能诱导植物开花所需的最短或最长的暗期长度。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

环境生态学考点资料环境生态学复习考点整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二.填空题三.选择题四.判断题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的概述;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和方法1.环境生态学(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c o l o g y)(狭义上):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2.环境问题的危害:(1)全球气候变化(2)臭氧层破坏(3)酸雨问题(4)生物多样性锐减(5)人口数量增多危及人们生活的耕地减少、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

3.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2.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3.生态系统退化的机理及其修复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5.全球环境生态问题的研究第二章:生态破坏与恢复4.干扰生态学(D i s t u r b a n c e)群落外部不连续或间断的外界因子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外界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生物的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其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

5.干扰的特性(1)干扰范围(2)频率和周期(3)干扰强度(4)时间尺度6.人为干扰的主要形式1. 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2. 污染(人类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药以及各种对环境有毒害性的污染物。

)3.采集(采集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长期施加的一种直接干扰。

)4.采樵(破坏了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如对林下枯落物的利用,不仅减少了生态系统能量和养分,还破坏了地被层及其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

)5.狩猎和捕捞(如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野生动物: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凶禽猛兽,过度狩猎会破坏食物链,打破生态平稳。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A. 环境因素B. 生物个体C. 生物种群D. 生态系统答案:D解析: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系统包含了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因此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 以下哪个不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A. 物种多样性B. 群落结构C. 群落动态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物群落的主要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群落动态等,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不属于生物群落的特征。

3. 下列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A. 物质循环B. 能量流动C. 信息传递D. 环境污染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环境污染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

4.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A. 温度B. 光照C. 食物D. 空间答案:D解析: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温度、光照、水分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等),空间不属于生态因子的范畴。

二、判断题1.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从消费者到分解者,最后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不可逆转。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答案:错误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生物种类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三个层面,不仅仅是保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3.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

()答案:正确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状态,保持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填空题1.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正文部分)一、选择题1. 环境生态学的定义是:a) 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b) 研究环境污染与修复的学科;c) 研究生物种群遗传学的学科;d) 研究地球气候变化的学科。

2. 下列哪个层次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物群落;b) 气候;c) 生态位;d) 生物种群。

3.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物群落中通过_______而占据的一种功能位置。

a) 食物链;b) 捕食活动;c) 繁殖活动;d) 空间分布。

4. 以下哪种是典型的生态位重叠现象?a) 两个种群以相同的方式获取食物资源;b) 两个种群在同一地区占据相同的生境;c) 两个物种通过竞争获得共同的生存需求;d) 两个物种通过合作改变环境。

5. 下列哪种群落有严重干扰或破坏后能迅速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a) 成熟群落;b) 潜在群落;c) 气候群落;d) 亚稳定群落。

二、简答题1. 请解释“个体”和“种群”在生态学中的定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个体是指同一物种的一个独立个体,在生态学中通常以单个个体为研究对象。

种群是指在同一时期内,占据同一地理区域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称为种群。

个体和种群是生物学中的基本概念,个体是种群的组成单位,种群是个体的集合体。

个体和种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关系,个体的生存和繁殖需要依赖于种群提供的资源和环境条件,而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又由个体的生活史和相互作用决定。

2. 请简要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和生态位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不同物种的个体和它们所占据的空间。

生物种群是生态系统中具有相同特征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体,如鸟类种群、植物种群等。

生态位是生物在生物群落中通过食物链、捕食活动、繁殖活动和空间分布等方式而占据的一种功能位置。

生态位的不同种类和数量决定了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共生、捕食等作用。

生态学 考试 重点

生态学 考试  重点

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全球变化:广义:全球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及覆盖变化、氮素生物地化循环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以及国际政治与经济形势和格局的变化等狭义:全球气候变化,包括温室气体的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暖化、大气成分变化、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改变、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以及臭氧层破坏等问题2·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三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公共性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影响邻近植物(包括微生物)生长发育的现象。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经典生态学是以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生物学。

研究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个体:资源分配、生殖、进化与适应对策种群:某一地段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群落:外貌、结构、多样性、稳定性、演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的下层第一章个体生态1·环境:生物的栖息地。

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的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的具体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habitat)。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点: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限制性作用和耐性定律;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作物产量往往不是受其需求量最大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在土壤中稀少又为植物所必需的元素。

5·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光的生态作用温度的生态作用水的生态作用土壤的生态作用大气的生态作用6·温度的生态意义:生物生存有一定的温度范围,温度对生物的作用可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即三基点温度。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到生命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生态过程。

以下为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知识点:
1.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两大类。

生态系统包括物种间相互作用、能量流和物质循环等方面。

2. 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指生态系统中的有机体以及它们在土地、水、空气等物理和化学环境因素和文化环境下的生活和发展的整体。

3. 生态因子
气候、土壤、水、光照、微生物等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态因子,其中光照与温度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生态环境因素。

4. 生态能量
生态能量是指生态系统内由光能转化而成的化学能、动植物的代谢能、以及除了化学能以外的其他能源。

5. 生态物质循环
生态物质循环是指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中各种物质元素的转化、传递和循环,实现了物种生存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其中包括碳、氮、磷等元素循环。

6.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种群与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过程的稳定性、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环境质量的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7. 生态灾害
生态灾害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生态系统崩溃,导致生态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

其中包括水污染、土地土壤的荒化和沙漠化、生物灭绝等。

以上就是本次环境生态学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复习相关知识点,取得
好成绩。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盛连喜)重点总结终极版

环境生态学(第二版盛连喜)重点总结终极版

绪论: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 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3.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第一章1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微生物?它有什么特点?答:病毒没有合成蛋白质的机构——核糖体,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必备的酶系统,不具独立的代谢能力,必须专性寄宿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依靠宿主细胞合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其特点是:病毒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是具有生命的超微生物,然而,在宿主体外却呈现不具生命特征的大分子物质,但仍保留感染宿主的潜在能力,一旦重新进入活的宿主细胞内又具有生命特征,重新感染新宿主。

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环境生态学重点

环境生态学重点

1、你对生命进化和协同进化的认识答:生物的进化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形成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

生命的产生是地球上各种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

作为环境中的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生存,必须依赖周围的环境。

生物在环境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进化中生存,在进化中发展,生物的这种进化主要不是通过自身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自然选择。

生物世代中产生遗传变异,出现各种不同特征的生物体,自然选择决定哪个个体或种群能够生存,而其他的则被取代。

因此,生命是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

并由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的作用向着更高级、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

协同进化:相互作用的两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的过程。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这种协同进化的最好实例。

捕食对于捕食者和猎物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选择,捕食者为了生存必须获得狩猎成功,而猎物生存则依赖逃避捕食的能力。

在捕食者的压力下,猎物必须通过增加隐蔽性、提高感官的敏锐性和逃避技能等方式减少被捕食的风险。

捕食者或猎物任何一方的进化,都会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压力而促进堆放的变化,这一过程就是协同进化。

2、Gaia假说:地球自我调节理论认为:地球是由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生物圈不仅改变了地球环境,而且也直接控制着这个复合系统,以维持地球活动使之更有活力,同时这个复合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强调:生命是全球尺度的现象。

地球生态系统没有鼓励的生命。

生活的生物有机体必须调节其生存的星球。

不能将物种的进化与他们的环境分割开来,这两个过程紧紧地耦合成一个不可分隔的过程,调节成功的与否依赖于生物的进化和物质环境进化的不断耦合。

3、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所需要的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能。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由07环科班委整理第一章绪论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环绪论生物与环境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生态系统管理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

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

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

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

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

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初级生产: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2.群落: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集合体。

3.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危害当地的生产和生活,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4.生态规划: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某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和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5.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生态系统,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的现象。

6.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意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7.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生物将土壤、地标和地下水或海洋水中的有毒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

8.退化生态系统:一类生态系统,它是指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在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两者的共同干扰下,导致生态要素和生态系统整体发生的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与其原有的平衡或进化方向相反的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1.九大公害事件发生在日本的公害时间分别是四日市哮喘病、富山骨痛病、水俣病、多氯联苯中毒。

2.种群的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3.种群密度可分为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4.生物群落可简单地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三大类。

5.关于顶级群落的学说有单顶级学说、多元顶级学说和顶级群落学说。

三、选择题:1.某地的果园银杏园最近出现了数目生长放慢、代谢率降低、产量下降等现象,多意味着出现了新的(限制因子)2.对于群落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职务称为(优势种)3.热带雨林的地带典型土壤类型(砖红壤)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土高原)5.在幼年时期个体死亡率提高,以后死亡率较低且稳定,则该物种的存活曲线属于(凹形曲线)6.净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枯枝落叶掉落物等以后剩下部分的生物量称为(现存量)7.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下列元素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磷)三、简答题:1.城市的生态系统调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1)生态工艺的设计和改造;它是根据生态系统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活和还原再生的工艺流程。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

A. 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B.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C. 环境污染物的化学性质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法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气候因素3. 环境生态学中的“承载力”是指()。

A.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物种数量B. 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环境压力C. 生态系统能够提供的最大资源量D. 生态系统能够适应的气候变化范围4.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是指()。

A. 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B. 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C. 物种之间的共生关系D. 物种之间的迁徙路径5. 下列哪个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A. 太阳辐射B. 地壳运动C. 人类活动D. 自然灾害6.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是指()。

A.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B. 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恢复能力C.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适应能力D. 生态系统对内部变化的恢复能力7. 在环境生态学中,通常用来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指标是()。

A. 物种多样性B. 生物量C. 能量流动效率D. 水质指标8.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是()。

A. 经济发展B. 环境保护C. 社会公正D. 所有以上选项9. 生态系统的“演替”是指()。

A. 生态系统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B. 生态系统从成熟到衰退的过程C. 生态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过程D. 生态系统内部物种组成的变化过程10. 下列哪个不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A. 栖息地破坏B. 气候变化C. 物种过度繁殖D. 外来物种入侵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衡量。

3.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通常不超过________。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考试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发育不全,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

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如间体核光合作用层片及其他内折。

也不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包括古菌(即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3.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答:真核微生物由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由核仁核染色质。

由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由明显的界限。

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

生态学考试重点

生态学考试重点

1、生态学: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5、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6、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7、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8、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10、生存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

11、自疏: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同样在年龄相等的固着性动物群体中,竞争个体不能逃避,竞争结果典型的也是使较少量的较大的个体存活下来。

12、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3、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种间竞争的结果常是不对称的,即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被抑制甚至被消灭。

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等。

14、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15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的时候,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性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状发生变化16、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看称为猎物或被食者。

环境生态学考试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试题

环境生态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最丰富?()A 草原生态系统B 森林生态系统C 农田生态系统D 荒漠生态系统2、生态因子中,对生物起直接作用的因子称为()A 间接因子B 主导因子C 限制因子D 直接因子3、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A 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B 增长型和衰退型C 稳定型和衰退型D 增长型和稳定型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A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B 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C 食物链和食物网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5、以下哪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A 二氧化碳B 甲烷C 氧气D 一氧化二氮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A 碳循环B 氮循环C 磷循环D 水循环7、生态平衡是一种()A 绝对平衡B 动态平衡C 永久平衡D 相对平衡8、以下哪种生物属于生产者?()A 牛B 羊C 小麦D 狼9、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A 循环流动、逐级递减B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 循环流动、逐级递增D 单向流动、逐级递增10、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C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11、群落演替的先锋物种一般是()A 大型乔木B 草本植物C 灌木D 地衣12、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价值最高?()A 城市生态系统B 湿地生态系统C 海洋生态系统D 农田生态系统13、生物多样性包括()A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C 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 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14、以下哪种方法不属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方法?()A 指示物种法B 生态足迹法C 能值分析法D 景观生态学方法1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不包括()A 物理信息B 化学信息C 行为信息D 能量信息16、以下哪种生物属于消费者?()A 水稻B 玉米C 兔子D 大豆17、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是指()A 绿色植物和自养微生物B 动物C 微生物D 人类18、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最强?()A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B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C 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D 北极苔原生态系统19、以下哪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A 农田生态系统B 城市生态系统C 森林生态系统D 湿地生态系统20、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A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B 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C 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D 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环境生态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 相互关系的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属于(凹形曲线)
6.净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枯枝落叶掉落物等以后剩下部分的生物量称
为(现存量)
7.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下列元素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磷)
三、简答题:
1.城市的生态系统调控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1)生态工艺的设计和改造;它是根据生态系统最优化原理来设计和改造城市生活和还原再生的工艺流程。

(2)生态关系的规划和协调;运用系统科学
方法、计算机工具和科学家的经验知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优势与劣势、问题与潜力,进行辨识、模拟与调控。

(3)生态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在城
市管理部门及市民中普及和提高生态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自组织、自调
节能力。

2.湿地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服务功能?
答:(1)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湿地是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是众多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和繁衍的场所。

(2)气候和水文调节功能;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和区域
水循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3)净化功能;湿地具有很强的降解和转
化污染物的能力,它吸纳水中营养物,降解有机物,被誉为“地球之肾”。

(4)湿地的天然产品;它是许多粮食植物的重要生境。

(5)社会功能;湿地是科研、教育、旅游等的重要基地。

3.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大气污染物主要有(1)颗粒物;(2)硫氧化物;(3)氮氧化物;
(4)碳氧化合物;(5)碳氢化合物;(6)光化学烟雾。

主要途径有(1)合理布局工业;工业过分集中的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必然很大,不易被稀释扩散,相反的,将工厂合理分散布设,将有利于污染物
的稀释扩散。

(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是高烟
囱排放和集合式烟囱排放。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即在城市的郊外设立大
的热电厂和供热站,以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这是消除烟尘的有效措施。

(4)
改变燃料构成;对燃料进行选择和处理,是减少污染物产生的有效措施。

(5)
发展绿色植物,增加自净能力。

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因为植物油吸收各种有害有毒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使气流携带的大粒灰尘
沉降。

4.固体废物的处理技术主要有哪些?
答:(1)预处理技术。

是指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将固体废弃物转变成便于运输、贮存、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形态。

(2)焚烧热回收技术。

焚烧是高温(800-1000摄氏度)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以达到减容、去毒并回收的能量和副产品。

(3)热解技术。

热解是在无氧或有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500-1000摄氏度)分解,并以气体油或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4)生物分解技术。

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以达到无害化和综合利用。

四、论述题: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答:(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影响自然生态环境,例如,高楼大厦代替自然森林,城市输水管网代替了天然水系,沥青、水泥地面代替
了自然地土壤表面。

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的同时,却抑制绿色植物、动物和其
他生物的生存,改变他们之间长期形成的相互关系。

城市规模过大、人口过分
密集,许多“文明病”、“公害病”产生。

(2)土地变化;城市土地中,由于高密集的建筑物和城市地面硬化,雨水不能向土壤渗漏,城市地下水位下降。

而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面发生沉降。

城市
废弃物对土壤产生破坏,对土壤污染严重。

(3)气候和大气环境的变化;城市内由于污染源集中,污染量大而复杂,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是十分明显的。

城市大气中的颗粒物、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光化学氧化剂等增加。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一些有毒金
属如铅、镉、汞等进入大气,城市大气污染严重。

(4)淡水短缺和水污染;由于城市污染源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城市地表水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造成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体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化
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问题。

(5)人口密集;人口密集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普遍想象。

(6)绿地缺乏;城市绿地具有调节气体平衡、改善小气候、净化空气、消除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功能,但由于城市人口剧增,住房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城
市绿地缺乏,城市生态质量恶化。

2.我国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如何做好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
可持续利用?
答:存在问题:
(1)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湿地
被开垦为农田或作其它用途,围埂造田、兴建码头,湿地植被被破坏,生态功
能衰退,鱼类等水生生物丧失了栖息生存的空间与繁衍的场所,湿地自身的生
态功能也在不断衰退。

(2)污染加剧、环境恶化:湿地被肆意侵占,并常成为沿江建筑垃圾、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泄区和承泄地,污染在不断加剧、环境在不断恶化。

长期
承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导致湿地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危及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3)生物多样性受损: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捕获、狩猎、砍伐、采挖等过量获取湿地生物资源,造成了湿地生物
多样性逐渐丧失;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1)加强湿地保护、制止湿地面积日益缩减。

从法律法规着手,制定适宜的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条例,加政府强管理部门及全民的湿地保护
意识。

(2)合理利用语自然保护相结合。

做到以下几点:1.实施《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提出的湿地保护目标;2.加强对湿地水文和水质状况的管
理;3.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

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国人口集中或工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恰恰是我国森
林覆盖率低或生态脆弱、自然环境差得地区;(2)积极推广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把农、林、牧渔等种植业、养殖业结合起来的经营制度;(3)尽快建立南方用材林基地,其水热条件优越,材木生长快,树种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的潜力大;(4)加强科学管理、发挥现有森林综合效益潜力。

2.赤潮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答: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性增值而引起海水变
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异常现象,是一种危害性大而广的海洋污染现象。

产生原因:(1)富营养化。

海洋的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物质基础,由于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将大量的营养物质输入海洋,为赤潮生物提供了营养盐。

(2)海洋中促进赤潮生物生长的有机物增加。

除了氮、磷等无机盐类外,有些可溶
有机物也有利于赤潮生物增殖。

(3)海洋中含有赤潮生物生长的微量金属元素。

(4)温度和盐度。

赤潮发生往往与该海区的温度、盐度的变化状况有密切关系。

其变化速率也与赤潮的发生有关。

赤潮的危害:(1)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覆盖在海洋或附着在鱼贝类的腮上,使得他们的呼吸器官难以正常噶会作用而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赤潮生物
的生长繁殖的代谢过程和死亡细胞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
解氧,使海水严重缺氧,鱼、贝类等海洋生物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3)有些赤
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引起鱼、贝类中毒或死亡。

(4)居
民听过食用中毒的的鱼、贝类而产生中毒。

赤潮的预防:(1)控制营养物质输入量,控制海域的富营养化水平能有效防止赤潮发生或减少赤潮发生;(2)控制海区养殖业的污染;(3)富营养化水体
和底质的改善,利用各种不同上午的吸收、猎食、固定、分解的功能,加速各
种营养物质的利用和循环来达到生物净化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