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三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温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温度》教学反思:本节课整体的思路就是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化成数学化知识。
在上课之初创设了温度的情境,来感知温度中也充满了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零下温度时,启发学生通过对比发现零下温度的写法,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衣着感知不同温度的冷暖。
以上教学环节,旨在体现以学生为本,便教师的讲为“引”,变学生被动的听为主动的探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有以下两方面:
一.课堂机智运用得不好。
课堂上总想着按照自己备课时预设的思路走,对于学生及学生回答问题的把握做得还不够灵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二.在观察温度计时,引导学生感受:“零上温度离0越远,温度越高,而零下温度离0越远,温度越低时。
”语言不够清楚、流畅。
还应该让学生多说说,多给孩子们机会表达,本节课自己说的太多,让学生说的不够。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精选3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精选3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篇1我执教的《温度》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材创设了从天气预报中获取信息的情境,目的是激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地的气温,发现零度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再通过读、写零下温度,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体会负数、负号的特征,从而初步的感受和理解负数。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要建立负数的概念不太容易,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与陌生。
所有的学生都收看或收听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
生活化并非数学化,因此,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
在这一进程中,学生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
在设计时我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每天都接触的温度这一主题,引入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从观察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体会温度高低比较的方法;在学习如何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时,从两个零上温度的比较开始,逐步过渡到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由易到难,渐进突破。
在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之前,我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帮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
认识了温度计之后,我先让学生比较两个零上温度,再比较二个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最后抽象比较-5℃和-20℃的高低,使学生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很好地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将学习的坡度降到学生易于掌握的程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德育教育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部分。
由祖国南边的海南,讲到北边的哈尔滨,首都北京,西南的拉萨等重要城市的温度,无不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博大,增强民族自信心,爱国心。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教学反思1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
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反之呢?(减少)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结论一: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内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
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却可保持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
内能↑=分子的.动能→ 分子的势能↑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内能与温度关系的教学始终离开学生熟知的概念,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从这一熟知概念出发,层层相扣,将其演绎成小学的数学方法。
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和(内能)。
通过使一个因素变大而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增大和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一关系,学生容易记住结论且记得牢。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温度》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材创设了从天气预报中获取信息的情境;目的是激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地的气温;发现零度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再通过读、写零下温度;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体会负数、负号的特征;从而初步的感受和理解负数。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要建立负数的概念不太容易;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与陌生。
所有的学生都收看或收听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
生活化并非数学化;因此;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
在这一进程中;学生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
由于农村小学的孩子;见闻不是特别广泛;了解外界较少而又单纯可爱;四年级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又喜欢动画人物。
所以在上课伊始;我让著名的卡通人物喜洋洋走进课堂;创设喜洋洋想来河源看看新发展;新变化的学习情境;并让学生在穿着方面关心关心它。
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渗透着爱家乡教育和德育教育;带动学生主动了解所在城市的新发展。
之后又介绍了新疆这样一个温度非常奇妙的地方。
创设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知道这一环节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并且为下一个环节的新授环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新授环节中;我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再每一个环节中都添加小小天气情况播报员这一教学特色;把口语表达和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又使课堂充满了情趣。
在不同形式的天气播报中;让学生熟知了温度的读数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温度》教学反思15篇
《温度》教学反思15篇《温度》教学反思1在整个活动中我运用了ppt课件,Ppt课件可以形象直观的帮助幼儿学会看温度计的刻度,同时帮助幼儿总结梳理对温度计的认知经验。
在活动开始通过对热天的人和冷天的人,让幼儿初步感知冷热。
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度?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现在是多少度?同时出示温度计,请幼儿观察。
让幼儿对温度计的作用有初步的.认识。
本次活动的难点是:让幼儿学会用温度计测量。
为了攻客这个难题,我利用ppt,采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
我还增加了一个环节:迁移经验,丰富知识。
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科学知识原理对幼儿来说是相对抽象的,在科学活动中就是要把抽象化为形象。
ppt的运用能将我们口头无法解释,幼儿也无法理解的现象原理展示出来。
正如活动中学会正确看刻度,在此环节采用ppt,利用图片比较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刻度时,要眼睛与刻度齐平,仰视和俯视都是错误的。
实际操作,这个方法很好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点。
科学源于生活,让幼儿从科学的认识温度计,到从生活中发现温度计的运用,能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反思经过此活动后,通过测查,所有的幼儿都认识了温度计,知道了温度计遇热水银柱会上升,遇冷水银柱会下降的科学性,知道了合理使用温度计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激发了幼儿探究科学的兴趣。
此活动能运用感官探究问题,动手动脑,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由于教师的积极指导,所有的幼儿均能积极参加操作和探究活动,学习积极性有较大的提高,能正确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我发消息时没有强调一定要带温度计和水温计,家长带来的大多是体温计,体温计上的刻度很小,小朋友看起来很费力,所以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学会看温度的方法。
还有就是体温计上的刻度不容易数,所以记录过程中小朋友也有定困难,应该拿大的温度计和水温计看起来更容易一些。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温度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温度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温度》是北师大版学校数学四班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中的第一课。
它是同学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分数以及体会万、亿等大数的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每天气温的改变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因此,教材通过天气预报图介绍北京等地的温度,使同学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教学时,应从同学实际阅历出发,引导同学通过观测,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两个相反意义量之间的关系。
为了更好地表达同学的主体性,我引导同学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收集信息,让同学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感受引入负数的须要性,并会正确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思维技能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数学活动着重培育同学观测比较技能,自主探究技能和合作沟通技能。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让同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同学积极主动性和爱好。
〔三〕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1.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读写。
2.正确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3.让同学经受调查气温活动的过程中,从中积累感性知识,并通过争论、沟通把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1.情景创设,激发爱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本节课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如看一看、做一做、摸一摸、猜一猜、测一测,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引导同学由对“活动的爱好”进展为“数学的志趣”。
2.联系生活,体验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纳了“联系生活体验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
二、教学流程第一环节,沟通信息素材,提供资源新课开始,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对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进行调查,谁愿给大家说一说你调查的方法与调查结果。
同学展示收集的信息,并沟通调查的方法,老师结合同学的汇报将相关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如:-2℃、0℃、5℃、15℃、12℃等。
【强烈推荐】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数学《温度》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温度》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材创设了从天气预报中获取信息的情境,目的是激活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地的气温,发现零度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示,再通过读、写零下温度,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体会负数、负号的特征,从而初步的感受和理解负数。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要建立负数的概念不太容易,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与陌生。
所有的学生都收看或收听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也有一定的认识,但这样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
生活化并非数学化,因此,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
在这一进程中,学生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
由于农村小学的孩子,见闻不是特别广泛,了解外界较少而又单纯可爱,四年级的孩子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又喜欢动画人物。
所以在上课伊始,我让著名的卡通人物喜洋洋走进课堂,创设喜洋洋想来河源看看新发展,新变化的学习情境,并让学生在穿着方面关心关心它。
同时这一环节的设计,也渗透着爱家乡教育和德育教育,带动学生主动了解所在城市的新发展。
之后又介绍了新疆这样一个温度非常奇妙的地方。
创设这样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想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与情感。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我知道这一环节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并且为下一个环节的新授环节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新授环节中,我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再每一个环节中都添加小小天气情况播报员这一教学特色,把口语表达和数学知识巧妙地联系起来,又使课堂充满了情趣。
在不同形式的天气播报中,让学生熟知了温度的读数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七单元《温度》(教学反思)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温度》教学反思《温度》一课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同时能够进行正确地读、写,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习“温度中的数学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做铺垫。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知识只有来自于生活中才会有灵性和活力。
本节课我是采用播报天气预报的形式来展开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在熟悉的天气预报背景音乐中,在这种浓厚的天气播报氛围当中,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中获得的信息,说说哪个城市最冷,哪个城市最热,唤起学生对温度的认识,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负数,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感到十分新鲜,从而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的引入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表示零上5℃和零下2℃,通过对符号的意义与作用理解的同时,经历符号化过程,实现对正负数的初步认识。
在独立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调整方法,进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整节课中,我在关键处予以引导、点拨,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给学生足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在游戏和活动中巩固知识。
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
课前我设置了“我说你做”的游戏环节,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课中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温度计模型上拨一拨具体的温度,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方式,一下子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北师大四年级《温度》教学反思
北师大四年级《温度》教学反思金秋10月,我很荣幸代表四年级数学组参加了学校“聚焦素养高效课堂”为主题的全员赛教活动。
在本次课堂教学大赛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本课是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正负数。
为下节课学习正负数奠定基础。
作为一种新知识的开始,本课内容具有重要作用。
回顾一节课,带给我许多思考。
一、关注学生思维创造上课之前,我纠结了很多次。
要想课堂氛围好,我可以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当天授课进度就能更快更流畅。
可是本课第一个环节就是体会统一温度表示符号的必要性。
课本里先用固有的箭头,文字再引向+、-。
如果提前预习,学生思维必然会受影响。
最终我没有布置预习任务。
在感知符号统一必要性时,我这样设计“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零上30℃、零下30℃”.学生有点懵,不知如何下笔。
我又再次引导“可以用简单的图形,符号……”孩子们的思维一下被打开了,有的画的是大大的太阳表示零上30℃,片片雪花表示零下30℃,有的画三角形尖尖朝上代表零上,尖尖朝下表示零下。
有的画红色的正方形表示零上,蓝色的正方形表示零下……当然也有用+30℃,-30℃表示。
展示环节,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争着上台讲述自己的创意方式。
二、任务驱动引领自主探索在探究新知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读温度——标温度——比温度。
争当“小小天气播报员”,学生伴随熟悉的音乐,正确又富有情感地读出三所城市的温度。
标温度环节,思考:你是如何快速标出温度的?把你的诀窍介绍给大家。
通过两两交流,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学生们讨论激烈,都想分享自己的方法。
比温度活动中,只出示了三组温度比较。
“与同伴交流你认为谁高谁低?并说明理由”。
此时学生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温度计,构建了基本模型。
还有借助生活经验来比较温度。
在比较中发现了一些规律。
比如一位学生得出了“可能零上温度比零下温度高”,立马有学生补充“零上温度一定比零下温度高”。
“我觉得零摄氏度它不正常,它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等等。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温度》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温度》优秀教案与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服务于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所以,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挖掘其数学本质。
本课从温度中的正、负数入手,借助温度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正负数的意义,为下一节课进一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奠定基础,为对负数的大小比较进行铺垫。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生活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并认识生活中的温度,了解零上的温度和零下的温度,并能够比较温度的高低,尤其是零下温度的比较。
因为该节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准确的掌握本节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难点: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教学过程
本帖最后由网站工作室于2012-8-2210:04编辑
教学环节。
四年级《温度》教学反思
四年级《温度》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温度》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这节课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本节课的课件内容都是我自己亲手设计的,没有抄袭的内容,只有一些图片是网上下载的,本课件的设计简洁大方,且生动有趣,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借助本课件,大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导入时课件出示的谜语,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
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多处让学生自主动手探究知识的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并且多次让学生上黑板,大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通过本节课,我从中得到的启发有,在课堂上,一定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能说的太多,而且要注意各环节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结合温度的实例,探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体验用带“-”的数表示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必要性;通过在温度计上标记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活动,体会零上温度零摄氏度,零下温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顺序关系,会正确读出温度计上显示的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学生初次接触负数,直接接触抽象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首先将天气预报融入课堂中,通过播报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等地的温度信息,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提取信息。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学生用各种方法描述了北京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由此引出“+5℃”和“-2℃”的表示方法。
展示温度计,让学生观察温度计,认识温度计上的各种信息,让学生在温度计上标出北京、漠河、西安、台北、拉萨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利用温度计上的刻度高低,比较各个城市的温度高低;脱离温度计的情境,总结零下温度比大小的方法,从而达成本节课的目标。
本节课中我发现学生都是有独立个性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北京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有学生用竖线表示,有学生用山来表示,有的用小漫画表示温度高低,非常有创意。
本节课我合理安排时间在课堂最后十分钟处理了练习题,针对练习题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的再次讲解强调,保证学生当堂掌握。
本节课中存在一个问题是没有强调摄氏度的读法,很多时候用度表示了摄氏度,这导致了小部分学生将温度的摄氏度与量角的度搞混,在总复习时出现问题,今后在数学课堂上用语要规范。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教学反思集合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温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温度》教学反思1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
教科书上没有提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只说分子无规则运动具有的能。
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
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的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
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反之呢(减少)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内能↑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
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却可保持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
内能↑=分子的动能→+分子的势能↑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教学反思1今天我讲得是《温度计》,课前看教科书、教学用书感觉挺简单的,只要学生会认读温度计以及零下温度就行。
可是一堂课下来,时间感觉还很紧,学生对温度计的认读还是有些困难,也就是说我上了一节失败的课。
失败的原因在哪,我也深思。
纵观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查找原因。
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
1、在比较水的冷热活动中,设计意图是学生分两次感知四杯不同温度的水,但由于顺序不同出现不同的结果,最后让他们感觉到用手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这是一大败笔。
2、在观察温度计时,没有给足学生充足的观察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显。
3、在摄氏度的读和写时,教学难点解决过于生硬,尤其是在零度以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
二是教师自身方面的原因。
1、教师语言啰嗦,不精练,逻辑性不强。
2、教师在教学时缺乏和学生一起探究的激情,没有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
3、对教学时机把握不够。
《温度》教学反思2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是《冷和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且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冷热与温度》教学反思。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在课的引入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实验,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等老师数到5时取出并且马上把他们同时放入温水中再等5秒钟,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
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教学反思1上课前的预设教师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温度计,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用温度计丈量水的温度.然后教师提出:在生活中温度计的种类很多,一起来认识一下,在这么多的温度计中,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温度计丈量比较合适?说说理由.选择好温度计后,是不是可以直接就可以拿温度计来丈量了呢?(方法问题) 比一比,谁会丈量了,并且测得最快.连续丈量一杯水.发现一些他们认为有趣的现象,并说说你们怎么想的.上课时的情境当同学们选择好温度计后问是不是可以直接就拿来丈量了,同学觉得很奇怪,选好了不是就可以测了吗?他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方法问题.科学研究和平时拿个玩具玩不是一回事,在讲究科学性,规范性.在掌握了方法后,同学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同学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在连续丈量水的温度时,同学丈量都很认真,局面很热闹,丈量记录交流.但同学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考虑,只动手,不动脑.反思:1、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同学表示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同学,组织同学。
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同学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同学,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身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同学们也不去考虑,这样就不利于同学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今后值得去考虑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同学去考虑。
《温度》教学反思2数学________于生活。
只有学生“自己学的数学”,才会有灵性和活力。
因此,我利用互联网搜索大量有关温度的生活知识渗透到该课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将数学化的知识生活化,挖掘其数学本质。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想法:1、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教学反思11.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下降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温度。
2.在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
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温度》教学反思2《温度和气温》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本课内容首先是通过比较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发现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并且在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才能反映当时的气温;再比较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气温,看看那个时刻温度高,那个时刻温度低,并用柱状图表示出来。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并会用温度计。
在实验之前,还是要简单回忆一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测量范围和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
在测量温度,我让学生外出活动,首先强调了外出实验的规则。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我指定了四个人为一组,并且设立组长,组长监督管理自己小组成员,并在老师规定的区域实验。
但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还是有部分学生“脱离”小团体独自行动,我实验后对小组实验进行评价,这样让他们更清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温度》教学反思
《温度》教学反思《温度》教学反思1教后记本人对自己的这堂课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动手实践,调动课堂气氛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在学生桌子上放上两杯水,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物体的冷和热,这样就引出了“温度”。
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2、大胆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教材安排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我考虑到我们物理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必定会发现自制温度计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许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具体应用。
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进行教材特殊处理时所无法达到的,我自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再就是在学生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完水的温度后,自然地引导到我们在生病时,需要用体温计量体温,能不能用实验用温度计测体温呢?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如何改进?由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体温计的学习。
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3、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更加明确了实验的目的,使实验效果十分明显。
做到了人人动手参与实验,并在互相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实验效果的最优化。
从一开始的温度的引出,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学生们的在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我只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4、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晰明了,重点突出。
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达成。
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性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堂课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教学反思三篇
当学生第一次接触负数;要建立负数的概念不太容易;但负数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那么遥远与陌生。
所有的学生都收看或收听过天气预报;对零下温度也有一定的理解;但这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生活化的基础之上。
生活化并非数学化;所以;这节课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将生活化常识转变为数学化知识。
在这个进程中;学生学习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要为学生学习搭建阶梯。
在设计时我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每天都接触的温度这个主题;引入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从观察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协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体会温度高低比较的方法;在学习如何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时;从两个零上温度的比较开始;逐步过渡到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由易到难;渐进突破。
在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之前;我就借助了具体形象的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来协助学生理解温度的高低。
理解了温度计之后;我先让学生比较两个零上温度;再比较二个温度计上的零下温度;学生借助了温度计上水银柱的高低来直观形象的辨别温度的高低;最后抽象比较-5℃和-20℃的高低;使学生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有了比较抽象的想法;很好地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将学习的坡度降到学生易于掌握的水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德育教育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部分。
由祖国南边的海南;讲到北边的哈尔滨;首都北京;西南的拉萨等重要城市的温度;无不让学生体会祖国的博大;增强民族自信心;爱国心。
篇二
7月3号;我给市级骨干上了一节数学课。
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第七单第一节课的内容《温度》。
下面;我就这节课;我想说一说自已的感想。
这节课我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个环节上;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感受到冷和热——感知温度;从而导入本题。
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找温度。
这个环节;我也是从生活中的温度出发;以“冰箱窗口上的温度数据”引入;让学生会读温度;知道零上、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写法。
进而介绍温度计、0度的教学。
在这环节上;我第一次上课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
经过教研员们的指导;让我体会到;温度来自于生活;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去寻找温度。
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
们的身边;数学处处存有。
三、比较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
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是特别的好。
因为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要过高。
必竞还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两组温度;一组零上;一组零下;通过标温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比较零下和零下的温度。
在这个环节上;教
研员们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怎样比较温度。
能够掌握了比较温度的一些规律。
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教研
员还给了我一些建议。
出示:两个零上的温度;两个零下的温度;0度;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温度之间存有的规律。
但是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点。
所以;没有大胆的去尝试。
最后我选择了放弃。
有机会真想尝试一下。
四、观察地图;总结南北、东西的温度存有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了解我国的天气情况;渗透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体会;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提出宝贵的
意见;促动我成长。
篇三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会准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使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水平。
如:课前让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较两个温度的大小。
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理解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个情况;对教材实行了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
所以;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最后;我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实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使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
也因为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