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介语理论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运用
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交际教学法的运用
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交际教学法的运用
中介语石化是指学习者在掌握外语过程中,以自己的母语来中介,使其句子中英文结构相似,发音采用母语方式发音,这个现象就是中
介语石化现象。
交际教学法是指重视交际能力培养,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把培养
学习者实际应用语言进行外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任务,试图让
学生有能力真正使用这种外语国家大多数人在实际生活中所使用的形
式的话语的教学法。
要想解决中介语石化现象,就要在外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教学法,
加强真实情境的运用,让学习者能够在合适的语境中更多的运用外语。
尤其是要方法的让学习者游刃于两种语言之间,形成对话,让学习者
加深对句子构成结构的理解和正确运用外语知识,避免以中介语将母
语结构强行锻炼和替代而形成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概述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尤其在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和描述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特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在尝试掌握目标语的过程中所构建的一种过渡性语言,它随着学习者对目标语规则的逐渐理解和内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中介语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它不仅关注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还重视学习者的语言认知和心理过程。
通过对中介语的分析和研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特点和问题,从而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同时,中介语理论也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1. 中介语理论的定义与背景中介语理论,又称为中介语假说或过渡语理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该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格(Larry 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旨在解释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是学习者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一个过渡状态,它既不是母语,也不是目标语,而是一种独立的、动态发展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背景。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而不仅仅是目标语的语言规则。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关注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随着语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和学习者都意识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正是中介语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中介语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独立系统,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规则和特点。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
首先介绍了中介语的分类和特点,然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中介语在汉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接着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出中介语理论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启示,并提出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中介语理论的建议。
最后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和提高学生语言习得水平。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背景、研究目的、应用、影响、分类、特点、实践案例、现象分析、提高效果、启示、建议、未来研究1. 引言1.1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背景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借助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某种语言形式,创造出一种过渡性的语言形式。
中介语理论最初是由语言学家Selinker提出的,他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即中介语。
中介语理论对于语言教学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中介语理论作为语言习得的一种重要理论,被引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通过研究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形成的中介语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语言习得的过程。
通过研究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中介语理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中介语现象对学生语言习得的影响,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语法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之语法教学作者:陈晨来源:《文学教育》 2021年第4期陈晨内容摘要:笔者在研读《中介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一书的基础上,综合了书中的相关理论(具体包括:中介语理论产生发展的脉络、现代汉语的特点以及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对策和方法),结合实际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语法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充实语法教学实践层面,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之语法教学的研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介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语法教学中介语是在应用语言学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中介语理论产生以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盛行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的方法,但由于这两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否认人的主观意识和内部思维,过于强调机械的语言结构的对比;错误分析则认为二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是语言内部自身的结构和系统,而不是母语的影响),而且二者都忽视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因此中介语理论便应运而生。
中介语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双重影响,其新的角度使得第二语言教学与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中介语理论简介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首次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并在其论文《中介语》一文中进行了系统阐释。
所谓“中介语”,就是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的、伴随着学习进程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一)中介语理论系统中介语理论的主要代表是塞林克、科德和奈姆瑟,其中塞林克的中介语理论最具有代表性。
塞林克在界定中介语概念以及系统阐释的基础上,总结出中介语产生的五种原因,分别为:语言迁移、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并提出“石化”现象(即语言能力停滞在某一阶段),且别开生面地从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角度来解释语言的僵化现象。
科德提出了“个人特异方言”的概念,同样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向目的语靠拢的一种动态的语言系统。
浅谈普通话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
( 萍乡高 等专科 学校 中文系,江西 萍 乡 3 3 7 0 0 0)
摘 要 :在普通 话的学 习 中. 由于学 习动机 、环境 、方 言等因 素的影 响,学 生的普 通话大 多 时候是 处在 中介语阶 段 。作 为中
间状 态的 中介语对普通 话 的习得 具有非 常重要 的意义 。 关键 词 :中介语 :普 通话 ;习得 ;影响
向 目的语逐渐过渡 的动态 的语言系统 。 中介语理论最 早是 由美 国语 言学家 塞林格于 1 9 6 9 年提 出的,1 9 7 2 年在其 著名论文 《 中介 语》中提 出的 中介语假说 , 是试图探索第二语言 习得者 在习得过程中 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 在第二语 言习得 的研 究
中充满 了错误 。 如果学 习者接受 的大部分是这些人的语 言. 那么他们的语言 习得机制将误认 为这就是他们要 习 得的语言 ,从而加速 了石化 的发生 。 塞林 格还认 为 中介 语石化 的原 因也是 由于 学习材 料 的使用不 当, 从而导致学 习者学到的语言 与 目的语之 间有很大 的不 同。 久而久之 ,一些不 标准 的中介语便在 学 习者 的大脑里扎根 , 从 而发生 了石化 , 使 得学习者无 法 习得完全 的 目的语 。
一
、
普通话 习得过 程中中介语的性质
介语系统 , 也有人称 为过渡 语 , 我们称为方一 普中介语
系统 。 方—普中介语是过渡性的,其发展有阶段性 。靠近方 言而远离普通话的叫低级阶段 , 接近普通话的叫高级阶段,
中介语 的特 征主要 集中在 以下几个 方面的特征 :∞
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 。 即组成 中介语 的规则并不是固定 不变的 , 它可 以受到来 自学 习者母语和 目的语的规则或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1、招呼语的文化内涵:研究汉语招呼语与其他语言之间的差异,深入探讨其 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
四、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前景
2、招呼语的演变与发展:考察汉语招呼语的演变历程和发展趋势,分析不同 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招呼语的特点和使用规则,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为丰富 的素材和案例。
3、克服中介语的策略
(3)纠正错误及时:学习者应该及时纠正学习中的错误,通过教师反馈、同 学互助等方式,不断修正中介语,逐渐向目标语言靠近。
3、克服中介语的策略
(4)培养正确学习策略:学习者应该培养正确的学习策略,如归纳、演绎、 类比等,以便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规则和用法。
实践案例
本部分将选取一个真实而典型的 中介语案例进行分析。
内容摘要
然而,使用体态语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避免使用过于夸张或过于 草率的体态语。夸张的体态语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尴尬或不舒服,而过于草率的体 态语可能会让学生感到不受重视。其次,要注意体态语与言语的协调。只有当体 态语和言语相一致时,才能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
内容摘要
总的来说,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使用体 态语,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 地实现教学目标。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01 引言
03 实践案例
目录
02 理论框架 04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中 介语的存在与掌握程度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 应用也十分重要。本次演示将围绕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展开,探讨中介语 理论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克服中介语,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效率。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
汉语对外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和应用汉语作为一门世界上最古老、最复杂、最美丽的语言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和使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介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其作用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教学者和学习者的关注。
一、中介语定义中介语,指的是学习者使用的第二语言或母语,对于学习第三语言的影响。
中介语在语言学研究中首次提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order于1967年提出的。
二、中介语的作用1.帮助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中介语可以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语音、语法和词汇。
对于具有相似语法、发音和词汇的语言,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以加强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联系,帮助外国学习者更快、更准确地掌握汉语。
2.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中介语可以促进汉语与外语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外国学习者与汉语之间的交流、理解和认知。
这种互动不仅反映了汉语和外语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它们在不同地理和文化环境中的多样性。
3.提高汉语学习效率对于非汉语母语的学习者来说,通过中介语学习汉语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中介语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汉语,还可以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掌握汉语。
这样一来,汉语学习者可以更快地进入汉语学习的状态,更快地取得学习成果。
三、中介语的应用1.针对不同母语的中介语应用对于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他们母语不同,对于中介语的需求也不同。
比如,对于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学生,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语法、词汇和读音相似,因此他们可以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作为中介语。
而对于来自英语、法语等语系的学生来说,则需要采用不同的中介语。
2.针对不同汉语水平的中介语应用对于汉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桥梁和辅助工具,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汉语。
而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外国学习者来说,中介语可以作为验证和比较语言的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汉语并更快速地适应汉语环境。
3.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中介语应用随着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传播,汉语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多样化。
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作者:袁牧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发展与研究状况以及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策略目前,汉语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的第二语言。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研究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普及、促进和发展。
其中,中介语理论,近年来一直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界的重视。
中介语理论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一种新的分析外语学习中偏误的理论。
20世纪八十年代初,该理论被引进入我国,引起了我国外语教学界,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界学者的兴趣,我国学界就开始对外国学生汉语中介语作了相关的研究。
本文主要介绍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和结语四个部分。
一、中介语的产生及特点“中介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一般认为,1972年,美国学者塞林格所著的《中介语》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诞生。
该理论有两重含义:一指语言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形成的自己的语言体系,即一种中介语。
二指语言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整个中介语体系,即中介语连续体。
此前,不同的研究还使用过不同的术语,如“近似系统”、“个人特质方言”、“学习者的语言”等。
虽然对中介语有不同的解释,但都认为中介语是不同于母语及目标语的,它是不断发展的、连续的体系。
中介语是所有的语言学习者都要经历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阶段,此过程中的任何一部分,中介语都是系统的,即有规律的。
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尽管很少与目标语系统完全相同,但逐渐接近目标语言。
影响并促成中介语这一语言系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有:1.母语的负迁移。
“迁移”是指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如果该影响是消极的,即为负迁移。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贺圆圆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6期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中介语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认识不同母语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
本文从中介语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入手,指出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语言体系,并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与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才是语言学习的中心。
作为在二语习得中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介语理论,可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加强理论建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中介语与中介语理论(一)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它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音系统。
1969年,美国学者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Transfer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创造了这一术语。
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确立了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的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是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又可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是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的必经之路。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有较长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比较流行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强调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系统对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目的是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对于解释和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语言错误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否定了母语对学习外语的积极作用。
中介语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二)错误分析
(二)什么是错误分析?
1)人类学习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包含犯错误的过程。从 成年人的语言学观点来看,小孩子习得第一语言,会犯无 数的错误,简直是在“糟蹋”语言,但通过来自别人的反 馈,小孩子会逐渐习得完美的本族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谁也不会去责备小孩子为什么犯这么多错误。中国小孩子 把“叔叔”说成“HUHU”,把“一个叔叔”说成“一块叔 叔”,见了驴子叫“驴叔叔”,或叫“狗”,谁也不会去 责备他,而是耐心地引导他,孩子不愿意学,也不去强迫 他。第二语言学习虽然不同于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那种试 错特点,但是不可避免地也会犯错误。如果不犯错误,学 习过程就不会有进展,学生也不会从对错误的反馈中得到 教益。
• 2)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就是对学生在第二语言学习
中所犯的错误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第二语言的学习过 程。学生的错误的意义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研究学生学 习过程,学习策略和学习步骤等的资料。某个语言项目, 如果学生做对了,我们不容易知道为什么对了;但是如果 做错误了,我们就很容易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和思 维方法。看下面一段话:
• 5、中介语的偏误有顽固性。 • 中介语理论是错误分析的理论基础。
二)错误分析
• (一)错误分析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把已学习过的认知
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比较一下, 会得出以下相对的观点:
• (1)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是一个结构系统,
而认知论者认为语言是一个转换生成系统。
一)中介语的特点
• 1、中介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是学习者
创造的一种介于第一语言和目的语之间的独特的语言系统。
• 2、中介语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逐渐离开第一语言向第二
浅析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浅析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作者:崔婷玉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09期摘要:中介语理论是从语言对比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初运用于第二语言教学。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形成的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必经之路。
通过分析中介语的内容和特点,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提高语言学习效果,促进学习者能尽快的向目的语靠拢。
关键词:中介语;对外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09-01中介语理论的有关学说最早是在西方兴起,它是在语言对比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之后便广泛用于对外汉语教学。
一般把“中介语”理解为:学习外国语言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很准确的归纳了目的语的一些特点,从而发展成的一种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它不属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属于学习者的目的语。
一、中介语理论的内容塞林格发表了《中介语》一文标志着中介语理论的正式建立。
塞林格指出,“我们在建立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理论框架时,人们假定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可以观察到的、以言语输出为基础的语言系统。
我们把这个语言系统叫做…中介语‟。
”中介语理论认为,在任何一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构成第二语言的知识系统是不固定的,它不断变化着并向学习者的目的语靠近。
中介语在语音、语法、词汇、语用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学习者的目的语,是母语与目的语的之间的过渡带,是学习者在目的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学习者在目的语实际运用中,根据自己的母语经验和对目的语认知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而随着对目的语新知识的了解和水平的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补充和修正,又形成了新的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
二、中介语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引论》中,对中介语的定义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程向目的语不断的发展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中介语及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及其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作者:刘云霞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5期产生于本世纪70年代的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上一个重要的突破。
它彻底打破了对比分析的理论束缚,使得第二语言研究方法和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介语也是国际汉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母语语言规则转移到汉语学习中的语言规则,即运用母语语言规则简化第二语言的语言规则的产物。
这一理论的确立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教师课堂语言输入,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设计的制定,对教师对待学生语言运用错误态度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将介绍中介语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中介语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及其意义美国语言家塞林格于1969年提出中介语的概念。
1972年在其著名论文《中介语》中提出中介语假说,是“试图探究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的假说”。
中介语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学习者语言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的静态语言状态;第二层意思是指学习者从零起点开始不断向目的语靠近的渐变过程,也就是学习语言发展的轨迹,这个过程是动态。
及“共时”和“历时”的统一。
此后,他注意到第二种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的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这一概念。
根据赛格林的定义,中介语既可以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的某一个特定阶段中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即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语,也可以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二、中介语的特点塞林格就中介语的特点归纳了五点:(1)可渗透性:所谓可渗透性是指中介语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成的渗透。
这种渗透来自两方面——母语和目的语。
前者是指来自母语的正负迁移和干扰的结果;后者是指学生对于已经学习过的目的语规则或者形式的过度泛华的结果。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1. 引言1.1 中介语理论的起源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语言学家史蒂芬·克罗伊尔提出。
克罗伊尔在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发现,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会形成一种中间语言,即中介语。
这种中介语是学习者在掌握目标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临时性语言,是学习者根据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性而创造的一种妥协性语言。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为语言习得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强调了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母语对目标语言习得的影响。
中介语理论的出现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学习者的中介语进行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误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改进。
中介语理论也提醒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学习者个体差异性,尊重学习者的习得路径,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语言交际,积极探索语言规律。
通过理解中介语理论的起源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习者有效习得汉语,提高教学效果。
1.2 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加强对外汉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的汉语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更好地将中文这门美丽的语言传播给更多的人,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2. 正文2.1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所掌握的中介语(第二语言)来促进他们学习汉语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中介语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中介语的分析,了解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误解。
通过了解学生的中介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中介语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进行中文和中介语之间的对比,帮助他们发现中文的特点和规律。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启示的几点新议
中介语对外语教学启示的几点新议前言中介语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用母语和其他已经学过的外语来理解和表达目标语言的现象。
在外语教学中,中介语的作用备受关注。
过去的研究表明,中介语对外语教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介语对外语教学启示的几点新议。
一、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在学习外语时,中介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言,并且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新的语言环境中。
此外,中介语还可以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语法、用词和语言结构选择。
二、中介语影响学生学习目标语言的能力中介语可以对学生的目标语言学习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如果学生的中介语能力较强,他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目标语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应用自然语言规则来解决语言难题。
但是,如果中介语能力较弱,则可能会出现翻译或转述错误,从而影响学生对目标语言的学习和理解。
三、中介语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中介语可以作为一个过渡性工具,帮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克服语言障碍。
通过使用中介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并且在掌握语言规则的同时,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中介语促进多语言交流的发展中介语的存在使得多语言交流成为可能。
通过使用中介语,学生可以将不同语言框架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比,从而逐步建立对不同语言系统之间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这使得我们更好地参与到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
五、中介语的精细掌控是学习外语的关键在考虑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时,需要注意中介语对外语学习的关键作用。
中介语的掌控精度和流畅度对于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修改,逐步提高中介语的精细掌控能力,并从中获取更高的语言水平。
结论本文介绍了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探讨了中介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障碍并促进多语言交流等问题。
同时,本文还指出了中介语对外语学习的关键作用,并呼吁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中介语的精细掌控。
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口语教学
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口语教学口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个难题——中介语石化现象。
本文将探讨中介语石化现象与口语教学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以期为口语教学的改进提供参考。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指在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时,学习者在达到一定水平后,其语言能力往往会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
这种现象具有普遍性,对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产生很大影响。
中介语石化现象在口语教学中的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介语石化现象会阻碍学习者口语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当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反复使用错误的语法结构或发音时,其口语流利度和准确性可能永远无法达到母语者的水平。
中介语石化现象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信心。
当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语言能力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他们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和焦虑情绪,从而影响其学习动力和兴趣。
针对中介语石化现象,口语教师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明确中介语的概念和特点,让他们了解中介语石化现象的普遍性和原因。
教师需要通过提供更加优质的口语输入和输出机会,帮助学生拓展语言知识,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技巧,如引导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说明中介语石化现象在口语教学中的表现、原因和应对措施,我们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例如,一位英语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经常使用“be going to”结构,而很少使用“will”或“would”。
虽然在语法上这种用法没有错误,但它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母语者,因此导致了中介语石化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针对性地提供更多英语口语资料,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帮助他们克服中介语石化现象。
中介语石化现象是口语教学中需要的一个重要问题。
它不仅会影响学习者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会降低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口语教师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包括帮助学生了解中介语石化现象的特点和原因,提供优质的口语输入和输出机会,以及采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技巧等。
永州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中介语音阶研究
永州人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中介语音阶研究文章以永州人普通话水平测试语音档案为主要材料,运用中介语理论,研究探讨了永州人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的语音进阶状况,并探讨了各种语音阶反映出来的规律及其原因。
标签:永州人普通话中介语语音阶规律策略一、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理论是第二语言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中介语指的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的规律所做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是可以被描写的,它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他所学的目的语。
它还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动程终极指向学习的目的语。
学习者可以通过努力,使中介语系统的具体参数发生变化,中介语也会进入不同的阶段,直至接近或达到目标语系的目的语。
[1]实际上,运用“中介语”理论解释和分析普通话习得的过渡语现象同样奏效。
大家知道,祖国各地存在着许多带各种腔调的地方普通话,这些南腔北调就是中介语(或者叫中介方言)。
我们可以把方言区人首先习得的方言视为起点语言(L1),把标准普通话视为目标语言(L t),这样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起点语言(L1)向目标语言(Lt)不断接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带有中介语性质的语言形式(Li),“普通话水平测试实际上所测试的是Li 这种中介语”。
[2]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我们将普通话水平分为若干个等级的做法和“中介语”理论也是一致的。
既然普通话可以有不同的等级,那么就说明方言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中介语”有着不同的阶段。
因此,“中介语”理论在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可以将其和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永州方言作为研究对象,对永州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语音档案进行全面分析,提取该方言点普通话水平为不同等级的应试人语音失误的类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永州人在语音上向标准普通话(目的语)的进阶过程,制定出不同的中介语音阶,试图找出永州人普通话学习的有效途径,提出相关的教学和学习策略。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摘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中介语有助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认识不同母语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
本文从中介语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入手,指出中介语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语言体系,并探讨了该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作用与启示。
关键词:中介语;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对外汉语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使得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才是语言学习的中心。
作为在二语习得中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同样受到了广泛关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介语理论,可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加强理论建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中介语与中介语理论(一)中介语的概念中介语是二语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它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是一种随着语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不断靠拢的动态语音系统。
1969年,美国学者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创造了这一术语。
1972年,Selinker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确立了这一概念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介语既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某一特定阶段中认知目的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是一种特定、具体的中介语言,又可指反映所有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整个过程中认知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即是一种普遍、抽象的中介语语言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二语学习者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到达目的语,中介语是第二语言认知的必经之路。
(二)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有较长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比较流行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强调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系统对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目的是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对于解释和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语言错误方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否定了母语对学习外语的积极作用。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
中介语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引言中介语理论作为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中介语理论是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研究分支,主要研究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出的语言现象,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并且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本文将从中介语理论的基本概念、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讨论,探讨中介语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
一、中介语理论基本概念中介语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阶段上形成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现象,即中介语。
中介语并非简单地将母语和目标语作简单交叉,而是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具有自己的语法规则、词汇和语言特征。
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言时,通过中介语的阶段来逐步接近目标语,最终实现对目标语的真正习得。
中介语理论的提出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传统语言教学中单一语言转换的观念,提出了语言学习是一个渐进式过程的理念,从而对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中介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习者在使用汉语时会出现一些特定的语言现象,这些现象往往无法简单地归因于母语干扰或单词拼接错误,而是展现出了一定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规律,为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参考。
一些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常常出现的动词时态错误、名词性语素使用不当等问题,都是中介语的典型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中介语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习者更好地习得汉语。
中介语理论也可以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教材的编写质量和内容设计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有着直接的影响。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标准 --------我们如何看待中介语 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标准--------我们如何看待中介语1Dr Wen XiongLa Trobe UniversityEnglish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the criteria of SLA based on three longitudinal studies to the reference of th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as L2. Debating the acquisition criteria is motivated by the epistemic views shifting from more target-language oriented approaches to ones oriented toward the learners’ interlanguage and tracking the learner’s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he L2 learners are considered to take active roles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can be seen as benefiting from their own IL resources and insights gained into the general organization of language. Therefore, the notion of the first attempt (Emergence) at or use of the second language by the learners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sidered as the evidence to define a key point in their learning track rather than when it has become precise and correct (Mastery).1 . This paper has been presented on the 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eaching Chinese in the world, Beijing, 2005.考察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如果想对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进行描写,不管通过自然习得,还是通过课堂学习,研究者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学习者已经习得了某个语言项目?这就是习得的标准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介语理论
第28卷第6期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8No.6 2006年11月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Nov.2006对外汉语教学与中介语理论姚晓波,陈方方(渤海大学中文系辽宁锦州121013;渤海大学学报编辑部,辽宁锦州121013)摘 要: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由塞林格创立,注重学习者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联系和区别。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中介语理论的运用是要研究不同母语的留学生的中介语情况及其特点,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发现留学生母语和汉语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运用迁移理论恰当引导,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适当的教学策略,使留学生的中介语不断接近目的语。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语;迁移;第二语言习得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254(2006)06-0035-04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来源于外语教学中的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兴盛于八九十年代,它是近20年来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对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都有重要影响。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入中介语理论,可以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建设,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出现过多种理论。
20世纪50年代比较流行对比分析理论。
对比分析理论强调通过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系统对比,这种对比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对比,在对比中发现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异同,而且比较强调异的方面。
对比分析的目的是预测第二语言学习者可能产生的语言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不是个别错误,而是系统错误和普遍错误。
对比分析在解释和解决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的语言错误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人们认为它的缺点是否定了母语对学习外语的积极作用,对比分析在预测学习者错误方面也有局限性。
后来,错误分析取代了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中介语理论在普通话教学中的几点运用作者:漆明珠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2年第06期
摘要:利用中介语理论来分析和研究普通话,这已经被广大应用语言学学者们证实为一条可行而有效的道路。
站在普通话教学的角度,我们在关注中介语理论时,要尤其重视“语言迁移”、“训练迁移”、“僵化现象”等几个因素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中介语普通话教学语言迁移训练迁移僵化现象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57-01
中介语理论创设于20世纪70年代,对第二语言的教学和测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初中介语理论传入我国,学者们最初利用这种理论来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偏误、习得过程和习得心理等问题。
随着中介语研究的深入,学界开始用中介语理论来分析普通话学习和教学,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关于普通话中介语,具体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标准普通话称为目标语言的话,人们学习普通话的过程,就是从零起点或以某种方言、某种母语语言为起点向目标语不断进发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人们使用的语言称为“普通话中介语”。
在这个过程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将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从普通话教学者的角度来说,我们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种因素对教学的影响。
1 “语言迁移”对教学的影响
语言的正迁移和负迁移,最早是用于描述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研究者认为通过对比分析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可以预测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错误和难点。
当母语的某些特征与目的语相类似或一致时,容易产生正迁移。
负迁移,亦称干扰,则往往产生于母语与目的语的结构差异,差异越大,干扰也越大。
以往的研究过于强调负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消极影响,后来的研究则越来越多的倾向于认为,语言的负迁移是一种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促使学习者不断内化自身知识结构,逐步向目的语过渡的过程。
由于母语知识干扰而产生的错误可以当作一种反馈,学习者可以从中认识到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通过进一步学习和纠错,可以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
某种意义上来说,错误的出现,分析和纠正到新的语言习惯形成或新的假设的成立这一过程,可以视为是学习者建构中介语知识的一种学习策略。
母语负迁移也可以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帮助学习者克服交际中出现的问题。
这种理论在普通话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方言与普通话对比教学中。
母方言对普通话中介语的“语言迁移”,表现在很多方面,在语音方面有发音方法的负面影响,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负迁移影响。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比方言和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以及语用方面不同,抓住这些异同点,进行重难点教学。
例如,四川地区大多没有翘舌声母,只有平舌音,这个平舌音的发音方法就会“迁移到”普通话学习中,造成学习者在发翘舌音时,总会出现舌尖靠前的
缺陷;少数地区,如宜宾自贡等有翘舌音,但发音部位比较靠后,这又会“迁移”到中介语学习者在发翘舌音时舌尖过于后卷等缺陷。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普通话学习中的各种错误和缺陷。
正是不断出现的各种错误和缺陷,才会促使我们不断检查学习机制和方法是否适当。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过于恐惧学习中的错误和缺陷,把它们当做是检查我们学习效果和学习方法的武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和缺陷,养成自我纠偏和主动纠偏的良好意识。
2 “训练迁移”对教学的影响
学习者们在学习中介语的过程中,总是要受到培训或训练。
教师在训练中,由于自己的普通话水平不够,或者训练方式不恰当,都会不同程度的“迁移”到学习者身上,最终在学习者的中介语面貌上体现出来。
如,有些教师受方言的影响,读上声时有“拖腔”的缺陷,即把上声的音长发的过长,显得十分夸张,特别是在单音节字朗读时比较明显。
学生受这种影响,就有可能在自己的发音中也出现“上声的拖腔”。
再如,来自西南方言区的一些老师由于过于强调前后鼻韵母的区别,特意在发后鼻韵母时把后鼻韵尾发的特别靠后,形成特别夸张浓重的后鼻韵尾,这些发音的“缺陷“也会迁移到学生上去,最终让他们也形成夸张的后鼻韵尾发音方法。
但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后鼻韵尾只需和前鼻韵尾区分开来即可,不用发的特别夸张靠后。
以上这些实例都提示我们在普通话教学中,要注意不要过于强调训练某种发音特征,要把着眼点放在对综合语感的培养和训练上。
3 “僵化”现象对教学的影响
中介语这种语言系统的发展,本身就是忽快忽慢,有时还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僵化”状态。
同样的,在普通话学习的任何一个阶段,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都会有“僵化”的现象发生。
这提示教师在面对学生虽然非常努力但进步不大,语音面貌停滞不前,词汇和语法总带有方言的影响的情况时,要克服急躁和沮丧心理,认识到这不是自己的方法不对,而是学生出现了“语言的僵化”。
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一认识传递给学生,让他们也认识到这是一种必然现象,在面对这种状况时,不要急躁和厌烦,更不要沮丧灰心,认为自己学不好普通话,就放弃学习,而是引导学生改变学习策略,运用交际策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打破“僵化”状态,使自己的普通话学习向更高阶段迈进。
对学生的这种情绪处理是否适当,对于普通话教学的效果起着非常微妙但又十分重要的影响。
要让学生认识到,普通话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进度快一点,慢一点,或者一度停滞不前,都是正常的。
只有看到这个事实,师与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才能摆好彼此的位置和心态,形成教学的良好互动和循环。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组织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6.
[3]于根元.应用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王建勤.关于中介语研究方法的思考[J].汉语学习,2000(3).
[5]吕必松.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3).
[6]鲁健骥.中介语研究的几个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3(l).
[7]董洁茹.普通话话中介语研究初探[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
[8]王磊,张颖.普通话中介语负迁移及应对策略[J].山西师大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