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东北亚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合集下载

202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辽宁师大附中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导演黄建新认为,由于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掌握资料不足,往往将领袖人物的性格模式化,让观众难以接近。

B.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C.经受住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的四川,以爬坡实干、化危为机、“两个加快”全面推进的姿态,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平台上,展翅高飞。

D.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加大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做到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2、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近一时期,关于我国东北和东北亚几个国家古文化的比较研究,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中国东北与各国边境接壤最多的的是黑龙江省,因此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往往也就集中在这里。

我国东北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确有许多文化因素与东北亚的考古发现有相似之处,反映出这两个相邻的地区在古代的美系异常密切,然而我们在全面考证这种关系的前因后果时,却发现东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黑龙江,而是辽宁。

A.我国古代的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关系密切B.东北亚古文化被各个国家学者密切关注C.东北亚古文化研究需要开启新的视角D.历史上,东北亚文化的发源地可能是辽宁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林大学资源查培养方案

吉林大学资源查培养方案

地球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学院的前身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倡导成立的东北地质学院地质勘查系,始建于1952年。

地质学家俞建章院士、董申葆院士、业治铮院士、喻德渊、张寿常、张贻侠、张秋生等曾长期在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和领导工作。

1958年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1996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成立了地球科学学院,2000年合校,保留原学院设置和名称。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术为基础,以教学为中心,以师生为根本的办学方针,逐渐发展成以地质学科为核心的理、工、管学科相互支撑的地球科学学院。

学院现有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等本科专业,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7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教师9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42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5人。

学院立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基础,发挥地学学科优势,构建和完善研究型教学体系,丰富了人才培养特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等重点学科、岩石学等精品课程、辽宁兴城实习基地和长春周边实习基地、地质学基地班、地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岩矿双基实验室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建设,创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条件。

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及全面开放实验室和教师科研项目等培养措施,提升了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学院与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大学、研究机构及地质调查部门,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中、韩、俄、朝、日、蒙6国协商成立的区域性国际学术组织――东北亚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中心,围绕东北亚地区地质及资源环境问题,成功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吉林分公司等单位开展了广泛的科技教育合作,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科技攻关。

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来访并讲演

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来访并讲演

目录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来访并讲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汪利平教授来访并讲演韩国学者任大熙教授来访民间文献与华北社会史学术研讨会召开余新忠教授赴韩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常建华教授纵论新时期中国社会史学中心主任常建华访问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常建华教授出席“东亚族谱国际学术会议”日本东京大学吉泽诚一郎教授来访刘毅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学术讲演中心主任常建华教授连任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中心人员参加第12届中国社会史学会年会社会史研究生沙龙开展学术活动余新忠教授赴美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杜家骥教授在历史学院博导论坛发表学术讲演京穗等地学人来访并发表学术讲演韩国庆北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访问团来访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来访并讲演2008年12月29日,受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邀请,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躍教授访问中心,做题为“官告商:雍正年间商人维权案”的讲演,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讲座。

伍躍教授本次来访,与中心师生探讨了清代法制史的相关问题并就目前日本有关中日韩关系史研究的信息与动向进行了交流。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汪利平教授来访并讲演2008年12月22日,受中心副主任余新忠教授邀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汪利平教授访问中心,24日,在中心发表题为“重新思考‘地方’与地方史研究”的讲演,中心硕士、博士研究生聆听讲座。

汪利平教授本次来访将就目前国内外地域社会史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介绍并评论当前美国明清社会史学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动向。

韩国学者任大熙教授来访应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邀请,韩国庆北大学师范学院历史学科任大熙教授大学来访,任教授担任庆北大学亚细亚研究所所长,主编《亚洲研究》。

12月24日上午8:00—10:00,任大熙教授作学术报告,题目是“传统中国法律特征之一:存留养亲”。

任教授提出,传统中国法与西方法有何区别?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存留养亲”。

他首先列举沈家本、伍廷芳清末修正法律时所遭遇的困难事项,对此问题进行说明。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的论文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的论文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的论文
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8月3日~6日,第七届中日韩地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

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和日本地理学会、韩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延边大学和吉林省地理学会共同承办。

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泰国和非洲的地理学家、青年地理学者及研究生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刘毅研究员,日本地理学会会长、日本大学地理系noritaka yagasaki教授,韩国国立庆北大学um jung-sup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薛康教授出席大会并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盛连喜教授、校长助理冯江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日本地理学会秘书长、日本东京大学人文地理系yoshio arai教授,吉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宇研究员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曹广忠博士主持。

本次会议以和谐东亚为主题,特邀来自日本的noritaka yagasaki教授,来自韩国的um jung-sup教授,来自我国的张平宇研究员、张洪岩教授、柴彦威教授,分别以《亚洲人在全球地理环境的迁移》、《中国东北矿业城市脆弱性》、《东北亚季节性co2流量跟踪gosat比较评价》、《长白山自然景观及其环境气候背景》和《新地方主义:中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新概念性框架》为题作大会学术报告。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培养方案(新版)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培养方案(新版)

地球科学学院College of Earth Sciences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前身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

1951年,根据发展需要,国家决定在长春建立东北地质专科学校,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任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及东北工学院物理系(部分)合并,成立东北地质学院并设立地质矿产勘查系。

1958年,东北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矿产勘查系也随之改称地质系。

1997年长春地质学院更名为长春科技大学,地质系和能源系合并成立地球科学学院。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五校合并,成立新的吉林大学,保留地球科学学院的设置和名称。

著名地质学家喻德渊教授、地层古生物学家俞建章教授(院士)、岩石学家董申保教授(院士)、沉积学家业治铮教授(院士)、构造地质学家吴磊伯教授、张寿常教授、探矿工程学家胡祎同教授、地质与矿床学家张秋生教授等都曾在学院从事过教学、科研以及领导工作。

在学院学习过的刘嘉麒教授、康玉柱教授、翟裕生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学院现有教职工136人,教师10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教授50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33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矿产资源科学院外籍院士5人。

现有六个本科专业(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土地资源管理)、10个硕士授权学科和8个博士授权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承担建设的学科中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产普查与勘探、海洋地质学)。

经过近6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东北地区油气资源基础地质研究和油气远景评价、油砂油页岩的评价、岩石圈演化的物质记录、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预测评价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各层次人才,产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IGCP-480项目进展及第三次国际专题讨论会综述

IGCP-480项目进展及第三次国际专题讨论会综述
刘 敦 一 张福 勤 简 平 苗 来 成 石 玉 若
1 )中 国地 质科 学 院地质 研究 所北 京 离子探 针 中心 , 京 10 3 ; 北 0 0 7
2 )中 国科 学 院地 质与 地球 物理 研究所 , 北京 102 00 9 位中、 外专 家参 加 了本 次研 讨 会 。3 2位 中外 地 质学 家参 加 了野外 考察 。 在为 期 2天 的讨论 会 中 , 李廷 栋 院 士 、 肖序 常 院
区的大地 构 造 关 系 ; 自北京 S I 来 HR MP中心 的 简 平 研究 员较 全 面地 阐述 了近 几年 在 中 国境 内中亚造 山
山拼合体” 的构造地质 和大地构造关系及其对 大陆
增长 和陆 内变形 的意义 。 中亚造 山带 是 欧亚大 陆 内 部 规模 最 大 的造 山系 统 , 缩 了 自中元古 代末 至 中 浓 生代 全球 构 造 演 化 的 关 键 信 息 。IC -8 G P4 0项 目设 定 的主要 工作 内容 包 括 : 别 中亚 造 山带 俯 冲 过 程 甄
幔 柱 的辨别 及其 对大 地构 造过 程 的作用 。该 项 目由 目前供 职于 伊斯 坦布 尔理 工 大学 的俄 罗斯 著名 地质 学家 B Ntl . al a n教授 等 负责 实 施 。Ic 48 G P O项 目的 第 一 次 研讨 会 于 20 05年 在 俄 罗斯 东 西 伯 利 亚 的 伊 尔 库 茨 克 举 行 , 后 考 察 了 贝 加 尔 构 造 带 会 ( akl e) B iads 。第 二 次会 议 于 20 i 0 6年 在 蒙古 国乌 兰 巴托 举行 , 会后 考察 了 巴颜 洪格 尔 ( aahno) Bynogr 构
维普资讯
20 0 7年 l 0月

研究生学术论坛投稿须知

研究生学术论坛投稿须知
研究生学术论坛投稿须知
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经济学会编辑部
一、征稿范围
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术论坛,是由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主办、哈尔滨 商业大学研究生经济学会承办的年度性学术论坛,自 2005 年举办以来,吸引了哈尔 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研 究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提高了我校的学术声誉。论坛主要面向各专业博士研究 生、硕士研究生,以促进各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热情 为目的,为更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增进相互了解,展现研究生 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风采。
(二)蓟县旅游业的收入水平
从蓟县旅游部门获悉,2008 年以来,蓟县政府通过不断加强精品景区建设、规范服务管理等 措施,提升了全县旅游业档次和水平,促进了旅游经济各项指标持续攀升。截止到 2008 年 6 月 底,该县共接待中外游客 360 余万人次,同比增长 24.9%;旅游直接收入 22 亿元,综合收入 11 亿元,同比增长 23.1%。2008 年蓟县共接待游客 632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23 亿元,可以说旅 游业已经成为蓟县的
究方向: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所在院校: 所在院系: 研究方向: 联系电话: 作者邮箱: 导师姓名: 选题来源:例:[选题来源]:省级课题:黑龙江省 XXXXXXXX 成本控制研究,项目编号:GC1XXXXX
题目:正标题:中文宋体二号加粗居中对齐
数字和英文为 Times New Roman
副标题:楷体 GB2312 小二 右对齐
二、投稿须知
(一)稿件内容:稿件字数 8000 字左右为宜,文责自负、严禁抄袭。研究生经济 学会编辑部将对所征稿件进行知网查重。
(二)研究生经济学会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相关的技术和文字处理,如有特殊要 求,来稿时请注明。

东北亚各国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概述 通

东北亚各国关系及地区热点问题概述 通
这一设想的主要特点,一是非东北亚国家——美国在 其中占有了重要一席,二是它与“东盟地区论坛” (ARF)等迄今为止由东盟主导的各种东亚安全合作 对话机制区别开来,反映着西北太平洋地区安全问题 的特殊性和相对独立性。
从地区局部经济合作的角度 :
其“东北亚”的地理范围界定不是以各主权国家的整 体为单位,而是以各国的实际上参与该地区经济合作 的西北太平洋沿岸地区为范围。
以台北为中心,2000公里航空半径之间,包括 了朝鲜半岛、菲律宾、冲绳、日本的九州岛、 四国和本州岛的一部分,4000公里航空半径之 间,囊括了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 等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海军基地。
从海上看,台湾处于从北起千岛群岛,中经日 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菲律宾群岛至南部 的印度尼西亚群岛西部的西太平洋航道所形成 的一条弧线的中枢,成为扼守太平洋航道的中 心,是北太平洋与北印度洋之间的战略要冲。
❖ 主讲教师:王晓波,教授
❖ 国际政治硕士生导师,人文学院政治系主任, 系党总支书记,国际政治学科主任
❖ 主要讲授东北亚各国关系和地区热点问题的 本质及研究对象等基本问题;东北亚各国关 系和地区热点问题的产生、发展、范围和研 究方法等。
对远东的解释通常有两种:
①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对亚洲最东部地 区的通称。通常包括中国东部、朝鲜、韩国、 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地区。
②原苏联远东经济区 的简称。北起北冰洋, 南同中国、朝鲜相邻,东临太平洋。包括哈巴 罗夫斯克(伯力)、滨海边疆区、雅库特自治 共和国、阿穆尔、马加丹、堪察加及萨哈林州。
▪ 在东北亚地区,中美日俄韩五国之间
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有 多个三角组成的多面立体几何体,我 们把它称之为东北亚地区五大国之间 的利益交叉体。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商学院院长2009年会

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商学院院长2009年会

P DSm eI t tSho , h m rn i e co1 每年选择主题 , R 2 P U大学商学院特别推荐和邀请二年级
以上 正在开题 或者 已经完 成初步研 究工作 的博士生 和著名教授参加 的“ P U博 士生暑 期学 院” AR 。首期 “ P U博士生暑期学 AR 院” 于 2 1 年 6 将 00 月以创业 管理 为主题在浙江大学举办 ,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将协 办这次会议。
20 0 9东北 亚地 学 国际 学术 研 讨 会
由吉林大 学东北亚 国际地学 研究与 教学 中心 主办 、吉林大学 地学部各 学 院协办 的 20 09东北亚地 学 国际学 术研讨会于 20 年 9 2~8日在长春举行 。 自俄罗斯、 09 月 72 来 蒙古 、 韩国、 朝鲜 、 本 和我国等东北亚六 国的地学专家代表 10 1 3 0 余人以及美 国 佛罗里达大学 的地学专家 ( ) 2人 出席 了会议 。 大会主席 由我 国著名地质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大学地学部名誉主任李廷栋 教授担任。副主席包括国际著名地质古 吉林 生物学家、 俄罗斯科学 院通讯 院士 M A k ee , . h m  ̄v构造地质学家、 俄罗斯科学 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M Loo , .env蒙古地层 委员会主席 M C u n韩 国 C O 前 主席金相 晔 , .hl , u CP 联合 国教 科文组织亚洲地 质图委员会秘 书长 IPse v吉林 大学东北亚 国际地学研究 .o l , po
地学界 的国际前 沿水平 , 是东北亚地 区地学领域一次高水平 的国际学术会议。
本次国际会议 除学术研讨外 ,东北 亚地 区的地学专家们积极 开展 了有关科研合作 项 目的探讨与交流 。如俄罗斯科学 院地 质研究所、 远东地质研究所、 远东 国立工业 大学与吉林 大学、 中山大学等共正式商谈 了 5 个合作项 目, 本 冈山大学与吉林大学 日

学术楷模 事业先锋——追悼恩师姜长斌教授

学术楷模 事业先锋——追悼恩师姜长斌教授

的造诣。他是 中央党 校 国际政 治博 士点 的创始人 , 培养
了 中 央 党 校 第 一 批 国际 政 治 专 业 的 博 士 生 。 在 他 的 努 力 下 , 立 了 中 央党 校 国 际 战 略 研 究 中心 , 兼 任 该 中 心 主 成 他
任多年 , 组织 召开 了许 多有影 响的学术会 议 , 编写 了系列 丛书 , 在学术 界很有影响。 我与姜老师相识是 18 97年在上海召开 的纪念 十月革 命的学术讨论会上 。18 99年到 中央党校工 作有幸 与姜老 师一起 共事 , 又成 了他 的博 士生 。由于 我与 姜老 师 主 后 要研究领域相 同, 又长期一起共 事 , 姜老 师在苏 联学 界 对
编者按 : 惊闻著名学者、 学界楷模姜长斌先 生仙逝 , 西伯利 亚研 究》 《 编辑部和全 国苏联 史、 中俄 关 系史学界 的工作 者一样 , 感到无 比的痛惜 。姜 长斌 先生早年 曾工作于黑龙江省 , 是我 国苏联 史和中俄 关 系史研 究的奠基 者之 一 , 也是《 西伯 利亚研 究》 的重要作 者和长期读者 。20 04年他 曾为《 西伯 利亚研 究》 写 了“ 动 中俄友好 、 题 推
加珍惜 。
的一 个 全 新 领 域 。19 97年 他 又 主 编 了《 大 林 政 治 评 斯
中美关系是新 时期 中国外交 的重要方 面。2 世 纪 9 0 0
传》 对斯大林的政治活动 和思想进行 了全 新的概 括和评 ,
价 。以上两本书 , 本着 实事求是 的科 学态度 , 对斯 大林 的
到我们想唤醒 他 的哭声 , 们 不得不 接受 姜 老师 已经 仙 我
逝 的事 实 。在 无 眠 的 长 夜 , 姜 老 师 相 处 的 一 幕 幕 场 景 跟

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合作中的中日韩的作用

图们江地区国际开发合作中的中日韩的作用


会 议具有 较高 的国际性 和实用性 , 使与会人员受
其他报告 来 自社会 科 学 院 的 XinTn 教 授 对用 于 解 决 j ag i
张剑字 : 助理研究 员。 收稿 日期 :2 1 — 6 0 000 —3
40
E ma :h n j n u 0 1 2 .o - i z a g a y 2 0 @1 6c n l i
要 的三 大经济体 , 国 的协调 与合 作 , 有 利地促 进 三 将 东北 亚 区域经 济一体 化 的进程 。最近 1 , 0年 东亚 区
域经济合作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象。中日韩三 国
既是 东北 亚地 区最 主要 的经 济体 ,同时也参 与 了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护
教 授 介 绍 了 一 种 自适 应 粒 子 群 优 化 算 法 fatl Prce i S a O t iao,S )用 于解 决 供 应链 配 送 网络 w r pm ztn P O , m i i 的设 计 问题 。在该 问题 中 , 完 成多种 产 品 的配送 , 要
复 杂 问题 的综 合 集 成方 法 进 行 了详 细 系 统 的阐述 ; Xagag ag 授 通过 运 筹 学 和计 算 机科学 揭 示 i un n 教 o Y
釜 参 数 的 选 择 。 运 用 此 方 法 解 决 车 辆 路 径 问 题 配 问题 等 。




问题 , 自适应粒子群算法较遗传算法稍显 出色 ; 对于
大规模问题 ,本方法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找到较好的 固 可行解 。

国内英文学术期刊目录

国内英文学术期刊目录

国内英文学术期刊目录序号英文刊名中文刊名 1 Academic Journ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英 2 Acta Anatomica Sinica 声学学报英 3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 4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地质学报英 5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数学物理学报英 6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应用数学学报英7 Acta Mechanica SinicaEnglish Series 力学学报英8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固体力学学报英9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金属学报英10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气象学报英11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海洋学报英12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中国药理学报英13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地震学报英14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大气科学进展英15 Aerospace China 中国航天英16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17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农业科学英18 Algebra Colloquium 代数集刊英19 Analysis in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分析、理论与应用英20 Annal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微分子方程年刊英21 Applied Geophysics 应用地球物理英22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23 Applied Mathematics B: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B 辑英24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亚洲男性学杂志英25 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26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院刊英27 Cell Research 细胞研究英28 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 细胞与分子免疫英2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30 China World Economy 中国与世界经济英31 China Chemical Reporter 中国化工报导英32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城市规划英33 China Coal 中国煤炭英34 China Foundry 中国铸造英35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中国海洋工程英36 China Oil Gas 中国油气英37 China Particuology 中国颗粒学报英38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英39 China Standardization 中国标准化英序号英文刊名中文刊名40 China Tibetology 中国藏学英41 China Welding 中国焊接英42 Chinas Refractories 中国耐火材料英文4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Series B 数学年刊 B 辑英44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中国化学快报英45 Chinese Forestry Si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国林业科技英46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中国地理科学英47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中国航空学报英48 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中国天文和天体物理学报英49 Chinese 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英50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中国癌症研究英51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52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化学物理学报英53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中国化学英54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中国肿瘤临床英55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中国电子杂志英56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57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58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机械工程学报英59 Chinese Journal of Nuclear Physics 核物理英60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英61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 极地研究英62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高分子科学英63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64 Chinese Journal of Reactive Polymers 离子交换与吸附英65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结构化学66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中华创伤杂志英67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中华医学杂志英68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69 Chinese Optics of Letters 中国光学通讯英70 Chinese Physics 中国物理英71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中国物理快报英7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数学季刊英73 Chinese Railways 中国铁路英74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科学通报英75 CIC China Communicatins 中国通信学报英76 Communication of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 纯粹与应用分析通讯英77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非线性科学与数值模拟通讯英78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理论物理通讯英79 Computer Aided Drafting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计算机辅助绘图设计与制造英80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现代国际关系英81 Continental Dynamics 大陆动力学英序号英文刊名中文刊名82 Developmental Reproductive Biology 发育与生殖生物学学报英83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英84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中国地震研究英85 Ecological Economy 生态经济英86 Electricity 电气英87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电子科技英88 Engineering Sciences 中国工程科学英89 Entomologia Sinica 中国昆虫科学英90 Episodes 地质幕英91 Experimental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实验地质英92 Eye Science 眼科学英93 Forecasting 预测英94 Forestry and Society 林业与社会英95 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 中国林学英96 Frontiers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农学97 Frontiers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建筑与土木工程98 Frontiers of Biolog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生物学99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工商管理研究100 Fronti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化学工程101 Frontiers of Chemistr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化学102 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计算机科学103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地球科学104 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经济学105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教育学106 Frontiers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电气与电子工程107 Frontiers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能源与动力工程108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环境科学与工程109 Frontiers of Forestr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林学110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历史学111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法学112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文学研究113 Frontiers of Materials Scienc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材料科学114 Frontiers of Mathematic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数学115 Frontiers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机械工程116 Frontiers of Medicine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医学117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118 Frontiers of Physics in China 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物理学序号英文刊名中文刊名119 Genomics、Proteomics Bioinformatics 基因组蛋白质组与生物信息学报英120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学报英121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英122 Global Geology 世界地质英123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高技术通讯英124 Immunology in China 中国免疫学杂志英125 Insect Science 中国昆虫科学英1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国际自动化与计算杂志英12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英128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ine 世界医学杂志英12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 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13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131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国际泥沙研究英132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针灸推拿医学英133 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古代文明杂志英134 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亚洲天然物产研究英135 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英136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仿生工程学报英137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英138 Journal of China Ordnance 兵工学报英139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英140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Technology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141 Journal of Chinese Geography 中国地理英142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中国药学英143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重庆大学学报英144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EngineeringChina 煤炭学报英145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计算数学英146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英147 Journal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控制理论与应用英148 Journal of Donghua University 东华大学学报英149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学刊150 Journal of Earthqueake Prediction Research 地震预报英151 Journal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中国电子科技152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电子科学学刊英153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环境科学学报英154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林业研究英155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地理学报英156 Journal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东北亚地学研究英157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老年心脏病学杂志英158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英159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英德文序号英文刊名中文刊名Medical Science 版160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英161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植物学报英16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钢铁研究学报英163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Technology 材料科学技术英164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 解放军军医大学学报英165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英166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山地科学学报英167 Journ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英168 Journal of Natural Gas Chemistry 天然气化学英169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英17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171 Journal of Otology 中华耳科学杂志英172 Journal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偏微分方程英文173 Journal of Rare Earths 稀土学报英174 Journal of Reproduction and Contraception 生殖与避孕英175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176 Journal of Shanghai Second Medical University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外文版177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上海大学学报英178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东南大学学报英179 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英180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英181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学报英182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学报英183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热科学学报英184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杂志英185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热带气象学报英186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187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浙江大学学报英188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海洋科学通报英189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材料科学与工艺英190 Molecular Plant 分子植物英191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 in China 中国减灾英19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193 Neuroscience Bulletin 神经科学通报英194 Northeastern Mathematical Journal 东北数学英195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核科学与技术英196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nglish Series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197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光电子快报英序号英文刊名中文刊名198 Pedosphere 土壤圈英199 Petroleum Forum 油气论坛英200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英201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等离子体科学和技术英202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203 Rare Metals 稀有金属英204 Rice Science 水稻科学英205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 中国科学基金英206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中国科学 A 辑英207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 中国科学 B 辑英208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中国科学 C 辑英209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中国科学 D 辑英210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E 中国科学 E 辑英211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F 中国科学 F 辑英212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G 中国科学G 辑英213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中国地质科学英214 Semiconductor Photonics and Technology 半导体光子学与技术英215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中国社会科学英216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英217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中德临床肿瘤学杂志英218 Th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219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英220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221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天津大学学报英222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223 Virologica Sinica 中国病毒学英224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水科学与水工程225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 世界针灸杂志英226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227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武汉大学学报英。

RCCSE(2017-2018)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共326种)一览表

RCCSE(2017-2018)中文权威学术期刊(A+,共326种)一览表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图书情报工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情报学报
410 工程与技术科学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 基础学科 然科学版)
情报理论与实践
410 工程与技术科学 基础学科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880 教育学
教育研究
410 工程与技术科学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 基础学科 410 工程与技术科学 基础学科 413 信息与系统科学 相关工程与技术 416 自然科学相关工 程与技术 416 自然科学相关工 程与技术 416 自然科学相关工 程与技术 416 自然科学相关工 程与技术 420 测绘科学技术 430 材料科学 430 材料科学 430 材料科学 430 材料科学 440 矿山工程技术 440 矿山工程技术 440 矿山工程技术 然科学版)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社会科学综合 社会科学综合 社会科学综合
520 计算机科学技术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社会科学综合
530 化学工程 530 化学工程 530 化学工程 530 化学工程 530 化学工程 530 化学工程 530 化学工程 530 化学工程 535 产品应用相关工 程与技术 535 产品应用相关工 程与技术 535 产品应用相关工 程与技术 540 纺织科学技术 540 纺织科学技术 550 食品科学技术 550 食品科学技术
510 电子与通信技术 中国激光 510 电子与通信技术 电子学报 510 电子与通信技术 光电子·激光 510 电子与通信技术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510 电子与通信技术 通信学报 510 电子与通信技术 电子与信息学报
510 电子与通信技术 发光学报 520 计算机科学技术 软件学报 520 计算机科学技术 计算机学报
法商研究 法学研究 中外法学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社会学研究 人口研究 民族研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 大学学报)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中国图书馆学报

地理系介绍-长春师范学院

地理系介绍-长春师范学院


研比赛,获得“挑战者杯”奖项等。
四. 专 业 特 色 与 存 在 问 题
Ⅳ-2 存在问题
1、教学研究重视不够。 2、学生考评过于集中在期末。
3、实践教学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4、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有限。





主要教师 南穎(Nan ying) 城市与生态研究所所长 教授 韩国首尔大学教育学博士 研究方向:城市地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主要研究成果: 1、1. 东北亚地区环境变化与长期演化研究,延边大学 与日本金泽大学国际合作项目,2007-2009,主持人。 2. 东北亚核心区环境与社会长期演化及可持续发展战略, 延边大学十一五建设项目,2007-2011,主持人。 3. 长白山地区交通格局的变化与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7-2009年,主持人。 4. 图们江下游区域湿地与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研 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7年,副主持人。 5、图们江流域多语种综合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国家信息 产业发展基金(100万元),主持人







吕弼顺(Lv bishun) 教授、韩国清北大学地理学博士 研究方向:經濟地理 主要研究成果: 1、中国大连市韩国企业的地域植根性特性研究: 以经营惯行为中心, 韩国区域地理学会志,2007 2、长白山白河林区森林资源间接经济价值评估, 地理科学,2007 3、延边地区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延边大学农 学报,31(1), 2009 4、图们江地区区域承载力时空动态变化研究,中 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重点实验室 基金,2007-2009



1996年通过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此后先后成为西部开发重点建设院校、吉林省和 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大学。 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 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董必武代主席等老一 辈领导人以及胡耀邦、江泽民、贾庆林、李岚清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学校视察工作并题词, 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发展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刍议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

刍议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

图们 江地 区国际交通运输 通道 构成 。 日本海 沿岸港
口群部分。由俄罗斯滨海边疆 区南部的波谢特港、扎鲁
比诺港和朝鲜 的罗津 、先锋 港组 成。其 中 ,波谢 特港 主 要是一个承担煤炭运输 的的港 口,扎鲁 比诺 港原 来 只是
年呈 现增加势 头 ,到 20 年集 装箱 运输量 已增 至 300 00 93 个, 18 较 9 年增长了 1 倍 , 西伯利亚 铁路运输能 力 9 . 5 但 还投 有得到充分 的利用 ,今后 可挖掘 的潜 力仍很 大。据 预测 ,今后西伯利亚铁路 干线将会 承担亚太地 区与欧 洲 间物流总量的3 一 0 柏%,仍为重要的货物运输线路。俄 罗斯政府 制定 了 20 年 一 00 O2 21 年交通运输发 展战略 ,确 定了远东地 区交通 运输体 系的发展 战略。指出必须重 视 远东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将远东地区的铁路和港 l Z l 确定为优先发展方向,并计划在 20 年俄政府将从联邦 O2 预算 中拨款 6 亿卢布用 于远东 地区 的铁路和港 l建设 。 o Z l 另外 , 俄罗斯还计 划把韩 国、朝 鲜和我 国东北 的铁路 与 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干线连接起来。俄、 韩已决定在对方设 立铁 路办事处 ,开 始筹建”韩俄 交通 合作委员会” 。应 当指 出的是 ,以 日本海沿岸各成员体的 海陆联运为主的过境运输 近年发 展势头看好 。为促 进东 北亚地区经济发展 ,应 建立 包括铁路 、公路 及航 空运输 在内的统 一 的交通 运输 体 系。建 立东 北亚 国 际运输 网 。 共同建设本区域的交通 运输 基础设施 ,不仅可 以扩 大传 统的商品流通领域合作 , 且有 助于 发展过境运输 合作 而
中俄朝 图们江入海 口地 区 , 已有 俄朝铁 路 口岸通 现 道 ,因此 ,俄朝两 国人 员可按 此通道 出入 境。考虑 未来 发展中俄朝 日 本海 沿岸跨境旅 游发 展的需 要 。应该 在本 地区辟建中俄 防川一 哈桑新 的一类 口岸。这样 ,中 国游 客可以从珲春 出发 经过拟 建的 防川一 哈桑 l岸 , 接进 Z l 直 入俄哈桑区斯拉夫扬卡等地进行海滨观光旅游 ;中国游 客也可由珲春口岸进入俄境内,经克拉斯基诺镇南行至 哈桑镇观光旅 游 ,然后 。经哈桑 口岸到朝 罗先 地区旅游 , 最后 经圈河 口岸返 回中国珲窨 。总 之 ,新辟 建 的防川一 哈桑口岸对促进 图们 江地 区开发与恢 复 中国 图们 江通海 航行权意义重 大。

俄才仁个人简历

俄才仁个人简历

俄才仁个人简历俄才仁,蒙古族,1964年8月生于内蒙古赤峰市。

1985年毕业于赤峰师范学校,获教育学专业文凭。

1985年至1998年期间,俄才仁先后在内蒙古五原县三合镇中学、呼伦贝尔盟海拉尔中学、扎兰屯市二道湾中学任教。

1998年至2000年,俄才仁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康涅狄格州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和马萨诸塞州凯斯西储大学(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学习。

2000年至2004年,俄才仁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统计系访问学者,从事高维数据分析研究。

2004年至2007年,俄才仁加入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任数学系助理教授。

2007年至2011年,俄才仁回到国内,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科学研究院副所长,致力于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

2011年至今,俄才仁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带领数学系师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除了教学和科研之外,俄才仁还广泛参与学术组织和社会服务。

他是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亚太数学联盟常务委员、科技部委员、中组部组织部干部登记办公室评审组专家等多个学术和政治组织成员。

在学术研究方面,俄才仁主要关注高维数据分析、非参数统计及其在金融、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

他已经在包括Annals of Statistics、Journal of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等著名数学杂志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

其中多篇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百次,部分论文已成为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经典。

此外,俄才仁还受邀给多个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作特邀报告、担任多个国际数学杂志编委和主编,并多次获得杰出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荣誉。

与此同时,俄才仁也积极倡导数学教育和普及。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9.03.12•【文号】教社科[2009]2号•【施行日期】2009.03.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及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的通知(教社科[200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修订通过了新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并对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进行了换届。

现将委员会章程和第二届委员会成员名单予以公布(见附件)。

特此通知。

附件:1.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2. 第二届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员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九年三月十二日附件1: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章程(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部分修改,2008年12月3日通过)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适应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推进科研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决定成立社会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社科委)作为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咨询机构。

第二条社科委委员应具备如下条件: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勇于开拓创新;2.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科学研究的方针政策,热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3.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学术造诣深,学术声望高;4.有全局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办事公正。

第三条社科委委员由教育部从高等学校教师中聘任。

为保证社科委委员的代表性,应兼顾学科结构、年龄层次、地区分布等因素,并注意吸收中青年学者。

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文章编号:100021506(2004)0120005203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王元丰,梁亚平(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44)摘 要:分析了一些国内外相关资料,对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得出的高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和柏松比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总结,得到可以用高强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公式计算普通集料高强混凝土弹性模量,以及高流动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低、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与普通混凝土的泊松比相差不多等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关键词:建筑材料;高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泊松比中图分类号:TU398.9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Modulus of E lasticity and Poisson R atioof High Perform ance ConcreteW A N G Y uan 2f eng ,L IA N G Ya 2pi ng(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some formulae for calculating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Poisson ratio of HPC ,which are derived from experiments.Some useful comments and sug 2gestion are gaven ,for instance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high strength concrete (HSC )with common aggregate can be calculated by the formula for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HSC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self-compacting HSC is lower than that of common concrete ,and the pos 2sion ratio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is closed to common concrete ’s possion ratio.K ey w ords :building material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modulus of elasticity ;poisson ratio 由于在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高性能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愈来愈广泛.在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内力分析及构件变形、抗裂性等计算中,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柏松比是不可缺少的依据,因此研究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弹性材料中应力与应变是线性关系,因而存在一个不变的材料常数,即弹性模量.而混凝土不是真实的弹性材料,而是兼有弹、黏、塑三性,只是在很小的应力范围内(<1/3的混凝土抗压设计强度)表现为弹性,因此在不同的应力阶段联系应力—应变关系的材料模量是一个变数,称为变形模量.但是高性能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直到破坏几乎一直为线性,因而对高性能混凝土可以一个确定的常数作为弹性模量.和普通混凝土一样,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也和砂浆及集料的弹性模量、集料用量有关.混凝土的泊松比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与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材料参数,即[1]ν=εlat /εax 其中,εlat 为徐变试验中试件水平方向应变;εax 为试件的轴向变形.本文作者对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得出收稿日期:2003204215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研究重点资助项目(03040);高校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30004002)作者简介:王元丰(1965—),男,黑龙江嫩江人,教授,博士.em ail :cyfwang @ 第28卷第1期2004年2月 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NORTHER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 Vol.28No.1Feb.2004的高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和柏松比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与总结.1 弹性模量高性能混凝土有很低的水胶比和较多的矿物细掺料,弹性模量高的未水化熟料颗粒含量大,因此砂浆的空隙率很低,弹性模量较高.尽管粗集料用量较低,但综合的结果与同强度的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相当.对于使用普通集料的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来说,其弹性模量和单纯高强度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相当.强度超过60MPa时,弹性模量增加更缓慢.不振捣的高流动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因粗集料用量明显地少于其它高性能混凝土,故使用相同品种集料、强度相同时,其弹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稍低.(1)英国采用与混凝土容重(表观密度)及与标准圆柱体强度有关的经验公式计算混凝土的弹性模量[2]E c=911ρ(f c)1/3(1)式中,ρ、f c为混凝土密度和抗压强度.(2)美国公路运输联合会(AASHTO)规范和ACI318建筑规范提出[3]E c=010439(w)115f c′(2)或E c=4700f c′(3)式中,w为混凝土密度;f c′为混凝土在第28d时的抗压强度.(3)前苏联和中国的规范也都给出了混凝土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4]前苏联E c=105117+36f cu(4)中国E c=105212+33f cu(5)式中,f cu为混凝土极限抗压强度.(4)中国学者成厚昌和美国学者Said Iravani根据实验分别提出了针对不振捣的高流动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计算公式[5].成厚昌E c=1448f c′+17753(6)式中,60MPa<f c′<100MPa.Said Iravani E c=3375f c′(7)式中,55MPa<f c′<125MPa.本文作者对式(3)~式(7)进行了比较,结果见图1.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在3个普通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公式中,式(3)在混凝土强度不超过60MPa时所得弹性模量值最小,但在强度超过60MPa后,式(3)计算所得弹性模量值则介于式(5)和式(4)之间.用式(4)所得弹性模量值总是最大的.这说明各国弹性模量的计算公式差别较大.图1 不同弹性模量计算公式的比较Fig.1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elasticity modulus formulae文献[2]认为高性能混凝土弹性模量与单纯高强度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相当,而不振捣的高流动混凝土弹性模量比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稍低.从图1可以看出式(6)和式(7)计算出的弹性模量明显小于式(3)、式(4)、式(5)的计算值.文献[3]根据实验给出了3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计算公式,同时明确指出,目前还没有公式可以准确计算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如果要得到某种高性能混凝土较为精确的弹性模量值,最好的方法就是实验测定.如果要求精度不高时,也可用经验公式计算.文献[3]测定3种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为E c=a f c′+b(8) ①对于混凝土Ⅰa=5140,b=3189;②对于混凝土Ⅱa=5231,b=0;③对于混凝土Ⅲa=3807,b=12335.高性能混凝土Ⅰ、Ⅱ、Ⅲ的配合比及有关性能参数见表1.式(8)是根据这3种混凝土的试验回归得到的,应该认为是试验值.从表2可以看出,针对这3种高性能混凝土,考虑混凝土密度的2个公式中式(2)更接近实验值,式(1)差别则较大.而在只把弹性模量作为强度的函数公式中,式(3)和式(4)则更精确些.6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28卷表1 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配合比及性能Tab.1 Aggregate ratios and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HSC 使用材料ⅠⅡⅢ水泥/(kg・m-3) 445 404 445 粉煤灰/(kg・m-3) 119 190 45 硅粉/(kg・m-3) 30 --细骨料/(kg・m-3) 588 554 831 粗骨料/(kg・m-3)1103 1135 831 水/(kg・m-3) 142 151 151 减水剂/(mL・kg-1) 0.84 0.84 0.84高效减水剂/(mL・kg-1) 6.32 7.21 3.79水灰比 0.24 0.25 0.30ρ/(kg・m-3)2409 2416 2339 f cm/MPa 81 85 62  表2 3种混凝土的弹性模量Tab.2 Calculation results ofelasticity modulus of3HSC MPa 公式ⅠⅡⅢ849734482274326319523996667860172460404707939517342560433323818344675047091445435384253963037037630865311032951773056231116274192 泊松比B.Persson通过实验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6],试验所采用的圆柱形试件尺寸为直径55 mm,长度300mm,共做了44个实验,一半为加载试验,另一半为加载66h后的卸载试验.根据实验B.Persson得出如下结论:(1)该项研究所得到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平均泊松比为ν=0114±0102;(2)含花岗岩骨料的混凝土,其泊松比为ν=0118±0102;(3)具有良好工作度的掺石英岩混凝土的泊松比为ν=0112±0102;(4)泊松比依赖于混凝土的工作度,工作度好的混凝土(坍落度超过150mm)泊松比低;(5)早期混凝土泊松比较低.中国学者成厚昌[5]为测定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做了4组试验,每组5个试件,其配合比见表3.试件在相对湿度100%的环境中养护3个星期,然后转移到相对湿度50%的环境中养护至龄期56d.表3 混凝土配合比Tab.3 Aggregate ratio of concrete使用材料试 件 分 组A B C D水灰比0.3900.2430.2350.209水/(kg・m-3) 149 132130125水泥/(kg・m-3) 382 543508545硅粉/(kg・m-3)--4553粗骨料/(kg・m-3)1100110011001100细骨料/(kg・m-3) 740 631 635 592灰酸脂超塑化剂/(L・m-3) 7.518.214.818.3 文献[5]试验测得的泊松比变化范围为0.14~0119,平均值为0.17.文献[7]也通过实验测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其所用混凝土配合比为水泥405kg/m3,硅粉40kg/m3,粉煤灰61kg/m3,砂石1090kg/m3,水169kg/m3,外加剂8mL/m3.试件尺寸为10mm×10mm×30mm的棱柱体.通过实验文献[7]得出如下结论: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与普通混凝土的泊松比比较接近,初始泊松比基本保持在0.17~0.23之间.当混凝土应力σc与最大应力σmax之比:即σc/σmax≤016时,泊松比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增长;当016<σc/σmax≤019时,泊松比增加较明显,横向应变增长较快;当σc/σmax>0.9时,泊松比急剧增加,横向应变达到极限拉伸状态,混凝土破坏.虽然目前高性能混凝土泊松比的实验还不多,无法得出一个明确的泊松比计算公式.但是从已做试验中还是可以看出,在正常使用状态下,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与普通混凝土的泊松比相差不多(普通混凝土的泊松比为0.18左右),范围应在0114~0123之间.3 结论(1)使用普通集料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其弹性模量和单纯高强度混凝土的弹性模量相当,因此可用高强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公式计算其弹性模量.(2)不振捣的高流动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因其粗集料用量明显地少于其它高性能混凝土,所以高流动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一般比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低.(下转第16页)7第1期 王元丰等: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3]Babak Alavi,Helmut K rawinkler.C onsideration of Near-FaultG round Motion E ffects in Seismic Design,12th W orld C onfer2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C].New Z ealand,2000.No.2665.[4]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eer Strong Motion Database.http:///smcat/search.html,Berkeley.[5]Lu L Y,Shih M H,Chang Chien C S,et al.Seismic Perfor2mance of S liding Is olated Structures in Near-Fault Areas[A].7th W orld C 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C].Boston, 2000.No.00356.[6]江静贝,符圣聪,刘华.地震动特征周期的确定方法[A].全国第六届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C].南京:2002.86-90.Jiang Jing-bei,Fu Sheng-cong,Liu Hua.Determination Method of Characteristic Period for Ground Motion[A].The Sixth Conferenc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C].Ni2 anjing,2002.86-90.(in Chinese)[7]大畸顺彦.地震动的谱分析入门[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15-33.Ohsaki.Introduction of S pectra Analysis for Ground Mo2 tions[M].Beijing:Earthquake Press,1988.15-33.(in Chinese)[8]邬鑫.近场地震速度脉冲特性及其模拟模型的研究[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03.60-90.Wu Xin.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Velocity Pulse for Near-Fault Earthquake and its Simulated Models[D].Bei2 jing: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2003.60-90.(in Chi2 nese)(上接第7页) (3)各国采用的弹性模量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差别较大.(4)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与普通混凝土的泊松比相差不多.参考文献:[1]于庆荣,颜德女亘,程文氵襄.混凝土结构(上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Yu Qing-rong,Y an De-heng.Cheng Wen-xiang.Concrete Structures(part one)[M].Beijing:China Construction In2 dustry Publishing House,1994.(in Chinese)[2]吴中伟,廉慧珍.高性能混凝土[M].第2版.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Wu Zhong-wei,Lian Hui-zhen.High Performance Con2 crete[M].Second edition.Beijing:China Railway Pub2 lishing House,1999.(in Chinese)[3]Xiaoming Sharon huo,Nabil Al-Omaishi,Maher K.Tad-ros.Creep,Shrinkage,Modulus of Elasticity of High-Per2 formance Concrete[J].ACI Materials Journal,2001,98,(6):440-449.[4]过镇海.钢筋混凝土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Guo Zhen-hai.Principl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9.(in Chi2 nese)[5]成厚昌.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21,(3):74-77.Cheng Hou-chang.Study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1999,21,(3):74-77.(in Chinese) [6]Persson B.高性能混凝土的泊松比[A].严建华译.高性能混凝土———材料特性与设计[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8.63-72.B.Persson.Possion Ratio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2Mechanical Propertiesand Design[C].Beijing: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 1998.63-72.(in Chinese)[7]顾培英,陈迅捷,葛洪.高性能混凝土本构关系研究[J].水利水运科学研究,1999,(3):241-247.Gu Pei-ying,Chen Xun-jie,G e Hong.Study on Constitu2 tional Rel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J].Research on Water Conservancy and Waterage,1999,(3):241-247.(in Chinese)61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27卷。

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庥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

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庥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

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庥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第16卷2O00年五罨罾是.习辱仁麻^尺丸乞学i芟/7童理第10期自然辩证法研究V.l16,No101O月StudiesinDia1ecticsofNatureOct,2000文章编号:1000—8934{2000)100069—0l6,7f物理学史的哲学表述读何祚庶的《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文学锋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存在三种态度:一种是全盘否定;一种是以现代科学来说明中国文化之高深.如鲁迅所说的,"风水.是台于地理学的.门阀,是台于优生学的.炼丹是台于化学的;"还有一种则是希圈对其进行改造而使之取代西方主流文化,如新懦学之类.初读何柞庥院士的&lt;从元气学说到粒子物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是很容易将其归入第二类的.作者在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介绍中国古老的元气学说,用了仅十来面纸简短地考察了元气学说与现代物理的关系之后就总结道:"总之.中国的元气学说不仅在理论上与现代物理学的场论相通.而且在历史的延续上也是现代物理学场论的滥觞.(p62)假如本书到此为止.一定能鼓起一班国学爱好者胸中的自豪.有人立刻会大作推论:2l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2l世纪科学腾飞之翼必当向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去寻.如此等等.然而,作者接下来从物质观的角度玲静客观地考察了整个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英国的牛顿和法拉第,美国的爱因斯坦, 唯独没有看到中国的孔子,难免使国学爱好者们大失所望.然而.这就是事实.在我看来,这本通俗的有关认识史的小册子".其意义不在于向我们证明了中国的元气学说真的对场的观念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也不在于论述丁唯物辩证法能缩短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而在于向人们展示丁一种对科学,哲学(包括中国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实事求是的冷静态度,以及在其指导下的物理学理论历史透析的独特视角.对科学与哲学孰优孰劣.自"科玄论战"以来就一直未有定论."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分离成两个专业团体.相互之间对对方的工作知之甚步.并且缺乏谅解(柯伍缚).这种l9世纪逐渐形成的风气.一pD一p2-对中国亦有影响.为了消除这种对立,有人出来写哲学有什么用"的小册子,有人写论文批驳反科学主义思潮.其结果是虽使二者有了并存的理由却仍虎视眈眈.真正使科学与哲学握手言和的则是一批自然辩证法研究者.然而由于这些人大多没有深人从事过自然科学的研究实践,所以只能抽象地论述一些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而无法达到使二者相通的境界.同时,一些论者映乏实证精神,不自觉地充当了某些伪科学的鼓吹者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看出何祚麻院士的OA元气学说到粒于物理)的价值和意义.首先,该书虽然认为元气学说是现代量子场论的滥觞.却并没有进一步夸大其作用和影响,更没有因此而吹嘘起中国传统文化.作者清醒地指出:"在我们讨论了元气学说对近现代物理学作出的许多贡献后.还不能不看到在中国哲学里有一种常见的情况,那就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着作里.荒唐的胡说和伟大的猜测常常同时并存.这就需要作一番沙里淘金的工作."中国古代的哲学中,的确存在大量的'沙'.把'沙'当作'金'来加以推崇.那就是宣扬封建迷信丁."(Pl82)这种狰静,客观的态度对许多借传统文化之名.行伪科学之实的人来说.不啻当头棒喝.其次.作者在考察物理学发展史的过程中固然肯定了哲学思维的启发作用.却更多地展现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在科学地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自然观,而是要依赖于观察和实验(P64)门捷列夫的发现也说明在科学的发现,发明中.科学实验起着关键作用.没有l9世纪化学家们对原子量所作的测量,就没有周期律;没有此后的化学家们做进一步的试验和测量,就没有周期的(下转第7l页)69j嚣车E呈"中日韩三国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与技术关系中的作用.强调价值取向在认识与处理科技与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兼容.此外,中国社科院曰本研究所副所长冯昭奎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日本传统文化有关,但这些传统价值观却与日本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不相适应.因此.如何变革日本传统文化,这值得我们研究;中国杜科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研究员在发言中指出.STS研究不仅要重枧现实,更要注重历史.要注重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中的科技与社会关系问题,日本学者十分重视对中国农业科技史的研究.而中国学者对日本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却根不皓.固此,开展中日农业科技史和经济史的比较研根有必要.另外.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所王国瑞研究员,清华大学STS研究所原副所长曾晓萱教授和雷毅博士,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副所长陈凡教授和粱渡博士,北京理工大学社科系那日苏教授等学者分别围绕电子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技人才与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中日近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高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殖民地科学"与社会E上及STS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次会议是我国第一孜举办的由东北亚主要国家学者参加的SIS国际学术讨论会,对于促进各国STS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STS教育与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张明国)(上接第69页)最后证实."(P69--70)"然而为波动说奠定基础的却是实验:光通过障碍物的绕射的实验,光波的干涉实验等等(P88)书中不止一次地指出了,…伟大的猜测'如果没有严密的科学为基础,那幺就只能是"渺小的胡说'."(P183)选无异于在特别缺乏实证观念的中国树起了一面驱魔降妖的大旗.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作者在拷问物质是连续的还是不连续的这一独特视角下,以从事过多年的理论物理研究实践为依托.将整个物理学史从原子论到量子场论,用富有哲理的语言进行了简单明快的表述,在揭示人类心智不斯运用辩证思维探索未知事物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科学与哲学在历史上的统一.这时.我们脑子里已没有物理,哲学这些概念.我们读到的只是一部人类认识自然的探险史.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如按照作者的表述.我们并不能排除莱布尼兹是在"流动以太学说"形成后才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并以流动以太说解释中国元气学说的可能.而选一点恰恰是作者论说元气学说是否真的影响到近代场论的关键.又如,在人类认识史中是否其有辩证思维才有用,其他思维方式有没有其历史贡献.选都是值得探讨的. 但不管怎拌.何祚庥院士这本书的出版为物理学史的写法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科学与哲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这是值得庆贺的.(本文责任编辑王国政)声明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太作者学术交流渠道同,其竹者着作权使用费交中国I睑权保护中心缝一分配. 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本刊已加入&lt;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鳊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上进声明,本刊在约稿厦寄发稿件录用通知时不再赞述. &lt;自然辩证法研究)编辑部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开展“P U院校师资与课程开发计划” 针对全球金融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AR 。 紧密合作开展师资培训和新型课程开
发活动。
这次 会议取得 了圆满成 功, 到 A R 得 P U秘 书处 和与会代表 的高度评价 。浙江大学管理学 院与全球创业 研究 中心正在积极 一
55
地学界 的国际前 沿水平 , 是东北亚地 区地学领域一次高水平 的国际学术会议。
本次国际会议 除学术研讨外 ,东北 亚地 区的地学专家们积极 开展 了有关科研合作 项 目的探讨与交流 。如俄罗斯科学 院地 质研究所、 远东地质研究所、 远东 国立工业 大学与吉林 大学、 中山大学等共正式商谈 了 5 个合作项 目, 本 冈山大学与吉林大学 日
和沈阳师范大学初拟了 1 个合作项 目, 韩国与朝鲜地学家们利用本次会议的平台进行了学术交流等, 均取得可喜成果。会议形
成 了(o9 2o 东北亚地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纪要 》 份 , 一 蒙古代表 同意在 蒙古组织下一次东 北亚 国际地学研 讨会等 , 到与会代 表 得
的赞同。
东北亚 国际地学研究与教学 中心成立 以来 , 在组织 、 协调东北亚地 区六 国地 学科学家 的交 流与合作 、 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 重要成绩 , 已成为东北亚六 国地学交流与合作 的“ 台” “ 平 与 纽带” 。近年来 , 北亚地 区六 国地学科学家 的共 同努力下 , 在东 东北 亚地 区的地学研究不 断取得新 成果 , 一步提升了我 国地 学界在东北亚地 区地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的核心地位。 进
() 1 创建“ 环太平洋大学联 盟商 学与创业管理 网络” 在 A R 。 P U秘书处和与会商学 院院长 的大力 支持下 , 5月 2 下午 , 于 41 3
在“ 江大学全球创业研 究 中心 ” 牌并启 动 了“ 浙 揭 环太 平洋大学 联盟商 学与创业 管理 网络 ”A R ui s &Et p nu h 若 ( P UB s es n er er i n r e sp
学、 台湾大学、 悉尼大学、 墨尔本大学 、 早稻 田大学 、 东大学以及 泰国、 远 菲律宾 、 西亚等 国共 2 多 位商 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参 马来 0
加 了这次重要会议 。
会议分别围绕①如何建立 A R P U商学与创业合作机制; ②如何创建商学院博士生暑期学院; ③如何加强专业建设与发展 合作等重要议题 , 举行了主题报告会并展开热烈讨论。
与教学中心主任孙革, 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主任孙春林等。来 自中国地质调查局、 中山大学、 安徽大学、 沈阳师 范大学、 抚顺矿业学院、 大庆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自 然博物馆、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化石保护局及
吉林 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 中 , 其 有研究生及博士后代表 2 余人参加 。 0 会议围绕东北亚地 区的 区域地质 、 构造 、 地层古生物 、 沉积与油气资源 、 水资源 与环境 、 地球物理及地 质灾 害等 领域 的问题 进行 了深入研讨 , 共进行 了 4 主题 报告 ,6 个 2 个大会报告 , 提交论文 4 篇 , 报 1 篇 , 6 墙 1 出版论文集 1 , 多报告代表 了当今 部 许
Nt r (P U E ) 浙江大学将主持这一网 为A R eo ) R N。 wk A B 络, P U的4 所大 2 学商 学院 提供如下服务: 构建合作信息平台, 组织高 菩 层次
交流活动与学术研 讨 , 导创 业教育 与相关研究 , 和推进高层次合 作研究 , 指 协调 启动各 项创新举 措和 相关 A R P U活动 , 接所 链 有4 2所 A R P U大学创业研究 中心和创业教育项 目。 () 2 发起 “P U博士生暑 期学 院” AR 。这次 会议决定 支持浙江大学 提出的计划 , 发起举 办 “ P U博 士生暑期 学院”A R 口 AR (P U
( 吉林 大学东北亚国际地 学研 究与教 学 中心, 长春 10 2 ) 3 06
环太 平洋大学联盟商学院院长 2 0 0 9年会
20 年 5 2—4日,在浙江大学举行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 ( P U 09 月 22 A R )商学院院长第 2 届年会 ,P U秘书长 Kne AR entJ h. M Glr 博士 以及来 自 江大学 、 c iv y l a i 浙 复旦大学 、 中国科技大学 、 南加州大学 、 首尔大 学、 高丽 大学、 新加坡 国立 大学 、 港科 技大 香
P DSm eI t tSho , h m rn i e co1 每年选择主题 , 2 1 年 6 u st / u ) 从 00 月份起, 每年举办由4 所 A R 2 P U大学商学院特别推荐和邀请二年级
以上 正在开题 或者 已经完 成初步研 究工作 的博士生 和著名教授参加 的“ P U博 士生暑 期学 院” AR 。首期 “ P U博士生暑期学 AR 院” 于 2 1 年 6 将 00 月以创业 管理 为主题在浙江大学举办 , 香港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将协 办这次会议。
20 0 9东北 亚地 学 国际 学术 研 讨 会
由吉林大 学东北亚 国际地学 研究与 教学 中心 主办 、吉林大学 地学部各 学 院协办 的 20 09东北亚地 学 国际学 术研讨会于 20 年 9 2~8日在长春举行 。 自俄罗斯、 09 月 72 来 蒙古 、 韩国、 朝鲜 、 本 和我国等东北亚六 国的地学专家代表 10 1 3 0 余人以及美 国 佛罗里达大学 的地学专家 ( ) 2人 出席 了会议 。 大会主席 由我 国著名地质学家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大学地学部名誉主任李廷栋 教授担任。副主席包括国际著名地质古 吉林 生物学家、 俄罗斯科学 院通讯 院士 M A k ee , . h m  ̄v构造地质学家、 俄罗斯科学 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M Loo , .env蒙古地层 委员会主席 M C u n韩 国 C O 前 主席金相 晔 , .hl , u CP 联合 国教 科文组织亚洲地 质图委员会秘 书长 IPse v吉林 大学东北亚 国际地学研究 .o l , p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