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意识
学生主体学习探究活动教案
学生主体学习探究活动教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此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
2.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1.引入活动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有关主题或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信息和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2.学生主体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基本知识和相关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在小组中进行自由交流,相互讨论和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进行及时指导和引导。
3.学生主体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相互评论和反思,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
4.学生主体展示在学生学习和探究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展示。
这些展示可以是个人展示,也可以是小组展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师应该在展示之后给予学生充分的评价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和学习。
5.学生主体评价在学生主体展示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同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三、教学效果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自我评价和互评等方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评价因素,确定学生的个人分数和小组分数,以此来评价教学效果。
四、教学互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该进行积极有效的互动。
教师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
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主动参与意识
发挥主体作用促进主动参与意识内容摘要: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亲身体验,增强责任感在《品德与社会》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
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二、正确引导,提高参与意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
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着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思辩能力和认知水平。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体摘要:本文阐述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探寻了探究性学习方式与信息技术学科的最佳结合点,使信息技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更具学科特色,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意义;策略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和探索者。
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乐于探究的氛围,提供充分的主动探究的机会和空间,激发和调动主体探究学习的激情。
把探究性学习的要素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参与探究,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灵感,激活思维,促进知识内化,激发创新意识和精神,发展操作实践能力,实现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1 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现实意义《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提供广泛的、自主探究活动的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能力,更加主动地参与进整个探究活动中去,诱发成就动机,并使教师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从而在亲历探究中自主建构知识,掌握科学解决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真正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以适应未来终身发展的需求,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2 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2.1 课前预习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热情预习是求知过程中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含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我们的教书,并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做教员时,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讲给学生听,最好是使学生自己去研究”。
由此,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各抒己见,敢想敢说的交往合作环境特别重要。
它能使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带来学习语文的乐趣,而“自主—探究”学习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探究式学习,应该是解决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新问题的重要途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一、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探究学习的时间、空间,并采用新的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
教育领域有一个很有名的“三主论”,即“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
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得不到真正的落实,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和“领导”。
学生形成了接受训练、不想探究;被动听讲,不会思考的思想。
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一个人一旦失去了探索冲动的年龄后,这个人一生的发展就很有限了。
”由此可见,还给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已是必然。
主动探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会必要的探究方法,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养成独立的精神和实践习惯。
探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探究、发现和体验,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育观教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
教育观教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在当今社会,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已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教育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被动接收。
然而,随着对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的重视,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教育观教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第一步。
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例如,设计有趣的问题和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主体性,让他们参与到学习目标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中。
通过与学生的合作,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构建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机会在教育观教案中,合作学习和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重要方法。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育者可以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分享思想和策略。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他人的经验中获益,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问题解决是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的核心。
教育者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找到解决方案。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者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但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成绩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学习,教育者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发展。
除了笔试和考试外,教育者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如项目作业、展示、口头报告等,来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发展。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自主探究学习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物理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园地。
针对学科特点,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下,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可能主动参与教学,缺少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著名教师魏书生说:“再聪明的人,被动时也就会变得十分愚蠢”。
可见,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是枯燥且低效的。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重教转向重学,使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一、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意识自主探究学习意识是指学生对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地位、责任、需要以及心理状态的自我意识,它是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和动力。
现代教学理论也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非把外在的学习方法强加于学生,而是要帮助和鼓励学生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学习风格。
学法指导要体现针对性和民主性的原则。
掌握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是创造型人才所需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物理学科特点,有计划地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同时,要注意物理学习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物理思维能力;使学生动手,提高物理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动眼,提高物理观察能力;使学生动口,提高物理综合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在于鼓励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让学生挺起胸膛走路,满怀信心做学问。
教师要善于用“很好”、“没关系”、“你的回答很有见解”等词句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并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刻意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功能,培养学生探求学习的能力(一)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看教师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对知识深入引导和研讨,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亲自探索知识,如能将一些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去自主探索,经过分析、讨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则会从中悟出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让学生做学习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符合学 生 的认知 规律 , 而且容 易激 发学 生的 学 习兴趣 , 从 而
对 教学 起到 事半 功倍 的作 用 。 例 如 ,特 级教 师 王爱华 在浙 江绍 兴教 学 “ 百 分数 的 认 识” 时, 创设 了下 面的 情境 。
4 - 2 =
例如 , 在教 学 “ 求 一个 数 比男一个 数 多几的 应用 题 ” 时,
教师 先让 学生 在桌面 上摆 ~行 1 0个 △ , 再 在 △图形下 面 摆
一
行 7个 口 。接 着说 , 同学 们 你们看 到这 两行 图形 , 能提 出
什么 问题 ?学生 看着 桌面 上 自己摆 的 图形 , 跃跃欲 试 , 提 出
点, 在 课堂 教学 中 , 教 师 完 全 可 以运 用 一 切 可 以 利 用 的 教
学手段 , 努力 创设 吸 引人 、 感动人 、 陶醉 人的 情境 , 让 学生 观
察, 让学 生 感受 , 在启 发 、 质疑 、 解 疑 的过程 中促 使学 生不 断 地发 现 问题 , 并 且能主动 参 与 , 积极地 探索 、 寻求答 案 。
~
厘 米正 方形 , 沿 着宽 可摆 3个 , 从 摆的 过程 中学 生知 道 这个 长 方形 的纸 板所 含的 平方厘 米数 与长 和宽 所含 厘米 数 的乘
积 有关 系 。学 生在 动手 操作 的过 程中 已经 建立超 了求 这块 长 方形 纸板 面积 的表 象 。通 过仔 细观 察 , 积极 思 考 , 得 出了 求 长方 形面积 的公 式 。这样 , 通 过学 生的 动手 操作 , 促 进 了 学 生 由形 象思 维到 抽 象思 维的主 动发 展 。
可见 , 精 心 设 计教 学环 节 , 可充 分 调 动学 生 的积 极 性 。 让他 们在发 现 中得到 快乐 , 在 研 究中获 取知 识 , 在探 索 中提 高主体 参 与意识 和能 力 , 课堂 气氛 和学 习效果 也 会格外 好 。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案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习主动性;2.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器材;2. 分组准备实验任务和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你们曾经遇到过什么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吗?”- “你们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什么了解?你们认为自主学习的方式有哪些?”- “你们期待在本节课中能学到什么?”2. 学习任务:将学生分组,每组给予一个学习任务和自主探究的问题。
- “任务一:请自主学习并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意义。
”- “问题一: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光能是如何转化为化学能的?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物质是什么?”- “任务二:请自主学习并探究地球的运动规律,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其对地球生活的影响。
”- “问题二:地球自转和公转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气候和季节变化的?请给出你们的观点和解释。
”3. 学生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分享他们的发现和想法。
- 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完成实验和验证他们的猜想。
4. 结果分享:每个小组从学习任务和问题中选取一个关键点进行结果分享。
- 要求学生简明扼要地陈述他们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 鼓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和深入思考。
5. 总结: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 鼓励学生归纳总结他们在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 提倡学生讲述具体的学习体验和感受,并对自主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小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探悉
科技信息2008年第28期SCIENCE&TECHNO LO GY INFORMATION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教育改革都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组织教学作为研究重点,无论是课程、教材还是教法教改都对其进行了广泛的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话题。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现代素质教育中尤其是小学集体性组织教学中,小学生居于话语权相当弱势的地位,深入研究小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对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就是自主性,其主要涵义就是自主发挥自己的意愿,作为主体的小学生,他们是有自由意志的,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
小学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等于说教师的角色不再重要,而是指相对于教师的主导性而言,教师应该居于辅助性的、指导性的、服务性的地位;教师“主导”的目的就是创设特定的情境和场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指导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习惯和能力,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学生的主体性也通过这个“主导”过程而得以实现,绝不是越俎代庖,急功近利地将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转变为简单直白的灌输和背诵的过程。
(一)学习主体性现代教育各科新课程标准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课后作业设计,教师都应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拟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兴趣和选择等都应得到特别的尊重和关注。
教师有必要清楚:学生会对你的话题感兴趣吗—不是教师是否感兴趣;如果是个陌生的或枯燥无味的话题,能否从一个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他们是否提出了一些没搞清楚或质疑的问题;他们是否敢于想象和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是否考虑了留给学生一些时间供他们交流、讨论和提问;学生有多少自己选择课题练习的自由等等。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不少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比较被动,他们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技巧。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需要创造一个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营造开放、尊重、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其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是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准备有趣的话题、案例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游戏化教学等方法,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设计合适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时,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
这些问题应该涵盖不同层次的思考和不同角度的思考,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积极的反馈对于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积极的反馈。
这可以鼓励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
另外,教师在给予反馈时,要注重平衡,既要肯定学生的观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进一步改进。
5. 提供适当的支持为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一些准备时间,让他们先思考问题或者做些预习。
教师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参与。
6. 注重学生的多元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应该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表达形式。
有些学生可能更擅长口头表达,有些可能更擅长书面表达。
教师可以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开展辩论活动、小组展示、写作任务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在现代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因此,设计教案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I. 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自主学习与探究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关键。
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
同时,自主学习与探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面对未来社会挑战的能力。
II. 1. 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案中,必须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以及学习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学生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
2. 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为了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教案中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这些资源可以是书籍、期刊、报纸、互联网资料等。
同时,教案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图书馆、实地考察等地,以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源。
3. 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在教案中,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调查、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提供合适的支持与指导:虽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但教师在教案中也需要提供合适的支持与指导。
教师可以提供学习方法、技巧和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与探究。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演示、讲解和辅导来解答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5.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教案中,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这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个人写作或展示等方式进行。
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III. 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转变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兴趣与探索精神: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是其自主学习、愿意促进经济发展的内驱动力,是教育最终目的之一。
在传统的“要我学”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缺乏对知识的热情,严重缺乏对自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帮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构建多元化、趣味性的学习环境1. 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等联系起来,并整合多元化学习资源,如音视频、游戏、案例等,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讲授式教学,采用互动式、探究式、项目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深入学习知识。
3. 营造温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鼓励探索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尝试,并获得教师和同伴的积极反馈,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培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意识1. 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并进行分析、判断、评价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参与问题,增强探究意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去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 帮助和鼓励创新,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性思考,并大胆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强调实践体验,强化学习效果1. 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2. 鼓励参与,提升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田野调查、项目设计、动手实验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他们主动探索和参与学习的过程。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师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与尊重。
其次,教师要构建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意识。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案例分析、问题导入等启发性教学法,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实验和模拟演练等互动性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意识。
三、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
教师可通过积极正面的反馈机制,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秀表现,鼓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同时,教师还应提供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努力的价值和进步的成果。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个别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中,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逐渐摆脱依赖,主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各类学习工具、资源和社交媒体,拓展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结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现教育教学的双赢。
科学探究教育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
科学探究教育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科学探究教育是指通过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
本文将探讨科学探究教育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热情以及其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教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制定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这种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出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探究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实践,能够深刻理解科学原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实践能力的提升将为学生的未来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探究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这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出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为解决未来的科学难题做好准备。
四、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科学探究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科学研究中,学生需要与同伴共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五、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探究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与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对科学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拥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学生将拥有更多的机会和竞争力。
科学探究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已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凸现出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依此展开,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做出有益的探索。
以下就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体会。
一、抓住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浅显、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性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最大特点,也是激发小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了一篇篇浅显生动的课文。
因其内容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又因其注重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联系而使他们觉得具体可感,因而带有很强的形象性,使他们在阅读课文时由感知语言文字而引发感知形象,进而产生联想等一系列形象思维。
脑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形象思维正是处于6——13岁之间的小学生最擅长的思维方式,其生理年龄特点及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正处于最富于想象和最敢于想象的年龄阶段。
如此,以学生最擅长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语文怎能没有兴趣?可以说,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学内容作为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载体,必须使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材料中获得趣味性。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材料的形象性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在想象中感知理解,在想象中放飞心灵,自由驰骋,在不知不觉中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诱发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的持久的内驱力。
当然,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们必须要充分相信学生,时刻激励学生,让他们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展个性,表达个性,沉闷压抑的学习氛围只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扼杀殆尽。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案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1.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明确说明当天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他们将要学习和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学生明确了目标后,会更有动力去参与学习。
2.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例如问题解决、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样的任务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
3.利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4.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适合的学习资源,如教材、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料等,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5.鼓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或交流,可以获得新的思考和观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6.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实验、观察或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7.推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外主动学习,如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相关视频等。
教师可以设立适当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堂外进行独立学习,并在课堂内进行分享和讨论。
8.重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设置一些反馈和评价环节,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
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和积极性。
以上是一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教育总结)-个人总结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教育总结)-个人总结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通过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得出以下几点结论:首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其次,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活动、问答互动、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方式,让他们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要注重评价和反馈。
学生的参与意识往往需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肯定。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评价,鼓励他们的积极参与,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肯定。
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定期总结和评估,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做出进一步改进。
最后,要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需要得到必要的资源支持。
教师应该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开展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扩展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通过以上几点总结,我认为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学生要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主动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本文将介绍几个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究的第一步。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展示有趣的实验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探究的欲望。
例如,在教授光学原理时,可以先通过一个有趣的光学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引导他们自主进行观察和分析。
其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资源和工具是引导他们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准备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器材、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等,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和使用。
同时,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资源,培养他们获取信息、整理知识的能力。
另外,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任务也是关键。
任务要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在教学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一个任务:通过观察不同种群的某个特征,探究这个特征是如何逐渐演化的。
学生可以根据这个任务,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观察、实验,并通过分析数据和比较结果,得出自己的结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和交流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相互启发、互相交流,并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互相促进。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一个探究任务,通过交流讨论,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创意。
最后,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时需要担当起辅导和引导的角色。
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迷茫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启示,但不要直接给出答案。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探索多样性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上述的有效引导,学生可以在教学中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引导者。
如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如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积极探索新知识。
自主探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为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利于他们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并运用一些有效的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首先,为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表扬他们的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和分享学习成果的机会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法,并鼓励他们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立学生研究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自主分工并共同完成一个课题的研究。
另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和情景模拟等探究性学习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进行探究和实践,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在项目学习中,学生需要进行调研、自主设计和实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探究相关知识。
而情景模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在其中扮演特定角色,并通过模拟实际情况来进行自主探究。
此外,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评价权。
学生可以参与制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通过自主评价,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和问题,并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
值得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学生,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需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给予适度的指导和支持,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并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深入的研究。
总之,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引入项目学习和情景模拟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评价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育领域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促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探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思考的关键。
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当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答案时,他们会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
此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还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益处: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自主探究,学生需要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这样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解决各种问题和困惑。
通过解决问题,他们将培养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当学生能够自主掌握学习的节奏和方法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学习,并且对学习有更大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策略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书籍、视频、网站等。
这些资源应当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匹配,并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提出开放性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这些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
3.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实验。
学生在实践和实验中能够亲身体验所学的知识,并且通过亲自动手解决问题,增强学习的深度和记忆效果。
4.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促使他们相互学习和交流。
三、例子及实施方法为了更好地说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方法,以下以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引入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解决一个迷宫问题。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制作一个迷宫,并设定一些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意识
平度市云山中学郭升芳
[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课堂素质化的显著标志。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创造条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充分交流,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受知识被应用的乐趣;积极反思,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积极乐观,现实的态度等五个方面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主体参与;主动探究;中学;物理
当今的教育体制改革确定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显著标志。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已有创造过程和方法的亲身体验,学会创造和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
很多人认为智利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智利的个别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并影响学生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但除了智力因素,我们同样不能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力。
例如:父母的教育方法,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
综合比较各种非智力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好奇心与求知欲处于核心地位,在智力因素已经形成的基础上,应该多花时间在非智力因素上,比如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使其在同等智力条件下,充分发挥潜在能力,一定能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同时使其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
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采用故事引入,设计悬念,问题质疑、实践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教育情
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精神状态中投入新课的学习。
例如,《磁现象》一课中,引入新课时,教师展示两个外貌相似的易拉罐,问:“假如你是废品回收站人员,你怎样鉴别这两个易拉罐是铁制的还是铝制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磁铁吸!”学生情绪高涨上台鉴别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磁铁的一些现象——磁现象”。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创造条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
教师创造条件指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猜想、推理、反思等活动,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有价值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耳听、口说、眼看、动脑、动手等感官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再去分析,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问、去讲、去写、去观察、去猜想,自己去实验,自己去推理、自己去反思,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
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活动时间越多,知识的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三、充分交流,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会感到快活、轻松、效果好。
因而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无忧无虑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对话机会,让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心态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别人的意见。
让学生在发表见解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物理应变能力,在倾听别人意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在平等交流中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以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了《浮力》一课后,提出如下问题:“怎样比较你喝的水和可乐饮料谁的密度大呢?”学生经常喝水和饮料,但其密度
大小却从来没有研究过,这引起了他们浓厚的探究的兴趣。
纷纷猜测、思考、讨论、交流,学生A说:“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他们的体积和质量,由公式求出它们的密度,再进行比较。
”学生B说:“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杯子分别盛满水和饮料,在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中,下沉的一端密度大。
”学生C说:“将压强计的探头分别放入水和饮料的同一深度处,高度差大的密度大。
”等等,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刚才同学们利用了密度和压强的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浮力知识设计一个方案,来比较水和饮料的密度大小,要求写出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同学们的设计方案多种多样,小组交流非常热烈,在热烈的交流中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提高,交流过后优选出适合本小组的方案。
将各小组的优选方案进行全班交流,并说明选择这个方案的原因。
就这一问题进行发散式议论,同学们独立思考,积极发言,同学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师也尊重每一个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以平等的姿态积极参与议论。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强化,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注重应用,使学生感受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计民生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物理学的发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
物理学在国防建设上的成就就更令人瞩目。
例如,原子弹、氢弹、激光、导弹、卫星通讯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不可能制造出来。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电灯、电话、收音机、电视机等等,也都是在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制造出来的。
因此,物理学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鼓励学生主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所学知识被应用的乐趣,使学生形成应用物理的意识,这是把物理教育转到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轨道的一项重要措施。
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物理问题,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尽可能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学生的物理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只有把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关大气压强的一道题:钢笔是一种能随身携带的书写工
具,用起来很方便。
不过有时候你打开笔套,笔尖附近的笔杆上常常粘上了墨水,一不注意就弄脏了手指,是什么原因使钢笔经常“吐”墨水呢?其实,发生这种毛病并不都是由于产品的质量不好,仔细观察钢笔的笔套上原来有个小洞,钢笔漏水常常是因为这个小洞被脏东西堵塞了,只要取一根细针把笔套上的小洞捅一捅,问题就解决了。
请你解释这样做的理由。
这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感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在自己身边等待解决,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听到的终会忘记,看到的才能记住,亲身体验过的才会理解和运用。
因此,要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速度的概念学完了,利用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跑一百米,并测出自己的平均速度;等杠杆知识学完了。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架小天平;浮力知识学完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只密度计等等。
这样做,学生既理解知识,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应用物理的意识就会逐渐形成。
这也是课堂教学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积极反思,训练学生对学习结果积极乐观、现实的态度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障碍,学习结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时好时坏是正常的。
有些学生看到成绩不好,万念俱灰,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不再主动参与学习。
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其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并加以克服,发扬自己的优点。
有时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出成绩不好的原因。
教师一般会把原因归于学生自己不努力的结果,如果更努力的话,就不会失败,就会有更好的结果。
这样就不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破坏其良好的内部学习动机。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的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并对物理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在物理方面上的特长。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者主体的参
与,教学很难有所成就。
在教学中,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去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的意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