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课堂探究活动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职数学精准教学探研
作者简介:陈静(1981-),女,福建闽侯人,讲师,从事中职数学教学与研究。
陈静(福建省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州350015)摘要: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职数学精准教学有助于教师以便捷的方式精准地了解学情,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深化教学结构改革,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有助于提升中职数学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职数学精准教学要精准采集教学数据、提升教学应用水平,精准定位学情实况、增强学生学习效力,精准推送教学材料、实施分层教学,精准反馈教学效果、指引教学策略调整,以推动中职数学教学的精准化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分析;中职数学;精准教学;教学效果;教学方式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0-0089-04大数据为精准教学提供了机遇,中职学校数学课程纷纷进行精准教学的尝试。
精准教学理念融入中职数学教学,能促使教师课前精准备课,课中精准教学,课后精准辅导,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大数据分析在教育行业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大数据背景下,研究中职数学精准教学策略是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重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精准教学便已在行为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被提出。
所谓精准教学,指的是教师依照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实际状况,遵循教与学的客观规律,按照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构建科学教学结构与流程,推动学生成长进步,实现教学目标。
大数据技术成熟之前,精准教学虽已提出,但实际运用起来困难重重。
大数据技术成熟之后,基于大数据分析,中职数学教师能够点对点地精准分析诸种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流程以及作业诸环节,从而推动中职数学教学的精准化发展。
本文将对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中职数学精准教学进行研究,以提升中职数学教学水平。
一、中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学方式传统老套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传统老套,缺乏交互性和灵活性,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心理体验和人格发展[1],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实践和思考的机会。
例谈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方式改进
例谈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方式改进作者:王君来源:《新课程研究·下旬》2018年第07期摘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难度适宜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
”文章通过列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路径对这一理论进行落实,同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理解教学的本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自身潜能。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有效性;小学数学作者简介:王君,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实验小学教师。
(浙江台州 318000)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21-0067-03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它们的关系是:已知区?邛最近发展区?邛未知区。
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中循环往复、不断转化,最终实现螺旋式上升。
笔者认为,教学设计不宜停留在“已知区”,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若问题设计停留在“已知区”(过易),则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会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若问题设计直接至“求知区”(太难),则不能使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使问题失去价值。
教学时,如能把握“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来引导学生思考开展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有利于将新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
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独立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有些知识教师不用教,只需加以引导,学生就能进行迁移学习。
教师在备课中如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学设计另辟蹊径,就会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把握知识“增长点”,概念教学要简洁“真分数与假分数”是一节概念课,一般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习什么是假分数,并区分它的范围,可教学后发现学生对假分数的含义难以理解。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创新设计探索
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创新设计探索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是与数学课程相对应的一种作业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体验数学,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
为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创新设计实践作业,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照顾学生最近发展区、寻找知识点的关联性等多个角度,创新设计实践作业,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创新;探索202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此,创新设计实践作业,赋能学生自主成长,也就成了教师重点思考的一个棘手问题。
这不仅关注到了课堂实践,更关注到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科素养与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
同时也落实了双减和作业革命政策,又让这种经历体验的过程成为了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练兵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定体验感悟作业体验感悟作业设计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如:让学生调查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调查水价和你家庭一月的用水量。
并计算按照这样的滴水速度,一个滴水的水龙头一年浪费的水可以让你一家用多长时间?学生进行了调查,作出了如下的报告:一个滴水的水龙头在一个小时里可以集到大约3.6千克水,一天下来就是86.4千克的,一个月里大约收集到2.6吨水,一年的水量就有超过30吨的水,足可供给一个3口之家用几个月了。
当孩子们看到这些数据时,节约用水的意识也加强了,更可贵的是,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让孩子参与到现实生活中来,真正的把学到的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研究问题”是课堂中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问题的课堂一定是没有活力的。
近年来,问题串已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
问题串是指基于情境,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引领学生的研究过程,有效实现研究目标。
中小学教师一般课堂提问的有效率仅为56%,普遍存在一些过多、过难、过快、过简、过碎等问题。
而经过一些设计思考后将问题有机串联,就能有效地克服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细碎、离散和随意等不足,不仅能更简洁有效地驱动教学过程,达成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解决系列问题的过程中研究提炼知识的技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技巧和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何时运用“问题串”?其实,根据小学数学的教学特点,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设计“问题串”.有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学就会,往往不需要用许多问题来铺垫;有些知识是一种规定,无需探索,直接告诉学生也未尝不可;而真正需要用问题串来支撑的便是那些知识的关键处、易混处、思维转折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难点、重点,可以是一些概念的教学,也可以是规律的探索等等。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点是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在教学半径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问题1:教师在圆上任意找了一点并与圆心连接起来,仔细观察一下,这条线段有什么特点?问题2:你知道它的名称吗?问题3:怎样的线段才是半径呢?问题4:为什么要说圆上的任意一点?问题5:你还可以画出多少这样的半径?问题6:为什么半径有无数条?在这样一个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体验并感悟到了半径的本质特征。
基于对“问题串”意义的理解,和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运用的思考,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策略做出如下说明。
一、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以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目标体系,而问题串的设计要指向教学目标,在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的研究中,问题串不能无限度的展开,而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精选5篇)
初中数学说课稿模板(精选5篇)初中数学模板篇1各位领导、老师:您们好,我是来自广东省惠州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分析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年级第章第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对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的工具性内容。
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____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_____的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学习了_____的基础上,对______进一步拓展;另一方面又为_______的教学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在教学中有着呈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哎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 ,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备:(1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收稿日期:2023-10-16作者简介:蒙炳丽(1982-),女,贵州都匀人,一级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
蒙炳丽(贵州省都匀市第十中学,贵州都匀558000)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补足初中数学教学短板的关键。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提出,给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全新思路,不仅能保证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教学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依据评价建议,完善教学评基础设计;融评于教,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建立多元评价主体,坚持教学评一致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策略;教学质量;核心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2-0101-04教学评一致性,即保持教学评价与“教师教”“学生学”目标与过程的一致性。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教师通过评价定位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学会了什么”“还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能够有效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评价过程同时体现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可在客观评价教学反馈情况的基础上,使学生自主评价学习状态。
目前,教学评一致性已经成为初中数学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要实施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教学,如何把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这是笔者下面所要研究的内容。
一、教学评一致性要素解读教,教学———教师有目的地利用一系列工具和活动,将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传授给学生。
学,学习———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指导,有策略地实现自身的多层次发展,并且保持该发展的持续性,如核心素养持续发展。
评,评价———教师和学习者主导的,判断已经过去的授课和学习的行为过程,对即将发生的授课和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教学评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新课标提出教学评一致性,主张在同一目标下展开教学、学习、评价,让评价全面贯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最大化地发挥育人导向作用。
巧设问题链 助推深度学习
巧设问题链㊀助推深度学习朱佳丽(江苏省南通市体育运动学校ꎬ江苏南通226001)摘㊀要:问题是学习的开始ꎬ也是引导学生思维从表象走向深入的钥匙.由一连串相互联系㊁环环相扣㊁由浅入深㊁层层递进的小问题组成的问题链ꎬ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ꎬ启发学生自主探索ꎬ引导学生深度学习ꎬ是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职数学教师要立足教材ꎬ围绕目标ꎬ从多维度㊁多角度设计问题链ꎬ深入挖掘学生思维ꎬ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关键词:中职数学ꎻ问题链设计ꎻ深度学习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7-0035-03收稿日期:2023-06-25作者简介:朱佳丽(1983.11-)ꎬ女ꎬ江苏省南通人ꎬ本科ꎬ讲师ꎬ从事中职数学教学研究.㊀㊀问题链指的是教师围绕某一个主题㊁某一个目标ꎬ按照严谨的逻辑结构所设计出来的一组问题[1].问题链可以将复杂难懂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ꎬ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步入中职ꎬ学生的学习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ꎬ特别是数学ꎬ包含了许多艰深晦涩的内容ꎬ加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ꎬ而问题链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1创设趣味情境ꎬ激发探索兴趣斯宾塞曾说: 教育要使人愉快ꎬ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 对于刚由初中步入中职的学生来说ꎬ随着学习的深入ꎬ难度也在不断增加ꎬ知识也更为专业和抽象ꎬ如何让学生保持求学的兴趣与热情ꎬ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在教学时ꎬ可以创设丰富生动的情境来设置问题链ꎬ让学生由趣生疑ꎬ由疑引思ꎬ帮助学生爱上数学ꎬ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ꎬ点燃探究之火ꎬ促进深度学习[2].例如ꎬ在教学«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一课时ꎬ教师就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式问题链ꎬ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临近换季ꎬ天气变化比较大ꎬ上课前ꎬ教师听到学生在讨论天气变化ꎬ于是上课时ꎬ教师就通过气温变化设置问题ꎬ让学生初步了解函数的概念.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24小时气温变化图ꎬ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在24小时当中ꎬ气温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2)在这张图里ꎬ气温数值的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3)之前的课程中ꎬ我们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ꎬ如果将时间看作一个集合ꎬ气温看作一个集合ꎬ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4)你还知道哪些相似的例子?问题(1)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ꎬ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学习中来ꎬ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积极性ꎻ问题(2)引导学生发现两组数值的关系ꎬ即当时间发生变化时ꎬ气温也相应发生了变化ꎬ为引入函数的概念铺好道路ꎻ问题(3)带领学生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ꎬ让学生明确函数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强调非空ꎬ引导学生发现对应法则的关系是从A到Bꎬ即A中的每一个数在B中都找得到唯一确定的数与它对应ꎬ强调 任意 唯一 ꎬ引出函数的概念ꎻ问题(4)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去思考ꎬ提出自己的想法ꎬ再由大家根据函数的概念进行分辨讨论ꎬ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教师通过设置有趣的情景式问题链ꎬ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ꎬ主动探索和发现函数的特征ꎬ从而学习和理解函数的概念ꎬ深入学习函数的性质.532指导数学实验ꎬ启迪数学思维学生亲历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ꎬ能助力对概念的理解ꎬ也能深切体验学习的价值与快乐[3].教师在教学时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ꎬ创设数学概念或者定理发现的环境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重现概念或定理的发现过程ꎬ直观感受数学的严谨与细致ꎬ发散学生思维ꎬ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例如ꎬ在教学«立体几何初步»一课时ꎬ教师就通过有趣的数学实验ꎬ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立体几何主要研究的是点线面之间的关系ꎬ对中职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ꎬ说的再多不如让他们亲自动手体验一下ꎬ学习起来才会更加透彻.教师让学生拿出一支笔ꎬ将笔竖立ꎬ放置在桌面上ꎬ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1)请问此时ꎬ笔与桌面呈现怎样的位置关系?(2)如果将竖立的笔看作一条直线ꎬ再从桌面上任取一条直线ꎬ那么这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3)怎样判断一条直线与平面是垂直呢?(4)假如一条直线与平面上任意直线都垂直ꎬ那么能否判定ꎬ这条直线就垂直于平面呢?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ꎬ学生开始自主的探究实验.根据观测ꎬ学生很容易发现ꎬ当笔竖立放在桌面时ꎬ笔与桌面呈现垂直关系ꎬ由此发现笔作为一条直线ꎬ与桌面的所有直线都呈现相交垂直或者异面垂直的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结论ꎬ当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时ꎬ这条直线与平面垂直.那么是不是一条直线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垂直ꎬ就可以说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呢?学生又开始摆弄笔做起实验来ꎬ经过反复尝试ꎬ终于有学生发现ꎬ当将笔垂直着向前或者向后倾斜ꎬ都可以找到一条与它垂直相交的直线ꎬ将这条直线向上或向下平移ꎬ就能得到无数条与笔垂直相交的直线ꎬ而此时笔显然是不垂直于平面的.所以判定一条直线是否垂直于平面ꎬ要看这条直线是不是与平面内任一直线都垂直ꎬ而不是无数条.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开展数学实验ꎬ让学生自己探索点㊁线㊁面之间的关系ꎬ发现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ꎬ体会数学的神奇与乐趣ꎬ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ꎬ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3组织实践活动ꎬ鼓励自主探究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ꎬ在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ꎬ对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因此ꎬ教师要注重强化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ꎬ为学生实践知识提供广阔的平台.在实际教学中ꎬ数学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ꎬ融合问题链的设计ꎬ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㊁验证㊁运用所学知识ꎬ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从抽象走向具体ꎬ从表象走向深入ꎬ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例如ꎬ在教学«随机抽样»一课时ꎬ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ꎬ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探究ꎬ掌握新知.在教学时ꎬ教师给学生设计了一项实践调查活动ꎬ让学生用随机抽样的方法ꎬ调查学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1)你打算采用怎样的取样方法ꎬ结合随机抽样的定义ꎬ说说它为什么属于随机抽样?(2)你打算怎样操作?请详述操作步骤.(3)请说一说你的抽样方法有何优点ꎬ它具不具备代表性和公平性?(4)根据调查结果阐述学生体育锻炼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5)本校的调查结果可否代表整个城市的中职生体育锻炼情况?学生对于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ꎬ枯燥的数学知识在他们眼中瞬间变得鲜活起来ꎬ他们一步一步仔细研究随机抽样的理论和方法ꎬ探讨方法的可行性与科学性ꎬ然后制定和修改方案ꎬ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ꎬ最终形成了详实的调查数据ꎬ对随机抽样的知识也理解得更为透彻.教师通过一系列实践性问题链的设计ꎬ将随机抽样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都囊括在实践活动之中ꎬ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ꎬ将所学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ꎬ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ꎬ还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ꎬ实现了深度学习.4开展小组合作ꎬ引导深入学习孔子说: 独学而无友ꎬ孤陋则寡闻. 足见合作学习的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ꎬ让学生在合作交流㊁沟通讨论中交换思想ꎬ激荡灵魂ꎬ开拓思维ꎬ开阔眼界ꎬ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ꎬ提高综合素质.设计问题链时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合作ꎬ通过互助㊁互学㊁互评来解答问题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深入学习的能力ꎬ提高学习效率.63例如ꎬ教学«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㊁不等式»一课时ꎬ教师就安排学生开展小组合作ꎬ共同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规律和解法ꎬ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学时ꎬ教师将学生四人分为一组ꎬ让其结合教材和习题ꎬ探索一元二次方程式问题.(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式?(2)一元二次方程式有哪些特性?(3)用最快的速度解答以下三组习题x2-6x+9=0㊁3x2+8x-3=0㊁2x+1()2=9x-3().(4)你还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5)试着根据习题的不同类型ꎬ归纳不同一元二次方程不同解法的适用规律.通过问题链的设计ꎬ学生回顾了以前所学的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性知识ꎬ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团体合作的方式ꎬ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ꎬ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ꎬ集思广益ꎬ进行头脑风暴ꎬ相互取长补短ꎬ弥补不足ꎬ实现了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小组的不断尝试下ꎬ学生发现了配方法㊁公式法㊁因式分解法㊁直接开平方法等多种一元二次方程式的不同解法ꎬ并且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ꎬ提高了解题效率ꎬ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通过设置小组合作式问题链的方法ꎬ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探索问题答案.在探索的过程中ꎬ学生发散思维ꎬ畅所欲言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ꎬ同时也不断吸收来自同伴的不同意见ꎬ在交流与碰撞中ꎬ实现了深度的学习ꎬ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㊁团结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5立足实际生活ꎬ提高应用能力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ꎬ教育含于生活之中ꎬ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数学教学也同样如此.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ꎬ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ꎬ大到航空航天ꎬ小到游戏促销ꎬ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数学教师在教学时ꎬ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日常进行问题链的设计ꎬ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切入ꎬ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ꎬ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ꎬ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ꎬ教学«基本不等式»一课时ꎬ教师就立足学生实际生活设计问题链ꎬ迁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1)马上就要到购物节了ꎬ本市的三家大型商场都推出了打折促销活动ꎬ而且都采用了双折扣的方式ꎬ刺激消费.商场甲的打折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ꎬ第二次打q折.商场乙是第一次打q折ꎬ第二次打p折.商场丙则是两次都打p+q2折ꎬ请你帮妈妈算一算ꎬ哪家商场的优惠力度更大?(2)以上问题的本质是基本不等式吗?通过以上的例子ꎬ你认为基本不等式有哪些特性?(3)基本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有什么区别?(4)结合定义ꎬ说一说基本不等式和均值不等式成立的条件有哪些?(5)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运用基本不等式去解决问题?问题链从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问题入手ꎬ环环相扣ꎬ步步深入ꎬ让学生体会到基本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妙用ꎬ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ꎬ不仅理解了基本不等式的性质㊁内涵和作用ꎬ更解锁了基本不等式的应用场景ꎬ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设置生活化问题链ꎬ让学生立足实际生活ꎬ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ꎬ形成了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机制ꎬ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数学问题产生探索的兴趣ꎬ通过比较㊁概括㊁猜想等方式ꎬ观察㊁思考和解决问题ꎬ逐步内化㊁吸收㊁迁移数学理论知识ꎬ最终建构起属于自己的数学技能ꎬ实现了深度学习.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ꎬ方法是数学的行为ꎬ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数学教师在教学时ꎬ要充分依托教材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ꎬ立足学生最近发展区ꎬ设计趣味性㊁生活化㊁探究式的问题链ꎬ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中来ꎬ深入挖掘思维ꎬ深度学习知识ꎬ发展综合素质.参考文献:[1]张春华.基于构建问题链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ꎬ2017(06):42-43.[2]杨于忠.关于高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ꎬ2011(05):1-5.[3]韩红军ꎬ刘国庆ꎬ赵伟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 的类型及结构模式[J].数学教学研究ꎬ2015ꎬ34(01):7-12.[责任编辑:李㊀璟]73。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
252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魏秀娥课堂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课堂的互动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老师的备课工作十分的有帮助。
有效的课堂互动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提升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途径。
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增加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定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
有效的课堂互动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学习数学奠定了基础。
一、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互动性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学氛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
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有效开展活动的基本前提。
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之下,学生感到放松专注,更容易从教师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启发,也能够从自我的探索和相互的分享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因此,在互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有充分的尊重,并且能够给学生足够的支持和鼓励,让小学生能够更充分地释放潜能,能够在最近发展区之内获得更大的激励和支持,从而挑战自己原来以为的一些不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互动性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而且主动的探究学习行为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并且充分地将教师的主导者的作用发挥出来,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激励和指导之下有更加优秀的表现,并且带着探究的欲望和行动,从数学的学习中有更多的收获和新的成长。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而数学这门学科正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学科,经过互动的教学设计和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和探索的能力也会增强,所以,一方面要提高创新学习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信息刺激和资源。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课堂互动措施1、构建平等关系,实现互动构建平等关系,实现互动是因为以往小学数学教学水平之所以不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师生关系不融洽,很多时候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再者由于不同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部分教师总是绷着高高在上的面孔,也普遍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努力学习,其他事情都应当放在一边,基于这种情况,就会造成师生关系存在不平等,使得学生更加不愿意与教师互动,严重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
基于学生资源开发的灵动课堂教学的研究——以“物质的检验”复习课为例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3 . 8
文献标识码 : B
初三化学复习课的效益堪忧 ! 当前典型的复习课 模式是 : 教师把 已学 内容快速再过一遍 , 然后学生做
分离 、 鉴别 、 合成和设计新物质的基础 [ 2 ] ” 。因此 , 物 质的检验在化学教学 中有着其他学科 不可具有 的独 特功能。 物质的检验包括物质的鉴定和鉴别 , 其共 同的要 求是根据物质的特有反应 , 选择适 当的试剂 , 达到反
问题 , 学生问题的暴露和诊断是前提 。英 国著名心理
学家 贝恩 布里 奇 说 : “ 差 错人 皆有 之 , 作 为 教师 不 利用 是不 能 原谅 的 , 没 有 大量 错 误 作 为 台 阶 , 就 不 能攀 登
上正确结果的宝座 。 错误 中往往孕育着 比正确更丰富 的发现和“ 讲・ 做・ 讲” 型 的复习 模式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究其原 因, 不管是内容 的讲解还是试题 的讲评 , 都是在教师 自己预设 的情境 中演绎 , 既 没有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诊断 , 也没有
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 , 教师在“ 自 我陶醉 ” 中将复 习课 推向完结 。 即使教师的知识梳理再严密、 解法再巧妙 ,
陷的舞台 , 是思维交流和碰撞 的舞台 下面以“ 物质的检验” 复习课为例 , 谈谈如何有效
的问题来展开教学 . 通过具体 的情境充分暴露学生不 正确 、 不完善的思维过程 , 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以 此为资源展开有效的思维碰撞 , 通过学评结合尽可能 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 , 让他们成 为课 堂的主人 , 体验
当的教学方式造成 的,在教学 中忽视 了最宝贵 的资 源——学生 , 忽视了学生问题 的暴露 和诊 断 , 忽视激 发学生的潜能 。 基 于上 述认 识 . 笔 者设 计 的 复 习课 通 过基 于 学 生
找准科学教学设计中的“最近发展区”
找准科学教学设计 中的 “ 最近发展 区”
@包先兴
摘要: “ 最近发展区” 客观存在, 其理论为课 堂教学设计提供 了 依据, 但它 又 以隐性方式存在于每个学生的思维之中, 如何准确把握知识 的“ 固着点” 与 “ 增长点” , 找准每堂课的“ 最近发展区” 就成为此理论开发与运用的关键。本 文试从科学教学设计角度阐 述“ 最近发展区” 在科学课程 中的运用。 关键词 : 科 学教 学; 最近发展 区; 发展水平 ; 固着 点; 增 长点 实在态度 、 情感 和价值 观等方 面都存 在“ 可能达 到 的发展 水平 ” , 所 以要 多维度考 虑教学 目标 ; 学 生可 能达 到 的发 展水 平要 变为令 人满 意 的现 实, 必须充分考虑教学 实施 的深度 、 难度 , 要让 学生 “ 跳 一跳才 能摘 到桃 子” , 既不能过分降低教学实施 的程度和水平 , 也 不能过分拔高 教学 实施 的难度 和深度 ; 学生 可能达到 的发展水 平也是 有个体 差异 的, 所 以要分 层 次对学 生提出要 求。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 的研究表 明: 教育对儿童 的发展能起 到主导 三、 找准教学设计中的“ 最近发展 区” 作用和促进作用 , 但需要确 定儿童 发展 的两种 水平 : 一 种是 已经 达到 的 我们都 知道 , 教学设计 是课 堂教 学的蓝图 , 是落实教 学 内容 的方案 , 发展水平 ; 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 的发展水平 , 表 现为“ 儿童 还不能独立 是 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 全面发 展的前提 和保 障。维果茨 基“ 最 地完成任务 , 但在成人 的帮助下 , 在集体 活动 中 , 通 过模仿 , 却能 够完成 近发 展区” 理论启发教学 工作者 在进行教学 设计时 , 要 找准学 生 的实际 这些任务 。 ”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 , 就是“ 最近发展区” 。我们 初 中的教 发展 水平 和潜在发展水平 , 使 教学 发挥其最 大功能 。 学也应着 眼于学 生的最 近发展 区 , 把潜 在的发 展水 平变成 现实 的发展 , 1 . 课前“ 备” 学生 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 备学生 ” , 包括每 并创造新 的最近发展 区, 以促进学生不断地 向前 进。但是 , 如果用“ 最 近 位 学生的性格特点、 学习习惯、 学习技 能技巧 以及 已有的知识储备 , 还包 发展 区” 理论来衡量 当今 科学课 堂 , 存在 的疾患 足以令 人警醒 。这就需 括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情感态度以及乐于学 习的方式方法等 , 即了解学 要我们教师把握知 识 的“固着 点 ” 和“ 增 长点 ”, 找 准学 生 的“ 最 近发展 生的现有 发展水平 。这 就需要 在每次 备课 之前 , 我们 问 问 自己 : 我 备学 区” , 搭好教学“ 脚手架” , 让科学的课 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可能性。 生了吗?我了解 他们吗?然后 , 再进 一步 问问 自己以下五 个问题 : 学生 管窥课堂中学生的“ 发展 区” 原来 学了什么?学生实际掌握 了什 么?为学生 的后续 学习需 要准 备什 众所周知 , 教学改革是 实施课 程改 革的 主要阵 地 , 课程 改革 成败 的 么, 准备多少?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是什么 ?对 于不同层次学 生的要 关键在教学领域 。我 国基础教 育课程 改革虽如火 如荼 的举行 , 但 深入科 求 和教学策略各是什么?教师可以通 过观察 、 访谈 , 作业 分析 , 提问等方 学课堂教学实践 不难发 现: 学生在 学 习科学课 的初 期兴趣 比较 大 , 热情 式了解其现状 , 在了解其现有发 展水平 的基 础上 , 分 析学生 的知识 结构 很高, 随着课程 的逐 步深入 , 知识难度 的逐步加大 , 学生出现 了一定 的分 与思维特点 , 预测他们的潜在发展能力 , 找准学生的“ 最近发展 区” 。 化现象 。有些学生 面对 老师 的一连续 的提问默不作 声 , 而我们 的老师 却 2 . 课 中“ 备” 学生 教学虽要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出发 , 但这并不 在 现代技术 的操作下 , 从 问题的提 出到假设 再到论证 都唱着 “ 独角 戏” , 意味着在学生原有水平上进行重复劳动 , 造成 过度教育 。教师应 为学生 学生毫无 想象的空间 , 只能 被动 的接 受 。分 析个 中原 因, 发现有 些 习题 提供基于学生原有知识 基础上的新知识 , 这种新 知识 是学生原有 知识结 的难度过 大 , 操练 的知识 点高度 重复 , 新 知识无 法和 学生 头脑里 的原 有 构所不具有的 , 但与原有知识结 构有 一定 的联系 , 从 而使学 生感 到既有 的知识 接轨 , 无法寻找到知识 的生 长点 。另 一部分 学生 , 因长期 以来 受 定的学习压力 , 又有一种对新知识的期望 , 能使其 产生认知 冲突 , 激发 “ 蘑菇管理 ” 的影响 , 习惯 于当 “ 蘑 菇” , 无法找 准 自己的“ 固着 点” , 更 不 求知欲。在新知识与已经掌握 知识 的交互 作用 中, 学生或 同化新 知识 , 用说 “ 增长点 ” 。而维果茨基 的“ 最近发展 区” 理论强 调了教 师在教 学设 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 , 或顺应新的知识 , 调整 自己原有的知识结 构 , 从而 计、 教学原则 、 教 学模式 上都 要顾及 学生 的现有 能力 和潜在 发展 水平 以 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 自身发展。 及教师在教学 中的“ 桥梁 ” 作用 , 这给我们提供 了一条理解 学生发展 的途 例如 , 在教学“ 物质的特性 ” 中的“ 蒸 发” 时, 可 以引用热带 地区的 曾 径, 必然给教学理论 和实 践带来 活力 , 也 必然 消弱教 学 中老师拔 苗 助长 获“ 劳力士 ” 发 明奖 的天然冰箱——“ 罐 中罐” , 以此 真实事物作为学 习对 或充 当学 生发展 的尾 巴的现象 , 让 我们 的学生 真正得 以发展 。 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在教师的引导下 , 学生对 “ 罐 中罐 ” 提出一些疑 二、 寻找教 学中的“ 最近发展 区” 问: 为什么“ 罐 中罐” 要用 陶罐来 制成 ?为什 么罐 和罐之 间要 放上 湿的 教学对学生 的发展起到 主导作用 和促 进作用 , 要 促进学生 的快速 发 沙?为什么“ 罐中罐 ” 中的白菜可 以较长时 间保鲜?等等 。然后 , 学生探 展, 需要老 师在教学设 计上 寻找学生 的“ 最近发 展区” 。为此 , 需要 准确 究“ 罐 中罐 ” 中的科 学道理 , 对 疑问进行猜想 、 设计实验探究 、 讨 论交流 、 定位学生 两种水平 : 已经达 到的发展水平 ; 可能达 到的发展水平 。 得出结论 , 有效地把“ 可 能发展 的水平 ” 转化为“ 现有发展水平 ” 。 1 . 学生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对 于初 中学生来 说 , 学生 已经达 到的 3 . 课后“ 备” 学生 不 同的人对好教师的描述各不相 同, 但 有一点是 发 展水平 应该 包括知识 和技能 、 方法 和过程 、 态度 、 情感 和价值 观等 , 而 共 同的 , 那就是要会反思。课后 反思是 备课 的重要 环节 , 也 是一个 教师 在 已经达 到的知识 和技 能的发展水平 主要来 自两 个方面 , 一 方面是小 学 走 向成功的重要 手段 。不善 于反思 的教 师 , 可 能有 十年八 年 的教 学经 《 常识》 或《 科学》 中学到 的知识 , 如“ 生物与环 境” 部分 : 各种动 、 植物 能 验, 但不过是 把一年的经验重复 了十次八次 而 已, 于是不知 不觉地 走入 适应环境 , 并影 响环境 ; 动物 以保护 色 、 拟态等来保 护 自己。另一 方 面是 了一种简单的循环往复之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 为“ 磨 道效应 ” : 路 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 的知识 , 包 括各 种生 活经验 , 比如在 晶体 和非 晶 走了很多 , 实际上并没有走出很远 , 自身的素质并 没有得到长足 的提高 。 体 的区别方 面, 学生就具备 “ 奶糖在 口中是慢慢 软化的 , 而冰 糖在 口中是 而善于反 思的教师 , 他通过总结 、 反思与持续学 习, 每节课 、 每天 、 每年都 直接溶化成液体 ” 的生活经验 。 会 有不同的积累与提高。课后“ 备” 学 生正是 找准学 生下堂课 教学 设计 学生已 经达到的发席 E 水平, 应是我们教学的起点 , 为此我们必须在课前深 中学生的“ 最 近发展 区” 的最好方法 。 ^ 分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已经把这些知识和技能纳入到f 电 1 门的认知 总而言之 , 维果茨基这一理论 与我国当前基础教 育教学改革 的指导 结构中了, 在分析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思 想不谋而合 , 其 目的都是 强调 教学 的交往本 质 , 只有 这样 师生才 能在 例如 , 在“ 地球的形状和 大小” 教学 中 , 有位教 师先介 绍 了中国 的盖 平 等交往 的气氛中共同高效地完成教学 目标 。这对 发展 、 教学及其 学习 天说 、 浑天说 , 印度人 的地球�
什么是铺垫——精选推荐
什么是铺垫?在中国数学教学传统中,铺垫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铺垫往往是中国传统数学教学程序的第一阶段。
铺垫引入开启传统教学的序幕。
可以说,铺垫成为中国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常规。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中国数学教师怎样用铺垫来引导成功的教学?怎样用铺垫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建构?铺垫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活动教学汇总教师是否可以进行铺垫?这些是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易凌蜂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就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他试图研究中国数学教学引入阶段的铺垫。
特指教师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联系的种种教学方法的整合。
具体地,铺垫是指在中国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通过设置学习台阶、加强师生互动等教学技术,为学生搭建知识与能力的脚手架,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协助学生建构新知识,并提供实现由现有认知水平向潜在认知水平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教学方法。
对于中国数学教学中铺垫问题的研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曾对其有所关注。
张典宙曾提倡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铺垫过程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以改进传统引入铺垫的教学方法。
顾泠沅探索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序进原理”,强调以铺垫等教学方法确定教学呈现知识的最佳结构以及各结构之间的最佳序列,以利于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适当的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的联系,他认为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一个重要差别是,优秀教师“善于运用嫩够揭示教学的内容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让已经学过的知识进入新的情境中应用,以旧引新”,因而铺垫可以构造出精当的教学层次序列。
其实,中国数学教学中的铺垫教学法所体现的教学思想,也正是中西教学研究者共同追求的教学理念。
例如,铺垫关注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在教学中“以旧引新”的重要性,同样为西方学者肯定。
奥苏伯尔曾断言:“如果我们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为此,他设计了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与中国数学教学的铺垫方法相对比,可以说这是一种西方式的铺垫,共同性中透视出东西方对于铺垫教学价值的一些共同的追求。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课堂教学实施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课堂教学实施引言教学是一项复杂而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当面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背景的学生时。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
最近发展区理论(ZPD)是一种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理论。
本文将探讨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课堂教学实施,并介绍如何将该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理论(ZPD)?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提出的,它是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相互作用的,而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学生的社会互动和指导。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在未来能够通过合作和指导完成的任务,而未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这一区域内,学生需要得到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和指导,以便完成任务。
这一理论强调了学生自身的潜力和能力,同时也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如何将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实施?1. 课堂活动设计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设计适当的任务和活动。
这些任务和活动应该处于学生的发展水平之上,既不过于简单,又不过于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设计课堂活动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来选择合适的活动,同时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完成任务。
2. 差异化教学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是不同的,因此需要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能力,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任务。
通过差异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3. 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了学生社会互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伙伴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扩展彼此的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最近发展区”阐述了现有能力和潜在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师要根据学科差异及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掌握好学生不断变化的“最近发展区”,把理论用于实践,才能更好地教学。
本文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试图探索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潜在能力;个体差异;教学教育是能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有目的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其核心目标之一是赋予个体自我发展、自我超越的能力。
维果茨基在上个世纪30年代提出“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把人的发展分为两个水平,第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它取决于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标志着机能的成熟;第二种是,潜在发展水平,也就是我们学习者通过学习即将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则是潜在发展水平与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它表示的是智力发展可能达到的水平。
“最近发展区”理论划定了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最近区间,描述了发展与、教学的内在关系,为改革教学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
一、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背景心理与教育学界一直关注教学与发展两者的关系问题,不同的学者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两种观点最为突出,第一个是,把教学和发展看成是两个互不相干、互相独立的关系,他们认为教育与发展是独立发展的,任何脱离教学去谈发展的观念都是错误的,该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第二种是,把教学和发展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教学就是发展,把二者混为一谈的观念也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比如詹姆斯和桑代克。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内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最近发展区,代表学生在没有成人帮助下独立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借助于成人帮助所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个理论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论述了教学、学习和发展三者的内在关系,成为了中西方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
“最近发展区”观点下,现有能力和潜在能力是两个对立统一的概念范畴,现有能力是指个体已具有的、成熟的、能够独立完成作业的机能;潜在能力是指个体目前暂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借助外部条件下能够完成某种任务的机能水平。
立足新课标让小学数学课堂“熠熠生辉”
立足新课标让小学数学课堂“熠熠生辉”摘要: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出台,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为此,教师们需要深入研究新版本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抛弃以往的教学模式,以及过于死板的教学手段和单一的教学形式,以期找到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建立起良好的知识体系。
本文尝试深入研究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以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其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充满活力、有趣的数学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精彩课堂引言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教师需要按照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景创建、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灵活运用等,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一言堂”的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缺乏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使命。
为了更好地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更主动。
随着数学新课标的出台,情境化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数学教师的关注,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情境化教学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比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谜语情境等,将原本晦涩的数学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融入到实际应用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果。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希望能够改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使他们能够在快乐的心情中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高中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高中数学“情境—问题”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摘要:“情境—问题”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创设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使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开展系列化的数学学习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老师设置适合的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探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数学知识的建构和技能操作过程,渗透和领悟数学思想、不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在掌握“四基”和“四能”过程中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问题”教学;高中数学教学导言:“情境—问题”教学(Situated-Problem-BasedInstruction,简称SPBI),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从中提出问题,强调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的内容,如文字故事、体育竞赛和影视剧等,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本身的一种活动情境。
一节课采用的情境资料数量不限,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情境资料,采用的情境可以贯穿整个章节始末,也可以仅用于一个知识点,重要的是使学生解决问题。
合理的情境问题教学有助于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非认知领域,如兴趣、动机、态度、情感等都将会有一定的影响。
1“情境—问题”教学遵循的原则1.1目标性原则“情境—问题”教学的前提是教师所创建的情境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所设立的情境须清晰合理。
创设的问题必须是针对课堂所要学习的核心概念,切忌偏离课堂内容,致使教学资源的浪费。
同时,情境问题的创设,一定要以引出所学知识和激发学生思维为核心,针对学生及数学学习的特性,对他们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预测,促使情境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在“集合的概念”新课教学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开学前学校通知:8月23日高一年级学生到操场集合进行军训。
请学生思考:“高二年级的学生要不要参加?咱们班的同学要不要参加?”在师生的互动中增强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感性认识。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活动设计——探寻年、月、日的秘密
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活动设计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活动设计㊀㊀㊀ 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郭方年㊀闫㊀震(福建厦门市思北小学,福建㊀厦门㊀361001)ʌ摘要ɔ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学习领域,以实际问题㊁真实情境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多学科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㊁思维能力㊁合作交流意识.文章选取 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 这一主题,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通过设置三个教学活动以及九个学习任务,从 日 这一时间单位入手,经历 月 年 的时间维度的提升,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量感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ʌ关键词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跨学科学习;综合能力ʌ课题项目ɔ本文系厦门市思明区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2022年度立项综合课题(编号Z2022X0555)‘核心素养视阈下跨学科主题学习路径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研究成果.㊀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 新课标 )中提出: 综合与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主,适当采用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 .跨学科主题活动 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 作为新课标中综合与实践活动模块的第二学段的主题活动,该活动是在学生第一学段认识了时㊁分㊁秒等时间的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为一般的关于度量时间的量,多维整合数学㊁地理㊁科学㊁历史㊁美术㊁信息与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旨在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㊁理解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量感㊁推理意识等数学核心素养.一㊁ 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 活动目标第一,经历查找资料㊁阅读分析资料的全过程,绘制年历,交流分享关于某年某月某日的一件印象深刻的故事,利用整体思维看待年㊁月㊁日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数学阅读的能力,探究年㊁月㊁日之间的进制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感悟时间的变化过程,提升学生量感㊁数学运算能力㊁应用与创新意识.第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技能,通过历史的角度探究古今度量时间的异同;结合美术知识绘制年历,发挥美育价值;利用地理中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了解四季㊁时间的更替,综合培养学生科学观念,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三,在与小组成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发现自身在学科知识㊁能力方面的不足之处,经历整合㊁应用㊁反思及改进的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更加完善的道德品质.第四,就育人价值层面,本次综合与实践活动立足生活实际,聚焦真实问题,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㊁利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同时,多维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㊁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二㊁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活动 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 的学习规划如下表所示,教师以基本单位 日 为出发点,不断进行时间维度的提升,经历 月 ,最后到达 年 这一维度,安排3个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关联的理解,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思考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521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 的学习结构表综合与实践活动学科知识活动安排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数学地理科学历史美术信息与技术道德与法治活动1日一年中特殊的一天•绘制年历•交流分享年历中某一天的故事•寻找年历中的信息活动2月月份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探究日与月之间的进制关系•了解并记忆大月㊁小月㊁特殊月•了解四季的更替活动3年了解平年与闰年•探寻月与年之间的进制关系•查找平年㊁闰年的相关资料•归纳㊁整理本课知识三㊁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活动 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 的预设教学环节(一)活动1:一年中特殊的一天活动1整合了数学㊁信息与技术㊁美术㊁道德与法治㊁历史学科中的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年历,标出年历中特殊的一天的位置,它既可以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也可以是不同的节日㊁节气,学生需要组织语言对这些特殊的日期进行交流表达.同时,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求学生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或故事,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任务1: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绘制年历.教师在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将查找资料并绘制年历的任务布置下去.学生需要利用美术知识绘制年历.任务2:交流分享年历中某一天的故事.教师提问学生记忆中具有纪念意义或是印象深刻的一天.任务3:在年历中寻找特殊的一天(如节日㊁节气).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节日㊁节气背后的历史或故事,并引导学生在年历中继续寻找节日或节气.设计意图: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将问题聚焦在一年中的某一天,这是对时间单位的具体表达,利用这一确切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初步了解年㊁月㊁日的关系,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同时让学生在信息与技术课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搜集与整理,提升学生搜集信息㊁整合信息的能力.绘制年历的过程意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审美能力,发挥美育价值.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同时让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㊁表达交流能力.(二)活动2:月份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活动2综合了数学㊁科学㊁地理㊁历史㊁信息与技术学科的知识,利用学生绘制好的年历,再次使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 月 的概念,结合活动1中有关 日 的问题,梳理日与月之间的进制关系.同时,学生经历观察㊁整理的过程,发现不同月份具有不同天数这一问题,引出对大月㊁小月的记忆方式.结合历史,通过古今对比,了解古人的土圭之法,尝试利用节气划分四季.这一活动既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也有对学生了解历史㊁解读历史的引导,让学生热爱历史㊁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务1:通过比较,观察每个月有多少天,引入大月㊁小月㊁特殊月的定义方式.任务2:尝试记忆大月㊁小月㊁特殊月,它们分别是哪几个月份.教师提问学生:如何用不同的方式记忆不同月份的天数.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会利用奇数与偶数的规律以及双手握拳的记忆方式.任务3:查找资料,了解古人如何利用土圭之法来划分四季,尝试划分四季,给每个季节中的节气进行归类整理.教师展示PPT,叙述有关土圭之法的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解释古今之法的历史对比.设计意图:这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有限的知识视野下,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学科知识整合应用的思维方法.学生了解并掌握日与月之间的进制关系以及不同月份会有不同的天数,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数感及数学表达能力.同时,引入古人 土圭之法 以及二十四节气,综合提升学生对于数学与地理㊁历史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带领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活动3:了解平年与闰年这一活动综合运用了数学㊁科学㊁信息与技术学科,继续探究关于月与年的进制关系,在时间的度量上将单位继续扩大,让学生学会对平年和闰年进行多种方式的辨别,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考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从年㊁月㊁日的整体视角去思考问题,梳理年㊁月㊁日的整体关系,体会时间的变化,提升学生的量感.621任务1:通过观察,了解一年有多少个月份,知晓月与年的进制关系.学生认真思考关于 一年有多少个月 的问题,体会月与年㊁日与年之间的进制关系.任务2:查找资料,交流有关平年㊁闰年的区别与发现,对平年㊁闰年进行辨别.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年与闰年之间的区别,启发学生思考天数㊁2月的不同以及年份数与数字 4 的关系来对平年与闰年进行辨别.任务3:归纳整理年㊁月㊁日的相关知识内容.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回答教师问题.设计意图:这一活动主要对 年 这一时间单位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了解平年与闰年的相关知识.该活动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月与年之间的进制关系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数感㊁数学运算能力,也让学生了解平年㊁闰年的差异,并能掌握多种方法以正确辨别平年与闰年,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㊁逻辑推理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规律性问题的理解能力和解决能力.四㊁教学设计反思(一)坚持以数学学科为主导,跨越学科界限,整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以学生发展为本,将数学学科作为主要导向,援引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最终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持续性探究实践,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㊁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等的发展,通过跨学科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时,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教研模式,打破 互不往来 的传统学科教学观念,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探讨,多维统整多学科知识内容.(二)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在各行各业的渗透也愈加深入.在教育事业当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课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学生能否对这堂课产生学习兴趣,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才能够跟随着教师的课堂设计继续探究学习.而信息技术的加入,恰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教师突破以往有限资源的束缚,寻找适合学生学习㊁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资源.基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检索更多的与本节课有关的学习资料.另外,将信息技术合理使用到相应的教学环节之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简化粉笔书写的过程,而且可以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清晰㊁明确的信息,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发散思维,形成认知结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够结合当前学段特点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跨越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让获得新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然而,对于每一名学生个体而言,其思维能力㊁认知能力都是不同的,也就是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基于此,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前学段的知识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设置不同层级的问题,力求各类学生都能将所有精力投入课堂学习之中,不会因为问题的不适宜性而脱离课堂.同时,因为综合与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的特征,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也应当是开放的,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学生因个体差异性,其对于问题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㊁不同答案,发挥好课堂引导者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敢于发散思维㊁思考问题㊁回答问题的能力.(四)立足生活实际,链接生活,注重应用实践性综合与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与实践活动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堂模式,其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文章的主题活动 探寻年㊁月㊁日的秘密 源自日常生活中对于时间的度量单位,学生经历发现问题㊁思考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过程,再回到生活实际中会被提及的日期㊁节日㊁节气等问题,达到了最终有所学㊁有所得㊁有所悟的活动目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结合生活实际,援引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值得深思㊁值得解决的问题,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ʌ参考文献ɔ[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黄友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内在逻辑与实施要点[J].数学教育学报,2022,31(5):24-28.[3]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21-24.721。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作者:王春琳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第05期摘要从“分析课前诊断”“调整课堂提问”“巧设游戏闯关”“制造认知冲突”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寻找并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小学数学;教材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82-03搭建“最近发展区”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实现质的飞跃,如此的“捷径”怎么能轻易忽略?然而,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很多教师都只是从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如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有效教学方面进行研究与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寻找、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却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去研究。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其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维果茨基将学生在指导下所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之为“最近发展区”[1]。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设计和实施,从而使教学不是跟随学生已有的发展成果,而是真正建立起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适当的支持帮助他们跨过这个“最近发展区”,让他们从现有水平轻松愉悦地过渡并进入新的“最近发展区”。
由此可见,把握“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与学生都起到关键作用,而要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准确找到“最近发展区”,只有如此,才能有的放矢,进行有效地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探寻,收到良好的效果。
1 分析课前诊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诊断分析能让教师发现学生的实际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然后通过预设及课堂中的训练发现学生可以达到的较高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就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最近发展区”。
浅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张栩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6年第12期苏联心理学家利维·维果斯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现实发展水平。
这种水平不仅指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还包括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之上,通过自己独立自主的学习所能达到的水平。
另一种是通过教师、同伴的帮助,达到的水平,称为潜在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可能发展区”。
需要指出的是,可能发展区内的教学,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新的认知思维方式,以期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
如何将“可能发展区”这一原理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呢?笔者结合“正弦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这一高中数学教学内容,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了解学生知识能力基础,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教师可以通过测试、批改作业、与学生交流等方式来掌握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摸清楚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编辑试题时做到知识点全面,难度适中,层次分明。
教师还可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反应速度、面部表情、精神状态,以此间接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也可在课下创造机会,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思维水平、思想动态,从而更为详细地了解学生可能发展区中现有水平的具体情况。
正弦型函数y=Asinωx+φ,x∈R是在正弦函数y=sinx,x∈R的基础上变形而来的。
因此在探究正弦型函数的图像性质之前,教师要从正弦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入手,了解学生对于y=sinx,x∈R的掌握情况。
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软件蓝墨云班课发布一系列课前准备的试题让学生去完成,并通过软件自动生成的相关数据,掌握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以此作为展开新课的教学起点,即“可能发展区”的下限。
二、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确定学生发展水平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从出生到 2岁为感觉运动阶段,2-7岁为前运算阶段,7-11岁为具体运算阶段,11岁以后为形式运算阶段。
最近发展区 教学方法
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在当前教育背景下所达到的发展程度;另一种是潜在水平,即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儿童的自身努力下可能达到的发展程度。
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 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和实际需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2.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提高学习效果。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4.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启发式的问题、情境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5. 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教学方法都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手段,引导学生逐渐向潜在水平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案例【篇1】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了,小学课堂教学必须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
我们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在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时,老师要先了解学生对于学习的切实需求,针对学生实际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改革的过程中,老师有时会遇到一些困惑。
针对这些困惑我们要想进行课程改革训练,就要不断反思,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也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1、合作学习方式形式化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
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
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习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习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
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1、主动学习方式的建立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就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习。
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数学课堂中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课堂探究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构建课堂探究活动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探究、合作和动手实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下面,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我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活动。
一、创建能让学生展现自我成功的机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激发智力与非智力的因素出现最佳活跃状态,表现出勇于探索,质疑问题,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表现出观察力敏锐,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直觉敏感,产生灵感智力状态。
因此,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科学、活跃、宽松的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安全”的状态下,大胆学习,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平等地与每一个学生交往,无论其是“金花”还是“小草”,要注意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要多肯定,多鼓励,多引导,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见解,哪怕是不尽完美或者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期望,感受到探究成功的丝丝甜美,体验到作为学习主体进行探索、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欲。
同时,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条件,创设自主探究的情景,给予自主参与的机会,以便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结果让学生自己去猜想,方法让学生去选择,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不断得到成功的情愿体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如在“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学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这种教学,通过学生自主研讨、自主分析,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达他们的做法和思想,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领悟到了数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设能让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景选择一个好的问题,创设一个好的背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个问题,通过了学生自己去探究,就可以加深理解,但一个具有问题空间,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一个合适的探究对象,才有较大的探究空间。
为此,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整合探究的学习材料,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有目的地进行数学问题的探究。
例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设计情景问题“下面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写出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出两个根,把两个根告诉老师,让老师猜出你们的方程”学生说出两根,老师很快说出了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楚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调动了课堂情境的设置应遵循自然、贴切、有助于兴趣的激发,思维的展开和学生潜能的开发。
另外,教师还要学会适时地抓住教学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教学情境的再创造,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恰当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情境问题设计要有弹性,关注各层次的学生。
情境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是促进课堂探索深入发展的动力。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和要求,有层次性地不断创设教学情境,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探索和成功的机会,带领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情绪,激发了兴趣,为揭开这个秘密,学生就要根据游戏中透出的信息,已知两根就能确定原方程,故会猜想,两根可确定方程的三个系数,从而在情景中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发现了要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找出确定的规律,学生就会对两根做加、减、乘、除等运算,把运算的结果与系数对照,发现出一些规律,再根据规律猜想一个结论,即根与系数关系的理论,再用公式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根与系数关系的定理。
三、提供能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思考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从事数学活动,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时间。
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要有充分的学习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给予充足的探索时间,学生才能认真思考、整理、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时间不足就会走过场,往往只有少数尖子生有发言的机会,而大多数学生则来不及思考。
调研发现,不少学生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既然想不出来或来不及想,不如不想,他们干脆坐在那儿,等待尖子生回答,久而久之,不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养成了思维的惰性。
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必须给学生留出“空白”,保证学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让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四、创造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活动空间留给学生宽松的活动空间进行教学活动,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要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
因此,教师在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内容时,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平台。
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通过数学实验,把其背后直观的背景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其变形的发展及其其他问题的联系。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中位线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笔者发现对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由于新旧知识间的潜在距离较大,虽然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无法独立完成证明过程。
因此,笔者尝试让学生通过“把一个三角形剪一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活动,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概括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帮助学生完成现有能力下的探究式学习。
由于有了“剪一刀”作铺垫,学生顺利完成了证明,而且还发现了其他证明方法,成功地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愉悦,实现数学教学对于学生主动发展的价值。
通过实验操作,一方面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会犯浮夸和刻板,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创新想法,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注重教师适时、合理的指导教师的适时、合理的指导,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早(学生还没有充分自主探究的时间),使学生失去了本可以“发现”的机会;有时因教师介入过晚,以致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因此,教师的指导要适时、有效。
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的交流形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的加以思考,教师是否应当介入,什么时候介入,如何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如何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教师讲解,教师要及时作出适当地选择。
教师的指导是过程的调控和组织参与。
教师的指导既可以表现为对结果和目标的合理要求,又可以表现为过程的适时帮助。
如在证明梯形中位线定理时,先提出问题:梯形中位线与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否有类似的性质?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假设、猜想并展开讨论,设计各种添加辅助线的方案,分组独立进行验证、证明最后使学生获得新的概念、定理及证明的思路方法,从而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的指导要有弹性和坡度,教师指导的程度取决于保持学生真正参与探究的需要,对于那些缺乏探究经验的学生需要提供较多的指导,如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有坡度。
教师也需要教给学生一些讨论、探究的步骤和程序。
对于探究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调控;在学生产生思维障碍和心理困惑时,教师要适时介入,排除学生思维障碍,克服学生自己难以克服的困难,使学生探究方向不偏离主题,把探究学习引向步步深化,体现教师的合理引导的作用。
六、构筑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
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现代社会必需的,新课程所强调的,也是数学探究学习过程应当提倡的形式。
心理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
克服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加强对合作探究有效的组织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把握合作的时机,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
在合作探讨的内容选择上需要关注学生之间存在地个体差异,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提供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发挥的空间和层次,并要有不同的要求和指导。
具体操作中,可把问题的难易分为A、B、C、D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去解决层次不同的问题,使层次低的同学通过合作交流得到成功。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捕捉学生探索学习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做好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评价及评价的发展功能,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对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就包括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相应地,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针对这几方面的目标作出总体评价,在探究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独立思考,而且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数学思维策略、水平和思想品质;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状态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尝试分析、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的评价。
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不要用同一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
优秀方面加以鼓励,弱势方面指出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