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践中有关预设与生成

合集下载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一、预设与生成关系的重新厘定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将预设与生成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置于课堂的环境中加以讨论。

其实,在当前对课堂教学改革反思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跳出二元对立的模式来看问题。

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是要从对立走向统一或者最终消解才算是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矛盾是伴随事物发展的始终的,它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同时也存在于同一个事物的内部。

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及教学对象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的交互性活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整个教学活动的高度俯瞰,二者是此消彼长的,互为独立的。

其实又不尽然。

预设与生成并不是完全异质、对立的,这只是一组相对而言的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者在事前预设的时候,都要表现出一定的前瞻、开放、生成的意识;而在把握生成的过程中,亦要是有依据、有范围,有目的,而非盲目的生成。

反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均是预设中包含生成,生成中折射预设。

预设与生成,是统一在整个活动之中的,不可二分。

可以这样说,预设,是“生成性”的预设;生成,是“预设性”的生成。

类似于哲学中的“二律背反”。

所以,我们要放开眼界,丰富预设与生成这一组概念的内涵,追求教学中的“大预设”和“大生成”。

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预设与生成不仅仅是课堂活动中的关键要素,他们更是一种课堂思维、课堂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之所以出现了预设过死与过度生成的矛盾,就是因为教师将预设与生成生硬地割裂开来,或者说是没有意识到二者的圆融性,这样才走向了极端。

我们从以下两段评述中,或许能收获一些启示。

“在现代西方哲学家的视野中,一个纯自在的、随意的世界虽然能说明人的自由、个性和生成性,但却很难找到共性、普遍性、规律性和确定性,而在一个没有确定性的世界,生成虽消除了限制,但也没有了历史、保证和方向。

这样的生成虽然是一条永不止息的河流,但却是人无法把握的‘克拉底鲁之河’。

此种生成观除了陷入相对主义之外,并无它途。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语文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教师需要考虑和运用的两个重要概念。

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前对内容、方法等进行的思考和规划;生成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的临时调整和应对。

本文将从预设和生成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一、预设1. 教学目标的预设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一篇课文,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掌握词语和句子;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进行朗读、默写、理解等操作;情感态度目标是学生能够对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的筛选和设计。

选择合适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或听力来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在预设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阅读技能时,可以采用课文朗读、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在预设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到教室的布置、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的准备等方面,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生成1. 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要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2. 临时调整教学方法面对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学习情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理解能力较差,可以通过增加示范、引导等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者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可以通过添加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预设能够提高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02
通过预设,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确保教学的
系统性和连贯性。
预设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
03
预先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
和教学,从而节省时间和精力。
生成是预设的拓展
生成能够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反思生成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需要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 需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 学效果。
反思预设与生成的平衡
需要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能够合理平衡预设和生成的 关系,既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计划性,又能够充分发挥学 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未来教学的展望
1 2
预设和生成需要相互补充
预设和生成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关系,需要在教学中保持平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预 设和生成的优点,相互补充,以达到 最佳的教学效果。
预设和生成需要相互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预设的教 学策略和内容,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03
日常教学中处理预设和生成的 方法

案例二:数学课上的预设与生成
预设内容
生成内容
处理方式
在数学课上,我会根据教学大纲和教 材,提前设计好教学内容和练习题。 例如,我会准备相关的公式、定理和 例题等。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生的掌握 情况和反应,灵活调整教学难度和进 度。例如,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 点掌握不够扎实,我会及时调整教学 策略,加强练习和讲解。
预设是教学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它为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内 容。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教学过程中的预设与生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教学是一种复杂的活动,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同时也要学生的反应和需求。

预设和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相互影响,共同影响着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分析两者的关系,并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两者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预设: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路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预设教学内容和方法。

预设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进行明确和规划。

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预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设,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生成:学生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生成是教学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按照预设进行,还需要时刻学生的反应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生成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同时,教师还需要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预设和生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路径。

而生成则是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和智慧。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预设和生成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通过精心的预设,教师可以更好地规划教学路径和步骤,使教学更加有条理和高效。

而通过学生的生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

预设与生成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重两者的平衡和相互促进。

结论:预设与生成对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是密切相关的。

预设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它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和路径;而生成则是教学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它为教学增添了活力和智慧。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简析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通过对预设和生成的定义及特点进行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

进一步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预设和生成,以及实践案例的分析。

通过总结文章内容,展望未来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运用预设和生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预设、生成、关系、定义、特点、应用、实践案例、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简介数统计等。

谢谢!引言预设与生成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先验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合理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和应用。

预设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有的固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而生成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构建新的数学知识体系。

预设和生成在数学教学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预设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础和支撑,而生成则能够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开拓思维空间。

本文将对预设和生成的定义和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应用预设和生成的策略。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未来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背景数统计、标题等。

谢谢!在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研究背景可以追溯到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如认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预设和生成能力密切相关。

预设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基础知识、观念和认知结构,生成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独立思考、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者开始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预设和生成能力。

研究数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通过对预设与生成的定义和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

教学中“预设性”生成与“生成性”预设背景在现代教育学中,教学被视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然而,只有当学生被激发并参与到学习中时,教学才会真正有效。

教学的目的是提供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将来的生活、职业和学术领域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呢?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一些教学策略,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策略是“预设性”生成和“生成性”预设。

这种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

“预设性”生成“预设性”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预制一些问题或答案,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

这种教学策略通常用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比如,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个重要的概念时,可以通过提出相关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进而推动学生深入了解该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以确定学生能够成功回答,并在回答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这些问题可以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程度来选择。

在“预设性”生成中,教师的角色是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以获得更深刻和广泛的理解,并通过更深入的问题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生成性”预设“生成性”预设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这种教学策略通常用在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造一个学生驱动、互动的环境,以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设计和探索解决方案。

这些问题可以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可以在课堂上或在课后完成。

在“生成性”预设中,学生的角色是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探索和实验来发现新的解决方案和方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和表现。

教学中的适用性两种教学策略都是教师设计的,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概念。

两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教学。

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程度来选择教学策略。

事实上,两种教学策略在实践中也常常结合使用。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需要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但同时教师也可以预设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和构建他们的答案。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中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学习是预设和生成相辅相成的。

预设完成不了,就是学习目标没实现,学习任务未完成。

有时为了有效落实预设,就不得不忽视了生成,尤其是面对课堂上出人意料的各种生成,也总是感觉自己的引导、点评跟不上。

请问老师们怎样处理预设之处的课堂生成?让“预设”和“生成”美丽邂逅,促成精彩课堂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

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当课堂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当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那么,如何处理新课标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呢?作为一名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一线教师,我粗略地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预设是生成的必要一一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地预设。

对一堂好课来说,成功的因素不仅是生成,还有教学的提前设计。

课堂教学有其特殊性,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探究与生成则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更谈不上发展。

可见,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无源之水,为了动态的生成,我们需要精心的预设。

那怎样才是好的课前预设呢?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要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心理状况,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调控生成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

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

那么,如何去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我认为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

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

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

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

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模式。

当然,预设和生成又是对立统一的。

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

那么,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认为: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

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

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

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

谈谈您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看法

谈谈您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看法

谈谈您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看法谈谈您对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看法;;美术课上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我觉得,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所谓“预设”就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环节,教学过程等作一系列展望性的设计,它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安排,制定出详尽的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一切都是预设,很明显“预设”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教学色彩。

“生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及发挥,进而灵活地随机教学,以期达到教学效率最优化。

只有充分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障。

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

然而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

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机智地驾驭课堂,让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

;; 教学是一项灵活生动的艺术,决不能机械呆板的照本宣科。

在课堂教学既要有预设又要有生成,没有生成,课堂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就是胡乱无序的盲动。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术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就像布鲁姆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预设固然重要,生成的内容却更鲜活灵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定会使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成功。

;;一、重塑师生关系,保进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

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与生成者。

预设与生成

预设与生成

三、巧用教育智慧 升华有效生成
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首先,课前精心预设应留有生成空间,要追求开放化。因此教师在备课的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促进课堂 有效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 其次,课中及时调控生成空间,灵活应对,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 间。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 的精彩之举。 再次,备课关注教师“教”,预设基于学生“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 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随机应变,顺应学情,促进新的东西的形成。
03
PART 03
如何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挖掘教材内容 合理预设教程
要想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 的预设。 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精髓和要点, 把教材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其次,要主动拓宽知识面,增加相关背景知识,为课堂的生 成创设基础条件。
二、 建立和谐关系 促进动态生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 用学生这个资源,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给学生 搭建展示个性的舞台,为课堂精彩的生成创造条件。
其次,通过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每 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 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参 与,积极互动的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动态生成的形成。
谢谢观赏
预设与生成
汇报人:谢玲义
日期:2017年5月16日
01 02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

“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

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

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

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

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疑惑实践解析过程

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疑惑实践解析过程

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疑惑实践解析过程“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仍然是教师们的热门话题之一,当“生成性课题”被视为一种课程模式时,它引起较多人关注。

在华爱华老师的文章中,她提出了一个观点:“很多东西是难以预设的,预设好的东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生成的、变化的东西,教师预设的东西也可能是源于幼儿生成的。

”由此可见,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已从原来的以教师预设性活动为主到强调幼儿生成性的关注,这一转变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变的相辅相成。

通过平时教育教学摸索,我们生成了许多来自实践一线教师的许多疑问,在实践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比例多少为宜?在考虑儿童兴趣的同时,如何体现教育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呢?生成课题强调了幼儿的主体性,那老师的主导性还要吗?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转换?怎样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等等。

带着实践中生成的问题,我积极地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学习、钻研,从中找到教育教学现象中的解析,对“预设”和“生成”教学有了些许实践经验与理性的认识,并进行梳理和阐述。

下面将对实践过程中罗列出来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问题一: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比例多少为宜?关于这个问题专家指出:“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课程形成方式,给教师的是一条行动的原则,而不是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它不可能给出具体的时间比例,不可能规定每一个具体的预设和生成的时机。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应该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以及幼儿的总体发展状况,在计划中安排预设的活动,而且课堂中必须给幼儿留有空白空间,让幼儿的自发生成性活动得以施展,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并适时地介入活动,让师生之间产生很好的互动。

现象描述:一节常识课“喜鹊和乌鸦”师:小朋友,你们看出来喜鹊和乌鸦的身体上还有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呢?生A:我觉得他们两个的翅膀是不一样的,你们看乌鸦的翅膀比喜鹊的翅膀大。

生B:我觉得他们的嘴巴是不一样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正确地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要正确地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中, 为了保证质量, 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需要正确地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与尊重个性的关系;学生自主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的特点。

因此,地方和学校要正确处理好统一规划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在把握好该门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定位的前提下,鼓励师生发挥创造性,个性化地达成课程培养目标。

首先,要正确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师生协商过程中生成新的目标与主题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对过去的活动课程的发展与继承,它以国家确定培养目标、学校开发实施的方式成为学生必修的课程。

根据以往的经验,为了避免这门课程无序,走形式、走过场、缺乏实效, 学校必须承担有效管理的职责。

一方面,从本校的办学目标出发,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对全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形成符合本校特点和学生发展实际的培养目标、内容领域、课程组织方式以及管理制度。

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不能以统一的主题、内容、方式上的固定体系去要求和约束所有班级的课程实施,从而剥夺师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扼杀师生的创造力,背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意。

学校要允许并鼓励教师和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中生成有价值的活动主题,选择适当和有效的活动方式。

其次,教师要正确对待已有的课程资源包,处理好预设内容与师生共同创生新主题、新内容的关系。

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依据大纲、教材、教辅材料进行,他们缺少参与课程教材开发的机会,也鲜有这方面的学习和培训。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依赖于教师自主开发难以落实。

基于此,一些地区、机构合作开发了一些课程资源包,供教师使用。

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也容易误导教师对这门课程的理解与实施。

一些教师甚至将资源包直接当作教材来用,将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学科教学。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一、预设与生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不能偏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里的“预”,就是预设,它包括筹划与设计。

“我们常常是先在想象中做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做那些事;先在想象中经历什么事,然后再在现实中经历那些事;先在想象中设想,我们需要什么,预设些什么,再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那些事物。

”教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做出周密的筹划设计。

教学预设就是教学主体的筹划和设计活动。

二、兼容兼顾,让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互动共生
精心预设可以为动态生成“保驾护航”----保证生成的合情、合理和有效。

1、教师良好的素质和较强的驾驭能力,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基础;
2、良好的教学氛围和务实的评价机制,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动因;
3、明确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前提;
4、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弹性预设,是其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关键。

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动态生成,并不是说师生可以在课堂上信马由缰,而是要实现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互动共生。

总之,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

我们关注预设,并不是否定生成的意义,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

我们提倡生成,也不是要摒弃预设的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

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

浅谈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浅谈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浅谈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所谓预设,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预设教育活动。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

“生成”对应于“预设”。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只有预设而不见生成。

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为止。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新教科书的编写更注重学生主动实践、自我感悟、自主创新。

选文更具有人文性和时代性,体例和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

课程标准变了,教科书变了,教学宗旨变了,语文课堂增加了许多可变的因素,这就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变动。

预设的教案不能再成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线索。

“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再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渴望自由,乐于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应随时关注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重视课堂的动态生成。

所谓生成是指师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性调整,以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探究活动。

“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不应只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

“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动态生成”也展现了课堂的真实性。

它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外的情况,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情境。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立足于课堂的开发,把执行教案当作课堂教学的起点。

悉心收集、捕捉和筛选学习活动中学生反馈的,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鲜活资源,并以此来调整教学行为。

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举例谈谈您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的
预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包括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任务的 设置、阅读方法的指导等。
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课堂反应,灵活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增加或减 少阅读材料的数量等。
实践应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预设和生成也是相互补充的。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同时也需要在课堂 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推动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 学方式。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以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动态调整的必要性
预设与生成的动态调整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学 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预设与生成的融合策略
融合策略一
以预设为主导,生成为主体。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但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 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融合策略二
以生成为导向,预设为辅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调整预设的教学内容 和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
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预设的目标应该具有可操 作性,能够具体、清晰地 表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考虑学生差异
预设目标要考虑到学生的 个体差异,设置不同层次 的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求。
预设内容的规划
内容的选择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 的教学内容,确保内容与 目标相匹配。
内容的组织
对选择的内容进行合理的 组织,确保内容的连贯性 和逻辑性。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预设1.明确教学目标在进行数学课堂的预设时,老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

老师可以根据学科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学习需求的教学目标,以指导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过程。

2.设计教学内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科标准和教材内容来确定,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

3.选择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老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

老师可以采用讲授、实践、讨论、游戏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准备教学资源在确定教学方法之后,老师需要准备好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用具、教学素材、教学设备等,它们是帮助老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生成1.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气氛,灵活调整教学过程。

有些学生学得快,有些学生学得慢,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工作。

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听取学生的发言和答案,还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

可以通过讨论、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老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

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

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的知、情、意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

所以,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

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

这里,“预设”越充分、越科学,“生成”就越有效、越自然。

那种片面强调“动态生成”甚至用“动态生成”否定必要“预设”的做法是错误的,它在实际教学中会造成“自由生成”和“开无轨电车”的可怕后果。

对此,有学者指出,教材和教案只是个剧本,教学如同实际的演出,若要把戏演得精彩,则需要导演对剧本独具匠心的诠释和演员对所演角色的创造。

所以,在课程实施中,教师既要忠实于“原作”,又要根据具体情境作必要的调整、修正,甚至大胆地创造。

动态生成并非盲目生成,它必须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成的时间制约性。

教学过程如果不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远离原先预设的总体目标和教学任务,使整节课都处于“动态生成”状态,那么,教学的主要目标就会落空,知识的系统性必将遭到严重破坏。

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盲目生成的实例,有些甚至还被当作新课程改革的典范加以提倡和推广。

教学从本质上讲,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一、教学中的预设及其反思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可以体现在教案中,也可以不体现在教案中;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

但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突出表现就是按教案上课,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使上课变成为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

为此,教师往往要把每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进程都具体地甚至按时间顺序分解在教案里,就连课堂上要说些什么话,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多少时间,每个问题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等,都要精细地安排。

课堂教学就像计算机输出规定程序一样,是教案的展开过程。

从教师的角度说,按照教案里设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培养”“引导”“发展”了学生,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目的就算达到了,至于学生是否改变了、进步了、提高了,则不重要。

所以,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

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上课就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对教师而言,课上得好坏,除了取决于自己的准备、设计和讲授外,关键在于学生的配合,不少教师都倾向于这样的归因;这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所以课上得很成功;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好,所以课上得不顺利。

学生配合教师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和记,不插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不东张西望;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按照教材的要求特别是老师的标准作出回应,不能随意发挥,更不能跟老师唱反调;老师让学生讨论,学生马上四个人凑在一起,交流讨论,不沉默冷场;老师布置课堂作业,学生立即投入练习,一声不吭,及时完成,不交谈,不拖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