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性别·主体:论《看不见的人》对黑人性的操演
重复与修正:性别、种族、阶级主题在《看不见的人》和《最蓝的眼
_ |
专
重复- 5修正
性别 、 种族 、 阶级主题在 《 看不见 的人 》 和《 最蓝 的眼睛》 中的变奏
赵文 书
内容提要 : 在 当代黑人文学研究 中, 性别冲突是个焦点 问题 , 黑人男女作家似乎 有 着 互不 相通 的 文学传 统 。本 文利 用 黑人 文 学批 评 中 “ 重 复与修 正 ”的概念 , 对 比艾 里森 的《 看不见的人 》 和莫里森 的《 最 蓝的眼睛》 中的乱伦母题 , 分析后者对前者在 性 别议 题 上 的颠覆 和 修 正 , 以及 在 种族 和 阶级议 题 上 对 前者 的继承 、 修 正 和 发展 , 以 期 勾勒 出一个 跨 越性 别界 限的黑人 文 学传 统 。 关键词 : 黑人文学 文学传统 乱伦 艾里森 莫里森 作者简介: 赵文书, 南京大学外 国语学院教授 , 海外教 育学院副院长 , 主要研究美 国少数族裔文学。本文为国家社科项 目《 当代 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文化属性研究》
,
Au t h o r : Z h a o We n s h u< ws z h a o @n j u . e d u . c n >i s a p r o f e s s o r o f E n g l i s h a t t h e I n s t i ut t e f o r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ud t e n t s , Na n j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Na n j i n g , C h i n a(2 1 0 0 9 3) . He
论《看不见的人》在黑人文学中的独特性
长 春 理 工 大 学 学报 (社 会科 学版 )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5 No.3 M ar.2012
拉尔夫 ·埃里森 是美国著名 的黑人 小说家 ,其作品《看不 见 的人 》也是美 国黑人 小说 的典 型代表 ,并 被誉 为美 国文学 中的名著 。小说 的主人公是一 个无名无姓 的美 国黑人 ,从 小 说对主人公 生活经历 的描述 中 ,读者 不难 感受到黑人 生活状 况的窘迫 和当时社会种族矛盾 的激化 ,但 作者关注 的重 点并 非停 留在此 ,小说 的作 者从存在主义 的角度抒写和刻 画了一 个被现 实社会所 忽 略的黑人 个体 的精 神 内核 以及 主人公失 去 自我 和力 图 寻 找 自我 的艰 难 思 想 历 程 ,以此 来 暗示 和 隐 喻 现代社 会 中个人 的社 会异化 和 自身的精 神异化 。正是 这一 点凸显 了存 在主义的文学特征 ,使作 品具 有 了存在 主义 的特 色 。此外 ,作为 2O世纪 50年代 的一名黑人作 家 ,拉尔夫并 没 有完全继承前 辈作家 的现 实主义和 自然 主义 的写作手法 ,而 是在文 学走 向后现代 主义 的大背景 下 ,从 存在 主义 的角度 , 运用现 实主义 、表 现主义 和超现 实主义 相结合 的手法 ,努力 创 作 出了一部超 越种族 、阶级和 宗教信仰 的作 品 ,向读者展 现 了当时美 国社会 政治 、经济 、文化的真实 画面 ,揭示 了现代 社会人类 的多元 化生存境遇 ,这正是后 现代语境下 的作 品所 共 同关注 的问题 ,使小 说具有 了一定 的后 现代性 。通观 整篇 文章 ,小说 采用第 一人称 的叙事 方式 ,让人 物 自己来讲述 自 己的故事 ,通过娓娓 道来 的故事表现他 的成长经历 和人 生感 悟 ,反 映出主人公思想从 不成熟到成熟 的变化过程 。这样 的 叙 事方式 ,很容易使读者 把此篇小说理解 为是一部 自传体小 说 ,这也是 许多其 他 的黑 人作家 通常使 用的一种 写作 手法 , 但其实 不然 。小说 的作者 出生在美 国 中南 部的俄 克拉何 马 州 ,而小说 的主人公 却是美 国南 方人 ,当然 这并不是 最重要 的原因 ,最重要 的原 因是 作者的意 图并不 是仅仅抒发一个个 体的 自我感受 ,而是 通过个体来代表 整个 美 国社会乃 至整个 人类社会总体 的精神 困境 和生存境 遇 。因此 ,从传统 的美 国 成长小说 的角度来讲 ,此 篇小说也具有超 越时代 、空间 、种族 和文化 的文学艺 术价值 ,这在美 国黑人小说 中可 以说是独一 无 二 的 。
谈《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的“无形”
美 国黑人作家拉 尔夫 ·埃 利森 (Ralph Ellison,1914— 1994)的《看 不见 的人》在 1952年 问世 后 ,曾荣 获“国家 图 书奖 ”及“全 国书刊 出版者奖 ”,是一部 划时代 的小说 ,是 现 代美 国黑人 生 活 的史诗 。这 部作 品获 得 如此 巨大 的荣 誉 和关 注的原 因是多方 面的 。其 中,主要原 因之 一是作 品的 主题 思想。小说 主题 既未脱 离 种族歧 视 和种 族压 迫 以及 黑人的抗争 ,又远远 超越 了这个局 限。它从更 深层 面来探 索种族问题 ,涉及 到 了 自我 寻找 和 自我 意识 的觉 醒 ,使读 者更清楚地认 识 到在美 国这 样一 个所 谓倡 导 民主 、自由、 平等 的社会 中黑人 “无 形”的处境 、“无形”的根源 以及走 出 这一 困境之路 。
一 主 人公 的“无形 ” 小说 的叙 述者 是一 位无 名无 姓 的黑 人 青年 。他 出生 于南方 ,中学毕业后 因为成绩优 异而被 白人俱乐 部邀请 去 做 演讲 ,在演讲 之前 ,俱 乐部 中的 白人 强 迫他 和其他 几个 黑人少年围观一名裸体金 发女 郎 ,接着 又迫 使他 们蒙 面在 拳击台上互相格斗 ,最 后又令他 们在 一块通 电的地毯 上抢 硬币。受尽屈辱的他还是应百人 之邀发 表 了《谦 卑乃 进步 之源》的演讲 ,居然得到一笔奖学 金 ,由此他进 入 了一 所黑 人大学 。几年后 ,他 己是 州立 黑人 大学 三 年级 的学 生 ,满 足于在校长 布莱索 博 士 的卵翼 下做 黑人 领袖 的美 梦 。不 幸 的是 ,一天校长 吩咐他陪 同来 自北 方 的白人校董诺 顿先 生参观 ,无 意中他让诺 顿先 生看到 了不该看 到 的黑人 区混 乱 、粗卑 的生活场面 ,并 了解 到一 户黑 人家庭 的乱伦关 系 ,
身体·性别·主体: 论《看不见的人》对黑人性的操演
人文天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5卷)第5期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13,V ol.15,No.5108.身体·性别·主体:论《看不见的人》对黑人性的操演□董雪飞[四川外国语大学 400031 重庆][摘要]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维度,在《看不见的人》这一黑人巨著中,对黑人身体的规训建构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了强化黑人与白人间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
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重塑了黑人性的复杂与多元,操演的身份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是对性别民主和主体性的诉求。
[关键词]身体;性别;操演;看不见的人;主体性;黑人性[中图分类号]I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13)05-0108-05引言在20世纪非裔美国文学中,种族与性别关系是书写黑人形象时一个不可回避的中心话题。
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作为哈莱姆文艺复兴与黑人权利运动之间的一个关键的作家,对于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关系、种族关系以及黑人性等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白人与黑人之间生理性别(sex)差异被夸大为绝对的社会性别(gender)差异,成为种族歧视制度的又一基石。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教授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一一对应关系,主张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之间不是先在和对应的关系,而是话语建构的,性别是操演(performance)的结果。
巴特勒指出,“性别不应该被解释为一种稳定的身份,或是产生各种行动的一个能动的场域;相反地,性别是在时间的过程中建立的一种脆弱的身份,通过风格、程式化的重复行动在一个表面的空间里建制。
《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特征
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特征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生前唯一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自1952年出版以来,反响巨大,一直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来解读《看不见的人》,分析蕴含在其中的狂欢特征,如:脱冕与加冕,粗鄙,插科打诨等,从而窥探在美国被边缘化的黑人所处的困境以及他们的“乌托邦理想”。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狂欢特征颠覆“乌托邦”理想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1914-1994)在195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也是生前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
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在美国受到广泛关注,于195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甚至被公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也是由于这一部小说,奠定了拉尔夫·艾里森在美国文坛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该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黑人,但是众所周知,黑人在美国地位低下。
他的生存经历使他感到,作为一个黑人在白人主宰的社会是被忽视的,没有地位的,对于他的遭遇,白人视而不见,仿佛看不见他的存在。
关于该小说的研究非常之多。
大多的研究集中于挖掘该小说的主题思想,探究该小说所运用的写作技巧,以及关于作者特殊身份的文化渊源等。
但是从狂欢理论的视角解读这部小说的研究甚少。
孙远用分析了《看不见的人》之中的狂欢二重性,揭示被边缘化的美国黑人所喷发出来的颠覆中心。
寻求多元的狂欢二重性精神。
认为狂欢二重性解构了传统的二元对立。
佘振丹则分析了《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礼仪形式。
认为该小说是典型的狂欢化文本,能够颠覆对立,试图超越种族去探索人性,展现了黑人文学不同的创作纬度。
朱荣华从狂欢理论视角解读《看不见的人》,认为“狂欢式”的精神并没有因为主人公的蛰伏地下而消失,相反,它始终贯穿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思考。
主人公的视角正是要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观的权利,而不是去寄寓某个权威,因为这个世界就该有可能性。
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
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
解读
陈晓菊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3)005
【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文章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看不见的人>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和自我追寻对<看不见的人>进行全新的解读.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陈晓菊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黑人·人·人性和自我存在的实现——对《看不见的人》中萨特存在主义的分析[J], 肖咏梅;王艳飞
2.荒谬的世界与自我追寻——《兔子,跑吧》之存在主义解读 [J], 詹佳莉
3.埃德娜的自我追寻之路:《觉醒》的存在主义解读 [J], 吕惠
4.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看不见的人》 [J], 王姝
5.从荒谬到深刻——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鲜血梅花》 [J], 谭惠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看不见的人》中自我与黑人民族文化的觉醒
论 看 不见 的人 中 自我 与黑 人 民族文 化 的觉 醒
衡方方 (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摘要 :在拉 尔夫 ・ 艾里森唯 一的小说 《 不见的人》 中, 看 作者通过描述 主人公在南方 的大 学生活、在纽约 自由油漆 工厂 的遭遇和在哈莱姆区的经历,向读者揭示 了主人公从 “ 看不见 到 “ 看得见 的转变 ,也是主人公从 自我无知到觉醒的过程。 主人公对 自我的无视实 际上也是 自身 民族文化的一种忽视。随 着主人公 一系列的被 “ 看不见 的遭遇 , 他最后意识到 自身 的 “ 不 可见 ,发现 了自身 的 “ 可见性 ,最终 实现 了自我觉醒。同 时这 一过程 ,也是主人公从最开始对 白人文化的追捧 以及对 自 我民族文化的抛弃,到最后回归黑人 民族 文化的轨迹。事实上 , 主人公 的 自我觉醒 也是对 自我 民族文化的觉醒。本文 旨在 揭示 主人公从 自我无视 到 自我可视 的转变过程 ,及 在这 一过 程 中挖 掘黑人 民族文化在 当时文化背景 中的生存现状 一黑人 民族文化 始终处于一种被压迫 的状态。 关键词:拉尔夫 - 艾里森 《 看不见的人》 自我 黑人文化
江苏 - I 2 16 徐州 2 11 )
着主人公一系 列的被 “ 看不见”的遭 遇,他最后意识到 自身的 “ 可 见 ”,发现 了 自身 的 “ 见性 ”,最 终 实现 了 自我 觉 醒 。 不 可 这部小说 的主题 即主人公在黑 白两种文化 中丧 失 自我 ,寻找 自 我, 发现 自我, 创造 自我, 实现 自我存在的过程。 小说的标题 《 看 不见的人》道破 了美 国黑人 的生存境遇。本文试 图从主人公的 学习、工作和政治生活经历展开对其 自我 觉醒和 民族文化觉醒 的讨 论 。 2 自我和 民族 文化 的迷失 . 这部小说 中的黑人主人公在进入 大学 以前及大学之后,一 直都努力按照 白人 的价值观念生活和塑造 自己,他一心想通过 接 受 白人 教 育来 脱 离 自己 的种 族 文 化 传 统 ,得 到 白人 的认 可 。 小说的开始部分 “ 看不见 的人 ”在格斗后 ,忍着伤疼 ,把 口中 的粘 血吞到肚 子里 ,一字一句地背诵着事先准 备好 的讲话 ,阐 述着 黑人 教育家华盛顿关于黑人应与 白人和睦相处 的教 导 ,作 为奖品 , 他得到一个公文包和一笔黑人学院的奖学金 。他正是 梦想通过勤奋好学 ,谦卑容忍而取得社会 的承认 ,就像黑 白两 种 文 化 的冲 突和 对 立 ,黑 人 文 化 始 终 处 于 一种 被 压 迫 的状 态 , 以期 能 得 到 白人 文 化 的注 重 , 而 确立 真 正 的存 在 。 从 进入大学后,主人公一步步遵照他所信赖的黑人教育家的教 导 ,按 白人 的价 值观 塑造 自己。大 学 的 白人 校 董诺 顿来 校 视察 , 主人公被他所尊敬的黑人校长布莱索派去带他参观校园。他按照 白人校董 的要求带他去下层黑人居住区以致让校董看到了黑人社 区 中不光 彩 的一 面 ,并 且 导致 白人 校董 受伤 后 ,主 人 公异 常 的害 怕 一“ 带 着前 途 未 卜 我 的心 情朝 前 走 ,一 举一 动 更加 拘 谨 。教 堂 的钟 声震 撼 到我 翻腾 的 内心深 处 ,使 人感 到末 日就要 来临 。”[] 4 (0 )由此可见主人 公对于 白人的尊崇和畏惧 ,害怕 自己无心 10
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与“可见性”
论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中“我”之“不可见性”与“可见性”作者:马丽娣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摘要] 美国二十世纪后现代派文学的开创者——重要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在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中,以黑色幽默的手法,结合现实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描述了“我”从一个温顺的黑人小子最终变成一个“看不见的人” 的人生经历。
这部小说对美国黑人生活状况的揭示被认为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所引发的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自我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始终热烈。
[关键词] 埃里森《看不见的人》存在主义可见性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48一、《看不见的人》及其相关评论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一生中唯一一部重要作品。
它使他获得巨大荣誉,但也使他沉迷于此,醉心挤入上层社会,再无重要作品发表,并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既与自己种族的人失去联系,又没有真正得到上流社会的承认。
一如《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我”最终变成了找不到自我的“看不见的人”。
但是他的这部小说对于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冲击力至今犹存,它对美国黑人生活状况的揭示被认为有深刻的批判现实意义,所引发的对于人类生存状况,自我身份认同的讨论也始终热烈。
在《看不见的人》中,“我”,一个温顺的黑小子,因为发表了一篇阐释进步的秘诀在于谦卑的演讲,获得接近白人世界和进入大学的机会。
三年级时,被派去陪白人校董游览,无意听到了校董对自己女儿乱伦的回忆,当奉命带校董去酒店喝一杯时,校董被疯子与妓女弄得惊恐万分,夺门而逃时撞破了前额。
黑人校长却因此把“我”开除出校。
此后我几经周折磨难:被油漆公司开除,在锅炉房受伤,进医院后,医生把“我”当作试验品,使“我”丧失了记忆。
出院后,“我”在好心肠的黑女人的帮助下慢慢恢复了一部分“黑人身份”。
但“我”厌恶这个身份,甚至企图砸掉当作制门器的铁铸黑人像。
《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和意识形态遏制
学校编码:10384 分类号密级学号:200304013 UDC硕士学位论文Identity and Ideological Containment in Invisible Man 《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和意识形态遏制侯志勇指导教师姓名:周郁蓓副教授专 业 名 称 :英语语言文学论文提交时间:2006年 7 月论文答辩时间:2006年 7 月学位授予日期:2006年 月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06 年 7 月iSynopsisRalph Ellis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ovelists after World War II. His famous novel Invisible Man has a firm position in the American literary cano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is widely perceived that deeply rooted in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 and experience, Invisible Man is not just representative of African America and of America, but also a highly pertinent commentary on the human condi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yond.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the invisible man is baffled by the problem of his identity that haunts the modern man. The novel relates a story in which a black young man struggles in the society until he discovers his invisibility since people around refuse to see him. Finally he retreats underground and lives a life of isolation. The novel has attracted mach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critics since its publication because of its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its themes.The search for identity is Ellison’s major theme. This thesis adopts ideological theories to analyze the identity theme of Invisible Ma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otagonist is “contained” by ideologies that he internalizes and thus can not see his real relation with others and consequently lead to his failure in searching for an identity.This thesis consists of five parts. Chapter One present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llison’s life and literary career, and gives a summary of Invisible Man. Also this chapter gives a survey of previous comments and criticisms on this novel. The main argument of the thesis, that the protagonist’s failure to obtain a real identity is due to ideologies internalized in him, us given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Chapter Two introduces ideological theories used in this thesis.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 Louis Althusser and Fredric Jameson all contributed to ideologicaliitheories.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o their theories, especially Althusser and Jameson’s understanding of ideology and its effects on individuals.Chapter Three analyzes two ideological discourses that the protagonist internalizes, and points out how the protagonist views his relation with white society while contained in these two ideological discourses.Chapter Four analyzes the failure of the protagonist’s search. Because the protagonist is contained in ideological discourses that intending to keep him in an inferior position, he accepts several identities that imposed on him. Although three persons repeatedly warn him and give him advice on how obtain a true identity, the protagonist still can not see who he really is.The last part is conclusion, in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ideological containment and the protagonist’s failure to get an identity is summed up. It points out that Ellison’s Invisible Man is a great ideological novel.Key Words: I nvisible Man; ideological criticism; the strategy of containmentiii摘 要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其著名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自1952年出版以来,声誉至今不衰,目前已被奉为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成长历程
论《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成长历程作者:张雯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第23期摘要:《看不见的人》是拉尔夫·艾里森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位黑人青年从迷失中寻找自我,最终找到真正自我的成长历程。
主人公的一系列的经历也体现了他从对黑人文化的漠视,到对黑人文化的接受,最后到对黑人文化的认同的过程。
关键词:看不见的人;自我身份;黑人文化;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90-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被一致认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评论家称其为“划时代的小说”。
小说的中心主题突出了主人公在白人至上的文化意识中逐步发现自我,实现真正自我的成长过程。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方式,开篇就以独特方式表明了主人公寻找自己身份的生存状态。
小说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主人公一系列的经历组成。
这些经历是主人公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接受黑人文化真正存在的过程。
作者深刻描写了黑人在黑、白两种文化冲突中所遭受的苦闷、失落等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
一、自我的迷失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黑人青年,没有名字。
名字是社会个体最基本的身份认定符号,作者在开篇就暗示他是一个没有自我身份的人。
小说的主线既是主人公寻找自我、确认身份的过程,也是他接受黑人传统文化的过程。
作品一开始就点明了这个主题:“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曾有过许多只有我自己才能够回答的问题。
我不问自己,却老是去问别人。
只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体验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我才获得别人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
[1]对身份的探索伴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而对自我的认识和定位是他这一过程中获取的重要认知。
主人公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黑人青年,他曾是南方的一个好孩子,从懂事起就一直努力按照学校教育所灌输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塑造自己。
在白人俱乐部里他为了能演讲而违心参与黑人少年之间的格斗,爬过带电的毯子去抢钱币;为了使演讲继续他吞下口里的血水。
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
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解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三部曲,文学语言学研究,杨期存约2649字摘要: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
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
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关键词: 《看不见的人》迷惘觉醒顿悟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是一部表达美国黑人寻找自我与艰辛成长的作品,小说一开始就点明了这个主题:“我一直在寻找自我,曾有过许多只有我自己才能够回答的问题。
我不问自己,却老是去问别人。
只是在经过漫长的时间,体验过种种期望遭到毁灭的痛苦以后,我才获得别人与生俱有的认识:我就是我自己。
”对自己黑人身份的认识伴随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主人公经历了迷惘、觉醒与顿悟三个阶段,同时也是他接受黑人文化、认识自我、确认身份的过程。
一、迷惘《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来自南方、十七八岁的黑人青年,既没有名字又没有身份。
在故事的开端,主人公丝毫没有独立的人格,由于受到白人教育的影响,总是考虑迎合白人的口味。
他的迷惘来自他的年轻无知,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逃避和排斥。
在中学毕业典礼上,他发表了《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的演讲。
为了在白人俱乐部再次讲演,他参与黑人孩子间的格斗,忍受着被灼伤的痛苦,得到一个公文包的奖励,为此他欣喜若狂,以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取成功。
进入大学后他得到了黑人校长布莱索的赏识,他羡慕布莱索拥有的权力与财富。
有一次他开车送白人校董参观黑人区,结果布莱索以触犯了校规为由将主人公逐出校园,骗他到纽约去找工作,还给了他七封推荐信。
他在纽约不但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反而使自己陷入了黑暗的深渊。
当他知道布莱索推荐信的真相以后,他“感到麻木和虚弱……知道那痛苦就会到来的,心里明白不管我出了什么事,我将不会是原先的我了”。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少年的成长
《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少年的成长主人公无名无姓,因此从一开始他就探求自我的身份,从南方到北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对现实世界的非理性日趋了解,最终由无知到觉醒。
本文就借助成长的“原型”理论来分析《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少年的成长。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常常受到一种沉淀在作者无意识深处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
人们可以通过分析文艺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叙事结构、人物形象或象征,重新构建出这种“集体无意识”,即构建出“原型”。
通过分析成长小说,芮渝萍发现:成长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有相当的趋同性,其典型情节模式可作如下归纳: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失去天真、认识人生和自我。
一、诱惑出走书中的主人公“我”在种族歧视相对严重的南方小镇上长大。
几百年来受奴役、受歧视的生活,使南方的许多黑人仍未摆脱奴隶制思想的毒害和束缚,养成了谦卑、顺从的性格,认为:只要恭顺白人,就能过上好的生活。
白人世界的一切深深地诱惑着一代又一代的黑人青年。
中学毕业前夕,主人公感到非常荣耀,因为他被邀请参加当地白人的聚会并发表演讲。
但他报快发现白人感兴趣的不是他的演讲,而是拿主人公在内的黑人男孩取乐。
他们先是用一个全身脱光的白人姑娘来挑逗这些青年人的情欲。
然后命令黑人男孩蒙上眼睛互相斗殴,看着他们一个个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淋淋而兴奋不已。
接着。
又让这些穷孩子在通了电的地毽上去抢硬币,看他们被电击得浑身抽搐,滚例在地,酒足饭饱的大人物乐得前仰后合,心满意足。
而这些硬币后来证实是不值一文的汽车标牌。
等到讲演的时刻,主人公已经满嘴鲜血,他坚持讲述了一遍“黑人的社会义务”。
白人‘对此不屑一顾。
但当他不小心将“社会责任”说成“社会平等”时立即遭到自人的训斥。
主人公的演说是模仿华盛顿的演讲。
布克?T?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1895 年,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演讲,-- 呼吁他的同胞接受目前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并通过职业培训和经济自立来提升自我。
【最新】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简评《看不见的人》
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简评《看不见的人》*庞好农(重庆教育学院外语系,重庆400067)摘要:由于种族歧视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并未消失,为了生存和生活,非裔美国黑人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奴性顺从、戴假面具和倡导分离。
白人社会的高压扭曲了非裔美国黑人的人格、促成了他们独特的黑人特征。
黑人、白人同是美国人,把黑人长期排斥在美国主流社会之外的种族歧视行为是反美国文明的,由此所引起的黑人民族主义敲响了美国社会的警钟:如果种族关系不改善,种族问题会导致种族之间的暴力冲突,危及美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拉尔夫·艾里森所揭示的黑人危机对已进入21世纪的美国仍有警示作用。
关键词:黑人特征;种族歧视;黑人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98(2006)02-0039-04拉尔夫·艾里森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最著名的黑人小说家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美国黑人小说之父理查德·赖特的写作传统,真实反映美国社会黑人的生存危机。
他的最高文学成就表现在其小说《看不见的人》之中。
在这本小说里,他综合欧洲文学和非裔美国文学的传统,揭示了非裔美国人在充满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的社会氛围里追求自我的悲哀和无奈。
该小说自1952年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
里查德·伽斯指出,《看不见的人》的主题是“经典小说的主题:认识现实,实现自我,寻求社会承认。
”[1]这本小说对后来美国小说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专家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很少有人对小说中揭示的非裔美国黑人的黑人特征作专题研究。
因此,本文将在对非裔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作一个概述后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杜波依斯对非裔美国黑人的社会生存状态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后,在《黑灵魂》(1903)中揭示了非裔美国黑人的悲惨境况。
杜波依斯在该书中指出:种族隔离和种族偏见已把美国社会分化成相互敌视、相互隔阂的两个世界---白人社会和黑人社会。
《看不见的人》情境力量驱使下的路西法效应
《看不见的人》情境力量驱使下的路西法效应
郭晓青
【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13)2
【摘要】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通过描写情境力量场驱使下的种族关系,揭示美国白人和黑人是如何一步步地从好人沦落为坏人或恶魔的历程。
社会情境力量场、生存情境力量场和物化情境力量场相互作用,完美地演绎了路西法效应的多元化表现形式。
从社会伦理学的视角去分析在去人性化的社会里,强奸亲生女儿的亲情关系物化、混战普遍存在的社会关系物化及生态环境物化。
这引起美国人的生存空间发生急剧变化:黑人种族内部产生分歧,一部分人想要融入白人社会却遭到排挤,一部分人欲实行种族分裂主义却命丧黄泉;白人想要控制黑人却遭到黑人的反抗,因此,黑白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依旧存在。
【总页数】4页(P140-142)
【作者】郭晓青
【作者单位】长治学院师范分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712.074
【相关文献】
1."看不见的手"的人性论基础探究——论休谟的人性论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的影响
2.情境力量场与路西法效应——社会伦理学视域下的《锻炉上的血》
3.
爱与恨驱使下的人性变异——《呼啸山庄》中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心态探微4.《看不见的人》中间接的女性力量和艾里森的矛盾女性观5.从路西法效应试论规定情境对戏剧的作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___以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为例 -大学毕业论文
The Seeking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s Identity—By the Example of Invisible ManLiu Conghui刘聪慧AcknowledgementsUpon the fulfillment of my paper,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gratitude to those who have given me tremendous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First of all,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supervisor, Huang Xiaoli, Who not only proofread my proofead my dissertation in great detail, but also provided me with invaluableguidance in my study over the pass four years , I thank her for her enlightening instructions, for her generosity inspending her precious time discussing with me the questions involved in this thesis as well as for her constant encouragement which is a kind of invisible strength in my writing the thesis.My gratefulness also goes to professor and many other respectable teachers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aoning, for their insightful lectures and academic intelligence.Finally and most importantly, I would give my deep gratitude to my parents for their love as well as devoted support and encouragement all these years.Contents美国“黑人文学”对自我身份的探寻——以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为例摘要《看不见的人》是拉尔夫•埃利森花费七年呕心沥血完成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自1952年第一次出版时,被誉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
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
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易立君;杨红【摘要】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期刊名称】《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7(021)005【总页数】4页(P91-93,116)【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自我身份;民族文化【作者】易立君;杨红【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外语系,湖南,岳阳,414006;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湖南,怀化,4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过去两百多年里,进行身份寻证一直是非裔美国黑人文学作品的主题。
从奴隶叙事、诗歌、小说到文学评论,黑人作家寻找自我身份的叙事贯穿于文学史。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黑人文学不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黑人群体表露心声、构建自我身份的话语。
黑人作家的文化身份建构经历了一个过程:初期(美国内战前期),寻求自由人身份;获得解放后,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黑人期望融入主流社会。
这一时期,惠特莉(Phillis Wheatley)“试图融入主流文化,以‘求同’谋取黑人的立足之地。
十九世纪中期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Frederic Douglas)则突出黑人的异质身份,开创奴隶叙事先河,在对抗中试图修正主流文化,以此来构建黑人独立的文化身份。
”[1]92到了20世纪,经过激进运动的洗礼,黑人再次觉醒,积极回归本民族文化传统,汲取传统文化给养。
拉尔夫·埃里森就是这个时期的突出代表。
他突破理查德·赖特的抗议小说,注重挖掘弘扬黑人民族文化,肯定其在美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在此基础上构建黑人的文化身份。
他们意识的成长:《看不见的人》和《黑孩儿》的比较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
他们意识的成长:《看不见的人》和《黑孩儿》的比较分析
姓名:***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20070501
他们意识的成长:《看不见的人》和《黑孩儿》的比较分析
4.韩红文化间性话语中语义研究的自我理解[期刊论文]-外语学刊2004(1)
5.鞠朝希精神的枷锁——《看不见的人》中美国黑人寻找自我的心路历程[学位论文]2007
6.吉丽芳透过《看不见的人》分析美国黑人的困境、地位和根源[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0(3)
7.王颖.梁媛为拯救灵魂而追寻真理——《黑孩子》的主题解析[期刊论文]-时代文学2010(23)
中国人在焦虑与不安中期待着,祈祷某种奇迹的出现!
最终,奇迹竟然真的降临了,华南虎出现了!
1 陕西省林业厅:扯虎皮意在财政
1.1 山南山北争寻虎
整个“华南虎事件”起源于陕西省林业厅2007年10月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在这次有新华社等国内重量级媒体记者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陕西省林业厅高调发布了由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并以此为依据宣布陕西省镇坪县存在野生华南虎。第二天,众多媒体均以头版头条报导华南虎重现的喜讯,网络上出现一片欢呼庆贺之声,“华南虎事件”就在这样的喜庆氛围中拉开了帷幕3。
事实上,这并非陕西省林业厅首次宣布陕西省存在华南虎,早在2006年陕西省林业厅便拨款10多万元、组织30多人组成华南虎调查队,赴镇坪搜寻华南虎。2007年7月13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华南虎论证会,发布了《陕西镇坪县华南虎调查结果》报告,汇报华南虎调查队在镇坪长达数月的调查结果,该报告显示,“当地村民共17次目击野生华南虎,共发生人畜被吃事件10起,共听到华南虎叫声6次”4。参加论证会的7名专家根据这一报告,作出了“陕西镇坪县存在华南虎”的结论。由于没有照片等直接证据,当时仅有少量媒体进行了报导,并未引起公众重视,因而也并未引起大的轰动。
论《看不见的人》中权力的性规劝与主体的性反抗
校董和黑人校长 的遗 弃被逐 出校门。来 到北方仍 无法 摆脱 被歧视 的命运 , 曾受工厂 的工 头辱骂 和工友 的排 斥 , 医 他 在 院被 当作新 医疗器械 的试验品 , 哈莱姆 区亲眼 目睹 了白人 在
警察强迫黑人老夫妇 搬迁 的暴 行及 黑人进 步组 织和 黑人 民 族 主义者 的暴力 冲突 。所有这一切都使 “ 深 思 , 我究竟 我” “ 是谁? 最后在地下 室 中我终于领 悟到 “ 是一个 看不 见 的 ” 我
但在小说的结尾处151第4期论看不见的人中权力的性规劝与主体的性反抗他和白人女郎西比尔睡在一起虽然西比尔只是利用我来满足自己对黑人男子的性需求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对权力的反抗通过对女人身体的凝视来反抗少年时权力对其的规训使我确认了自己作为男人的生理特征并确立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信心从而使我因此获得了新的身份认同克服了因肤色而带来的自卑心理和对权力构建的传统的知识体系的畏惧
人的压迫这些表层现象 出发 , 而对真正产生这种现象 的深 层
深蒂固的南方来 到工业发达 的北方大都市 , 了寻求 自我 反 为 而失去 自我的经 过 , 抒发 了 2 0多年 淤积在心 头 的郁 闷和感 触, 同时也揭示 了存在 于资本主 义美 国的人 与人 , 人与 社会
以及种族之间的种种不正 常 的关 系。小说 中的无 名黑人 青 年在南方受到 白人上层人士的愚弄 和取笑 , 在大学又 经历 了
关 键 词 : 力 的规 劝 ; 罚 ; 无 能 ;主 体 的 性反 抗 权 惩 性
摘
要: 性作为文学作品 的母题之一 , 自古以来就备 受人 们的关注 , 在真 正提 及这一话 题 时人们 常常是遮遮 但
掩掩 。《 看不见的人》 作为美国黑人 文学 的代 表性著 作 , 我们 在读这部 作品 的时候 会发现 , 这一母 体在这部 作 品 中具体表 述并不多。文章试 图通过运 用福柯的权力理论 , 另辟蹊 径。通过对 小说 中隐约闪现 的性描 写的分
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
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布鲁斯在《看不见的人》中的主题呈现功能摘要:作为美国黑人种族文化的典型性表征,布鲁斯音乐开始被越来越多的美国黑人作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
著名文学评论家休斯顿·贝克指出,由于布鲁斯音乐与某些文学创作手法存在共性,我们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可以将其作为一大原始依据。
本文将探讨布鲁斯在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小说主题呈现的功能,以揭示埃里森创新性的主题呈现方式和写作手法。
关键词:布鲁斯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主题呈现布鲁斯音乐是发源于美国南方的一种以重复、唱答和即兴表演为特征的音乐形式。
由于其所固有的抒情和象征的特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作家和诗人开始纷纷将布鲁斯音乐融入到他们的文学作品当中,用来表达现代美国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追求。
著名文学评论家休斯顿·贝克指出布鲁斯音乐与文学创作在暗喻的使用、神秘氛围的创造和虚构的手法上也是有着很多共性的。
[1]同时,文学创作也只有像布鲁斯那样触及到黑人的真实生活经历和情感时才能反映出黑人生活的真实状况,因此布鲁斯音乐是研究黑人文学文本和文化源泉的一大重要原始依据。
在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作者大量地使用了布鲁斯音乐的元素,这些元素让小说隐形、种族身份、反抗精神、种族骄傲、自由精神以及博爱等众主题更深入人心。
细读文本后我们发现作者通过布鲁斯歌曲来揭示文本主题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通过直接引用大段的布鲁斯歌词,第二种是通过很多与布鲁斯音乐演奏相关的描写,第三种是通过布鲁斯音乐精神来展现文本的主题思想。
布鲁斯是一种叙述性很强的音乐形式,演唱者可以根据旋律和自己的感触即兴改编歌词抒发情感。
埃里森正是利用了布鲁斯这种特性,让其自如地穿插在小说的情节中,从而为小说主题的呈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小说的一开始,主人公就提到他用五张唱片同时播放的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歌曲:“我作了什么孽?为何我周身漆黑,如此忧伤?”[2]在这句简单的歌词中,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思考,一个是“周身漆黑”,显然是对黑人身份的一种暗示,同时“如此忧伤”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在美国社会里黑人生活的真实境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性别和身体是理解黑人性的一个重要 维度,在 看不见的人 这一黑人 巨 著 中,对黑人 身体的规训建构 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性别等级,性别等级成 了强化黑人与白人 问种族差异的又一基石。 黑人对身份和性别的操演解构 了关于黑人种族的本质主义迷思,操演的性别揭示 了黑人性的丰富内涵, 重塑了黑人性 的复杂与多元 , 操演的身份 实际上是对白人父权制性别等级制度的颠覆和反抗, 是对性别 民主 和 主体性 的诉 求 。 [ 关键词] 身体;性别;操演;看不见的人;主体性;黑人性 [ 中图分类 号] I O 6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8 — 8 1 0 5 ( 2 0 1 3 ) 0 5 . 0 1 0 8 — 0 5
是话 语 建构 的 ,性 别是 操演 ( p e r f o r ma n c e )的结果 。
巴特 勒 指 出 ,“ 性 别 不应 该 被解 释 为一 种 稳 定 的 身 份 ,或是产 生各 种行 动 的一个 能动 的场 域 ; 程 中建 立 的一种 脆 弱 的身份 ,通 过 风格 、程式 化 的重 复行 动在 一个 表 面 的空 间里 建 制。 , , l l J 巴特 勒 的性别操 演 理论包 括 几层含 义 :第
诉求 ,是 黑人 争取个 性独 立 的一部 分 。
歧视 制度 的又~ 基 石 。美 国加 州大 学伯 克利 分校 修 辞 与 比较 文 学教 授朱 迪斯 ・巴特勒 ( J u d i t h B u t l e r ) 解
构 了生 理性 别 与社 会性 别 的一 一对 应 关系 ,主 张 生 理性 别 和社 会性 别 之 间不 是先在 和 对应 的关系 ,而
[ 收 稿 日期] 2 0 1 3—0 4—2 5 [ 作 者简 介】 董 雪飞 ( 1 9 7 7 一 )男,武 汉大 学文 学博 士 ,四川外 国语 大学 英语 学 院讲师
J o u na r l o f UES T C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Oc t . 2 01 3, V0 1 . 1 5 , No. 5
加深 了 白人社 会对 黑人 的 已有 偏见 ,而且 以文学 经
人 权 利运 动之 间的一 个关 键 的作 家 ,对 于黑 人 与 白 人之 间 的性 别关 系 、种族 关 系 以及 黑人 性等 有着 独 特 而 深 刻 的认识 。 白人 与 黑人之 间 生理 性 ̄ l J ( s e x ) 差 异被 夸大 为绝 对 的社会 性别( g e n d e r ) 差 异 ,成为 种族
,
性 别 具有 不稳 定 性和 暂 时性 ,性 别是 话语 和 符
号的表征物,操演性的性别解构 了任何本质主义的 性别关系 ;其二,性别是操演 的结果 ,操演建构特 定 的性别 与主 体 ;第 三 ,性 别 的操演 性 并不 意味 着
可 以随 时改变 性 别 ,而 是说 应该 考虑 性 别生 产 的社
黑人形象 后 指 出,“ 不 管是 海 明威 和 斯坦 贝克 , 还 是 早 期 的福 克纳 ,他 们 都趋 向于 忽视 黑人 的存在 ,或
者是 歪 曲黑人 的人 性 以适 应他 们个 人 关 于黑 人 的南
会 和 政 治 因素 ,特 定性 别是 怎样 被 生产 、塑 造 并得
方神 话版 本 。他们 很 少考 虑 到黑 人性 格 中也 拥有 复 杂人 性的 多样性 。 ”L 3 】 对 黑人形 象 的脸谱 化 再现 不仅
巴特 勒 对 性别操 演 性 的洞悉 为 理解 性 别身份 的生产 与主体 重构提 供 了一个 重 要视角 。《 看不 见 的人》 讲 述 了一 个 黑人 青年 从南 向北寻 找 自我 的故 事 ,这 部
黑人 史 诗 巨 著 ,“ 不仅 是二 十 世 纪 后 半 叶最 伟 大 的 美 国 小 说 ,而 且 是 对 美 国 黑 人 经 验 最 为经 典 的 再 现。 ”l 2 】 对 该 书的解读 主 要集 中在叙 述技 巧 、意识 形
以维持 的 ,其后 有 什么 样 的权 力 网络 和 政 治效 果 。
引 言
在2 0 世纪 非 裔美 国文 学 中 ,种 族 与性 别 关系 是 书 写 黑 人 形 象 时一 个 不 可 回 避 的 中心 话 题 。 拉 尔 夫 ・艾里森 ( R a l p h E l l i s o n ) 作 为哈莱 姆文 艺复 兴 与黑
态 、权 力 关系 、黑人 民俗 传 统等 方面 ,除此之 外 , 性别 和身 体 也是 理解 黑人 主 体性 的一 个 重要 维度 , 艾里 森通 过对 书 中黑 人性 别操 演 的描 摹解 构 了黑 人 形象 的本 质 主义 原 型 ,重 构 黑人 性 的复 杂性 与 多元 性 ;黑人 性 别 的操演 实 际上 是对 白人 父 权制 性别 等 级制 度 的颠 覆和 反 抗 ,是 对 性别 民主 和 主 体重建 的
一
身体 与性别等级
在美 国主流 文化 中,黑 人 常常被 描 写成 逆 来顺 受 的汤 姆 大叔 ,或 者 是具有 严 重暴 力倾 向的野 蛮种 族,1 9 5 3 年 ,在 《 2 0 世 纪文 学 与人类 的黑 面具 》一
文 中 ,艾 里森 分析 了美 国一 些 主流 白人 作 家笔 下 的
J o u ma l o f UES T C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Oc t . 2 01 3 , V o 1 . 1 5 , No . 5
身体 ・ 性别 ・ 主体 : 论 《 看 不见 的人 》对 黑 人 性 的操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