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本位 创新德育模式

合集下载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活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活

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德育生活化李伟明摘要:目前,学校及家长的绝大部部分生活都被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所占据,德育生活化已然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实践问题。

本文主要从德育生活化提出的背景,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及德育生活化的基本途径三方面,探究德育生活化将成为当代德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德育;生活化;道德教育一、德育生活化概念提出的背景德育出發的地方是生活,德育最终要回归的地方也是生活。

德育生活化是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的,旨在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是一种创新的道德教育。

二、德育生活化的含义(一)德育生活化的根基是生活生活中的德育行之有效。

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生更加喜欢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教学方式。

陶行知强调“没有生活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2]同理,离开了生活的德育是死德育,生活与德育是相互包孕的。

1.德育从生活中出发这说明德育不能仅从抽象道德概念解释,也不能从无内容的道德理性理念阐述。

从抽象道德概念解释的德育,只能使德育成为知性教育,道德学习变成概念学习,因此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开展德育教育,形成养成教育。

2.德育在生活中展开德育是在动态的生活而不是静态的生活中展开,也就是在生活过程中开展德育,从生活中离开德育,就如在岸上做动作教游泳一样,这是无效的、徒劳的。

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对象是人,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思想尚未成熟,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习惯还未形成,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引导和熏陶。

我们要善于看到青少年儿童在生活中、思想、行为习惯的变化,因此,要不厌其烦地、反反复复地施教。

3.德育回到生活不是指生活德育重新回到生活中去,而是指高于生活的德育回到生活中去。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过一种健康愉快、积极负责,有爱心、有创意的生活。

德育要以生活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德育生活化的主体是学生德育生活化就是要找回这个曾经失落之期,承认并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浅析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浅析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

浅析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作者:林俊红来源:《东方文化周刊·理论(上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德育理论界正在热议一种新理念,即德育生活化。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实际年龄为依据,改变以往过度重视道德规范、政治理论等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尊重学生现实生活、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思考人生价值中领悟道德的内涵,以使学生形成高尚道德认识和情感的过程。

关键词:学校;德育;生活化德育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立足于课堂,满足于道德知识的传授,很少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致使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应当提倡生活化德育,让德育回归生活,让生活融入德育。

这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时代赋予学校德育工作的神圣使命。

一、德育生活化的内涵德育生活化是近年德育理论界提倡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即通过道德生活来学习道德。

强调扎根于生活,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需要出发,使德育主体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得到教育和启迪。

德育生活化内涵包括:(1)德育目标生活化。

德育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生活本身,只有直面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得到具体的道德体验和感受,才能逐步走向社会需要的“远、大、高”的德育目标;(2)德育内容生活化,德育内容要贴近德育主体的现实生活,要与学生的学习、成长、就业等问题紧密结合,易于学生接受;(3)德育方法生活化,德育方法要考虑德育主体的身心特点,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步促使道德内化,改进道德行为。

二、当前学校德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德育工作陷入困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德育内容滞后,脱离学生现实生活。

当前学校德育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生活的情景性和生动性,僵化于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使学生无法深入理解。

中学德育过程生活化实现

中学德育过程生活化实现

论中学德育过程生活化的实现【摘要】中学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随着生活化的理念进入我们的视角,我们要努力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切实地将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中学德育过程中,进一步为中学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中学德育过程近年来,德育工作追求生活化,让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这既是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德育改革的方向。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我们要坚持从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反映生活,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

在中学德育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出发,将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中学德育的工作当中,渗透到中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发展过程当中,让德育回归学生生活。

本文将试着从知情意行四个角度探究和分析如何让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德育过程中去。

一、联系生活,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1.树立“知识联系生活”的意识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这样做既灵活地处理了教材,让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又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作为父母联系生活去说教比任何说教都更生动,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子女接受。

2.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学生,要经常结合自己所学内容,仔细感悟认真细致地观察其在生活中的种种作用,把自己培养成善于观察的人。

3.联系生活实际要注意层次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情境、心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反应程度也是不同的。

作为教师和家长,在德育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应注意层次性,应充分考虑各种外部因素及中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应选择不同层次的生活内容,由浅入深。

4.关注行动,努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中学生在关注自己与他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种种行为,一方面能充实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摘要】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等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

小学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今后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针对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状况,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该怎样做呢?体会是:德育的途径一是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二是以人为本、回归生活。

生活才是构成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小学;德育;回归生活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85-01“德育”顾名思义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与培养。

当今的高考体制迫使现在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几乎全部倾向于重才智发展而轻德育培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是人格,人格的基础是道德,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越大。

”由此可见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还要把德育当成教育的重点。

小学正是处于德育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思想基础打得好坏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以至于今后的一生都有极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状况的分析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培养人、塑造人的地方。

在这里教师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那就是"教书育人"。

教书就是传授知识,而育人则是德育即教会每个学生如何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一个有价值、能经得住各种挑战的人!从总体上看,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形式一片大好;课程改革中也将“核心素养”摆在了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学校也很重视这方面工作的开展情况;但由于诸多因素导致不少学校在德育过程中只重说教,重视道德知识的学习,轻视道德行为的体验和感悟,这样不仅脱离了学生品德心理的发展规律,还使学生知行脱节,表现为能说不能做甚至是光说不做。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

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新发展摘要:德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心,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教育。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和教师诸多因素发生了新的变化,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开展学校的德育教育也成了广大教师和学校关心的问题,由此提出回归生活、生活德育的新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回归生活;生活德育一、中小学传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

《纲要》对课改总体目标的界定,昭示了课改不仅是对学科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更是超越学科体系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其源动力是对国民素质提高和民族复兴的企盼。

它不仅对课程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对新形势下学校如何搞好德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更为学校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大环境。

但是,当前德育存在实效性低下等诸多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一)德育和教育的关系问题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德育与教育是大致相同的。

在我国古代,教育是以德育为基本价值取向的。

近代以来,科学进入学校,改变了学校中德育的“大一统”局面,但德育在学校工作中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校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用“笨”、“傻”等词语挖苦学生;将学生分成优秀生和差生,将优生进行重点保护,而将那些升学无望的差生分在一起,让他们“自生自灭”;在班级活动和教学活动上,学习好的学生是焦点,是教师的宠儿,而学习差的学生,老师连作业也不屑批改。

教师继承的这种传统的思维和教学模式是德育教育创新必然反思的又一问题。

(三)对德育本身的内容与形式的误解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践方面,我们往往强调以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为特征的知性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情意或态度方面,只重视道德认知这一理性因素,实际上,任何纯粹记忆性的学习都是无益于事的。

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

管理篇誗德育天地德育教学的重构:走向“生活化”———回归儿童生活的小学生道德教育颜鲁红(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金城关回民小学,甘肃兰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说明新时期的德育越来越重要,小学德育要培养学生成长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

那么,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呢?老师首先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教学方式,让小学的德育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可通过知行合一的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教学中如何落实呢,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在德育中老师一定发现并抓住学生的这种认知心理,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

小学生天性好动,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听有趣的故事,老师可借此来进行德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发展他们的认知水平。

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也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故事和生活现象,并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事例进行实践体验,通过生活体验来明白事理,发现生活中的道理,影响自己的世界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但是如果一味地依赖这些教材中的事例,会有一些弊端,因为这些事例往往与学生的生活相脱离,相关性不强,学生接受起来兴趣不浓。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发现这种现象,创新教学手段,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寻找新鲜的事例,进行熏陶教育。

因为学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生活经历各不相同,或者说每个人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他们的故事或感动人心,或催人奋进,教育意义很强,这些都是德育非常生动的实例。

老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发掘生活中的这些素材,把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教学中,融入课堂,进行德育渗透,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故事体验中触动他们的心灵,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让他们把生活中的感悟归纳为人生道理,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而对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树立自信。

回归生活本位创新德育模式

回归生活本位创新德育模式

回归生活本位创新德育模式陶行知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有限,受年龄特点影响,对他们进行德育,不能背离他们的认知特点,不能简单说教,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

真正有效的德育必须以生活为依托而进行,我们针对实际,从生活出发,创新途径,开展了生活化德育工作。

一、校园环境生活化,营造德育新氛围校园是把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培养过渡的场所,具有无形的巨大教育力量。

校园环境、文化,也是丰富的德育资源。

学生生活在校园里,浓郁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学校以走廊、教室、楼梯、花园、操场、橱窗、专用教室等为载体,建设校园德育文化,营造浓郁的德育生活化环境,让学生时时刻刻都置身于充满愉悦的德育氛围之中,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在校园环境中提升自我。

校园墙体上,有激励性的标语,有校训、校风;橱窗里,德育栏目内容定期更换;走廊上、楼梯处,张贴的人生格言、名人名言定期更换;教室里,班级宣传栏有固定的德育内容;校园“光荣榜”上,每天都表扬品德优秀的学生;教学楼前,经常有各种德育宣传图片展览;定期播放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等等。

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能说话。

二、品德课堂生活化,建构德育新体验1.确立一个生活化目标,让学生去追求2.再现一个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去体验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知识的。

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资源,给学生更多的机会,亲自参与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辩一辩等活动,扩大经验,深化自身体验。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自己,建构起个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件最能体现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且有故事的物品,并思考这件物品为什么很有意义。

创新德育课模式,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德育课模式,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德育课模式,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校从2007年起将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几年来工作我校紧紧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德育模式,积极探索德育课建设的新机制、新方式、新思路和新举措,并探索一条学科融合、活动整合、实践感悟、环境熏陶的德育课模式,力求在内容、形式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不断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力求以德育活动课为载体,彰显学校德育工作特色,以德育课为抓手,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使德育课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大突破点。

一、创新德育课模式,力求在活动形式上有所突破,以增加德育课的吸引力我校坚持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理解德育,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贴近实际,尊重个性;回归生活,珍爱灵性;崇尚传统,提升德性”的教育原则,并利用德育课的三个特点:偶像型、亲近性、参与性,努力提高德育课的实效性。

以德育活动课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技能,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充分发挥德育活动课在促进学生发展,促进其综合素养提高和职业能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前几年在旧有观念下我们设立活动课,大部分是英语提高班,语文写作班,绘画班等等,基本是教学课的一种补充,老师也是以传授知识为主,造成学生逃课,乱课的现象严重。

近年来,根据我们的教育原则,我们反思造成上面的状态,问题不在学生身上,而是在课的形式过于陈旧,脱离职校生实际,于是我们对课程进行大胆改革,去除了知识化比较强的课程,设置了贴近学生生活,又受学生欢迎的可操作的课程活动形式。

如:把作文课改为国学欣赏,普通话班改为诗歌朗诵、小品表演,绘画班改为摄影、泥塑、书法、十字绣。

增加了健美操、舞蹈、太极拳等。

晨读课成为德育活动课的一种延伸。

根据职校学生好动,缺乏文化底蕴的情况,安排晨读时间集体诵读弟子规以及古诗文,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陶冶心灵。

我们把理想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这些常人看来非常枯燥的教育,也能搞得十分鲜活。

道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道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世界

的生机。回归生活世界是德育课以及其他德育
工作的新理念 。 二、 新理念下如何建构道德教育 1 . 生活是道德教育的源泉 , 自于生活 的 来
步伐 , 特别是最新动向,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
力和影响力 。时代性不强的生活 ,学生不感兴 趣, 也没有多大的感召力。可见 , 与学生密切相 关、 感受强烈的, 并且具有时代性的生活最有道 德教育的价值 。 2 . 道德教育 是对生活的超越 , 是道德提升 的过程。“ 回归生活世界” 要求我们 的道德教育 从生活出发 , 在生活 中践行 , 但绝不是仅仅停留 在生活层面, 而是生活的升华 。例如 , 一位少年
生密切相关 的生活。 这就是学生的 日 教师 自身的专业素质欠缺外 ,我国根 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恐怕要承担主要责 云 港 市 高 级 技 工 学 活 , 常生 校 主要是学校 日常生活 , 因为 江苏 省 连 .江 怀 芹 任。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 , 社会各界 自觉 学生 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思想状况 , 然后让他们谈感受。 教师对发现的问
题进行点拨 、 引导 , 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 。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洪战辉的生活事例 : 一
维普资讯
乡火车站被坏人骗走了所有钱款 , 最后在警察的
帮助下才重返家中。对于这样的生活事件 , 学生
维普资讯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贴近学
生、 贴近生活 、 贴近实 际, 为道德教 这 育指明了新方向。“ 回归生活世界” 成
个 1岁的男孩就抚养捡来 的妹妹 , 3 伺 候有病的父亲, 照顾年幼的弟弟 , 承担
起家庭的责任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 自己的责任意识。 比如, 是否对父母尽 到了关心 、 照顾的责任? 然后引导他们 在生活中践行。源于生活世界的道德 教育克服了知性德育的理论性 、封闭 性和单 向性 , 它是真实的 、 开放的、 多 向度的。前苏联伦理学家德罗布尼兹 认为:道德是渗透在人 的全部生活 中 间的, 道德教育必须 向全部生活开放。 让学生在丰富变化的生活中主动进行 道德体验, 道德判断, 道德生成。 何种 生活才对 学生 的道 德教育

立足生活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武汉市恒大城学校“行真”德育体系构建探索

立足生活德育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武汉市恒大城学校“行真”德育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为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全面贯彻素质教育观,我校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经过积极探索,现已初步构建了符合校情的“行真”德育体系。

文章从行真德育理念内涵的阐释、基本内容的设置、实践途径构建以及策略推进等方面,展现了学校创新德育特色,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成长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行真”德育;立身以纯;为学以真;全面发展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基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我们积极探索符合校情的德育模式。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初步形成了“行真”德育模式,逐步构建了“行真”德育体系。

一、行真德育的理念内涵行真德育,是学校纯真教育“守正养纯,启智求真”教育理念的体现。

行真,是学生纯真德性的核心体现,即生命实践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行真德育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来促进学生获得道德成长的学校德育模式。

行真德育模式基于主体性的德育理念,基于生命实践德育理念,以培养“立身以纯、为学以真”的纯真少年作为学校德育的总目标。

行真德育主张,为了生活的德育。

德育的目的为了满足学生生活的需要,引导学生的生活,提升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品味,为了让学生过有道德和灵性的生活,为了学生的终身幸福打基础。

行真德育主张,基于生活的德育。

德育必须基于学生真实发生的生活,面对学生生命活动中的问题、困惑和疑难而进行。

通过德育实践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说教来实施德育,强调德育主体的参与性和能动性,在回归学生生活的行动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德育的情境中思考、发现、探索、理解和体悟,在自我生活世界与生活经验的拓展中去理解生活、发现世界、陶冶情操,去锻炼人生智慧、培养生命自觉、提升人生境界、促进生命成长成熟,不断认识和超越、完善自己。

行真德育主张,在生活体验中的德育。

将道德的说教变成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走向生活、认识生活的行动,变成启发学生道德自觉的行动。

“三课程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探索

“三课程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探索

“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探索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也必须有适应新课程环境下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新课程框架下整合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挖掘德育资源,全员参与德育,将德育渗透到课堂、生活和实践的各个环节;深化德育内容,整合社会资源,突出学校特色,发挥德育功能,探索“三课程整合一体化”的德育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建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这一阐述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应根据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实际,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整合德育资源探索一种适应新课程的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

一、“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的实施途径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新课程的德育功能,全面构建“三课程整合一体化”德育模式,“三课程整合”是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实现以课堂教育为主体、校园服务、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步运行的联动机制。

(一)以课堂教育有机渗透为主导。

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学校工作,必须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德育更加凸现时代感和实效性,切实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寓德育于“三课程”教学之中,呈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必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去实施,尤其是关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浅谈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认知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认知过程是品 德形成和发展的关 键,强调通过启发 学生的思考和自我 认知来促进品德的 发展。
生活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德育与生活相 互融合,让学 生在生活中体 验和感悟德育
的价值。
强调学生的主 体性,让学生 在参与生活化 德育活动中自 主探索和成长。
德育内容应贴 近学生生活实 际,注重解决 学生在生活中 遇到的问题和
感谢 您的观看
汇报人:
德育状况。
评价主体:鼓励 学生自我评价和 同伴互评,同时 教师和家长也参 与评价,以多角 度全面评价学生
的德育水平。
评价反馈:及时 向学生、家长和 教师提供评价反 馈,以便及时调 整德育教学策略, 提高德育效果。
PART FIVE
德育生活化教学 模式的实施案例
德育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确定德育主题: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如爱国主义、集 体主义等。
道德行为习惯养 成良好
德育评价机制不 断完善
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改进
添加 标题
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使德育教育更加贴近生 活,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添加 标题
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不足:部分教师对德育生活化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实施过程中存在形 式主义倾向,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德育生活化教学 模式的背景和意 义
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德育教育方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德育教育评价标准过于片面,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 德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素养和实践经验
德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

首先分析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

随后探讨了生活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融合生活实践的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生活实践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促进作用。

最后结论部分提出了提升教学的途径,探讨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生活实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实践、研究、现状分析、存在问题、重要性、融合、案例分析、提升途径、促进作用、发展方向探讨。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引言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的兴趣不高,缺乏实践经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将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生活实践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和体验道德法治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生活实践也可以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法治观念。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将生活实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希望通过研究可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1.2 研究目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将生活实践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提升。

通过对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伦理道德和法治问题,并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使道德与法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加具体实用。

学校德育范式的去生活化困境与超越

学校德育范式的去生活化困境与超越

升学率为 旨归 的智育在学校教育 中取得 了压倒性 的优势 德行为实践最终形成道德信念与行为习惯是关键。道德 I
地位 , 德育在其 影响和渗透下被 日渐 同化 , 形中也具有 知识 的灌输 固然重要 , 无 : 但道德 主体通 过心理情 感参与对 了智育化 的趋势 。 在教育实践 中 , 德育 的过程与模式 向智 道德要求的领悟、 l 体会、 认同、 接纳等一系列的内化更不 育看齐是不争 的事实 。 目标 来看 , 从 许多教育工作者把学 可或缺。 l 对于道德教育的这一内在规律, 许多德育工作者
行 关注学生社会 化品质多 、 注个性化 品 关 在学生亲 身参与个体 活生生 的现 实生活 和交往过程 中, 多 、 为训练少 ,

『 从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教育者自身条件出发多, 考虑 在学会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过程中 ,个体 的道德 主体 意 德少 ,
识 和能力得 以提高 , 从而使 自己的道德 不断超越和完善 。I 学生的兴趣爱好、 情感需要与理解接受能力少。 其结果是 道德培养不仅仅是通过课堂讲授与灌输就能达 到形成 良 : 把德育变成 了一个与学生生 活无关 的独 立的德育 世界 , 好 品质的 目的 , 道德 主体必须处于一定 的生活情境之 中,I 一个纯粹由理论符号构成的遥远世界,它远离学生真实 通过 亲身参与、 实践体验 、 感悟内化 , 才能形成道德 品质 。 f 鲜活的具有丰富体验的充满七情六欲的生活世界。 的、 学
《 教学与管理 》
这样不仅可 以分流人员 , 弘扬 民族文化 , 而且可以 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 缓解 学校工作安排 的压力 。
4 度跟进 制
21 年 5 1 02 月 日
制度 建设是 学校 民 主化建 设 的一项 重要 工 作, 是体现学校公平合理的重要举措 , 是学校管理 者有据可依的法宝 ,是体现每位教师人人平等的 主人意识 。 对于新形 势下 出现 的新 问题 、 的工作 新 量概念 ,制度建设要将教 师新 的工作量与数量考 评、 工作 质量考评相结合 , 实现新 的工作量 、 工作 绩效 与评优评先等挂钩 ,使教师的积极性得到较 为充分 的发挥 。 同时 , 教师工作量的计算 应该充分

关注生活,创新德育教学论文

关注生活,创新德育教学论文

关注生活,创新德育教学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德育为本。

”但传统的德育教学,刻板枯燥,流于说教,如何变革传统,实施创新教学?笔者结合自身经历,主要从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德育内容回归生活,德育方法融合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从而建构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德育生活化模式。

关键词:德育教学生活情境实践活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作为德育课教师,笔者颇有体会,教学只有关注生活,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即德育教学生活化,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丰富体验,感受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达到教育之目的。

那么如何构建这一模式呢?笔者主要抓了以下三个环节:一、德育目标贴近生活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具体教育目的。

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

德育目标贴近生活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

德育是一门开放的课程。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而学生往往乐于求新求异,他们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的学生都要开阔。

如果我们的教学目标还是过多强调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其结果必然使理论与实际脱节,无法使学生信服,更无法使学生践行。

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应该富有时代的气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解决学生生活世界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主体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促使学生学会生活。

二、德育内容回归生活德育内容是指在学校开展德育时,用什么样的政治思想、道德准则及其思想体系去教育、培养学生。

针对学生讨厌一成不变的教条和死板不化的说教,而易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特点,教材的选择就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也要认真筛选,同时,教师必须关注现实,跟上时代的步伐,吸收第一时间的大量信息,发掘生活中鲜活真实的素材,做好整理、编订工作,对教材加以补充、完善。

高校德育模式科学创新

高校德育模式科学创新

高校德育模式的科学创新摘要: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问题,高校德育需要迫切转变观念,加强工作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德育模式创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快速步入大众化时代。

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对原有的德育内容、方法、手段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德育工作模式已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为此,笔者认为,高校德育必须转变观念,实现工作模式的创新,必须立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在借鉴西方德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及方法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建立多样化、综合化的德育工作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德育改革和学生成长服务。

1、德育理念创新:“自主化”高校应充分发挥德育的“自主化”理念,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标和“慎独”的道德境界。

德育要确立“自主化”的理念,就要强调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比如,通过建立公寓学生自律管理组织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把公寓建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引导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情境体验中获得思想的升华。

当然,对开放环境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德育工作者必须加以教育引导、规范约束,这样才能使大众化背景下的德育更大程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总之,“自主化”理念可以让德育者更好地应对大众化背景下学生人数激增等新情况,而且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更多地为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自由空间,尤其是可以促进德育由“外加”向“内需”转变,由专门化向全面化、系统化、普遍化转变,由“教会学生顺从”向“教会学生选择”转变。

2、德育内容创新:“生活化”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学生公寓、社区公共场所的德育工作,应该根据新情况在学生公寓、社区构建德育平台,积极探索德育进公寓的新方法、新途径。

“教育即生活”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三大著名命题之一。

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价值和意义,学生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感悟到人生的乐趣、意义和价值;同时,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它是学生形成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的主要来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实践研究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之下,德育受到了普遍关注。

在小学德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它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具有极大指导和促进作用。

对此,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应从实际教学情况入手,加大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坚持立德树人,丰富教学形式,使课堂回归生活的本质,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小学引言: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还要帮助其提高道德观念。

新课标特别强调,在实际教学时应将学生的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实现理实整合,在润物细无声下提升学生认知水准。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强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使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同步发展,强化教学效果。

一、回归生活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大特殊性,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即为了学生今后能够正确生活。

在教学时如果只通过教材知识进行授课,就会使其失去核心教学意义。

再加上小学生本身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无法准确区分生活中的对与错,是与非。

而生活实例来源于生活,学生对此比较熟悉,更易产生兴趣,所以如果在教学时能够直接使用生活中的常见案例则会使学生更加明确具体的是非观念,强化教学效果。

实现道德与法治和生活实际的充分联系,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品质,可以消除课堂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感,促使知识更好地应用在生活中。

同时道德与法治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核心要求,学生在学到之后也需要应用在生活中,如果在授课时能够直接应用生活案例,则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明确该课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总之,回归生活的教学模式紧紧抓住了教育本质,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大有裨益。

二、回归生活教学策略(一)创建生活化情境道德与法治并非是抽象的理论类课程,教学成果也并不是通过简单理论考试就能够看出来。

它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偏向、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的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让小学德育工作回归儿童主体和生活的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让小学德育工作回归儿童主体和生活的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让小学德育工作回归儿童主体和生活的策略【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小学德育工作在校园的深入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伴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与实施,小学德育工作也面临全新的局面,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只有结合儿童的实际,把相关德育工作融入儿童生活,让德育回归儿童主体和生活作为切入点,培养孩子们的道德意识和德行,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文围绕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反思、德育工作回归到儿童主体和生活的作用以及相关策略研究来进行论述,以期为当前小学德育工作及实际提供具体实践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工作儿童主体和生活策略研究【正文】德育工作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与重视。

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儿童而言,落实做好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容置疑,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理论体系的逐步完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新课改的进程有序推进,相关的德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小学德育工作的目的和定位变得更加清晰和准确,教育工作者们也纷纷意识到,只有把德育工作回归儿童主体和生活,建立一个真正以儿童为本的教育体系,让孩子们能够在更自由、更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最终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反思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许多非教育教学性的活动、检查进入了小学校园,各类繁杂事务不可避免地挤占了学校部分正常工作的时间,也牺牲了教师的部分精力,使得不少教师对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的开展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没有很好地落实国家要求的“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也没有真正做到以“孩子健康成长”为中心,存在形式化、简单化和流程化的现象,降低了常规德育活动的教育效果,影响了学生接受德育知识和体会德育内涵,影响了学生在个性、心理和学习等方面的发展,阻碍了学生认知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正确形成。

回归初心,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回归初心,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

回归初心,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摘要:在当今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班主任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把这一理念融入到日常的课堂管理之中,以期望能够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存在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班主任忽略了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管理理念落后于时代发展,从而导致班级管理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为了提高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班主任应该改变管理方式,重点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这样,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就能更有效地管理班级。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班级管理;渗透策略引言:立德树人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并落实到实践之中,而树人则是指通过教育来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出拥有多元化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班级管理,并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不断改进育人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德育的重要性;这将对学生未来的学业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立德树人理念如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得到有效实施。

一、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1.德育方式相对落后,学生参与度不足在新时代,许多小学生都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互联网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碎片化信息的迅速传播,小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且由于互联网上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使得许多学生在接收信息时陷入困境,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引和帮助。

尽管传统的教育方式仍然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主要手段,但它已经不能满足小学生的需求。

因此,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如互动式学习、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

2.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认知,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目前,一些学校的德育课程缺乏针对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仅仅依据"填鸭式"的要求进行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毫无关联,无法真正反映出当下的社会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 打 n ar y Sc h o ol T ea c h i n g Res e a mh
回归生活本位
创新 德育模式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 区青 口镇 中心小 学 欧加 刚
陶行 知说 : “ 教 育不通 过生活是 没有 用的, 需 要生 活
1 . 确 立一 个生活化 目标 , 让学生去追求
话。
谈 在 以 后 的 生 活 中 怎 样 回报 父 母 的 疼 爱 , 给 学 生 提 供 一
二、 品德 课 堂 生活 化 。 建 构 德 育 新 体 验
个倾诉 的“ 生活情感场 ” 。也许学生 的语 言很简单 , 也 不
流利 , 也许 他的故事不 那么吸引 人 , 不完美 , 但 是他 的体 3 . 创设一个生活化对话情境 , 让学生说 真话 我们在 品德教学 中 , 发 现学生最 大的 问题 就是不敢 观念搪塞一番。教师应创设一个利于学生说真话 的课 堂 情境 , 让学生敢 大胆地发表 自己的见 解 , 敞开心扉 , 相互 交流 , 实现 师生 、 生生 、 生与教材真诚 对话 。通 过这种对 话, 学生 的观点 、 认识与教材的观点 、 认识 在不断融合 , 创
皮亚杰 的知识建 构理论指 出 , 学 生是在 自己的生 活 经验基础 上 , 在主动 的活动 中建构知 识的 。在 品德课堂 教学中 , 教师应 当充分发掘 和利用学生 已有的经验资源 ,
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 亲 自参与讲一讲 、 议一议 、 演一演 、 辩

教室等 为载体 , 建设校 园德育文化 , 营造浓郁的德育生活
造出一种新的意义世界 。
品德课 堂是小学德育 的一个主阵地 。虽然各科教学
都 有德 育的任务 , 但不 可否认 , 小学 的品德课是小学德育 验是发 自内心的 , 已经悄 然拨 动他的心弦。 的一条 主渠道。这门课程本身就要求德育必须紧密联系
生活, 从 学情 出发 , 在生活 中实施 德育 。所 以 , 德 育课堂 当作知识课 程 , 在 教学 中过 于注重 书本 知识而忽 视现实 生 活的做法 。其实 , 离开 了现实生活 的德育课堂 , 学生学 得不 会有兴趣 , 也 难以形成 正确的道德 观念和 良好 的行 为习惯 , 德育 的效 果无从谈起 。我们在 生活化 品德课 堂
龄特 点影 响 , 对 他们进行 德育 , 不能背 离他 们 的认 知特 生 活并 不 是 一 无 所 知 的 , 在 现 实 生 活 中经 过 幼 儿 园 和 家
点, 不能简单说教 , 更不能离开现实生活 。真正有效 的德 庭 的启蒙教育 ,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 学 生
育必 须 以生活 为依托 而进行 , 我们针 对实 际 , 从 生活 出 不 再 是 一 张 白纸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在 每 节课 中 , 要 从 儿 童
的建 构 上 主要 做 了 以 下几 方 面 。
必 须针对学 生的生 活实际 , 改变传统教 学 中把德 育课程 真实地 表达 自己的情 感 , 往往用成人 所期望 的道德价值
小学教 学 研纪
P r i ma r y S c h o o l T e a c h i n g R e s e a r c h
化 环境 , 让学生 时时刻刻都置 身于充满愉 悦的德育 氛围 之中, 润 物无声 , 潜移默 化 , 在 校园环境 中提升 自我 。校
辩 等活动 , 扩大经验 , 深化 自身体验 。在教学活动 中教
育 自己 , 建构起个体 的道德观 、 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
能力 。
园墙体 上 , 有激励性 的标语 , 有校训 、 校风 ; 橱 窗里 , 德 育
容; 校园 “ 光荣榜 ” 上, 每 天都 表扬 品德 优秀的学生 ; 教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品, 有玩具 、 书籍 、 衣物 、 照片等 。课始 , 学 生们拿 出 自己
楼前 , 经 常有各种 德育宣传 图片展览 ; 定期播放爱 国主义 的物 品 , 开始向大家讲述温馨 回忆 , 一件件感 人的故事激 教育电影 , 等 等。学校 的每一面墙 壁 、 每一个角落都能说 荡着浓浓 的紊 情。接着 , 让学生以“ 感恩 亲情 ” 为主题 , 谈
发, 创新途径 , 开展 了生活化德育工作 。

的现实生活 出发 , 遵 循生活的逻辑 , 把课程 的教学 内容 和 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 制定出切实有效 、 跳


校 园环境 生活化 , 营造德育新氛围
校园是把学生从“ 自然 人” 向“ 社会人 ” 培养过渡 的场 所, 具 有无形 的巨大教育力量 。校 园环 境 、 文化 , 也是丰
如教学《 父母 的疼 爱》 一课时 , 课前让 学生准备 一件
栏 目内容定期更换 ; 走廊上 、 楼梯处 , 张贴 的人生格言 、 名 最 能体现父母对 自己的疼 爱且有故事 的物 品 , 并 思考这 人名 言定期 更换 ; 教室 里 , 班级 宣传 栏有 固定 的德育 内 件 物品为什 么很 有意 义。几天后 , 学生们 带来 了各 种物
跳就能够得着 的课时 目标 , 让他 们去追求。
2 . 再现一个生活化场景 , 让 学 生去 体 验
富的德育 资源 。学生生 活在校 园里 , 浓 郁的德育 氛围让
学 生耳 濡 目染 , 自觉 地调 节 自己的心 理和行 为 , 学会 做 人, 学会 做事 , 自觉地遵 守社会公 德 , 提 高 自己的道德修 养 。我们学 校以走廊 、 教室 、 楼梯 、 花园、 操场 、 橱窗 、 专用
的教 育, 用生 活来 教育, 为生活而教 育。 ” 生 活是教育 的起
品德课 中 , 我们习惯于把学生看作待填充 的“ 道德之
点, 也 是 教 育 的 归 宿 。小 学 生认 识 世 界 的能 力 有 限 , 受年 洞 ” ( 杜威 语) 或“ 美德 袋” ( 科尔伯 格语) 。其实 , 小 学生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