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1)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学课件(完美版)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西,心得
• 于是: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 非常: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很,十分。 •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远的地方。 • 至于: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
18游褒禅山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1)
褒禅山
出前洞翻过一座山“有穴窈然”,这是 后洞。前后洞并不相通。进后洞,黑黝黝的, 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究竟后 洞有多深?通向何处?不但王安石时“好游 者不能穷”,至今也未有人走到底。
作者简介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安徽怀 宁县作通判时写的,那时他已 在各地做了十二年的地方官, 对世事民情已有一定的了解。四年后(1058年)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 应?
“今言‘华’如‘华实’ 之‘华’者,盖音谬 也”。
二 写游山 的心得 (3~4)
议
1 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且往往有得; 2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
有志者不能到达; 3 做事情不中途而废,能尽心尽力,就无
讥无悔;
4 做事情往往还要外物辅助才能 成功。
写作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 (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 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情势写 下此文。
褒禅山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 “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 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 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前洞 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 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泉水从石缝中流出, 即使洞外干涸,这里仍流水潺潺。洞口石壁有题刻 诗文,但多已风化难识。
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 “音谬”?
古文无“花”字,“华”小篆中作 ,像花 之形,本义就是“花”,后来又引申为华丽、 美丽、精华等意思。当“華”字引申为其他 意思之后,人们又为它的本义造了一个新的 形声字“花”。到了后世,凡是开花的 “華”,就不再写“華”,而写成“花”了。 “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华”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件:必修二3.10《游褒禅山记》 (共23张PPT)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后洞记游者甚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4)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 “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阅读思考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后文的说理议论作铺垫。
第3自然段
对于这 种情况 感慨
课文研读
取独 观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下本文。 四年后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069年,他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 足恤”的观点,不顾保守派反对,他积极推行农田、
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等新法。因遭
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
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
京)。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 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 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 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 进伟大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 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 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一些改革部 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不 少薄弱环节…… 实现中国梦,还要把眼光放远,向世界学习:向日本学习危 机意识、环保意识;向美国学习安全意识,公德意识;向德 国学习民主意识,终身学习的意识……走出去引进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件(共39张PPT)
(四)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 样演绎而来的?第四段又是如何与第一段照应的?
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 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 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寻思慎取”的结论前面提到的 “仆碑”,为后面的议论“寻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 体的资料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有叙有议,照应紧密构思 严谨,逻辑周密。
句
③省略句
式
有碑仆道 省略介词“于”
一词多义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
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何也(竟,竟然,竟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课堂小结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两段记游, 第三、四段发议论记游为发议论做铺垫,而发议论则句句 回应记游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学习本文要掌握这种在 记叙的基础上深入发表有道理的议论的方法。
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 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寻思而慎取” 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这一段先介绍前洞和后洞,接着写游后洞的情形,然后 简析他们本来具有进洞尽游的条件,结果却是中途折回介绍前 洞极简略,只点明因“平旷”而“记游者甚众”;介绍后洞较 具体,写“窈然”,突出其艰险,写“寒”和“深”都与“窈 然”有关,也是“好游者不能穷”的原因写前后两洞相互照应, 着力突出“窈然”——洞险、深、尽、寒,为下文写中途退出 作铺垫。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共40页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游褒禅山记》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
7、心急吃不了热汤圆。
•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0《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籍贯
姓
名
字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 才能“无悔”、无“可讥”。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对于 因 感叹 去独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说清 尽 道
……的缘 故 做学问的 人
流传的文 字
思而慎取之也。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非常: 度副词,很,十分。 形容词作名词,艰险的地方;僻远的地 险远: 方。 古今异义。古:到达。今:表示另提一事 至于:
的连词。
幽暗昏惑: 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
的地方。
•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呢?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王安石在南京半山园 的故居
华 山 洞
临川:王安石纪念馆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任宰相,推 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两次被罢相,后退居江宁 (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 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 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代游洞 者
动作名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将,快要 完 于是
一起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概 所到的(地方) 不及,不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二册 游褒禅山记 PPT课件
动词,得到 名词,心得,收获 动词,能够 形容词,正确
名词,车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 连词,表原因,因为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盖 英才盖世,众士仰慕 动词,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慧褒始舍于其址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名→动,筑舍定居
首页
下页
知识卡片
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 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 (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 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 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宋仁宗登基第一年为至和元年。古代 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 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首页 下页
课堂小结
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
因为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 主谓之间 使动:弄错 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名动:识其本名 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 ……的原因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判断句
首页
下页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 fǔ 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 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 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 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 “尽志”无 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 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 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 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 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 成功。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首页
下页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完美版
8、王回深父( fǔ )
思考:
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 试想想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 学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 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 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 作者的议论。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
宁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死后谥 号文,也称“王文 公”。“唐宋八大家” 之一。籍贯临川,称 为临川先生。
山川、草木、虫鱼、 得:心得 以:因为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求思:探究、思考
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以:并且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而:但
怪、非常之观,常在 非常:不同寻常 观:景象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有志与力,而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前洞 → 略
→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后洞 → 详
略
详
经过 → 略
↑
游后洞经过 补叙经过、
议志 → 详 写心情
详
→
第二部分
详
议力
议论
略
略 议物
↑
借仆碑抒发感慨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思考:
游记本应该以记游为主, 试想想这篇文章与我们以前所 学的游记有什么不同?
以前所学的游记大多以记叙为主, 而本文的记叙少之又少,它的作用是起 一个引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记叙引出 作者的议论。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
宁
王安石,字介甫,号 半山,封荆国公,世称 “王荆公”、死后谥 号文,也称“王文 公”。“唐宋八大家” 之一。籍贯临川,称 为临川先生。
山川、草木、虫鱼、 得:心得 以:因为
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求思:探究、思考
也.夫夷以近,则游者 以:并且
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
而:但
怪、非常之观,常在 非常:不同寻常 观:景象
于险远,而人之所罕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至焉,故非有志者不
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有志与力,而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第一部分 记游
山→ 略 1.介绍褒禅山概况 碑 → 详
→
略
前洞和后洞概况
前洞 → 略
→
详
↑
2.记华山洞经过
华山洞的心得
后洞 → 详
略
详
经过 → 略
↑
游后洞经过 补叙经过、
议志 → 详 写心情
详
→
第二部分
详
议力
议论
略
略 议物
↑
借仆碑抒发感慨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游褒禅山记(共55张PPT)
从侧面,名作状
将要,副词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而予亦悔其随之
但是;并且
那么;到达的人,动作名
而且;指代自己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 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 对于这种情况,我有感慨了。古人观察 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 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 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往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 往有心得,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 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 而且无处不在。地方平坦并且路程近,到达 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的人就多;地势险峻并且路程远,到达的人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 就少。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 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 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 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 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 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 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 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也不随从别人 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 而中止,然而力量不足,也不能到达。有了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志向和力量,而且又不随从别人而松懈,到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 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 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力来辅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 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词句补注(1)
而卒葬之 并且;葬(于)之
因为;命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独其为文犹可识
表判断
表判断,作“在”解
指代碑文;作为文字
褒禅寺
坐落在褒禅山西 南面半山腰上的 褒禅寺
←褒禅寺
褒禅寺里的僧人→
华阳洞入口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游褒禅山记》课件 (32张PPT)
作者游褒禅山的踪迹。
•翻译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多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 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洞_、山之___碑。
•翻译第二段: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多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华阳洞: 洞
深1600米,有10大 景区、102个景点。 洞群分前洞、后洞、 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 “万象皆空”等石 刻文字。后洞又称 “碑洞”,即王安 石当年游览路线。
背景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 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 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 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 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 记形式写下此文,当时他34岁。
记游洞经过
前洞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 并表示遗憾心情
→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平旷——后洞的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甚众——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浅——“好游者”所至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
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
“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 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名_、山之__寺_、山之__洞_、山之___碑。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不在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足至而未至 三者关系
志
尽) (正面)
思考
1
第三段主要讲了几层意思?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承上启下)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 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借古人“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③以游山为喻,以游山为喻,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 的“求思”精神对比。突出“志”的重要 ④ “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教学 目标
★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 2.学习本游记即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 3.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 禅 山 胜 景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5段:补叙同游者的有关情况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不能 不能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志
力
物
缘事即理 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题西林 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 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 表达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 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 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 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 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年号纪年法按王公即位的年 次表示。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 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 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 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平旷 前洞 前洞后洞概况 记游者甚众 泉侧出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游后洞的经过
窈、寒、深
后洞
愈深 怠
→ 愈难 → 愈奇 火足明 力足入 悔 → 随之
好游者不能穷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1、作者略写前洞而详写后洞,并加以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一笔带过略述游览前洞行程;详记游览后洞的经过。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游历经过程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深思慎取的治学 态度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 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慧空禅院
仆碑
第一自然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余之力尚足以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遂与之俱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余亦悔其随之 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前文的记叙正是 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 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2、作者未尽极夫游之乐之乐的原因最主要因为 哪方面的原因? “随之”,意志不坚定
悔
叹
作者是如何由记游转入议论的?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第三段
有叹
深
古人求思 余之所 得 奇观常在险远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作者认为哪方面重要?
“志”。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 无“可讥”。 结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作者为什么在记游结束之后要提到仆碑?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 而慎取”的态度。
作者借仆碑所发议论,与自己游览华山洞所得有什么 联系? 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印证了人至“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要有“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 缺的观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这样理解,要 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 取。
褒禅山(华山)、慧褒禅院、华山洞、仆碑
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思考: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游览的景致, 而从华山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作者想通过记游来揭示自己游洞的感 悟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议论的基础。
第二自然段
无限风光在险峰。
议论与记游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第三段: 第二段
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无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人为可讥
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 窈然 寒 好游者不能穷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写作启示
文章写作应该如何处理选材的问题?
选材要为突出主题思想服务。选择材料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表 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 舍。只有能够准确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材料才选。否则, 即使是新鲜、生动、具体的材料,也要舍得割弃。在写作过程中注 意详略得当。
第四自然段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 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语句。
所得: 一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有志 有力 有物
力足至而未至 三者关系
志
尽) (正面)
思考
1
第三段主要讲了几层意思?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承上启下)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 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借古人“求思之深而 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 ③以游山为喻,以游山为喻,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 的“求思”精神对比。突出“志”的重要 ④ “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教学 目标
★ 1.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知识; ★ 2.学习本游记即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 3.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 禅 山 胜 景
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2段:记游华山洞经过 第3段:写游山心得 第4段:指出研究学问要“深思而慎取” 第5段:补叙同游者的有关情况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不能 不能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志
力
物
缘事即理 因事即理 就着某一事情或画面的叙写阐明某种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在对西林的景物描绘之后发表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题西林 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 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 表达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 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 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 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 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 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年号纪年法按王公即位的年 次表示。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 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 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 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平旷 前洞 前洞后洞概况 记游者甚众 泉侧出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游后洞的经过
窈、寒、深
后洞
愈深 怠
→ 愈难 → 愈奇 火足明 力足入 悔 → 随之
好游者不能穷
不 得 极 夫 游 之 乐
1、作者略写前洞而详写后洞,并加以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一笔带过略述游览前洞行程;详记游览后洞的经过。 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一部分(第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游历经过程 第二部分(第3、4段)阐述志、力、物内在联系,深思慎取的治学 态度 第三部分(第5段)补叙同游的有关情况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前 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慧空禅院
仆碑
第一自然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余之力尚足以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遂与之俱出 则或咎其欲出者 余亦悔其随之 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前文的记叙正是 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 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2、作者未尽极夫游之乐之乐的原因最主要因为 哪方面的原因? “随之”,意志不坚定
悔
叹
作者是如何由记游转入议论的?
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第三段
有叹
深
古人求思 余之所 得 奇观常在险远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作者认为哪方面重要?
“志”。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 无“可讥”。 结论: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毛泽东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作者为什么在记游结束之后要提到仆碑?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 而慎取”的态度。
作者借仆碑所发议论,与自己游览华山洞所得有什么 联系? 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印证了人至“奇伟、瑰 怪、非常之观”,要有“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 缺的观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这样理解,要 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 取。
褒禅山(华山)、慧褒禅院、华山洞、仆碑
行文顺序
本名→别名由来→华山洞名来由→ 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思考: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描写游览的景致, 而从华山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 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作者想通过记游来揭示自己游洞的感 悟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议论的基础。
第二自然段
无限风光在险峰。
议论与记游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第三段: 第二段
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无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人为可讥
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 窈然 寒 好游者不能穷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写作启示
文章写作应该如何处理选材的问题?
选材要为突出主题思想服务。选择材料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表 现文章的主题思想。因此,要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来决定材料的取 舍。只有能够准确鲜明地表现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材料才选。否则, 即使是新鲜、生动、具体的材料,也要舍得割弃。在写作过程中注 意详略得当。
第四自然段
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本 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语句。
所得: 一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 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