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第七章教育目的

合集下载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教学是什么,答案形形色色,目前,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1、教学即传授知识、技能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即成功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4、教学是一项教师依照学生的心智、理性和判断,遵循某些道德规则,友善对待学生的问题以及为学生理解做出探索的活动5、科学的教学定义应该是一个命题组合英国的彼得斯和赫斯特认为教学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图;二是说明适当的学习内容;三是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

6、教学与发展的观点主要代表是赞科夫等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托的教育实验家,他们深人研究教学的整体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材料后,发现人类经验知识的迅速增长,而教学的时间期限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因此他们提出了新的教学的概念。

他们认为,“教学就是旨在加速个人心理发展,加速掌握对周围世界已知的规律而精心组织的认识活动,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在智、情、意三个方面得到发展。

7、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二)我国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教学是由教师、学生相互作用以课程为中介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教育活动3、教学的定义可以根据不同适应范围有多种(三)现代教学概念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

二、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二)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教学是促进个体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3、教学是社会延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二)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各门学科课程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体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三、教学理论流派(一)行为主义的教学流派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7《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

7《教育学原理》课堂教学....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 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一种有利于调动 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教学活动 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 授准确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文化知识教学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的 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贯彻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的要求如下: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当前我国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引导性。(3)认识 的简捷性。 (4)认识的交往性。 (5)认识的教育性。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间接经验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的认识 成果,主要表现为书本知识或记录在其他媒体上的知 识。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导,帮助 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二、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三)教学中知、情、意相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 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意相互作 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 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
2001版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 的目的和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目的的意义 目的的主要依据 目的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根本任务 主要任务 市场经济7版 2012版 第四章
阅读
目标是目的的分解和具体化,回答的是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人们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任务是目标的具体化,其作为具体的实践要求,回答的是在某一时期、某一阶段人们应 该做一些什么事情。(如六级考试)
1999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即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所期望达 到的结果。
2001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要达到的一种未来状态。
按作用对象(个体目的、社会目的) 按时限(远期目的、中期目的、近期目的)
按地位(根本目的、具体目的)
我的观点:目的类似于动机,是一个高度概括、终极性的,不存在量化的概念 ,所以不应该按上述方法分类,该分类适合目标分类。
按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提出者
理论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制度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社会心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品德现状和发展的需要 3、历史实践的依据 4 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张耀灿,2001版)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 3、受 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张耀灿,2007和2012版)1、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 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
(陈秉公,2000版)1、 社会依据 2、文化依据 3、时代依据 4、身心依据、 5、理论依据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练习题第七章

第七章教育目的一、单项选择题1.古希腊时期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A.“明人伦”的官吏B.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C.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D.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解析】C2.“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是什么时期的教育目的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清朝末年新学制改革之后D.“中华民国”政府【解析】C 中国近代实行新学制之后,清政府学部于1906年规定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古希腊时期,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A.“明人伦”的官吏B.虔信上帝的宗教人士C.无条件效忠于国家的武士D.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解析】D4.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A.卢梭、洛克、福禄倍尔等B.卢梭、洛克、赫尔巴特等C.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D.孔德、赫尔巴特、裴斯泰洛齐等【解析】A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5.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D.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时期【解析】C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全面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了个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

分工始于城乡分离,由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工场手工业里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

6.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限制个人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工场手工业的发展B.现代化大工业生产C.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D.资本主义大工业的绝对矛盾【解析】D7.“个人全面发展”这概念最早出现在A.《德意志意识形态》B.《共产主义原理》C.《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D.《资本论》【解析】A 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运用了“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指出个人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8.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提出是在A.1945年B.1949年C.1957年D.1958年【解析】B9.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是A.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教育方针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教育方针D.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解析】C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前教育原理 7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学前教育原理 7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然而五指活动课程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理论 层面虽强调应避免课程中的知识中心倾向,但在实 践层面上仍比较注重教材;尽管一再强调“五指” 并不是五个学科,而应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但在 推行时仍被以分科的方式进行。
思考 陈鹤琴先生的五指活动课程对当前学前教
育领域有何启示或借鉴?
(二)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
三、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
• 把儿童当作儿童,强调儿童的幸福童年; • 注重儿童的主体性,强调儿童的实际探究和操作; • 注重儿童个性,强调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和谐发展; • 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强调课程的统整性。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简介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简介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典型模式简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二、幼儿园课程的组成要素 三、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
思考 什么是课程?你所了解的幼儿园课
程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前评价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后评价 追踪评价
➢ 学前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方案 、课程实施过程、课程 效果三方面 。
1、对课程方案的评价主要了解以下两方面内容:
课程方案是否依据科学原理、原则制定,是否以先进理 念或理论为指导;
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各要素之间是否都具有较高的内部 一致性。
2、对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了解以下内容:
(二)幼儿园课程的内涵 1、幼儿园课程的概念
(1)“学前课程是反映幼儿园某一门科目客观规律的 整体教育结构,或反映幼儿园整体教育客观规律的 总体结构”。(赵寄石、唐淑,1988)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学原理重点(五)——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五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教育目的概论1.含义:指整个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1)联系:在于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2)区别:在于教育方针除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之外,还包括“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二)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1.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泰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和教育学者,重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个人出发,满足个人需要;(2)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纳托普、涂尔干、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需要;2.内在目的论和外在目的论:杜威提出:前者是教育本身的目的,后者是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说:前者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后者则是杜威: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1)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2)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3)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三)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1.社会依据:(1)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及生产关系和政治的性质;(2)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人的依据: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四)我国的教育目的1949年以来各个时期的教育目的1.1949年: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衣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4.1982年《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1983年景山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6.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7.1995年《教育法》其中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七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七章教育目的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第三节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的结果,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或基本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构成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做出规定,以期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

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要求。

(三)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某一类学校或某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导向作用教育目的规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依照教育目的,可使教育避免发展方向上的失误。

(二)选择作用(三)激励作用(四)协调作用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一)符合政治经济的需要一定社会的教育要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为维护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的人。

(二)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四、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一)个人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

2.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3.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教育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教育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填空题:1.“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句话出自古代教育家孟子。

2.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主张。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4.在教育学发展史上,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5.“对教育进行学术性研究并综合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就是教育学”,这句话出自日本的田蒲武雄。

6.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科学是普通教育学。

7.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8.“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门艺术,以为教育学的本质中更多的是理论分析,而不是果冻过程本身”,这句话出自法国教育家贝斯特。

1.根据“泛智”的教育思想,夸美纽斯为学生设计了“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

2.卢梭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裴斯泰洛奇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

3.赫尔巴特对教育理论的一个突出贡献是提出了教育性原则,这条原则揭示了一个普遍的教育规律。

4.布鲁纳主张,在教育内容上,要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在学习方法上,使用发现法;再教育时机上,要尽早接受教育。

6.皮亚杰认为,儿童知识的增长和认识的发展遵循着认识结构不断建构的原理,这种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

6.蔡元培的大学教育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7.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8.在邓小平“三个面向”思想中,面向现代化是主体和核心,是出发点和归宿。

1.人口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分,可以区分为自然性质和社会性质。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内容在于3.人口的数量、结构、地域分布、质量均影响教育发展。

4.面对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我们既要追求教育民主化,又要追求教育的终身化实际上,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1.考虑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2.教育学通常把人的身心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初期等六个阶段。

1.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教育学第七章

教育学第七章

第七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教育。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2、教学≠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

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3、教学中教与学。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

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

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概括:教学既包括教师直接的教和学生接受学习,有包括教师间接的教和学生发现学习。

)二、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技能: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

基础技能: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育原理 第七章 学生

教育原理 第七章 学生


尊重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 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不成熟,但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 需要获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
正因为,学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所以, 使学生有了可教育性。 我们的学校要做的是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 为他们自己。


创造性也称创造能力,是指人具有制造创造性的 社会价值的产品,萌发新设想、提出新观念或对 问题做出独特解答的能力。 当代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容易受老师 和父母的左右。他们已开始不再满足于的答案,这是学习化社会中非常可贵的一种心理 品质。
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


网络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不再是单一 的从老师和课堂上获得了。 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已经动摇、书本也不是知识 的惟一来源。媒体的发达,使学生可以从电视、 广播、光碟、报刊、图书中获得知识和信息,互 联网更是使学生坐在家中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大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的时代特征
(一)主体意识增强 (二)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 (三)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大 (四)受同辈群体的影响大

主体意识增强



主体性主要指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 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 学生自主性的表现: 首先,他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 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文化知识,把课本知识变成自 己的知识。 其次,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 力,可以重复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 学生的自主性是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 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 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提出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 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的特点。
(1)以学校为开发场所;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3)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1)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1.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 精心设计的课程。 2.生成课程※(重点内容、辨析题、单选题)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产生的非预期结果。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性课程具有 一定的偶发性。
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博比特,他使用“活动分析法”对人 的经验与职业做出系统分析,并具体列举了 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 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博比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完美的 成人生活做准备,所以,课程开发得先弄懂完美的成人生活包含有哪些经验领域 (活动领域)是必须要掌握的,于是,博比特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进行了审 视与分析,得出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得学会的十大经验领域:语言活动、健康活 动、公民活动、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 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经验的分析”。
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并未公开体现为有意识的学习状 态的经验或体验。 ◆隐性课程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有意的 或无意的”。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 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观念、规范或态度。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学——教育目的
高教育质量。
明确性
教育目的应明确、具体 ,易于理解、操作和评
估。
适应性
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 展和学生需求,具有灵
活性和可调整性。
公平性
教育目的应关注学生的 差异性和多样性,确保 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
的教育机会。
教育目的的反思与改进
01
02
03
04
反思教育实践
对当前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分析教育目的的执行情况和效
展的人才。
全面发展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 质培养,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 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
观等方面的培养。
全面发展教育要求学校在课程设 置、教学组织等方面注重学生的 全面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
验和实践机会。
04
教育目的的评价与反思
教育目的的评价标准
有效性
教育目的应有效地促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
小学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教育教学能力,以自身专业发 展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03
教育目的的发展趋势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因材施教,培养学生 的兴趣、特长和创造力。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 现和自我实现。
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师关注学生 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需求 和困难,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和支持。
小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方式
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小学教育应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不断推进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家校合作与社区参与
小学教育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参与学生的成长过程, 形成教育合力。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教育学原理重点(七)——课程

第七章课程一)课程与课程理论1. 课程的定义①课程即教学科目;②课程即教学经验;③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金蒂斯);④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⑤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领悟的、贸行的和经验的五类课程;2.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①大教学小课程论,其代表是苏联和我国教育者;②大课程小教学论,在北美比较普遍;事实上两者大同小异,课程和教学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每个学生及其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教师对学生引导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看作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 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以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为代表,主张学校教育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代表理论是要素主义(巴格莱)和永恒主义(赫钦斯);(2)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又可以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认为应该把课程的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上;其核心观点在于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其特点一是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二是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3)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主要包括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和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二)课程类型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就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来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安排教学顺序和课时数,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其特点在于:①分科设置;②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安排内容进度;③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其优点在于:①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②知识的完整性;③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在于忽视了儿童的兴趣,压抑了儿童的主动性;(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就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其基本特点: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②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③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其缺点在于:学生的知识获得不系统,基本技能训练比较缺乏;(3)两者的对比①在目的方面:前者重视的是传授人类长期实践积累下的知识经验的精华,而后者重视的是通过学习者的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教育性经验;②在编制方面:前者重视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后者重视的是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③在教学方式方面:前者以教师讲授为主,后者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④在评价方面:前者重视终结性评价,后者重视过程性评价;2.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①分科课程即学科课程;②综合课程又称为广域课程、融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它打破传统的从一门科学中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从相邻相近的几门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坚持知识统一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就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学生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把握各门学科的要领、原理和方法之间的异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会人类知识的综合性,并在学习种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且综合课程比较容易切近生活;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编定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三)课程编制1. 泰勒原理泰勒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即:①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可以将泰勒的课程编制过程简化为: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对教育目标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的逻辑、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三方面;2.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材①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组织学校活动的基本纲领依和主要依据:包括教学科目设置、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②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③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3. 课程目标(1)概念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规定了学生在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德智体等方面期望达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2)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学科的逻辑、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的需要四方面;(3)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完整word版)《教育学原理》课程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标准《教育学原理》课程标准一、标准说明本课程标准是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开设要求并结合本院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可供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使用.二、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一)课程性质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探索教育现象与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理论学科。

是我国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小学教育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

在小学教育专业乃至整个教育科学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二)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教育学原理》这门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范围、发展轨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向;提高学生对教育工作的认识;养成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的思想感情;懂得合格教师应具备基本素养。

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学生观.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式,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教育基本理论独立地分析教育问题与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技能,并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运用,增强学生参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激发学生研究教育的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绪论(8课时)要求与说明本章主要帮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萌芽、创立和发展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以及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当代教育学的特征;学习教育研究主要的方法及其运用。

重点掌握教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当代教育学的特征.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参考书目1.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前新著。

教育原理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

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一章认识教育(8课时)要求与说明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起源,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特点。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共计学时:51学时学分:3学分理论学时:36学时课堂研讨:10学时专题讲座:5学时适用专业:教育学、学前专业、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大纲执笔人:阮成武大纲审定人:周兴国一、说明1.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教育学原理》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及相关教育类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

本门课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阐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教育及它们的功能,阐明教育、社会和人特别是现代教育、现代社会和现代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教育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中的作用,并对教育主体、教育实践等进行深入理论研究和阐释,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学基本原理对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本门课程是一门原理性质的课程,它具有宏观性和基础理论性,对学习其他教育课程具有奠基和指导作用,在本专业各门课程中是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

2.课程目标和要求本门课程设置的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较全面和比较系统地掌握有关教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初步了解、分析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着力培养学生观察教育现象,分析、认识和解决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类专业的各种专业课程奠定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本文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词源分析二、教育的定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四、教育的结构分析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前教育学时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三、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四、教育学发展的中国历程第三节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价值一、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二、教育学的学科价值三、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概念及其定义;现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学学习和研究方法。

[难点]1、教育的定义;2、教育学的发展趋势;2. 如何进行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本章安排课堂研讨1课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学时)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论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论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五、教育的生活起源论六、教育交往起源论第二节教育的发展阶段一、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二、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考察教育发展阶段第三节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一、教育战略化二、教育终身化三、教育全民化四、教育民主化五、教育国际化六、教育个性化七、教育信息化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一、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学要点:[重点]教育的起源及其原型;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关系分析教育的发展阶段;运用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对新中国的教育发展进行阶段划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

教育学原理 答案

教育学原理 答案

《教育学原理》复习指南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教育学二、填空题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揭示_______________的一门科学。

2.教育问题通常分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_____________ 和。

4.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在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5.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_____ 。

6.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__ __ 、 _______ 和 ____ 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2.______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著作。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3.1623年______________还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培根4.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5.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6.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7.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8.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A.柏拉图的《理想国》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四、辨析题1.《学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讲练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讲练

教育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教育性教学原则; 四段教学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三中心理论(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
心); 建立伦理学和心理学。
3卢梭:
法国《爱弥儿》 教育遵循自然;儿童的发展及教育分
12
第二章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单选)
5杜威: 《民主主义及教育》 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
其他:裴斯泰洛奇—小学学科创始人;康德— 将教育搬到大学
B.《政治学》 C.《雄辩术原理》
D.《教育漫话》
13
试题演练
44.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来的是 ( )。
A.培根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苏格拉底 45.(2013年真题)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
学者是( )。 A.梅伊曼 B.赫尔巴特 C.洛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萌芽阶段:未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二、独立学科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阶段 四、近现代教育阶段
8
第二章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单选)
一、萌芽阶段:未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西方
中国
1.孔子:启发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世界上第 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
1.苏格拉底:产婆术-助产术;西方第一个提出 启发教学原则
A.系统地叙述了学生的发展进程 B.批评了苏联传统教学理论对发展学生智力的忽视,
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C.介绍了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情况 D.将教学看作一个系统,主张教学过程最优化 57.(2012年真题)美国杜威的“三中心”是指( )。 A.教师、活动、经验 B.儿童、活动、经验 C.教师、经验、教材
C.《学记》
D.《孟子》
10
试题演练
39.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 是( )。

沛西·能《教育原理》

沛西·能《教育原理》

沛西·能《教育原理》沛西·能(PercyNunn,1870—1944),英国教育学家。

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大学毕业后,在中学教授数学和物理,从1905年到1936年的30年间,他先后担任伦敦师范学院、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副院长和院长,兼教育学教授,讲授教育原理和中学数理教学法等课。

1936年退休,因健康关系在海外休养。

他在长期的教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与实际教育工作者有广泛的联系,对教学法和教育学颇有研究。

主要著作有《代数教学法》(1914年)、《教育原理》(1920年)等。

沛西·能针对19世纪中叶以来的重视社会、轻视个人的社会教育思潮,提出了发展个性、尊重个人价值的教育理论。

他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发展个人的本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男女儿童尽其所能达到最高度的个人发展。

教育的设施、原则必须遵循个人的自由发展,个性是生活的理想,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沛西·能又是一位极端的教育生物学化论者,1923年,他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的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曾指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不仅人类社会,甚至在高等动物中间,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

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他否认教育是社会现象这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教育原理》(Education,It‟sDataandFirstPrinciples,1920)是沛西·能的代表作。

1920年在伦敦出版。

1930年出第二版,1936年退休后对本书做了修改,并于1945年出版(作者为新版作了序,但因病逝世没有看到新版),作者把原书第八章“教育上的…游戏的道路‟”改为“教育上的自由”,增加了第十章“心理测量”。

解放前,我国商务印书馆曾翻译出版此书,书名直译为《教育的基本原理及其根据》;为了供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师生研究批判之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1945年伦敦英文增订第三版组织翻译、出版了此书,书名为《教育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㈠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的构成。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

㈡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

选择作用。

激励作用。

协调作用。

㈢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

中国近代社会的教育目的。

西方古代社会的教育目的。

西方近代社会的教育目的。

㈣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符合政治经济需要。

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分析与评价。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
㈠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理论基础。

人的片面发展的社会根源。

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

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㈡我国现行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的概念。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957年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目的。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规定。

㈢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培养劳动者是总要求。

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是质量标准。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根本特点。

㈣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第三节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要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去实现。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