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李文先——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2、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3、掌握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4、了解大气运动的分类;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5、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判断某地风向。
方法能力目标:教会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的学习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难点: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随气压高低的变化而发生的形状变化2、影响风向的几种作用力【教材分析】大气组成、热力状况、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是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寻找本课的最佳切入点,拓宽学生的思维。
所以本人采取了诱思探究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节知识点为线索,通过设计问题来将知识逐步联系和展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本单元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1.大气受热过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应阐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热力环流:以合作讨论主,阐述基本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这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的形成3.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是对空气运动中水平运动的动力成因的分析。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运动的概念和分类。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产生的原因。
教学活动:1. 引入大气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意义。
2. 讨论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简述大气运动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解释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第二章:热力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的条件。
教学内容:1. 介绍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探讨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教学活动:1. 演示热力环流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其原理。
2.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作业:1. 描述热力环流的原理和过程。
2. 列举热力环流形成的条件。
第三章:大气压力和风向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掌握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探讨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教学活动:1. 解释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2. 演示风向的形成和变化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
作业:1. 简述大气压力的概念和分布规律。
2. 解释风向的形成和变化原因。
第四章:全球大气环流教学目标:1. 理解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掌握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探讨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2. 讨论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作业:1. 描述全球大气环流的分布和特点。
2. 解释全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五章:气候变化与大气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掌握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教学内容:1. 介绍气候变化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 探讨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学习目标】☆通过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及其应用;☆通过小组成员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大胆质疑,探究生活中大气运动的实例;☆极度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
【重难点知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引导法【课堂设计思路】一、课堂导入:采用地理趣味故事的方式导入课堂“诸葛亮火烧葫芦岛”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
一次将司马懿父子及所率魏军困在葫芦谷。
遍山燃起大火,欲将敌方全部烧死。
司马父子自度难逃此劫,抱头痛哭等死。
不料突然一场大雨浇没了山火,司马氏得以死里逃生。
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区的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
低气压区形成气旋,其中心因空气上升冷却凝结而降雨。
就是说,葫芦谷里下了异常气旋雨。
二、解读学习目标:略三、自主学习:1、要求(1)认真查找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用红笔纠错,准备预习成果展示。
(2)记录自己的疑惑和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为下步讨论做好准备2、内容:(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3、成果展示:对桌互查,同时教师进行抽查四、教师点拨梳理(结合下图点出大气受热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暖大地”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能量。
2、“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红外线长波辐射。
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
所以,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思考】:1、 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2、 如何解释新疆地区“早穿棉袄午披纱”的现象?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其实就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返大地”!承接:大气直接热源是地面,不同性质的地面温度是不同的,不同纬度,受热状况不同,而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热量也不同,因此产生了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现象。
2. 使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的冷热不均2. 热力环流的形成3. 大气运动的规律4. 实例分析:全球大气环流5. 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图片,引发学生对冷热不均现象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的原因,解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 演示:利用模型展示大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全球大气环流的形成,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强调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城市化等。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标注各要素。
2. 收集有关人类活动对大气运动影响的资料,进行简要分析。
4.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大气降水。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地球表面冷热不均现象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热力环流和大气运动规律的应用。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分析。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
2. 组织户外观察活动,如观测气温、气压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气运动。
3. 开展课题研究,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球科学》、《气象学》等。
2. 多媒体课件: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图片、大气运动模型演示等。
3. 网络资源:气象数据、大气环流动画等。
4. 教具:地球模型、气压计等。
九、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
高中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运动的现象,激发学生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内容:回顾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如风、云、雨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气运动的原因。
采用案例分析法,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1.4.1 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大气运动的了解和观察到的现象。
1.4.2 分析现象: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第二章:冷热不均的理论基础2.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理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介绍冷热不均的概念,解释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介绍地球自转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如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概念:讲解冷热不均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温度差异的存在。
2.4.2 讲解原理:讲解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的影响,介绍科里奥利力的概念。
2.4.3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
第三章:热力环流3.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形成机制。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热力环流的概念,解释其形成机制。
分析热力环流在地球表面的具体实例,如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热力环流实例。
3.4 教学步骤:3.4.1 引入概念:讲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其形成机制。
3.4.2 分析实例:分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形成和特点。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大气状况与热量分布关系2.掌握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3.理解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二、教学重点1.冷热不均所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难点1.热能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2.大气运动与气候的关系四、教学方法讲解、实验、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引入黑板板书:“地球的大气运动”通过问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大气的运动状态和与气候的联系1.你知道什么是大气吗?2.地球大气怎样运动的?3.大气运动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地球的大气具有循环运动,形成了大气环流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热量的分布不均。
赤道附近得到的太阳辐射比极地附近多,因此热能分布不均,引起气流的从赤道向极地流动,形成了气旋和反气旋等大气运动现象。
1.热量的分布对大气运动的影响(1)热带气旋热带地区的气温高,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加上热能的分布不均,生成了大量的气旋,造成风暴和风暴潮等极端天气。
(2)极地锋极地地区太阳辐射较低,气温也比较低,与赤道相比,少了一些热力作用,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环流系统。
极地锋是天气发生转变时的一个界面。
2.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1)太阳辐射影响地球所处的位置不同,受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导致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
(2)热量的分布影响热量的分布不均导致大气运动的存在,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
(3)海洋与大气运动的相互作用海洋与大气之间密切联系,海水的高温和富含的水蒸气是气旋和风暴形成的重要原因,而海水又受到大气的影响,这两者相互作用影响着气候。
三、实验演示实验现象:倾斜水气球会呈现旋转的状态。
实验步骤:1.将水气球充满水,并将其用绳子绑在天花板上。
2.在气球上方加热,让气球上方的空气变暖。
3.空气变暖后,会造成气球与冷空气之间的温差,在单向流动的同时也会进行运动,并且这些气流会带着气球进行相应的旋转。
四、案例分析1.我国东北地区的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造成的原因是什么?东北地区春夏季节滞留高压天气,是由于我国北方的大陆性气候造成的,高压天气为锋面所形成的界线,在其中夹杂着一些气流,这些气流组成了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的交汇区域。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冷热不均对大气运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2. 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和原理。
2. 实例素材:收集一些关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实例。
3. 小组讨论题目:提前准备好小组讨论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利用课件展示大气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兴趣。
1.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大气运动吗?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2. 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2.1 讲解大气运动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2 强调大气运动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3. 分析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实例3.1 展示实例素材,让学生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现象。
3.2 分析实例中冷热不均的原因和大气运动的后果。
4. 讲解大气运动的机制和过程4.1 讲解大气运动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4.2 引导学生了解大气运动的物理过程和能量转换。
5. 小组讨论5.1 发放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5.2 收集小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特点。
6.2 强调大气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7. 作业布置7.1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2 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大气运动现象。
六、教学延伸1. 利用互联网资源,介绍大气运动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等。
2. 探讨大气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七、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记录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的大气运动现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掌握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图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2. 学习形成热锋和冷锋的原理,理解它们的运动过程和天气变化。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形成热锋和冷锋的原理。
2. 掌握形成热锋和冷锋的运动过程和天气变化。
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烤箱、玻璃容器、水、温度计、盐。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像和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过的内容,并与气氛图比较,思考为什么冷空气下沉、热空气上升。
2. 实验观察(10分钟)出示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过程,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
3. 实验探究(15分钟)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思考、猜想并解释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4.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巩固(5分钟)通过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原理。
2. 形成热锋和冷锋的运动过程(10分钟)通过展示图像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热锋和冷锋的运动过程,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天气变化。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热空气和冷空气在相遇时会产生雷暴?4. 小组报告(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并展示讨论的结果。
5.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讨论结果,回答学生的问题。
六、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文章描述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对天气的影响。
2. 实际应用:根据天气形势图,让学生分析热锋和冷锋的位置和运动,预测未来几天的天气变化。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发言致辞、自我鉴定、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self-evaluation,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明确大气热量来源,既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的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序归纳“温室效应”3、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具、资料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引入: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读图讨论:太阳辐射波长分布图的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培养读图技能)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的波长有什么特点?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那个区?太阳辐射的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由实验可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地面和人体温度低,以红外线辐射能量。
转承: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讨论:板图:大气的受热过程近地面大气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基本是透明的。
可见光有没有被吸收?大气上界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吸收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大部分红外线有没有被大气直接吸收?能量多不多?到达地面的可见光被地面吸收,地面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还是短波辐射?会不会被大气吸收?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还是地面辐射?近地面向上一段高度内温度会怎么变化?大气吸收热量后也产生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外太空,另一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地面逆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就是太阳晒热了地面,地面烘热了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第2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2)●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哪里?(太阳辐射。
)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又来自哪里?(地面辐射。
)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吗?(不同。
)高低纬度间大气获得的热量相同吗?(不同。
)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性,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的大气存在着热量和温度的差异,必然引起大气的运动。
因此各地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大气运动能输送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引起各种天气变化。
(板书)二、热力环流[教师精讲]下面我们讲解做一个实验。
(活动)P32活动2实验用品的准备:长方形的玻璃缸(长100 cm,宽30 cm,高40 cm左右),塑料薄膜,一盆热水,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等。
(投影)活动步骤:(1)将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2)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在塑料薄膜的一侧(装冰块的盆上方)开一个小洞。
(4)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一篇:《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平果县铝城中学覃秋云[导入]课前准备,师生分享,创设情境,活动引入师生分享各自收集材料结论1: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
[新课内容]问题:大气运动是需要能量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是怎么运动的?结论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板书:2-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间的温度差异过渡:认识规律总是从简单到复杂,引出大气运动的最基本形式——热力环流1、大气热力环流观察实验多媒体展示:实验的准备、步骤、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从实验中得出实验的结论,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结论3: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环流板书: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空气环流。
2、热力环流的过程探索提问①若A、B、C三地受热均匀,空气是否发生运动?等压面有什么特点?②冷热不均对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有何影响?③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④B、C两地空气下沉,又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生什么变化?⑤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⑥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⑦A、B、C三地可能是什么天气?知识铺垫:热胀冷缩是大气显著的物理特性,空气密度与气压成正比板书:提示和规律①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
受热均匀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该处空气密度小、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正好相反。
同一水平面上,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这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密度大小。
④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相反。
⑤水平方向上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
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教案教案(供参考)
2.1冷热不均引发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受热进程及热力环流教材分析:1、大气受热进程:本段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接热源”,应说明以下内容要点:(1)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进程;(3)抵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吸收而使地面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4)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接热源。
二、热力环流:以实验和活动为主,论述大体原理,内容要点:(1)大气受热不均主若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不同和下垫面热性质不同引发的,这是大气运动要紧缘故;(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海陆风的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一、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致使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进程。
2、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说明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二)进程与方式1.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得“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通过实验活动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明白得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成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进程;2、热力环流中大气的运动进程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进程中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气压的转变教学方式教学法、讨论法、演示法教具预备课件和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进程:【新课引入】播放唐朝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动画。
什么缘故会显现“人世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呢?(学生讨论)山顶上的气温比山麓低。
山顶上的气温什么缘故比山麓的气温低些呢?这跟大气的受热有关系。
【教学进程】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进程【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仿佛三岁的小孩,超级好动,不断地运动着。
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断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域的天气和气候。
大气什么缘故会运动,和如何运动这是咱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含义。
2.自主学习,能够用准确的词语来解释“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3.能够利用示意图,准确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4.运用“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等词语解释某些相关的自然现象。
4.能够准确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5.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自主分析并绘制海陆风、山谷风的形成过程图。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根据文字材料,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通过该图,准确说出大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
2.观看课堂演示和思考,认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对大气科学产生兴趣。
2.逐步养成观察周围大气现象的习惯。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经过了一个月左右的自然地理学习,已经对地球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掌握了一些学习本课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例如:太阳辐射纬度分布不均等。
大气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会感受到一些大气中的现象,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动力。
本节课为学习大气环境的第一节课,因此学生有很多基础知识还是有所欠缺,需要补充。
比如:长波与短波辐射、气压、等压面的相关知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涉及到“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两方面知识。
本课第一部分内容对应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部分内容为承上启下的环节,为了以后学习大气水平运动和气压带风带相关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先用图文结合说明了大气受热过程。
通过文字对“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进行了说明。
课文用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
对于热力环流部分,教材先通过活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之后通过文字阐明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最后又通过活动,设计了4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海陆昼夜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影响。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课时设计:本节共分为2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能叙述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能运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材料中图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实验的方法,学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一种物质,而且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从而形成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通过热力环流的小实验,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
教学方法:图表比较分析法、推理分析法教学思路设计:力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学生学习、探究、发现乃至解决问题的本领,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理解。
主要教学环节设计:引入新课:大气圈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在地球周围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还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风、雨、雷、电等大气现象。
风——是大气的现象之一,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第一步:运用示意图诱发问题B 指导学生阅读图分析A、B两处的气温状况。
(学生讨论,争执不一)提出问题:气温随海拔升高是如何变化的?第二步:运用示意图解决问题1.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2.海拔越高,获得地面辐射的热量越少,气温越低。
3.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损失热量少,起到了保温作用。
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强烈的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这是大气起保温作用的主要原因,所以把它们称为温室气体。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是全球气温升高。
第三步:根据以上的经验,利用教材30页图1,要求学生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案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省丹棱中宋丽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规律;2.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 大气的热力环流;4.大气的水平运动。
能力目标:1.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
3.掌握近地面和高空大气的受力和风向。
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师生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这局部知识学生在理解上很容易进入误区重点难点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大气的保温作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近地面与高空大气的受力和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入]活动一:要求:1、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杯热水,用手慢慢近,说出感受。
2、让学生看教材28页文字和图2.1 大气的受热过程图,在小组成员间相互,说一说:〔1〕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过程。
〔2〕大气获得的热量的过程。
目的:〔1〕让学生明确近地面大气的热源〔根本来源和直接来源〕。
〔2〕近地面大气气温的垂直分布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3.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活动二:要求:先按照教材29页活动题,比照月面和地面受热过程,说出以下列图中箭头传递热量的过程。
目的:〔1〕让学生理解白天大气对地面气温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夜间大气对近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月球外表和地球外表受热过程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局部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B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指点迷津:大气增温指近地面大气的增温。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但并不意味着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整个地球大气层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太阳辐射。
活动三:要求:请比照判断生活中晴天和阴天的日较差。
1_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风形成的基本原理。
(2)通过学案中图形的绘制,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通过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的例子,培养学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呈现——学生动手绘图——教师课件演示和分析推理——学生实际应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主线,让学生掌握分析、推理、归纳等学习地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热力环流和风在生活中实际应用的例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气压与气温、海拔和等压面弯曲之间的变化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我想给大家讲一件奇怪的事情,这个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也就是著名的火烧上方谷。
诸葛亮领三十七万大军北上,司马懿带四十万大军抵抗,在上方谷相遇,上方谷是个周围高,中间低,呈葫芦状的峡谷。
诸葛亮叫魏延在上方谷口与司马懿大战,然后佯装败退,司马懿追进上方谷内。
诸葛亮用柴草堵住上方谷口,上射火箭,以图在上方谷内将司马懿烧死。
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内抱头痛哭,以为就此殒命。
突然,上方谷黑云密布,大风乍起,顷刻间下起了倾盆大雨,司马懿父子趁此机会逃脱。
那么为什么突然会在上方谷内下起大雨,是天意?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能够为诸葛亮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让我们来探讨2.1 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进入新课)那么在进入新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几个概念,这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后面的内容。
1.气压:单位面积上大气柱的质量。
(此处画图帮助学生理解)2.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好了,有了这样的理论基础,我们就正式进入热力环流的探究过程。
首先我们得知道热力环流是什么?那么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热力环流的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
热力环流。
3.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学会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和摩擦力对风向和风力的具体影响。
4. 能够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知识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
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解决学习的困难中培养坚强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本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选用了三个有着紧密逻辑联系的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热状况(冷热不均)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
本原因;②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活动”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
“活动2”是利用原理,分析自然现象。
第三部分“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②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③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特点与受力分析。
“活动”是风形成的具体知识应用。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 引入 ] 我们打开窗户,有时会感受到一阵阵风吹来,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那么,大气运动是怎样发生和进行的?大气水平运动有什么规律?今天我们就来探讨相关的问题。
[ 板书 ]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自主梳理知识建构知识体系
[ 学生活动 ]
1. 自主学习: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学: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要受到大气什么样的影响?地面增温后
又以什么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你能够得
出什么结论?大气受热过程有什么重要性?
2. 整合、梳理知识:学生自己完成大气受热过程先后顺序的梳理,要求能够对照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用知识框图形式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对知识重新整合与梳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过程)
3. 成果交流与展示: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实物投影展示知识框示意图
[ 教师指导 ]
1. 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吸收和反射。
2. 说明太阳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被称为长波辐射。
3. 读太阳辐射各种波长范围图,分析:
( 1 )太阳辐射的主要电磁波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
( 2 )太阳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50 %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较少。
4. 强调“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扫除知识障碍,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强调重点结论)
[ 学生活动 ]完成 P30 活动题(学生自主完成)
[ 参考答案 ]
( 1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保温作用。
( 2 )月球上没有大气,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
迅速升高。
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面的保温作用,热量散失很快,温度迅速下降;地球上有大气,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和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温度不致上升太高。
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使地面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保留在大气中,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很少。
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增温的同时,又以大气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
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二、实验活动实现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先进行“活动”,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做实验。
(教师做好实验用品的准备。
实验的材料尽可能考虑容易获取,如冰块可以用雪糕代替等,实验步骤尽可能具有操作性。
教师应该预先进行试验,以确保实验成功。
)
概括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实验,形成热力环流过程的感性认识,强调发现学习。
)
师:这种现象会不会发生在自然界中呢?在自然界中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板书 ]二、热力环流
1.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板图 ] 引导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A 、 B 、 C 三地受热均匀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高度越高,气压越低,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的运动。
(2)A 受热, B 、 C 冷却,空气出现上升和下降运动,使得空气
密度变化,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差异。
等压面发生弯曲变形。
(3)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差异,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上空和近地
面都是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构成热力环流。
[ 板书 ] 2.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 学生梳理知识 ] 引导学生用知识框图形式示意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
[ 成果展示 ]
太阳辐射地区不均――> 地区间冷热不均――> 空气上升或下沉――>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空气水平运动(风)(构成了热力环流)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师: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陆地与海洋之间,城市与郊区之间都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下面我们来完成陆地与海洋之间热力环流。
[ 学生活动 ] 由学生根据教材 P33 内容,自主解决。
[ 参考答案 ]
( 1 )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因此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
夜间情况相反。
图 2.4A :陆―― 低,海―― 高;图 2.4B :陆―― 高,海―― 低
( 2 )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
一日之内,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 3 )(略)
( 4 )白天海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陆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用生活中可见的地理现象进一步理解、验证理性知识,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
)
三、画图析图,整合迁移和发现知识
[ 板书 ]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师:热力环流中包括空气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空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从前面所了解的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来看,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 学生活动 ] 在板图上解释水平气压梯度、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
方向。
师: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水平” 两字,气压的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比较的。
风是水平运动,地球又在自转运动,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地转偏向力)[ 学生活动 ] 引导学生在板图中分析大气运动受力与风向的关系。
1. 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 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针对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板图能够分析风的动态形成过程,依然是有效的。
同时分析中要注意与物理学科力学知识的整合和迁移)
[ 学生活动 ] 完成 P35 活动题。
[ 教师指导 ]
第( 1 )题引导学生归纳出同一图中等压线密集― 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 气压梯度小,风力小。
( 2 )(实物)投影学生画出的风向。
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进行指导和纠正,并说明风向的定义。
(指导学生将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运用,同时使学生在使用中有新的发现)
【评析】: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要求,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教学设计中注意了这一要求,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梳理知识,学生的实验活动、学生的画图析图,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探究和发现,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性认识和体验,并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学会知识迁移和延伸。
教学设计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建立起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
本设计还强调了体验性学习,强调了身体性参与,重视直接经验,是学生在学习中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