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无观之深层价值意蕴

合集下载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

老子的思想感悟总结与思考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通过对老子的思想的学习,我深深被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所吸引。

以下是对老子思想的一些感悟以及我对其的思考。

首先,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让我深思。

他认为,人们应该尽量避免干预自然的力量,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代社会充斥着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人们总是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成功,却很少停下来思考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

而老子的思想告诉我们,应该学会放弃过多的欲望,去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

另外,老子提出的“无私无欲”思想也值得我们深思。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放弃私欲,才能达到真正的无我境界,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这与现代社会中普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放下自己的私利,关注他人的需求,社会将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此外,老子还提出了“柔弱者胜刚强”的思想。

他认为,柔弱的力量往往能够战胜刚强的人,因为柔弱能够顺应自然规律,而刚强则容易违背自然的力量。

这使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那些走上职场顶峰的人往往谦逊、有耐心、懂得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们并非凭借强硬的态度或掌控力来成功,而是通过柔软而有力的方法来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老子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言语不能表达出真正的道,道并不是可以被刻意追求或逐个步骤达到的。

这让我想起了我在生活中追求目标的过程。

有时候,我们太过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

而道家的思想提醒我们,过程本身就是目标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综上所述,老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我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

他的智慧和深刻的观察力让我重新反思了现代社会的追求和价值观。

我希望能够将老子的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放下杂念,追求内心真正的平静与满足;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通过柔弱而有力的方法,取得成功;通过享受过程中的点滴收获,体验人生的真谛。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老子》(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以简洁、深邃的文字探讨了人生、道德、政治等重要问题,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以下是《老子》所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首先,《老子》强调了“道”的概念。

道是宇宙间万物相生成的根源,是超越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存在,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法言喻的力量。

《老子》告诉我们,要追求道,要与道相合,才能得到真正的力量与智慧。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沉迷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忽视了内在的精神修持与灵性追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与道相合,与宇宙相融,才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其次,《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老子》认为,人们应当放下功利心、欲望心,以柔性的思维和行动来应对世界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在追求成功、名利、物质的满足,忽视了内心的沉淀与调整。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欲望,不刻意去追求,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第三,《老子》强调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在世俗社会中,人们通常都在以利欲驱使下去行动、争斗,而导致了社会的不和谐与冲突。

《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不争、不拥有的心态,才能真正自由、内心宽广。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以似是而非的价值观去衡量成功与失败、优劣与劣势,导致了社会的竞争与纷争。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宽容、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一切,并去追求自身的自由与平和,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带给社会和谐与稳定。

第四,《老子》强调了“无我无敌”的思维方式。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太过追求个人的利益与权力,忽视了集体与整体的利益。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放下个人利益,以整体的利益为重,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和谐与共同进步。

在当今社会,人们通常都以竞争、攀比的心态去追求个人的利益,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分裂。

然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以无我、无敌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并努力追求集体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老子四章第四章蕴含的道理

老子四章第四章蕴含的道理

老子四章第四章蕴含的道理在《老子》这本经典著作的第四章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这一章主要探讨的是“道”与“无”。

这些理念旨在启发我们,帮助我们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第四章所蕴含的道理。

首先,第四章强调了“无”。

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源于“无”。

事物只有在无的状态下才能具备它们的存在。

这里的“无”并非指虚无,而是指事物的本源,事物产生于无中,归于无中。

这种观念教导我们要接受事物的自然变化和流动性,并学会从无中寻找平衡和和谐。

其次,第四章还讨论了“道”的概念。

老子将“道”描述为一种无可名状的力量,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指引。

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存在,它无处不在,同时也无法被人理解。

我们应该努力与道合一,与宇宙产生共鸣,以实现内在的宁静和和谐。

除此之外,第四章也强调了“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这里的“无为”并非尽然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指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态度。

老子认为,过度的干涉和努力只会破坏事物的本然属性,反而应该学会放松,顺其自然。

只有当我们放下执着和努力时,才能在行动中体验到无穷的能量和无限的可能性。

最后,第四章还提到了“无以为利”的观念。

老子认为,过度追求功利只会让我们陷入困境,带来无尽的烦恼。

相反,若我们追求内心的平静和与道的合一,我们能够体验到无尽的快乐和满足。

放下功利的观念,我们将能够真正体悟到人生的真谛,获得更加深刻的幸福感。

总之,在《老子》第四章中,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宝贵的道理。

通过理解“无”与“道”的概念,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通过学会“无为而治”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和他人。

最后,通过超越功利追求内心的满足,我们可以获得更加深层次的幸福。

这些道理都鼓励我们放下执着,追求真实的自我,并与宇宙产生共鸣。

评析老子中的道家思想

评析老子中的道家思想

评析老子中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而老子则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在《道德经》中,老子阐述了他对道、德、无为等概念的独特看法,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评析老子中的道家思想,以期深入理解其核心观点和价值观。

一、道的本质及其作用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中最根本、最深奥的存在。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体、无处不在的,包容万物,是宇宙、自然万物的原始本源。

道具有无穷无尽的表现形式,既是万物的来源,也是万物的归宿,以其无限包容性和无条件给予的特性而深受道家弟子推崇。

在老子眼中,道是一种超越人类认知的存在,无法被凡人理解或言喻。

在人们追求享乐、物质财富的同时,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一著名观点,即宇宙起源于道,万物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

他强调人应当追求与道相合、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摒弃功利心,追求心灵上的平静与满足。

二、道德与无为老子对道德的理解与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伦理观念有所不同。

他认为道德并非一套具体的规范或道义准则,而是一种对自然的顺应和无私的行为方式。

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这一道家重要思想,即通过无为而实现事物的最佳状态。

老子认为,人们常常因为私欲和个人意志而破坏了自然和谐的状态,而无为则是一个人以道的意愿为主导,不推动、不干涉或执着于某种目标,反而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在无为的境界中,人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主动放下欲望,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和谐。

三、反思尊卑、合理减少欲望老子对尊卑观念和欲望的反思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人们常常通过对比来决定尊卑的次序,喜好贵族气质和地位,这导致了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和谐。

与此同时,老子强调欲望的压制与减少。

他认为欲望是苦难和不平静的根源,追求无止境的欲望只会导致痛苦,而减少欲望则能够使人更加满足和平静。

在老子的思想中,物质上的贫穷并非不幸,更多地依赖于内在的修养和自律。

他主张减少物质欲望,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

第三讲:老子有无观

第三讲:老子有无观
•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十一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二是指本根界的有无。 是以抽象的方式来描绘道的运 作,是属于形而上的思辨的有
无。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如: • 有无相生(第二章)
•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第四十章)
什么叫格局大,就是可以达到“鸟瞰” 的层次。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 •
唐代诗人李贺有首诗: 遥望齐州九点烟, 一泓海水杯中泻。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无为”本身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 “为”。
• “无为而治”就是要人们积极有为,而积
最终实现“大治”和“大发展”。
极有为又是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
是变易。
• 例如一个鸡蛋变成一只雏鸡: • 鸡蛋变雏鸡 雏鸡消解鸡蛋
• 有→无
无→有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现实生活中世人只知道“有”的利 益,而忽视“无”的作用。
• 老子提醒大家,“有”之所以能够
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那是“无” 在起作用。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老子形上思维的核心问题是“无”, 是“道冲”,“用之或不盈,渊兮似 万物之宗。”
天下一定太平,百姓一定富足。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 话现在已是脍炙人口、发人深
省、家喻户晓的最具智慧的一 句话了。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 •
白居易有首诗讲: “花非花,雾非雾。
• •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山大(威海)马列部 赵焱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无”的主题《老子》形上思想的深层意蕴

“无”的主题《老子》形上思想的深层意蕴

“无”的主题——《老子》形上思想的深层意蕴马德邻内窖提要:《老子》彤上学思想的主题是“无”。

“无”是最具普遍性、深刻性、本厚性的命题,“无”之规定不是任意的,在“混成”和“象”、“应当”、“百说”三个维度上被限定,具体展开为“道”形上学(包括宇宙论)、道德形上学和“言语”形上学,在中国哲学史构筑起一个相当完整的形上学体系。

关键词:老子无形上学《老子》的哲学形上学思想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正是这种批判精神使得他的目光既关注现实世界又力罔超越现实世界而去追寻现实世界背后的原因,即世界的原初原因。

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正处于一个大的历史变动时期,周代封建国家既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压力,又有诸侯与诸侯之闻、诸侯与天子之间及诸侯的臣属之间因人口过剩导致土地不敷分配而引发的兼并战争和因大量积聚财富而扩大的掠夺战争。

最终造成了“大则以王,小则以霸”(《孟子・滕文公下》)的局面,土命不听,贡纳不缴,天子对诸侯的臣属关系仅以“礼也”“非礼也”之道德约束而存。

在意识形态领域,则是对卜帝信仰的失落和天道观念的动摇,《左传-昭公f。

八年》记子产之言日:“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由此,一方面是天道观发生向人道观的转向;另一方面,代替天道而成为统治工具的是“礼”和“刑”:对领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对庶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为政》)其结果则是老子眼中历史的堕落:“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老子》五十七章)老子的形上思考正是从对现实的批判开始的。

“德”是西周春秋时代普遍袭用的社会伦理概念,自周公以来,敬德保民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模式,在《老子》看来,“德”是“道”的现实存在:“道生之,德蓄之”。

(五十一章)但社会现实之“德”颓败之“实然”.与其理想中“法自然”的“道”之“应然”之间有着太大的距离,这就促使他从高于社会现实的形f学的层碰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层问题进行思考,故而《老子》的有些历史文本,譬如马王堆帛书将“德”经管于“道”经之前,或许更符合老子的本义,也更符合历史的真实,这是其一;其二,老子从批判当时什会现状之“德”,进而探寻这一世界本原之“道”,乃是立足二于二人之生存意义的求真(真实性存在),而并非古希腊形mi上学思想霞在对科学知识的求真(真理性认识)。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读老子有无相生的感悟
老子《道德经》中“有无相生”理念是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表达了有与无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摒弃绝对化的思维,以包容、辩证的态度去理解世界。

一方面,从个人层面而言,有无相生可以引导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成功和失败。

当我们看待自己时,不能只看到成功和优点,而忽视失败和缺点。

同样,我们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他人的优点和缺点,不要过于绝对化。

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而言,有无相生思想也具有指导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们常常追求有、有为、有功,而忽略了无、无为、无功。

然而,在老子看来,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以包容、和谐、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既有“有”的追求,也有“无”的境界,这样才能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在工作生活中,有无相生思想也提醒我们要注重张弛有度,不要过于执着于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

例如,工作中,我们既要追求业绩和成果,也要注重团队建设和人际关系;生活中,我们既要追求事业和家庭的成功,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心灵平静。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平衡工作生活,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的“有无相生”思想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

在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我们要以包
容、辩证的态度去看待世界,既要追求有、有为、有功,也要注重无、无为、无功,实现平衡、和谐的发展。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

论老子“有”“无”的美学意义

无穷的创造因子 , 是万物的根源 。老子把“ 分别 比喻为深渊 、 道” 溪谷 、 风箱等 , 目的也是为了说 明道的
虚无 。正 是 以虚为 本 , 老子 才说 “ 下万 物生 于有 , 生于 无 ” 四十章 ) 天 有 ( 。 综上 所述 , 子关 于有 无 的关 系 , 以简 单地 概括 为 有无 统一 、 老 可 有无 相 生 以及 有 生于无 。
约8 2次 , 部分 被用 作 名词 和动 词 。作为 名词 的 “ ” 大 有 ,是 作为 “ ” 无 的对 立 面 , “ ” 辅 相生 , 与 无 相 相对 立 而存 在 的 。如“ , 天地 之始 ; , 无 名 有 名万 物 之母 ”… ( 老 子 ・ 一 章》) “ 《 第 、 有无 相 生 ” 二 章 ) “ 有 ( 、故
义。
关键词 :道 ; ; 有 无 中图分类号 :B 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 04— 37 2 1 ) 3— 0 1 5 23 1 10 7 8 ( 0 2 0 0 9 —0


老子 对 “ ” ‘ ” 有 、 无 的界 定
老子哲学思想以“ 为核心 , 道” 而与“ 密切相关 的就是“ ” “ 。《 道” 有 、 无” 老子》 一书 中“ ” 有 字出现
“ 字 出现约 6 无” 2次 , 它在《 老子》 一书中含义很丰富 , 作为指称万物本源和根据的道 , 它指无限、 虚
无 。如 “ , 天地之 始 。 ( 章 ) 天 下万 物生 于有 , 生 于 无 。 ( 十章 )作 为 形容 最 高 本 体 “ ” 无 名 ”一 ‘ ‘ 有 ”四 道 的 特性 , 它是 指道 是不 可感 的 , 规 定 性 ,是 谓 无 状 之状 ” 十 四章 ) “ 方无 隅 ” “ 无 “ ( ,大 、 大象 无 形 ” 四 十一 ( 章 ) 。作 为功 能 意 义 使用 的 , 等 它指 虚 空 。如 第 十 一 章 所说 : 三 十 幅 , 一毂 , “ 共 当其 无 , 车 之 用 。 最 有 ” 后 , 还指 “ 它 没有 ” “ 或 消失 ” 。如第 八章 : 夫唯不 争 , “ 故无 尤 。 意 指上 善 的人 , 因为 有不 争 的美 德 , ” 只 所 以没有 怨咎 。第 十九 章 中说 :绝 巧弃 利 , 贼 无有 。意 为抛 弃巧 诈 , “ 盗 ” 盗贼 就会 自然 消失 。

《老子》观后感

《老子》观后感

《老子》观后感《老子》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贯穿着道家的核心思想,对人类生活、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观看《老子》之后,我深感这部经典之大智慧,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首先,我被《老子》中所传达的无为而治的理念所震撼。

《老子》认为,自然之道运行无为,隐而不见,而万物自然而然地得以安宁。

这与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社会中充斥着繁杂的事务和人们的争斗纷争。

《老子》为我们指出了人类追求安宁与和谐的方向,即顺应自然的规律,无为而治。

这种理念教诲我们要学会放下执着和欲望,遵循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放下对权力和财富的追逐,以达到身心的自由与平和。

其次,我被《老子》中关于无为而知的思想所启发。

在《老子》中,提到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欲而无不欲”的理念。

这一思想表达了放下私欲和个人的偏见,从而能够超越人类有限的认知局限。

通过超越自身的欲望,我们可以清醒地看待事物,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

只有在心灵的宁静中,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自然的运行规律,理解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此外,《老子》中的“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思想告诫我们要正确看待力量和权利。

力量和权利是双刃剑,当我们正确运用它们时可以成就大事,但一旦滥用则会导致灾难。

正如水的特性一样,既能为人类的交通运输提供便利,又能给人类带来洪水泛滥的危险。

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谨慎和清醒的头脑,在行使权力和追求成功的同时,要保持平衡和秩序。

从观看《老子》之后,我也深刻认识到繁忙和追求的无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总是被工作、学业等事务所紧迫,忙碌的生活让人心力交瘁。

然而,《老子》提醒我们要懂得休息、放松,让身心回归宁静。

只有在宁静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审视自己的生活,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老子》是一部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经典之作。

它通过无为而治、无为而知等思想,深入剖析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引导我们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老子有无观之哲学解析

老子有无观之哲学解析

圖1:太極圖542:陽盛陰衰消長圖 圖3:陰盛陽衰消長圖間的變動關係,可說是就自然的觀察所作的描述,以有消無長、惟恍惟惚作為道的動態展現,以論述此一變動性。

而如此的變動不定,若就人生的進退、福禍等價值面向而言,即可說是一種兩兩關係的辯證。

而《老子》哲學的要義之一,可說在於洞悉其中的變動與辯證,而保持不執著、不黏滯的態度,圖4:地多海少消長圖 圖5:海多地少消長圖「無」的概念相較於「有」而言,確有某種特殊地位。

63就縱向而言,無可說是最高的根本或本體,或者可說是事物未存在前的空間形式,作為某種基石使一切的有從之而生;而就橫向來說,無可說是種沖虛、虛靜的狀態,若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一卷第二期總之,《老子》無的概念,存在著一定的特殊地位;就縱向而言,無是根本、是本體,或者是事物未存在之前的空間形式,一切的有皆從之而生,所以說「有生於無」,旨在強調事物的根基面。

就橫向來說,無可說是沖虛的狀態,而隱含著各種變化的可能;面對於此,老子要人柔弱、空靈以待,洞觀兩兩的變化而謀定後動。

因此,不管縱向或橫向來談有無兩者之概念,無相對於有不免受到較多的重視。

7. 結論《老子》首章云道不可說,但卻標示出有無兩個面相,作為孕育天地萬物的本始;因此《老子》思想,可說是要從有無的對演中,揭示其中玄妙深奧的道理,或者說從有無的觀照中領會不可說的道。

但《老子》的有無存在相當大的隱晦性,考之於不同版本的記載與斷句,文義的理解就各不相同。

本文在審視《老子》有無出現的脈絡中,分析出兩種不同詮解的進路,一是從縱貫面來看,以無作為有存在的基礎,從無生有,到生起天下萬物,進而關聯到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哲學思維。

而從橫切面來談,此有無說明世間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及消長變化的現象。

無論從縱貫面或橫切面而言,有無皆可視為天地萬物的根本。

而且,此泛指一切的有無,其縱橫兩面實可交錯並觀。

即天道與人道雖是直縱的關係,但就天道之兩兩變化與人事的兩兩辯證而言,此兩兩變化、辯證可分就橫向來看;顯示出《老子》重要的哲學見解——從天道自然的兩兩變化,來推演人事價值的兩兩辯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国际关系学院学期期末论文论文题目《老子》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姓名系别文化与传播系班级传播学学号指导老师《老子》又名《道德经》,由前三十七章《道经》和后四十四章《德经》组成,共五千余言,相传是先秦时期老子所著。

它率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且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遗产,对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等均产生了甚远的影响。

而《老子》以及其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中又会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如果要深入的理解《老子》的哲学,做到古为今用,那么我们就要了解其自身的内容和背景。

魏源在《老子本义》中对其有着详细的解读,他认为:“老子,救世之书也。

”“老子着书,明道救时”,“此老子悯时救世之心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初衷是在于“救世”,那么,我们就要回到老子成书的春秋时期,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危机,以更好的了解《老子》。

在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也就是社会上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周公“制礼作乐”千年后,礼乐制度走到了崩坏的边缘。

而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之外,孔子的儒家思想显然更加为世人所熟知,孔子从继承与发扬礼乐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西周的礼乐制度已然足够完美,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用“礼乐”来教化百姓,让社会不再动荡,国家稳定。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追求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并且站在肯定礼乐文化的立场,对传统的西周继承下来的制度加以“损益”的改制。

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不然,他恰恰认为礼乐制度才是造成道德衰微的原因,才是社会动荡的根本。

他认真的反思着人为的一切因素在文明中,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并尖锐的指出了礼乐制度的危机正是其自身的缺陷所造成的。

正所谓“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同他这番话的辩证思想,社会之所以产生危机的原因究其根本,不也正是人们自身自食其果吗。

对老子有无观念的理解

对老子有无观念的理解

老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了"无"的概念,被称为"无为"或"无为而治"的理念。

以下是对老子的无观念的一种理解:
无为而治:老子认为,宇宙自然的运行是无为而治的,即它不依赖于人为的干预和操控,而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和规律自然而然地发展。

人们应该效法宇宙,不要过分干预和控制事物的发展,而是以柔软的力量引导事物的自然流动,达到和谐与平衡。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认为,宇宙的运行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即它在自然的运行中无所不为,不受限制地展现自己的本性。

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执着,不要刻意追求功成名就,而是随顺事物的发展,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无为而有为:老子强调,虽然宇宙是无为而治的,但人们仍然需要有所作为。

然而,这种有为并不是强行干预和追求个人欲望,而是根据事物的自然变化和需要,以适时适度的方式行动。

人们应该发展无为而有为的智慧,善于观察事物的变化,灵活应对,做出恰当的行动。

总体而言,老子的无观念强调了顺应自然、放下执着和功利心、以柔弱之力引导事物的发展。

它提倡人们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世界,不与之对抗,而是与之共舞,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

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

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
老子以哲学家的视角从阴阳、有和无的角度对人类的本性和思考过程进行探讨,他认为“有”和“无”有道理的交相辉映,互为均衡,相辅相成。

其精神实质是把有所表现为无,无所表现为有,使两者彼此相通互生,创造了一种既有有又有无,又有无又有有的状态。

老子认为,“有”和“无”是“无穷”的。

一事有,一事无,理念是永无止境的,所谓“有”就是“无”的另一<br>
因而,超越世俗的种种认知与期待,走向崇高的虚无之理,这也是老子“无”的实践之道。

老子以“无”为自由的基础,有远见的眼光,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

而“有”则相当于老子实施“无”的形式,成为有和无的表象,反映了一种有有头脑的非理性张扬生活方式。

因此,老子以“有”和“无”之间相互交融为哲学根本,在“有”和“无”之
间找到一种平衡。

“有”给人以信心,让人有结构和安全感,但不能停留于此,否则对人的思考可能会出现拘束。

而“无”则打破传统的框架,让我们可以自由设想更多可能,让思维走出之前的界限。

有和无,不存在冲突和抵触,要完成一项行动,无须颠覆现实,只要根据自身
既有的资源,向上求有,向下求无,就可以做出有益而合理的选择。

古语曰:“古之善为人者,善用无可。

”最终,要发挥人类智慧的活力,学习老子的精神,以有和无的协调统一我们的行为,实践我们的思想。

老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子的人生观价值观
老子的价值观:
一是重视人生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品质;二是追求精神自由。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三是要有“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准备和心理状态,保持虚怀若谷的胸襟气度。

他说“知其雄,守其雌”(《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表现出了一种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

同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作了深刻的揭示,强调事物都遵循着“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的法则。

如果把握住这些原则,就可以达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的理想境界。

所谓“玄德”、“素朴”,乃是一种“至德之世”的美好理想。

「好书推荐」怎么理解《老子》的“无”和“有”——重读经典《老子》

「好书推荐」怎么理解《老子》的“无”和“有”——重读经典《老子》

「好书推荐」怎么理解《老子》的“无”和“有”——重读经典《老子》怎么理解《老子》的“无”和“有”——重读经典《老子》>>>> 高聚文/好书推荐《老子》推荐语《老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精华之作,其短短五千字之短文却是字字珠玑,句句精华,不乏为人处世的大智和治国理政的大慧,这些能够开悟人们心灵与智慧的文字,历经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的磨洗而愈加闪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乃至其他世界各国的人们。

正如德国哲学家尼采所言“《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国度里,由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三分天下而得其一,与另外的儒和释两大思想力量共同滋养着我们的文化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率先从这一经典中汲取智慧与营养,化为我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一种精神指导,为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生活而砥砺前进。

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老子是对他的一个尊称,他是春秋时期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闻名于世的伟大哲学家,道家思想之父,道教始祖太上老君的现实原型。

厚积薄发的读书人。

老子从小就聪明勤奋,善于思考,热爱读书。

特别是他成为周国守藏室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一个史官后,更是充分利用这种“近水楼台”的优厚条件博览群书,增进学识,他的学问在当时也是闻名于楚国内外。

据史记记载,孔子曾经专程从山东鲁国到河南楚国问礼于老子,并且孔子听闻老子的讲论之后非常佩服老子。

据《礼记》记载,孔子曾四次向老子请教学问。

可见老子五千字的道德经并非空穴来风的空想,而是建立在他广泛的阅读、深厚的学识以及先知般的灵感基础之上。

自创思想的践行者。

我在推荐阳明先生《传习录》的书评中谈到过,我国古代大思想家都是做人与做文、讲学与修德、知与行的大融者,老子也不例外。

人如其书,真实历史生活中的他为人谦恭不争,虚静寡欲,曰慈曰俭,不敢为人先,如他的道德经里所写“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也就是指无限扩张自己的欲望反而达不到预期目的,而那些谦虚不争的人反而“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

浅谈老子书中有与无的观念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但是众说纷纭,另有别的说法。

孔子曾评论他:「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能被孔子形容为龙,可见其人一定有过人之处,绝不会有负「龙」之名。

有些人认为老子思想是消沉的、厌世的或出世的。

例如:无为、不争、谦退、柔弱、虚无、清静等观念。

但事实上,这些观念并没有这些意思,而是老子从天地万物的运行法则中体会、归纳而得到的珍贵思想。

「有」、「无」则是用来说明这些道理的一个关键的观念。

「有」、「无」看似相对,其实并非如此。

事实上两者是有相依存的关系存在的,将在本论中透过老子的思想来一窥其中的奥妙。

道德经中提到「有无观念」的共有十四章之多,可以说非常的丰富。

然而对于「崇有」和「贵无」历代学者皆有不尽相同的见解,以魏晋时代来说,王弼提倡「贵无」,郭象则主张「崇有」,另有僧肇非有非无的「中道观」。

其他从严君平、陆希声、苏子由、程致道、李息斋、张洪阳…. 等人都各有各的评论或校释。

有与无的基本概念「有」与「无」表面上是对立的,但两者不联合在一起是不行的,道德经第十一章提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是书中以具体事物表达有无观念的典范。

三十根辐合共一毂,因为毂中间空虚,车才能产生乘载的作用。

柔合陶土做成器具,因为器具中间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

开凿门窗造成房屋,因为房屋中间空虚,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

我们可以从中明白到「有」给人带来便利,而「无」去发会它们的作用;反之,若没有「有」,也不会有「无」。

因为有辐才有毂,这就像「有无」的观念。

至于器皿的空处,房屋和户牖等之相互关系也是如此,只要缺少一项,就不成东西,不成世界了。

老子第一章开宗明义就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

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

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老子哲学中的“有”与“无”2012年02月21日老子本体论哲学的起点是万物如何成为万物本身这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由于超越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直到今天,人类仍然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解释这个问题。

老子在古代十分有限的知识积累下,运用其理性直观的思维模式,对“有”、“无”及其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且形成了中国式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色。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老子哲学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在那样一个人类心智渐开的时代,老子就有了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透彻理解。

“道”与“有”、“无”是本体论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许多西方哲学家提出的基本哲学概念都与老子哲学有着相似之处。

老子哲学中除了“道”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哲学概念之外,还有“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

从一定程度上说,“有”与“无”这一对哲学范畴正是“道”演绎其基本逻辑的“剧场”。

弄不清老子哲学中“有”与“无”的含义,也就意味着不能把握老子哲学的实质。

不少研究老子哲学的人,通过不同断句的方式来解读老子哲学,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

由于中国汉字易生歧义,让人们有不同的释读方式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比如《老子》第一章中的文字,任何一种现代翻译方式都似乎有其局限性的一面。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正确地认识老子哲学的实质——我们必须首先将老子理解为一位对宇宙本原有着深刻研究的哲学家,并且应该将其对于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的探讨理解为老子哲学中最主要的部分。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老子》甲本和乙本,两种本子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流行本“道”经在前,“德”经在后的次序不同,而与韩非子《解老》的次序相同。

有人据此认为,《老子》的思维路径,是由“无为而无不为”的伦理道德政治观点上升到哲学观点的。

然而,1993年郭店楚简出土的《老子》却是不分章节的,排列顺序与帛书及今本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子》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是经过人为编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 切相 关 , 可 以观 察 到的 。在这 里老 子认 为 , 车的作 用 在 于运货 载人 , 器皿 的作 用在 于盛 物 , 室 的作 用在 于居住 。这是 车 、 器、 室 给人 以便 利 , 所以说 : “ 有 之
以为利 ” 。然 而 , 如 果 车 子 没有 车 毂 中 空 的地 方 可
间以及个体 的身心和谐等各种关 系, 对我们 思考人类的命 运与前途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老 子有无观; 价值 意蕴 ; 有无相生 ; 自然 主义 ; 终极关怀 中图分类号 : B 2 2 3 . 1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0 1— 0 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1— 0 3 0 0 ( 2 0 1 5 ) 0 4— 0 0 5 6— 0 6
到超验界的“ 有” “ 无” 关 系, 告诉人们“ 有…‘ 无” 相 生的道理 , 提醒人们 只看到“ 有” 的好处 , 而 忽略“ 无” 的作 用 , 是 难 以有所作为 的。老子 的 自然无为 思想折射 出一种更高层 次的价值 关怀: 无为 而民 自化 , 无为而无不 为, 为 无为则
天 下 治 。老 子 这 种 自然 主 义 思 想 具 有 普 适 性 的价 值 , 普遍地 适用 于处理道 与万 物、 人 与 自然 、 人 与社会 、 人 与人 之

5 6・
此认为“ 无” 与“ 有” 是指“ 道” 产 生天地万物时 由无 形质 落 向有 形 质 的 活 动 过 程 。 因 为 “ 道” 作 为 一 种
潜藏力 , 在未 经 成 为 现 实 性 时 , 它“ 隐 ”了。人 的感 官无 法认 识 它 , 所 以用 “ 无” 来 指 称 这个 不 见 其 形 的 “ 道” 。而“ 有” 形容形上的“ 道” 向 下落 实 时 介 乎 无 形 质与 有 形 质 之 间 的状 态 。“ 无” 含 藏 着 无 限 的未
系中, 我们可以领悟老子超越一般性常规思维方式
下的境界提升 , 理解其深邃价值意蕴及哲理 。

方 所发 挥 的作 用 了 , 所 以说 : “ 无 之 以为 用 ” 。 由此 可知 , “ 有” 之所 以能 够 给 人便 利 , 多赖 “ 无” 发 挥 它 的作用 。但 只是 有 “ 有” 是 发 挥 不 了大 用 处 的 , 唯有 “ 有” 与“ 无” 配合 才 能 产 生 大作 用 。二 是 指本 根 界 的“ 有” “ 无” , 是 以抽 象 的方 式 来 描绘 道 的运 作 , 是
神 内涵 。老子 的“ 有” “ 无” , 一 是指现实界 的“ 有”
“ 无” 是指“ 有形 ” “ 无形” 。天 下 万 物 生 于 有 形 , 有
“ 无” , 是就经验中具体 的“ 有” “ 无” 来说 , 其中“ 有”
是指“ 存在物 ” , “ 无” 是指 “ 空间 ” , 是 可 以 观 察 到 的。如 : “ 三十辐共一 毂, 当其 无 , 有 车 之 用 。埏 埴 以为器 , 当其 无 , 有器之 用 。凿户 牖 以为室 , 当其 无 ,
2 0 1 5年 7月 第3 1 卷第 4期
唐 都 学 刊
T a n g d u J o u na r l
J u 1 .2 01 5
V0 1 . 31 No . 4
【 哲学研究 】

2 6 4 2 0 9 ) ( 山 东大学 ( 威 海 )哲 学与社 会发展 研 究所 , 山东 威 海
属于形 而 上 的思 辨 的“ 有” “ 无” 。如 “ 天下 万物 生 于 有, 有 生于 无 ” 。 …“ 根 据 王 弼 的注 解 , 这里的“ 有”

有 无相 生的辩证视 野
“ 有” 与“ 无” 作 为 一 对 哲 学 范 畴是 道 家 首 先 创
立 的 。老子 通过 “ 有 …‘ 无” 辩 证 关 系来 阐发 其 宇 宙 观、 认 识论 、 人 生 观 和历 史 观 , 从 而 反 映 出深 刻 的精
有 室之 用 。故 有 之 以 为 利 , 无 之 以为 用 。 ” ¨ 这 里 车轮、 器皿 、 房屋 及 其 内部 空 间 , 都 与 人 的 社会 生活
形 生 于无形 ; 也 可 以解 释 为 “ 有名” “ 无名” , 天下 万
物生 于有 名 , 有 名 生 于 无 名 。可 见 , 这个 “ 无” 不 是

要: “ 有” 与“ 无” 是老子《 道 德 经 》中 一 对 重 要 概 念 。老 子 从 “ 有 …‘ 无” 对 立 统 一 关 系 揭 示 了道 运 行 的 规
律一 自然无为。 自然主义是老子思想 的基本精神和最高价值 。老子 以天道 论人 道, 从 现 实界 的“ 有…‘ 无” 关 系说
什么都没有 , 而是“ 虚 而不无 ” , 是确实存 在而又看 不见 的 , 体 现 了事 物 从 有 到 无 、 从 无 到 有 的变 易关
系 。这里 “ 无” “ 有” 实 际 上 不是 先 后 生 成 而 是 同时
存在 , 交相 作用 , 只是 相 对 于 现 象 界 而 言 , 只看 到 “ 有” 而看不 到 “ 无” 。《 道德 经》 第 一 章 就 明 确 指 出: “ 无名 天地 之始 , 有名 万 物 之母 。… …此 两 者 同 出而异 名 , 同谓 之玄 , 玄之 又 玄 , 众妙 之 门。 ” … 无 与 有 同出 于道 , 只不 过 名 称 不 同而 已 。陈鼓 应 先 生 于

以辅 轴 , 就无 法行 驶 ; 器 皿 如果没 有 中间空 虚 的地方
可 以容 量 , 就 无法 盛物 ; 屋 室如果 没有 四壁 门 中空 的 地 方可 以出入通 明 , 就 无法 居住 。可 见 , 得 中空 的地
对 非 常重要 的概 念 。从 “ 有” “ 无” 的对 立 统 一 关
作者简介 : 赵焱 , 女, 山东威海人 , 山东大 学( 威海) 哲学 与社会 发展研 究所 、 马克思 主义教 学部 副教授 , 主要从
事 中华 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研究。
老子 的《 道 德经》 中充满 了相反 相成、 物极 必
反、 相互 转化 的辩 证法思 想 。“ 有” 与“ 无” 是 其 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