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教学内容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编者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迫切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作为技术支撑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存在的信息不及时、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许多弊端。
北京市于2006年4月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市区两级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网格化管理模式,解决了以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顽症”。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
构建全要素城市管理新模式记者:北京市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初衷是什么?武利亚:传统的城市管理非常明显的缺陷是信息滞后,城管信息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工作混乱无序,“有的事无人管,有的事多头管”,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的成本越来越高,推诿扯皮经常出现,加之管理方式上过多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粗放,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使城市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城市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
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6月下发了“京发[2005]7号”文,要求加快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还明确要求“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市区两级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切实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根据“数字北京”的总体战略部署,依据7号文件精神,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12月建成,初步构建全要素、全时段覆盖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早期的城市雏形到封建社会的成熟管理制度,再到近现代的城市化管理,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一、早期的城市雏形在夏、商、周时期,城市初现雏形,管理制度也相应出现。
这一时期,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军事中心,因此,管理制度主要围绕宫殿、城墙等基础设施展开。
城市规划、居民管理、物资储备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
二、封建社会的成熟管理制度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扩大,城市管理制度也逐步走向成熟。
秦汉时期开始推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实行宵禁制度以保证城市的安全。
同时,为了维护城市秩序,还设立了专门的市官进行市场管理。
唐宋时期,城市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如《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中都有关于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
这一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除了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成为了商业、文化中心。
三、近现代的城市化管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逐步接受西方城市管理理念。
清末民初时期,一些开明的官员开始推动城市改革,学习西方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借鉴了苏联的城市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完善了城市管理制度。
四、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早期的简单雏形到封建社会的成熟管理制度,再到近现代的城市化管理,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
这些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管理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还能为当前的城市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访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
1 0
维普资讯
“ 共 服 务 企 业 ” 公 共 设 施 与 公 共 环 公 、“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 系统市级平 台
责任监管 系统 、 数据 独 立 的监 督 中心 与 指 挥 中心 , 城 、 境 ” 并 服 务 于 “ 众 ” “ 共 服 务 企 业 ” 据等一系列数据库 、 , 公 ;公 西 宣 交换 系统 等为技术支撑 ,构成一 个完整 武 、海淀 、丰台 、 作 为 “ 共 设 施 与 公 共 环 境 ”的 提 供 者 公 石景 山 5 个区设置 了
事 件 数 据 、 类 公 共 设 施 与 公 共 环 境 数 观 。 各
管 理 事 件 的动 态 管 理 。预 计 到 2 0 0 7年 底 前 , 网格 将 覆 盖 中心 城 区约 10 0 0平
武利亚 传统的城市管理非常明显 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随着城
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 , 管理
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 。
因此 ,城市管理信息化 迫在 眉睫。 城市 的发展 需要先进 的城市管理模 式 , 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
的 长 效 机 制 。北 京 市 委 、市 政 府 于 2 0 05
加之 管 理 方 式 上 过 多依 赖 突 击 式 和 运动 式 管 理 ,缺 乏 行 之 有 效 的 长 效 管 理 机 制 , 理的技术手段落后 , 式单一 、 管 方 粗 放 ,缺 乏 合 理 的 监督 评 估 机 制 ,使 城 市
高、 效率低 , 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 , 发
能,借 助现代信 息技术 ,整合现有 城市 管理 资源 ,加 强市 民与政 府 的 良性互 动, 建立政府监督协调 、 企业规范运作 、 市 民广 泛参 与, 各司其职、 各尽其能 、 相 互配合 的城市管理联动机 制。 根据 “ 数 字北京 的总体战略部署 ,依据 7 号文 件精神 ,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经
从传统到现代—简论城市管理的转变
会应 该所 改变
变 .另一方面
从而
城市的 管理 也就相 应的需要作出转 文 境的协调发展 这样 的城 市管理实际上处于一种低层 环
但这恰恰可 以说是 城市管理之传统与现代的最大
正如世界银行 1 9 9 9年 2 0 0 0年 的发展报 次状 态
告—— 《 进 2 迈 1世纪》中指 出 全球化和地方化是对新 差别 。 的世 界发展具有 巨大影响 的相 反相 成和相 辅相成 的两种力 现代城市 管理是指 以城 市基础设施等 公共物 品为重点
致 以罚代 管 的现 象经常发生 而在管理机制上 又主要
经济增长和社 会发 是依靠行政措施对管理对象施加影响 忽略对经济 、法律
展 的空间形式 、 经济腾飞和社 会进步的空间平 台 其特性和 教 育、目标管 理等手段 的综合 运用. 在管理范 围上 . 传统 的 状 况是受制于社会经济体 制的 这也 即 在我 国的经济体制 城市管理实质上是一种 经济 主导 型“ 的管理 模式 . 即主要 由计划经 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 城市的发展 运行的方式 是 在经济建设领域 而没 有顾及城市经济、社会 生态 人
首先 坚持城市管理的三 个环 节相 互影响 .相互支撑。 与传 统城市管理重 建设轻管理 先建设后管理不 同 现代城
维普资讯
l
—
冀
— — — — — — 一
L_ ’ '
’
’
‘
∞宙 建i 旦信 皇
市管理 突出强调城市管理应 包括城市 发展的整个流程 .即 视钢筋和 混泥 土的堆积 到 处是火柴盒式 的建筑 . 片和 集 成
设计阶段 的规 划管理 、 实施阶段的建设管理 运 行阶段 的功 群 的高楼 能管理 三个 方面 . 忽视其 中一个 都会 造成人为的管理分 割 没有绿地 . 没有视野 没有景观 . 缺乏文化 更
关于从城市管理到城市治理
①f台撵树滞豁:《都『荐管理概论》+台湾商务目j书俯1987年版,辫22—26页。
一、我囝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及城市管理蕊临的挑战
3
慧识和机制。市民参与的缺位,导致城市管理活动自上丽下的单向性行为,而非自上而 下、鑫下甄土鞠链台懿双囱瞧嚣为,妇,拳&参与城裹营璎懿一个舂效途经——瞬汪会 猫拜的频率几乎为零,城市政尉管理缺乏程序上的公正。也就无法做列实体上的公正, 形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缺乏是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突出特征。城市政府与市民的关系纯 孝錾是“管”与“被营”,“命令”与“服从”约荚系,城市公共物品的提供缺少“凰应性”,
由于技术创新、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世界资本、技 术、信息等生产要索在全球的流动规模加大,速度加快并带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而 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比世界贸易的发展更快。1991—199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年均 增长率达到17.1%,是世界贸易增长率的两倍多,其发展中国家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 占2/5。。由于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成为外商投资的 大户,不少世界前500强的公司在我国占领了“据点”,并逐步扩大“地盘”。如此以 来,生产要素和贸易的跨国流动对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作为国民经济主要载体 的城市,受到的影响更直接、更巨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家与国家之问、城市 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口益密切,许多国家的中心城市不再单纯是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中 心,而逐步发展成为超国界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文化交流中心,形成国际性城 市;国家与国家之问的交流和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和竞争。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城市是一个国家的缩影,也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同时也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 要承担者。城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必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已是wTO成员国,城市管理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城市管理提出了挑战。我国的 城市管理方式明显落后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城市管理模式。也严重滞后于我 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管理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城市管理 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转变我国市管理模式显得十分迫切。
城市管理_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
城市管理: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钱振明 曾令人神往的城市正在逐渐蜕变为各种危机、腐朽、丑陋、病毒、细菌等等的汇聚之所,似乎越来越变成人们无奈的栖身地。
城市怎么了?是城市本身出了问题,还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城市的管理不善使然?世界所有地区的城市都有证据表明,城市之所以问题成堆,源于城市管理的失败。
告别传统城市管理求理想的现代城市管理新模式,正成为城市人的不懈努力。
一、传统城市管理的特征及缺陷城市管理作为人类对城市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科学管理的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维持和促进城市发展,以持续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谋取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
我们把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的城市管理活动称为传统城市管理。
其特征不仅在于城市政府是其唯一主体,而且在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上,表现为权力控制、行政命令、制度约束是主要手段,如“以罚代管”,管理的非人性化相当突出;在管理的范围上,偏重于经济建设领域,而很少顾及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差、公共管理成本过高、管理效率低下、不能对外界的变化和市民的需求做出灵敏的反应等等问题。
传统城市管理无法应对当代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的挑战。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交通拥挤、贫困、失业、社会不安等等城市所特有的“病态”、弊端和丑恶现象对城市管理提出的挑战是严峻的。
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显然已经不是政府部门所能独立解决的了。
换言之,城市问题导致的城市政府不可治理性的进一步增加,迫使我们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时,力求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发挥更大的效力来支持政府的扩大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之。
也就是说,必须对现行的城市管理模式重新做出诠释,告别传统的城市管理。
当代各国为解决城市问题,摆脱传统城市管理所处的困境,正在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寻求和探索新的更有效的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二、现代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20世纪末,改善城市管理成为一项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运动。
简析我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管理的演变及特征
不住 家 , 内不设 店肆 。市 的 四 坊
周 以 垣墙 围 圈 , “ ” 四面 设 称 阑 ;
积极 的作用 , 中不 乏精 彩与 智 其 慧 闪光 之处 , 很值 得 我们 今天 借
鉴。
门, “ 。市 门朝开夕 闭, 称 阅” 交易
聚散 有 时 。市 的设 立 、 撤 和迁 废
“ 市制” 成熟的典型 。长安城 坊 最
内有 南北 向大 街 1 条 , 1 东西 向大 街 1 条 , 城居 民区 共 14 。 4 全 0坊
“ 市 制” 坊 。市 ( 业 区 ) 商 与坊 ( 汉
代称 “ ” 即住宅 区 ) 里 , 分设 , 内 市
城 南有 一条 朱 雀 门大街 , 的东 街 西部各设 有 占地两 坊 ( 六百 步 ) 的 东市 和 西市 。街衢 绳直 , 整齐 划
。
唐 朝末期 , 经 战乱与 动荡, 历
都城 迁至洛 阳, 、 的围墙 被破 坊 市
徙 , 依官 府 命令 而行 。这种 制 都
坏, 来的市 已逐 渐消亡, 成 了 原 划
坊, 增加了建筑 , 成了居 民区。 1 2 宋代以后 的“ . 厢坊 制”
1 中国古代城 市 管理 的基 本
o d sa d e ouino r a n g me tn a ce t n d r ia,h nmo e n v lt fub nma a e n n in d mo e nChn te o i a
p p r n l e i e t r s a a iu me O a r vd a e ay sma n f a u e t r s t s S s t p o i e i r v me t n a z v o i o mp o e n d a
简析我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管理的演变及特征
简析我国古代与近现代城市管理的演变及特征黄科宏【摘要】总结我国古代城市管理的思想和理念,简明阐述我国古代与近现代的城市管理主要做法与演变过程,分析归纳不同时代城市管理的主要特点,为完善和发展当代的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0(000)004【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历史;历史特征【作者】黄科宏【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我国的城市建设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城市管理思想与管理经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维系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不乏精彩与智慧闪光之处,很值得我们今天借鉴。
1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基本演变1.1 唐代以前的“坊市制”在《周礼·考工记》的影响下,从西周到唐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城市建置的格局一直采取严格的“坊市制”。
市(商业区)与坊(汉代称“里”,即住宅区)分设,市内不住家,坊内不设店肆。
市的四周以垣墙围圈,称“阛”;四面设门,称“阓”。
市门朝开夕闭,交易聚散有时。
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依官府命令而行。
这种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持封建秩序的稳定而建立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较低。
唐代城市工商业较前有较大发展,市区规划整齐,被看做是“坊市制”最成熟的典型。
长安城内有南北向大街11条,东西向大街14条,全城居民区共104坊。
城南有一条朱雀门大街,街的东西部各设有占地两坊(六百步)的东市和西市。
街衢绳直,整齐划一。
唐朝末期,历经战乱与动荡,都城迁至洛阳,坊、市的围墙被破坏,原来的市已逐渐消亡,划成了坊,增加了建筑,成了居民区。
1.2 宋代以后的“厢坊制”至北宋,自古相沿的“坊市制”已被打破,“厢坊制”逐步建立。
洛阳城内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坊中居民面街而居,沿街成市,这是洛阳城市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并带动全国。
2024年城市管理的创新与改革
完善视频监控网络
加强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实现全城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整合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资源,建立联动机制,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加大打击力度
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态势,露头就打 ,绝不姑息。
开展节能宣传和培 训
加强节能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节能意识和技能。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
01
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处理,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02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项目,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减少废弃物排放。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先进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市民需求与满意度调查
市民需求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访谈等方式 ,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的具体需 求和期望,为制定城市管理政策
提供参考。
满意度评估
对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进行满意度评 估,了解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可程 度和意见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 题。
数据分析与应用
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市 民需求与城市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规律,为城市管理的创新和改革 提供数据支持。
2024年城市管理的 创新与改革
汇报人:XX
2024-02-04
目录
CONTENTS
• 城市管理现状与挑战 • 创新理念及技术应用 • 体制机制改革方案 • 公共服务提升策略 • 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举措 •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案 • 总结与展望
01 城市管理现状与挑战
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的教案
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主要教授城市化和城市管理这一话题,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城市管理的意义、措施和挑战。
通过讲解案例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对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背景、原因、影响、意义、措施和挑战。
三、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了解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的本质和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把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
四、教具准备PPT,多媒体教室五、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通过一段短视频或图片,让学生对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的概念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主要由哪些因素导致?3)城市化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哪些挑战?2、解释城市化的背景和原因(15分钟)通过PPT和讲述,向学生介绍城市化的背景和原因,包括人口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潮流等。
在此基础上引入城市化的影响。
3、探讨城市化的影响(15分钟)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城市化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在此过程中,老师应鼓励学生提出具体、详实的事例加以说明和论证。
4、介绍城市管理的意义和措施(15分钟)通过PPT和引用案例,向学生展示城市管理的意义和措施,包括城市规划、环境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
要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明了。
5、分析城市管理的挑战(15分钟)让学生分组分析城市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提出具体的挑战,如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和城市治理等,并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方案。
6、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通过PPT,向学生汇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作业布置可以是对本节课课后反思、复盘,或老师与学生一起构思发展本地区对城市支持减负政策的方案。
六、教学方法1、PPT讲授法;2、案例研究法;3、问题导向法;4、讨论学习法七、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城市化和城市管理的了解和理解水平,学生利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时的思维活跃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浙教版品社四下《城乡巨变》教学设计
浙教版品社四下《城乡巨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城乡巨变》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城乡生活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城乡生活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城乡巨变,学生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城乡巨变的意义和价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城乡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认识城乡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深入理解城乡巨变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城乡生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城乡巨变。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用于创设情境和对比展示。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3.准备感人故事,用于情感教育的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我国城乡生活的巨大变化,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组对比图片,展示过去和现在的城乡生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城乡巨变。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城乡巨变的原因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城乡巨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城市管理教案.doc
《城市管理》教案课程名称:城市管理总课时:54 周课时:3 使用教材:城市管理概论授课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前期课程:《城市经济学》第二节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一、城市发展成略制定的技术路线1.发展条件2.发展目标3.矛盾与困境4.模式与机制5.对策措施二、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程序和工作1.了解情况和分析研究2.战略目标制定的决策3.战略目标分解和战略措施的制定三、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方法第三节新世纪城市发展战略要点一、制定面向国际新环境的城市发展应对战略1.新世纪城市发展的国际新环境2.城市发展应对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二、正视城市化差距,制定与实施城市发展的追赶战略1.我国城市化水平的国内外比较2.城市发展追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三、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矛盾与城市发展调整战略的实施1.重视与城市姓质相关的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掌握新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战略的制定;新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的重点讨论案例2.简述城市发展战略制定的一般程序与工作3.论述新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的要点14 3 4.开拓资金筹措渠道,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资金保障第三节城市形象传播一、传播与城市形象传播二、城市形象的传播方式1.人际传播2.组织传播3.大众传播三、城市品牌与城市形象传播1.城市品牌的构成要素2.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思路四、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政府公关活动1.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政府公关制作2.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政府公关实践五、城市形象传播的管理与维护1,加强城市形象传播者的全面教育容与措施,城市形象传播中的政府公关活动,城市形象传播的管理与维护。
第九章城市郊区管理第一节城市郊区化一、城市化中的郊区化二、我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与特点1.我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2.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三、我国郊区化管理的政策建议了解城市化中的郊区化,我国的城市郊区化现象与特点,城市郊区的概念与我国郊区化管理的政策建议,城乡结合部的管理思路。
讲授讨论案例同上 1.什么是城市郊区化?我国城市郊区化有什么特点?2.谈谈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管理对策?3.城市郊区的概念及其层次划分是怎样的?4.谈谈你对城乡结合部管理的看法?市建设与管理,数字城市运行管理,“数字北京”的建设, “数字北京”的管理。
第二讲:市政管理模式变迁与范式转换
理——城市网络合作治理——中国国情下:政府主导的 合作治理。
治理强调多元主体、强调多中心和权威、强调多元之间的协 商参与过程等,但治理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效果。当在中国语境 下应用治理的概念时,必须首先考虑到中国的政治体制特点和 文化传统。
我们所说的城市治理非西方竞争性多元民主下的城市治理, 而是城市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或协同治理 。强调政府主导而非多中心的分散化、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而不 是单一主体、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强调共享而不是独占。
❖ 1、特点
❖ (1)管理主体单一:单一的官僚制组织,城市政府单独承担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科层制特点
❖ (2)管理职能泛化:无所不包,垄断了城市事务的各种领域, 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
❖ (3)管理手段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行政审批制度,行政 命令等
❖ (4)价值取向倒置:目标在于城市公共利益,但往往通过秩 序和公共利益的关联性,将社会秩序作为首要价值目标。强 调控制,强调稳定,力求把一切纳入管理范围,使之固化。
政府主导下的合作治理或协同治理,首先与我国一党执政、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政治体制特点是适应的,其次合作治理 的理念也与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和谐思想一脉相承。再者,这种 理论观点吸收了协同学理念,契合了城市高度集聚性对管理的 系统关联性的要求。
城市合作治理中强化政府主导的必要性
❖ 1、政府自身的特点和功能
城市管理理论课件
城市规划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挑战
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和整体性,导致城市 发展失衡和资源浪费。
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的前 瞻性和整体性,同时注重规划的落地实施 和动态调整。
挑战
解决方案
城市规划缺乏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导致 规划脱离实际和民意。
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让规划更加贴 近实际和民意,同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及时调整规划方案。
城市环境规划
涉及城市绿地系统、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等方面,旨在实现城市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方面,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物质基 础。
城市环境监测与保护
通过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方式,保护城市环境质量, 维护生态平衡。
03
城市管理实践
城市规划实践
城市规划原则
03
城市环境治理原则 02
城市环境治理措施 04
在城市环境治理实践中,应遵 循生态优先、预防为主、综合 治理等原则,确保环境治理的 科学性和有效性。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包括政府监 管、企业自主治理和多元主体 协同治理等模式,应根据城市 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 发挥各方优势,推动环境治理 的创新和发展。
数字化城市管理
总结词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
详细描述
数字化城市管理通过建立城市管理信息平台,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实现城市 管理的实时监控、预测预警和快速响应。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公共服 务水平,降低城市管理成本。
绿色低碳城市管理
总结词
绿色低碳城市管理强调可持续发展和 环境保护,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管理课程设计
城市管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任务,了解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城市管理规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城市管理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城市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介绍城市管理的定义、特点、目标、原则等基本概念。
2.城市管理的主要任务:介绍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环境管理、城市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3.城市管理的方法和技术:介绍城市管理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如城市规划方法、城市管理技术、城市监测和评估技术等。
4.城市管理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城市管理案例,让学生了解城市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和挑战。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城市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任务,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
2.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一些典型的城市管理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城市管理中的一些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教师准备城市管理相关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
2.参考书:教师提供一些城市管理的参考书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多媒体资料:教师准备一些城市管理的多媒体资料,如图片、视频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教师准备一些城市管理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城市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以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城市管理优化方案范文(二篇)
城市管理优化方案范文城市管理优化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管理优化方案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下面将就城市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城市交通管理优化方案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之一,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和人民群众的出行体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规划,统筹考虑城市布局、交通流量、交通网络等因素,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容量。
2. 发展公共交通: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运力,改善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质量,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
3. 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加强交通信号控制,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4. 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交通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交通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实时、准确的交通信息查询和导航服务。
5. 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实现交通信号的智能调控、车辆的智能导航和停车场的智能管理,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
二、环境保护优化方案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管理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要保护好城市环境,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系统,及时掌握城市环境的变化和污染情况,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2. 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促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强对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和教育,推广垃圾分类投放和处理设施,减少垃圾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4. 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提高环境保护法规的执行水平。
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和问题解决方案
第一节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及主要问题一、城市管理体制的旧模式城市管理体制是建立在经济体制基础上的,与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相适应。
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管理体制。
建国后中国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条块分治、以条为主、建管合一的城市管理体制。
与其他城市相同,杭州已经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城市管理体系和“城市政府统一领导、城区政府全面负责、街道(乡镇)负责实施”的城管格局。
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的城市行政管理系统中,“条”(即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占有主要地位,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块”是次要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杭州市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承担了直接管理城市各系统的责任。
城市管理体制旧模式造成的结果,一是管理观念落后,表现为对城市管理重视不够,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落后观念。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对城市管理的内涵理解过于狭隘,将城市管理仅仅理解为经济领域的行政指令和公共领域的市政管理。
二是管理体制落后,首先表现在管理机构重叠、各自为政,在城市管理上缺乏统筹、协调和规划;其次表现在城市管理的事权、财权过于集中在“条”上,城区政府和街道往往责大权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城市管理难于落到实处,更难实现持续、长效的管理;第三表现在基层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度不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有责无权,体制不顺,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缺乏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杭州城市管理体制存在以下几方面弊端。
⒈政府统包,缺乏效率,微观经营与宏观管理相混同。
计划经济时期,城市政府的经济调控功能、国有资产的管理功能与企业的微观经营管理活动界限不清,政企不分,混为一体.城市政府为了实现对成千上万个工商企业的直接行政性管理,不得不设置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
这些机构又造成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权限不清,机构重叠、政出多门、互相扯皮、官僚主义等问题出现.⒉计划经济,缺乏市场,人为意志代替市场价格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城市管理模式的嬗变编者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迫切需要使用信息化的手段作为技术支撑改变传统的城市管理存在的信息不及时、专业管理部门职责不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机制等许多弊端。
北京市于2006年4月在全国率先开通了市区两级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网格化管理模式,解决了以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顽症”。
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委员武利亚。
构建全要素城市管理新模式记者:北京市建设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初衷是什么?武利亚:传统的城市管理非常明显的缺陷是信息滞后,城管信息获取成本高、效率低,造成城市管理工作被动,发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
随着城市的发展,管理专业分工也越来越细,城市管理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管理工作混乱无序,“有的事无人管,有的事多头管”,部门之间协调合作的成本越来越高,推诿扯皮经常出现,加之管理方式上过多依赖突击式和运动式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管理的技术手段落后,方式单一、粗放,缺乏合理的监督评估机制,使城市管理始终处于一种综合协调缺位,管理工作不到位的尴尬境地。
因此,城市管理信息化迫在眉睫。
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时代呼唤着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和监督的长效机制。
北京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6月下发了“京发[2005]7号”文,要求加快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还明确要求“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理顺市区两级政府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切实发挥市区两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根据“数字北京”的总体战略部署,依据7号文件精神,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经过市、区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12月建成,初步构建全要素、全时段覆盖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记者:全时段、全覆盖比较好理解,什么是全要素城市管理?武利亚: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简称GBCP模式。
G (Government)为政府、B(Business)为公共服务企业、C (Citizen)为公众、P(Public、Product)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载体,“公众”是“政府”、“公共服务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对象,“政府”调节并维护公共秩序,监管“公共服务企业”、“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并服务于“公众”;“公共服务企业”作为“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提供者接收来自“政府”、“公众”的信息,通过改善“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的数量和质量满足“公众”的需求。
GBCP之间的信息快速传递和互联互通,可以理顺公共管理服务信息在政府、公众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公共服务企业、社会公众之间的互动来开展城市管理,从而满足公众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依据这一理念,着眼城市管理全局,理顺条块关系和解决实际问题,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以接收、分发、处置、反馈为基本工作程序,以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数据、各类公共设施与公共环境数据等一系列数据库、责任监管系统、数据交换系统等为技术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应用城市公共管理服务GBCP系统,有助于实现管理有序和社会和谐。
对政府来说,在公共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可以做到“责任清、数据明、协调快、决策准、服务好”。
对于公共服务企业来说,可以实现“服务规范、信息共享、协同作业”;对于公众来说,可以“反映情况方便,请求援助快捷,获取服务及时”。
而且,通过提高事后处置效率,降低损失;加强事前规划、事中监管,减少事故发生,长远来说,能够极大地降低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预期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八城区万余网格实现城管全覆盖记者: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市级平台投入正式运行已有2个月,请介绍一下该系统的建设情况。
武利亚: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是一个以市区两级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和市民为主体,集成网络技术、3S技术、移动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包括专职城市管理监督人员及监督与指挥中心的具有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的综合系统。
系统通过联网、数据共享以及资源的整合,为不同的权属单位搭建了统一的事件处置工作平台,建立统一规范的工作流程,形成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公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联动机制。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是基于“1+8+N”的运行架构进行的。
这里“1”即1个市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
“8”即8个区级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包括东城、崇文、朝阳3个区分别设置了独立的监督中心与指挥中心,西城、宣武、海淀、丰台、石景山5个区设置了监督指挥中心,以保障信息平台的运行。
目前,各区监督指挥中心在岗人数约200余人。
“N”即指多个与城市管理相关的委办局和公共服务企业信息系统。
系统截至到2006年3月,覆盖了全市约269平方公里的71个街道,1104个社区范围,共划分城市管理网格11063个,城市部件137万个,城管监督员到位1706人,配置“城管通”手机4600个。
此系统是我国第一个率先建成的覆盖大部分城区范围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了对6大类、92小类城市管理部件,5大类、69小类城市管理事件的动态管理。
预计到2007年底前,网格将覆盖中心城区约1000平方公里的地域范围。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一经投入试运行即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截至2006年3月底,在试运行的3个月时间内,城8区共处理案件110766件,办结90324件,结案率达到80%以上。
各区上报市级平台处理部件、事件问题共3384件,在相当程度上使北京市城市管理的面貌为之一新,随着系统运行机制的逐步理顺,各种技术的应用更趋合理,以城市管理新模式为指导的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必将发挥更大的功能。
部件事件全天候动态监控与掌握记者: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功能具体有哪些?武利亚:首先是实现了城市网格化、编码化、动态数字化管理。
通过划分网格,对网格内部件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建库整合,实现了对城市建成区的网格化、编码化、数字化动态管理,使网格化区域内的公共设施部件的状态及各类事件的发生处置,均处于动态监控与掌握中。
在划分了网格的城区范围内实现了城市部件精确定位,初步形成以城市管理监督员队伍与专业巡查处置队伍相结合,全时段监控,敏捷反应的工作机制。
其次是规范了流程,实现了城市管理网络化。
北京市市属各相关委办局和行业单位接入平台后,消除了专业管理孤岛现象,具备了实现管理网络化联动的可能性。
初步梳理了市级与城市管理有关的各部门及所属公共服务企业的职责权限和职能分工,对条块结合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规范。
三是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加强日常和应急指挥能力。
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中整合了扫雪铲冰作业监控系统和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日常和应急指挥系统。
全市市属作业单位的扫雪铲冰车大部分已加装了GPS 定位系统,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可结合交通路况实时信息对这些扫雪铲冰车在道路上的分布、作业情况进行实时视频和位置监控、跟踪以及作业调度、情况查询统计。
一旦发生大雪、暴雪,可基本做到情况明、调度及时,确保城市交通畅通。
北京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一期)整合了来自18家公共服务企业的现有12种地下管线数据,初步实现对城市四环路内的大部分区域的地下管线查询和抢修、抢险指挥。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将管网数据与网格数据整合到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更好地实现了城市应急、安全维护与日常管理的结合。
四是建立了评价监督体系。
依托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梳理城市管理业务流程,从评价对象、评价主体和方法、评价内容、评价指标等方面较全面加强了监督评价体系。
五是拓宽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渠道。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除建立了12319城市管理服务热线,还设立了外网网站、短信平台、城市管理广播媒体互动等多种与社会公众沟通的手段,拓展了服务渠道,加强了城市管理的透明化和公众参与,强化了政府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城市日常和应急管理中,在强化了以网格为基本单元的属地管理同时,建立了政府、企业、公众间顺畅沟通的渠道,减少了管理中的环节与层次,建立了公众在城市管理中的话语权,形成了三者间的联动协调制度,为城市管理中各类问题的快速发现、敏捷反应、及时处置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全面和谐记者: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相比,北京市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创新。
武亚利:首先是创新全要素、全时段、全覆盖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北京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在东城区及各区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了城市管理模式。
围绕提供优质的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企业、公众间的和谐互动开展城市管理。
建立以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为依托,围绕“1个目标”,抓好“2条主线”,调动“3个主体”,实现“4个和谐”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1个目标:即全天候、全方位、高效率地提供优质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2条主线:即以区域的网格化管理与行业的网络化管理推动信息化城市管理体系的建立,抓好两条主线的结合,加强条块协调与联动,强化综合管理、系统管理,以信息化切实推动城市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创新;3个主体:即政府、公共服务企业、市民3个主体,以民为本,三者和谐互动开展城市管理;4个和谐:即通过政民和谐、政企和谐、企业与市民和谐这3个和谐,达到社会全面和谐。
二是区域管理网格化、行业管理网络化,建立了信息整合、条块联动的雏形,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除与8个区级平台对接外,还与相关的委办局、公共服务企业实现了对接,围绕城市管理公共部件、事件处置的完整闭环,实现了专业管理的网络化,为理顺条块关系,推动建立城市管理“条”、“块”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创造了条件。
三是整合重要基础设施,把握城市生命线。
我们在部件普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北京市各大型公共服务企业的涉及城市安全运行的37种重要基础设施作为兴趣点落在了网格图上,纳入了系统管理。
为提升城市的日常与应急管理水平,实现精准定位、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奠定了基础。
四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网络技术、3S技术、移动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城市管理中广泛应用,为第一时间现场发现并高效处理问题、敏捷反应提供了手段。
信息、通信技术进一步推动流程规范和再造,使得信息畅达、流程公开、多元信息良性互动,保障了政府在为市民提供高质、高效公共服务中的流畅运转。
五是系统建设重塑城市管理模式。
系统的建设和运行,重新明确了政府、企业、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角色和定位,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充分回应公众需求、全面接受市民监督的城市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