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问题及其它 杜争鸣
分析中国学生有问题的语音难点
分析中国学生有问题的语音难点语音练习的技巧:*全神贯注地听*精益求精地模仿*一段时间内做大声朗读的练习。
“中国学生语音的常见错误及改正方法”1.双元音发得不到位纠正的方法是注意双元音必须充足地从一个音滑到另一个音。
可练习以下单词:ay as in day,age, ate, aim, day, may, stay, play, made, paper, play, baby, way, weigh, crazy, tray, gray, remain,oh as in goold, owe, omit , know, show, throw, don’t, vote, told no, gold, sold, nose,i as in eye,i, dive, ice, iron, like, my, tie, why, life, drive, child,oi as in boy,oil, oyster, boy, toy, enjoy, point, choice, boil,ow as in now,out, hour, ounce, now, how, plow, found, doubt, about2.几个容易发单元音eh as in egg,end, egg, exit, met, best, pen,a as in at,am, add, act, can, dance, land3.几个容易出错的辅音v as in vote,vote, voice, very, above, live, believe, every, private, seven,w as in we,week, window, water, always, homework, someone,th as in think,thank, thin, thunder, both, month, tooth, healthy, bathroom, nothing,th as in these,the, this, their, breather, smooth, bathe,bother, mother, together,r as in red ready, ripe, room, wrist, arrive, worry, correct,i as in like eel, bottle, bowl, leave, lesson, late, pull, bell, smell, police, village4.单词的重音只要把最常用单词列出来并标出重音,经过短时间强化练习就可以把单词重音读准。
杜争鸣:应全球时代号角,张中华文化旗鼓--典籍英译研究战略及外语教育改革
从典籍英译特征看其语言学作用
典籍英译特征 最大程度关照原文语言风格特征 最大程度关照原文语言思维模式 最大程度关照原语固有文化参照 典籍英译的语言学作用 通过典籍的内容从根本上学习中国文化 通过语言与思维接触促进语言发展创新 通过规范的翻译促进翻译教学与研究 通过最贴切原文的语言促进双语学习
典籍英译关照下的语言与翻译教学
基础之基础
典籍英译大型综合语料库
全国典籍英译研究会(一级学会)
国家教委英语专业指委会,国家外文局及各地对 外出版机构,国务院汉办,对外图书推广计划办 公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高等院校 典籍英译专业,国外汉学研究机构
中国文化 为龙头的东方文化 在全球影响的上升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
.ppt2
例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oochow University
译
史与
史
翻译与翻译史
典 籍 英 译
ppt3
与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oochow University
用典籍英译教授、学习英语 英语的观点与理据 英语
语言学习自然轻松必然高效(自然英语学习法) 语言与文化并非简单不可分离,二者可以重组 利用中国文化学习外语是最自然的高效学习法 语言学习的翻译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自然学习法 典籍英译是翻译的典范和代表 结论:以汉译英文本译做英语教材胜过英美最优 秀的原版教材;以典籍英译为中心的英语教材编 写是英语教材本土化的基础
应全球时代号角, 应全球时代号角,张中华文化旗鼓
典籍英译研究战略ingled16@
全球化、 全球化、中国全球化视野中的典籍英译
美国、西方经济技术 单极影响的全球化 各国经济 国经济高 国、亚 各国经济高 发 级 球 ppt1
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浅析
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问题浅析摘要: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发音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问题,这是因为学生所熟悉的汉语与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在语音系统上存在很大差别,而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语言迁移现象,于是学生在发音上容易受他们的母语,即汉语的影响,从而形成发音错误和偏差。
根据语言迁移理论,通过汉语和英语发音的对比,分析常见的中国学生英语发音错误,可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发音问题语音系统对比不同点语言迁移IntroductionAccurate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are the basic quality of a language user. However,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ese students’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 resulting from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their mother tongue—Chinese. Examples of errors made by English learners in pronunciation are common, displaying on both segmental and suprasegmental levels.The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pronunciation which are not so obvious can easily cause negative transfer. By contrasting the sound systems of the two languages, learners will be clear about the causes of theproblems and learn some skills to avoid or tackle these problems.1. Problems in Pronouncing Segmental PhonemesDifferent languages have different phonemic systems. Still, there exist true linguistic universals and near universals in all languages. An awarenes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new and the native language can help students realize which of their native language speech habits can be transferred to the new language and which can not.Problems for Chinese students at segmental level can mainly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Problems with Sounds Totally New to Chinese StudentsSome English sounds do not exist in the Chinese sound system, which leaves a gap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 sound systems. Thus it imposes certain limitations on the Chinese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learning. As a result,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re always trying to find a similar sound in Chinese language to substitute for the English sound, which causes deviation:(1)Many Chinese learners ign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 and /v/. Because in Chines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w] and [v] is not phonemic, . sound substitution of the two soundscannot cause differences in meaning. As a result, although the students may clearly know the manner of articulation, they still wouldn’t like to make effort to distinguish the two sounds. For example, the phrase ‘very well’is always wrongly pronounced as /veri vel/ or /weri wel/.(2)/θ/ and / / are sounds which fail to find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Students usually produce /s/ and /z/ because alveolar causes less effort and is easier to pronounce than dental. Much practice is needed for Chinese students to get used to the special way of pronouncing.(3)Vowel length does not cause differences in Chinese. Different tones are used to distinguish sounds of the same quality. For example, mā, má, mǎ, mà represent four different words. In Chinese, since there are tones, the meanings of words can be told easily. Although students are told in English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short vowel and long vowel, they don’t thoroughly know the way of articulation. In English the short vowels do not need much muscular tension; the tongue should be held loosely. In Chinese there are no such lax and tense pairs, thus they become difficult for Chinese students. Actually few Chinese students can clearly distinguish short vowels from long vowels.(6)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diphthongs in English vowels has an obvious process of glide from one sound to another with certain length and degree, and the shape and width of mouth, but the diphthongs in Chinese do not have these characteristics. When pronouncing a diphthong in Chinese, the shape of mouth is relaxed, and there is no obvious process of gliding.(7)/i/ is sometimes pronounced by Chinese students as /ei/ when following an “h”. That is because /h/ and /i/ never appear together in Chinese. What’s more, “h”(/x/) in Chinese is a velar fricative while /h/ in English is a glottal. Thus history (/`hist ri/) is often pronounced by some Chinese students as/`heist ri/ and he (/hi:/) as /hei/(like “嘿” in Chinese).2. Suprasegmental Analysis on Pronunciation ProblemNunan argues that suprasegmental contras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when moving from a non-tonal language like English, in which pitch changes indicate attitudinal and emotional meaning, to a tonal language like Thai in which changes in intonation and pitch mark phonemic differences. This part is to discuss the Chinese students’pronunciation problems by analysis from suprasegmental aspects—stress, intonation and liasion:Analysis in StressStress patterns are vital in English pronunciation, and sometimes the stress alteration will result in the change of part of speech such as nouns and verbs which is confusing to the beginning learners. For instance, record /ri`k d/ is a verb with its stress on the second syllable, while record /`rek d/ is a noun with its stress on the first syllable, and content /k n`tent/ is a verb, while /`k nt nt/ is a noun. The beginning learners cannot distinguish this because in Chinese tone is used to distinguish words and it only has sentence stress, while English has primary stress and secondary stress both in words and sentences.The beginning learners tend to stress each syllable when reading an English word and stress each word when reading an English sentence. For example, they usually pronounce greenhouse /`gri:nhaus/ as /`gri:n `hause/, blackboard /`bl kb :d/ as /`bl k `b :d/. And because in their native speech each word is read with almost equal stress, they tend to stress each word in a sentence.Students should know that English is timed by stress; when reading an English sentence, we do not consider how many syllables in a sentence, and the non-stressed words are usuallyread vaguely.Analysis in IntonationEnglish is generally regarded as an intonation language, while Chinese is a tone language. In English, the change of intonation in a sentence can be used to express different meanings and different emotions of the speaker. English has a number of intonation patterns which add conventionalized meanings to the utterance: question, statement, surprise, disbelief, sarcasm, teasing. The most active elements of intonation are the tones, which always occur in association with stress.Although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ave tones,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functions of the ton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In a tone language like Chinese, the tone syste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vocabulary. There are four tones in Chinese. English is quite different in this respect. The English tones are used according to the contexts. They function at the level of utterances (or discourse), not at lexical level as in Chinese. Students should have such knowledge about intonation and tone. They should know a certain tone in English expresses a certain meaning or attitude and arbitrarily using tones is not accepted when speaking English.Analysis in liaisonLiaison means the linking of sounds or words in connected speech. If we want to speak English fluently, we must try to link words together smoothly and naturally. In other words, we should learn to produce connected speech without gaps between words: the end of one word should flow straight on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next in the same sense group.Although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sentences are made up of syllables, the juncture between syllables and words are quite different. In Chinese each character is a syllable, we pronounce them one by one with clear division. But in English there is no clear division between syllables in the same sense group.3. ConclusionTo erase these problems all is impossible, but in practice negative transfer does reduce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learner's proficiency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mitation is necessary; and the phonetic knowledge as well as some phonological rules should be learned systematically which will be helpful to reduce the errors.References[1] He, Shanfen. Practical English Phonetics [M].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1992.[2] Nun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xtbook for Teachers [M]. New York: Prentic Hall, 1991.[3] 戴建东. 谈谈英语语音与英语学习[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04-105.[4] 洪明. 英汉语音差异与英语语音习得产生的母语负迁移作用[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8-111.[5] 王桂珍.英语语音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 赵帆声,王庆祥. 英语语音释疑[M]. 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91.[8] 赵德梅.英汉比较语音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
论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及意义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及意义姓名:陆雪晶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林伟杰20090504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中国英语是英语世界化的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英语变体。
它区别于中国式英语,即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过渡语,而是基于规范英语并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反应中国人特有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的英语变体。
它具有区别于规范英语的语音、语法及语用特征及功能。
本文通过语言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英语世界化理论及认同协商理论论证了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变体的客观存在。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解释了英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英语世界化理论说明了中国英语客观存在的外部原因,而认同协商理论则从身份认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国英语存在是中国人集体身份认同的需求。
中国英语的研究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世界英语;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英语变体;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iiiiiii————iiiiiiiiiiiiiiii■■■■■■■●■■■■■■■■■■■■■_AbstractAsalocalizedvarietyofEnglish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ChinaEnglishistheproductof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Englishasaworldlanguage.DifferentfromChinglish,whichistheresultoftheChinesepeople’SEnglishlearningunderthenegativeinfluenceofChinese,ChinaEnglishisavarietyofEnglishreflectingtheuniquepatternsofChinesethinkingandChinesevalues,谢thitsownphonetic,grammaticalandpragmaticfeaturesandfunctions.ThepresentpaperaimstOprovidereasonsfortheobjectiverealityofChinaEnglishasavariety,fromtheperspective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WorldEnglishesTheoryandIdentityNegotiat椋铮?Theory.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cultureprovesChinaEnglishasanaturalresetofthecombinationofEnglish谢tllChineseculturewhenitiSusedinChinamoreandmoreextensively.WhileWorldEnglishesTheoryprovidestheouterreasonfortheexistenceofChinaEnglishasallobjectivereality,IdentityNegotiationTheoryexpoundsChinaEnglishasaresponsetotheinnerneedoftheChinesepeoplefortheircultureidentitywhentheycommunicateinEnglish埘ththosefromdifferentculturalbackgrounds.Finally,thestudyonChinaEn【班shisofgreatsignificancetothestudyofnotonlylinguisticsbutalsoappliedlinguistics.Keywords:worldEnglishes;ChinaEnglish;Chingl椋螅瑁唬牛睿纾欤椋螅?variety;.Ⅱ.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国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
中国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中国英语口语作为一种非母语英语,与传统的英语国家的英语口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与外籍人士交流时,我们可能会遇到许多误解和不理解的场景。
以下是中国英语口语存在的几个问题:1.发音问题中国英语口音与英语国家的英语口音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中文的发音特点和英文的发音特点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在发音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
例如,辅音和元音的发音等都有一定的区别,这就导致了一些词汇或语音的发音不正确。
2.语法问题中英语法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别。
因为中文句子的结构相对较为简单,常用的语序为主谓宾的结构,而英文句子结构则较为复杂,如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要素的组合,因此表达上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时,中国人常常会忽略英语语法中的一些要点。
3.词汇问题中英文之间的词汇差异也比较大,中文中的一些词汇在英语中可能不存在,或者与英语的表达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别。
同时,中国人在英语交流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当言辞或使用不正确的词汇,导致交流的效果不佳。
4.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较大,其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国人在表达时可能会过分使用虚称或委婉语,这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则显得不够直接和真诚。
此外,中国人在与外籍人士交流时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出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因此,我们在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时,应该注意以上几个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水平。
可以通过学习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来克服这些问题,同时了解英美文化和传统,以便更好地与外籍人士进行交流。
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卢刚【摘要】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国际语言或世界语言,英语的繁荣和扩散及其在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中的重要性带来了英语教育的相应变化和发展。
本文分析了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概念旨在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角度来探讨中国英语【关键词】标准英语 中国式英语 中国英语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们不时会遇到一些与英语有关的名词概念,如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标准英语,中国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等等。
这些概念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很容易被混淆,为了更好的加以区分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
一、作为母语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和作为外语的英语按照社会功能,英语主要划分为三大形式:(1)母语/本族语(ENL);(2)第二语言(ESL);(3)外语(EFL)。
这种划分也许不够确切,但是这三种形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前复杂的英语形势。
如上所说,ENL国家指的是那些历史上将英语作为母语或本族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有其共同的传统文化和英语语言基础;ESL 国家指的是那些曾经被英国殖民的国家(如印度、尼日利亚、新加坡等);EFL国家指的是那些用英语与说英语的本族人和外国人交流的国家。
Kachru作了与以上三种英语形式相对应的分类:他把世界英语分为三个同心圈(three concentric circles):内圈(the Inner Circle)、外圈(the Outer Circle)和扩展圈(the Expanding Circle),他们代表了不同文化情景中的英语发展形式、英语习得模式和英语的功能分配。
内圈人所说的英语是“提供准则”(norm-providing),外圈人所说的英语是“发展准则”(norm-developing),扩展圈人所说的英语是“依赖准则”(none-dependent)(P356)。
汉英语言对比参考答案
汉英语言对比参考答案汉英语言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表达方式等方面对汉英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两种语言的异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语音对比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以声母、韵母和声调为主。
汉语普通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和4个声调,声调的变化可以改变词义。
例如,“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其语音系统包括元音和辅音,没有声调的概念。
英语的发音更依赖于元音和辅音的组合,以及重音的分布。
例如,cat (猫)和bat(球棒)发音相似,但意义不同。
二、词汇对比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每个音节都有意义,词汇的构成往往是通过词根和词缀的组合。
例如,“电”(diàn)可以与“视”(shì)组合成“电视”(diànshì),表示一种视觉媒介。
英语词汇则以多音节词为主,词汇的构成可以是词根、前缀、后缀的组合,也可以是复合词。
例如,“television”(电视)由“tele-”(远的)和“-vision”(视觉)组成,表示通过远距离传输的视觉媒介。
三、语法对比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灵活,词序和虚词的使用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
例如,“我爱你”(Wǒ ài nǐ)和“你爱我”(Nǐ àiwǒ)通过改变词序来表达不同的主宾关系。
英语的语法结构则较为固定,依赖于词序和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
例如,“He loves me”和“I love him”通过使用不同的助动词和宾格代词来表达主宾关系。
四、表达方式对比汉语表达往往含蓄,喜欢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例如,“月有阴晴圆缺”(The moon has its phases of darkness and light)通过比喻表达人生的无常。
英语表达则相对直接,喜欢使用明喻和转喻等修辞手法。
高中生“中式英语”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高中生“中式英语”现象及其应对策略作者:石蕾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5年第01期“中式英语”的负面影响写作是英语教学中所要培养的“听、说、读、写”四项交际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之一。
“听、说、读”是“写”的基础,而“写”又是“听、说、读”的表现和检验方式。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练习拼写、句子组织和段落编排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正是由于写作的重要性,写作教学也被认为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
丁往道曾经指出:“写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有其特别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面临高考升学压力的高中生来说,提高英语写作能力更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全国各地历年来的高考英语试卷,写作都是考查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该部分不仅对文章字数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所占的分值也有一定上升。
例如,江苏省逐年增加了对英语作文字数的要求,从100字到120字,再到现在的150字,而安徽省也自2012年将高考卷中英语作文的字数要求从100字增加到120字。
笔者对2013年各地高考英语试卷中书面表达的分值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各地区的高考都十分重视对英语写作的考查,该部分在整张试卷中所占的比例都十分高。
例如,江苏为25/120,安徽为35/150,山东为45/150,广东为40/135。
高考对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新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对学生写作结构方面的要求,又强调了对交流信息、表达观点和态度等思维方面的要求。
然而根据笔者在高中一线的教学实际经验和对历次考试中学生书面表达得分情况的统计,不少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能力尚未达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且急需得到提升,这是摆在笔者和广大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笔者所执教的学校,多数学生尚处于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词汇量有限,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欠缺,作文中也是错误百出。
而对于写作中的错误,教师往往是不断地纠错,而学生却依旧不断地出错,作文水平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也让我校的英语教师非常地苦恼与困惑。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毛立静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9期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L.G.Alexander认为:“Nothingshouldbespokenbeforeithasbeenheard.Nothingshouldbereadbeforeithasbeenspoken.Nothings houldbewrittenbeforeithasbeenread.”“有听才有说,有说才有读,有读才有写”,一语道出了说的重要性。
并且,中学阶段是学生口语培养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该阶段所掌握的英语口语技能将引领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之路,并对学生将来运用英语交际产生巨大影响。
基于此,我国中学广泛开展了英语口语教学。
但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出现“费时颇多、收效甚微”的不佳状况。
我在多年的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就如何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将其进行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
一、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我在本校和本市其他学校进行了调查,发现中学英语口语教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大部分中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不能进行基本的交流。
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学生缺乏锻炼口语的机会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词汇、重要句型、句法和语法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仅仅是口语课堂上通过背课文来练习口语,而在课外,基本上没有机会练习口语。
2.缺乏高素质的优秀英语口语教师在口语教学中,教师既要与学生交流,又担任着语言交际指导者的角色,因此,教师不但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而且必须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就全国范围而言,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学,聘请了外籍教师,口语课程由外籍教师担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广大农村中学和条件较差的城市中学,口语课程仍由中国英语教师担任。
而我国本土英语教师都是在国内土生土长的,没有机会与母语为英语者对话,无法创设“逼真”的交际环境。
_Foreign_一词在中国英语新闻中的用法_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2006 年 11 月 第 27 卷 第 6 期
外语教学
F oreign L a ngua ge E duca tion
3. 1 数据收集
的 145 处) , 标准化词频为每一百万词中出现 176 次。通过 SPSS 的Ch i2squa re test 运算, 得出 P 值为 . 000, 表明两者具有显著差 异, 即 “fo reign ” 在中国英语新闻中的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了英国 人撰写的相应新闻报道。 另外, 根据 L eech 等 ( 2001 ) 的统计结 果, 整个BN C ( 约一亿词) 中 的频率为口语中每百万词 “fo reign ” 27 次, 笔语中每百万词 177 次。 该数值与 CCEN 的差异仍然是 非常显著的 (p = . 000) ( 见表 1) 。 表 1.
外语教学
F oreign L a ngua ge E duca tion
N ov. 2006 Vol . 27 N o. 6
M odiano , 1999; Ph illip son, 1992; Q u irk, 1985; Streven s, 1983; W a rschauer, 2000) 。 在国内, 许多人也对 “中国英语” 和 “中国式英语” 阐明了各自的主张 ( 杜瑞清等, 2001; 杜争鸣等, 1998; 贾冠杰等, 1997; J iang, 1995; 姜亚军等, 2003; 江晓红, 2001; L i, 1995; 林琼, 2001; 林秋云, 1998; 罗运芝, 1998; 邱立 中等, 2002; 汪榕培, 1991; 谢之君, 1994; 张培成, 1995) 。
连贯与文体:关于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交际力度问题
连贯与文体:关于英汉语篇翻译中的交际力度问题
杜争鸣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2002()1
【摘要】连贯问题在篇章语言学中常常是被看作语篇性前提来讨论的 ,这种讨论往往并不涉及文学意义上对文体价值的讨论 ,也未必将翻译语篇纳入中心话题予以充分考虑。
所以 ,为了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本文通过实例表明 ,1)交际力度(DCD ,DegreeofCommunicativeDynamism)这一概念在这一方面可以作为一个很有效的研究工具 ,2 )在翻译语篇中。
【总页数】5页(P57-61)
【关键词】交际力度;功能句法观;语篇;英译汉
【作者】杜争鸣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英汉语篇中连贯衔接的对比与翻译 [J], 田小丽;王靖
2.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J], 张丽莉
3.试论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J], 荣兴;
4.试论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J], 荣兴
5.试论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J], 刘爱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前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十大热点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十大热点问题与对策
包天仁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我报告的题目是谈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十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策。
【总页数】8页(P28-35)
【作者】包天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当前我国财税法研究十大热点问题 [J], 北京大学法学院课题组
2.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 [J],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
3.当前我国居民投资理财十大热点 [J], 王向明
4.当前我国医药行业十大热点 [J], 齐继成
5.关于当前全球经济十大热点问题的思考分析与启示建议 [J], 于新东; 牛少凤; 艾思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断点”浅议
英汉同声传译中的“断点”浅议
杜争鸣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年(卷),期】1998(0)4
【摘要】同传要求译员即时理解和迅速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源源而来的信息上,不能像连续翻译那样花精力去记忆讲话人已经讲过的内容。
在边听边译的过程中,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瞬间记忆问题,但所记内容不多,记忆时间也决不能长。
为了争取主动,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听解,同时保证...
【总页数】3页(P15-17)
【关键词】同声传译;文化背景;担任主席;注意力集中;译员;少数民族;明显的标记;初学者;两种语言;翻译实践
【作者】杜争鸣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认知负荷模型与英汉同声传译中的"顺句驱动" [J], 李颜伟;胡悦
2.翻译硕士“英汉同声传译”教材评估探究--以《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为例[J], 沈春利
3."顺句驱动"原则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J], 管荣
4.英汉同声传译中的顺译原则及其技巧探究 [J], 胡蝶
5.“顺句驱动”原则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J], 管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学生典型的英语发音问题
科 技 教 育153科技资讯 S CI EN CE & T EC HNO LO GY I NF OR MA TI ON 语言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流手段,普通人不会像语言学家一样,认为口语能力很重要。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说话和理解是像呼吸一样自然。
所以很多英语学习者宁愿学习“哑巴英语”,而不注重学习英语发音。
结果,当学习者在口语交际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非常无所适从。
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母语是中文。
发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他开始学习英语时,母语的旧习惯或帮助或阻碍他英语的学习。
也就是说他可能会犯各种错误。
根据观察,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常犯的错误发音如下。
1 发音的错误在英国漫长的发展史中,它从法国、德国和其他语言中借用了很多词语,它的发音有了很大的变化。
所以其发音方式对我们而言是陌生的、全新的和复杂的,区别于汉语的发音。
另一种语言的学习往往是乏味的,学习者会受到来自于他们的母语框架的阻力。
由于语音系统的差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会遇到各种各样发音上的问题。
在中国,说普通话的有相似的问题,而那些说方言的有各自的问题,因为地域不同方言是千差万别的。
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要发的像英国人一样,这是非常困难的,中国学生通常会犯两个典型错误。
一是因为音素之间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我们没有//V///等发音。
当一些初学者想说“b u t ,m u m ,o t he r ,mouth vest”他们经常会发成/bat/,/mam/,/`az /,/maus/,/west/。
他们有时候会把“mouth”发为“mouse”。
他们不能区分“vest”和“west”。
为什么一些学英语的中国学生会把“building”发成类似“buiding”,元音后面缺少了“l”这个浊音。
一些学生甚至在拼写这个单词时,缺少字母“l”,这是因为,正如很多人都了解的,在中国的语音系统中,在元音“i、e”后面是没有“l”的,即没有浊音“l”。
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因素分析
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因素分析中国式英语是受到母语文化干扰的不纯正的英语,是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硬套母语规则和习惯的不规则英语,也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过渡语”。
应用语言学家L.Selinker早在1972年就提出“过渡语”这个概念。
人们认为“过渡语”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整个外语学习的心理语言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体系。
其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的母语干扰和语言迁移现象(杜争鸣,1998:9)。
它“是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它出于学习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做出的努力”(胡荣,1998:21)。
中国式英语是中国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写作翻译和口语表达时经常出现的通病。
导致学生出现中国式英语的原因大至有以下几种:(一)母语文化的迁移。
(二)中西方人的思维不同。
(三)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四)不当学习方法和不良学习环境导致词语选用和搭配不同。
在心理学上,人们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
一个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第一语言既母语的干扰和影响。
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母语迁移”。
语言的负迁移Odlin强调语言迁移是一种跨语言的影响,源于母语和学习者已习得或未习得的目标语间标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语言特征,此种运用将有助于目的语的习得,即产生正迁移;反之若母语的语言特征相异于目标语时,此种运用则会阻碍目的语的习得,即产生负迁移。
基于此原理,比较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综合性语言。
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示。
汉语属于分析性语言,其语法关系主要通过虚词,词序等手段表示,因此两种语言在语音,词法,句法,语义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对中国学生而言,母语的语音语法语系根深蒂固,因而其规则用法不自觉地就会被运用于英语学习中,因此导致了中国式英语。
例如,英语是一种强调语言(intonaion language),而汉语则是一种语调语言(tone language).因此,受汉语语音语调的干扰,中国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辞调往往缺乏应当具备的变化潜伏的语调,使得听上去有一般“中国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第19卷 1998年第3期 (总第77期)中国英语问题及其它杜争鸣 (苏州大学) 一、中国英语: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白马” 白马非马,这是战国时期名家公孙龙的一条著名诡辩命题:“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近年来中国外语界有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事关中国英语的特色与性质,却与这一命题颇有相似之处。
1989年,孙骊先生以“英语国别变体的研究和英语在中国”为题,利用已掌握的国外有关英语变体问题的资料,比较概括地介绍了英语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的情况和国外著名学者对英语变体的研究,提出中国外语界也应该关心“英语在中国的使用”、“中国人的英语”、“中国使用的英语”、“英语和中国环境的结合”等问题。
这实际上就提出了中国英语的定位问题,只不过是始终没有使用“中国英语”或“中国英语变体”这样的字眼而已。
中国英语是不是一种英语?算不算英语的变体?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带任何限定的“英语”究竟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孙先生显然出于十分慎重的考虑没有明确回答,但这种慎重本身至少已经表现出了怀疑倾向。
两年后,汪榕培先生对此继续撰文讨论,并断然肯定“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明确提出对中国英语应该大胆接受,因为它从语音、词汇、拼写、语法和语用方面都有其社会文化基础,是不可避免的语言文化现象。
又隔两年,同窗李文中借用葛传 老前辈的提法对中国英语的内在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提出应该慎重对待“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界定,认为前者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后者是“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1995年,张培成、谢之君两位同仁几乎同时撰文更加集中地讨论中国英语问题,而且文章题目中都毫不含糊、不约而同地标出了不带引号的中国英语的字样。
张培成认为:汪文与李文“在看待中国英语的问题上皆忽视了一个重要方面——使用目的与国别变体的关系,因而导致了结论上的某些缺陷”。
张文指出,中国英语不是一种已经制度化的“国别变体”,而是“作为外语的变体”或“使用型变化”(performance variety)。
简单笼统地提中国英语有可能导致理论上的混乱。
另外,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一个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而已”,同样的语言现象“在不同的使用目的中都可以或是中国英语或是中国式英语”,“是在中国土地上的正确的英语表达”。
“中国人之间类似的英语交流必将推动中国・6・英语朝着制度化变体发展,”但是,“这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
谢之君与张培成的观点基本相同,但观察角度有异:“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都存在汉语干扰,……“离开汉语干扰就无所谓中国英语”,所以,“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不可以人为地让它“登堂入室”,“中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应该尽量避免中国英语的使用”。
回顾这场讨论的整个过程,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英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发展的时刻,孙骊先生首先提出了这一重要的话题,这是非常及时的;汪榕培先生站在中外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中国英语所持的肯定态度不仅大胆果断而且不无道理,值得尊重;李文中以“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为题所进行的具体分析使我们注意到了中国英语的内部差异和它的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和可理解性(intelig ibility),为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奠定了基础,这无疑是值得感谢的。
张培成、谢之君两位先生更具体地讨论了中国英语的属性和未来的可能性,在讨论中尽量参照国外对语言变体的研究术语,使中国英语的研究尽量“与国际接轨”,这当然应该肯定。
然而,就总的情况客观地分析,我们显然可以看出,这次讨论是以问题开始的,但又是以更多的遗留问题结束的,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
比如,张文在强调中国英语仅用于国际交流目的的同时又说明它“是中国土地上的正确英语表达”,而且以《21世纪报》的广告为例说明英语正在中国人之间迅速普及;谢文一方面承认中国英语“在所难免”,而且如果“运用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是有独特的作用的”,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让它“登堂入室”,应该“尽量避免中国英语的使用,”这些都显然难以自圆其说。
从理论上来讲,如果我们不能大胆地承认中国英语是英语,那就正好形成了所谓“白马非马”的诡辩逻辑。
这种逻辑的客观性就在于个别不等于一般,其诡辩的基础就是混淆“非此即彼”与“亦此亦彼”的区别和部分与整体、具体与抽象的联系。
英语之具有不同的特色,正如马之具有不同颜色。
全面地说,应该是白马黑马皆马,但都不能完全代表所有的马;中国英语、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以及世界上其它所有规范的和不规范的的英语都是英语,但每一种英语又都难以代表英语。
实际上,抽象的马和抽象的语言都不存在,我们只能看到有具体特征的东西。
中国英语是有中国的具体特征的,所以就象一匹普普通通的白马,是实实在在的英语。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它,只要中国还要敞开大门对外开放,只要中国人还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那么中国英语就不可避免地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
对此,看来学者们已经或明确地承认或间接地默认。
显然,对中国英语持否定或怀疑态度的人们担心的是:如果给英语贴上了中国的标签,那就意味着对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规范的英语持宽容或放任的态度,英语在中国就会变成一种非驴非马的东西,必定会引得外人嗤笑。
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历史上美国英语也曾经因为不符合英国英语的规范而受到嘲笑。
今天世界上的很多已经完全制度化的英语变体也不是没有人嗤笑。
然而,语言说到底是一种工具,其存在理由就是它的使用价值,中国英语毕竟是中国的英语,它是洋为中用的产物。
正如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979年9月9日《人民日报》)中所说的那样,“非驴非马也可以,骡子就是非驴非马。
驴马结合是会改变形象的,不会完全不变。
中国的面貌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不应该是旧的,都应该改变,但中国的特点要保存。
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
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
”如果说中国英语真是一匹非驴非马的骡子,即不象英语又不象汉语,那么,我们对它的价值判断标准只・7・能是看它的交际效率如何,同时又能承载多少社会文化负荷。
二、中国英语、洋泾浜和过渡语中国英语到底是什么?这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然而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同时解决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即中国英语不是什么?在上述讨论中国英语的最后一篇文章的结尾处,谢之君先生明确指出:“中国英语的研究和其它理论研究一样,不应该从定义开始,而是应该从问题开始。
可以说,探讨中国英语最终是要确定其定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本质的探讨。
”这也可以说是对这场争论的经验性总结,同时也说明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的讨论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有关中国英语的讨论之所以始于问题而又终于更多的问题,关键原因就在于我们还没有完全抛开名义问题进入实质性讨论。
“中国英语”、“中国式英语”、“英语变体”这些概念始终困扰着我们,使我们未能对中国英语现象过去的历史与当前的现实进行更为细致的比较分析。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英语并不是什么全新的事物,过去人们常说的所谓的“洋泾浜英语”实际上指的就是中国英语,只是听上去更让人感到不快而已。
现在我们提中国英语究竟是含褒义还是带贬义似乎还很成问题,值得继续讨论,但“洋泾浜英语”在一般人心目中总带有一些贬义色彩,这是毫无疑问的。
今天,当我们重新讨论起中国英语这个话题时,中国的面貌无论在哪一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今天的中国是主动打开国门全面地对外开放,而不是在洋人的洋枪和炮舰逼迫下不得已地开放几个口岸。
过去的洋泾浜式的混合语也不能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英语:前者由于对中国人来说是强加的英语(imposed English),是殖民扩张的产物,所以中国人缺乏学习规范英语的动机,把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也强加进去,从而形成混合语;而后者则是中国人主动学习和掌握的,而且主要是通过正式的教育来学习和掌握(form er ly learned language),因此中国人对它负有责任,不能完全随心所欲。
前者是以英语为所谓的高层语(superstrate)和汉语为所谓的低层语(substrate)拼凑而成的,既不完全属于英语又不属于汉语,却反映着文化上和社会地位上的不平等;而后者则无所谓高层语和低层语的构成成分,仍然属于英语,是具有中国的社会文化特征的英语。
然而,两者毕竟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中国式的语言思维特点,都有汉语的影响,是英语与中国结合的产物。
历史留下的阴影是难以抹去的,而且还将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思想和态度。
提到中国英语,人们自然还会感到洋泾浜的影子,也许会联想到殖民主义者耀武扬威,假洋鬼子为虎作伥,普通百姓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历史。
虽然这种联想并不总是有意识的,也未必需要有意识,但是只要还有人感到中国英语仍与洋泾浜英语一样带有贬义色彩,这种联想就总是可能的。
上述所有关于中国英语问题的讨论都没有涉及洋泾浜英语,也没有解决对待中国英语的态度问题,很难说没有潜意识上的回避心理。
其次,再从英语在中国的现实来看,它虽然和过去一样也发挥着一定的国际交流作用,而且随着中国走向世界的国际化进程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相对的意义上,正如张培成所说,英语在中国只是外语,显然是在外语教学本身范围内的最为引人注意的话题。
而从外语教育与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国英语这个提法似乎也很容易产生一些让人感到不满的暗示或联想意义。
这一点至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英语不是操英语本族语者所讲的英语,因此很可能是不规范的英语。
(2)中国英语是受到汉语影响或干扰的・8・英语(或称“干扰性变体”),因此不是纯正的英语。
(3)受到汉语干扰的中国英语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是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它因人而异、缺乏规律,所以无法算作英语的一种。
从英语在中国主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学习,而且现在从整体上来讲仍处于普及教育起始阶段这一事实来讲,我们似乎可以把上述三个方面归结起来说:所谓中国英语,目前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还没有掌握所谓“标准英语”前所使用的“过渡语”。
“过渡语”(interlanguage)这个概念是应用语言学家L.Selinker1972年首先提出来的。
它是指外语学习者在整个外语学习的心理语言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体系,其特点是涉及到大量的母语干扰(L1interference)和语言迁移现象(linguistic trans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