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某某地质调查院。
实习内容:
在本次地貌学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某某地质调查院的地貌调查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
首先,我参与了地质调查队对某某地区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量。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到该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丘陵、河谷、湖泊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仪器进行地貌测量和数据采集,掌握了地貌调查的基本技能。
其次,我还参与了地质调查队对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的研究工作。
通过采集样品和实地观察,我了解到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演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学习了如何通过地质分析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地质调查队的数据整理和报告撰写工作。
通过对采集的地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学习了如何撰写地
质调查报告,掌握了科学写作的基本技能。
总结:
通过本次地貌学实习,我不仅学习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还深入了解了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同时,我还提高了科学
写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某某地质调查院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的一次实习经历。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本文目录地貌实习报告范文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地点:xx省富阳、xx、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xx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s=subtitle>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2) | 返回目录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xx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洪灿哲02地理科学023*******前言: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
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xx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xx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xx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xx市位于xx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我于今年暑假参加了一次地貌学实习,实习地点是在中国的某个地质公园。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负责观测和记录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以及收集样品进行分析。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公园内的一处河谷地貌区域,这里有着许多壮观的峡谷和河流。
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合作,利用测量工具和地质锤等设备,对河流的流速、河床的颗粒大小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记录。
同时,我们还利用航拍无人机对整个地貌区域进行了航拍,以获得更全面的地貌特征数据。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前往了公园内的一个火山地貌区域,这里有着大片的火山岩和熔岩地貌。
我和同事们穿着防护装备,深入到火山口和熔岩流的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貌特征观测和样品采集。
在观测和采集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安全,确保没有发生意外。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在公园内的一个水下泉地貌区域进行了最后一次实地调查。
这里有着许多水下泉眼和水下溶洞,非常神秘而壮观。
我们利用潜水装备和水下相机对这些地貌进行了拍摄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图片。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许多实地调查和测量的技能。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地质学实习的严谨性和艰辛度,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努力,为地质学的研究和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钱塘江呈“之”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
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
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
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
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
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
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
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
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
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习路线中。
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
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有关地貌实习报告4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貌实习报告4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貌实习报告篇1【摘要】本次河流地貌认识实习,主要是通过调查、观察漓江上游猫儿山漓江源头和会仙岩溶湿地,了解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以及河流的形成以及其他地形地貌。
【关键字】猫儿山湿地岩溶地貌1、实习内容及目的实习内容: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调查;猫儿山漓江上游源头的土壤、植被调查实习目的: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2、实习过程简述实习时间:第十八周(20xx 年6 月20 日—20xx 年6 月21 日)20xx年6 月15 日(星期五),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老师给我们大致讲述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并给我们介绍实习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20xx年6 月20 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两个半小时后便到达了猫儿山山门,然后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进入猫儿山自然景区,观察该处土壤和植被分布。
中午休息一个小时。
下午2 点再从山门开始沿另一个方向上山,目标为十里峡谷。
沿途观察植被分布。
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20xx-年6 月21 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会仙实习地,乘船进入湿地,游览一圈湿地,中途爬上该处的“龙山”,观察湿地地形地貌,于下午一点左右驱车返校;20xx年6 月22 日(星期五)—20xx年6 月24 日(星期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实习成果3.1 猫儿山3.1.1 基本情况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48 ′-25°58 ′,东经110°20 ′—110°35 ′。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境内山峦重叠,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概况本次地貌实习是作为地理专业的一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加深对地貌形态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实习地点位于中国的青岛市,主要包括市区与周边青岛半岛的部分地区。
实习期间,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测量仪器与工具,进行实地观察和地貌测绘,以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地貌特征。
二、实习过程1.实地观察在青岛市区的实地观察中,我们对原有的地貌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比如,在石老人公园,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岩石受海浪侵蚀而形成的奇特造型,这是海洋侵蚀作用的典型表现。
在崂山等地,我们还观察到了由风蚀和水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峡谷和河流纵剖面等特征。
2.地貌测绘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地貌测绘实验。
我们选取了青岛市区的一片海滩进行了地貌测量。
我们首先使用了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地面高度,然后使用了全站仪来测量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我们成功地测绘出了该地区的地貌变化图。
三、实习收获在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比如,通过观察青岛市区的海滨地貌,我了解到海浪冲击和潮汐变化会改变沙滩的形态;通过测量石老人公园的岩石侵蚀情况,我了解到海水中的各种溶质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这些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地观察和测绘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技术问题和困难,但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并完成了实习任务。
这让我意识到,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四、实习评价与建议本次地貌实习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通过亲身实践,我对地貌的认识与理解得到了极大的加深。
在实习中,我不仅学到了地貌背后的科学原理,而且培养了自己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然而,我认为实习中的时间还过于短暂,实践内容与地理专业的知识体系相比,还显得有些薄弱。
因此,建议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加强实践部分的内容,延长实习时间,提高实习的深度和广度。
地貌实习报告四篇
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四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貌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貌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主要任务有: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二、时间与地点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
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
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河流地貌综合分析报告
河流地貌综合分析报告
我将综合分析河流地貌,并撰写一份报告。
首先,我将重点研究的河流是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它对中国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是一个以水的来源、水位、水流速度和河底形态为特征的重要河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水的来源和水位:长江的水源主要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融水以及季风雨水。
由于长江流域地势复杂,河流长度较长,水位在不同季节和地点会有所不同。
在雨季,长江的水位会上涨,容易造成洪水。
2. 水流速度:长江的水流速度因流域地势不同而有所差异。
起始段的流速比较缓慢,但随着河流向下游流淌,流速逐渐增加。
在锁河坝之类的水坝被建设之前,长江流域的人们依赖这种水流速度来驱动水车和水力发电。
3. 河底形态:长江流域的河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
河道宽度在山区较窄,而在平原地区较宽。
河底的岩石、砂砾和泥沙的组成也因地区而异,部分地方可能因冲刷而形成陡峭的崖壁。
此外,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值得关注,包括洪水和泥沙淤积等问题。
由于流域的较大面积和复杂的地理构造,长江常常受到洪水的困扰。
洪水造成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来减轻洪水的影响。
另外,长江的河
口和一些下游段也受到泥沙的淤积问题的困扰,这可能导致航道的淤塞和港口的淤积。
综上所述,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地貌特征不仅影响着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长江的水源、水位、水流速度和河床形态等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地貌实习报告(共5篇)
地貌实习报告(共5篇)第1篇: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姓名:xx xxx院系:xxx学学院班级:09地理科学一班时间:2010年6月10日一、地貌学的意义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及表层的物质形态特征、物质组成、内部结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随着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而发生改变,随着人地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地貌学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作为人类对地球家园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地貌形态的形成规律的探索和解释,而且在实践上可以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地貌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预、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管理等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研究地貌方法的叙述,突出野外的现场工作、实验室分析方法和技术、数据处理方法、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方法、数值模拟方法、高新技术,多学科交叉等,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进行野外考察,学习,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类型。
二、花岗岩地貌红色风化壳花岗岩本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岩浆岩类,后因构造隆升以及地表受到长期的侵蚀作用而出露地表。
花岗岩在地表分布广泛,可占地表火成岩面积的20%~25%。
国内外地质、地理学家对花岗岩地貌研究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形成高山峻岭;二是形成雄伟浑圆的山体和低矮的丘陵岗地。
前者为构造侵蚀的花岗岩峰林地貌,这种地貌主要发育在高差的山区,多由岩株状的花岗岩体组成,花岗岩岩石祼露,岩体内多组断裂和节理发育,受冰川或流水强烈切割和风化侵蚀后形成了雄伟高耸、峰峦重叠、谷深坡陡的奇峰深壑,往往成为风景旅游胜地,如我国著名的黄同、九华山、天柱山、三清山、华山等风景名山。
后者由穹隆状的花岗岩体形成,在气候条件的作用下,岩体上常发育厚层的,形成红土丘陵地貌,如我国华南花岗岩丘陵地区,或经风化剥蚀后也可形成雄伟浑圆状山体,如海南岛的五指山等。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范文3篇
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范文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范文精选3篇(一)地质地貌学综合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和任务本次综合实习旨在通过对特定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进行深入研究和调查,了解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分布以及地貌形成与演化过程,并分析相关的自然地质灾害风险与防范措施。
本次实习任务包括野外考察、现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实践。
二、实习地区概况本次实习地为XX省的某县,该县位于该省西南部,地势起伏较大,行政区划面积较大,包含山区、河谷和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由于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复杂性,使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地理景观。
三、实习过程及结果1. 野外考察:我们先后采取步行和驾车等方式,对该地区的地质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考察。
通过观察和测量,了解了该地区的地层分布、地貌类型以及地貌特征。
2. 现地调查:我们对实习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通过与当地政府和专家进行交流,了解了该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以及相关的防范措施。
3. 数据收集:我们通过查阅资料、采集样品和分析实地观测数据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关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信息和数据,包括地层分布图、地形图、空照图等,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了依据。
4. 实地实践:在实习期间,我们还组织了一系列的实地实践活动,包括地质调查、采样和样品分析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我们进一步巩固了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并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四、实习成果和意义通过本次综合实习,我们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通过研究实习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我们对该地区的自然地质灾害风险有了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认识,为相关地质灾害的防范和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另外,本次实习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研究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五、实习总结和建议通过本次综合实习,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
地貌实习报告5篇
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精选5篇(一)报告主题:地貌实习报告报告时间:2023年6月一、报告背景和目的地貌实习是地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地球表面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本次实习活动是在某山区进行的,旨在通过观察和研究山地地貌的特征,了解山地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
二、实习内容和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选择了某山区作为实习地点,该地区地貌多样,包括山地、溪谷、冰川等。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现场观察、测量和采样等方法,记录了各个地貌单元的地貌特征,包括山体形态、河流特征、土壤类型等。
2. 数据分析和整理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我们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
通过制作地图、绘制剖面图等方式,展示了地貌单元之间的空间分布关系和地貌特征的差异。
同时,我们还对各个地貌单元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讨论。
三、实习成果和收获1. 地貌特征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深入了解了山地地貌的特征,包括山峰、山谷、冰川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同时,我们还能够准确识别和描述不同地貌单元的特征,为地貌研究奠定了基础。
2. 地貌研究方法的掌握实地考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此次实习,我们熟悉了地貌实地考察的方法和步骤。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使用地形图、卫星影像等工具进行地貌研究和分析。
3.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提升实地考察需要团队合作和密切的沟通,我们在实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优势。
通过共同完成实地测量、数据整理等任务,我们提升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在地貌实习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包括实地考察时间紧张、数据采集不全等。
为了提高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建议在实习前进行充分准备,确定实地考察的重点和目标,并合理安排实地考察时间。
五、总结通过本次地貌实习,我们对地貌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实践应用,提高了地貌研究的能力和技巧。
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实地考察对地理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范文
地貌个人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背景在大学地理专业的学习中,我对地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地貌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学校的安排下,我选择到附近的一座山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地貌实习。
二、实习目的1.了解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学习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3.掌握地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4.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实习内容1.环境调查:首先,我对实习地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调查。
这座山地位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山谷中,周围被急流环绕,地势险峻。
我记录了地势起伏、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信息,为后续的地貌测量和分析做准备。
2.地貌测量:基于实习目的2,我使用了全站仪进行了地貌测量。
我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点,准确地测量了其海拔高度和位置坐标。
通过对这些测量数据的分析,我对地貌的形成机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地貌分析:在实习过程中,我将实地测量得到的数据与其他地貌数据进行比对并进行分析。
我运用GIS软件将测量点的坐标和属性信息输入进行处理,并绘制了地貌图、剖面图等。
通过对地貌图表的分析,我对地貌的演化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4.综合实习报告:在实习结束后,我整理了实习过程中的数据和资料,并分析总结了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我将我的实习结果和结论撰写成综合实习报告,以便于向导师和同学们汇报。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地貌个人实习,我对地貌学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主要收获如下:1.理论知识:我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实地观察,加深了对地貌学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和形成机制的理解。
2.实际操作: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全站仪进行地貌测量,并掌握了GIS软件的使用方法。
这对我以后的地理实际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3.动手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亲自进行了地貌测量和数据处理,并将实习结果整理成报告。
这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团队协作:在实习过程中,我与同学们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共同解决了实习中的问题。
这锻炼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是我们地理学科的基本教学实习环节。
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河流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河流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河流地貌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河流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河流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河流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河流地貌演变历史。
二、实习概况(1)实习地点: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
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两县相邻。
(2)实习时间:2021年7月10日至7月15日(3)实习内容:第一天:抵达实习地点,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了解实习地点的基本情况。
第二天:学习地形图的识别和使用,掌握地形图的阅读方法,学会使用GPS定位。
第三天:实地考察花江大峡谷,观察河流地貌特征,记录河流地貌的形态、规模、分布等情况。
第四天:分析花江大峡谷的河流地貌形成原因,探讨河流地貌与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关系。
第五天:整理实习成果,撰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与体会(1)实习成果通过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花江大峡谷的河流地貌特征,分析了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探讨了河流地貌与地质、气候、植被等因素的关系。
同时,我们学会了使用地形图和GPS定位,提高了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2)实习体会通过此次实习,我们对河流地貌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掌握了野外河流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对于指导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深入研究河流地貌,为地理学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流地貌演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模拟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通过人为控制实验条件,观察和分析河流在侵蚀、沉积等作用下的地貌变化,加深对河流地貌演化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与设备1. 材料:- 砂子(模拟河床物质)- 泥土(模拟河岸物质)- 水槽(模拟河流)- 水泵(模拟水流)- 水位计(监测水位变化)- 量杯(测量水量)- 滤纸(过滤沉积物)2. 设备:- 实验台- 透明容器(用于观察沉积物)- 计时器三、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砂子和泥土按一定比例混合,填满水槽,形成模拟河床。
2. 设置初始条件:在河床中央设置一个障碍物,模拟河床中的岩石或河床变化。
3. 初始化水流:启动水泵,使水槽中的水流稳定。
4. 观察记录:每隔一段时间,观察记录水槽中的地貌变化,包括河床形态、沉积物分布、水流速度等。
5. 数据分析: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
6. 重复实验:改变实验条件,如改变水流速度、河床物质比例等,观察不同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正常条件下的河流地貌演化- 在实验初期,水流速度较慢,河床形态相对稳定,沉积物分布均匀。
-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逐渐侵蚀河床物质,河床中央的障碍物被冲刷,河床形态发生变化。
- 沉积物逐渐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河岸,河床宽度逐渐增大。
- 实验结果表明,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中,侵蚀和沉积作用是相互作用的,共同塑造了河床形态。
2. 实验二:改变水流速度的河流地貌演化- 当水流速度增加时,河床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形态变化更加明显。
- 河床中央的障碍物被快速冲刷,河床宽度迅速增大。
- 沉积物在河床两侧堆积的速度加快,河岸形成更加明显。
- 实验结果表明,水流速度是影响河流地貌演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3. 实验三:改变河床物质比例的河流地貌演化- 当河床物质中砂子比例增加时,河床侵蚀作用加强,河床形态变化更加明显。
- 河床中央的障碍物被快速冲刷,河床宽度迅速增大。
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河流地貌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学生对河流地貌的认识,培养野外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一次河流地貌实习。
本次实习地点位于我国某著名河流中游地区,实习时间为一周。
二、实习目的1. 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2. 掌握河流地貌野外考察的方法和技能;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意义的认识。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区概况实习区位于我国某著名河流中游地区,地势较为平坦,河床宽阔,水流缓慢。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河流两侧地形以平原为主,部分区域为低山丘陵。
2. 河流地貌基本特征(1)河床:河床是河流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组成物质、结构等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床的平面形态、剖面形态、组成物质、结构等特征。
(2)河岸:河岸是河流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其稳定性对河流地貌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岸的组成物质、结构、侵蚀与沉积特征等。
(3)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泛滥时形成的平原地貌,其宽度、形态、组成物质等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漫滩的宽度、形态、组成物质、沉积物类型等特征。
(4)河口:河口是河流与海洋的交汇处,其形态、组成物质、侵蚀与沉积特征等对河流地貌的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实习中,我们观察了河口的形态、组成物质、侵蚀与沉积特征等。
3. 河流地貌野外考察方法(1)实地观察:通过实地观察河流地貌的各种特征,了解其形成原因和演化过程。
(2)剖面测量:对河流地貌剖面进行测量,了解其结构、组成物质等特征。
(3)采样分析:对河流地貌的物质进行采样分析,了解其组成、性质等特征。
四、实习成果1. 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原因及演化过程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2. 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掌握了河流地貌野外考察的方法和技能。
流水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要求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流水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通过观察典型流水地貌景观,提高对流水地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习时间及地点实习时间:2021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实习地点:山东省济南市黄河下游河段三、实习内容1.实习区概况本次实习地点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黄河下游河段,该河段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黄河流经该河段时,河床宽阔,水流平缓,河岸植被丰富。
2.流水地貌的形成与发育(1)侵蚀地貌在黄河下游河段,侵蚀地貌主要有峡谷、峡谷河段、峡谷平原、峡谷河口等。
峡谷是河流切割山地的产物,峡谷河段是河流切割山地的延续,峡谷平原是峡谷河段向下游延伸的平原,峡谷河口是峡谷平原与河口平原的过渡地带。
(2)堆积地貌黄河下游河段堆积地貌主要有河漫滩、河床、河口平原等。
河漫滩是河流在洪水期冲刷河岸,形成的一层较宽的平坦地带;河床是河流在洪水期冲刷河岸后形成的狭窄地带;河口平原是河流在洪水期冲刷河岸后,携带泥沙形成的平原。
3.流水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侵蚀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侵蚀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改变地表形态:侵蚀地貌的形成,使地表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②形成地下水:侵蚀地貌的形成,使地下水得到了补给,有利于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③影响气候:侵蚀地貌的形成,改变了地表的粗糙度,影响了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
(2)堆积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堆积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形成土地资源:堆积地貌的形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肥沃的土地资源。
②形成水利资源:堆积地貌的形成,为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生态环境:堆积地貌的形成,改变了地表形态,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四、实习成果1.通过实习,提高了对流水地貌的认识,掌握了流水地貌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学会了观察、分析典型流水地貌景观的方法,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北碚区河流地貌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北碚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地处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河流地貌。
为了深入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我们于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在北碚区开展了为期三天的河流地貌实习。
二、实习目的1.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2. 认识河流地貌对区域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影响;3. 提高野外实习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实习地点:北碚区嘉陵江段、长江段2. 实习内容:(1)河流地貌类型及特征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北碚区嘉陵江和长江段的河流地貌类型及特征。
主要类型包括:①河床:河床是河流中最稳定的部分,主要由砂、砾石等组成。
在北碚区,河床宽窄不一,河床形态多呈蜿蜒曲折状。
②河漫滩:河漫滩是河流两侧的冲积平原,主要由细沙、粉砂等组成。
在北碚区,河漫滩面积较大,地形平坦,植被丰富。
③河岸:河岸是河流两侧的陡峭地带,主要由岩石构成。
在北碚区,河岸形态各异,有的呈陡峭峭壁,有的呈缓坡。
(2)河流地貌形成条件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①地质条件:北碚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主要为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地层,岩石类型多样,为河流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气候条件:北碚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河流径流量大,有利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③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河岸整治、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
(3)河流地貌演化过程北碚区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主要表现为以下阶段:①侵蚀阶段:河流在形成初期,以侵蚀作用为主,河床不断下切,河岸侵蚀加剧。
②堆积阶段:随着河流侵蚀作用的减弱,河流开始进入堆积阶段,河床和河漫滩逐渐形成。
③稳定阶段:河流地貌进入稳定阶段,河床、河漫滩和河岸等形态逐渐稳定。
四、实习成果1.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北碚区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形成条件和演化过程;2. 增强了野外实习技能,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3. 对河流地貌对区域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
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第一篇: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河流地貌认识实习报告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通过对漓江上游猫儿山和会仙湿地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周围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概况。
二、实习的时间与地点本次实习时间共为期两天,2012年7月20号前往桂林猫儿山进行漓江源头的土壤、植被的调查。
7月21号前往桂林会仙湿地进行岩溶湿地的调查。
三、实习的内容1、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基本地貌概况: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度48分至25度58分,东经110度20分至110度35分。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成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山体相对高度1862米,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
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是通过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来体现。
而猫儿山的纬度地带性是由于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从而引起生物土壤呈带状分布,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讯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因此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
山脚为常绿阔叶林、竹林但随着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繁茂,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星分布。
所以,猫儿山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河流水系概况: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丰富,其地表水系十分发育是一座天然的绿色水库。
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河流有39条年平均径流量3.14亿吨,是桂林母亲河漓江的源头,也是资江、浔江的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实习过程:7月20号早上8点半我们乘车至猫儿山山脚下,然后指导老师们带队带我们从山门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我们沿途可以看到乌龟江在奔腾而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理工大学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水利类班级:学生:指导教师:2017年06月30日一、实习目的:通过漓江上游猫儿山和湿地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实习内容:桂林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
三、实习时间:周二:会仙湿地调查,9: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3:00;周三:猫儿山调查,8: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5:00;周四、周五:撰写实习报告并提交。
四、实习成果(一)、猫儿山基本情况:6月28日我们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了猫儿山。
我们徒步爬上猫儿山海拔将近700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在上下山的途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对猫儿山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学习。
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查阅的资料可以得知,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为华南第一高峰,山体相对高度 1862m ,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 2141.5 米,为华南第一峰,且发源于猫儿山的河流有 39 条之多,漓江就是其中之一。
(图一)1、 猫儿山土壤猫儿山区地处北纬 25°48′~25°58′,南北跨度 10′,同属中亚热带。
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
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看,本区属于中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如图 2)。
(图二)22002141.5m猫儿山区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由红壤开始,随着海拔的升高以及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出现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海拔 2000m 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茂密,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星分布。
所以,猫儿山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如图 3)——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角田海拔 1800m 左右一带,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局部平坦成低洼渍水处,存在山地沼泽泥炭土。
海拔M20001800 1600 1400 12001000 800山地黄棕壤 泥炭土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山顶灌丛矮曲林局部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局部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针叶人工林600 山地红壤常绿阔叶林 竹林 针叶林人工400图2 猫儿山南坡自然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图三)2、 猫儿山地质构造猫儿山地质构造属桂北台隆,是志留纪至泥盆纪之间的广西运动,形成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的北东向隆起带的3一部分。
山体因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主要变质为花岗 片麻岩(如图四)。
由于高温多雨,受风化作用严重,部分岩石受球状风化(如图五)猫儿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山麓地带有洪积物和冲积物。
猫儿山岩体西缘局部形成混合岩带,边缘混合岩由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质黑云变粒岩、局部混合质黑云变粒岩所组成。
与前震旦系丹州群为交代过渡关系,反映了交代型花(图四)(图五)岗岩的地质特征,东缘则为突变浸入于震旦系中,形成角岩带表明了侵入花岗岩的接触特点。
3、猫儿山植被猫儿山的植被共有 202 科,691属,1720 种。
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784 种,草本植物 707种,藤本植物 229 种。
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图六)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杜鹃花科中的一些种类,其垂直分布规律为:山顶灌丛,山顶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如图七)。
由于天气和时间原因,我们只爬到了海拔750米的位置,中途看到了大片的毛竹林和少量乔木。
但从路边茂密的植被和各类昆虫鸟类来看猫儿山的生态系统还是比较原始健康的。
3、猫儿山山区河流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丰富,其地表水系十分发育。
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河流有39条,其中从兴安流入漓江的有乌龟江、南湾江、砂木江、杨雀江、黑洞江、龙塘江、界板江、中洞江、大坪江、白岩江、漕江、岩子江、川江、产江、白竹江、大乌石江、上松江、杨柳江、小溶江等19条,从资源流入资江的有桐木江、弄塘江、雷家河、破门垭河等4条,从资源、龙胜流入浔江的有小地河、正清河、滚水塘河、古牛河、杨梅河、吊洞河、社水河、百合冲河、大竹坪河、清水江、塘洞河、毛岩河、温水江等16条。
猫儿山是漓江、浔江和资江的主要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河流均呈树枝状分布,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河床陡,流域面积小。
由于下雨后雨水沿斜坡流动对山坡产生冲刷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洪或泥石流,山洪对沟谷的强烈冲刷的作用常形成冲沟。
在冲沟发育过程中,岩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勾股水流得到地下水不断补给,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谷。
而泥石流又很大的冲击力,将巨型岩石从山上搬运到山底并堆积在河床上,形成如图八图九的山区河流地貌七)图八图九(二)、会仙湿地基本情况: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总面积约35.2km2。
区内交通发达,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级骨干公路为主,并与乡、村连接成网。
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便利(见图十)。
其地域范围内有相思江、良丰河、唐代开凿的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运河)及睦洞湖等河流湖泊,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时至今日,湿地现存面积已不足6平方公里。
会仙水系分布图及岩溶湿地总体规划图1、成因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
桂林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会仙地势偏低、土壤偏多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地下水渗漏,形成湿地。
2、土壤进入湿地后,遍布可见的是稻田和鱼塘,稻田和鱼塘里的土壤大多数呈黑色,上层是淤积物,船桨划过后淤积物随着水飘起,水也因此变得更浑浊如图十一3、地型会仙岩溶湿地主体位于毛家向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面-黄村背斜南部边缘,南部为架桥岭背斜北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带为柳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分水岭。
地势总体为北部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标高147.0~544.3m。
4、地貌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地形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
各地貌类型主要特征如下:(1)峰丛谷地主要分布于湿地北部的大长山-文全-黄插塘一带,面积约3.30 km2,地面标高在151.0~544.3m之间,大长山为本区最高点,标高544.3m。
该地貌类型受控于地质构造,属于桂林弧形构造带的二级构造黄村-马面背斜的枢纽隆起带与毛家向斜的过渡带。
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岩溶发育。
(2)孤峰平原主要分布于湿地东、西部,面积约3.70 km2,地面标高在146.2~157.8m之间。
该区东部以狮子岩为核心,山峰标高176.8~292.0m;西部以九头山-凤凰山为核心,山峰标高172.6~407.4m。
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其中,东部狮子岩一带发育有一条规模较大伏流。
(3)残丘平原贯穿于凤凰山-督龙-睦洞-斗门一带,面积约28.2km2,地面标高在149.2~155.5m之间。
会仙岩溶湿地的主体就位于其中,该区上覆第四系红黄色粘土层,厚度1~5m,下伏石炭系岩关组泥质、炭泥质灰岩,为燕山构造运动期形成的岩溶蓄水构造盆地,构成了会仙岩溶湿地天然的相对隔水底板。
3、物种(1)、水葫芦在坐船去观看荷花塘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水葫芦,我们都知水葫芦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老师上课时说的知识可以知道,水葫芦图十二长得这么好,说明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营养,会给其他水中生物造成影响。
水葫芦是从国外引进的为饲养、猪,兔、等家禽,但是因为它生长速度过快,泛滥成灾,阻碍了其他生物的生长,现在他已经成为了绿色天生杀手,而会仙湿地的水质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如图十二)。
会仙湿地水葫芦灾害如今受灾害的区域部分为,睦洞湖属村庄、后门头、三义、七星村,铁匠的寸边湖、每年爆发水葫芦时七星村、三义都会组织清理河道能够让船只行走。
进入湿地后,岸边多得是各种形态的小洞(如图十三),据了解,中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不需要再投放原种。
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这也说明了会仙湿地岸边小洞的来由。
(3)、福寿螺与水葫芦跟小龙虾一样,福寿螺是引进的外来物种,到达龙山之前的路上,到处都是福寿螺产下的卵,颜色为粉红色(如图十四),大部分是黏在就一直黏着。
据了解,福寿螺虽然可食用,都是味道却不能博得人们的喜爱,但是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因此人们就减少对其的食用,导致现在福寿螺生长繁殖快,某些地方也产生泛滥成灾的迹象。
进入荷花塘,满目的荷叶,寥寥几朵荷花,别有风味。
但是低头一看,荷塘上飘的基本都是枯黄的荷叶,枯死的水草(如图十五),味道并不好闻,虽然说这些有助于荷的生长,但是过多的这些东西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
图十五4、龙山登上龙山,将湿地全景一览无余(如图十六),山上有很多古迹,一段山路铺有清代的石碑.山顶是龙王庙遗址,曾是太平天国将领冯云山的指挥部。
在龙山山顶可以很清晰的看见有一些村民将湿地圈成的人工鱼塘,显然这对湿地的生态也是有破坏的。
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水草丰盛。
而目前会仙湿地面积已减少到6平方公里左右,预计未来还会逐渐减小,人工鱼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图十六四、总结与建议在这一次短短两天的实习中,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里,无论是从老师的教学还是从自己的实践中都学到了不少。
感谢老师在上山过程中尽心尽力的为我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