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某某地质调查院。
实习内容:
在本次地貌学实习中,我主要参与了某某地质调查院的地貌调查工作。
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数据采集。
首先,我参与了地质调查队对某某地区的地貌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测量。
通过实地考察,我了解到该地区的地貌类型主要包括丘陵、河谷、湖泊等。
同时,我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地质仪器进行地貌测量和数据采集,掌握了地貌调查的基本技能。
其次,我还参与了地质调查队对地质构造和地貌演化的研究工作。
通过采集样品和实地观察,我了解到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演化受多种因素影响。
我学习了如何通过地质分析和实验研究,深入探讨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在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地质调查队的数据整理和报告撰写工作。
通过对采集的地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学习了如何撰写地
质调查报告,掌握了科学写作的基本技能。
总结:
通过本次地貌学实习,我不仅学习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还深入了解了地貌形成的机制和规律。
同时,我还提高了科学
写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为今后的地质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感谢某某地质调查院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收获颇丰的一次实习经历。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本文目录地貌实习报告范文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一. 实习目的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地点:xx省富阳、xx、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xx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
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s=subtitle>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范文(2) | 返回目录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xx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xx年xx市七星岩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洪灿哲02地理科学023*******前言: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
为了巩固《地质地貌学》的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xx年7月9-11日,我们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xx级150名同学在高全洲老师、刘祖发老师和杨清书老师的带领下到xx市七星沿地区进行为期三天的地质地貌实习。
尽管只是三天的时间,而且我们目前专业知识的匮乏、能力的有限,确实很难对xx七星沿地区的地质地貌状况有很透彻的认识,但在已经掌握了当地详细地质地貌情况的高老师等的精心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加上不少学者之前做的调查资料,我们得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掌握了当地的地质地貌情况,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xx市位于xx省的中西部,地跨珠江的主干流—西、北江流域。
地貌学实习报告

地貌学实习报告
我于今年暑假参加了一次地貌学实习,实习地点是在中国的某个地质公园。
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负责观测和记录不同地貌类型的特征,以及收集样品进行分析。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来到公园内的一处河谷地貌区域,这里有着许多壮观的峡谷和河流。
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合作,利用测量工具和地质锤等设备,对河流的流速、河床的颗粒大小等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记录。
同时,我们还利用航拍无人机对整个地貌区域进行了航拍,以获得更全面的地貌特征数据。
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又前往了公园内的一个火山地貌区域,这里有着大片的火山岩和熔岩地貌。
我和同事们穿着防护装备,深入到火山口和熔岩流的区域,进行了详细的地貌特征观测和样品采集。
在观测和采集的过程中,我们时刻注意安全,确保没有发生意外。
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在公园内的一个水下泉地貌区域进行了最后一次实地调查。
这里有着许多水下泉眼和水下溶洞,非常神秘而壮观。
我们利用潜水装备和水下相机对这些地貌进行了拍摄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图片。
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地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学到了许多实地调查和测量的技能。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地质学实习的严谨性和艰辛度,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努力,为地质学的研究和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4篇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钱塘江呈“之”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
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
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
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
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龙井泉处出露了石灰岩,岩层倾向北东,与地形坡向趋近一致。
岩层层面裂隙及节理发育,一条北东方向延伸的断层正好穿过龙井寺,这些都成为龙井泉的导水通道。
泉水出露位置龙泓涧和九溪分水岭“y”口的下方,地形上有利于水的汇集。
西面棋盘山集水面积较大,植被茂盛,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这些因素就是形成龙井泉的主要原因。
得益于这种特殊的地形,无数细小的水流都汇集向盆地中心部分汇集,形成了今日的“九溪十八涧”。
我们所观察的阶地在九溪十八涧这一实习路线中。
阶地是当某一地区由于河流下蚀,过去不同时期的谷底相对高出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上形成的。
该阶地位于疗养院门口,为基岩、砾石结构的基座阶地,这种阶地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部覆有河流冲积物,它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底部。
地貌实习报告

地貌实习报告有关地貌实习报告4篇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貌实习报告4篇,欢迎大家分享。
地貌实习报告篇1【摘要】本次河流地貌认识实习,主要是通过调查、观察漓江上游猫儿山漓江源头和会仙岩溶湿地,了解土壤、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以及河流的形成以及其他地形地貌。
【关键字】猫儿山湿地岩溶地貌1、实习内容及目的实习内容:桂林会仙岩溶湿地的调查;猫儿山漓江上游源头的土壤、植被调查实习目的: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2、实习过程简述实习时间:第十八周(20xx 年6 月20 日—20xx 年6 月21 日)20xx年6 月15 日(星期五),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老师给我们大致讲述本次实习的主要任务,并给我们介绍实习地的情况和注意事项;20xx年6 月20 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两个半小时后便到达了猫儿山山门,然后徒步沿山路向上爬约500米,进入猫儿山自然景区,观察该处土壤和植被分布。
中午休息一个小时。
下午2 点再从山门开始沿另一个方向上山,目标为十里峡谷。
沿途观察植被分布。
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20xx-年6 月21 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实习,早上八点半乘车从学校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到达会仙实习地,乘船进入湿地,游览一圈湿地,中途爬上该处的“龙山”,观察湿地地形地貌,于下午一点左右驱车返校;20xx年6 月22 日(星期五)—20xx年6 月24 日(星期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3、实习成果3.1 猫儿山3.1.1 基本情况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48 ′-25°58 ′,东经110°20 ′—110°35 ′。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境内山峦重叠,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带谱。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地貌实习报告范文一、实习概况本次地貌实习是作为地理专业的一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加深对地貌形态特征的认识与理解。
实习地点位于中国的青岛市,主要包括市区与周边青岛半岛的部分地区。
实习期间,我们利用学校提供的测量仪器与工具,进行实地观察和地貌测绘,以全面了解该地区的地貌特征。
二、实习过程1.实地观察在青岛市区的实地观察中,我们对原有的地貌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比如,在石老人公园,我们观察到了大量的岩石受海浪侵蚀而形成的奇特造型,这是海洋侵蚀作用的典型表现。
在崂山等地,我们还观察到了由风蚀和水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峡谷和河流纵剖面等特征。
2.地貌测绘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地貌测绘实验。
我们选取了青岛市区的一片海滩进行了地貌测量。
我们首先使用了激光测距仪来测量地面高度,然后使用了全站仪来测量地点的经纬度和海拔。
通过这些数据的采集,我们成功地测绘出了该地区的地貌变化图。
三、实习收获在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
比如,通过观察青岛市区的海滨地貌,我了解到海浪冲击和潮汐变化会改变沙滩的形态;通过测量石老人公园的岩石侵蚀情况,我了解到海水中的各种溶质对岩石的溶蚀作用。
这些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而且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地形地貌背后的科学原理。
此外,实习还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实地观察和测绘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技术问题和困难,但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成功地克服了这些问题,并完成了实习任务。
这让我意识到,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四、实习评价与建议本次地貌实习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通过亲身实践,我对地貌的认识与理解得到了极大的加深。
在实习中,我不仅学到了地貌背后的科学原理,而且培养了自己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然而,我认为实习中的时间还过于短暂,实践内容与地理专业的知识体系相比,还显得有些薄弱。
因此,建议在今后的课程设计中,加强实践部分的内容,延长实习时间,提高实习的深度和广度。
地貌实习报告四篇

地貌实习报告地貌实习报告四篇我们眼下的社会,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貌实习报告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貌实习报告篇1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目的:为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系统地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
主要任务有:1、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2、野外地貌素描的练习3、河流阶地、海岸地貌等的识别4、学会野外实习报告的编写二、时间与地点为期九天,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地质地貌实习基地。
三、实习区地理概况实习基地—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石门寨镇上庄坨村,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119°34′45″E~119°36′50″E,40°7′45″N~40°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
属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县管辖。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
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柳江盆地地处燕山山脉东段,为南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
北、东、南三面为燕山期花岗岩形成的陡峻山岭所包围,东南面多为丘陵。
最高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米,最低处为东南部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村,海拔70米左右。
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山高坡陡,多在海拔400米以上,东部山丘的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米。
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整体构造为一复向斜,东翼宽浅,西翼较陡。
断层有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河流地貌综合分析报告

河流地貌综合分析报告
我将综合分析河流地貌,并撰写一份报告。
首先,我将重点研究的河流是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它对中国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江是一个以水的来源、水位、水流速度和河底形态为特征的重要河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水的来源和水位:长江的水源主要来自青藏高原的冰川和雪融水以及季风雨水。
由于长江流域地势复杂,河流长度较长,水位在不同季节和地点会有所不同。
在雨季,长江的水位会上涨,容易造成洪水。
2. 水流速度:长江的水流速度因流域地势不同而有所差异。
起始段的流速比较缓慢,但随着河流向下游流淌,流速逐渐增加。
在锁河坝之类的水坝被建设之前,长江流域的人们依赖这种水流速度来驱动水车和水力发电。
3. 河底形态:长江流域的河床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地貌特征。
河道宽度在山区较窄,而在平原地区较宽。
河底的岩石、砂砾和泥沙的组成也因地区而异,部分地方可能因冲刷而形成陡峭的崖壁。
此外,长江流域还有一些其他特点值得关注,包括洪水和泥沙淤积等问题。
由于流域的较大面积和复杂的地理构造,长江常常受到洪水的困扰。
洪水造成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洪措施来减轻洪水的影响。
另外,长江的河
口和一些下游段也受到泥沙的淤积问题的困扰,这可能导致航道的淤塞和港口的淤积。
综上所述,长江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其地貌特征不仅影响着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长江的水源、水位、水流速度和河床形态等特征,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林理工大学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河流地貌认知实习报告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水利类班级:学生:指导教师:2017年06月30日一、实习目的:通过漓江上游猫儿山和湿地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实习内容:桂林猫儿山漓江源头土壤、植被调查;桂林会仙岩溶湿地调查。
三、实习时间:周二:会仙湿地调查,9: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3:00;周三:猫儿山调查,8:00在1号食堂前集合上车,返回时间大约15:00;周四、周五:撰写实习报告并提交。
四、实习成果(一)、猫儿山基本情况:6月28日我们驱车三个小时来到了猫儿山。
我们徒步爬上猫儿山海拔将近700米的地方然后返回,在上下山的途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之下对猫儿山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学习。
根据老师的讲解和自己查阅的资料可以得知,猫儿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兴安县、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等县的交界处。
地理位置北纬25°48'~25°58',东经110°20'~110°35'。
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2141.5m,为华南第一高峰,山体相对高度 1862m ,境内山峦重迭,原始森林密布,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土壤垂直主峰猫儿山属南岭山地西段越城岭山系,海拔高度 2141.5 米,为华南第一峰,且发源于猫儿山的河流有 39 条之多,漓江就是其中之一。
(图一)1、 猫儿山土壤猫儿山区地处北纬 25°48′~25°58′,南北跨度 10′,同属中亚热带。
由于高温多雨,风化作用强烈,加之常绿阔叶林生长繁茂,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之间的转换迅速,在富铝化和生物富集两个过程长期作用下形成红壤。
因此,从纬度地带性来看,本区属于中亚热季风常绿阔叶林红壤,也即猫儿山区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如图 2)。
(图二)22002141.5m猫儿山区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由红壤开始,随着海拔的升高以及水热条件的差异而出现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以及山地黄棕壤,海拔 2000m 以上的山顶部位,由于温度低,风力强,立地条件差,以致森林和灌木生长困难,而草本植物茂密,有山地灌丛草甸的零星分布。
所以,猫儿山主峰的土壤垂直分布为山地红壤——山地黄壤(如图 3)——山地黄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
值得一提的是,在八角田海拔 1800m 左右一带,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局部平坦成低洼渍水处,存在山地沼泽泥炭土。
海拔M20001800 1600 1400 12001000 800山地黄棕壤 泥炭土山地黄壤山地黄红壤山顶灌丛矮曲林局部草甸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顶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局部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竹林针叶人工林600 山地红壤常绿阔叶林 竹林 针叶林人工400图2 猫儿山南坡自然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图三)2、 猫儿山地质构造猫儿山地质构造属桂北台隆,是志留纪至泥盆纪之间的广西运动,形成以北北东向构造为主的北东向隆起带的3一部分。
山体因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岩石发生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主要变质为花岗 片麻岩(如图四)。
由于高温多雨,受风化作用严重,部分岩石受球状风化(如图五)猫儿山的成土母质主要是花岗岩或花岗片麻岩风化的残积物和坡积物,山麓地带有洪积物和冲积物。
猫儿山岩体西缘局部形成混合岩带,边缘混合岩由条带状混合岩、混合质黑云变粒岩、局部混合质黑云变粒岩所组成。
与前震旦系丹州群为交代过渡关系,反映了交代型花(图四)(图五)岗岩的地质特征,东缘则为突变浸入于震旦系中,形成角岩带表明了侵入花岗岩的接触特点。
3、猫儿山植被猫儿山的植被共有 202 科,691属,1720 种。
其中木本维管束植物784 种,草本植物 707种,藤本植物 229 种。
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樟科、(图六)壳斗科,茶金缕梅科、蔷薇科、冬青科、山矾科、木兰科、杜鹃花科中的一些种类,其垂直分布规律为:山顶灌丛,山顶矮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如图七)。
由于天气和时间原因,我们只爬到了海拔750米的位置,中途看到了大片的毛竹林和少量乔木。
但从路边茂密的植被和各类昆虫鸟类来看猫儿山的生态系统还是比较原始健康的。
3、猫儿山山区河流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涵养水源丰富,其地表水系十分发育。
发源于猫儿山的主要河流有39条,其中从兴安流入漓江的有乌龟江、南湾江、砂木江、杨雀江、黑洞江、龙塘江、界板江、中洞江、大坪江、白岩江、漕江、岩子江、川江、产江、白竹江、大乌石江、上松江、杨柳江、小溶江等19条,从资源流入资江的有桐木江、弄塘江、雷家河、破门垭河等4条,从资源、龙胜流入浔江的有小地河、正清河、滚水塘河、古牛河、杨梅河、吊洞河、社水河、百合冲河、大竹坪河、清水江、塘洞河、毛岩河、温水江等16条。
猫儿山是漓江、浔江和资江的主要发源地,连接着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其河流均呈树枝状分布,特点是流程短,落差大,河床陡,流域面积小。
由于下雨后雨水沿斜坡流动对山坡产生冲刷侵蚀作用,从而形成山洪或泥石流,山洪对沟谷的强烈冲刷的作用常形成冲沟。
在冲沟发育过程中,岩沟底下切到潜水面以下,勾股水流得到地下水不断补给,则由暂时性的流水转变为经常性的流水,冲沟就演变为河谷。
而泥石流又很大的冲击力,将巨型岩石从山上搬运到山底并堆积在河床上,形成如图八图九的山区河流地貌七)图八图九(二)、会仙湿地基本情况: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会仙镇、四塘乡一带,北至文全、黄插塘一带,南至睦洞、毛家、渣塘底一带,西至九头山、莫家,东至冯家。
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9′50″~110°14′30″,北纬25°05′20″~25°06′45″,总面积约35.2km2。
区内交通发达,以桂梧高速及良永二级骨干公路为主,并与乡、村连接成网。
目前,共有睦洞、四益、新民、文全、竹园、大湾等四级公路,可以直达湿地的大部分地区,交通便利(见图十)。
其地域范围内有相思江、良丰河、唐代开凿的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运河)及睦洞湖等河流湖泊,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时至今日,湿地现存面积已不足6平方公里。
会仙水系分布图及岩溶湿地总体规划图1、成因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浅水覆盖的土地。
桂林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会仙地势偏低、土壤偏多的地方,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地下水渗漏,形成湿地。
2、土壤进入湿地后,遍布可见的是稻田和鱼塘,稻田和鱼塘里的土壤大多数呈黑色,上层是淤积物,船桨划过后淤积物随着水飘起,水也因此变得更浑浊如图十一3、地型会仙岩溶湿地主体位于毛家向斜的轴部,北部位于马面-黄村背斜南部边缘,南部为架桥岭背斜北部倾伏端,中部狮子岩一带为柳江水系与漓江水系分水岭。
地势总体为北部较高,其次是南部,中部最低,地面标高147.0~544.3m。
4、地貌根据会仙岩溶湿地地形特征、成因类型、地表组成物质、下伏基岩古地形及现代地貌的演变过程等,可将其地貌类型划分为峰丛谷地、孤峰平原、残丘平原三种。
各地貌类型主要特征如下:(1)峰丛谷地主要分布于湿地北部的大长山-文全-黄插塘一带,面积约3.30 km2,地面标高在151.0~544.3m之间,大长山为本区最高点,标高544.3m。
该地貌类型受控于地质构造,属于桂林弧形构造带的二级构造黄村-马面背斜的枢纽隆起带与毛家向斜的过渡带。
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岩溶发育。
(2)孤峰平原主要分布于湿地东、西部,面积约3.70 km2,地面标高在146.2~157.8m之间。
该区东部以狮子岩为核心,山峰标高176.8~292.0m;西部以九头山-凤凰山为核心,山峰标高172.6~407.4m。
该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灰岩,岩溶发育相对较弱。
其中,东部狮子岩一带发育有一条规模较大伏流。
(3)残丘平原贯穿于凤凰山-督龙-睦洞-斗门一带,面积约28.2km2,地面标高在149.2~155.5m之间。
会仙岩溶湿地的主体就位于其中,该区上覆第四系红黄色粘土层,厚度1~5m,下伏石炭系岩关组泥质、炭泥质灰岩,为燕山构造运动期形成的岩溶蓄水构造盆地,构成了会仙岩溶湿地天然的相对隔水底板。
3、物种(1)、水葫芦在坐船去观看荷花塘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的水葫芦,我们都知水葫芦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根据老师上课时说的知识可以知道,水葫芦图十二长得这么好,说明水体富营养化,水葫芦能消耗水中大部分的营养,会给其他水中生物造成影响。
水葫芦是从国外引进的为饲养、猪,兔、等家禽,但是因为它生长速度过快,泛滥成灾,阻碍了其他生物的生长,现在他已经成为了绿色天生杀手,而会仙湿地的水质也受到严重的影响(如图十二)。
会仙湿地水葫芦灾害如今受灾害的区域部分为,睦洞湖属村庄、后门头、三义、七星村,铁匠的寸边湖、每年爆发水葫芦时七星村、三义都会组织清理河道能够让船只行走。
进入湿地后,岸边多得是各种形态的小洞(如图十三),据了解,中国20世纪30-40年代从日本引进,日本于更早时期从美国引种,不需要再投放原种。
逃逸个体在堤坝上挖洞生存下来,这也说明了会仙湿地岸边小洞的来由。
(3)、福寿螺与水葫芦跟小龙虾一样,福寿螺是引进的外来物种,到达龙山之前的路上,到处都是福寿螺产下的卵,颜色为粉红色(如图十四),大部分是黏在就一直黏着。
据了解,福寿螺虽然可食用,都是味道却不能博得人们的喜爱,但是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
食用生的或加热不彻底的福寿螺后即可被感染,可引起头痛、发热、颈部僵硬等症状,严重者可致痴呆,甚至死亡,因此人们就减少对其的食用,导致现在福寿螺生长繁殖快,某些地方也产生泛滥成灾的迹象。
进入荷花塘,满目的荷叶,寥寥几朵荷花,别有风味。
但是低头一看,荷塘上飘的基本都是枯黄的荷叶,枯死的水草(如图十五),味道并不好闻,虽然说这些有助于荷的生长,但是过多的这些东西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
图十五4、龙山登上龙山,将湿地全景一览无余(如图十六),山上有很多古迹,一段山路铺有清代的石碑.山顶是龙王庙遗址,曾是太平天国将领冯云山的指挥部。
在龙山山顶可以很清晰的看见有一些村民将湿地圈成的人工鱼塘,显然这对湿地的生态也是有破坏的。
据史料记载,宋朝以前,会仙湿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渺无人烟,水草丰盛。
而目前会仙湿地面积已减少到6平方公里左右,预计未来还会逐渐减小,人工鱼塘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
图十六四、总结与建议在这一次短短两天的实习中,将课本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里,无论是从老师的教学还是从自己的实践中都学到了不少。
感谢老师在上山过程中尽心尽力的为我们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