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8高中历史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2必修2 精品
高一历史教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4(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这次大会成为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召开的?为什么说它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2)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在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例l】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得出这样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它 ( )IA.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C.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D.实行改革开放,开始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经济体制【变式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 )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②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知识点二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难点:“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所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知识梳理】
注意: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高中历史 专题四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四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意义,工作中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2)培养学生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方法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工作重心转移的重要决定;(3)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社会主义初期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使学生认识到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动摇。
【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学法指导】(1)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内容,从历史的角度,讨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利弊;(2)通过比较法,探究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关系。
【学习过程】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①重新确立了;②抛弃了;③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④确定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是。
(2)意义:①我国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
③成为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全国普遍实行;(2)城市:①中心环节:。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b:所有制,; c:分配方式,。
③意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②国际:(2)过程:①,邓小平,提出要搞好。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必修2专题四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经营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4.认识
优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历史选择,该种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集体时期)相比具有较大的进步,在改变农村经济格局的同时,奠定了经济发展和后续改革的基础,调动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为我国农民脱贫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被邓小平同志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具体表现在:
A、山东省和安徽省B、安徽省和四川省
C、四川省和山东省D、安徽省和江苏省
3、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4、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历史上,每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农村的建设与发展。毛泽东开创“工农武装割 据”的道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两位领导人在农村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7、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达到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这些变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最新-2018高中历史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5必修2 精品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5 (人教版必修2)庖丁巧解牛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首先在农村开始的原因(1)在十年建设时期,农村形成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济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度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3)到1978年,中国仍有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必要性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严重泛滥起来。
在公社范围内,实行贫富拉平、平均分配,对生产队的劳力、财物,公社往往无偿调用,社员的某些财物也被无代价收归社队所有,严重破坏了等价交换的原则,社队内部实行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干活不计工分、吃饭不要钱,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搞乱了生产关系,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了重大损失,阻碍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①雏形:1978年安徽、四川等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当地党和政府率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②发展: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因而得到了发展。
后来中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随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
③结果和作用:到1987年,全国有1.8亿农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
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真正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2)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我国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这主要是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
高一历史学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1(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课标与考纲要求课标:1、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概述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纲: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2、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二、重难点解析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主要内容及作用。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生产。
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的改革:第一,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第二,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第三,改变计划经济的流通体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作用: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从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主要因为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并且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联系。
(2)1984年,决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随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高一历史教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课时 (人教版必修2)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课时教案(人教版必修2)●从容说课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目“伟大的战略决策”,首先概要介绍了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随后重点叙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重要决策。
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以及对外开放和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这两目的内容共同体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实现,教学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使学生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讲清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对外开放的新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2.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3.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辩论赛,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利用历史资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3.通过历史比较,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之间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认识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所在;经济体制改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两大动力。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场伟大的变革运动却是开端于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就谈到了这一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2优质学案4: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考纲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考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知识梳理】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的讨论。
(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
④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为中心。
(3)评价①我国的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③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①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委员会。
(2)城市①中心环节:增强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具体措施a: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分配,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评价: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体制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后,对我国历史有了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充满好奇,但可能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清晰。此外,学生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会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的影响,需要教师引导其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与现实。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需要运用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因此,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以历史为鉴,认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经济体制下的生活,增强其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例如,组织学生扮演计划经济时期的厂长、市场经济时期的企业家等角色,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
5.加强课后实践,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例如,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采访家人、朋友,了解他们眼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掌握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及其主要原因。
2.了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的主要经济政策、成果与问题,分析其历史背景与现实影响。
3.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大改革举措。
3.教学目标: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最新-2018高中历史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7必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7 (人教版必修2)庖丁巧解牛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供应严重不足。
2.决定(1)十四大: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才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3.措施(1)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为主,全部取消粮价粮本,由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3)改革金融体制,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4)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节市场价的并轨,允许人民币的有条件兑换,以进一步沟通国内外市场。
(5)改革企业所得税,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为不同性质企业的竞争创造条件。
(6)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设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7)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
(8)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最新-2018高中历史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13必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到市场经济【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考点解读】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内容(1)首先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全面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3)作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
2.意义是新中国历史的一次重大转折,成为实行和起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取得突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行最主要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2.开始实行:1978年和两省率先进行;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
3.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改变了原有的经营管理体制)4.意义: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5.其他方面改革:行政管理方面废除旧的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三、国有企业改革1.改革的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建设的需要。
2.中心环节:。
3.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⑴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⑵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⑶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活力,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1)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建立:(1)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论述了、姓“资”姓“社”的标准问题外,还提出要搞好。
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课前学习】一、阅读第12课,找出并解释重要概念(阅读时不要错过导言、图片、注释,请配合历史图册)。
1.2.3.4.5.67.8.二、列表归纳基础知识,梳理线索。
【课堂40分钟】一、课前预习展示与交流二、探究学习1.伟大的历史转折2.经济体制改革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学习反馈:绘制本课思维导图【巩固基础】1.1978年5月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文章引发了全社会关于问题的讨论。
结果,确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上来的战略决策,决定实行,这次会议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的。
3.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展开,实行制,增强了农民的积极性。
4.1984年,我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
5.1992年,邓小平的“”和党的大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提出改革新的目标是建立。
6.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我国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还从总体上达到了水平,并且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学以致用】1.著名党史学家李新记载了这么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某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所以县里的领导不大愿意把地分给农民。
但李新到农民中间一问,农民都支持分地。
这件事情可以说明A.党史学家主要研究农民B.大包干符合农村实际C.机械化不合农业的方向D.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参考教案4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伟大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改革开放的含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利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分析方法,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观点阐述问题探究深刻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对所有制、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的改革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企业自主权、企业所有权、经济管理体制运用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和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情景再现历史对比问题分析生产关系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十四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结合经济常识,利用对比的方法,探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概念理解问题分析专题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长期坚持市场经济体制【重点难点】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难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放映影片和图片资料,把课文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设计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依据课改精神,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引导学生尝试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主体、新颖、互动、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怎样的破坏?虽然文革结束了,但是对文革后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探索,还要经过一个复杂和艰苦的过程。
高一历史学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0(人教版必修2)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结束,但“两个凡是”思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2、时间: 1978 年12月3、内容:①思想:左倾错误到实事求是②政治: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当场消化1】下列对于我党历史上几次会议的中心任务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B.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C.中共“八大”:确定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方针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战略4、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转折,是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1、背景: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束缚,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由于集中管理、集中劳动、统一分配的僵化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经济处于徘徊状态。
【当场消化2】右图是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的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
……如不成,我们全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C.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2、时间: 1978年地区:安徽和四川3、措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注释: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只是改变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土地仍然是国有制;4、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场消化3】《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消失”的原因应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5、其他改革措施①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人教版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word学案【考纲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要紧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进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考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点知识梳理】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①“文革’’后的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②1978年5月,开始了关于的讨论。
(2)内容①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上来。
④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为中心。
(3)评判①我国的从此拉开序幕。
②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③成为改革开放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①经济上:全国普遍实行以为要紧形式的责任制。
②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委员会。
(2)都市①中心环节:增强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具体措施a:治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b: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进展。
c:分配,实行以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进展,效益显著提高。
(3)评判: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进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①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
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体制③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差不多框架。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优秀表格式导学案附答案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地变革。
③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2. 城市改革(1)措施①中心环节:增强,搞活企业。
②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③所有制形式:变单一的 ________________ 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发展。
④分配制度:实行以、并存的分配制度。
(2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 背景(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 )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到挫折。
2. 过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2年,邓小平发表“”,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2)中共提出这一目标。
(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21世纪初, _____________ 基本建立。
3. 意义(1 )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合作探究】1.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
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请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的?主要形式是什么?2. 请概括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
【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 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中共八大C.中共^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2•“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高一历史学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2(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测试要求】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的转移;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基础强化】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2、召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经济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4)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初步实行:1978年,四川、安徽一些农村,开始实行;(2)特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3)普遍实行:①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②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自治委员会,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4)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国企改革)(3)内容a.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2)增强了企业的活力;(3)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意义(1)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高一历史学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2(人教版必修2)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2 (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一、伟大的战略决策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2)目的:为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文革以来的“左”的错误。
(3)内容: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性质: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6)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1)指导思想:在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2)召开:1978年12(3)主要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1.对内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针对原有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主要是解决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2)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现象。
2.对外开放(1)基础和原则: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2)内容: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1)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措施:关心农民经济上的物质利益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以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工业品销售价格。
三、意义1.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高一历史学案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8(人教版必修2)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一.考纲考点解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注意高考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调整的重要意义,“三农问题”与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巨大作用。
二.知识梳理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背景原因:文革结束,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左倾错误。
但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坚持“左倾”的错误)。
(2)性质: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左”倾错误。
(4)结果和意义: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在北京召开)(1)背景:①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指导思想: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2)内容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经济上: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的起点。
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以文件形式再次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3.改革——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进行)(1)改革内容和实质: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2)改革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开始①必要性: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4.1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课本54页正文一二段,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容及意义;2.阅读课本55页,划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阅读课本56-57页,找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的关键词。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完成预习案;2.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结合课本对其进行概括总结。
【知识链接】1.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2.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动与分配。
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4.苏东剧变又称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
西万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
指从20世纪末到90年代初。
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万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2 (人教版必修2)知识梳理一、伟大的战略决策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2)目的:为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文革以来的“左”的错误。
(3)内容: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5)性质: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6)意义: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1)指导思想:在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2)召开:1978年12(3)主要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高度评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1.对内改革(1)经济体制改革:针对原有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主要是解决地方和企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2)政治体制改革:主要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现象。
2.对外开放(1)基础和原则: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
(2)内容: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3.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发展(1)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措施:关心农民经济上的物质利益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以调动农民的建设积极性;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和降低农用工业品销售价格。
三、意义1.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知识导学1.历史的发展以思想的解放为前提,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中国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
2.本课内容是围绕“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学习时抓住“伟大转折”四个字,重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转折的表现,即思想路线上由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转变,政治路线上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组织路线上拨乱反正,对外政策由强调自力更生转变到实行对外开放。
3.改革开放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因素,其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疑难突破1.正确认识1976~1978年是“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徘徊”是指结束了“文革”,积极开展了揭发、批判“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同时在党和国家的某些工作中还存在着“左”的错误。
在政治领域中主要表现为:历史上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受到阻挠;在继续维护旧的个人崇拜的同时,又出现了对当时党中央主要负责同志的新的个人崇拜;“文革”中广为流传的“左”的理论和一些长期以来实行的“左”的政策得不到纠正。
在经济领域中主要表现为: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左”的冒进错误,进一步加“前进”则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第一,全党和全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揭批“四人帮”罪行的群众运动,夺回了被“四人帮”篡夺的部分权力,对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整顿。
第二,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1976年底到1977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通过整顿调整,使国民经济扭转了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
第三,科学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第四,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的出现,客观上是由于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左”倾错误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经济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清除;根本上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坚持“两个凡是”,继续推行“左”倾错误的指导思想,使过去的许多“左”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清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从党的指导思想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全会的形式确认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路线。
(2)从党的工作重心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了十年的“以阶级斗争为纲”。
(3)从经济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改变,向市场经济体制逐步过渡。
(4)从对外政策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对外开放代替了闭关式的极“左”政策。
(5)从组织上看,决定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党内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上述决定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全面地、认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折点。
典题精讲例1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思路解析: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C、D三项都是20世纪80年代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答案:A绿色通道:“……是……”的直接选择题一般来说难度较低。
对试题的正确解答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上。
变式训练正式揭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序幕的是(A.中共十四大B.C.中共十五大D.思路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例2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
……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一位同学学习时说:本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计划”,即国家干预,都有取得成效的实例。
请你举三个实例(各一例)予以说明。
思路解析:考查对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归纳、概括、分析能力。
解答该题首先要注意理解题意,归纳三个实例。
其次认识新经济政策利用了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商品经济;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关于新经济政策:提到粮食税、商品买卖等有关市场经济内容的即可;提到其实质与目的中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也可;提到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经济形式恢复,人民生活改善,政权得到巩固的内容也可。
关于罗斯福新政:提到罗斯福新政实施内容中强调政府直接介入经济的部分,如整顿金融、加强农业计划种植、《国家工业复兴法》、举办大型公共建设工程即可;提到新政的实质是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大规模干预社会经济,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关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提到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绿色通道:例题是对“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一历史命题的演绎过程,即以史实论证结论的过程。
解答此类题关键是找准实例,找准实例的关键是对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实质、作用等内容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变式训练邓小平在1992年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思路解析:第一问为观点提炼题,根据前后语义归纳概括;第二、三问为观点辨析题,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上、两种经济思想的本质核心上找到它们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基本思想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
两者问题探究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企业破产、职工下岗、东西部差别、环导思:看待这些问题,要坚持全局的观点、长远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坚持生产力标准、探究:思考时应本着看主流的思想,从以下方面分析:①任何一项改革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都会影响到一部分人的利益。
判别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②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困难,甚至有挫折。
但这是前进道路上的暂时性困难,我们不能因此退缩、迟疑,从而失去机遇,前功尽弃。
③任何一项改革都是探索的过程,老问题解决了,可能又有新的问题冒出来,这就需要我三点剖析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僵化的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供应严重不足。
2.(1)十四大: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3)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这一目标的重要内容。
3.(1)(2)全面放开粮价,实行市场定价为主,全部取消粮价粮本,由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3)(4)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节市场价的并轨,允许人民币的有条(5)改革企业所得税,将国有企业所得税、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合并,统一为内资企业所得税,为不同性质企业(6)改革社会保障体制,加快养老、医疗保障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完善失业保障制度,(7)(8)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逐步完善的十年,推动了1.经济保持了稳定高速的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