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明道,南宋大儒之一,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有着启迪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提出了“心即理”、“理在人心”等重要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和本质,才能获得知识。

朱熹倡导人们要用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抵制主观臆断,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

对于人类的智能,朱熹认为,“心即理”,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本质就是理性,而非靠外部的知识来增强。

因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靠本心的理性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在人心”。

朱熹认为,理并不是某个超自然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这个理性是人类的根本,它源自于上天的秩序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秘物质。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是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天地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本性,而人的心灵是能够理解这些秩序的,如此就成为了人用智慧认识世界的起点。

总之,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应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实践是融于知识中的,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朱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理智是基于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的,依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认知自然。

正是这些深厚而微妙的思想,成就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遗产。

朱熹哲学思想

朱熹哲学思想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既然“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出一个抽象的‘果实’——一般‘果实’。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扁桃等等上去。”(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 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 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必须要予以注意的是:朱熹讲的类推不是在感性材料上所 进行的理性推理,而是一种大彻大悟,豁然贯通是把认识 主体中先验存在的理推致于具体的万事万物。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另细说,致知 是全体说。”
(语类六二)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

总结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化名人和哲学学派理论的创立者,被称为“朱子”,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是他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理解道德和实践的核心思想,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总结。

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他提出的一种方法论和认识论的观点。

朱熹认为,要真正获得知识和理解真理,人们必须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研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来认识世界,而不能仅依赖于空泛的推理和概念。

他强调了实践、经验和直观知觉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主张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以达到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目的。

这种方法论反对了以空想推理、抽象概念和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观点,为后来的中国历代学者提供了一个指导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朱熹看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

他认为,人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实践来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属性,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朱熹强调了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主张人们应该融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和体验真理。

他主张人们应该努力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来寻找真理,以实践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认识。

这种方法强调了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重要性,对于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学者以及当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朱熹的“致知”是格物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可以达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

他主张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反复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认识。

他强调了人的理性和智慧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

在朱子学中,“致知”是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类认识与实践的根本动力。

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寻求真理,这为中国古代教育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那你知道朱熹的思想是什么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朱熹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朱熹,咱们熟知的宋代大儒,他的哲学思想可真是博大精深,简单来说就是个“老灵魂”,有着丰富的内涵。

今天咱们聊聊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哎,听上去有点深奥,其实也没那么复杂,咱们就像闲聊一样,轻松看看。

1. 朱熹的哲学背景1.1 理论的起源首先,朱熹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说白了,就是把传统文化的精华拿来,经过自己那颗聪明的脑袋一琢磨,变成了新的东西。

他特别强调“理”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有一种普遍的、客观的道理存在,就像老天爷给我们的法律一样,谁也逃不过。

1.2 理与物的关系朱熹认为,这个“理”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万事万物息息相关的。

你看,万物都有其背后的道理,咱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这个“理”的体现。

说得简单点,朱熹就像个大厨,把宇宙的各种材料都煮在了一锅汤里,让我们一尝,才知道原来背后有这么多门道。

2. 客观唯心主义的含义2.1 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呢?其实它强调的是,虽然“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对“理”的认识却是主观的。

就像你和我都能看到一棵树,但你看树的方式和我看树的方式可能完全不一样。

这就好比喝酒,有人喜欢干杯,有人却喜欢慢慢品味。

虽然都是酒,喝法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

2.2 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朱熹把这个观点应用到了生活中,特别是在教育和修身上。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反省,我们才能更好地接触和理解这个“理”。

就像玩游戏一样,只有多练习才能过关,而不能只靠老天给你一张通关证。

朱熹提倡的这种自我提升,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与这个世界对话。

3. 朱熹思想的现实意义3.1 对当代教育的启示那么,朱熹的观点对咱们当代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咱们现在的教育,常常是填鸭式的,学生们像小机器一样,拼命往脑袋里塞知识。

其实,朱熹告诉我们,理解和反思才是关键。

要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朱熹的文道观

朱熹的文道观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宋代理学家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他的文道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以载道:朱熹继承了周敦颐的“文以载道”的思想,认为文章应该承载道德、义理,为道服务。

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能够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华丽辞藻。

2. 重道轻文:朱熹认为道是根本,文是末梢。

他主张首先要明义理(道),义理既明,文章自然做得出色。

因此,他强调道的重要性,认为舍本逐末或本末倒置的文章都是有害的。

3. 文道合一:朱熹主张文与道应该合一,即文章应该与道德、义理相融合。

他认为文章应该体现道德精神,同时也要符合事物规律。

他主张通过学习古文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义理等特点。

同时,他也强调了学习古文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学习古文可以更好地为道服务。

朱熹的文道观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他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道、行道,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主张通过阅读经典、学习古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更好地为道服务。

同时,他也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实现道德。

朱熹的文道观还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简洁明快著称,既体现了他的道德精神,也符合他的文学理念。

他认为,诗歌应该反映现实、抒发情感,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能够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总的来说,朱熹的文道观是他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的重要指导思想。

他的文道观强调了文章应该为道服务、具有实用性、承载道德等特点,同时也强调了学习古文、实践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

朱熹的成就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成就和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在继承和发扬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人性二元论。

他提出的“理气论”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在人性论上,他提出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人性由天理和气质两部分构成,天理是本性,气质则是人欲。

朱熹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日本和朝鲜等东亚地区也有广泛传播。

2.教育事业:朱熹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主张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意识为主。

他的教育思想包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方法和“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教育体系。

3.政治改革:朱熹在政治上主张改革,他主张从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入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

他的政治思想包括“正君心、厚风俗、立法度、兴水利、尚医学”等方面的改革方案。

这些思想反映了朱熹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于民众福祉的关注,同时也表现出他对于封建社会现实的认识和理解。

4.文学作品:朱熹不仅在哲学、教育和政治方面有卓越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

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等多种形式,风格清新自然,意蕴深厚。

综上所述,朱熹的成就在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和贡献使得中国古代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他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思想反映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他的文学作品则表现出他对于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朱熹的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东亚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所提出的“格物致知”、“明德至善”等教育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并且流传至今。

朱熹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朱熹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朱熹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那么朱熹哲学思想介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朱熹哲学思想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

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宋朝朱熹生平简介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

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熹简介。

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

朱熹的思想是什么朱熹的理学是以北宋二程的理学为基础,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构建了自己庞大的理学体系。

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

他的思想体系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类:第一,理是世界的本源。

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即是理;第二,格物致知理论,他在提倡重视人的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外部事物的考察;第三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想要体会到天地之理,就要除去人的私欲。

朱熹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是儒学发展到宋代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他的思想体系,在往后朝代的政治,思想文化领域都占有重要的位置,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熙皇帝说朱熹是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对王阳明的心学的产生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阳明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理论,他在书院一连坐了七天观察竹子,想体验会到竹子的道理,日不食,夜不寐,专注于观察竹子,思考问题,最后终于撑不下去生病了,但也没有体会出竹子的道理。

王阳明格竹子让他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也对格物致知有了新的理解。

他们对格物致知理解不同在于:朱熹倾向于对外在事物的理性探索,而王阳明则是指向内在的主观体验。

朱熹对后世的影响如何朱熹的理学说是他最大的成就,他认为理是山川河流、鸟兽虫鱼、四季变幻和仁义礼智信,这些都是世间存在的,不能被破坏的规律,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受到规律的约束,违反规律会受到自然和社会的惩罚。

理相对的是欲,欲望要在正常的范围内才被允许,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应该被禁止。

这个学说被统治者截出来,用来约束人民。

短期来看,有利于统治者管理百姓,使百姓能够安分守己,达到国家稳定的目的;长远来看,人的正常欲望得不到实现,人没有积极性,做事很消极,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朱熹提出的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四本典籍,他认为这四本书是读书人必读的经典,不读这四本书不能称之为读书人。

这四本书后来被作为封建社会必读的教科书,每次的科举考试都是从这四本书里面找考点,读书人的思想都被这四本书禁锢了,直到封建社会结束才逐渐被废除。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力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 朱熹的哲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源于儒家经典《周易》和《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只有通过观察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才能认识它们的真正本质。

他同时也注重学习和修养,提倡“修齐治平”的理念,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在儒家学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他认为,人类的天性本善,但由于人类的欲望和贪婪,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行为和举动。

因此,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真正实现道德的完美和人性的升华。

同时,朱熹还提出了“心学”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心灵是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源,心灵的清明和纯净可以带来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因此,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自己的智慧和品德,才能真正实现内在和外在的和谐。

3. 朱熹的影响力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他也影响了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发展,许多朝代的皇帝都借鉴了他的思想,加强了对官员的教育和管理,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

此外,朱熹的哲学思想对日本和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被翻译为日本、朝鲜和越南等国家的语言,并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哲学和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朱熹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思想传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朱熹哲学思想

朱熹哲学思想

13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第二,认识的角度不同,致知是就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 第三,认识的方法不同,格物是积习,致知是顿悟。
二者的统一:
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穷究事物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印证 我心中固有之理的过程,还是把我心固有之理推广开来的过程。
4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认为理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 则。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 当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 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 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5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6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理气关系
朱熹认为: ①理本气末。 ②理在气中。 ③理先气后。
7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二)气与物
朱熹把气比作万物的种子,气生 万物如同种子生物。也就是说,万物 都是由气产生的。气有阴阳二种因素: 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就产生万事万物 。
8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 朱熹认为,万物由气构成而以理为根据, 理是万物的本质。物物各有一理,而万物 又只是一理,从根本上说,理与物的关系, 即本体之理与具体事物之理的关系。他用 “理一分殊”来说明这一点。
①理一是体,分殊是用。 ②理一是一,分殊是多

略论朱熹的哲学思想

略论朱熹的哲学思想

朱熹(1130--1200年)是中国儒家思想的表现者,他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并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哲学思想以“思想合一”和“至理合一”两大思想派别为主,是中国哲学史上两大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

朱熹认为,要搞清楚宇宙真理,必须要从真理统一这个抽象的概念出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采用“发现规律”的方法——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理解付诸实践,努力探求本质的结构。

朱熹认为,真理只有经过时间检验才能实现,所以他还强调“行行正”和“实事求是做人”,以正确地行走和真诚实慎地认识真理。

朱熹的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将“儒释合一”融合成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在思想体系中,朱熹注重“道(刚毅与温柔兼容)”的价值,他的思想集合了“道(刚毅与温柔兼容)” 、“天(唯智)” 的观念,从而充分彰显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朱熹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巩固了儒家伦理之根本性原则,加强了中国伦理道德观念。

此外,朱熹在改革中保持了刚毅的原则,追求无私的奉献,他的伦理思想被深深的融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对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他将道德行动和理性思维结合在一起,以“儒释合一”的思想体系,为东方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传统中国文化得以继续发展和传承。

朱熹的哲学体系

朱熹的哲学体系

朱熹的哲学体系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东晋时期学术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将儒家学说,老子、庄子、荀子和其他儒家思想家的思想整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哲学体系。

朱熹的哲学体系至今仍是我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学术主题之一。

朱熹的哲学思想既受儒家影响,又受道家影响。

他的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仁,他主张以仁为本,以上、下、中三者为主导本,即以精神主导肉体,以自制调节情感,以慎重调节思想。

朱熹强调以君子之道来统治国家,从而获得社会的和谐,他也重视朝政的参与,并认为宽容、礼貌、尊重他人是政治的发展重要素质。

朱熹的经典著作是《四书》和《五经》,他的思想也受到西方哲
学家的影响,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至善”思想、柏拉图的“人的出发点”思想、阿瑟的“爱的哲学”思想等等。

朱熹将这些西方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他一贯的哲学体系。

他注重实践,认为哲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做出具体行动时才能把理论付诸实践。

朱熹的哲学思想精炼明晰,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及其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使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

他的思想也与现代哲学的基本原则相符,例如自然功能论和实践精神,所以他的哲学思想仍具有广泛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发展的缩影。

他的哲学体系以其独特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
他多元的哲学思想模式及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朱熹曾经说过:“古人学者,以道德为本,以智慧为经。

”他的哲学体系以此做为根本宗旨,为中国哲学及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支撑与宝贵经验。

概括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概括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

概括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武陵先生,汉族,湖北武当人。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和哲学家,也是宋代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学说被称为朱子理学或朱熹学派,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心学、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和诗经学。

首先是心学,也是朱熹学派最核心的思想。

朱熹认为“知者性也”,即知识来自于自身内在的致知能力。

他认为人的内心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自我,通过修养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发掘和运用这种自我。

朱熹注重通过修身养性和内省来发掘内在的知识和道德规范。

他主张人应该追求心的善良和完善,通过修身来修治社会,实现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其次是天人合一思想。

朱熹认为天人是一个整体,人应该与天地相融合,与自然相和谐。

他强调人应该遵循天理,顺应自然的规律。

朱熹认为,人应该质朴而真实地生活,以自己的素质和才能为天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他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强调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存。

第三是格物致知。

朱熹主张通过经验观察和实践来认识世界,并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思考和研究,以求达到真正的知识。

他提倡人们运用真诚的心态和严谨的方法来研究事物,并强调要以实证来验证道德和知识的真实性。

朱熹强调理性和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只有理论的指导才能使实践更加有效。

最后是诗经学。

朱熹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并将其作为修身养性和道德修养的指南。

他认为《诗经》是一部具有极高道德品质的经典之作,可以通过感悟其中的琴瑟之音、恬淡之风、明理之言来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思维力。

朱熹注重对诗经的理解和体悟,提倡通过诗经的学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朱熹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派之一。

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社会风气,成为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其强调人的内心自我发现和修养的方法论而备受推崇。

在后来的明清时期,朱熹学说成为中国官方儒学思想的代表,并且对整个东亚地区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

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教育思想:格物致知、居敬持志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出⽣于福建。

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朱熹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取佛、道观点,并叹收当时的⾃然科学成果,构建了⼀个“致⼴⼤,极精微,综罗百代”的集⼤成的学术思想体系。

他把“理”作为哲学体系的最⾼范畴,⽽“理”⽆所不在,“万物皆有理”。

他从理⽓论出发,提出了“宇宙⽣成论”。

在道德修养上,提出“存天理,灭⼈欲“,认为天理胜则⼈欲退。

他还继承了孔⼦“学⽽优则仕”、“有教⽆类”的教育⽬标,提出教育的⽬的和作⽤就在于“明⼈伦”。

并且以“正⼼修⾝”为教育⽅法,以“圣⼈之德”或“贤⼈之学”为培养⽬标,以“修齐治平”作为⼠⼈阶层的最⾼理想。

朱熹四⼗余年从事教育和著述,注意⽤⾃⼰的哲学思想指导教育实践,并总结出⼀套教学⽅法和原则。

他认为学习是⼀个贯通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

⽽贯穿其中的⼜有若⼲条原则。

在他去世后不久,其门⼈编成《朱⼦读书法》⼀书,⽤六句话对朱熹主张的学习原则加以概括,分别是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涵泳、切⼰体察、著紧⽤⼒、居敬持志。

朱熹是封建社会后期期最有影响的⼀位教育家。

《四书集注》成为元明清朝代读书⼈的必读书;《朱⼦家训》成为南宋以后家族⽂化教育的典范。

从南宋以来七⼋百年,中国教育可以说受朱⼦的影响最为深远。

正⽂:《⽩⿅洞书院揭⽰》(节选)[原⽂]⽗⼦有亲,君⾂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

尧使舜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学者学此⽽已,⽽其所以学之序亦五焉。

其别如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之。

右为学之序。

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之事,则⾃修⾝以⾄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忠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之要。

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

⾏有不得,反求诸⼰。

关于朱熹哲学的几个问题

关于朱熹哲学的几个问题

关于朱熹哲学的几个问题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南宋时代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古代哲学,他的思想也受到了传统儒家哲学的影响,并且在宋、元、明清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研究。

朱熹的哲学思想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有关于他的知识观,价值观,人性观和宇宙观等等,本文将对朱熹的哲学思想进行简要的阐述,并就他的哲学思想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朱熹的知识观是以“理学”为基础的。

他认为,人类所拥有的一切知识都可以归结为“理学”,也就是说,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归结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因此,朱熹认为,要获得更多的知识,就必须研究更多的“理学”,以认识客观事物。

朱熹的价值观也是以“理学”为基础的。

他认为,客观事物的价值也是由“理学”所决定的。

因此,他认为,人们在判断价值的时候,应该以“理学”为准则,以此来衡量事物的价值。

朱熹的人性观是以“温和”为基础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温和的,即人本来就是温柔和谐的,只有把自己的温柔和谐发挥出来,才能发挥人的真正价值。

朱熹的宇宙观是以“道”为基础的。

他认为,宇宙之间有着一种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道”,即宇宙之间都有一种普遍的规律,这种规律也可以称为“道”。

因此,朱熹认为,人们应该遵循宇宙的规律,以此来获得真正的幸福。

以上就是朱熹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观,价值观,人性观和宇宙观,这些思想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古代哲学,为今天的人们指引着前进的道路。

总之,朱熹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崇尚理学、以温和为本性、以道为宇宙观的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世界的方式,也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朱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朱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朱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一、前言朱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风尚。

本文将从朱子文化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来探讨朱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二、朱子文化的历史背景朱子文化是明代思想家朱熹所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它融合了儒家经典中的精华,强调“格物致知”、“诚信为本”,提倡“中庸之道”,成为明清两代儒学主流。

在明清时期,朱子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朱子文化的核心思想1.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获得知识和认识事物。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自己。

2.诚信为本诚信是朱熹哲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

朱熹认为,一个人的诚信是其品德和能力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诚信,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诚信也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3.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朱熹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它强调“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并认为这种平衡状态才是最理想的。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需要在各种选择和决策中找到平衡点,以便达到最优解。

四、朱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1.崇尚知识格物致知是朱熹哲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它强调通过实践经验来获得知识和认识事物,并且认为只有真正掌握了知识,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2.注重品德朱熹哲学中强调诚信为本,在朱子文化中,“以德为先”是一种普遍共识。

在现代社会中,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高尚品德和道德修养,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3.追求平衡中庸之道是朱熹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之一,它强调“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并认为这种平衡状态才是最理想的。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在各种选择和决策中找到平衡点,以便达到最优解。

4.尊重传统朱子文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源,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间万物的哲学,以人为中心,”理”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也是人类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毕生执着于教育的朱熹,师从一个"理”字.在他的心目中,”理"是万物开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间万物,生成于"理",遵从于"理",归结于"理"。

这种先天存在的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又是随处可见,时时主宰着人们的生活。

他说万物有一"理”,而一物也有一”理".为了讲得更清楚一些,他采用了古代先贤们在哲学问题上最常用的推理方式,研究出一套以"理"为中心的运行模式来,即理--气--物(现世)-—气-—理.天理论与性说思想朱熹继承了二程的理本论思想,以理为其最高范畴,通过对理与气关系的研究和展开,建立起自身庞大而成熟的哲学体系。

他的天理论,则是这一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首先说明理与天下万物的关系,提出了理在事上、理在事中的观点。

他说: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

一,认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皆为形而下之器。

同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二,在他看来,理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并且理具有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三,的超意志特征,和无所适而不在.四,的超时空特征;普遍之理又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天下没有理外之物,如他举例说,阶砖有阶砖之理,竹椅有竹椅之理。

形而上的理,何以在事物之上之先?朱熹从理为本体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

他说: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理已,未尝实有是物也.五,这即是说,在世界本原的理那里,其本然状态便内含了物之理,它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先,而万物则是理之后由理所派生形成.他进而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六,他强调在万物生成之前,理已存在,而且不依具体事物的转化灭亡为转移,理具有永恒独立的普遍性质。

大儒朱熹的思想和学术成就

大儒朱熹的思想和学术成就

大儒朱熹的思想和学术成就大儒朱熹是中国宋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学者、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思想文化。

他的主要贡献是的整理和注释“五经”、开创了“理学”,将对“道”的讨论引向了对“理”的探讨,将人的认识过程进行了系统化的阐释,形成了后来“四书五经”中心思想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主张在朱熹看来,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其本质、存在的原因和目的,这些原因和目的超越了我们的经验和感觉,但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推理来分析和理解。

他提出“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天地自然的生命力量,是产生和维持一切事物的“道”,是超越实际存在的、普遍的“本质”,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常性等特征。

并主张“道不离义,义不离理”,认为“义”是“理”的表现形式,是人类对“理”的认识和应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道德标准,它既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也可以约束政治和社会的组织和运行。

朱熹认为“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十分重要的,主张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来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朱熹的注释学朱熹著名的注释学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系统地整理和注释了“五经”,主张“明经义、释经义、释字义、兼采古今之说”,其中,特别重视《大学》和《中庸》这两部著作,大力强调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他注释的方法包括考究古今权威注释、注重语言文字的差异和演变、注重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背景等等,他要求注释要“据理力争”,必须准确理解古人经典的真实意思,同时也要与当时的时代环境相结合,真正体会到经书的智慧和内涵。

他还创造性地提出“十三经注疏”,对当时的朝廷进行了重要的文化工作,使《五经》成为了中国儒家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教育思想朱熹注重“教育从小”,早年时即倡导普及基础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从儿童时代开始,通过数、书、礼、乐、天、地六部分的内容来培养人的智、德、体、美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他认为教育应该符合人类的本性,注重理性的开发和提高,同时也要强调心灵的修养和感性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三)理与物——理一分殊
①理一是体,分殊是用。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 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 物物各异其用‛。 (语类十八)
②理一是一,分殊是多。
“如排数器水相似,这盂也是这样水,那盂也是这样水,各各满足,不 待求假于外。然打破放里,却也只是个水。‛ (语类十八)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一)格物,朱熹把格解释为至或格,即要到达事物的 极至,穷尽事物本然之理
格物犹至也。‛‚格者,极至之谓‛ (语类十五,大学或问卷 一) ‚格是到那般所在也,有事至时格底,也有事未至时格底。‛ (语类十五) ‚格物者,格尽也。须是穷尽事物之理。若穷得三两分,方未是格 物,须是穷尽到得十分,方是格物‛。 (同上) ‚物,犹事也。‛ (大学章句) ‚格物二字最好,物,谓事物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 (语类十五)
‚释氏云,‘一月善现一切水(月),一切水月一川摄’,这是那释氏 也窥见得这些道理。‛ (同上)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格物致知不仅是朱熹认识论的主要命题,而且是他 哲学体系结构中“物——理”环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如 果说“理一分殊”揭示了从客体方面返回到本体理,那 么格物致知则从主体方面揭示了返回本体理的过程,格 物致知实现了主客体的统一。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朱熹指出,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他 以吃果子为例说明这一点:
“先去其皮壳,然后食其肉,又更和那中间核子咬破始得。若不咬破,
又恐里头别有多滋味在,若是不去其皮壳,固不可,若只去其皮壳了, 不管里面核子,亦不可, ……格物,谓于事物之理,各极其至,穷到 尽头,若是里面核子未破,便是未极其至也。‛(语类八)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二)致知,致就是推致的意思,致知即把我已有的认 识知识加以推广,从此物推及彼物,从已知推到未知, 从有穷推向无穷。
“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大学章句) ‚知者,吾自有此知。此心虚明广大,无所不知,要当极其至耳。‛ (语类十五) ‚因其所已知者推而致之,以及其所未知者而极其至也。‛ (文集四十二)
★格物之目的是穷理,穷理的实质则是要探究天理人伦, 即社会普遍永恒的道德原则,
“眼前无非是物,然其格之也,亦须有缓急先后之序,岂遽以为存心于 草木,器用之间而忽然悬悟也哉!且如今为此学而不穷天理、明人伦、 讲圣言、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 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 (文集卷三十九)
‚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的世界,无形迹,他却不会造作。‛‚理 却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 (同上)
既然‚理‛是无情意,无计度,无造作的精神本体, 那么它怎么和万事万物结合在一起呢?
正如马克思指出:‚思辩的思维从各种不同的现实的果实中得 出一个抽象的‘果实’ —— 一般‘果实’。所以为了要达到某 种现实内容的假象,它就一得不用这种或那种方法从‘果实’, 从实体返回到现实的千差万别的平常果实,返回到梨、苹果、 扁桃等等上去。‛(全集二)朱熹的理要获得现实性,也必须 从绝对观念返回到具体事物之中,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他引入 了唯物主义哲学‚气‛范畴。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朱熹“理”的特点: ①它先于并决定于天地万物而存在。 ②理超越于天地万物之上,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存在。
③理是客观自然的存在,无情意,无造作。
“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语类一)
Hale Waihona Puke ‚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同上)
尽管朱熹一分为二的命题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的某些性质, 但它毕竟不是科学的辩证思想,并且由于朱熹本人时代和 阶级的局限而最终被形而上学窒息了。
三、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
首先,他虽然承认事物是普遍可分的,但本体理却不可分。
‚天地之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
‚不是割成片去,只如月映万川相似‛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区别: 第一,二者是全体与部分的关系;
‚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另细说,致知 是全体说。‛
第二,认识的角度不同,致知是就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 言。 第三,认识的方法不同,格物是积习,致知是顿悟。
宋明理学之三
朱熹集大成的理学思想
朱熹简介
朱熹,祖籍江西婺源(古属安徽徽州), 出生在福建南剑(今南平),十四岁遵父命 从师于胡原仲,刘至中,刘彦冲等,十八岁 举于乡,十九岁中进士第。 1193 年任潭州荆 湖南路安抚使、修复岳麓书院。
朱熹 字元晦 号晦庵 1130~1200
从师承渊源上讲,朱熹是二程的嫡系四 传弟子。他是理学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封建 社 会 影 响最大 的 思 想家 。 《 四 书集注 》 、 《四书或问》、《周易本义》、《太极图说 解》及《语类》、《文集》等,是研究朱熹 哲学思想的主要资料。
这就是说,穷究事物理的过程,同时也是印证我心中固 有之理的过程,还是把我心固有之理推广开来的过程。
三、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及其形而上学的归宿
1、统一是对立的统一。
“一是一个道理,却存两端,用处不同,譬如阴阳,阴中有阳,阳中 有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所以神化无穷。‛ 《正蒙参两篇注》 “如寒则暑便在其中,昼则夜便在其中,便有一寓焉。‛
‚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语类卷一)
由此可见,二者关系是根据与材料的关系,理决定气,而不是 相反。
2、理气关系。
②理在气中。
“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若气不结聚时,理亦无所附著‛ ‚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太极,理也。动静,气也。气行则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尝相离 也。‛(语类九四) ‚所谓理与气,此决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则二物浑沦,不可分开, 各在一处,然不害二物之各一物也;若在理上看,则虽未有物,而已 有物与理,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尝实有是物也‛(文集四六) ‚理不可见,因阴阳而后知。理搭在阴阳上,如人骑马相似。‛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二)气与物
朱熹把气比作万物的种子,气生万物如同种子生物。也就是说, 万物都是由气产生的。气有阴阳二种因素:阴阳二气的运动变 化就产生万事万物。
“ 一元之气,运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 “ 造化之运如磨,上面常转而不止。万物之生,似磨中撮出,有粗有细, (语类一) 自是不齐。‛ (语类一) ‚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这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 ‚天地之初,如何讨个人种,自是气蒸结成两个人,后方生许多万物。 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出处,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 所以先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后方说化生万物。当初若无那两个人, 明,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只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 如今如何有许多人。那两个人,便如而今人身上虱,是自然变化出来。‛ (语类一) (语类一)
(易学启蒙)
(语类九四)
其次,朱熹承认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但否认可 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 也。‛ (文集十四) ‚三纲五常,终变不得,君臣依旧是君臣,父子仍旧是父子。‛ (语类二四)
四、人性论和理欲观
(一)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朱熹继承了二程“性即理”的思想,认为物物有一太极,人 人有太极即理,这个理就是人的本性,这是他理一元论在人性 论上的贯彻。他说“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孟子章句) ★和张载二程一样,朱熹也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 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 而言之。” (文集,答郑子上)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2、理气关系。
③理先气后。
《语类》载:‚或问‘理在先,气在后,’曰:理与气本无先后之 可言‛。或问‘先有理后有气之说’,曰‘不消如此说’。‛ ‚理,行而上者,气,行而下者,自行而上下言,岂无先后‛‚究 竟谁先谁后?‛朱熹说‚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气在后相 似,‛‚有是理,后生是气。‛ (语类一) ‚太极生阴阳,理生气也。‛ (周子全书集说卷一)
‚格物是逐物格将去,致知则是推得渐广‛。(均见语类十五)。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三)格物与致知的关系:朱熹认为,格物与致知是认 识的不同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统一。 二者的统一: 格物致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他说:
‚致知格物只是一个‛ (语类十五) ‚致知格物只是一事,非是今日格物,明白又致知。‛(同上)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 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 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 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贯通焉,则 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 , 此谓知之至也。‛ 《四书集注大学补传》
二、格物致知的先验论
★格物的主要方法是诚敬:
“持敬是穷理之本‛(语类九) ‚涵养本源之功,所以为格物致知之本者也。‛(大学或问卷一)
朱熹不仅把认识的对象从客观物理转移为属于社会 意识形态的伦理道德,而且还把认识活动本身当作了主 体的道德修养,这就抹杀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界线,走 上认识论的唯心主义,这在他认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得 更加明显。
一、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
(一)理与气 1、理是宇宙万物的本体。
朱熹对理的规定与二程基本一致。也是事物的准则、规律,宇宙 万物的本体和道德伦理原则。只是论证更加精致。 “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 为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 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 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 (语类六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