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英到大众_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定位之思考

合集下载

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发展路径的思考与实践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

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

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

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

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

探索综合高中发展模式。

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升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我国对普通高中改革发展方向的新定位。

本文即是对高中多样化发展、特色化建设的重要性与途径进行思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发展路径2019年6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在改革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过程中,很多省市进行了探索,形成了很好的经验。

在此背景之下,我们课题组必须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关注发展路径的多样化和特色化。

一、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重要性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阶段,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之下,普通高中学校除了一方面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外,另一方面还得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因此,充分认识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施多样化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客观需要。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许多普通高中都强调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于是出现“千校一面”、人才同质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加快转变关键阶段,社会用人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对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而“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

2.实行多样化是面向未来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

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及应对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断推进,教育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然而,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问题仍然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引起广泛讨论。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概念。

教育的精英化是指教育只面向一小部分人,注重选拔和培养能够胜任高层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而达到社会精英的目的。

教育的大众化则是指教育普及化,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使普通人也能够受到教育的熏陶,促进社会平等。

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优劣,其矛盾关系也随之产生。

教育的精英化容易滋生“优胜劣汰”思想,使得教育资源向少数精英倾斜。

大量的精英人才会聚集在几所名校中,削弱其他学校的竞争力,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的普及率,不利于社会公平。

而教育的大众化则很难保证同等的教育质量和精英教育相比的竞争力。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普及化也面临经费、师资和实践环节等方面的难题,如何平衡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分配问题,是教育大众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方法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是两个相对矛盾的概念,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兼顾两者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

以下是应对教育的精英化和大众化问题的方法:1.平衡教育资源分配。

在财政经济能力范围内,政府应该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提高其教育水平和人民素质,强化教育公平,使更多人享受到教育的红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发展职业教育。

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加强衔接,建立更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各类人才的职业提升,推动全民就业。

3.坚持质量导向。

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都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开展各项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为教育珍贵的资源提供有价值的支撑。

4.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教育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对教育的规范和监管,建立更为实用的评估制度和质量标准,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组织与传授知识,培养人类的智力、品德和行为能力。

在教育中,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一直是人们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定义、特点、优劣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 大众教育的定义与特点大众教育是一种广泛向社会普遍提供的教育方式,旨在普及整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水平,让普通百姓能够接受优质教育。

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范围广泛、学习内容广泛、教育形式多样的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包括:1. 覆盖面广:大众教育是一种覆盖面广泛的教育方式,能够将教育资源普遍地分配到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群中,让所有人都能够平等地受益。

2. 学习内容全面:大众教育一般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3. 教育方式多样:大众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教育方式,包括传统面授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多项形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精英教育的定义与特点精英教育是一种具有高度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和选拔国家和社会精英人才,其重点是对少数人进行深度的教育培养。

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包括:1. 针对性强:精英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都非常专业化,主要面向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或具有天赋的学生。

通过深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国家精英人才的目的。

2. 资源优质:精英教育主要面向拥有高水平教学设施和优质师资力量的名校,因此其教学资源非常优质,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学习体验。

3. 少数人选才:精英教育一般在选拔学生时采用“精英选才”的方式,只选拔表现出色的学生进行培养,因此这种教育方式的学生数量较少。

三.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比较虽然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但两者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具体来说:1. 优点比较大众教育:(1)能够实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覆盖;(2)有利于提高国家教育整体水平,促进社会公平;(3)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关于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

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与未来的期待
4、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分布,确保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也能享受到 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与未来的期待
5、增强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加强与高等教育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 养方案,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基本内容
1、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所学校不仅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升,还注重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基本内容
2、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这所学校不仅设置了丰富的课程体系,还引入 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辅助工具,如多媒体教学、网络课程等,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基本内容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需要重新审视其性质和任务。
谢谢观看
基本内容
其次,普通高中教育对于社会贡献而言,它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 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同时,高中教育也能够促进社会流动和社会稳定, 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基本内容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普通高中教育的功能实现情况,我们选取了一所具有代 表性的高中学校进行案例分析。这所学校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注重学生全面 素质的培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通过与这所学校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其在 教育功能实现方面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与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未来的发展 中,我们期待普通高中教育能够在改革和创新中不断进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我们建议:
普通高中教育:性质的再认识与未来的期待
1、优化课程设置:普通高中应注重开设具有时代特征的课程,如科技、文化、 艺术、体育等,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应强化实践教学,提高 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探索

关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探索

由“灌”变为“导”,由“推”变为“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在这一方面,我校已经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尝试,但在执行力度上还需进一步努力。

四是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

在每个学生获得高中基本教育的同时,如何培育特长人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校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程,以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培养特长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有效尝试。

从我校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文化知识底子薄,兴趣爱好不同,志向各异。

因此,如何立足于学生特长发展需求,切实推进特色课程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校在每届学生入学后就进行学生特长发展调查,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依靠校内教师自身资源开设兴趣班,认真巩固美术和体育特长班的成果,适时开设了音乐特长班。

为积极保障特色课程的开设,在学校现有条件下,为特长兴趣班配置了专用教室及相关设备。

近三年来,学校投入上万元专用经费,购买了满足于特长教学必要的相关器材。

五是创设特色校园文化。

教育内涵发展首先应立足于学校文化建设,高中学生正处在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因此,学校要创设一种积极进取、个性自由发展的校园氛围,营造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空间。

近年来,我校通过悬挂名人名言、人生警句、提示用语和校园广播、出版校刊及建设校园网站等形式,大力营造积极进取、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和有效组织开学、毕业典礼等活动,适时营造适合我校学生发展和个性张扬的空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是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高中阶段作为人生规划的转折点,无论学识水平、学习成绩和素质行为如何,每个学生都会在高中阶段设计蓝图、憧憬未来。

升入我校的学生,在初中基本上是班级中下流水平,大多数应当是被遗忘的角落,他们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对争强好胜的动力倦怠,对潜在的能力信心不足,针对以上情况,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多样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点哲学思考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两点哲学思考

引 言
教育 到大众 化教育 的变革 从某种 意义上
体 现 体 现 了经 济 基 础 的 变 化 必 然 导 致 上 层建筑的的变化 。
尖 人 才 , 忽 视 了社 会 需 要 更 多 的 普通 的 但
世 界 经 济 一 体 化 的 的 进 程 在 逐 渐 加 快 , 之 相 配 套 的 上 乘 建 筑 也 随 之 发 生 与
学的角一
的过 程 ,恰恰 符 合 了矛 盾 的对立 统 一 。 19 9 2年邓 小平南巡讲话 开启 了中国教育
改 革 的 春 天 , 育 要 为 经 济 服 务 , 要 为 教 也
19 9 3年开始 ,我 国对 高等教育进行 了重
大 的体 制 改 革 和 结 构 调 整 ,这 次 调 整 的
藏着众多需要 思考的问题 。 了解社会现 实, 尊重社会需要 , 积极地投 身于改革的大潮, 对于 即将要走上社会的学子们 来说有 更为关键
的要 义, 从哲学的角度这也符合 了矛盾的观点 , 发展 的观 点 现 实的世界要 求我们在 实践 中长 大, 以一种更加理性的姿 态对待正在和
将来要发 生着的事情。 关键 词: 高等教育 中国 大众教育 哲学思考
事有矛盾,它要求要从主要矛盾入手 , 解
决 社 会 对 于 高 、 、 人 才 的需 求 , 同 时 精 尖 但
又呼吁教育的的公平性 , 就是说精 英教育
发 展 的 过 程 其 实 也 是 为 大 众 教 育 做 铺 垫
为 了使 高 校 能 够 适 应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体 制 和现 代化 建 设事业 的 需要 , 从
于 人才 的渴求 。19 93年到 19 年 之间, 98
全 国 的 高校 进 行 了试 探 性 的扩 大 招 生 , 但 是 效 果不 明显 , 多 的 是 出 于对 政 府 投 资 更 和 现 有 资源 的考 虑 。19 9 9年 以后 , 国招 我 生 的规 模 才 逐 渐 放 开 , 国 的 学子 们 一 片 全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四川日报/2005年/04月/04日/精英教育 走向 大众教育与重庆师范大学冉亚清副教授谈高校扩招!!编者的话随意在google上输入 高校扩招 四个字就会出现238000多个网页,足以说明高校扩招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我国自1999年实行高校扩招的政策以来,在校生已超过2000万,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在从 精英教育 走向 大众教育 。

高校扩招在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也出现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人均教育费用负担过重,大学毕业后就业难等现实问题,高等学校和大学生如何在这种情景下应对这些问题,让我们来听一听重庆师范大学冉亚清的分析。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用飞跃来描绘中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变化一点也不为过。

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了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密切关注。

高校扩招后,给受教育者带来了怎样的机会,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教授冉亚清。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正在改变记者:上大学是每一个学子的梦想,也是每一个父母的殷切希望,但是过去由于我们高校的招生能力有限,能实现这一梦想的人成为大家羡慕的幸运儿,所以,我们常常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来形容高考这个战场的激烈竞争。

冉亚清: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有了很大改变。

1998年,时任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在回国时,看到有亲戚的孩子在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高考中败下阵来,全家沮丧不已。

出于搞经济的 敏感 ,汤敏从这点立即想到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启动内需。

他们估算,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1000亿左右的消费需求,同时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新增的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他和夫人左小蕾把这个想法写成了一封信,于1998年11月呈交给了国务院领导。

在信中他们建议,在3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

兼容 兼顾 并举--再谈普通高中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兼容 兼顾 并举--再谈普通高中的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

家的教育质量标准及其成果 , 而 教 育 质 量标 准 的 制 定 及 其 成 果 的 显 现 都 体 现 在 人 的发 展 上 。 考 量 一 个 国家 教 育 的 发 展 水 平 主 要 关 注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有 素 养 的 人 的数
量, 二是人的素养指数 的高低 。 这 主要 就是从群 体 、 个体
来普及 ,而人 的素养 指数 的提高则需 要精英 教育 的培
养。
果, 进 而培养 出精英 。 各类拔尖人才才有 可能脱颖而 出。
与此同时 , 精 英教育的独特理念 、 创新机制 、 思 维 方 式 对
在普通高 中 , 这 两 种 教 育 应该 以何 种 姿 态 存 在 与 推 行, 这历来都是个难题 。 也 是 教 育 界 争 论 的 焦点 之 一 。 目 前, 包 括 教 育 人 士在 内 的社 会 各 界 对 大 众 教 育 和 精 英 教
化 等各方 面都很发 达。 美 国、 英 国为什 么精 英教 育发达 ,
因为经济发达 , 大 众 教 育 发 达 。 中 国 为 什 么 精 英 教 育 还
不发达 , 因为 中国的大众 教育还处 于发展 阶段 。从 发展
到发达是有过程 的 , 大 众 教 育 就 是 这 个 发 展 过 程 的初 始
种教育在 内涵上 是兼容 的 ,在 国家发展 策略上 是兼顾 的, 在有 条件的普通高 中( 学术性高 中) 应该是并举 的。

在大众教育的实践 中不断完善 。 精英教育 的 目标就 是通
过 教 育 培 养 出社 会 的精 英 . 而 这 些 精 英 也 会 对 大众 教 育 乃 至 整 个 国家 的教 育 起 到重 要 的 影 响 作 用 . 影 响其 性 质 与发 展 走 向 。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关乎着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成长。

在教育的领域中,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精英教育,顾名思义,是侧重于培养少数优秀、出类拔萃的人才。

这些人才通常在学术、商业、政治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

精英教育往往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课程设置。

学校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接受精英教育的学生,往往面临着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竞争。

他们需要在学业上表现出色,同时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可能成为社会的领军人物,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精英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方面,由于资源的集中和倾斜,可能会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只有少数家庭条件优越或者自身天赋出众的学生能够享受到这种优质教育,而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则难以企及。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阶层分化。

另一方面,精英教育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个人成就,可能会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忽视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与精英教育相对应的是大众教育。

大众教育的目标是为广大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务,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

它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大众教育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如语文、数学、科学等,以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基本需求。

它的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统一和标准化,能够保证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大众教育的普及,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摆脱文盲和无知的状态,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众教育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普及教育,提高了全民的文化水平,减少了贫困和犯罪,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大众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

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

要修正 以及 在哪 些地 方需 要修正 —— 甚 至修正 是否
可能—— 并且 突 出 以近期 欧洲 的发展 为背 景考察 这

主题 。
二 、增 长 的 侧 面
二 战是 现代 民主 社 会 高等 教 育发 展 的分水 岭 。 战前几 十年 适 龄 青 年 毛 入学 率 大 致 持续 在 3 % ~5 的那些 国家 ,在 战后 由于 成功 的反法 西斯 主义 的战 争 带来社 会 和政 治 的巨大 变革 ,导致 欧美 经济发 展
前没 有考 虑要 进入 大学 的 团体 和 阶层 。这些需 求导
【 收稿 日期 】2 0 .40 0 80 —8 【 作者简介 ]马丁 ・ 罗 (9 62 0 ) 特 12 .0 7 ,男 ,生前 系美国加州 大学伯克利分 校高等教 育研究中心荣誉退 休教授 ,主要从 事高等教育研究。

是 阐述 高等教 育 的三种形 态 :( )精英 的—— 塑造 1 统 治 阶级 的头脑 和性 格 ;为 精英 角 色 作 准备 ; ( ) 2 大众 的—— 传播 技术 ,为 范 围更 广 阔的技 术 和经济 精英角 色作 准 备 ; ( )普 及 的—— 让 “ 体 成 员” 3 全 适应快 速发 展 的社会 和技术 变革 。表 1为 高等 教育 发展 的三个 阶段提 供 了一个有 用 的摘要 。布 里南认 为 :“ 管这 些不 能 含括 当前 不 同高 等教 育 系 统 之 尽 间的细微 差别 ,然 而它们 清楚地 预 测 了英 国高等教 育 在转 型 中面 临的一 些关键 性 问题 。特罗 称这 一转 型为从 大众 到 普及 高 等 教 育 。另外 应 该 强 调 的是 , 特罗并 不认 为这 三个 阶段 的区分 是现实 中高等教 育

谈谈基础教育的“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

谈谈基础教育的“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

谈谈基础教育的“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使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心从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转向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是保证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石,忽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就等于舍本逐末。

基础教育阶段是普及初等教育的阶段,是打基础、奠定基本学力的阶段。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为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带来了可能。

但由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积淀和长期以来应试教育造成的弊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还是为了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以“升学率”和“优秀率”作为衡量基础教育成败的标准,最终还是把基础教育的出路引向高等教育的轨道,基础教育的潜在导向仍然没有摆脱“精英主义”教育的阴影。

在价值取向上,精英教育追求优异、卓越和标准化,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促成“天才”的诞生。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精英主义”教育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发展机会不均等,为扶持一小部分学生的发展,而使大多数学生处于不利的地位。

2、评价标准单一,追求标准化和模式化。

精英主义教育追求智力上的卓越和胜出,在评价方面只注重对学生智力水平的测验,追求标准化的答案,这样的教育必然沦为整齐划一的没有个性的教育。

3、精英主义教育鼓励竞争,忽视合作;重视智力发展,忽视情感、态度、人文、价值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与“精英主义”教育相反,“大众主义”教育追求教育的大众化和平民化,强调学生发展的均衡和平等,体现了教育民主化和公平化的理念。

新世纪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我国的基础教育从“精英主义”教育向“大众主义”教育的转换。

1、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

让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平等的、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教育,这充分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大众化和平民化的教育理念。

2、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点,体现出教育的个性化。

追求教育平等是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的。

只有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大众主义教育,才是真正的“生本主义”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作者:蓝庆新来源:《新财经》2009年第10期1992年,我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

那时的大学录取比例大约是5%,考上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真是在千军万马中拼杀出来的。

上了大学就意味着脱胎换骨,将来会成为国家干部。

因此,社会上将考上大学的人视为精英,国家也在大学招生和教育中贯彻了精英教育的原则。

我们这些上了名牌大学的人,更把自己当做天之骄子,给父母争了光。

那时的大学还没有庞大的学院级架构,都是以系为单位,一个系两三个专业,一个专业就二十几个学生,整个大学也不过数千人。

小班上课,老师基本上能把整个班级的学生记下来。

也不用交学费,吃的、用的很便宜,我一年的生活费才不到1000元。

老师的工资也不高,一个讲师,一个月还赚不到200元,一个副教授也就300多元。

由于教育投入不足,老师生活很清贫,没有多少人愿意当老师,在岗的青年教师也流失严重。

大三的时候,我们的辅导员就不辞而别,去了深交所,还有一位讲课很好的青年讲师也辞职去了深圳。

结果,课没人上,只能找在读研究生帮我们代课。

不过,那时候大学生就业没问题,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大,毕业不愁找不到工作。

深圳的一些企业来学校招生,要求到深圳面试,还能报销来回的路费和食宿费,现在看来,这种事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参加工作时,学校还根据工作单位的远近给学生发放派遣费。

到了单位,第一件事就是迁户口,然后填一张干部履历表,这样,我就成了国家干部。

一年后,我又读了研究生,从硕士又读到到博士,直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

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就业超乎寻常的顺利,这也反映了当时人才培养的速度和规模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为此,我国高等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逐年扩招。

从此,扩招的步伐越来越大,上大学的人越来越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也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已不再是天子骄子,上大学也不意味着有了吃皇粮的工作。

而且,所有的大学都开始收费,不菲的学费成为很多学生家庭的一大负担。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精英教育与大众化家教育的区别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

这两个发展阶段在人才观和教学观价值取向、学生观等方面都应有较大的区别, 充分认识两个阶段的差异是做好机制转变的前提和保证。

精英教育的人才观比较重视研究人才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的深度, 培养出的少数精英成为部分行业中的技术骨干, 专业覆盖面窄, 不易适应职业的转变,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专业对口” 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业化初期和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 精英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 培养的人才大多数可以在固定的岗位上“从一而终”, 从而为培养大批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保证。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适应面广、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社会职业类型也会成倍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职业只有700 多种, 现在已有近2000 种, 而日本有4000 多种, 德国有近6000 种, 所以, 高校培养人才的思路要从单一化转化为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扩招的情况下, 将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大众化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 发挥专业之间、院系之间的教学合作与互补, 是解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与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的主要途径。

精英教育的教学观和大众化教育的教学观也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 精英教育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掌握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注重整个校园的教育气氛和整体教育培养功能。

精英教育阶段强调高等教育的功利性、生产性、工具性,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人员和经济专家, 传授知识、技术和培养能力, 学校是生产专一性很强的“产品“的生产机器。

大众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转变,重视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 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和创造性能力的养成教育, 人文和道德素质教育成为教育重点之一; 本科教育培养的学生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的高级劳动者和技术实践者, 研究生教育成为专业性强、层次高、注重知识深度与技术研究能力的专家型人才的培养教育。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

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

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

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

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2.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

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应。

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

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目标:根据高中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高中培养目标,这次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繁、难、偏、旧是高中课程内容的基本描述。

课程内容之所以如此,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升学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学校为了应付高考,随意拔高教学大纲的要求,使课程内容超出原有国家课程内容的要求。

二是知识取向价值观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一致在强调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对知识过于重视以及高考以纸笔考试为主的方式在客观上强化了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使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与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相关的知识被排除在课程内容之外。

这样一方面强调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又排斥现代知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课程知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课程内容的陈旧也就不足为怪了。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

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之我见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以下者称为精英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上至45%以下者称为大众化教育。

大众教育体现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彰显一个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是必然要得到重视的。

然而精英教育的优势也是不可否认的。

精英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精英教育正成为时下最热点的词汇之一。

从一些大学把高尔夫球列为学生的选修课,到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各种礼仪培训班,这些举动无一不在勾勒着人们想象中的精英生活。

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我认为,我们没有必然非要分出个孰重孰轻,而是应该像邓小平抓发展一样,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

一、步步稳扎大众教育大众教育的概念主要源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众诗人。

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

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从精英转向大众的云南普通高中教育困境探析

从精英转向大众的云南普通高中教育困境探析


Ab t a t n t e ta se e c r m l e t s d c t n,t e g n r ls n o - i h s h o d c t n i u n n P o ic a l t e sr c :I h rn f rn efo e i o ma se u ai t o h e ea e i rh g c o le u a i n Y n a rv n e fi o me t o s
19 9 5年 5月 “ 国普 通 高 中教 育 工 作 会 议 ”以 后 , 全 中
国普 通 高 中 规 模 迅 速 扩 大 , 发 展 出 现 了 历 史 性 的 其 转折 。20 0 0年 教 育 部 颁 布 的 《 日制 普 通 高 级 中 学 全
中阶段教 育毛入 学 率将 达 到 7 % , 校生 规 模 可达 0 在
Ke y wor ds:Yu a e rls nirh【h s ho l s n o — ih c o d ain; d ain d lmm a; lt d ain; a se c t n nn n g nea e o - i c o ;e i rh g s ho le uc t g o e uc t ie o eie e uc to m s du ai o
念 滞 后 , 育 不 变应 万 变 。 教
关键词 : 云南普通高中 ; 中教育 ; 高 教育困境 ; 精英教育 ; 大众教育
中 图分 类 号 :6 7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章 编 号 :64— 6 9 2 1 ) 5— 17一o G3 A 17 5 3 ( 0 0 0 0 0 4
Ex o a i n o he Die m a i Tr nse e c r m ie t a sEdu a i n pl r to f t lm n a f r n e f o Elt o M s c ton i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改革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是吉林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重要措施。

改变精荚教育模式、大一统的管理格局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弊端,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自主办学、公平竞争的格局,以实现我省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标签]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策这就为我省高等教育提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目标服务并实现高等教育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认真研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找准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障碍,理清发展思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已成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要务。

一、大众化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加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翻了一番,而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这一指标从3%跃升到10%,增长了2倍。

发达国家则完成了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初级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的快速转变,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基础上,实现了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在较高水平的互动,高等教育毛入学串超过了80%。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了超常规发展:1980~2000年,全国研究生在校规模从2.2万人发展到30.1万人,增长了12.7倍;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从86.2万人增加到411.8万人;专科生规模增加了近2倍。

高等学校正规学历教育的总规模从166.3万人增至939.9万人,净增773.6万人,其中70%以上(550多万)的增长是在90年代中期实现的。

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总规模已达到1100万人,毛入学率为11%,预计2005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将增长到1 600万~1700万人,初步进入大众化阶段。

吉林省高校2000年招生66 965人,毛入学率达15.2%;2001年,招生将达76 000余人,毛入学率达16.2%,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初始阶段。

吉林省“十五”规划中,把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升级作为重要内容。

分析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

分析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

分析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高中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大众化定位是全面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的提高,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发展。

高中阶段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是指在政策和教育管理方面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中教育,从而实现人才资源的更广泛发展。

首先,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中国正处于以科技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发展阶段,人才资源既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又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拓宽高中教育的大众化,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人才资源,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其次,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是追求教育的公平和机会。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公平的问题一直是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的不平等因素交错、相互影响的结果,教育资源的分配失衡,不同家庭的经济实力不同,使某些学生较难接受高中教育,这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所以推进高中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减轻贫富差距的影响,实现教育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长期均衡分配和社会公正,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是推进数字化教育的普及。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无疑将改变教育的面貌,改变高中教育传统的授课模式,为教育提供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促进高中教育的大众化。

数字化教育可以提供更个性化、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学习;同时数字化教育的普及,能够帮助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社会的智力资本。

总之,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定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推动教育公平、人才资源的提高、建设数字化教育、实现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长远来看,加强高中教育的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之一,加强高中教育的精英化与大众化的结合,进一步推进教育公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科学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状态,普通高中的性质也一直 没有明确。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始于1922年实行的“新学 制”对中学教育的初高中分段。在八十多年的发展 中,普通高中一直被视为大学的预备教育,主要发 挥选拔和淘汰的功能。随着高中的普及和素质教育 的推进,2000年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提出,“普通高级中学 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 随后,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和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 案(实验)》再次重申了上述观点,强调“普通高 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 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 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1。这一性质的定位,充分体 现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 教育,到了普及时代。在当今社会,当我们用终身 教育的观点来审视高中教育,将高中视为每个人持 续终生的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时,它的基础性作 用更加毋庸置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高中毕业正在成为社会就业的基本学历和个人享受 文明生活的基础。把普通高中定性为基础教育,就 是强调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学习需要,承担着为所
三、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普通 高中的课程设置高度趋同,综合高中很少,一些特 色高中往往借“特色”谋求学生的“曲线升学”。 这种单一的办学模式使学生没有自主发展的选择和 可能,拔尖创新人才很难脱颖而出。普通高中单一 的办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学生群体和社会需求的变 化,成为普通高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样化 办学模式已成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普 通高中只有实现办学模式多样化,才会有真正意义 上的教育公平,因为“有教无类”只是形式上的公 平,而“因材施教”才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普通高中追求多样化的办学模式的主要依据 为:第一,各校所处的宏观外部环境差异显著。经 济上,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存在很大 差距;文化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在语言文 字、宗教信仰、社会意识和历史传统等方面各有鲜 明的个性,各地区的文化发展水平和国民素质也有 很大的差别。第二,高中学生的发展倾向和发展水 平具有多样性。高中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每个学生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尽可能地得到充分、自由、和谐 的发展,并按照各自的意愿作好升学或就业的准 备。但事实证明,学生发展的具体倾向是多样的。 第三,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结果的预 期多样化。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业水平、个人抱负 和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明显扩大;家长不仅要求 高中教育能使孩子获得发展所需的知识,而且要帮 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高等院校和社会 对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多样化,特别要求他们具 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5】这些充分说明,各普通高 中不能采用同一种办学模式,而应视具体需求采取 具有灵活性与多样性特点的多样化模式。 我国普通高中可酌情采取综合式、升学式和特 色式三种不同的办学模式。161综合式高中是高中阶
年份 在校生(万人) 毛入学率(%)
识,并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点之一。
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2009 4624 79.2 2015 4500 87.0
表1
2020 4700 90.0
对于普通高中教育,无论国际上的功能定位, 还是国内的教育期待,都将它作为一个过渡性或中 介性的教育阶段,很少从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的生 长特征出发来界定它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人们 对普通高中的任务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升学”与 “就业”的双重功能论,这只是普通高中的外延性, 这种时空上的延伸并不能上升为“任务”问题的核 心。考察我国现行的高中教育,不难发现,激烈的 升学竞争和各种复杂的原因,使各高中学校面临着 生存与发展的巨大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将办学 目标直接指向升学,办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升学变 成了一种目的,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 健全人格和身心等各方面的发展。一些学生缺乏对 人生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缺 乏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缺乏自我规划 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等等。16岁至18岁,是 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高中 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和最活跃的时期。因此,高中 教育应面向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普通高 中应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国民) 素质,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并规划未来的人生;高 中教育应为不同潜能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它的最 重要的定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教 育必须脱离“高等学校预备教育”的轨道,必须明 确自己独特的价值。[31 高中教育的双重功能论存在其局限性,即它 主要是从“社会本位”的角度提出的,仅注重它的 社会功能,而缺乏“育人”的功能,存在工具化的 倾向。唯有将高中教育定位于培养高中生的健全人 格或公民基本素养,才能确立高中教育的内在价 值,使高中教育走出工具化的泥沼。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发展及“终身教育”、“人本主义思潮”的影 响,人们逐渐认识到,普通高中教育除完成其升学 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外,还应具有“育人”的功能。 普通高中教育应依据学生的成长规律与生长需要, 以及社会对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才需求,制定相应的
21
二、普通高中教育的功能定位
《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 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 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克服应试教育倾 向。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满足初中毕 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的主要目标见表1。从《规划纲要》中可以看出, 我国已经把普通高中教育放到了另一个高度去认
一、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定位
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发展的政策,不 难发现,普通高中教育一直处于教育政策的边缘位 置。近二十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的战略主线可以概 括为“普及、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 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普通高中教 育却在众多教育政策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和轻 视,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顺其自然的倾向。在 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普通高中教育实际上处于一种 下推上拉的状态,即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 育的扩招,夹在中间的普通高中教育虽有所发展,
已R教育科学研究2011 72
从精英到大众: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定位英化阶段发展到大众化阶段。我们应重新审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
的性质、功能及办学模式,并对三者进行重新定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兼顾基础性的同时,要做好 分流准备;兼顾升学、就业和育人三大功能;办学模式应注重多元化。 【关键词】普通高中教育;高中教育定位;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18X(2011)02—0020—03
2010年7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 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 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 期内教育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高中教育处在整个 教育系统的中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关系到 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又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 展。在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高中教育的 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一目标的 实现过程。因此,重新审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性 质、功能及办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22
总之,普通高中教育不应该只是一种单纯的 “过渡型”教育,而应该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长 的学习阶段。因此,普通高中教育除了要注重升学 和就业的双重功能外,还要更加关注育人功能,三 者应有效融合。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也应走多样 化之路,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普通 高中教育改革的主要选择。只有对普通高中教育的 性质、功能和办学模式等基本方面重新认识、准确 定位,才能真正体现当今高中教育“从精英到大 众”的发展趋势,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到 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和“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
万方数据
茁芎教育科学研究2011’2
教育措施,以实现普通高中的教育功能。因此,普 通高中教育肩负着为高等教育输送具备接受高等教 育的基础条件的生源的任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 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建设者的任务;培养健全人格, 为个体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任务,即肩负着升学、 就业、育人三大任务。H 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的一种新的教 育模式。这类高中的学生在完成达标阶段的学习任 务后,有一部分适于准备升学,另一部分则适于准 备就业。所设课程既有达标教育课程,也有分流教 育课程。同理,在达标与分流两个教育阶段都有各 自要求的教学和管理。升学式高中是以升学为目 的,为高等院校输送人才的办学模式。这类高中的 生源基础较好、办学条件优良、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高,所以,它们在完成达标教育任务的基础上便可 对学生全力进行升学教育。特色式高中的突出特点 是在某一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具有特别的优势和效 果。但这些特色高中仍属于普通高中,皆须完成达 标教育任务和分流教育任务,其分流教育侧重于升 学教育。这三种不同的办学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 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即均须完成达标教育任务。
廖军和 李志勇
20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232038 232038
万方数据
专题研究 有学生提供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共有元素的任务, 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整个学制来看,高中教育下接义务教育,上 联高等教育,是独立存在的中间纽带。当正规教育 系统被分成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学段以后, 这三个学段除具有普遍的、相通的内容之外,必然 还有特定的、不同的任务。当我们强调高中教育是 基础教育时,实际上凸显的是高中教育和其他两个 学段相通的普遍价值,这只是高中教育性质的一个 方面。为完整界定高中教育的性质,我们还必须找 出它和其他两个学段不同的地方,这样高中才有可 能被视为独立的学段。高中与其他学段最大的不 同,就在于它是学生面临的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 是社会人才分流的第一道闸门。高中是学生不同个 性和才能开始显现和发展的时期,同时还是学生决 定自己今后不同生活道路的关键期。学生在结束高 中教育以后,有的可能离开正规教育系统而直接就 业,有的可能选择短期的职业技术教育,有的则可 能选择比较精深的学术研究之路。面对如此的不 同,高中教育既要强调共同基础,又要兼顾学生个 性发展;既是终止性的,又是准备性的;既是基础 教育,又是非义务教育。作为多个矛盾使命的结合 体,承认不同并在各种不同中寻找平衡,通过提供 多样化的教育为学生的分流做准备,是普通高中教 育性质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从学生成长的规律和世 界各国高中教育改革的趋势来看,即使是义务教育 延伸到高中阶段,抑或是高等教育普及以后,高中 的这种分流准备教育性质依然存在,无法回避。因 此,只谈高中是“基础教育”,显然不足以概括其 特质,而用“基础教育+分流准备教育”来概括高 中教育的性质可能比较全面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