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蜀道难第二课时学案 苏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蜀道难教案苏教版必修

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专题设计一、内容简析本专题为“笔落惊风雨”,下分为三个板块:“诗从肺腑出”“词别是一家”“文以气为主”。

诗之于唐,词之于宋,赋之于汉,皆其一代之文学,从必修一到现在,教材第一次如此集中、如此隆重地推出韵文的盛宴。

中国是诗的国度,那些由端端正正的方块字组成的一串又一串的字符,却如音乐一般摇曳多姿,可以高歌,可以吟哦,可以手随之舞,可以足随之蹈。

而词、赋可以说即诗的不同形式的变体。

所以,本专题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感性地体验那些流光溢彩、如诗如画的文字的美感。

同时试着揣摩诗文中所蕴涵的诗人复杂曲折的情感,从而领略中国文学之最高境——情景交融的妙境。

这也是本专题以“笔落惊风雨”为名的要义所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篇,其外在美与内在情达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高度,从而震撼了风雨鬼神。

“诗从肺腑出”选了四首诗歌,有长有短,皆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绕行的丰碑——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和李商隐《锦瑟》。

四位诗人的诗歌基本上代表了从盛唐、中唐到晚唐的诗歌成就,分别是现实与浪漫的重要篇章。

本版块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唐诗不同风格诗歌的不同艺术魅力,品味情景交融的化境。

“词别是一家”则是四首婉约词作。

从五代李煜的《虞美人》到宋初晏殊的《蝶恋花》,从北宋柳永的《雨霖铃》到南北宋之交李清照的《声声慢》。

恰好展现了词从产生到成熟的一个大略的发展脉络,比较好地反映了婉约词的整体成就。

重在引导学生领略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质,把握词最擅言说的“情”字。

“文以气为主”精选了两首赋,王勃的《滕王阁序》与欧阳修的《秋声赋》。

《滕王阁序》中的珠玑绣句以及命途多舛的人生感慨是教学中的重点。

而《秋声赋》中对无形无色的秋声的生动描摹和对人事劳顿的伤怀是品味的重点对象。

单元“写作实践”则重在指导学生以之前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基础,试着写作文学短评。

培养学生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心品他作,深入思考,各抒自怀的品质,提高审美鉴赏的能力。

2015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4

2015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登高教案苏教版必修4

登高锦瑟方案设计(一)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登高》《锦瑟》——分别是本单元“诗从肺腑出”部分的第二篇、第四篇阅读材料。

因为高一下半学期时间较为紧迫,所以把两首诗歌放在一个课时内完成。

两首诗歌,可以各占半节课分开研习;也可以合起来进行比较阅读。

《登高》历来被人们冠以杜甫集中的“七言律诗第一”之名,甚至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登高所见秋江之景,所抒老病孤愁之情,无不动人心弦;而《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为人们所喜爱并且津津乐道的诗歌之一,其中绮旎婉约的意象、缱绻缠绵的情感、雾里看花的诗境,最是撩动人心。

这两首诗歌都是中国古代重量级诗人的重量级作品,仅用一节课来研习,看似不合理,但即使用好几节课来讲,也不能说可以把这两首诗讲通。

所以不如删繁就简,于无声外听春雷,稍加指点,便放开手去,让学生在沉默中能够捕捉到自己内心与诗人的对白。

思路方法本课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把握意象等方法试着去鉴赏诗歌,同时在分析探研的过程中体味诗人真诚深厚的情感。

本节课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听名家的诗歌朗诵。

但最重要的还是把自主权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反复朗读,反复体会,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准备:1.预习《登高》《锦瑟》,反复朗读。

2.大致了解杜甫、李商隐曲折的人生经历。

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1.对杜甫和李商隐的生平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对杜甫与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的地位有准确的把握;通过对诗歌更进一步地品味,体会字面背后的作者情感;欣赏两位诗人高超的语言艺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品味诗歌意象,探究背后内涵。

知人论世,结合诗人身世、创作背景去理解诗歌。

感受两位诗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3.通过理解杜甫长年漂泊、孤独老病的愁怀和抱负不申、际遇难逢的悲慨,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锦瑟》内涵的探究,对李商隐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有所体会,从而了解到人类那种纤细、敏感、脆弱的心灵,逐渐培养一种宽阔的情感视野与丰富的人文情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诗”;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新授: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问本文的诗眼是什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本文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3、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

4、《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好。

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

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

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开放性题目:想表达离别之痛。

---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5、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

二是劝阻和挽留。

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6、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

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7、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明确:噫吁戏!危乎高哉!8、特殊在哪里?——语气词多了点9、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明确:噫吁戏!乎哉,五个,是四川的方言。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雨霖铃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笔落惊风雨 雨霖铃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雨霖铃【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及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2、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提高审美情趣 .3、掌握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特点 ,提高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学习时数】一课时【课前预习】1、走近柳永:柳永 ,字耆卿 ,名三变 ,世称柳屯田 .屡试不第 ,作?鹤冲天?词云 "忍把浮名 ,换了浅吟低唱〞 .后再次应试 ,宋仁宗成心将其黜落且曰: "且去浅斟低唱 ,何要浮名〞 .自是柳永便自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 .他是北宋词坛的重要作家 ,婉约派的典型代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 ,叶梦得?避暑录话?云: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 ,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 ,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 ,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 ,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 ,被称为 "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 "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 ,到斜口 ,霖雨连日 ,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 ,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 ,心情郁闷 ,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表达 .<重要根底夯实>3、字音寒蝉 chán 骤雨zhòu 暮霭ăi 凝噎yē4、字词义沉沉:深厚的样子 . 都门:国都之门 . 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预习反应】请奇数学习小组分别找人朗读知识链接局部内容、请偶数学习小组请代表上黑板展示根底知识局部内容 .导入新课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 ?〞这个人答复: "柳郎中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 ,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 ,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低的 "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 ? (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合作探究】一、读课文 ,思考:1、朗读正音体会本词的感情基调 .(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 ,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 . )这是一首|离别词 ,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哀婉、悲伤、凄清 . )2、讲解上阕:(1 )词的上阕一般以写景为主 ,请找出上阕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你能通过这些词语想到什么 ?寒蝉长亭骤雨明确:在寒蝉凄惨的叫声里 ,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 ,送别时面对长亭 ,该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 .就在此时 ,阵阵骤雨 ,刚刚停歇 ,心上人即将天各一方 .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 ?时令、地点、景物 .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 ,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 .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 .(2 )上阕有一处精妙的细节描写 ,请结合本册所学诗句说说妙在何处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柔情蜜意千千万 , 唯在泪花闪烁间 .纯粹白描 ,感情坦率直露 ,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 ,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 .延伸:白居易有 "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提示:两人相对而立 ,手握手 ,眼对眼 ,泪眼婆娑 .是 "举手长劳劳 ,二情同依依 .〞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 "相对无言 ,惟有泪千行 .〞也既然这么不舍得 ,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 ?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 ,也许是迫与生计 .总之是不得不离开 .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 .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消魂者 ,唯别而已矣 !〞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语出于此 ,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 .(3) "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与作者的 "愁〞有什么联系 ?烟波暮霭楚天遥想开船后的景象 ,: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愁畅相似;黄昏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 .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相同写法的还有名句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此句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 .这一去山水迢迢 ,烟波浩淼 ,暮色沉沉 ,天地苍茫 ,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 ,却不知下一程在哪 ,真如沧海一粟 ,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 ,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 .(4)作者的感情是否和前面一致 ,有没有其他原因引起他的愁绪 ?除离别外 ,词人还悲叹自己前途黯淡 ,归期渺茫 ,命运难测 .总结: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 ,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 .然而下阕荡开一笔 ,虚写别后情思 ,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 .3、讲解下阕( ! )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此词中有一千古佳句 ,请同学们找出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紧承上阕 ,直抒离情 ,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 .更照应上阕 ,点出时令 ,所谓触景伤情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 .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 ,又推进一层 ,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多么难以忍受 !愁意浓浓(2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找出这句话中的常见意向 ,并说出其特点 .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意境 .柳、酒、风、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推想与恋人分手后 ,在今夜酒醒的时候 ,扁舟空空 ,情景凄清 ,只看见岸边的杨柳随着晓风在飘拂 ,一弯残月 ,孤零零地挂在梢头 .此情此景 ,妙在寓情于景 ,意在言外 .点拨:此句未叹一声 ,未见一人 ,却正应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 .问:你从此句中看到了什么 ?一舟临岸 ,词人酒醒梦回 ,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 , -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把杨柳、风、残月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情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酒醒伤情(词中有画 ,景中含情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 )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 ,不见佳人 ,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 ,深秋的晓风 ,寒意彻骨 ,微拂的柳枝 ,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 ,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 ,世事无常 ,聚散离合皆无度 ,此时诗人心中的离愁可谓到达了顶点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 .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折柳送行 ,取其依依之态 .另外 , "柳〞〞留〞谐音 ,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 .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 ,往往要写到杨柳 .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 .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 .词人寓情于景 ,借景传情 ,以风之凉 ,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 )而且这样的景况于诗人而言恐怕是常事常景 .一叶孤舟 ,夹岸杨柳 ,天边残月 ,这样的一幅画面 ,疏落有致 ,呈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 ,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婉约的风格 ,创造出 "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 .而 "晓风残月〞、?雨霖铃?和柳永这三者也已融为一体了 .(3 )关于第三句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用一句通俗诗句解释 , "你不在 ,这座城市便空了 .〞可见词人的心内百转千回 ,痛彻肺腑 .(4 )概括上下阕内容上阕写恋人相别 ,依依不舍 ,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 ,孤独痛苦 ,有无限伤情 .二、总结本词特色1 )写景抒情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情语在写情 ,景语也并非只写景 ,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 .正所谓 - - "一切景语皆情语〞 .2 )虚实结合哪些写虚 ?别后想象 .写实 ?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 ,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 .这是这首|词的特点 ,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当堂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1 -2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 ,擅画山水 .②蔡肇 ( ? -1119 ):字天启 ,丹阳 (今属江苏 )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1.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 (5分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 ,树林里树叶飘落 ,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 (或在溪边 ) ,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 (山坞 )、树林 (落叶 )、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 ,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 ,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 ,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 ,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 ,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6分 )【1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2 "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4远处寺庙传来 "钟〞声的描写 ,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 ,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 ,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参加 "水潺潺〞声、 "秋风瑟瑟〞声、 "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 ,给4分 ,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 ,给2分 ,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2.完成课后小练习。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滕王阁序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滕王阁序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滕王阁序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赏析本文的语言。

【预习反馈】(请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交流本组认为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合作探究】<老师提问>赏析文章以下经典语言。

1. 请赏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 请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3、请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蜀道难(第二课时) 教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四 蜀道难(第二课时) 教案

蜀道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白的生平、作品风格,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继续提高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3、情感和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诗歌的主旨。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3)突出领读、诵读、背诵,在熟读背诵中把握情感和特色。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二课时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

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

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

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

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

这就是艺术的夸张。

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蜀道难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蜀道难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

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蜀道难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预习反馈】(请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背诵老师指定的那一段)【合作探究】<老师提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提示: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

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如果时间允许,我们无妨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答案: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答案: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蜀道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之《蜀道难》教案 苏教版必修4

蜀道难(A)·教学设计教学目的一、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

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

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方案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

(板书)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笔落惊风雨 琵琶行并序教案 苏教版必修4-苏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总体设计教材概述《琵琶行并序》——是本单元“诗从肺腑出”部分的第三篇阅读材料,它是白居易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诗歌通过诗人亲身经历,叙写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

诗歌“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善于运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情感外,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精到传神的描摹,从而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内心,含蓄地表达了诗人自己难以言说的情感。

同是,诗中一段对音乐的描绘历来为人所称道。

总之,《琵琶行并序》是一篇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佳作。

学生通过对此篇课文的学习,一方面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另一方面,也得到一种情感的陶冶,对人生有更丰富的一些感悟。

思路方法本文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品味诗人描绘音乐的高超技术,欣赏诗人对景物与人物的准确把握,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认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主题,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生活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本节课可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例如:播放一段配有琵琶曲的课文朗诵,展示琵琶这种乐器的图片,以及秋天的风景图,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情景。

另外,教师讲授;师生对话;反复朗读;充分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课前最好让学生预习准备:1.疏通生字词,熟读《琵琶行并序》。

2.对白居易更进一步了解。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长篇叙事诗、歌行以及诗人白居易的有关知识。

分析鉴赏诗人描摹音乐的片段,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

品味人物的性格与心理,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味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体会诗歌构思的巧妙,理解琵琶女与贬谪诗人的内在联系。

3.理解主题,使学生感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况味,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思考。

教学设计第1课时导语设计情景导入同学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中国的抒情诗非常发达,但是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却是凤毛麟角。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蜀道难教案2苏教版必修4 教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蜀道难教案2苏教版必修4 教案
明确: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
2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
万仞深渊,急浪回旋(上下对举,虚实结合)
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蜀道的高不可测。
2、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
3、写蜀中战祸之烈
.
联系背景考虑
总结浪漫主义的特点
1、联想和想象
2、夸张
课外作业
背诵课文
教 学 小 结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
写的意图。
明确: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黄鹤不得飞、猿猱愁攀援、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反衬、夸张)
(4)、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的环境
氛围,有力的烘托了蜀道之难(借景抒情)
分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
(5)、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2、“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的如此动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3专题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

《蜀道难》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李白在诗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诗”;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3、通过感知、理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2、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教学难点:体会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2课时一、新授:1、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请问本文的诗眼是什么?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这句话在本文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

3、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

4、《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

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好。

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

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

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开放性题目:想表达离别之痛。

---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5、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

二是劝阻和挽留。

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

6、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

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7、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明确:噫吁戏!危乎高哉!8、特殊在哪里?——语气词多了点9、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明确:噫吁戏!乎哉,五个,是四川的方言。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蜀道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蜀道难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蜀道难1.能够准确领会诗句的含义,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比喻、想像、夸张的艺术特色及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3.理清写作思路,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并能够运用反复的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主要诗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

2.探寻背景《蜀道难》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估计是诗人在长安时,追求功名未成,一腔心事借友人王炎入蜀而作此诗,以规劝友人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诗人袭用乐府旧题,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fú) 猿猱.(náo) 吮.血(shǔn) 扪参..(mén shēn) 抚膺.(yīnɡ) 巉.岩(chán) 喧豗.(huī) 砯.崖(pīnɡ) 崔嵬.(wéi) 趑趄..(zī jū) (2)多音字横⎩⎪⎨⎪⎧ 横行霸道蛮横 折⎩⎪⎨⎪⎧ 折腾折断折本2.字形辨认⎩⎪⎨⎪⎧ 凫凫水枭枭雄袅袅娜 ⎩⎪⎨⎪⎧ 猱猿猱蹂蹂躏揉揉搓⎩⎪⎨⎪⎧ 栈栈道饯饯行贱贵贱 ⎩⎪⎨⎪⎧ 凋凋谢惆惆怅稠稠密 3.通假字所守或匪.亲(同“非”)4.一词多义(1)坐⎩⎪⎨⎪⎧ 以手抚膺坐.长叹形容词,徒,空停车坐.爱枫林晚连词,因为因击沛公于坐.名词,同“座”,座位(2)危⎩⎪⎨⎪⎧ 危.乎高哉形容词,高危.如累卵形容词,危险正襟危.坐形容词,正,端正(3)绝⎩⎪⎨⎪⎧ 可以横绝.峨眉颠动词,渡枯松倒挂倚绝.壁形容词,极陡峭,到了极点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形容词,没有出路,与世 隔绝佛印绝.类弥勒副词,非常,极(4)当⎩⎪⎨⎪⎧ 西当.太白有鸟道介词,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动词,阻挡,把守然五人之当.刑也动词,处在某个时候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介词,面对着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 (5)尔⎩⎪⎨⎪⎧ 尔.来四万八千岁代词,那,那时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代词,你们无他,唯手熟尔.语气词,相当于“而已非死则徙尔.语气词,表示肯定子路率尔.而对助词,作词尾,相当于“然 5.古今异义(1)开国何茫然.. 古义:渺茫遥远的样子。

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二)笔落惊风雨

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二)笔落惊风雨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二)笔落惊风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复习(二)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一、诗从肺腑出复习概要1.体验四首唐诗不同的诗风,把握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

2.认识诗歌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及作用;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加深对唐代诗歌流派和高度艺术成就的认识和理解。

复习要求1.能欣赏《蜀道难》雄奇豪放的诗歌风格、表现手法以及语言特色。

2.能理解《登高》情景交融的境界,理解诗人倾注在诗歌中深沉的思想情感。

3.能整理《琵琶行》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语,分析描写诗中音乐的手法及效果。

4.能联系创作背景,对《锦瑟》进行多元解读,说出自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5.能掌握诗歌的一般鉴赏方法,运用常见的鉴赏术语对作品进行鉴赏。

6.能够背诵《蜀道难》《登高》,诵读并记诵《琵琶行》《锦瑟》中名句。

7.能够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有关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常识。

教学建议本板块4首诗代表的是浪漫与现实的风格倾向,李白、李商隐的诗属于前者,杜甫、白居易的诗属于后者,其各具特色的诗歌形态表现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可以说《蜀道难》有寄托,也可以说它只是把写感慨,没有寄托。

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这个度。

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抒发诗人的内在情感上,与《蜀道难》相比则显得沉郁深厚,要注意引导学生研习品味隐于诗句中的诗人情感,杜甫用阔大苍茫的秋景表现自己的孤独与内心苍凉的诗句,白居易用白描式的手法表达自己听完一曲琵琶后的寂然心境的诗句,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

李商隐的《锦瑟》后来众说纷纭,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这些意象在刻画诗人的内心世界时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映照的。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的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作。

另外,四位诗人诗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诗作的语言特点,在诗歌创作史上的影响等内容也要有机地融入到文本研习中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蜀道难第二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4【预习反馈】(请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背诵老师指定的那一段)【合作探究】<老师提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提示: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

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

如果时间允许,我们无妨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答案: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

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

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答案: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3、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答案: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

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

是夸张。

2)、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答案:“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3)、“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4、“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

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

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

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

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

此题涉及诗的寓意是什么? 答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

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

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拓展延伸】(增长见识,更深刻了解本诗)关于本首诗歌寓意的几种说法。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

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

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

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

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

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

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

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

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

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

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

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风人之义远矣。

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文中着重号系编者所加。

)(结合之前讲过的背景:李白怀着“济世救民”的远大抱负应召来到长安,可是唐玄宗却只给了他一个闲职。

李白的满腔报复顷刻化为乌有。

于是有了这篇创作。

所以,文章多少总要寄托当时的一点心情:或失落,或困惑,或担忧。

你能找得出这样的诗句么?……1.诗人描写了这个险象环生的蜀道,本身就有寄寓。

暗示社会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2.第二节中作者来到蜀道时的感触:悲鸟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等就有寄寓。

暗示自己当时失落,悲观的心情。

3.“问君西游何时还”“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暗示自己对长安官场的恐惧,既想入仕,以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又担心官场险恶,不能功成身退,充满了矛盾。

4.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总结认可)我们认为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精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跟那些用“一人一时之事”来解诗的做法相比,胡的见解确实高明得多。

【当场检测】1、请给加点字注音A噫吁嚱()鱼凫()秦塞()萦绕()B. 石栈()猿猱()扪参()峥嵘()C. 抚膺( ) 巉岩()飞湍( ) 咨嗟()D. 喧豗()砯崖()崔嵬()吮血()2.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①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②开国何茫然!③西当太白有鸟道④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⑤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⑥猿猱欲度愁攀援⑦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⑧使人听此凋朱颜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⑩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⑿所守或匪亲⒀朝避猛虎,夕避长蛇⒁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⒂侧身西望长咨嗟!危:高。

于:比。

何:多么。

当:挡。

钩连:沟通相连。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度:越过。

但:只。

从:跟随。

凋:使动用法,使……凋谢。

去:离。

盈:满。

倚:靠,。

湍:急流。

砯:拟声词。

夫:人。

当:挡。

匪:同非。

朝……,夕……:互文见义。

虽:虽然。

⑥长:深深。

3、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

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

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

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

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参考答案1、请给加点字注音A噫吁嚱(yīxūxī)鱼凫(fú)秦塞(sài)萦绕(yíng)B. 石栈(zhàn)猿猱(náo)扪参(shēn)峥嵘(zhēng róng)C. 抚膺(yīng)巉岩(chán)飞湍(tuān)咨嗟(zī jiē)D. 喧豗(h uī)砯崖(pīng)崔嵬(wéi)吮血(shún)2.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作业布置】完成印发的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