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
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那么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一读书指导法二点拨质疑法学法定为:一朗读法二练习法三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1、导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初二教案的实施需要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1、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登幽州台歌》,齐读诗题。
2、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自读诗句,理解诗意。
1、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2、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3、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4、全班交流。
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再读体会,思考: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2、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3、情感朗读,赛读。
4、齐读。
四、总结全文:1、总结古诗。
2、总结学法a、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登幽州台歌》b、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登幽州台歌教案篇二《登幽州台歌》》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以及相关资料,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素材一课时二次备课一、导入新课2、指名回答。
对,就是陈子昂,大家通过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陈子昂的资料,请个同学读一读。
教资登幽州台歌教案
教资登幽州台歌教案教案标题:教学资源《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杜甫。
2.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5.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模仿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
教学资源:1. 《登幽州台歌》原文2. 课文解析和注释材料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 学生练习册和笔记本5. 诗歌创作指导材料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登幽州台歌》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于诗歌的第一印象,并激发他们对于诗歌的兴趣。
导入:1. 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包括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享一些关于杜甫和他的作品的有趣事实,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1.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押韵、对仗、排比等。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技巧和美感。
2.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3.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诗歌的不同层面和意义,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拓展活动:1. 引导学生模仿杜甫的写作风格,让他们在小组内创作一首以自己所在地为背景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换并评价彼此的诗歌,提供互动和反馈。
总结:1. 回顾课堂上学到的关于《登幽州台歌》的知识和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于我们的启示和意义。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杜甫的其他作品,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作业:1.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登幽州台歌》的读后感或分析文章,展示他们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思考。
2. 鼓励学生继续创作其他诗歌,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读后感或分析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估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 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分析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反应,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人文天祥及其作品《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意义。
2.理解《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欣赏、鉴赏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播放《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
2.准备古代诗人文天祥的简介。
3.准备《登幽州台歌》的课文及相关解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教师放音乐《登幽州台歌》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一下这首诗的音乐韵律和情感表达。
2.识记背景(10分钟):
教师给学生简要介绍古代诗人文天祥的背景,指出《登幽州台歌》是他在被金朝俘虏期间写的。
3.理解课文(20分钟):
教师分段解读《登幽州台歌》,引导学生分析每一段的意义和感情。
4.分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分享他们的观点。
5.欣赏创作(15分钟):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自己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或其他形式。
6.分享展示(10分钟):
学生可以选择自愿表演、朗诵或朗读自己的创作作品,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和交流。
7.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堂内容,总结《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学生通过创作表达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
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天祥的其他作品,比如《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文学赏析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登幽州台歌》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登幽州台歌》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一、教学背景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化课程标准必修内容之一,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诗言简意赅、铿锵有力,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阅读素材。
在教学中,应以李白的“诗魂”为突破点,引领学生热爱诗歌、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目标设定(一)知识目标1. 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的生平;2. 通过学习,掌握诗歌的基本构成要素与几种常用修辞手法;3. 学习了解古诗词的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诗歌的意义,归纳描写技巧和修辞方法;2. 能够理解并综合表达语文学科知识;3. 能够培养学生优秀品德和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 让学生领会古人崇尚自然、感受生命之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请学生根据图片和生活经验与教师分享喜欢的自然景色,并表达自己欣赏美的方式和体验。
(二)讲授课文1. 基本阅读理解(1)出示《登幽州台歌》全文,让学生跟读并感受其中情感、性格、气韵等方面;(2)解释难词,让学生搭建正确的语篇;(3)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氛围,让学生被赋予了生命的诗歌所感染。
2. 艺术欣赏分析(1)教师为学生播放介绍李白生平和《登幽州台歌》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和作品背景;(2)请学生阅读《登幽州台歌》或播放相关视频,体会其中抒情、铿锵、慷慨的意境,了解并感知李白诗歌的意义和价值;(3)透过学习李白的诗,让学生欣赏精神的力量,慢慢感悟人生的深度和无尽的美好。
3. 修辞手法探究及应用(1)引导学生理解几种主要的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构成要素;(2)对比不同修辞手法的表现效果,创设一些情境,在对比练习中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修辞手法。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
《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登幽州台歌文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对唐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学习理解《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和内容;2. 掌握《登幽州台歌》的韵律和诗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案、幻灯片、多媒体设备;2.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翻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利用相关图片或音频,以及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登幽州台歌》的兴趣。
2. 学习《登幽州台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诵《登幽州台歌》原文,并解释其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教师可以辅助使用幻灯片,展示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技巧。
3. 理解诗歌背景(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背景,如唐玄宗迁都长安后,幽州的变化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情境和意蕴。
4. 分组朗诵与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两个段落进行朗诵和讨论。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阐述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受。
5. 分析韵律与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如平仄、押韵、对仗等,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唐代诗歌的艺术表达。
6. 欣赏其他唐代诗歌(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诗歌,让学生感受唐代文学的魅力和多样性。
7.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2. 学生可以尝试仿写唐代诗歌,培养自己的创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自行选择一首唐代诗歌,进行朗诵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欣赏《登幽州台歌》的同时,能够对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韵律有所了解。
通过分组朗诵和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欣赏其他唐代诗歌的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北朝时期文学家陈子昂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登上幽州台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
2.难点:诗人的情感把握,对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的朗读、翻译、背景介绍等。
2.参考资料:关于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幽州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站在幽州台,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从而引出诗歌的内容。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进行朗读,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和语气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诗歌,解释生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展示关于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的诗歌?诗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色?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李贵冬 20170141123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具体如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中的一首诗歌。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
2.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诗歌鉴赏能力还不足,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要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结合诗歌注释,掌握如“怆(chuàng)然、涕(tì)”等重点字词。
②了解古诗几种体裁,学习并掌握本诗的“歌”这种体裁。
③分析诗歌中“古人”、“来者”、“天”、“地”、“幽州台”意象。
④学习并掌握寓情于景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歌雄浑开阔的意境以及诗人落寞悲凉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孤独寂寞的抑郁悲愤之情,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本单元目标重视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要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相关经历以感受诗歌悲怆意境和诗人的悲叹。
2.教学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对本诗旷世孤独感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不足的学情,我将教学难点设置为:领悟诗中蕴含的悲伤抑郁的情感;掌握寓情于景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四、说教法(为了更好的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和学生实际情况,力求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征。
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教案一、介绍《登幽州台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
该篇作品以雄浑激昂的歌咏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时局的深深思念和关切之情。
本教案将以《登幽州台歌》为教学素材,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杰出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和创作意图。
2.分析传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4.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1.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探讨《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4.进行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相关作品。
四、教学活动活动一:介绍和诗句分析1.教师向学生介绍《登幽州台歌》的创作和时代。
2.分组讨论,学生们根据老师给予的诗句,分析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展示诗句分析的结果。
活动二:探讨主题和艺术价值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登幽州台歌》的主题和艺术价值。
2.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各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活动三:文学创作1.学生们自由发挥,以《登幽州台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
2.学生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
3.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进行互评和交流。
五、教学评估1.对学生的诗句分析、主题探讨和创作成果给予评估。
2.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程度、对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分析能力,以及创作作品的独创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唐代文学作品,比如杜甫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诗词名篇。
2.学生可以学习乐府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七、教学资源1.《登幽州台歌》的原文材料。
2.教学诗集或文学鉴赏书籍,用于学生参考和进一步了解相关知识。
3.课堂展示用的黑板或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及诗歌创作背景。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诗歌,感受意境美,培养读诗兴趣。
2.合作探究,把握诗歌主旨,理解吊古伤今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情感,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直面挫折,学会排遣内心的压抑,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探究诗歌主旨。
2.感受意境,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难点: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法: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等营造浓厚的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
诵读法: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会唐诗音韵和谐和凝练的语言。
可以加深了解,加强记忆。
设疑讨论法: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比较阅读法:对比这一组唐诗,比较体裁的变化,格律的不同。
比较课内外不同诗文,感受不同意象营造出不同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揭课题修筑黄金台的故事燕昭王初当国君,他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振兴燕国。
但并没有多少人投奔他。
于是,燕昭王就去向一个叫郭隗的人请教。
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位国君,愿意用千金买一匹千里马。
可是3年过去了,千里马也没有买到。
这位国君手下有一位不出名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
这个人用了3个月的时间,打听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
可是,等他赶到这一家时,马已经死了。
于是,他就用500金买了马的尸骨,回去献给国君。
国君很不高兴,买马骨的人却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欺骗别人。
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人送来了3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故事,就对燕昭王说:"大王要是真心想得人才,也要像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人知道你是真心求贤。
你可以先从我开始,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会来投奔你。
"燕昭王认为有理,就拜郭隗为师,还给他优厚的俸禄。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幽州台歌》说课课件教学
(一)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二)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三)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四)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 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 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 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 照人。
高峻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正面写塔高 侧面写塔高
自缘身在最高层。 点出原因
活动二 写景状物 【思考3】作者不畏“浮云”,“浮云”除指眼前之景,还指什么?
“浮云”在古诗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
“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用典
——汉陆贾《新语》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知人论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 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 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 遗》等。
知人论世
悲壮的阳刚之气。 2.深受《楚辞》的影响
(1)《远游》:“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 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2)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一等奖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一等奖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作品,它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诗歌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古代边塞诗的韵味,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报国之志的抒发。
本诗在教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既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特色,又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豪迈的气概。
本文主要内容是描述诗人登上幽州台,遥望边疆,感慨万千,抒发了对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关切。
全诗以豪迈激昂的笔调,展现了诗人胸怀壮志、忧国忧民的情怀。
1. 体现唐代边塞诗的特色:本文通过描绘边疆风光,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雄浑、豪放、激昂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类诗歌。
2. 展现诗人的高尚情操:本文通过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报国之志的抒发,展现了陈子昂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为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文通过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树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登幽州台歌》的基本内容;(2)理解并背诵全文,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4)学会运用边塞诗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运用阅读法、练习法等方法,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报国之志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学习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1.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才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登幽州台歌》讲课稿
明君麾下建功立业!
精选完整ppt课件
6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
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
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
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
影,因此登上蓟jì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
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
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精选完整ppt课件
7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精选完整ppt课件
8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过去。
后:未来。
燕昭王在建黄金台之前还曾建碣石宫,把梁
人邹衍延请入内,师礼事之,广筹振兴国家
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
良好声誉。
精选完整ppt课件
5
背景意义:
• 对于我国封建历史上数之不尽
的怀才不遇的文人,燕昭王和
黄金台都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
义。陈子昂非常仰慕燕昭王这
样的圣明君王,深恨自己生不
逢时,不能趋归燕昭王这样的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了衣襟!
精选完整ppt课件
11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 诗人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 “生不逢辰”的哀叹。“前不见古人”一 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 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 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 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 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 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 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我国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以其激昂的文字、磅礴的气势,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该诗在古代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边塞诗的代表作,也是唐代诗歌的瑰宝。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同时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材中,本文位于古诗文单元,是单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主要内容:全诗共八句,通过对幽州台的历史变迁、地理风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1. 课文地位:本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点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能够:(1)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幽州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气势和韵律美。
(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幽州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3)背诵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幽州台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国家兴亡和个人责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幽州台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一、背景《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之一,该诗共分为十二首,讲述了作者南渡后思念北国的心情和对故乡的怀念。
此诗语言简练明了,婉转优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二、诗歌结构《登幽州台歌》全诗共计五百四十字,系七绝诗,全诗共十二首,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整首诗抒发了作者在南方无法忘怀北方家乡的深情感受。
前六首描写的是幽州台的景色和作者在其上的所见所想,后六首则是回忆故乡及其变迁。
三、诗歌分析1. 天高云淡此行首先描述的是所在地的大气环境,以时空交错的语言表现出了作者在异乡的感受。
天空蓝色的淡薄和云彩飘散的感觉,大概象征着作为难民的诗人保有着一份心灵的领域,而包容着他清冷、安静的思考。
2. 望断南飞雁南飞的候鸟似乎向诗人传达了诉说,诗人思念的故乡在南方的“天涯”,在高空中被愁云笼罩,对于他的表示是自由和冷酷,它对自己的离家之苦并不感同身受,依旧自在的南飞。
3. 不到长城非好汉插在这儿的这句很熟悉,可以看出作者对古代名胜古迹和军事、文化背景的熟知。
不到长城非好汉,每个中国人都有的明确的文化符号,显现,这里主要是鲜明地表达出了诗人的忠肝义胆和满腔热血。
4. 屈原无话下江南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政治家、爱国者,与陈子昂同在一个年代,而下江南则是言及屈原身亡后,在南方无望的境遇下所表达出的失望之声。
5. 红旗半卷出长城前五句述说一切具备出击南征北战的联想,而这句表达着士兵们齐心领命广开来路,慷慨赴义,显示出民族士气的昂扬与融合。
6. 快哉,快哉,四马蹄蕴含着历史幻象的搭配,展现出五胡乱华之时各种战争烽或风或火的行进情形。
四匹马疾驰出壮阔的气魄,尽管起伏不定的犬牙交错之地所受的摧残和考验,始终是为了寻回那南方的岁月。
7. 离离、原上草原上草,愁眉珠翠。
作者向香炉峰指指伏波山、断龙山、流星岭等处的著名山峦,而心中却是跨越了多少时空将人们同故园连在了一起。
8. 羽书何处达羽书传递快的,快于快,只不过作为诗人的陈子昂却总是得不到讯息。
登幽州台歌教案中班
登幽州台歌教案中班教案标题:《登幽州台歌》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并理解古代诗歌《登幽州台歌》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1. 《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幽州台的风景。
3. 与幽州台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4. 音乐播放设备。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向学生展示幽州台的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介绍幽州台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诗歌朗读:1. 教师朗读《登幽州台歌》的诗歌原文,让学生跟读。
2. 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难点,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
3. 分段朗读诗歌,让学生模仿朗读,注意语调和节奏。
诗歌分析与讨论: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2.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中的描述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 讨论诗歌中的美景描写和对自然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能力。
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借鉴《登幽州台歌》的写作风格,创作自己的小诗歌或小故事,围绕幽州台的主题。
2. 学生可以选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对幽州台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展示:1. 学生可以选择朗读自己创作的小诗歌或小故事,并与同学分享。
2.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绘画或手工作品,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课堂总结:1. 回顾学习内容,强调《登幽州台歌》的意义和美感。
2. 鼓励学生保持对诗歌和自然美的兴趣和热爱。
拓展活动: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参观当地的风景名胜,激发对自然美的更深层次理解和感受。
2. 继续学习其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朗读、讨论和创作活动。
2. 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对诗歌和幽州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延伸:1. 继续学习其他古代诗歌,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
2. 组织学生参与诗歌朗诵比赛或文艺表演,展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才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
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
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则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
教法定为:
一读书指导法
二点拨质疑法
学法定为:
一朗读法
二练习法
三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
1、导
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
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七岁的骆宾王写了“鹅、鹅、鹅、”一夜成名。
既有七岁就写出咏鹅的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也有八十五岁写出《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既有皇帝甚至女皇帝写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也有村夫张打油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
2、明
明确重点、难点。
这样使学生目标明确,有的放矢,以增强教学实效性。
3、读
(1)、学生互相补充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不仅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同时知人论世为以下学习做铺垫。
(2)、多种形式朗读
此环节采用学生读,互评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设置此环节,不仅训练了朗读评析能力,而且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典文学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达成本课的教学重点。
(3)、读懂
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教师适当点拨疏通文意。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理解和感悟的同时又培养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质疑精神。
4、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引领学生学会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不仅完成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而且使学生具有以后乃至终身学习此类作品的基本技能。
为此,我提前选用了同学们设计的以下几个问题
(1)、从朗读中大家读出一种怎样的感情?(意在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情感)
(2)、诗人直接抒情的句子是哪句?在此之前在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意在引领学生从关键词“不见”“念”;主要意象时间上的“古人”、“来者”,空间上的“天”、“地”;写法对比、烘托入手赏析诗歌)
(3)、这是怎样的思想感情?究竟是什么导致诗人产生这种旷世的孤独感呢?你怎样看这种思想感情?(意在引领学生联系背景赏析诗歌)
(第一道问题凭借前面朗诵比较容易感悟得到情感是孤独,但是最难体会到的是诗中那种旷世的孤独,这就必须从诗文的词句入手,思考第二个问题。
诗歌的前三句用粗笔勾勒,仿佛是写“古人”、“来者”,写“天地”岁月,似乎没有写景而实际上是景被虚化了,我们可以联想到古今沧桑易变的人事和一个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而在这无垠的时空诗句中嵌入两个感官动词:“不见”和“念”字,就突出了一个视极四野,思及古今的孤独的思索者的形象。
他“念”而无法得到解答,愁怀无法得到排解,自然就悲怆,转化出最后的结句“独怆然而涕下”。
结合前面的三句诗,诗人陈子昂应该是思考到的了人类一个宿命的问题:即宇宙
无穷而人生有限,岁月易逝而功业难就。
这个矛盾对于当时的诗人来说,是无法作出解答的,意境显得就十分的悲怆和黯然。
整首诗就成就出这样一个情境,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在当朝复杂的人事面前无能为力,报国无门,只空怀一腔怨愤,在这无垠的时空中黯然悲歌。
这就是旷世的孤独。
自然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所以诗歌流传千古。
这道题的完成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了基础,为了让学生能更进一步感悟到意境,我要求学生以联想再现的方式来感受情境。
这道题是开放性的,并不要求一个标准答案,如果学生能联想到时空的浩渺无情和人的渺小无力,得出对比,突出孤独感觉即可。
第三题的目的把握这首诗的特点,实现从感悟到到理论的提升。
这首诗的意境是通过设置情境得以实现的,情与景是密不可分的,从关键词句入手把握意象、感受情境是体会诗歌意境的最重要的途径。
懂得了这点,就为以后鉴赏诗歌奠定了基础。
第三题实际是联系诗人陈子昂的背景材料来体会到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旷世的孤独。
让同学们懂得鉴赏一首诗歌是一定要知道作者的背景的,甚至要知道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事环境。
)
5、练
我采用读、背、写、答四种方式进行练习。
学生齐读,让听课习惯不好的学生背,对重点字,易错字和名句强调书写,多媒体展示理解性题回答或者互相出题比赛式抢答。
这样不仅夯实基础,加深理解,而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的。
6、结
学生总结本课的收获。
意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生活中要培养执着乐观追求的精神,树立健康的人生观,这也是对本课情感标的进一步渗透。
7、作
(1)完成预习
(2)背诵默写《登幽州台歌》
(3)积累杜甫的《登高》,并运用学习的方法对自己喜欢的一句进行赏析。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学生分成四组,作业也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留的。
目的在于使不同的学生尽其所能、学有实效。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使本课真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热爱经典,增加积淀,提高自的语文素养,在“教”与“学”中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六、说板书设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古人
不见独
后来者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清晰直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