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能时效守恒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智能时效守恒定律
浙大学人
宋定国教授早在上世纪的80年代,就首次提出了关于人的智能的发挥及其绩效,与时间之关系的定律,即“人的智能时效守恒定律”。
这个定律首先是他在给学生讲授《人才管理学》这门课程时,提出并阐释的,之后,又在多种学术研讨会上阐述过,并揉进其相关的著作中。
关于这个定律,据宋先生自己称,是他根据自己在读研究生期间(1979-1982年)及之后的繁忙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1982年研究生毕业后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工作)中,反复体验、总结而发现的。
他说,他曾为了科研、教学、工作而一度昼夜忙碌,加班加点,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反复证明:自己所付出的时间和所获得的绩效并不成正比,于是就开始摸索其中的规律。
宋先生说,不管作什么事,都总好琢磨其中的规律,与他在北大所学的是哲学专业,业已形成的思维习惯有关。
他说:当他经过多年对自己所耗费的智能(精力)与时间的关系加以比较、分析之后,发现了规律性的东西:即自己每天所投入的智能(即通常所说的耗费的精力),所产生最佳绩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定的,即是个常数。
就是说,在精力充沛的条件下(患病或身体不适导致智能不能正常发挥时除外),每天产生最佳绩效所需要的时间,是个常数。
就他个人来说,这个时间常数是6个小时左右。
宋先生说,在坐班工作常有不可测的因素缠身或干扰的条件下,这个规律不容易被发现或体悟到,但在自己可以完全支配时间的条件下,则比较容易被发现或体悟。
由于大学教师不坐班,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所以,大学教师容易发现和把握这个规律。
正是由于掌握了这个规律,所以他在有行政事务缠身的工作条件下,除了自己不能左右的工作外,总是从容地安排工作、读书和研究的时间,晚上基本不工作;有时晚上工作,那是由于白天所作的事情没有耗费应有的智能(精力没发挥出来),所以在晚上补上。
当退休后,由于自己的体质和智能没有衰退,所以他坚持每天6小时工作制。
宋先生说,6小时是他运用这个规律对自己每天工作的最佳绩效时间的确定,至于别人每天工作的最佳绩效时间的多少,要由他自己根据这个规律去摸索、总结来确定和把握。
宋先生所提出的“人的智能时效守恒定律”,即人的智能每天所产生最佳绩效的时间是守恒的,并因人而异。
这个规律对于指导人们的学习、研究和工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倡导人们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善于摸索和把握自己的智能每天产生最佳绩效所需要的时间,避免“过犹不及”:因用时不足而达不到最佳绩效和盲目加班却徒劳无益。
这个规律的意义远不止此,因为人的智能的正常发挥必须以健康的体质做保障,而历史和现实反复向我们昭示:那些英年早逝的人才,不正是由于不懂得把握和运用这个规律,而贸然或盲目加班加点、昼夜鏖战,以至损害健康,影响智能的正常发挥,因而越发加班加点,陷入恶性循环,才酿成一幕幕悲剧的吗!
朋友,要想创造最佳的绩效而又不至于事半功倍、徒劳无益,更不至于损害健康、陷入恶性循环而酿造悲剧的话,还是好好学习、把握和运用这个“人的智能时效守恒定律”吧!(汝果 199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