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练习十二教案(2)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教学目标
1.掌握“四舍五入”的概念,熟悉基本概念。

2.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学会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四舍五入。

教学重点
掌握“四舍五入”的概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四舍五入。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1.通过教师提出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如何得出答案。

2.教师引出四舍五入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并列举四舍五入的例子。

步骤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讲解四舍五入的概念和方法。

2.教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四舍五入的例子,并在黑板上演示方法。

步骤三:巩固练习
1.教师发给学生一些有关四舍五入的练习题,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出来。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让他们相互交流,分析错误之处并纠正。

步骤四:拓展应用
1.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四舍五入的应用。

2.学生自主思考,找出生活中有哪些需要用到四舍五入的场合,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步骤五:作业布置
1.教师布置四舍五入的相关作业。

2.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评分和点评,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对四舍五入的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练习中发现很多学生还不能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练习的环节,让学生重复练习并及时纠正错误。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要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四舍五入。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十二》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十二》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十二》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十二》教案教学设计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练习十二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特点,能够熟练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加深对三角形定义和特点的认识与理解。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提问:怎样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有几条?三角形有哪些特点?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二”1.第1题。

画高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

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

2.第2题。

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无数多个,因此这道题的答案不唯一。

3.第6题。

这道题是练习用“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

(2)再小组交流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围。

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和。

三、综合练习1.第7题。

这道题也是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已知三边之和,确定三条边的长度。

2.第11题。

学生在完成这道题时,经常会误以为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就是原来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错误,练习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交换一个三角尺,使每个学生都有两个相同的三角尺,再拼一拼,最后观察得出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还是180 。

3.第12题。

这道题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来形象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让学生边折边观察。

(2023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十二》PPT课件

(2023春)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练习十二》PPT课件
人教版 数学 四年级 下册
4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练习十二
复习旧知
单位进率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重量、人民币、 长度、面积单位进率吧!
重量单位进率: 吨 1000 千克 1000 克
1000000
人民币单位进率:
元 10

10 分
100
复习旧知
单位进率
长度单位进率:
千米 1000 米 10 分米 10
100
巩固练习
填一填。
13cm =( 1.3 )dm 2.3kg=( 2300 )g 0.8米-54厘米=( 26)厘米 830克+100克=( 0.93 )千克
先确定高级单 位和低级单位
1.09m =( 10.9 )dm 2元5角=( 2.5 )元
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或“=”。 是统一成高级单位,
(4)一艘轮船重2150000kg。(用吨作单位。)
2150000kg=2150t
9.声音在空气中大约每秒传播340m,每分钟能传 播多少千米?
1分=60秒 340×60=20400(m) 20400m=20.4km 答:每分钟能传播20.4千米。
3.61m ○< 362cm
还是统一成低级单 位呢?
统一“米” 3.61m ○< 362cm 3.62m 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统一“厘米”3.61m ○< 362cm 361cm 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或“=”。
3.61m ○< 362cm
284g ○= 0.284kg
1480m ○< 1.5km
532cm ○> 5.3m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十二的活动,巩固和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技能,特别是乘法口诀的熟练应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仔细计算、自我检查等。

教学内容1. 乘法口诀的复习与应用: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复习并巩固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的比较与排列: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数的比较与排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1. 引导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练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学步骤1. 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口算题,引导学生复习乘法口诀,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探究(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4. 合作学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练习,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5. 总结提升(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提问等。

2. 成果评价:检查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6.1.2练习十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6.1.2练习十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6.1.2练习十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为基础,为学生们设计一次关于“练习十二”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本节课中复习和巩固之前学习的小数四则运算知识。

教材中第六章第一节的练习十二包含了多道涉及小数加减乘除的题目,旨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运算技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练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在理解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熟练运用运算规律,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提高运算速度。

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小数点的位置,避免在运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进行练习,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纸、计算器和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以一个现实生活中的购物场景为例,让学生们理解小数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与示范:在讲解练习题之前,我会先复习一下小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并通过示例题目进行讲解。

3. 自主练习:学生们在练习纸上独立完成练习题,我会巡回指导,及时纠正他们在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 巩固练习: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数四则运算加法:例:2.3 + 1.5 = 3.8减法:例:4.6 2.1 = 2.5乘法:例:2.5 × 4 = 10除法:例:8 ÷ 2 = 4七、作业设计1. 请完成练习纸上的练习题。

2. 请举例说明小数四则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2.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商品的价格和数量之间需要进行小数四则运算,计算出总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练习十二的设计,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巩固了小数四则运算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学生们在运算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在集体讲解环节进行了针对性的解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练习十二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练习十二丨苏教版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并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的底和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三角形的高(高在三角形内)。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经历认识三角形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目标:经历探索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得到培养,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三角形的底和高,会测量、画指定底边上的高。

画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

使用教材构想“三角形的认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本课采用“目标引领,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模式,结合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

方法与手段 1.情境教学法2.目标引领、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三角尺、彩笔等学习环节方案目标对应点及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用生活素材引入本课的学习研究,由直观的图过渡到抽象的图形也是学生数学抽象化的一种训练教师辅导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流程1: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一】找一找师:请看屏幕,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这些物体表面隐藏着的数学知识了吗?师:你能从每幅图中找出三角形并画下来吗?三角形在学习记录卡上1题处,从图上用红笔把三角形描出来。

达标检测一、填空: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到对边的垂线段是三角形的(),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

二、判断三、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检测反馈板书: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个角、三个顶点、三条边三角形的底和高:高:垂直线段底:对边拓展训练1、用三根同样长的吸管围成一个三角形,吸管一定比这个三角形的高长吗?等级评价教学反思生成现象:基因分析:改进措施:ABC。

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二(2)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二(2)教案
教学过程
时间
分配
教法、学法指导
一、基本训练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二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⒉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13×48 40÷21 360×2 65-17 56+8
⒊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90+70)÷80
板书设计
练习十二⑵
教学反思
签查意见
签字:月日
100-5×13 32×(47-17)
二、灵活运用
⒈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线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⑶小结: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边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
⑷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并证实以上的结论。
教学内容
练习十二⑵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张以军
使用日期
11月4日
共计9教时
第9教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具准备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
⑵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题比较时的思考过程。
⒊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是纠正。
三、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6.1.2练习十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6.1.2练习十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6.1.2练习十二(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理解,能够熟练地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 培养学生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C=2(a b) 和 C=4a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S=ab 和 S=a^23. 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正确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复习周长和面积公式。

2. 讲解例题教师出示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周长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例题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形的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例题2: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正方形的边长为5厘米,求它的周长和面积。

3.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的第1-4题,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十二的第5-8题,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解题过程和答案。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周长和面积公式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十二的第9-12题,家长签字,下节课前交。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掌握情况如何。

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3.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

4.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2练习十二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2练习十二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2练习十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运算律》的练习课,主要包括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练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反馈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与示范(10分钟)讲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示范,使学生明确计算步骤和注意事项。

3. 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讨论与反馈(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练习中的问题,互相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5.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和注意事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十二剩余题目。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七、板书设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练习、讨论、反馈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讲解与示范”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法则,这对于学生后续的独立练习和计算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练习十二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练习十二丨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练习十二一、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7章第1节练习十二。

主要包括:1.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 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3.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然后教师进行讲解和总结。

(2)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简便计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解决实际问题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二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主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1 练习十二一、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二、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三、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以上板书设计,使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果。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练习十二-苏教版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

2.学生了解减法的应用场景。

3.学生培养运算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减法的应用场景。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首先,教师可以播放一个数学小视频引导学生理解减法的概念和应用意义,激发他们对学习这个知识点的兴趣。

概念讲解(10分钟)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者黑板,简要介绍减法运算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到减法的意义和特点。

计算练习(20分钟)
教师给学生出减法计算的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并督促他们根据题意进行计算,培养他们的运算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小组活动(15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为小组,然后让他们在组内探讨减法的应用场景,并归纳总结出减法的常见应用场景。

最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做汇报。

教师点评(10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励学生继续加强训练,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课后作业
布置减法练习题,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复习今天所学内容,查漏补缺。

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减法的计算方法,并了解了减法的应用场景,既提高了他们的运算能力,又培养了思考问题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加强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 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细心计算、检验结果等。

二、教学内容1. 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 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运用这些运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整数加法和减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a. 引导学生回顾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如对齐、进位、借位等。

b. 通过举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2)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a. 给学生讲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

b. 给学生讲解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3. 练习巩固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反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的相关题目。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新课、练习巩固和总结反馈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通过讲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意: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点关注的细节: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详细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整数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练习十二的相关内容。

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 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1. 正确进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

2. 理解和运用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除法知识,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2. 学习新课(1)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十二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2)针对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3)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4)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并总结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解决实际问题(1)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进行解决。

(2)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3)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并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6. 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练习十二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以上就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练习十二-苏教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重点细节,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月1日数学四年级练习十二教案

4月1日数学四年级练习十二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与单位换算》讲评课教案赵店乡中心小学杜晓佩《小数与单位换算》讲评课教案讲评内容:练习十二教学目标:1、通过讲解练习十二,使学生熟练掌握单位换算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重难点:会进行名数之间的改写,提高速度和正确率,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微课视频、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单位换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下面我们来回忆一下常见的单位名称之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

二、分类讲评练习十二习题:1、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1)、找左右单位名称(2)、比较高级、低级(3)、运用进率移动小数点(4)、规范填写2、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1)、找左右单位名称(2)、比较高级、低级(3)、运用进率移动小数点(4)、规范填写对比1、2两题。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1)、认识台秤,找准刻度(2)、准确读数(3)、单位换算(4)、注意单复名数4、8、高低级单位名称之间的相互转换(1)、找左右单位名称(2)、比较高级、低级(3)、运用进率移动小数点(4)、规范填写5、6、比较大小(1)、统一单位名称(2)、比较大小(3)、排顺序(4)、提示用题目中的原始数据7、自己动手填一填9、解决问题(1)、读题,理解题意(2)、注意统一单位(3)解答(4)规范做题格式三、课堂小结:1、要养成认真细心、及时检查的习惯。

2、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四、作业:。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二》优质课件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二》优质课件
返回
练习十二
218
× 41 218
872 893 8
368
× 32 736
1104 1177 6
返回
练习十二
120 × 30
3600
因数末尾有0的乘 法的简便算法: 1. 先把0前面的数 相乘。 2. 再看两个因数 的末尾一共有几 个0,就在积的末 尾添上几个0。
返回
练习十二
巩固练习
1.计算。 23×30 300×20 240×20 60×500
返回
练习十二
9.列竖式计算。 107×25 =2675
107 × 25
535 214 2675
206×47 =9682
206 × 47
1442 824 9682
返回
练习十二
54×329 =17766
329 × 54 1316 1645 17766
308×50 =15400 308
× 50
15400
西练师习大十版二 数学 四年级 上册
4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练习十二
复习旧知 课堂小结
巩固练习 课后作业
返回
练习十二
复习旧知 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34 ×3 8 6
204 27 2 10 2
13 1 2 4
386 × 34 15 4 4 115 8
131 2 4
返回
练习十二
218×41= 32×368=
买门票要6360元。
(3)12×106+10×106=2332
一共需要车费2332元。
返回
练习十二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1.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2. 再看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 的末尾添上几个0。

南通市一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2课时 练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

南通市一小四年级数学下册 四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12课时 练习课教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时练习课教材第57~58页“练习十四”1.巩固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小数的大小、小数点移动规律、名数的改写、较大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等知识。

2.加强归纳总结方法的指导,深化学生对小数各方面知识的理解。

3.加强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重点:让学生清晰地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难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多媒体课件师:上一节课中,我们对第四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同学们对本单元知识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今天我们一起来完成一些练习,巩固学到的知识,弥补不足的地方。

只要认真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第1题让学生独立在课本上完成涂色,小组内互相检查、核对,巩固小数的意义。

第2 题指定学生口答,将小数和具体的量结合起来体会小数的实际含义。

第3题用课件出示题目,指定学生回答,并说说名数改写的方法,沟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

第4题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指名回答,说一说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5题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议一议,再指名回答,并说明正、误理由,错的地方怎样改就对了。

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时说说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改写较大数的方法。

第7题是开放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和名数改写方法入手解题。

再全班交流,集体解答。

第8题用课件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探索解题方法。

利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哪些知识理解更深了?有没有觉得解题更熟练了?乘法的分配律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

2.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5 练习十二_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5 练习十二_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5 练习十二_苏教版
质疑拓展3、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先让学生独立解决,指名学生板演;
(2)汇报交流:
求一共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
求男职工比女职工少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算式是?
4、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先独立解答,再对两道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进行比较,弄清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检测与小结
5、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1)看图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思考:要求合唱组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不知道,可以怎样求出这个条件。

(2)列综合算式解答
6、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借助直观图思考。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在再交流不同解法。

三、小结
通过这次练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2练习十二 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6.2练习十二   人教版

口算除法★教学内容人教版四上教材第72页的练习十二★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和算理。

2.通过练习正确的进行口算,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

3.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意★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掌握程度。

难点:运用口算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PPT出示下列口算题。

学生口算练习60÷30= 60÷20= 90÷30=320÷40= 720÷90= 360÷90= 学生口算练习,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道题的口算方法和过程。

二、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 练习十二)三、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1.第1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进行交流反馈。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是如何口算的。

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上下两道题有什么关系?”每组乘法算式的积就是除法算式的被除数。

可以利用这样的规律检测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第2题(PPT课件出示题目)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说出自己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在除数不变的情况下,被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每组算式被除数都是逐渐增大,商也相应的逐渐增大。

3.第4题(PPT课件出示第4题)要求学生在正确计算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

4.第5题(PPT课件出示第5题)教师带领学生读题,寻找题目中的信息,分析已知条件,选择合理的运算的方法。

可以适当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比如提出问题“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回答,限载就是最多允许的意思,就是每一次乘船的人数不能超过40人,为了保证最少的运输次数,我们可以让每次乘船人数正好是40人。

然后选择出发计算列算式为:160÷40=4(次)。

5.第6题题目分组出示,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再进行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生活动安排
二次备课
一、每日一练
(736÷16+27)×18 490÷[210÷(180÷12)]
二、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指名读题、审题;
题目告诉我们哪些已知条件,你能说出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结果。
2、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指名读题
组织学生讨论:两道题条件和问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比较:说说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独立读题审题;
小组合作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问:要求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哪个条件不知道,可以怎样求出这个未知的条件。
尝试列综合算式解答。
汇报交流结果,主要看综合算式是否正确。
4、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泗阳县实验小学教学设计
主备教师:李前永备课日期:2014年12月4日教者:
课题
练习十二(2)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2、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
正解列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配套光盘
预习·导学
教学过程
教学具体内容
学生自主审题,独立解答;
交流不同的解法,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自主评价,完善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到黑板上板演
比较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教师鼓励学生列表格理清本题的数量关系
对列综合算式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先分步列式解答,再思考列综合算式。
作业布置
课本76页思考题
板书设计
教学心得
“卓越”课堂教学理念:
先学后教重汇报,少讲多练勤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