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区域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内部区域差异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空间角度出发,利用先进的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中国各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中国区域差异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在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上,本文将采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等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中国各区域的差异特征。

研究范围将涵盖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等多个区域,以期在全面把握中国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的同时,深入挖掘各区域间的差异性。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区域差异的历史演变趋势,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差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区域差异数据,揭示中国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变过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区域差异问题,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在探讨中国区域差异的研究中,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空间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区域科学的理论观点,强调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空间分析不仅关注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维度的差异,还致力于揭示这些差异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

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差异研究的经典理论,如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模型、增长极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理解区域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撑。

接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差异进行的研究,包括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区域差异的认识,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借鉴。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唐 瑜 胡安俊*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其重要表现。

文章从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方面对中国区域不平衡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首先,分析了中国东西经济、南北经济与区域内部不平衡,接着从要素条件与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与空间集聚、国家战略与政策措施、工业革命与结构变迁四个层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演变动力与路径线索,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国家战略;工业革命;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一、引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表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注重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

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规律。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动力及长期影响,对于国家战略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政策演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距的急剧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深入落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Williamson倒U型理论与区域增长收敛,整体把握区域差距变化(杨开忠,1989、1994;魏后凯,1992;Chen和Fleisher,1996;蔡昉和都阳,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作者:漆嘉琦王斌会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4期◆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非常多,但鲜有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均指标(比如人均GDP)进行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模型,对2000年与2009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流动不均衡,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区域差异平均指标因素分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口号,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平均以9%左右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经济发展却在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2.56;农村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该比例在1984年降至1.84。

然而,1994年,该指标上升为2.59,2002年达到3.5,达到最大,2004年回落到3.2,从而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出“V”型走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差距,而收入分配差距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住房等直接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问题逐渐显露,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焦点问题。

文献综述近年来,西方国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在少数,而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两类。

一类是延续了增长经济学的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增长因素分析,这类分析主要应用时间序列方法。

另一类不再局限于时间序列的分析,而主要集中在整个地区的空间尺度,把研究重点放在截面数据上,从空间角度分析地区经济增长。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摘要: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因素,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异,各省之间、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让人心痛。

如何确保区域间经济的和谐发展摆上了议事日程,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心议题。

从经济地理学确定的总体框架出发,可以得出全球化、权力下放、投资水平和市场环境是导致区域经济失衡的四个最重要的制度因素;全球化和投资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深化的重要直接因素,权力下放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差异深化,可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缓解区域经济差异。

这项研究在数据选择上变得更加详细和全面,试图跟踪和跟踪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建立经济增长差异量化体系和技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系,以及经济溢出效应测量研究,空间溢出,注意差异机制和分析机制。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差异方向;地理因素;中国经济地理学1引言从80年代中期到2007年美国房贷危机爆发的20年间,世界经历了一段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大稳定”的时期。

特别是2002-2007年期间,出现了非常罕见的“黄金时期”,对世界经济增长持高度乐观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美洲和欧洲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除日本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的地区差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模型分析2.1各省之间的差异改革开放成为可能以来,在京津冀东三省和珠三角地区,通过一定的政府政策支持和抓住改革机遇,积极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和创新经济,带动快速增长。

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西由于靠近发达省份,农业劳动力出口,人口开始大量外流,但同时地理位置比较近,继承了一些发达省份的产业,经济发展处于稳定阶段。

自东三省成为共和国重工业、改革开放的根据地以来,由于重工业战略地位的下降,以及东部三省资源的缺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而以前的高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全国的发展。

同时,由于无法进入高层次地区,长期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广大地区资源枯竭进程发展滞后。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区域经济,又称地区经济,是在经济结构关系或经济空间的地域分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地方化特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或地域生产综合体。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

与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行业经济不同,区域经济作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在局部地区的缩影,不论其包括的地域范围大小,都可以按照产业、行业和部门进行分解,可以从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划分。

因此,区域经济虽然只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但仍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区,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不同,人文传统、制度环境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不尽相同,事实上,也正是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也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所在;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性。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在空间范围内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亦即区域经济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从大范围来讲,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又可以划分为六大经济区(六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是指把我国国土大致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中南、西北和西南六个部分),还可以具体分为省域经济、县域经济等等。

不同的划分方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

所谓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应当理解为国家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宏观战略出发,对于国民经济影响重大的区域经济活动进行的协调和干预。

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决策与战略指导,地方政府的政策传导以及区域内部的发展部署都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由于当前的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特别是由于措施缺乏制度化保障这一薄弱环节,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中国各区域的内需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

中国各区域的内需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

中国各区域的内需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作者:年猛孙久文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内需空间结构,目前中国消费需求空间转移不足,中西部地区消费需求能力较弱,整体消费结构呈现“国进民退、城强村弱”现象并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投资需求空间布局相对合理。

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中央政府制订扩大内需战略应根据各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实施区域差异性政策导向,不应“一刀切”。

〔关键词〕内需空间结构;消费结构;投资布局;内需导向型战略〔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3-0008-06一、引言1979年以来,虽然中国整体最终消费额绝对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但其消费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从改革开放初的64.4%下降到2010年的47.4%;与之相反,中国投资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79年的361%上升至2010年48.6%,并在2010年投资率首次超越消费率。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投资率的上升和消费率的下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一定的合理性,〔1〕但由于中国实施外部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中部分生产投资直接面向国际需求,一旦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则凸显内需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生产过剩。

本文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四大区域划分方法,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需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内在动力机制,为中国由外需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战略的顺利转变提供现实依据。

二、中国整体内需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从四大板块来看,各个区域的内需结构变动趋势与全国整体相似,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见表1、图1)。

相比较其他区域,东部平均投资率和平均消费率之间的差距最小,其余依次是中部、东北和西部。

这主要是因为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区域之间的工业化进程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外部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工业化进程远远快于其他三大区域,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投资率与消费率趋于稳定状态,但是由于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通过产业转移适当降低投资率同时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或将是东部地区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方法 ,探 讨改 革 开放 以来 中 国区域经 济空 间结构 的
系列 以促 进 区域发 展 为 目的 的新规 划 ,通过 区域
政 策 的实 施 使 一 部 分 基 础 和 条 件 好 的 地 区加 快 发 [ 收稿 日期 ] 2 l 一l —1 01 1 5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 目 “ 调整 区域经济结构促进 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0 D 2 ) 1 Z &0 3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 学研究基金项 目 “ 构建 中国国土空 间开发新格
渐 缩小 。东 部 地 区 的相 对 增 长 率 也 由 1 9— 1 9 9 1 98
变化 过程 ,并揭示 其 变化 的规律性 及其 内在 动力 机 制 。其 中 ,四大 区域 的 划 分 为 :东部 板 块 :北 京 、 天津 、河北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 江 、福 建 、广 东 、海南 、中国香港 、中国澳 门 、中国 台湾 ;中部
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 了自改 革开放 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已经进入 了相对均衡的发展
时期 。
[ 关键词] 空间结构;区域规划;区域差异 ;空间集聚与扩散 [ 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 1 7[ 文章编号]10 -5 6 (02 2 0 9 8 00 9X 21 )O —08 一O 展 ,形成具有带动作用 的增长极 ,成为宏观经济发
板块 :山西、河南、安徽 、江西、湖北和湖南 ;西 部 板块 :重 庆 、 四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广 西 、 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和 内蒙古 ;东北板
块 :辽 宁 、吉林 和黑龙 江 。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a d ct ertr s t e u i Th n a c r i g t d mo s a e e u t r go a c n mi p t tu t r h n e o i n x r vn e c n b n i tr o y a h n t. e c o d n o e n t t d r s l y i r , e in e o o c S a i S r c u e C a g fJa g iP o i c a e l l a
江西省位于中国长江发展轴 的中部, 处于 内陆 、 沿海和北方
(D ) G P 、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来 评价区域经济 的总体差异程度 。 通常 以人均 G P作为测度 区域经济 差异变化的总体指标 ,采用 D
各 区域人均 G P 的标准 差 () 加权 标准差 (w 、 D S、 S ) 变异系数 () V、 和加权 变异系数 (w 等分别 测算 区域 经济绝 对差异和相对 差 v) 异的总体变化情 况。分别如下计算:
与南方的交接点上。目前的研究 ,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是不 能完整 的反映整个 区域 的经济发展 水平之间的差异 ,没有对县域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进行全 面深入 研究,尤其 没有从空 间格局上对江西 区域经济差异变 化进行深
入 分析 。
本 文 通 过 采 用 GP 人 均tD D、 G P指 标 相 结 合 , 县 市 域 层面 上 从 对 江 西 省 区 域经 济 差 异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 调整 后 的 江 西 省 1 对 1个
异进行深入研 究,根据 实证分析 结果利 用地 理信息 系统软件 A GI 表现 出江西省 区域 经济差异 空间格局的 变化 同时得 出相关结 RC S

中国各区域的内需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

中国各区域的内需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



引 言
二 、 中 国整 体 内需 结 构 变 化 及 区 域 差 异
I 9 7 9年 以来 ,虽 然 中 国整 体 最 终 消 费 额 绝 对
从 四 大 板 块 来 看 , 各 个 区 域 的 内 需 结 构 变 动
数 量 呈 不 断 增 加 趋 势 ,但 其 消 费 率 却 呈 不 断 下 降
“ 八五” 4 8 . 7 7 3 8 . 6 2 3 7 . 1 3 4 3 . 9 l 5 0 . 4 4 5 7 . 1 6 6 2 . 3 0 6 9 . 2 3
“九五 ” 4 7 . 9 1 3 5 . 7 0 4 0 . 6 9 4 4 . 7 3 5 O . 3 1 5 5 . 6 2 5 8 . 4 6 6 7 . 1 7 “十五 ” 4 6 . 1 0 3 9 . 2 6 4 2 . 7 7 5 5 . 4 8 4 8 . 8 4 5 3 . 5 l 5 7 . 0 7 6 4. 6 4
本 文采 用 国 家
“十 一 五 ” 规 划 中 的 四 大 区
2 0 o 6 2 O 0 7 2 0 o 8
2 oo 9
4 7 . 3 5 4 9 . 9 0 4 8 . 4 2 6 1 . 4 4 4 6. 7 4 4 5 . 1 7 5 3 . 3 7 5 8 . 0 1 4 7 . 5 4 5 6 . 5 8 4 9 . 8 l 6 0 . 8 5 4 6 . 7 0 4 5 . 8 4 5 0 . 9 7 5 8 . 6 l 4 7 . 3 5 6 3 . 7 3 5 1 . 9 2 6 2 . 0 l 4 5 . 4 6 4 3 . 5 9 4 8 . 6 5 5 5 . 1 7
程 远 未 结 束 , 投 资 率 的 上 升 和 消 费 率 的下 降 符 合 ’经 济 发 展 的 一 般 规 律 ,存 在 一 定 的 合 理 性 , …但 由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空间演变趋势及其成因

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空间演变趋势及其成因

进步 和 人力 资本 投 入 , 现 效 率 改 善 是 缩 小 地 区差 发 距 的唯一 因 素 ] 。陶 长 琪 和 齐 亚 伟 对 中 国 1 8 — 97
20 0 7年 2 8个 省市 的全 要素 生 产 率 的变 动 趋 势 和 空
经 济体 的增 长分 布 。利用 马尔 科 夫链分 析 区域 经济
第 2 6卷 第 5期
Vol 26 O _ N .5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n l f o r a o Xu h u n t u e o Te h o o y ( o il ce c s z o I s i t f t c n lg S ca S in e Ed to ) i n i
以, 在地 区经 济演 变趋 势 的分析 中 , 间效应 特别 是 空 空 间 自相关性 是 不能 忽 略的 。
的地 位不 容 忽视 , 随 着 技 术 在 经 济 增 长 中 发挥 着 但 越 来 越重 要 的作 用 , 因而 对 经 济 差 异 的 研 究 不再 仅
本 文采 用空 间 马尔科 夫链 方法 分析 不 同地 区的 经 济增 长模 式是 否 存 在 空 间相 关 性 和 路 径 依 赖 性 , 可 为探讨 我 国地 区 差距 扩 大 的真 正 机 制 、 持 经 济 保 协调 平 稳增 长提 出政 策性 建议 。
二、 中国 区域经 济 的空 间演化 趋势 为 了描述 和 比较 区域 经 济 差 异 , 以及 经济 增 长 的演 化 趋势 , 文将 采 用 马 尔 科 夫转 移 矩 阵法 分 析 本
仅 局 限 于生 产要 素 的投 入 。部分 学 者 认 为 , 资本 投
入并 不能 很 好地 解 释 区 域 经济 增 长 的差 异 , 而全 要 素生 产率 则 可 以较好 地解 释 这种 差异 。唐 杰 和孟亚 强将 经 济增 长分 解为 物质 资本 积 累 、 率 改善 、 效 技术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质量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宁朝山,任海平(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聊城252059)摘要:全要素生产率是评价区域经济质量的重要指标。

基于201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的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衡量σ收敛,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1)全国及各区域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

(2)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呈现下降趋势,σ收敛指数的下降主要来源于区域内的趋同。

(3)考虑空间相关后,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β收敛效应显著存在,政府调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化等控制变量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收敛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经济质量;全要素生产率;泰尔指数;收敛性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20)06?0024?05doi:10.3969/j.issn.10032363.2020.06.005收稿日期:2019-11-04;修回日期:2020-10-1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BJL007)作者简介:宁朝山(1984-),男,山东冠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E mail)ningchaoshan@163.com。

0 引言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从速度、规模迈向质量、效益的过渡与转型,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指标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新常态下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关键是实现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稳定增长与提升,这是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缩小区域间差异,实现地区间经济增长质量的协同提升。

因此,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及其各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具体测算,进一步检验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演变趋势,探寻这种趋势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对于加快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以及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的现象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

经济收敛,即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指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区域经济收敛的情况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经济收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回顾国内外关于经济收敛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的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利用相关经济数据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在实证分析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地区间经济收敛的空间效应,包括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等。

通过空间计量方法,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刻画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和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经济收敛的内在机制。

本文还将探讨影响经济收敛的关键因素,如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府政策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机制和效应,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经济收敛理论的理解,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中国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理论基础与模型构建经济收敛是指不同经济体或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率逐渐趋同的现象。

在经济学的理论中,经济收敛主要分为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

绝对收敛意味着无论起始经济水平如何,所有经济体都将趋同于相同的经济增长路径。

而条件收敛则认为,尽管经济体可能具有不同的稳态增长率,但它们会向其各自的稳态水平收敛。

空间计量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理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

通过考虑地理空间因素,如地理位置、空间依赖和空间异质性,空间计量经济学能够提供更深入的洞见关于经济现象的空间模式和动态。

为了实证分析中国地区经济的收敛性,本文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模型。

模型以经济增长率为因变量,同时考虑了传统收敛模型中的控制变量,如资本、劳动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性分析

Analysis on Spatial Disparit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作者: 任启龙[1];王利[1];李会[2]
作者机构: [1]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
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
出版物刊名: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页码: 110-116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期
主题词: 经济发展 空间差异 省域 中国
摘要:选择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以国家5年规划期末年份为时间节点,从经济发展实力、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优化指标体系,并采用基于主成分的综合加权法计算了中国2000年以
来省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结果表明:1)各省域间经济实力差距逐渐缩小,经济实力的提升表现为由东部沿海逐渐向内陆扩展;2)研究期内各省的经济水平虽均有较高幅度的提升,但东强西弱对比格局基本未变,沿海省份优势明显;3)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北移,经济活力向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省份集聚。

采用泰尔指数对中国三大地带和六大区域的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进
行分析,发现区间经济趋向均衡,区内经济向优势区域集中。

最后,利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得出消费是所选因素中最重要的经济影响因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2(文献综述)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的视角一、关于区域间发展关系研究(一)均衡发展理论均衡发展理论主张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其代表人物有赖宾斯坦、纳克斯和罗森斯坦一罗丹。

赖宾斯坦(Leibenstein H,1957)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保罗·罗森斯坦一罗丹(P.N.Rosenstein 一Rodan,1943)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突破其发展瓶颈,推进经济全面高速增长。

该模型主要缺陷是没有看到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潜在作用,出口基地模型弥补了这一弱点。

出口基地理论(export base theory)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诺思(North,1955)提出,后经蒂博特(Tiebout)、罗曼斯(Romans)以及博尔顿(Bolton)等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其理论基础是静态比较分析中的外贸乘数概念;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生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内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

根据这个理论,如果每个地区都集中力量发挥自己的优势,自由贸易会逐步平衡地区间的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价格(利润和工资),从而导致地区差距不断缩小。

纳克斯(R.Nurkse,1953)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

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均衡发展理论注重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地区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但对工业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工业化,忽视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的倾向有所影响。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针对罗森斯坦—罗丹、纳克斯等人提出的部门、区域的均衡增长理论,另一些经济学家则从相反方向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

我国人口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

我国人口经济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空间分析方法

■现代管理科学■2015年第4期一、文献述评国外早在196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生态学、遗传学等问题,目前已应用于数字图像处理、区域经济、流行病学、生物学、犯罪学等方面的研究。

国内空间自相关的相关研究始于1990年代,起步较晚,但目前研究领域较广,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生物学、土壤学、流行病学等领域。

由于区域问题自然包括空间只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空间自相关为经济地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事实上,经济地理的研究在很大程度是定性的学科,通常可以计算的部分仅仅是简单的加总平均,因此空间自相关的研究也就为经济地理、区域差异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方便。

中国的区域差异问题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包括Moran I 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在我国,许多非地理背景的研究已经自觉地将空间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相关在研究。

为了探讨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规律,俞路等在文献中将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与区域经济相关领域的经典理论———如,区域经济不平衡的U字模型,梯度发展模型等———结合,通过定量的分析来与定性的理论相结合,从而描述了建国后我国区域不平衡的时空变化。

文献进一步使用了完善的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包括Moran I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对1978年~2001年中国各省区人均GDP进行了刻画,从而揭示其规律性及动态演变过程。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认知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认知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认知区域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与协调。

在经济学大家族中,区域经济学是最年轻的学科之一,又是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学科之一。

尽管他的发展历史很短,但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坚定的发展方向和巨大研究潜力的成熟的经济学科之一。

一、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和发展的问题在我国区域经济学起步很晚,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尽管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曾研究过生产力布局问题,但区域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改革开放以后。

区域经济学科在我国的兴起与在西方的兴起有相似之处,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的区域性经济问题,如不同地区发展路径问题、缩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城市化问题、贫困问题等等。

在研究和解决这些区域性问题的过程中,我国区域经济学科逐渐形成和完善起来了。

尽管,我国还没有完全建立适合于我国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但在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方面,逐渐趋向类同,这是一个学科走向成熟的表现。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理论体系。

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大多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理论不成体系。

这方面我们应多借鉴西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应该把区域经济学根基扎根在新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土壤里。

2.缺乏微观理论基础。

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过于宏观,且常从政府的行为出发,有些研究不是客观地分析微观机制,而是凭主观想象提出区域如何发展的问题。

微观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区域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必须强调这种微观基础,否则,我们无法提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3.理论与实践重心倒置。

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把重点放在区域政策研究上,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研究不是先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并把结论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基本单元,然后提出政策性建议,而是常常在进行分析之前已经有了政策性建议,因此这种政策性建议常常是空洞的、缺乏操作意义。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机理研究_张春梅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异特征及其机理研究_张春梅
传统 统 计 分 析 方 法,在 反 映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空 间 分布格局及形成机制方面缺乏应有的解释力。显而 易 见 ,空 间 统 计 分 析 可 对 这 一 缺 陷 进 行 修 正 。 然 而 , 现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 究 ,多 限 于 简 单 地 描 述 了 其 现 象 ,并 没 有 深 入 地 分 析 其形成机制。在前 人 研 究 的 基 础 上,本 文 从 空 间 依 赖性和异质性的角度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分 异的过程,试图找出 其 分 异 的 规 律 并 分 析 其 形 成 的 机 制 ,以 便 为 国 家 制 定 宏 观 调 控 政 策 提 供 参 考 。
据 均 来 源 于 《中 国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核 算 历 史 资 料 (1952
-2004年)》和2005—2010年《中 国 统 计 年 鉴》所 提
供数据,其 中 海 南 省 和 重 庆 市 分 别 在 1978 年 和
1997 年 从 广 东 省 和 四 川 省 分 离 出 来 。
(二 )研 究 方 法
关 键 词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空 间 分 异 ;特 征 与 机 理 ;空 间 统 计 分 析 中 图 分 类 号 :O213.9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7-3116(2012)05-0030-06
一、引 言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一直被国内外学者所关 注,研究方法也 不 断 地 推 陈 出 新。 纵 观 以 往 的 定 量 研究方法,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两 类:一 类 是 传 统 统 计 分 析 ,另 一 类 是 空 间 统 计 分 析 。 不 同 的 研 究 方 法 ,视 角 不 同 ,结 论 也 不 尽 相 同 。
存在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散现象。指数值等于

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差异及区域分区研究

兰州-西宁经济区空间差异及区域分区研究
( 广 东肇 庆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 院, 广东 肇庆 5 2 6 0 6 1 ) 摘要 :运用 A r c G I S方法对兰州一 西宁经济 区 3 6个县级行政 单元 的经济发展 水平进 行 了时空分析和综合评 价。
结果显示 : 1 0年来 兰州一 西宁经济区发展 比较缓慢 , 强经济增长 中心表 现为兰州、 西宁和 白银 三足 鼎立的格局 。 经济 区空 间结构表 现为两主一副 态势 。根据 区域 经济 水平 的综合测度 , 将 经济 区划分为发 达 区、 较发 达 区、 欠发达 区和
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 、 产业 结构 、 城镇体 系、 人 口密 度梯度变化 、 空间经济联 系等方面进 行 了深入 的研究 。 在现有研究中, 对基于兰州一西 宁经济 区空 间差异 的联 动研究 比较缺乏。本研究在借 鉴众多学 者 的成果 的基 础上 , 运用 A r c G I S 方法对兰州一 西宁经济区经济发展水 平进行了时空分析和综合评价 , 在此基础上进行 了区域
收 稿 日期 :2 0 1 2—1 0—1 4;修 回 日期 :2 0 1 3一O 5—0 1
全 的重点生态建设 区域- - 。
2 0 1 1 年底 , 兰 州一 西 宁 经 济 区 总 人 口为 1 3 4 1 . 9 1
万, 占两省人 口总数 的 4 2 . 8 5% ; G D P达到 3 1 2 6 . 7 1 亿
的区域分区 , 并 进一步探 究其机理 , 为区域联 动模 式的 选择 和联动战略 的制订提供支持 。 现有相关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的研究 中, 大多集
中 于大 尺 度 的 区 域 空 间差 异 的研 究 , 如三 大地带之 问 、 省域 之 间 , 而且 多 集 中于 我 国 东 中部 地 区 的 研 究 中 , 对

中国省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

中国省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

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反映属性值在整个研究区域的空间相关性的总体态势。因此,若分析每个空间对象
属性在“局部(一般为相邻)”的相关性质,需要引入局部空间自相关,一般使用局域 Moran’s I 方法来发 现局域空间是否存在空间自相关性。计算公式如下:
∑ ( ) =Ii
yi − S2
y
n
关键词
省际经济,空间自相关,经济热点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licenses/by/4.0/
Global Moran’s I 0.379 0.381 0.388 0.412 0.42 0.437 0.444 0.44 0.447 0.448 0.457 0.452 0.439 0.429 0.412 0.412 0.425
Time and Space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Provincial Economic Differences
Dong Geng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nn
( ) n∑ ∑ wij ( yi − y ) y j − y
I = =i 1=j 1
(1)
n

n

wij
n

(
y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区域差异 ; 尔指数 ; 泰 空间分解 ; 产业分解
[ 中图分类号] 1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2 3 0 (0 2 0 - 0 6 0 10 - 99 2 1 )8 0 5 - 5


引 言
应结 论 , 而 为 国家 实 施 区 域 发 展 政 策 提 供 理 论 从
整 体差 异 的贡献 ; 区域差 异 的产 业结 构 分 解 研 究 对
1泰 尔指数 。泰尔 指数 采用各 地 区以 收入份 额 . 加权 的 收入份额 与人 口份额 之 比的对 数总 和衡量 地 区经 济发 展差异 , 泰尔 指数值 越 大 , 明地 区差异 越 表 大 。该方 法可 以进行 产业结 构或 空 间结构 的多层 次 分解 , 分析 各个 部分 在 总 的 变化 过 程 中 的作 用 和 贡
向以板块 间差异为主 ; 东部 沿海地 区 内部差异呈缩 小趋势 , 西部地 区 内部 差异呈扩 大趋势 , 而东北、 中部地 区内部差 异 变化幅度较 小, 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 ; 第一产业差异 变化平稳 , 贡献最低 ; 第二产 业差异呈快速 下降趋势 , 贡献度
下 降 ; 三 产 业 差 异 呈 不 断 上 升趋 势 , 献 度 超 过 二 产 , 为 区域 差 异 变化 的 最 主 要 影 响 产 业 。 第 贡 成
( 摘 要] 定量评 价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 区域 经 济差异及 其 空 间、 业结构 分解 变化 的总体 水 平与特 征表 明 : 产
17 - 2 1 98 0 0年 区域 差 异 呈 先 缩 小后 扩 大 再 缩 小的 波 动 特征 , 体 呈 缩 小 趋 势 。 地 区差 异 演化 由板 块 内 差 异 为 主 转 整
采取 区域 经济 差异 测 度 的 指标 、 法 以及 所 选择 的 方
地理 单元 、 史 时段 各不 相 同 ,导 致 对 于 中 国 改革 历
文 中所 有数 据 来 源 于 《 中 国 6 新 0年 统 计 资 料 汇编》 2 1 和 00年 、0 1年 《 21 中国统 计 年 鉴 》 本 文 中 , 的地 区生产 总值 、 次产业产 值均 使用 当年价 格 。 三
向军认 为 “ 国 19 - 2 0 中 9 0 0 3年 省 域之 间差 异 和 东 、
等 省级行 政 区域 , 3 个 省 、 将 1 自治 区和 直 辖市 分 为 四大板块 , 即东 部 沿海 ( 京 、 津 、 北 、 东 、 北 天 河 山 江
苏 、 海 、 江 、 建、 东、 南 ) 东北 ( 宁、 上 浙 福 广 海 、 辽 吉
中 、 差 异均 急 剧 扩 大 ”2; 晓娜 等认 为 ” 国省 西 刘 中
区差 异 17 - 2 0 9 8 0 9年 呈 先 缩 小 后 扩 大再 缩 小 的波
林、 黑龙 江 ) 中部 ( 、 山西 、 南 、 湖 湖北 、 安徽 、 南 、 河 江 西) 和西 部 ( 疆 、 新 内蒙 古 、 夏 、 肃 、 西 、 海 、 宁 甘 陕 青
21 0 2年 8月
理 论 学 刊
Th o y J u n l e r o r a
Aug. 01 2 2
第 8期
总 第 22期 2

NO 8 S r No 2 2 . e. . 2
中 国区域 经 济差 异 的空 间分解 和结 构 分解 研 究
刘 涛
( 山东政 法学院商学院, 东 济南 20 1 ) 山 50 4
参考 。 二 、 究 区域 、 据来 源与分 析方 法 研 数
( ) 究 区域 划分 一 研
改 革开 放 以来 , 中国经 济发展 快速 , 同时也 明 但
显 表现 出 区域发 展 的不平衡 性 。区域 发展差 距扩 大 已成 为党 和 国家关 注 的一个 重 大 问题 。 同时 , 内 国 外 经济 学 、 地理学 等 学 者们 从 不 同角 度研 究 了 中 国
由于缺少 香 港 、 湾 和 澳 门 的历 史 数 据 ,本 文 台 研究 区域 主要 为 中国大 陆 3 个 省 、 1 自治 区和直辖 市
不 同历 史 时期 区域经 济差 异 的程 度及 其格局 变 化趋 势 。陈 国阶认 为改 革开 放后 “ 中国东 中西 三 大 区域 之 间以及 沿 海 与 内陆 之 间 的差 异 不 断 扩 大 ” l; 【 欧
四川 、 重庆 、 藏 、 西 贵州 、 云南 、 西 ) 区研 究 四大 广 地 板 块之 间 的差 异 。
( ) 据 来源 二 数
动特 征 , 东部地 区 内 部差 异 呈 缩 小趋 势 , 、 中 西部 地
区内部差 异均 呈扩 大趋势 ” 。 以上 结论 为本 文研 究 奠 定 了基 础 。但 是 , 于 由
( ) 究方法 三 研
开放 后 区域 间的经 济 差 异 究竟 是 扩 大 还 是缩 小 , 至 今仍 没有 统一 的结 论 ; 而对 于 区域 经济 差 异 的地 区 分解 基本 上仅 限 于东 中西 三 大 地带 , 有 分 析 中国 没 四大板块 即东部沿 海 、 东北 、 中部 和西部 地 区差异 对
献, 而且 不受考 察 的空间单 元个数 的影 响 , 以比较 可
至今 尚未 见 到 。 鉴 于 此 , 文 基 于 省 域 单 元 , 本 对 17- 2 1 中国改革 开 放 3 98 00年 0多 年地 区差 异 及 其
区域 分解 和 产业分 解 的特 征 进 行定 量 分 析 , 出相 得
本 文 系国 家 社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 于 国 家战 略 的 中 国 区域 发展 空 间 重 组研 究 ” 项 目编 号 :1 J0 5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基 ( lB L6 )
5 6
不 同区域 系统 内的差异 。
第二 产业 的贡献率 为 :C Q 2 V PV = 2 2 第 三产业 的贡献率 为 :C , Q 2 V P V = C 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