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研究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中国区域差异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空间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区域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内部区域差异一直是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空间角度出发,利用先进的空间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中国各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揭示中国区域差异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表现,为区域协调发展和政策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在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上,本文将采用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统计学等在内的多种技术手段,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分析中国各区域的差异特征。
研究范围将涵盖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等多个区域,以期在全面把握中国区域差异的总体状况的同时,深入挖掘各区域间的差异性。
本文还将关注中国区域差异的历史演变趋势,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差异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区域差异数据,揭示中国区域差异的动态演变过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
本文旨在通过空间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中国区域差异问题,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二、理论框架与文献综述在探讨中国区域差异的研究中,空间分析方法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基于空间经济学、地理学以及区域科学的理论观点,强调空间结构和空间过程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空间分析不仅关注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元维度的差异,还致力于揭示这些差异在空间上的分布、演变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
文献综述部分,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差异研究的经典理论,如新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模型、增长极理论等,这些理论为理解区域差异提供了理论支撑。
接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区域差异进行的研究,包括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格局演变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中国区域差异的认识,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上的借鉴。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唐 瑜 胡安俊*摘 要: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区域经济不平衡是其重要表现。
文章从特征事实、演变动力与长期影响方面对中国区域不平衡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首先,分析了中国东西经济、南北经济与区域内部不平衡,接着从要素条件与区位因素、产业转移与空间集聚、国家战略与政策措施、工业革命与结构变迁四个层面阐述区域经济不平衡的演变动力与路径线索,指出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对经济增长、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以及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等产生的重要影响。
最后,文章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区域经济不平衡;国家战略;工业革命;共同富裕;双碳目标一、引言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区域经济不平衡作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空间表现,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协调与可持续(李兰冰和刘秉镰,2020)。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应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注重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的发挥,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培育。
区域经济是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载体,同时也有着其自身的历史沿革与演变规律。
在认识与把握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特征事实的基础上探究其演变动力及长期影响,对于国家战略与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及其政策演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距的急剧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深入落实,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状况发生了改变。
早期的研究主要围绕Williamson倒U型理论与区域增长收敛,整体把握区域差距变化(杨开忠,1989、1994;魏后凯,1992;Chen和Fleisher,1996;蔡昉和都阳,2001;沈坤荣和马俊,2002)。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因素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作者:漆嘉琦王斌会来源:《商业时代》2011年第14期◆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研究非常多,但鲜有针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平均指标(比如人均GDP)进行因素分析。
本文通过构建平均指标的因素分析模型,对2000年与2009年广东省经济发展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流动不均衡,这一结果可以为我国协调区域均衡发展的工作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区域差异平均指标因素分析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口号,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的经济平均以9%左右的速度向前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经济发展却在不断扩大: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之比为2.56;农村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推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使该比例在1984年降至1.84。
然而,1994年,该指标上升为2.59,2002年达到3.5,达到最大,2004年回落到3.2,从而使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呈现出“V”型走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差距,而收入分配差距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以及住房等直接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问题逐渐显露,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些问题将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协调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已经成为焦点问题。
文献综述近年来,西方国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进行的实证研究不在少数,而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两类。
一类是延续了增长经济学的方法对区域经济进行增长因素分析,这类分析主要应用时间序列方法。
另一类不再局限于时间序列的分析,而主要集中在整个地区的空间尺度,把研究重点放在截面数据上,从空间角度分析地区经济增长。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摘要:中国区域经济的差距越来越成为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的因素,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异,各省之间、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让人心痛。
如何确保区域间经济的和谐发展摆上了议事日程,越来越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心议题。
从经济地理学确定的总体框架出发,可以得出全球化、权力下放、投资水平和市场环境是导致区域经济失衡的四个最重要的制度因素;全球化和投资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深化的重要直接因素,权力下放间接推动区域经济差异深化,可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缓解区域经济差异。
这项研究在数据选择上变得更加详细和全面,试图跟踪和跟踪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建立经济增长差异量化体系和技术平台,加强区域间联系,以及经济溢出效应测量研究,空间溢出,注意差异机制和分析机制。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差异方向;地理因素;中国经济地理学1引言从80年代中期到2007年美国房贷危机爆发的20年间,世界经历了一段被一些经济学家称为“大稳定”的时期。
特别是2002-2007年期间,出现了非常罕见的“黄金时期”,对世界经济增长持高度乐观态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美洲和欧洲发达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和除日本以外的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较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的地区差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
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模型分析2.1各省之间的差异改革开放成为可能以来,在京津冀东三省和珠三角地区,通过一定的政府政策支持和抓住改革机遇,积极吸引投资,发展制造业和创新经济,带动快速增长。
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西由于靠近发达省份,农业劳动力出口,人口开始大量外流,但同时地理位置比较近,继承了一些发达省份的产业,经济发展处于稳定阶段。
自东三省成为共和国重工业、改革开放的根据地以来,由于重工业战略地位的下降,以及东部三省资源的缺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而以前的高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全国的发展。
同时,由于无法进入高层次地区,长期依赖资源密集型产业,西部广大地区资源枯竭进程发展滞后。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一、区域经济宏观调控及其法治化区域经济,又称地区经济,是在经济结构关系或经济空间的地域分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地方化特点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或地域生产综合体。
一般来讲,区域经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
与专业化分工形成的行业经济不同,区域经济作为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国民经济在局部地区的缩影,不论其包括的地域范围大小,都可以按照产业、行业和部门进行分解,可以从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划分。
因此,区域经济虽然只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局部,但仍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综合性;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是地域分工和区域经济形成的基础,不同的地区,地理条件、资源优势不同,人文传统、制度环境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也不尽相同,事实上,也正是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地区布局,也是国家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实施区域经济宏观调控的依据所在;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性。
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在空间范围内的划分,可以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亦即区域经济的划分,具有相对性。
从大范围来讲,我国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带,又可以划分为六大经济区(六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是指把我国国土大致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中、中南、西北和西南六个部分),还可以具体分为省域经济、县域经济等等。
不同的划分方法形成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
所谓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应当理解为国家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和宏观战略出发,对于国民经济影响重大的区域经济活动进行的协调和干预。
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的宏观决策与战略指导,地方政府的政策传导以及区域内部的发展部署都是必不可少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的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是,由于当前的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特别是由于措施缺乏制度化保障这一薄弱环节,的效果并不尽人意。
中国各区域的内需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

中国各区域的内需空间结构差异和变化作者:年猛孙久文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03期〔摘要〕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中国内需空间结构,目前中国消费需求空间转移不足,中西部地区消费需求能力较弱,整体消费结构呈现“国进民退、城强村弱”现象并存在区域性差异,但投资需求空间布局相对合理。
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中央政府制订扩大内需战略应根据各区域发展阶段的不同,实施区域差异性政策导向,不应“一刀切”。
〔关键词〕内需空间结构;消费结构;投资布局;内需导向型战略〔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3)03-0008-06一、引言1979年以来,虽然中国整体最终消费额绝对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但其消费率却呈不断下降趋势,从改革开放初的64.4%下降到2010年的47.4%;与之相反,中国投资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1979年的361%上升至2010年48.6%,并在2010年投资率首次超越消费率。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远未结束,投资率的上升和消费率的下降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一定的合理性,〔1〕但由于中国实施外部需求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其中部分生产投资直接面向国际需求,一旦外部需求急剧萎缩,则凸显内需结构的不合理性,导致生产过剩。
本文采用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四大区域划分方法,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需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揭示其变化的规律性及其内在动力机制,为中国由外需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战略的顺利转变提供现实依据。
二、中国整体内需结构变化及区域差异从四大板块来看,各个区域的内需结构变动趋势与全国整体相似,但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性(见表1、图1)。
相比较其他区域,东部平均投资率和平均消费率之间的差距最小,其余依次是中部、东北和西部。
这主要是因为地区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区域之间的工业化进程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在外部需求的强劲带动下,工业化进程远远快于其他三大区域,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投资率与消费率趋于稳定状态,但是由于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因此,通过产业转移适当降低投资率同时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或将是东部地区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系列 以促 进 区域发 展 为 目的 的新规 划 ,通过 区域
政 策 的实 施 使 一 部 分 基 础 和 条 件 好 的 地 区加 快 发 [ 收稿 日期 ] 2 l 一l —1 01 1 5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 目 “ 调整 区域经济结构促进 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0 D 2 ) 1 Z &0 3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 学研究基金项 目 “ 构建 中国国土空 间开发新格
渐 缩小 。东 部 地 区 的相 对 增 长 率 也 由 1 9— 1 9 9 1 98
变化 过程 ,并揭示 其 变化 的规律性 及其 内在 动力 机 制 。其 中 ,四大 区域 的 划 分 为 :东部 板 块 :北 京 、 天津 、河北 、山东 、江苏 、上海 、浙 江 、福 建 、广 东 、海南 、中国香港 、中国澳 门 、中国 台湾 ;中部
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 了自改 革开放 以来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已经进入 了相对均衡的发展
时期 。
[ 关键词] 空间结构;区域规划;区域差异 ;空间集聚与扩散 [ 中图分类号]F 2 文献标识码]A [ 1 7[ 文章编号]10 -5 6 (02 2 0 9 8 00 9X 21 )O —08 一O 展 ,形成具有带动作用 的增长极 ,成为宏观经济发
板块 :山西、河南、安徽 、江西、湖北和湖南 ;西 部 板块 :重 庆 、 四川 、贵 州 、云 南 、西 藏 、广 西 、 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和 内蒙古 ;东北板
块 :辽 宁 、吉林 和黑龙 江 。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江西省位于中国长江发展轴 的中部, 处于 内陆 、 沿海和北方
(D ) G P 、人均国民收入等指标来 评价区域经济 的总体差异程度 。 通常 以人均 G P作为测度 区域经济 差异变化的总体指标 ,采用 D
各 区域人均 G P 的标准 差 () 加权 标准差 (w 、 D S、 S ) 变异系数 () V、 和加权 变异系数 (w 等分别 测算 区域 经济绝 对差异和相对 差 v) 异的总体变化情 况。分别如下计算:
与南方的交接点上。目前的研究 , 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对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但是不 能完整 的反映整个 区域 的经济发展 水平之间的差异 ,没有对县域经济 发展水平差异进行全 面深入 研究,尤其 没有从空 间格局上对江西 区域经济差异变 化进行深
入 分析 。
本 文 通 过 采 用 GP 人 均tD D、 G P指 标 相 结 合 , 县 市 域 层面 上 从 对 江 西 省 区 域经 济 差 异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 调整 后 的 江 西 省 1 对 1个
异进行深入研 究,根据 实证分析 结果利 用地 理信息 系统软件 A GI 表现 出江西省 区域 经济差异 空间格局的 变化 同时得 出相关结 RC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 词] 区域差异 ; 尔指数 ; 泰 空间分解 ; 产业分解
[ 中图分类号] 1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2 3 0 (0 2 0 - 0 6 0 10 - 99 2 1 )8 0 5 - 5
一
、
引 言
应结 论 , 而 为 国家 实 施 区 域 发 展 政 策 提 供 理 论 从
整 体差 异 的贡献 ; 区域差 异 的产 业结 构 分 解 研 究 对
1泰 尔指数 。泰尔 指数 采用各 地 区以 收入份 额 . 加权 的 收入份额 与人 口份额 之 比的对 数总 和衡量 地 区经 济发 展差异 , 泰尔 指数值 越 大 , 明地 区差异 越 表 大 。该方 法可 以进行 产业结 构或 空 间结构 的多层 次 分解 , 分析 各个 部分 在 总 的 变化 过 程 中 的作 用 和 贡
向以板块 间差异为主 ; 东部 沿海地 区 内部差异呈缩 小趋势 , 西部地 区 内部 差异呈扩 大趋势 , 而东北、 中部地 区内部差 异 变化幅度较 小, 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 ; 第一产业差异 变化平稳 , 贡献最低 ; 第二产 业差异呈快速 下降趋势 , 贡献度
下 降 ; 三 产 业 差 异 呈 不 断 上 升趋 势 , 献 度 超 过 二 产 , 为 区域 差 异 变化 的 最 主 要 影 响 产 业 。 第 贡 成
( 摘 要] 定量评 价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 区域 经 济差异及 其 空 间、 业结构 分解 变化 的总体 水 平与特 征表 明 : 产
17 - 2 1 98 0 0年 区域 差 异 呈 先 缩 小后 扩 大 再 缩 小的 波 动 特征 , 体 呈 缩 小 趋 势 。 地 区差 异 演化 由板 块 内 差 异 为 主 转 整
采取 区域 经济 差异 测 度 的 指标 、 法 以及 所 选择 的 方
地理 单元 、 史 时段 各不 相 同 ,导 致 对 于 中 国 改革 历
文 中所 有数 据 来 源 于 《 中 国 6 新 0年 统 计 资 料 汇编》 2 1 和 00年 、0 1年 《 21 中国统 计 年 鉴 》 本 文 中 , 的地 区生产 总值 、 次产业产 值均 使用 当年价 格 。 三
向军认 为 “ 国 19 - 2 0 中 9 0 0 3年 省 域之 间差 异 和 东 、
等 省级行 政 区域 , 3 个 省 、 将 1 自治 区和 直 辖市 分 为 四大板块 , 即东 部 沿海 ( 京 、 津 、 北 、 东 、 北 天 河 山 江
苏 、 海 、 江 、 建、 东、 南 ) 东北 ( 宁、 上 浙 福 广 海 、 辽 吉
中 、 差 异均 急 剧 扩 大 ”2; 晓娜 等认 为 ” 国省 西 刘 中
区差 异 17 - 2 0 9 8 0 9年 呈 先 缩 小 后 扩 大再 缩 小 的波
林、 黑龙 江 ) 中部 ( 、 山西 、 南 、 湖 湖北 、 安徽 、 南 、 河 江 西) 和西 部 ( 疆 、 新 内蒙 古 、 夏 、 肃 、 西 、 海 、 宁 甘 陕 青
21 0 2年 8月
理 论 学 刊
Th o y J u n l e r o r a
Aug. 01 2 2
第 8期
总 第 22期 2
NO 8 S r No 2 2 . e. . 2
中 国区域 经 济差 异 的空 间分解 和结 构 分解 研 究
刘 涛
( 山东政 法学院商学院, 东 济南 20 1 ) 山 50 4
参考 。 二 、 究 区域 、 据来 源与分 析方 法 研 数
( ) 究 区域 划分 一 研
改 革开 放 以来 , 中国经 济发展 快速 , 同时也 明 但
显 表现 出 区域发 展 的不平衡 性 。区域 发展差 距扩 大 已成 为党 和 国家关 注 的一个 重 大 问题 。 同时 , 内 国 外 经济 学 、 地理学 等 学 者们 从 不 同角 度研 究 了 中 国
由于缺少 香 港 、 湾 和 澳 门 的历 史 数 据 ,本 文 台 研究 区域 主要 为 中国大 陆 3 个 省 、 1 自治 区和直辖 市
不 同历 史 时期 区域经 济差 异 的程 度及 其格局 变 化趋 势 。陈 国阶认 为改 革开 放后 “ 中国东 中西 三 大 区域 之 间以及 沿 海 与 内陆 之 间 的差 异 不 断 扩 大 ” l; 【 欧
四川 、 重庆 、 藏 、 西 贵州 、 云南 、 西 ) 区研 究 四大 广 地 板 块之 间 的差 异 。
( ) 据 来源 二 数
动特 征 , 东部地 区 内 部差 异 呈 缩 小趋 势 , 、 中 西部 地
区内部差 异均 呈扩 大趋势 ” 。 以上 结论 为本 文研 究 奠 定 了基 础 。但 是 , 于 由
( ) 究方法 三 研
开放 后 区域 间的经 济 差 异 究竟 是 扩 大 还 是缩 小 , 至 今仍 没有 统一 的结 论 ; 而对 于 区域 经济 差 异 的地 区 分解 基本 上仅 限 于东 中西 三 大 地带 , 有 分 析 中国 没 四大板块 即东部沿 海 、 东北 、 中部 和西部 地 区差异 对
献, 而且 不受考 察 的空间单 元个数 的影 响 , 以比较 可
至今 尚未 见 到 。 鉴 于 此 , 文 基 于 省 域 单 元 , 本 对 17- 2 1 中国改革 开 放 3 98 00年 0多 年地 区差 异 及 其
区域 分解 和 产业分 解 的特 征 进 行定 量 分 析 , 出相 得
本 文 系国 家 社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 于 国 家战 略 的 中 国 区域 发展 空 间 重 组研 究 ” 项 目编 号 :1 J0 5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基 ( lB L6 )
5 6
不 同区域 系统 内的差异 。
第二 产业 的贡献率 为 :C Q 2 V PV = 2 2 第 三产业 的贡献率 为 :C , Q 2 V P V = C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