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教学课堂融合“三步法”
文言文三步法
文言文三步法是一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 理解:将全文字字对应翻译一遍,找出其中的重点字词(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相关的字词义,包括虚词)、特殊句式(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进行勾画,分析调序)、一些固定的文言表述搭配。
2. 整理:将上述找出的重点字词,特殊句式,一些文言固定搭配找出,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并将相关意思标注好。
如果以前曾经在其他文章中遇到与此相同的意义或者用法,可以加以归类总结。
另外,需要关注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部分,可以通过问老师查阅相关资料等,进行整理。
品味文言词句,并加以理解,思考适合运用到作文中作为事例或者道理论证的话语。
3. 记忆:背诵的内容涉及全篇,包括整理内容的全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背诵不是死记硬背而是理解上的掌握,唯有此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可以有效地学习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例谈三步读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三步读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宏礼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6期三步读书法通常是指由“整体感知——局部探究——总揽全文(有时还加上拓展延伸)”三步构成的一种读书方法。
它常被应用于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而与文言文教学无缘。
其实尽管文言文与现代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文言文教学依然可以借鉴此法,走出一条古文今教的新路子。
笔者不揣浅陋,以文言文《桃花源记》为例,试谈一下三步读书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言文教学首先要落实好读,只有在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语感,为内容的理解做好准备。
读的落实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试读、教师范读、跟录音学读、同桌间评读——无论哪种形式的朗读训练都要求学生声音响亮,读准读对,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同时除了读正文外,还要把文下注释一并读出,如此在多次的朗读中,学生便会对课文产生初步的印象,有了朦胧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可以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知课文。
如在熟练朗读课文《桃花源记》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内容:“通过诵读课文,我们发现渔人的行踪贯穿全文,那么同学们能否在…渔人( )桃花源‟两个词语中间填入几个适当的词语来表明渔人的行踪,概括出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对课文的初步印象,学生很快在文中找到诸如“逢”、“入”、“住”、“去”等词语。
也有的同学在括号中填入了“发现”、“进入”、“离开”等自己概括的词语,从而从整体上把握了《桃花源记》的内容。
对文言文进行整体感知,教师要选准角度,设计出恰当的内容,既要注意减缓困难的坡度,易于学生的攀登,又要提纲挈领、要言不烦。
可巧设题目:如文中的例子;可抓关键词:如根据《愚公移山》中的“平险”一词可提问平险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平险?平险进行的怎么的样?平险的结果如何?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此外,还可以通过巧妙提问、新旧知识连接等方式进行引导。
实践证明只要朗读到位,教师引导得法,对于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同样可以收到同感知现代文一样的效果。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文言文教学三步法作者/庄敏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可按《马说》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
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
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
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
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
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意义。
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
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
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
“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
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
自:如果。
非:不是”。
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
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需要用补、]而竭”《曹刿论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三步法”——提升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三步法”——提升九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发布时间:2022-10-21T07:19:57.74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7期作者:许韵瑶[导读] 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先后通过迁移法、查字典法和翻译对比法这三步去进行理解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去积累和提升自己的文言知识储备,从而提升自己的课外文言阅读水平。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城东学校526300摘要:课外文言文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笔者总结出了迁移法、查字典法和翻译对比法这三步循序渐进地指导九年级学生进行课外文言文理解阅读的方法。
引导学生分三步走,由浅到深、从已知到未知理解课外文言文,经过不断地阅读实践可以有效提升课外文言文理解能力。
关键词:九年级课外文言文理解迁移法查字典法翻译对比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但是因为九年级学生课程紧和难度大,加上课外文言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难点,所以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一直是学生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九年级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的根本前提是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巩固,而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也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导和大量的阅读实践。
当学生进行一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先后通过迁移法、查字典法和翻译对比法这三步去进行理解阅读,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去积累和提升自己的文言知识储备,从而提升自己的课外文言阅读水平。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九年级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很多是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现今被编入教材的虽然是经典之作,但是毕竟是少数,所以提升学生的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非常有必要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1.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积累文言字词,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
如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然而,由于时代的演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面临着一些挑战。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的策略,旨在促进文言文的有效融合,使其更符合当代学生的需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文言文;有效融合;教学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语文教育在高中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文言文作为汉字文化的精华,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窗口。
然而,受到现代生活方式和学生学科选择的影响,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逐渐显得陈旧,甚至难以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因此,如何在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的必要性(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文言文作为古代汉字文化的代表,包含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思想、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观念,从而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自信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培养精细思辨能力文言文的词汇和句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准确理解。
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需要培养精细思辨的能力,锻炼深入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对复杂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丰富情感体验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
通过理解古人的情感、情绪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情感体验。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更具情感共鸣和情感领悟力。
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文言的有效融合的策略(一)微课教学,提供预习基础微课教学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将文言文知识拆分成短小的知识点,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可以提前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在课前进行预习。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三步走”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三步走”作者:储美莲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2012年第09期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经常诉苦:初中文言文太多,读不懂,学起来很难。
学生产生这种感觉,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得不好有很大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每册只有三五首古诗词,而初中一年级上册教材就有10首古诗词和7篇文言文,高年级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更大。
虽然这些文章文质兼美、情文并茂,但由于对文言文接触少,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往往觉得陌生,再加上文言文词汇、语法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因此文言文对小升初阶段的学生而言,犹如“天书”般令人望之生畏。
为了让小学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顺利衔接,有必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文言文阅读指导,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做好准备。
一、激趣拓展,引导学生走近文言文小学生之所以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主要原因是平时接触得太少。
为了和初中教材衔接,小学高年级应该在课外阅读中补充文言文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古典文学作品入手培养他们对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三顾茅庐》一文,会产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因此可以从《三国演义》中选择《桃园三结义》、《关云长温酒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等故事片断,作为文言文启蒙阅读材料。
苏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现代文版的《三打白骨精》、《牛郎织女》等神话故事,学生学习时非常喜欢,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以找到相关内容的古文版给学生阅读,有现代文版内容作为基础,古文版内容会很容易理解,学生在文白对照式的阅读中会对文言文逐渐熟悉,减少陌生感。
《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诸子百家的寓言故事中也有不少情节丰富、内容有趣的优秀作品,很适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可以作为初步阅读的文言文范例。
一位语文教师曾说过:“语文不比数学,有课外阅读作暖窝,生柿子是可以慢慢捂熟的。
”在小学阶段,不妨让孩多走近文言文,多积累文言文常识,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这些内容时,会产生重遇故知的喜悦,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供良好的保障。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教学文言文的三步法如下:
1. 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首先,学生需要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包括句子结构、词序、时态和语气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文词汇,比如代词、连词、副词等。
可以通过解析文言文的句子和短文,教学生如何从上下文中推测词义,逐步培养他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阅读原文并理解。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言文的原文材料,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用法。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短文,或者是与学生正在学习的课文相关的原文,让学生逐句阅读并理解其含义。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解释一些生字和生词的意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内容。
3. 进行相关的练习和应用。
为了巩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翻译、改写或创作等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讨论或演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并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不断练习和应用,学生可以逐渐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通过以上的三步法,学生可以逐步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更好地读懂和使用文言文。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文言文三步教学法为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搞了一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这种新教学法的提出,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宏观上是分为三步走,具体方法分为“四训”“四式”“两变”。
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熟读成诵,化“文”为“白”。
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现代化,我首先把文言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的基本训练为主,实施四种基本训练,以达成三步法第一步的目标。
以训练为主,并不是教师不要讲。
鉴于学生现状,学习文言文之初不但要讲,而且必须纤屑不余,发挥净尽。
只不过讲的目的是为了助读。
引导学生入门是个关键,起初的第一步,进度必须放慢,务必把作品中的字词句讲实讲透,务必高质量的完成四种基本训练。
第一步的慢正好产生了第二步、第三步异乎寻常的快。
我在熟读成诵阶段共讲了8篇课文,却用去了统一进度规定的二倍的课时。
但是,到第二阶段却翻了个个儿,到第三阶段则又成倍甚至几倍地加快了,曾经出现了一堂课学完3篇文言文的局面。
四种训练的第一项是语感训练。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
我在语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意会文意,在朗读中形成敏锐的语感。
为此,我先做示范诵读,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
我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烂读。
由熟读而成诵,由烂读而化古。
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
熟读成诵,其意自明。
过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话一样的明白了。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熟读成诵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文言语感,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语言材料。
这对于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大有益处。
第二项训练是基础知识训练。
这一训练的重点是正音、辨形、释义、析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
学懂了,还不见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础就得练。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三步教学法
浅谈初中文言文的三步教学法作者:张海红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4年第05期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寻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文言文,并且能发展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整体学习质量的教学方法,在长期的探索中,逐步总结出文言文的三步教学法。
一、读通:读顺文章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最佳方法。
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加深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积累词汇,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对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有着重要作用。
苏轼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可见诵读的重要性。
1. 配乐朗读。
对《三峡》《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爱莲说》,此类优美的文章要品读。
通过配乐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品读文字,来联想、想象大自然的优美,能更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这就是品读文章的魅力。
2. 小组赛读。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小组赛读《论语六则》《曹刿论战》等文章,通过背诵竞赛等多种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而扩大了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又减轻教师的负担。
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潜移默化,培养了较强的语感。
3. 整体悟读。
一篇文言文学完后,并不意味着这课就结束,还要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悟读,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文章的内涵细细咀嚼,再反复读时要带点“文气”,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的意境。
二、读懂:疏通文意1. “串讲法”的缺陷。
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我,经常逐字逐句讲解,还让学生用笔记下来,但是,这样的“逐句讲解”却有明显的缺点:(1)学生不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长时间“听讲”,会使学生注意力涣散,情绪烦躁,这对学生来说很可能是一种惩罚。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工作,这样听讲要连续到四十分钟,实在是一种难受的刑罚。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关于文言文教学三步法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
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
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
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
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
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
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
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
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
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
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
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
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
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
高中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探究
高 中 文 言 文 三 步 教 学 法 探 究
郭 强
( 重 庆 市 暨华 中学 , 重庆 4 0 1 1 2 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都说 文言文枯 燥难懂 , 老师难教 、 学生难学 。 长期 以来 ,
文言文教 学都是语 文课 堂教学 的重点 和难 点 ,由于学生 的 文言文基 础较差 , 学 生 学 习起 来 比较 困 难 , 一 些 老 师 在 教 学 文 言 文 单 元 的 时 候 更 多 采 用 语 文 传 统 教 学 方 法 — — 串 讲 法 。 即 老 师 对 文 章 内容 , 特 别是文 言知识 如通假字 、 一 词 多 义、 词 类 活用 、 古今 异义 、 特 殊 句 式 等 进 行 逐 一 讲 解 。 这 样 的 课堂 老师没有休 息时间 , 往 往“ 满堂灌 ” , 唯 恐 某 个 知 识 点 被 遗漏 : 更要求积极做好笔记 , 有 的 书 上 空 白 的地 方 都 写 满 , 这
弥补 学 生 这 方 面 的不 足 , 往往 会 花 上 一 周 左 右 的 时 间让 学 生 补 习语 法 。 语 法 落 实 之后 , 词类活用和句式的讲解就好多 了, 在 文 言 句 式 的训 练上 。 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到一提句式 , 学 生 就
学会 放手 让学 生 自主 学 习 ,学 生 自主 学 习 可 在 老 师 的指 导 下 进行 。 训 练 时可 先 选 比较 简 单 的 文 章 练 习 。 如 高 一第 二册 的第
四单 元 , 这一单元是 古代人物传记 , 相 比较 而 言较 简 单 , 老 师 可 在 学 生 预 习 的 基 础 上 勾 画 文 中 的重 点 字 词 句 ,要 求 学 生 结 合上下文落实。 具 体 的 做 法 可 以采 用 分 组 竞 赛 的形 式 进 行 ,可 把 全 班 分 为两 个 组 .老 师 可 作 引 导 性 地 把 文 章 中 的重 点 字 词 句 勾 画 出 来 , 学 生 先 自主 研 习 , 然 后 以组 为单 位 讨 论 , 最 后 在 组 内统 一 认识 . 每 组选 一 到 两个 代 表 发 言 , 每 组 都 先 由选 出 的代 表 进 行 讲 解 陈述 , 讲 完后 同组 更 正 补 充 。 更 正 补 充 之 后 另 外 一 组 的 学 生 可 以质 疑 提 问 , 前 一 组 的学 生 要 负 责 解 答 。 两 组 重 在 评 比谁 讲 的更 到 位 . 谁 提 的 问题 更 有 代 表 性 。 这 样 通 过 知 识 竞赛 的形 式. 就 让 学 生 在 比较 轻 松 愉 快 的 氛 围 中学 到 知 识 。 当然 , 学 生 在讲 解 和 答 疑 的过 程 中难 免 会 有 疏漏 甚 至 是错 误 。老 师 在 过
“三步”发力,“领跑”文言文课堂教学
“三步”发力,“领跑”文言文课堂教学作者:翁凤梅来源:《新教师》2022年第10期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不高。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去实现学习目标呢?本文以四年级下册《囊萤夜读》一课为例,尝试运用举步、驰步、稳步“三步法”来设计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文言文意境,进而实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一、由易到难,引导读好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项朗读活动,把朗读目标的实现分成三步,每一步让学生只要努力一下就可以做到,这样学生读起来就会特别有信心。
1. 举步发力:读准字音。
在初读课文这一环节,教师明确提出的朗读目标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要达到这个目标,主要是读好生字和多音字的读音。
教师设计了“小老师带读”学习环节,并在课件中把生字和多音字变成红色。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小老师”进行评价,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效。
2. 驰步发力:读好停顿。
“朗读文言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通句子,读好停顿”,这是朗读的第二个目标。
学生很难读好停顿。
如:读第一句“胤恭勤不倦”时,会在“恭”字后面停顿;读第二句“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时,停顿更是各种各样。
理解课文之前,教师没有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设计了“师生合作读”这一学习活动来引导学生读好停顿。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个个有板有眼地朗读了起来,节奏感和韵律逐渐显现。
3. 稳步发力:读出韵味。
“朗读文言文还要读出韵味”,这是朗读的第三个目标,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对课文思想的体会,还是对文言文之美的感悟。
教师在学生读懂课文意思、体会人物优秀品质后,设计了“配古琴美读”的学习活动。
教师给学生提出建议:“这样读书,好像缺了点什么,我们可以给它配上——”学生马上想到:“音乐!”教师接受学生的建议,播放古琴曲,引导学生在乐曲的节奏中一遍遍地朗读,读出文言文的语音美、语义美、韵律美。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力,达到背诵的目标。
二、循序渐进,引导悟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文言教学课堂融合“三步法”
文言教学课堂融合“三步法”作者:钱志萍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6期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1]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却令人担忧:教师苦恼于文言文与学生的脱节,课堂设计既缺乏文言味,也满足不了趣味性,不小心就陷入教师串讲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吸收的“沼泽”;学生呢,埋怨课堂的僵化,质疑学文言文的意义。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策略。
我认为只有唤起学生的自觉语用[2],唤醒学生表达意识和表现意识的动机,让他们乐于表达、享受表达,才能实现文言课堂上学生从“无我”变成“有我”、“大我”,实现课堂的融合。
下面我以《治水必躬亲》为例,谈一点促进文言课堂教学融合的具体做法。
一、贴近学生心理的导入,消除生本隔阂设计目的是打破文言文渺远陌生的魔障,唤起学生自觉语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尝试实现学生与文言文的初步融合。
待课阶段,我在PPT上出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文言文?”并抛出了三个维度:最现实的理由、最爱国的理由、最新潮的理由。
这是一个贴近学生心理的提问。
学生觉得很新鲜,他们平时只是埋怨,没有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过,于是全班兴奋地整理出了以下答案:最现实的理由——考试有文言文阅读,还有成语选择题,很多成语出自文言文。
最爱国的理由——中国的灿烂文明大多是文言文,古籍里天文地理包罗万象,日本人在挖掘,韩国人在抢夺,中国人自己怎能落后?最新潮的理由——网络流行语“重要的事说三遍!!!”“秀恩爱,死得快”换了文言文表述更牛气:“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爱而不藏自取其亡”,另外,如今流行穿越,万一到了古代,学好文言文,走遍天下都不怕……明显能够看到,学生即使吐槽考试,脸上依然有愉悦的表情;原来高大上的爱国理由,瞬间变得接地气而更深入人心;至于新潮的网络流行语、穿越论与当下学生关注的信息接轨。
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三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三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小学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中,采用“三步”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
该模式指的是先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再对诗文进行解读,最后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
下面将分三个部分来详细介绍“三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一、整体感知阶段整体感知阶段是指对诗文整体内容进行初步感知,让学生对整个诗文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朗读、音乐、图片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感知中对诗文产生兴趣。
对于古诗文《送杜十四归农》可以通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田园风光,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感受到诗文的美好。
在整体感知阶段,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感知诗文的背景和故事,让学生对诗文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有所了解。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容易地产生对诗文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去。
二、解读阶段解读阶段是对诗文进行深入的解读,让学生了解诗文的内涵和含义。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文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表达,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诗文的内涵。
对于古诗文《春晓》,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诗中对春天的描绘,如何通过细腻的笔墨表达出春天的美好,再通过分析诗中的一些具体语言,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莺飞燕舞”,引导学生解读诗文的含义和意境。
在解读阶段,教师还可以通过配套的教材、课外阅读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对诗文的解读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刻。
三、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阶段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阶段是对诗文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让学生通过情感投入和审美体验来感受诗文的美好。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诗朗诵、情感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文的情感和审美,让学生在体验中产生对诗文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文的内涵和美感。
对于古诗文《登鹳雀楼》,教师可以通过朗诵、情感表达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登高远眺的豁达情怀,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真正理解和感悟诗文的内涵和美感。
三步法
“三步法”教学寓言
这一周我教学了三则寓言故事,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三步教学法:
第一步:读。
文言文,学生读起来要费力,所以,要领学生读通顺,找好停顿,不要把句子读断。
只有读熟了,读顺了,才能理解课文。
第二步:解。
根据文章内容,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寓言情境连句理解,也可以适当的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帮助理解,能用通顺的语言讲出文章的内容。
第三步:悟。
在充分理解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故事背后的寓意,谈一谈从中明白了什么,受到怎样的启发教育等,鼓励学生结合实际谈一谈。
这样条理清晰,目的明确的教学,教师有教学策略和目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_1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导读:本文文言文教学三步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吞”二字来套就洞庭湖的景色。
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写景上,接着以“然则”二字回转而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于是过渡到第三、四段中,设问“第三、四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迁客骚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来对古仁人之“悲”和“喜”讨论,进而为自己那“进”和“退”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誓言形成对比,最后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其实,只有善于抓住方法,文言文教学会变得轻松起来。
学生学文言丈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总结丰富,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包场初级中学(226151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初中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中学文言文教学三部曲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够培养
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
握文言文,我们提出了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三部曲:
第一部分:认识文言文。
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比如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文体特点、文化背景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
文的内涵。
第二部分:理解文言文。
其次,要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句法、修辞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第三部分:运用文言文。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文言文,比如写作、口语等,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通过上述三部曲,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提高文学素养,为
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为依托,文言融合
读为依托,文言融合读为依托,文言融合-文言文语文教学论文文言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有感于过去“思于章句,废于清议”的不幸,笔者和广大同仁一样也在苦心探索。
欣喜而惶惑,真心希望近日施教庄子《逍遥游》时一次“读为依托,文言融合”的尝试,能够有幸成为黑夜里的一点星火。
一、文言融合要在音读中着力音读分为三步,先是本人配乐朗读,其次学生领读,最后指名分段朗读。
音读的主要任务是正字音,明句读。
本人借助一体机,采用“我能读字音”,“我来说通假”,“我会读节奏”等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强化训练,突出重点。
学生兴趣盎然,本人豪情满怀。
本人在轻音乐《碧涧流泉》的优美旋律中范读课文,以情激情,以情传情,点燃了学生朗读的热情,愉悦了学生求知的心灵,开启了神奇而又浪漫的庄子散文之行。
接下来的学生领读堪称一绝,智慧在朗读中闪光,情思在朗读中飞扬。
本人由衷感到:朗读是教学的艺术,也是打开散文学习之门的金钥匙。
朗读已经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朗读完全可以让文言文教学鲲鹏展翅,取向万里。
音读是文言融合的基础。
在扫清字词障碍,初步感知散文的色彩和音韵的过程中,了解散文汪洋恣肆、开合有度特点的基础上,本人以读为主,文言并举,瞄准文言教学的着力点,占领文言教学的制高点,以声调音韵、节奏句读、语气速度为突破口,进行语感强化训练。
特别强调句首虚词(则、以、为、惟、夫、且夫、而、至若、至于、若夫、且夫、然、然则、凡……)的停顿。
围绕“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进行断句训练,把能力训练和语言感悟融合在一起。
语感是文言教学的的第一要素,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志;语感训练是基础,语感训练是目的。
语文教学漠视语感基础,就是漠视语文教学的高度。
文言融合首先要在音读上着力,音读首先要在语感训练上着力,语感训练首先要在熟读上着力。
宋代学者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二、文言融合要在意讀中用心意读的重点为疏字词,通文意。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语言上的不易理解。
但是,通过三步教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也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第一步:了解文言文的基础常识在学习文言文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文言文的基础常识。
什么是文言文?它有哪些特点?如何翻译文言文?文言文是指汉语历史上的古文体,其流传时期约为春秋时期到清朝中期。
文言文的语言结构比较复杂,较之现代汉语更为庄重、严谨。
文言文中也有许多特殊的翻译方式,如引申、典故等。
因此,学习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这些基础知识。
第二步: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结构了解基础常识之后,我们就要开始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结构。
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包括动词、名词、形容词等,这些词汇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
学习基本词汇时,我们可以准备一份文言文词典,对照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学习。
除了词汇,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也比较独特。
文言文中动、宾、主语的位置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需要逐步学习和掌握。
另外,文言文的句型多样,繁琐复杂,需要将其分类和总结。
第三步:多练习,多理解学习文言文需要不断的练习和理解。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古文名著、古代历史文献等来增加对文言文的理解。
另外,也可以通过刻字、默写等方式来巩固词汇和句型。
通过多练习,我们可以逐渐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翻译技巧,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总结文言文三步教学法,即了解文言文的基础常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结构,以及多练习,多理解。
通过这三步,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学习文言文,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学习文言文需要时间和精力,但是通过不断的积累和练习,我们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教学课堂融合“三步法”
作者:钱志萍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6期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1]然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际却令人担忧:教师苦恼于文言文与学生的脱节,课堂设计既缺乏文言味,也满足不了趣味性,不小心就陷入教师串讲一统天下,学生机械吸收的“沼泽”;学生呢,埋怨课堂的僵化,质疑学文言文的意义。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也逐步摸索出文言文教学的一点策略。
我认为只有唤起学生的自觉语用[2],唤醒学生表达意识和表现意识的动机,让他们乐于表达、享受表达,才能实现文言课堂上学生从“无我”变成“有我”、“大我”,实现课堂的融合。
下面我以《治水必躬亲》为例,谈一点促进文言课堂教学融合的具体做法。
一、贴近学生心理的导入,消除生本隔阂
设计目的是打破文言文渺远陌生的魔障,唤起学生自觉语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尝试实现学生与文言文的初步融合。
待课阶段,我在PPT上出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文言文?”并抛出了三个维度:最现实的理由、最爱国的理由、最新潮的理由。
这是一个贴近学生心理的提问。
学生觉得很新鲜,他们平时只是埋怨,没有在课堂上一起讨论过,于是全班兴奋地整理出了以下答案:最现实的理由——考试有文言文阅读,还有成语选择题,很多成语出自文言文。
最爱国的理由——中国的灿烂文明大多是文言文,古籍里天文地理包罗万象,日本人在挖掘,韩国人在抢夺,中国人自己怎能落后?最新潮的理由——网络流行语“重要的事说三遍!!!”“秀恩爱,死得快”换了文言文表述更牛气:“一言难尽意,三令作五申”,“爱而不藏自取其亡”,另外,如今流行穿越,万一到了古代,学好文言文,走遍天下都不怕……
明显能够看到,学生即使吐槽考试,脸上依然有愉悦的表情;原来高大上的爱国理由,瞬间变得接地气而更深入人心;至于新潮的网络流行语、穿越论与当下学生关注的信息接轨。
这波讨论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好感,甚至还会带动一波课后的“流行语”文言改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导入换来学生兴致勃勃的开始,每个学生开始自觉语用,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唤醒学生思维、打开学生欲表达的大门的同时,消除了生本隔阂,初步实现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融合。
二、满足竞争精神的过程,营造共生氛围
设计目的是以最轻松的方式,维持学生自觉语用意识,实现竞争与求知的双线并进,让课堂过程、知识、学生、老师形成共生关系,促进彼此良性发展,让学生获得递进式的收获,最终实现学生与文言文的进一步融合。
我在学生因为导入而兴奋的时候,趁热打铁,建议用游戏闯关的方式挑战本课程的学习。
把整个《治水必躬亲》教学设计成了游戏的各个关卡。
第一关:播疑。
让学生提出预习中的困惑,做好标注,不作解答,等下面闯关环节自己逐个击破。
一方面提醒学生预习时质疑的重要性,播下“学贵有疑”的种子;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疑而学有的放矢,一课至少一得;还有一方面,虽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而我认为若是能引导学生自己边学边“解惑”,是更值得提倡的。
第二关:浅读。
先集体朗读生字词,教师进行必要点拨;然后随机邀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以是否读准字音来评价;最后学生齐声朗读,要求仍是读准字音。
这个环节的活动,一是对预习的检查,二是对文本内容的熟悉,难度系数比较低,适应所有学生的能力,是解决文言“言”的第一步,也是为下一关蓄势。
第三关:深说。
先用PPT展示需要学生理解的问题(具体在下一个设计中说明),请学
生先用文言文原文回答,再用白话文解说问题和答案。
这个环节的活动,是整堂课的重点与亮点。
一改串讲的旧传统,给予学生课堂上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思索相互探讨;也给学生足够的表达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在借助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再进一步积累新词语、掌握新语法句式,做到了“学文带言”;学生在梳理“言”的过程中,了解作者,了解古人的生活、感情、智慧等,实现了“理言解文”。
学生由自觉语用而得知识,文言并进,增强了自我效能,促进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进一步融合。
在这一关还安排了“说朗读”,与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不同,第二遍要求读准节奏。
例如“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在理解文义基础上,学生轻而易举地准确断句“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并明确了语义是断句的重要标准。
第三遍、第四遍朗读,是在了解情感思想等前提下读出情感。
“说朗读”,是对第二关的呼应与延伸。
整个闯关竞争学习,对学生要求是步步提升,让学生的自觉语用持续保持在兴奋状态,学生的收获也是阶梯式递进。
当然把教学融于竞争游戏中,要考虑到以下方面:1.适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尽可能让更多学生处于“跳一跳”的课堂状态;2.照顾个别差异,使人人有参与感;3.步骤要紧凑,环节与环节呈阶梯性递进;4.最终还是要达到教学目的,给学生正面引导。
三、契合文言语境的提问,通融古今情理
设计目的是以有效的提问方式,更深层次挖掘学生的自觉语用能力,营造丰富的学习空间,实现学生与文言文的更深融合,实现学生知识起点与终点的融合,实现作者课程、教师课程、学生课程的融合。
我在第三关“深说”环节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先用文言文原文回答,再用白话文解读问题与答案。
(1)治水必躬亲,所以然者何?(出自《晏子使楚》)(要求集体回答)
(2)治水之法何患焉?(“患其塔动”出自《梵天寺木塔》)(学生推荐一个语文尖子生来回答)
(3)海忠介治水,水利兴,何也?(随机抽一个学生来回答)
这个设计的效果一下子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学生改变了以往遇文言沉默是金、机械认知的传统学习习惯,争先展示自己的知识才情或演绎自己的思辨能力。
学生散发着激扬生命的自豪,散发着主体在场的魅力。
究其原因,首先提问方式新颖有效,一方面学生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主动回归文言文本,直接与作者对话,复活了作者、复活了时代,通融了古今情理;另一方面减少了教师解读,学生获得了生产知识的主动权,较好融合了作者课程、教师课程、学生课程。
其次,提问以学生现有知识储备为起点,鼓励学生走向思维的远点,更深地挖掘了学生自觉语用能力,既满足学生兴趣也符合提升学生能力的要求。
第三,从文言到白话,从白话到文言,从学生全体到个体,从指定到随机,既契合语境又符合认知规律,既全员参与又照顾差异,课堂成为了人与人融合的课堂,文言文促进了这一融合,也加入了这一融合。
英国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劳伦斯·斯滕豪斯教授认为:文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是问题而不是既成的结论;探究问题的主要方式应该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教师不该以权威或书本上的观点来封锁学生的思维疆界。
[3]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
在进行《治水必躬亲》教学时,我设计的“贴近学生心理的导入,消除生本隔阂”,“满足竞争精神的过程,营造共生氛围”,“契合文言语境的提问,通融古今情理”三步法策略,正是为了唤起并维持着学生的自觉语用能力,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成就感、满足感,乐于表达享受表达。
然而正如“生命语文”首倡者熊芳芳老师所言:一堂课的力量是微小的,师生能乐在其中,是种进步。
[4]一堂有效的文言课并不能让整个文言文教学发生质的改变。
教师还得寻找更多策略,唤醒学生自觉语用乃至积极语用,才能更好地砥砺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用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文言课堂的融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潘涌.积极语用——21世纪中国母语教育新观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熊芳芳,剑男.“语文”何为?——熊芳芳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半月刊),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