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儿童行为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些孩子表现出攻击性、不服从、自闭等问题,这不仅给他们的家庭带来困扰,也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
然而,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直接影响。
一种常见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过分放纵。
这种方式下,父母没有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和界限,任由孩子为所欲为。
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
另一种常见的教养方式是过分严苛。
这时,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度批评和严厉惩罚。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包括自卑、抑郁以及攻击性行为等。
其次,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性格发展有关。
对于过分放纵的教养方式,孩子可能养成依赖性和无拘无束的性格特点。
而过分严苛的教养方式,则可能使孩子变得胆怯、缺乏自信。
所以,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教养方式,以帮助他们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为模式。
此外,父母的行为对儿童行为问题也有启发作用。
孩子往往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冲动和暴力的行为,孩子很容易学到这样的行为模式。
相反,父母如果能够提供温暖和支持,以及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就会受到积极的影响,更容易发展健康的行为模式。
对于父母来说,教养方式的调整是帮助孩子改善行为问题的重要一环。
首先,父母应引导孩子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明确对错,并且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能力。
其次,父母应该提供恰当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奖励可以是实质性的或者是鼓励性的,而惩罚则应该合理且不过度。
第三,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倾听和理解孩子的需求,鼓励他们表达情感,有助于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除了父母的努力,社会和教育机构也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儿童解决行为问题。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教养方式是塑造儿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一些有效的教养策略。
一、严厉型教养方式严厉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的权威地位,注重纪律和规矩。
父母对儿童行为有明确的期望,并采取惩罚来制止不良行为。
然而,严厉型教养方式往往导致儿童产生一些行为问题。
儿童可能因为过度的压力而感到焦虑和沮丧,甚至出现攻击性和反叛的行为。
二、放任型教养方式放任型教养方式缺乏强力的指导和规范。
父母倾向于顺其自然地让孩子自己成长,不过多干涉儿童的行为。
然而,这种方式也可能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
缺乏监督和指导,儿童可能缺乏纪律意识,容易陷入不良行为。
三、民主型教养方式民主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合作和对话。
父母倾听儿童意见,并与他们共同制定规则和限制。
这种教养方式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有利于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
四、理解型教养方式理解型教养方式强调对儿童情感和需求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倾心倾听、关注儿童的感受,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理解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情绪管理能力,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在实际教养过程中,采用民主型和理解型教养方式往往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
下面是一些建议的教养策略,以帮助父母解决儿童行为问题。
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感受,倾听他们的需求,并积极参与他们的生活。
2.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
与孩子共同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则,并为他们设定明确的界限。
这将有助于他们建立纪律和责任感。
3. 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赞扬。
积极鼓励儿童良好的行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赞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
教导儿童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并提供有效的解决冲突和管理情绪的技巧。
5. 提供榜样和引导。
作为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为教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
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开题报告儿童问题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儿童良好行为的培养。
人类行为的生成与发展变化主要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
其中,儿童期的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是后天环境中的决定因素。
而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儿童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对新情境的应对无一不受父母教养方式的潜在或直接影响。
正确的教育观,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发展。
反之,则阻碍儿童的发展。
其次,幼儿期的儿童虽然也接受幼儿园的教育,但由于幼儿的大部分时间是与主要抚养者(父母)在一起的,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子女发展的期望以及对儿童发展的看法等父母教育观念因素,对儿童的发展产生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正如威廉詹姆斯所说的播下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所以找出一种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近年来,我国心理与教育研究者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认知、社会性情感及各种人格品质的发展的作用以及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随着家庭互动理论的兴起,学者们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儿童和父母的相互作用模式被用于充分解释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儿童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但是对于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我们看到的实证研究成果还不多见。
笔者试图通过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找出最佳的父母教养方式,为现代家庭子女抚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同时,研究也有助于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以及幼儿园与家庭之间更好地沟通与合作,从而促进儿童的稳步发展。
二、文献综述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初的生活环境,是儿童社会化发展和心理发展的第一课堂。
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
维度 区分 。它 们是 制 约家长 教养 方式 的两个基 本要 根据 幼儿 在行 为量 表 中的得 分情 况 ,可 以把幼 儿 问
素 ,它们 的结合 派 生 出许 多 不 同的教 养方 式 。 受社 题行 为 分 为三 种类 型问:外 向 型行 为 问题 、内向 型行
会 文化 因素 的影响 .国内有 的学者 使 用 “抚 养方 式 ”、 为 问题和 混合 型行 为 问题 。
杨斌芳 ,王晓丽 ,彭 菲
(兰州城市学院 教育学院 城市心理研究中心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应 用父母教 养方 式问卷和小 学生行 为问题 问卷 ,调查 了兰州市某小学 94名学生及 家长,对 小学生 行 为问题与 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 系进行 了研 究。研究发现 :(1)当代 父亲惩罚严厉 ,拒 绝否认 更多,过度保 护 减 少;(2)当代母 亲拒绝保护增加 、惩罚严厉程度 高于以前 ;(3)在 男孩和女孩维度上社 交能力 明显提 高;(4)积 极 的教养方式减 少小学生的问题行 为,而消极的教 养方式则增加 小学生的 问题行为。
本 研究 采用 随机 抽样 的方 法抽 取 兰州市 某小 学
在严 重 程 度 和持 续 时 间上 都 超 过年 龄 范 围 、社 会 道 的学生 作为 被试 ,发 放 问卷 121份 ,回收有 效 问卷
德准 则所 允 许 的异常行 为 。美 国教 育界 一般 认为 行 94份 ,其 中男 生 42人 ,女 生 52人 。
大 量研 究 ,但 是关 于 行 为 问题 的 概念 至 今 仍无 统 一 的关 系 。
界 定 。1988年世 界卫 生组 织将 行为 问题 定 义为 一种
2.研 究 方 法
持 久 的 、反 复发 生 的 、反社 会 的 、侵 犯性 的 、或 反抗 性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引言: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方式,它体现了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小学生作为一个正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家庭教养方式对他们的道德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论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第一部分: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1. 亲子关系的建立亲子关系是家庭教养方式的基础,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营造出温馨、安全、稳定的家庭环境,使得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尊重和支持,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感。
2. 模仿和学习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的行为来学习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正直、有礼貌并且具有高尚的品德,孩子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 传递道德价值观念家庭是道德价值观念的传递者,通过家庭教育,父母可以向孩子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辨别善恶、分辨是非,并且学会关心、尊重他人。
这种价值观念对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影响至深,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部分: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1. 缺乏沟通和关注一些家庭教养方式存在着缺乏沟通和关注的问题。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父母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进行交流和倾听,导致孩子内心负面情绪的积累和道德行为的偏差。
2. 严厉的惩罚方式一些家庭过于强调纪律和规矩,使用过度严厉的惩罚方式,如体罚、羞辱等,而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互动。
这种方式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道德行为。
3. 缺乏积极榜样一些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自身也存在道德行为的问题。
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出色的道德表现,比如缺乏责任感、不守诚信等,那么小学生很容易模仿这种行为,并且形成不良的道德行为。
第三部分: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惑、烦恼和需求。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家庭教养是对幼儿成长过程中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教养不仅包括父母对幼儿的言传身教,还包括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等方面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能够对幼儿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体现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上。
良好的家庭教养能够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尊重他人、守时守纪、乐于助人等。
一些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温和、宽容和尊重会使幼儿更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过分严厉或溺爱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导致幼儿行为上的问题。
家庭教养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的影响还体现在塑造幼儿的性格品质上。
家庭教养方式通常会影响幼儿的性格发展,如父母的态度、行为和价值观念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
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幼儿会接受家庭价值观念的熏陶,形成自己的性格品质,比如乐观向上、善良宽容、坚韧不拔等。
家庭教养对于塑造幼儿的性格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家庭教养也对幼儿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能够给予幼儿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其在情绪管理上更加稳定和成熟。
而家庭教养不良的环境会使幼儿在情绪上产生不稳定的表现,甚至出现各种问题行为。
父母的社交能力和家庭氛围也会对幼儿的社交能力产生影响。
一个开放包容的家庭环境能够培养出有良好社交能力的幼儿,而封闭排斥的家庭氛围则会使幼儿在社交方面表现较差。
家庭教养对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教养对幼儿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他们的性格品质,促进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成熟。
父母要重视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以良好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环境来影响和塑造幼儿的行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成长的影响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对其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重要社会角色,他们在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以及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还会对其后续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教养方式的背后原理、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提升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不同教养方式的背后原理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主要有四种:威权主义、放任主义、民主主义和激励主义。
威权主义是一种严厉和压抑的方式,父母对孩子施加强制和控制;放任主义是一种缺乏规矩和界限的方式,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没有限制;民主主义是一种平等和互动的方式,父母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激励主义是一种积极和奖励的方式,父母通过鼓励和奖励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这些教养方式背后的原理包括:权力和强制、自由和自主、平等和互动以及奖励和刺激。
二、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1.威权主义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威权主义教养方式通常会导致孩子的服从和规矩意识,但也可能对其自尊心、自主性和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孩子可能会出现压抑、恐惧和抑郁等问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2.放任主义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放任主义教养方式往往会导致孩子缺乏自律和责任感,容易陷入各种问题中。
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反叛、无反应度、依赖性、教育成就低下等问题。
3.民主主义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民主主义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培养参与感和合作精神。
孩子在民主主义教养方式下更容易表现出自制力、适应能力和社会技能。
4.激励主义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激励主义教养方式可以激发孩子的动力并提高其学习成绩。
通过奖励和鼓励,孩子更加有动力去追求目标和努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奖励感和成就感。
三、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1.威权主义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威权主义教养方式常常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还可能对其自尊心和情绪调节产生负面影响。
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
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
父母的教养方式、情绪表达、行为习惯等方面都会对儿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父母行为对儿童的影响进行探讨和分析。
1. 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
如果父母能够积极向上、诚实宽容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正面影响,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
相反,如果父母常常消极抱怨、虚伪自私,孩子也容易学会这种消极悲观的态度。
2. 父母的情绪管理父母的情绪稳定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表现。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触的社会单位,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与孩子之间的互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影响。
如果父母常常因为琐事争吵、冷暴力,给孩子制造恐惧和焦虑,那么孩子可能会变得胆小、内向;相反,如果父母之间和睦相处,善于沟通表达,将对孩子产生积极健康的示范作用。
3. 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温暖型、严厉型、忽视型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温暖型父母通常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在孩子面临挫折时给予鼓励和安慰;而严厉型父母往往过分强调纪律和规矩,可能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忽视型父母则往往忽略了对孩子情感需求的满足,使孩子感到被冷落和无助。
4. 父母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父母身体健康与生活方式也会对儿童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父母注重健康、有规律地生活作息,那么他们很可能会给自己和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示范;相反,如果父母沉溺于不良习惯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那么这种消极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引导。
5. 怎样做好“育人”的工作?要做好“育人”的工作,父母首先要注重自身修养和素质提升。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尊重并倾听孩子意见,注意言行一致,并以身作则。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
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父母教养方式在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期望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将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定义和分类,包括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等多种类型。
随后,我们将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选取具体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法等,以收集和分析数据。
研究将重点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行为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不同教养方式下儿童的自尊、自信、情绪调节等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以及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表现。
我们还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等方面。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我们期望通过本研究,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教养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们也期望本研究能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和独立性,而专制型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Johnson & Roberts, 2015; 陶沙等,2005)。
父母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也被认为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创造力和社交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张文新,1999)。
父母教养方式还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父母的温暖、理解和支持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而父母的拒绝、否认和惩罚则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反社会行为或问题行为(方晓义等,2005)。
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一、本文概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关注的焦点。
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其教养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对其未来的生活轨迹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分析不同教养方式下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轨迹,以期为提高家庭教育质量、预防和纠正儿童问题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概念界定和分类,明确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及其特点。
随后,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分析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分析,深入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具体影响,包括情感问题、行为问题和学业问题等。
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养方式,预防和纠正儿童问题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共同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与分类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在抚养和教育儿童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态度和方法的总和。
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如何理解世界、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他们如何形成自我认知。
家庭教养方式不仅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还与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不同的维度和理论,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
权威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的控制和引导,但同时尊重儿童的意愿和需求。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通常表现出较高的自尊和自信,能够更好地应对挫折和压力,问题行为相对较少。
放任型教养方式则表现出较少的控制和引导,父母往往对儿童的行为和决策持开放态度。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标题: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温暖支持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而严厉控制型教养方式会对儿童造成负面影响。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儿童发展;温暖支持型教养方式;严厉控制型教养方式1. 研究背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一般分为四种类型:温暖支持型、忽视型、严厉控制型和溺爱型。
众所周知,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社交关系等方面都受到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
因此,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2.1 温暖支持型教养方式温暖支持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为孩子提供温暖的关爱和有效的支持,有理解、尊重、接纳、鼓励、示范等行为,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增强内在动力、发展认知能力、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逆境。
根据文献综述,温暖支持型教养方式与儿童的抑郁情绪、自尊心、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存在正向关联,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2.2 严厉控制型教养方式严厉控制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通过惩罚和处罚来控制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对孩子实施高压管理和严格管教。
然而,过度的控制会消弱孩子主观意识和积极性,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抑郁、不安全感、依赖心理等。
研究表明,严厉控制型教养方式与儿童抑郁、焦虑、反叛等负面情绪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同时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自我价值感。
3. 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初中生,在家庭中孝顺懂事,学业成绩一直优秀,并且具有较好的社交能力。
小明的父母是温暖支持型教养方式的代表,他们从小就注重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关爱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支持孩子的选择并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特长。
浅谈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和策略[001]
浅谈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和策略一、家庭教养一直是关注的热点话题,家庭教养方式有各种不同,但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目前,溺爱型家庭教养是一种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属于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该教育方式主要以满足孩子的需要为主,忽略了孩子的发展和成长。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变得更为突出,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孩子的行为问题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影响的探究及相关策略的论述,旨在提高人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价值。
二、溺爱型家庭教养的定义溺爱型家庭教养是一种过度保护的教育方式。
溺爱的定义并不是纯粹简单的宠爱孩子,而是一种盲目的爱,将孩子看做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忽略了孩子的发展,贪图一时的快乐而满足孩子的需要。
溺爱型家庭教养的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惩罚和约束,对孩子行为的纠正和教育不力,过度保护孩子,削弱了孩子的自我克制和决策能力。
三、溺爱型家庭教养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一)焦虑和抑郁溺爱型家庭教养使孩子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怎么自我安慰和调节情绪,遇到问题会不自主的寻求父母帮助,缺乏自立自强的思想,长此以往会增加孩子情绪上的困扰,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行为问题溺爱型家庭教养容易使孩子养成任性、蛮横、自私等行为习惯,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不知道在遇到问题时与人进行沟通、合作和协商,容易产生问题行为,例如自私、无礼、暴力以及偷盗等。
(三)教育能力低下溺爱型家庭教养的父母往往缺乏必要的惩罚和约束,无法给出具体的行为规范,自己也缺乏对孩子的教育能力,导致孩子对错误的认识和对未来规划的不清晰。
(四)未来学习受限溺爱型家庭教养的孩子往往无法按计划和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没有自我约束和执行力,只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立即需要的满足,将来在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困难。
四、溺爱型家庭教养应对策略(一)理性教养,坚定自信家长应该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充满亲情的同时,要有理性,要有自信,不要过于保护孩子,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需要有充足的准备。
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的关联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
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关联。
许多家长常常感叹,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出现问题行为,不乖巧听话呢?究其原因,可能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温和型、严厉型、放任型等。
温和型父母通常倾向于在教养孩子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他们更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互动,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种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相反,严厉型父母通常对孩子要求严格,控制欲较强,喜欢通过惩罚和限制来约束孩子的行为。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感到焦虑和压力,导致他们产生逆反情绪和挑战权威的行为。
研究发现,严厉型父母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抑郁和焦虑等问题行为。
放任型父母则倾向于对孩子过度宽容和放任,很少给予明确的规则和指导,对孩子的行为不作干预。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让孩子产生自私、任性、放纵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自律和责任感。
因此,放任型父母的孩子也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除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外,家庭环境、生活压力、社会支持等因素也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一个和谐、支持性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而紧张、冲突的家庭环境则容易让孩子产生问题行为。
生活压力和社会支持也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行为发展,家长如果面临压力过大,容易对孩子施加更多压力,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与问题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研究表明,温和型父母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更好的行为表现和心理健康,而严厉型和放任型父母的孩子则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为了帮助家长更好地教养孩子,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
首先,家长应该关注自身的教养方式,尽量选择温和、理解和支持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和互动。
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
1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影响的研究1.研究背景与意义2.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及特点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4.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5.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6.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7.结论参考文献研究背景与意义在中国,幼儿的教育往往被认为是幼儿教师的责任,而忽视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然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及特点本文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断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典型类型。
权威型父母注重规矩和纪律,但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专断型父母过于强调自己的意见,不顾及孩子的需求;溺爱型父母过于宠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我约束力;忽视型父母则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情感。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权威型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专断型和溺爱型父母则会导致孩子的焦虑和抑郁,忽视型父母则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无助。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权威型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专断型和溺爱型父母则会让孩子缺乏社交技能和自我约束力,忽视型父母则会让孩子缺乏社交经验和社交技能。
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还会对幼儿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权威型父母能够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专断型和溺爱型父母则会让孩子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认知的能力,忽视型父母则会让孩子缺乏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
建立良好教养方式的策略与方法建立良好的教养方式需要父母采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
父母应该了解幼儿的成长特点和需求,采用温和、耐心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巨大的影响。
儿童行为问题指的是一系列表现不正常的行为,如攻击性、自闭症、注意力不集中等。
过去的研究已经证实,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采用积极的育儿方式,如规定明确的行为准则、积极奖励、适度的惩罚等。
过分纵容或过度压抑都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过分纵容的家庭环境容易使儿童变得自私自利,不尊重他人的感受;而过度压抑的家庭环境则容易使儿童变得胆小、自卑而且无法自主。
其次,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与儿童行为问题相关。
富裕家庭往往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健康的生活条件,从而改善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反,贫困家庭由于受限于经济条件,往往无法给予儿童良好的物质与精神环境,这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
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以促进家庭环境的改善,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
第三,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儿童所在家庭与亲友间的社会联系。
如果儿童能够得到来自父母、亲戚、朋友的关爱和支持,他们会更有自信、更关心他人。
各种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减少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为儿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物质上的帮助、以及教育上的指导。
因此,父母应该鼓励儿童与外界建立密切的联系,并提供积极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此外,家庭的沟通模式也对儿童行为问题有一定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能够促进情感的交流和理解,减少家庭冲突的发生。
然而,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不良,例如冷漠、不友好、暴力等,将会增加儿童行为问题的风险。
因此,父母应该关注家庭沟通的质量,并与孩子保持积极良好的沟通。
最后,家庭对于儿童的规范和监督也对行为问题的出现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应该设定明确的规则和边界,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行为问题的关系,听上去挺严肃的,但其实这话题里藏着不少小故事。
想想看,家里那个小捣蛋鬼,整天跑来跑去,把东西弄得一团糟,这可不是偶然。
很多时候,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
你看,咱们说的那些“虎爸狼妈”之类的,虽然对孩子要求严,但其实很可能把他们逼得没办法,只好用行为问题来反抗。
再说了,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可真是千差万别。
有些父母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生怕他们摔着,结果孩子长大了,面对生活的小风小浪就容易被吹得七零八落。
相反,另一部分父母则是严格到没朋友的地步,动不动就来一顿说教,孩子久而久之就成了逆反小王子,什么规矩都不愿意遵守。
听着这两种方式,真是让人感慨万千,教育这门学问,简直是一门大学问啊。
有些父母以为多管教、多限制就是好教育,结果孩子越管越野,反而做起事情来一窍不通。
小孩子的心就像一块海绵,吸收着身边的一切。
你说他该听的、该做的,他都默默记在心里,结果长大后就变得有些“离经叛道”,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可这其实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在作怪呀。
要不然,谁会想用叛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教养孩子就像调制一杯咖啡,太苦了孩子就喝不下,太甜了又容易腻,得找个平衡。
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是孩子茁壮成长的土壤。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感受到父母的信任与支持,他自然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不容易出现行为问题。
那些温暖的拥抱、耐心的倾听,都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调味料。
不过,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方式也要跟着调节。
适当放手反而能让孩子更加独立。
可要是父母总是把孩子看得太重,反而把他们捧得跟瓷娃娃似的,孩子在外面遇到挑战时,就容易怯场,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
哦,就让我想起了邻居家的小明。
小明从小就是个“问题儿童”,家里天天吵吵闹闹。
父母要么忙于工作,要么就是管得太严,结果小明反而成了班里的捣蛋鬼,老师总是对他又爱又恨。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行为问题在成长过程中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孩子的行为问题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紧密相关的。
父母的教养方式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还会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养方法。
首先,父母的养育方式与孩子的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研究表明,过度的管制和严厉的惩罚会导致孩子内心逆反的情绪,从而产生行为问题。
相反,温和的教育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性,帮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行为。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通过与孩子的积极互动,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而不是片面强调管制和惩罚。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与孩子的情绪问题相关。
许多行为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孩子面临的情绪困扰。
过于严厉或忽视孩子的父母会导致孩子情绪上的压抑和不安全感,进而表现出攻击性、恐惧等问题行为。
因此,父母教养方式中的亲子沟通和情感支持尤为重要。
父母应该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他们情绪的安慰和支持,并培养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及相关的行为问题。
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养方式,父母的角色建模也是影响孩子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子天生是模仿者,他们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来建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因此,父母应该成为良好的榜样,积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如果父母自身存在言行不一致、冲动行为或消极情绪等问题,孩子就很容易学到不良的行为模式。
因此,父母首先要自我反思,并通过自我提高来塑造积极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
除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行为问题的关系,我们还应该关注如何提供有效的教养方法。
首先,父母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与孩子进行真诚的对话,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困扰,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的情感需求。
其次,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合理的自主权。
适当的自主权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决策能力和责任感,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成功和失败的机会,以促进成长和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准确评估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对于培养健康、积极、独立和社会负责任的人格特质至关重要。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重视家庭教养方式在儿童道德行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基石,因为孩子们在最初的几年里与父母和其他亲属的接触最为密切。
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压制型、放纵型、忽视型和支持型。
压制型教养方式以惩罚和对抗为主,强调纪律和权威。
放纵型教养方式缺乏规则和约束,过度追求孩子的满足感。
忽视型教养方式忽略了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不提供指导和支持。
支持型教养方式注重鼓励和支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教养方式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压制型教养方式常常导致孩子抵触心理,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敌对、叛逆和挑衅行为,同时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相比之下,支持型教养方式促进了良好的道德发展。
支持型父母关注孩子的需求,提供爱、关怀和指导,与孩子建立信任和理解。
研究还发现,支持性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培养他人关怀、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积极的道德行为。
此外,放纵型教养方式也可能对小学生道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放纵型父母不给予孩子明确的规则和界限,缺乏适度的约束,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养成自私、任性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忽视型教养方式同样对小学生道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忽视型父母不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情感,缺乏反馈和指导,这样的环境容易导致孩子孤独感和不满,甚至可能引发消极的道德行为。
三、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家庭教养方式的选择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父母的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文化背景等。
然而,家庭教养方式并非一成不变的,父母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提高育儿效果。
1.父母应该关注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敏感度,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与所言相符。
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
小学低年级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发展和性格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的行为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家庭教养方式来引导。
本文将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入手,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听话、缺乏自控能力、冲动、焦虑、孤独、过度依赖父母等。
这些问题行为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伤害到他人。
这些问题行为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当,需要家长及时引导和纠正。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发展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过于严厉的教养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内心的叛逆情绪,而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则可能让孩子缺乏自控能力。
1. 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严厉的教养方式,经常批评斥责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很高,这种教养方式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自闭、内向,缺乏自信心,对外界充满敌意,缺乏同情心和合作精神,这些都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三、家庭教养方式的改进建议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问题行为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发展的影响,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家庭教养方式的建议: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包容的家庭氛围,与孩子建立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孩子的选择,关心孩子的成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 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要学会正确的表达方式。
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轻易批评孩子,而是要用关心和理解的态度与孩子交流。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家庭的物质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质量和教育品质。
一个物质富裕的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而一个物质贫困的家庭则会限制孩子的学习条件。
家庭的情感氛围也会深刻地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中的和睦、温馨氛围会使孩子感到安全和快乐,更有利于其学习和成长。
而一个缺乏关爱和温馨的家庭则会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伤害,影响其学习和行为发展。
家庭的文化氛围也对幼儿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获取文化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二、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是深远而直接的。
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包括教养方式、家教方式以及家庭教育风格等。
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包括溺爱、严厉等;家教方式是父母对待孩子学习行为的方式,包括帮助、监督等;家庭教育风格是家庭教育的总体特征和风格,包括民主型、专制型等。
研究表明,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学习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
过分溺爱和纵容容易造成孩子的独立性不足,专制型教育会使孩子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注意教育方式的选择和调节,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质量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习习惯和态度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培养。
家庭教育也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处理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关系的研究
——以绿港家园幼儿园为例
摘要
本文旨在找出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出发找到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建议,从而帮助儿童预防或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
采用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绿港家园幼儿园大班幼儿(5-6岁)及其父母进行调查,其次通过在幼儿园进行实地调查观察样本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
最后将整理出来的结果进行归类将典型儿童的问题行为向家长反馈,实行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家访,从而得出
1. 5-6岁男童问题行为发生概率与女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概率具有显著差异。
2父母对于与其不同性别的儿童的教养方式有很不同。
母亲主导的家庭教养方式中男童出现问题行为的数值高,父亲主导的家庭教养方式中女童出现问题行为的数值高。
3父母所受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他们自身对于教养方式的选择有影响。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就更趋向于选择民主型教养方式
4.父母所受教育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的产生有影响。
其中不成熟和社会退缩所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5.父母所选择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父亲对女童溺爱型教养方式与女童产生的社交退缩、抑郁和不成熟的问题行为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而母亲在对于男童施行的放任、不一致或是溺爱型教养方式与男童产生的暴力、不成熟和违纪的问题行为之间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因此提出教育建议,如让父母重视自身的角色重要性,对儿童的成长担负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儿童,注意儿童性格行为的养成;父母双方都应该在儿童成长早期建立合理恰当的教养方式,夫妻意见应趋于平衡,对儿童的教育意见应该统一从而减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儿童问题行为;主导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s And the Problem
Behaviors of children
——A case Study on Lvgang Kindergarten of Beiji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and child behavior, find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ut forward educational suggestions to help children prevent o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problem behavior. (5-6 years old) and their par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Achenbach Children's Behavior Scale and the Family Rearing Questionnaire. Secondly, the behavior of the children was observed by field survey in kindergarten. Finally, the results will be sorted out the typical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 to the parents feedback,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views and case analysis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for home visits,
1.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problem-related problem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2. Parents are very different about the way they have different children. Mother-dominate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 in which the problem of high-value behavior in the parent, the father-dominate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 of girls in the problem of high value of behavior.
3 .The level of parental educatio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influence with their own choice of parenting style.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parental education, the more tend to choose the democratic rearing style
4. Parents' education and levels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behavior of children. Which is not mature and social retreat affected by the most obvious.
5. Parental choice of family rearing patterns and children's behavior h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Fathers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girls' social retreats, depression and immature problems, and the mother's laissez-faire, inconsistent, or spoiled parenting practices are associated with boys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ehavior of violence, immaturity and discipline.
So that education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parent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ce of their role,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growth of children; in daily life more children,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character behavior; both parents should be in the early growth of children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and appropriate Parenting should be balanced, and the educational opinions of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