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政经思考题(期末终极版)
政经思考题导论1.试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规律。
(2)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政治经济学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答: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其具有严谨的科学性;同时因为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包含了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以科学的态度探索,认识和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坚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鲜明立场,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内在统一。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答:(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2)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3)揭示经济运动的普遍规律。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马政经研究生产关系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即经济规律。
所谓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都具有客观性。
这是因为:第一,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所以人们处理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时: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
人们可以认识并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类型。
经济规律依其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普遍经济规律;第二,共有经济规律;第三,特有经济规律。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如何创立的?答:①历史背景。
A.产业革命用机器大工业代替了手工生产,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
《资本论》重点难点解析
资本论总复习资料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马克思不是带有色眼镜,是很客观的分析问题)1)一定社会形态中的人,其经济行为总是与一定阶级关系和经济利益相联系的。
因此政治经济学分析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任何的主观色彩。
2)由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客观的,因此,虽然某些个人可能在伦理道德上会有所偏离某种价值取向,但他最终不可能完全不受这种经济关系的制约。
3)资本家和地主的各种经济行为是应该被唾弃的,但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必须变革资本家和地主赖以存在的经济关系。
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含义相同。
价值:凝结在人类劳动劳动中无差别的抽象劳动。
价值量: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
)1)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的价值是一种平均价值,与平均价值一致或相近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就成为该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平均样品。
3)等量劳动在相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必然具有相等的社会价值量。
3 、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
(反映价值量的变化不是取决于一个因素)1)价值量指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对价值量指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交换价值量。
2)价值量的大小只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相对价值量的大小既要取决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又要取决于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
3)因此,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变化;即使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只要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与之按同一方向、同一比例发生变化;相对价值量也会不变;即使商品的价值量和相对价值量同时发生变化,只要相对价值形式地位上的商品价值量和等价形式地位上商品的价值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不一致,两者的变化也不可能完全一致。
(完整word)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4.怎样理解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1)劳动过程的三个简单要素。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要素,即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叫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劳动对象。
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它是生产中的客观要素。
(2)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原因.这是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从而最具有普遍性的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备这三个基本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3)劳动过程的其他新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在简单要素的基础上,逐步加入某些新的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以上诸要素在一定形式下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1-5.怎样认识生产力发展的动力?(1)生产力具有内在发展的动力。
这种动力就在于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不断解决。
这些矛盾如生产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不适应劳动者的新需要的矛盾、劳动者未能掌握新的科技新的工具的矛盾、新旧生产资料之间不配套和不协调的矛盾、劳动者之间由于在技术和知识等素质上的差异而在生产过程中互不适应不协调的矛盾,等等.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这些内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解决,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是推动整个生产力系统不断自我更新和发展。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它能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这种反作用只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或重要的社会条件,而不是生产力发展变化的内因。
正因为生产力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动力,因而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力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依靠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1-6。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的二重性是理解杜氏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生产中具体的道劳动和抽象的劳动。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键。
首先,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理解其他一系列政治经济学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劳动二重性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正确理解资本的有机构成理论,政治经济学中的资本积累理论和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从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
剩余价值理论
B
阶级斗争理论
C
商品经济理论
D
劳动二重性理论
正确答案: D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学说
D.劳动力商品理论
【答案】C
【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因此选项C正确。
选项A混淆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与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B、D两项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都不具有枢纽地位,都不符合题意。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章 参考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2.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和商品经济。
3.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4.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5.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7.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特殊商品。
8.它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二、单项选择题1.④2.④3.③4.③5.②6.③7.①8.③9.④10.②11.③12.③13.④14.②15.③16.④17.①18.④19.②20.④21.④22.①23.②24.④25.①26.②27.①28.④29.②30.②31.④32.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③⑤2.①④⑤3.④⑤4.①②④5.①②④6.①②③④⑤7.①②⑤8.①②③④⑤9.②③④10.①②11.①②12.②④13.②④⑤14.③④15.①②④⑤16.①④17.②③④18.①④⑤19.③④⑤20.①②21.①②③22.①②③④⑤23.①②24.①②③④25.①②③④⑤26.①②27.①②③28.①②③④29.①②③④⑤30.①②③31.①②③④四、填空题1.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2.自然社会3.劳动劳动时间4.个别劳动劳动必要劳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程度5.小大6.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7.少小8.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社会劳动9.价格10.货币 W-G-W11.价格价值12.供求关系价值规律13.社会资源商品经济14.物质承担者内容或基础表现形式1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6.观念现实金属货币和金属制品贵金属的自然形态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五、简答题1.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二元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它阐明了劳动的二重性与商品两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论证了价值的本质,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劳动二元性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马克思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原因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在于:①劳动二重性理论建立了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完整的科学。
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生产各种商品的具体劳动形式是不同的,但可以在数量上进行比较,这从根本上说明了商品价值的性质。
②劳动二重性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以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产生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的原始价值,而抽象劳动创造了新的价值。
正是在这种新的价值中,资本家免费拥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真正的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受雇工人的剩余劳动力,从而确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也提供了一个科学依据的一系列重要理论。
从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因此建立一个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政经问答题复习资料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问答题第一章1、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与此同时转移了原材料、机器等的旧价值。
具体劳动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成为创造使用价值的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而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怎样认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如何认识商品价值的构成与创造的关系?(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1)撇开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抽象劳动。
商品交换的比例,就是以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的多少来确定的。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所以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2)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价值的创造不是孤立地进行,而总是与财富的创造过程结合在一起的,离开一定的财富创造过程,也说不上价值创造。
但实际上,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3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就越小。
反之,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为什么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提出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从而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2)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正是运用了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创造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及参考答案【老师划定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本科)考试题型及参考答案(老师划重点)[高教社2010版页码]第1页共4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本科)考试题型及参考答案(老师划重点)[高教社2010版页码]考试题型一、单项选择题(10×2=20)二、名词解释(4×4=16)三、辨析题[先判对错(2),再说理由(4)](3×6=18)四、简答题(4×8=32)五、论述题[原理(8),联系实际(6)](1×14=14)--------------------------------------------------------------------------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0%)一、名词解释①马克思主义(P2-3)提示:以下三点任选其一即可!(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二、问答: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P4-8)(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题1、简述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这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性表示为: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二者的统一性,集中表现在二者统一于商品之中。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互相排斥的。
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商品使用价值的意义,在于它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一切的商品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为了获得它的使用价值而非价值。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排斥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实现了价值,消费者获得了使用价值,才能使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得与解决。
2、简述商业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商业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一方面起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节约流通资本;3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4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另一方面,商品资本对经济也有消极的影响。
当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时,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
3、简要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阶段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市场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种冲突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只有它们处于激化状态时,经济危机才爆发出来。
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大下降,从而使供求矛盾得以缓解,逐步过渡经济危机,使市场和生产冲突得到一定的缓解,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进行,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又造成新的危机。
这就造成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4、简要说明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三者之间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资本在物质形态方面的构成,是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
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题目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答案解析(1)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具体内容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价值实体,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早就分析了价值并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
但是,他们没有发现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不了解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创造了价值。
当人们提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各不相同为什么可以互相比较,是什么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时,他们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
马克思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提出劳动二重性学说,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从而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劳动价值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成为完全科学的理论。
②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运用此学说,论证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同时,转移了旧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新价值,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区分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学说,还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模拟试卷2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模拟试卷2(总分:52.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30.00)1.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使得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叫做( )。
(分数:2.00)A.资本集中B.资本积聚C.资本原始积累√D.生产集中解析:解析: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说:“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是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2.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 )。
(分数:2.00)A.自然经济B.商品经济√C.集体经济D.产品经济解析:解析: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故选B。
3.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是( )。
(分数:2.00)A.物品B.产品C.商品√D.办公用品解析:解析: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4.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
(分数:2.00)A.使用价值√B.价值C.资本D.货币解析:解析: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决定商品二因素的是( )。
(分数:2.00)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B.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D.社会基本矛盾解析:解析: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故正确答案选C。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
(分数:2.00)A.同一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劳动B.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C.商品生产中的两次劳动D.不同商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劳动解析:解析: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程恩富)第2章 商品与货币(习题及答案)
旗开得胜第2章商品与货币一、单选题1.两种不同的商品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交换的原因是:A.它们都有价值B.它们都有效用C.它们都有交换价值 C.它们都是劳动产品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A.生产商品过程中的两次劳动B.生产商品的两种劳动C.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D.生产商品的先后两次劳动3.商品价值的实体是:A.抽象劳动B.交换价值C.私人劳动D.社会劳动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个别劳动与集体劳动的矛盾5.货币的本质是: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商品交换的媒介物C.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D.流通手段1旗开得胜6.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特点是: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C.是永恒的经济范畴D.是商品生产特有的历史范畴7.商品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是:A.商品价格与本身的价值成反比例变化B.以交换价值为基础而变动C.商品价格与本身的价值成正比例变化D.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二、多选题1.劳动生产率的两种表示方法是:A.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B.劳动生产力与使用价值量的比例C.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D.社会必要劳动与个别劳动的比例2.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价值尺度B.贮藏手段C.流通手段D.支付手段3.一定时期流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A.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B.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C.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D.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2旗开得胜三、名词解释1.商品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3.价值4.具体劳动5.抽象劳动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简单劳动8.复杂劳动四、分析判断1.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必定有价值;但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用处大的商品其价值就大;反之则相反。
3.简单劳动就是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就是脑力劳动。
4.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022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2、“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一段话出现在()A.资本论中B.共产主义原理中C.哥达纲领批判中D.共产党宣言中7、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实现是在()A.社会主义革命中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D.共产主义社会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空想社会主义学说9、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学说的重大贡献是()A.提出了新经济政策B.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D.提出了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社会主义的理论1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A.纯粹偶然的B.纯粹必然的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1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竞争规律D.货币流通规律1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A.寄生的资本主义B.腐朽的资本主义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D.过渡的资本主义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二、多项选择题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 )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17、关于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B.所有权是所有制的基础C.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D.同一种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所有权18、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建立在()A.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的基础上B.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之上C.旧式分工的消除D.生产力的极大发展19、垄断利润是()A.凭借垄断地位获得的利润B.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C.通过资本自由转移而形成的一种利润D.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2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辨析题21、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试题第⼆章第⼆章商品、货币和市场⼀、单项选择1、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A 货币流通速度成正⽐B 货币流通速度成反⽐C 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反⽐D 商品的价格⽔平成反⽐2、在简单价值形式:1只绵⽺=2把⽯斧中()A 绵⽺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般等价物B 绵⽺处于等价形式,是⼀般等价物C绵⽺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D ⽯斧处于等价形式,是⼀般等价物3、由国家发⾏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是()A ⾦属货币B 纸币C 价格标准D 价格4、劳动⽣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A 成正⽐B 成反⽐C 同⽅向同⽐例变化D 始终⼀致5、⼀个商品价值表现在其他⼀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为()A 简苹的价值形式B 扩⼤的价值形式C ⼀般的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6、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就必须是()A ⽤于⾃⼰消费的产品B 具有⼀定物质形态的产品C 满⾜他⼈需要的产品D ⽤于交换的劳动产品7、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A 劳动⼆重性理论B 剩余价值理论C 商品⼆因素理论D 价值规律理论8、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A 可以是观念上的B 必须是现实的C 必须是⾦属货币D 只能是纸币9、通货膨胀是指()A 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的经济现象B 商品供不应求⽽造成的个别商品物价上涨现象C 由于纸币发⾏过多,⽽引发的纸币贬值,物价⽔平上涨D 由于纸币发⾏量与实际需要相适应,⽽使物价稳定10、使⽤价值不同的商品可以以⼀定的数量⽐例关系相交换,是因为它们()A 价值量相等B 效⽤相同C 都具有⾃然属性D 都具有社会属性1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A 社会劳动时间B 个别劳动时间C 必要劳动时间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2、价格标准的作⽤是()A 衡量和计量商品的价值量B 衡量和计量⾦属货币的数量C 衡量和计量价格的数量D 衡量和计量纸币的数量13、货币之所以能执⾏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A 货币有使⽤价值B 货币有价值,是商品C 货币是⾦银D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14、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的经济运⾏⽅式即()A 市场经济B 市场机制C 市场调节D 市场竞争机制15、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盾是()A 私⼈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盾B 城乡之间的⽭盾C 体⼒劳动和脑⼒劳动之间的⽭盾D ⼯农之间的⽭盾16、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A 作为贮藏⼿段可以⾃发调节货币的流通量B ⼀般不会发⽣通货膨胀C 不能起⾃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D 可以起蓄⽔池作⽤17、商品不同于⼀般劳动产品的特点是()A 只有价值,没有使⽤价值B 不仅有使⽤价值,⽽且有价值C 是⽣产者为⾃⼰⽣产的产品D 不仅有使⽤价值,⽽且是为他⼈⽣产的产品18、相等体积的黄⾦和⽊块,黄⾦的价值⼤于⽊块,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 黄⾦的使⽤价值⼤B ⽣产黄⾦的劳动耗费⼤C 黄⾦的重量⼤D 黄⾦可以充当货币19、货币的本质是()A 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B ⼀般等价物C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D 特殊等价物20、不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是在()A 社会主义条件下B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C 纸币流通条件下D ⾦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多项选择1、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A ⼆者既有区别⼜有联系B ⼆者的涵不同C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D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E 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的经济运⾏⽅式2、货币()A 是专门起⼀般等价物作⽤的特殊商品B 是价值的体现和化⾝C 的出现,使商品部的⽭盾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盾D 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E 的基本职能是流通⼿段和⽀付⼿段3、下列⼏种情况中,货币执⾏⽀付⼿段职能的有()A 商品的赊购赊销B 上缴租⾦、税收C 购买商品D 领取⼯资E ⽀取利息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受下列因素影响()A 它和劳动⽣产率的⾼低成正⽐B 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C 它和劳动⽣产率⾼低成反⽐D 它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E 它和⾃然资源利⽤情况成反⽐5、市场机制主要包括()A 供求机制B 竞争机制C 价格机制D 价值机制E 货币运⾏机制6、在商品经济下,价格()A 形成的基础是价值B 受供求关系的影响C 受纸币发⾏量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D 直接受银⾏利息率变动的影响E 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7、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产⽣的前提条件是()A 社会分⼯的存在B 伴随私有制的产⽣⽣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C 随⽣产⼒发展和个体劳动有了可能性D 劳动者共同占有⽣产资料和劳动产品E 社会化⼤⽣产的出现8、价值形式发展所经历的阶段包括()A 偶然的价值形式B 扩⼤的价值形式C ⼀般的价值形式D 货币形式E 相对价值形式9、⼀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A 能满⾜⼈们某种需要B 是劳动产品C 满⾜他⼈或社会消费的需要D 是为市场交换⽽⽣产的有⽤的劳动产品E 通过有代价的交换⽅式来满⾜他⼈的需要上升,表明这个时期社会总需求减少。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作者:付玉张琛麟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将劳动的二重性理论看作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性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本文在对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及其与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基础上,分析了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二重性中图分类号:F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73-01一、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含义我们所说的马克思劳动二重性,主要是指在生产商品的过程中,生产的过程,也就是整个劳动的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质,也就是这样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的性质,也有抽象劳动的性质。
具体的劳动指的是在生产目的、操作方式、劳动对象、劳动手段以及生产的结果等层面上都具备不同的劳动性质。
具体的劳动本身具有不同的质的差异,不同的质的劳动本身产出的劳动成果是不一样的,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商品需求。
具体劳动的基本特征就是劳动之间各不相同。
而抽象的劳动指的是在人们劳动的过程中,所包含的纯生理学意义上的人类付出,这样的付出包含了人类本身的大脑、肌肉以及神经等体力和脑力上的耗费,其本身在性质上来讲是没有任何区别意义的人类一般劳动。
抽象劳动本身的基本特征就是要撇清楚具体的劳动形态而存在的一般意义上无差别的劳动。
二、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在马克思的学说中,一切的劳动,在一个方面是人类本身通过劳动力所产生的生理学意义上的付出。
同时,其也被人们当做为第一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或者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其本身是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商品价值的。
马克思认为商品本身的二因素,是由于生产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过程中,其产生的劳动一方面是指的具体劳动,同时还包含了抽象的劳动。
在人类的生活中,有千差万别的,需要各种满足的价值需求。
这些需求本身是由各种具体劳动所创造出来的,所以,具体的劳动能够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完整word版)资本论考试题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
《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4。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
5。
《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6。
《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
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4。
《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
16。
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7。
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论述题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
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创作背景:(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
(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
过程: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
2022年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
2022年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公共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2、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A.消灭利益差别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别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D.消灭工业与农业差别3、自由王国是指人们()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D.摆脱了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主人的状态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5、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6、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A.占人口大多数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C.具有先进思想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8、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9、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11、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A.国际卡特尔B.混合联合企业级C.跨国公司D.国际康采恩1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C.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1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14、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15、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A.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B.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C.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D.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二、多项选择题16、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A.经济是基础B.政治是经济的反映与集中表现C.政治归根到底为经济服务D.经济革命导致政治革命17、垄断统治下竞争的特点()A.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B.竞争的手段有政治上的力量C.竞争更为激烈.破坏性更大D.竞争的范围除经济领域外还包括政治.军事.文化领域18、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在于()A.没有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B.事出有因,没有偶然性,一切都是纯粹的必然性C.偶然即必然,必然即偶然,二者没有区别D.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偶然性总是受着必然性的支配19、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同其他劳动过程相比较体现出来的特点是()A.创造新的使用价值B.创造新的价值C.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D.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20、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 立统一体。 统一性表现在:两者相互依存、互 为条件,缺一不可。即作为商品必须具
•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有 ①劳动者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程 度; ③生产组织形式; 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⑤自然条件等。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一般 规律
•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 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 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 正比。
使用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 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 劳动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 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个 性),历史范畴。
价值=交换 价值和交换价值 不同商品能够相互交换,说明存在共同的东西,这就 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 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 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劳动二重性原理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 枢纽 ①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② 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 理论基础。 ③ 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其它一系列理论提 供了理论基础。
(三)、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P31 个别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不同 劳动者各自花费的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 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 的劳动时间。
(2)抽象劳动 • 抽象劳动是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 动。
把握三点: 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 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 有的范畴。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关系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 面,但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不论 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具体劳动和抽 象劳动都是同时进行,不可分离的。
•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 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劳动相当于 倍加的简单劳动,其折合比例是长期交 换中自发形成的。
(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 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一般用单位 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 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来表示。
为什么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商品开始 第一,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常见、最 普遍的形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 形式。
请判断下列物品哪些是商品?
1.海滩边上的沙 2.建筑商店里卖的沙 3.农民吃的口粮----小麦(自己生产) 4.农民向地主交的地租---小麦 5.为了生活他把自己的肾卖了 6.他出卖了自己的良心
(2)商品价值量的衡量:以简单劳动为尺 度、复杂劳动相当于倍加的简单劳动。 •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 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 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 从事的劳动。
• 简单与复杂劳动的区分不是由自然或生 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 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距及 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因而这 种区分具有相对性。
私人劳动:私有制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二者矛盾:私人劳动不一定在事实上或数量上全部转化为 社会劳动 它是决定商品经济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劳动二重性以及 商品二 因素都源于商品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有使用价值,否则就不能用于交换;只有使用价 值但没有人类劳动凝结在里面,就不构成劳动产 品,因而也就没有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 品,虽然也包含着人类劳动,但如果不进入交换 就不是商品,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也就不形成价值。
对立性表现在:二者是互相排 斥的,它们不能同时存在于卖 者或买者手中。商品虽然是使用价
一、商品与商品经济 (一)商品
1.商品的概念 p28商品源自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把握三点: • 商品是物品 •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 • 商品是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因素
商品的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自然属性 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范畴)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性
第二章 商品、货币、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全面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 本原理,掌握商品经济一般的各个基本 范畴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与转化,初步领 会政治经济学通过对一定生产方式下物 的分析揭示该种生产方式中人与人之间 相互关系的思想方法。劳动价值论的学 习为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奠定理论基础。
[第一节、 商品]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商品经济 概念:是以市场交换为目的,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
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式。p26 发展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发达商品经济
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前提条件)和私有制(决定性条 件)。 p27 2、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 矛盾 矛盾产生基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矛盾解决:商品交换。
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它只能直接表 现为使用价值,却不能把自己表现为价值, 生产者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 的使用价值。
(二)、商品生产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 (1)具体劳动 •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 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 结果决定。 •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 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 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各种不同形态的 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