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的文化印记
雷州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雷州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么,一方水土又孕育了怎样的饮食文化呢?接下来,店铺就和大家分享雷州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雷州的饮食文化特色白斩狗雷州白斩狗是在南宋初年在雷州城兴起的一种传统食俗,把狗宰杀后煮熟,放在砧板上斩碎来吃,称白斩狗。
雷州人很喜欢吃狗肉,市场上卖狗肉摊档比比皆是。
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御寒,是穷人的大补。
甚至有人说:“将钱买狗吃,好过买被盖。
”吃白斩狗很讲究调味,狗肉摊档必备有花生油、酱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制成的调味品,免费供应顾客。
家庭制作狗肉,更讲究烹调方法。
白米乙雷州白米乙是清代雷州半岛兴盛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
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丝、芝麻、猪肉末、冬瓜糖、生黄皮等作料作馅,捏成?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即成。
雷州白米乙素以馅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馅里椰丝要下足猪油炒熟。
大粽雷州大粽兴盛于明代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
雷州城东西洋盛产大米,尤以糯米著称。
城里商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
因雷州粽用料足,体形大,人们称为“雷州大粽”。
雷州大粽的制作方法是,先将糯米洗净(放在油锅里炒过更佳),用虾米、猪肉等配料作馅,然后用粽叶包裹,再用草绳捆紧,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即成。
旧时雷州摊档卖粽,一般是连锅带粽搬上街头,放在火炉上面,边卖边加热。
糯米软滑可口;虾米、猪肉作馅,香味袭人,且白糖又多,在当时确是一种比较实惠的食品。
顾客吃饱后,档主又免费赠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腻,又可品尝粽叶风味。
如今,雷州城入夜后,街上传统卖粽摊档比比皆是,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
不过,由于人们早已解决温饱问题,雷州大粽风味虽依然如故,但体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甜酒雷州甜酒,俗称“甜糟”。
相传始于宋代。
与白?NB36C?、大粽合称雷州三大甜食。
它以糯米酿制,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为逊色。
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黄糖煮水打底,舀到碗里时,再加适量未经煮过的甜酒。
雷州端午节的风俗
雷州端午节的风俗一、引言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雷州端午节作为广东省雷州市的特色民俗活动,具有独特的风情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雷州端午节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现代庆祝方式。
二、起源雷州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战国时期。
相传,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政治斗争失败被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划船捞救,拍打水面驱散鱼虾,以免被吃掉屈原的尸体。
为了保佑平安,人们还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并在船上击鼓以避恶灵。
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端午节习俗。
三、传统习俗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队伍划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渡。
船上的划手们有力地划桨,配合鼓声和呐喊声,使整个比赛充满了激烈与热闹。
这一传统习俗既是纪念屈原,也是祈求平安和丰收的象征。
2.包粽子:端午节人们还会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豆沙、肉等食材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传统食品。
包粽子需要将糯米浸泡后,加入各种馅料,并用竹叶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蒸煮数小时。
包好的粽子不仅有美味可口的味道,还寓意着人们对家庭团聚和平安的期盼。
3.悬挂艾草: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是悬挂艾草。
人们将艾草捆成束,挂在门口、窗户或床头等位置。
相传艾草有驱邪避恶、消灾祛病的功效,能够保护家人健康平安。
4.佩戴五彩丝线:人们在端午节还会佩戴五彩丝线。
五彩丝线代表着吉祥和幸福,人们会将五彩丝线系在手腕上,以求平安和好运。
四、现代庆祝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雷州端午节的庆祝方式也有了一些现代化的变化。
1.龙舟比赛:现在的龙舟比赛不仅是一项传统运动,也是一项受欢迎的体育竞技活动。
每年端午节期间,雷州市都会组织龙舟比赛,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观看和参与。
2.粽子品鉴:现代人对于食物的要求越来越高,粽子也成为一种美食。
人们不仅可以品尝传统口味的粽子,还可以尝试新颖创意的粽子口味。
雷州市会组织各种粽子品鉴活动,让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
雷州的工艺品是葛布吗
雷州的工艺品是葛布吗雷州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县级市,位于广东海岸线的最南端。
雷州以其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工艺品而闻名于世。
在雷州,著名的工艺品是葛布。
葛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织物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
它是由当地的农民用当地生产的葛树皮纤维经过复杂的工序制成的。
在雷州,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植葛树非常适宜,所以葛布产业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葛布的制作过程非常繁复。
首先,从葛树的树皮中取出葛纤维,经过打纬、纬纱和上机等环节后,然后将葛纱纺成线,并通过高度熟练的织布技术将其织成葛布。
最后,通过蓝染、印花和其他装饰工艺,使葛布呈现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和色彩。
这一过程需要非常高的技术和经验,只有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传承才能掌握。
葛布在雷州的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
在古代,葛布是当地人民的常见日常用品,包括衣服、被褥和家居用品等。
它不仅具有柔软舒适的特性,还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
由于在制作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葛布也非常环保。
随着时间的推移,葛布逐渐成为雷州的特色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质地和美丽的图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
如今,葛布制品不仅在雷州市场上非常流行,而且还远销国内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葛布不仅在雷州以及广东省内有重要地位,也受到了国家的认可。
2009年,葛布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一认可进一步提升了葛布的知名度和地位,也促进了葛布产业的发展。
作为雷州的特色工艺品,葛布产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葛布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许多游客来到雷州,都会去购买一些葛布制品作为纪念品或礼物。
尽管葛布在雷州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但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现代化生活的改变,年轻一代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减少,导致葛布市场面临一定的萎缩。
其次,葛布的制作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这使得生产成本较高。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组员:邓羚羚,高肖玲,黄海燕,梁子珊,肖观弟,叶晓莹。
目的: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东六大、粤西地区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雷州文化作为独特的广东四大区域文化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粤西地区珍贵的财富,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并发扬这种珍贵的文化。
正文:雷州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中以雷歌,雷剧,姑娘歌文化,“雷州换鼓”文化,雷州石狗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为其传统文化的代表。
1、雷歌雷歌,广东省雷州半岛湛江地区民间歌谣,广东“四大民歌”之一,是雷州文化“活化石”。
被誉为雷州半岛人民唐诗宋词。
2008年2月,雷歌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雷歌历史久远,专家推测已逾千年。
流落民间歌谣有近数十万首,被搜集、整理和出版约有数千多首。
2、雷剧雷剧,是雷州土生土长之文化艺术瑰宝,是粤西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雷剧起源于广东省雷州市(原海康县),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
曾经有过劝世歌、歌本班、大班、雷剧的发展过程,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雷剧经常在雷州、遂溪、徐闻、廉江、电白五县(市)和湛江市郊各地演出。
其演出人物众多,场面宽阔,内容丰富,深受群众的喜爱,成为广东四大剧种之一。
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
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3、姑娘歌姑娘歌是雷州民间演唱艺术一绝,它是中国绝无仅有的即兴口头文学创作,所唱之歌便是雷歌。
男为“相角”,执一扇,女称“姑娘”,执一扇一巾,以女角为主,故名为“姑娘歌”。
表演形式为男女相互对唱,相互挑战,比赛歌才。
唱腔古拙粗犷,并辅以简单的舞蹈动作。
内容有敦情说义、颂神祈福、家长里短等。
姑娘歌之“劝世歌”演变为雷剧。
4、雷州换鼓文化古代的雷州半岛是蛮荒瘴疫之地,赤地千里之乡。
“俗中有歌”——粤西雷歌的民俗印记
| Min Su Min Y i.民俗民艺■■“俗中有歌”—粵西雷歌的民俗印记何洋广东海洋大学王毓岭南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摘要:本文以广东省西部雷州半岛民歌—雷歌为研究对象,在民俗学的视野下,研究分析当地民俗活动,说明雷歌在当地民间习俗中的重要地位,对下一阶段研究雷歌对当地社会的文化教育作用以及如何对雷歌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等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主要运用叙述、总结等方法阐述了在粤西地区的主要民俗活动中都有雷歌的身影,雷歌已经成为当地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雷歌民俗活动民歌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4-0033-03我国是文化大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
民歌作为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之一,包含了 人民大众所有的智慧,见证了人民大众的生存发展历史,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气息。
研究民歌对音乐研究和创作,文化研究和建设都有显而易见的作用。
雷歌,又称雷州歌,它是活跃于粤西雷州半岛地区的一种民间歌曲,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之一,是雷州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
它以固定的曲调和歌词格律表达着当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们高兴了要唱雷歌,痛苦了也要唱雷歌,雷歌已经深人到当地人们的骨髓。
民俗音乐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了音乐学和民俗学两个学科。
“民俗音乐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认识、理解某种文化的整体结构,通过外显的音乐事象来探究其内存的文化结构与机能”①。
本文希望通过介绍雷州民俗中的雷歌存在形式,来揭示雷歌的民俗性,从而对雷歌研究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生产生活与雷歌从雷歌产生的历史轨迹看,它经历了谤一谣一歌三个阶段,这也是当今学者普遍认同的说法,当然,只有到了 第三个阶段它才正式成形。
雷歌自成形之初就受到大众普遍欢迎,有《雷阳竹枝词》写道:万倾今年在有秋,外河不减内河收。
黄昏处处宣耞板,田了声中接壤讴。
“壤讴”指雷歌,这是清朝海康县东山村人符乾所著的《云谷诗钞》中的一首诗,它真实反映了当年海康一带丰收时节,收获声中唱雷歌的喧闹之情景。
雷州古代牌坊你知道吗?
雷州古代牌坊你知道吗?鹅感村“南国女宗”坊 (陈小宁摄)雷州是一个神秘古老的地方,早在洪荒的远古年代,就是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中原文化及海洋文化等多种元素文化并存地方。
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以来,加上深厚而独特的区域文化根基,人们的思想、生活、民俗等在几千年中形成了固有的架局。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古雷州竖立了很多很多牌坊,大多数竖立牌坊,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女人的丈夫死了之后,贞节不再改嫁他人,为表彰这种妇女对丈夫忠贞,就为其竖立牌坊。
但有的是纪念某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或某一位伟人等等而竖立的纪念性建筑。
有石坊、砖坊、木坊,大都高于四米以上,造型古朴厚重,工艺精湛,牌坊上书写的书法刚劲有力,牌坊上的内容详细,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鹅感村的“南国女宗”牌坊在雷州市北和镇感村东边的虎头岭上,至今仍完整保存有一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碑坊,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这座碑坊是由几块巨大的石头雕刻而成,造型奇特,雕刻精致。
分有一个大门口和两个小门口,大门口的正上方刻有“南国女宗”的颜体楷书,正门的背面刻有“官吴氏节孝坊”的楷书。
两个小门口正上方的石板上,用小楷书刻有记载修建这座碑坊的原因、历史背景以及修建时间等内容的文字。
三元塔公园内的,“天南重地”坊 (陈小宁摄)三元塔公园的“天南重地”牌坊在雷州市三元塔公园内,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石坊,高约5米,在牌坊的正面刻着“天南重地”的四个厚重有力的大楷书,这座石坊有三个门口,中间一门略比左右两边的高大,造型古朴端庄。
据有关资料记载,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始置合浦郡徐闻县,郡、县治所在雷州古城。
从此,雷州古城一直成为历代县、郡、州、军、路、府之治所。
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东合州为雷州,为雷州得名之始。
自唐乾元元年(758年)至清末,雷州一直管辖海康、遂溪徐闻三县,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就有‘天南重地’之称。
原‘天南重地’为木坊,竖立在雷州府治(今中医院)前的路口,所建年代不详,现已废,木匾存于雷州博物馆。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1. 引言1.1 雷州换鼓的传统起源雷州换鼓是广东省雷州市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传说,当时雷州地区盛行一种叫做“怒鼓舞”的表演艺术,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战袍,手持铜鼓,击鼓表演,动作矫健有力,场面壮观。
而后,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雷州换鼓。
雷州换鼓的传统起源可谓源远流长,它融合了当地的武术、音乐、舞蹈等元素,是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综合艺术表演。
在古代,雷州换鼓常被视为一种庆典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在祭祀活动、节日庆典和喜庆场合,雷州换鼓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雷州换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在当地久享盛名,被誉为“雷州之魂”,体现了雷州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骄傲的民族精神。
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雷州换鼓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引领着雷州市的文化发展。
1.2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特点雷州换鼓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更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体现出民族和谐共生的传统精神。
其表演形式多样,既有男女合唱的方式,也有男女对唱的形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雷州换鼓还注重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承,通过歌词和舞蹈等形式传达着人们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理解和感悟,体现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2. 正文2.1 雷州换鼓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方式雷州换鼓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形式,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独具特色。
在雷州换鼓表演中,舞者手持鼓槌击打鼓面,配合特定的节奏和舞步,表现出动听而有力的鼓乐。
舞者还会进行各种身体动作,如转身、蹦跳、跳跃等,使整个表演富有活力和视觉冲击力。
雷州换鼓的表现方式非常多样化,舞者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内容进行创新和变化。
在庆祝节日和喜庆活动时,舞者可以表现出欢快、热闹的舞蹈;而在祭祀仪式和悼念活动中,舞者则会表现出庄重、肃穆的舞姿,以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追忆。
除了舞蹈表演,雷州换鼓还包含丰富的音乐元素,如鼓声、铙钹声和器乐声等,通过这些音乐元素的组合和搭配,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雷州文化
雷州文化在历史文化的渊河中,雷州文化是一代又一代雷州人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文化宣传,创造出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雷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雷州先民创造雷州原始文化,英良、英楼出土的石斧石凿,象征青铜时期雷州古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楚子熊挥筑石城,建楚阔楼,奠定了雷城为古代雷州半岛甚至岭南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百越五大铜鼓,中国四绝之首"雷州换鼓",印证了雷州南越文化的辉煌。
秦朝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从雷州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先河。
唐宗宋祖时,大量汉人南迁,贬官为宦室的流入,商贾骚人的涌进,中原文化在这片红土地中扎根结果,使雷州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独放异彩。
此外,闻名遐迩的雷阳八景,饮誉海外的雷州陶瓷、珍珠,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技艺精湛的石雕木刻,别具一格的雷歌雷剧,奇异独特的雷州方言,雷祖雷神,雷歌雷剧,摊舞、石狗等等。
雷州文化成了炎黄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作为雷州人民之一,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大家介绍雷州的经典文化:雷祖祠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只做了七年雷州刺史的陈文玉去世。
其任职期间,致力于各民族的和睦和对朝廷政令的执行,廉洁奉公,爱民惜土,平贼冠,筑防城,使雷州风调雨顺,物阜人丰,民风向上。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唐太宗皇帝表彰其功绩卓著,下诏为陈文玉建祠堂永世纪念。
之后,历朝历代都进行扩建、修缮,使祠堂不断扩大和延续下来。
现在所见到的雷祖祠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依山而立,坐北向南,气势不凡,古木葱笼,形凝古风。
祠堂分三进三殿两庑和花园,分别供陈文玉、飞将军李广、石神和陈文玉父亲。
祠内石刻碑文楹联众多,其中有宋朝宰相寇准题诗,大文豪苏东坡赋词,宰相李纲碑记,乾隆皇帝御笔匾额等,对“雷祖”给予无限的褒扬。
1996年,雷祖祠,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三元塔三元塔位于现在的雷州市区内,是我省著名砖塔之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州文化简介1
雷州文化简介雷州,一个古老的文化古城,历史悠久。
这里面有什么神秘、奥妙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让我们来了解雷州文化、学习雷州文化、感受雷州文化、传承雷州文化,共同探索那几千年来的文化溯源,了解其中的历史。
为此,我们对雷州文化进行了一些调查,其中包括了雷州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雷州民系、雷州方言雷州音乐、雷州古文物等等。
让我们走进雷州,走进雷州文化吧!雷州文化,即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过程中,雷州半岛的雷州市、遂溪县和徐闻县以及湛江市区和廉江市、吴川市的部分地区,逐渐形成独特的以闽语雷州话为通用语言的区域文化,其中雷州城是雷州文化的核心区域,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便有先民繁衍生息,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徐闻县治、合浦郡治始,长期为县、郡、州、军、路、府、市之治所,是古代雷州半岛及环北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湛江调研时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展雷州文化精华,打造广东地域文化品牌,用雷州文化充实和丰富岭南文化。
雷州文化,即是雷州半岛文化的简称,又称雷文化,亦称雷州文明。
是岭南地区最古老、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雷州思想指的是传统上雷州半岛内部对雷州半岛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继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称之为拥护雷州文化的意识形态。
雷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域名称,它地域包括现今雷州半岛上的雷州市、徐闻县、遂溪县、湛江市,由于雷州历史悠久促使形成产生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雷州半岛)――雷州文化;雷州和雷州文化在天下雷人心中都具有相当崇高的地位,雷州也成了海内外全体雷人的精神像征所系之处;雷州以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养育”了历史上无数个雷州先贤,促使造就了近现代无数个雷州精英,从而使雷州和雷州文化名满天下。
雷州半岛历代英才辈出,唐代刺史陈文玉“德政彰明”开发雷州半岛,被尊为“雷祖”;宋代广东名画家、诗人白玉蟾;明末清初越南河仙城开拓先驱华侨领袖鄚玖(莫玖);明清时期岭南三大清官之一陈瑸治理台政,官至闽浙总督,康熙皇帝称其为“清廉卓绝”;清代“汉学广东第一人”陈昌齐“著作等身、誉满京华”;清代“蓝旗飘飘,好汉任招。
高一叙事作文:文化新风石狗杨_850字
文化新风石狗杨_850字湛江的南部屹立着一座历史悠久,文明而时尚的红土名域——雷州。
雷州,她有着古老而神美的文化,又有风情万种的地理人情,犹如一棵夜明珠,永久不衰地闪耀在祖国的南部。
来过雷州的朋友都会知道,雷州石狗盛誉天下的文化古迹,也是湛江名俗文化的瑰宝,在它的身上,集聚着流传千古的各种传说故事,这便又为他染上了一层浓厚的历史色彩。
石狗,不论在城门,家宅门口还是在村口,都可以看到它英姿飒爽的雄姿。
由此可见,石狗在雷州人民的心中充当了英勇的保卫,是吉祥的象征。
雷州半岛现存的石狗约有1万多只,大多数是明清时朝的遗物。
年代最早的石狗是在南北朝时期,距今1400年,足以见证石狗的历史色彩是多么绚丽和辉煌了。
石狗不仅历史令人神往,而且它的精致构造也令人惊叹不已!在现存的石狗中,造型古朴,刻工精犷自然,有的憨态可掬,令人不禁发笑,有的面目狰狞,另人不禁敬畏三尺,有的前世机警,另人信任有加……石狗的姿态,奇拙古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最大的石狗位于雷州城北门,高达2米多,而最小的石狗仅有10厘米左右,真是大小各异,各持所长!石狗含存千百年的雕刻,饱受了风雨的磨难,却毫不褪色,确实值得精赞一番!雷州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一个石狗雷祖陈文玉的故事.据说公元570年,雷州榜山村有一家姓陈猎户,他养了一条很机灵的九耳狗.一次打猎,九耳狗在森林中找到了一只巨蛋,这只巨蛋裂开,蹦出了一个男童,他的左手有一个“雷”字,右手则有一个“州”字.这个男童生性聪颖可爱,机警忠实,长大后则成了雷州的刺史,为雷州人民办了很多实事,造福乡里,深得民心.此男童正是被雷州人民奉为”雷祖”的陈文玉.一些老人家都说九耳狗给人民带来了好官陈文玉,所以逢年过节,人们在祭奠雷祖时也不忘敬奉石狗,在纪念陈文玉的”雷祖。
雷州的元宵节有神作文
雷州的元宵节有神作文雷州是位于广东省湛江市的一个县级市,素有“中国美丽赛区”之称。
雷州虽然不像广州和深圳那样繁华热闹,但正因为其风景秀丽、人文古迹丰富而吸引了许多游客。
每年元宵节时,雷州的气氛更是格外热闹,这里的元宵节别具特色,富有浓厚的乡村情调。
雷州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一般从农历正月十五开始,持续到月底。
整个庆祝期间,雷州各个乡村都会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游客们尽情享受这个独特的传统节日。
其中最具特色的活动就是“夜游古镇”。
雷州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古镇,这些古镇在元宵节期间将会挂起彩灯,灯光璀璨夺目。
夜幕降临时,整个古镇就像是仙境一般。
在这个夜游古镇的活动中,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民俗表演,如龙狮舞、舞狮、舞龙等,这也是元宵节的传统表演项目。
除了夜游古镇,雷州还有许多其他的庆祝活动,如赛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赛灯是雷州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每个乡村都会制作出各式各样的灯笼,展示在大街小巷。
这些灯笼形态多样,例如鱼灯、人物灯、花灯等,它们的灯光会在夜晚时点亮,为整个村庄增添了一份喜庆的气氛。
猜灯谜也是雷州元宵节的传统活动,人们在灯笼上贴上谜语,让游客猜谜,猜中后还能获得奖品。
这个活动不仅考验游客的智力和想象力,也增加了节日气氛的互动性。
而吃汤圆是每个人都会参与的活动,这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传统食物。
在雷州,老少皆宜地喜欢吃汤圆,人们会准备各种馅料的汤圆,如花生、豆沙和黑芝麻等,家家户户都会团圆一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雷州的元宵节还有一项拔河比赛,这是一项具有浓厚乡村特色的活动。
每个乡村都会组织队伍,展开一场拔河比赛。
这项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合作精神。
雷州的元宵节还有许多其他的庆祝活动,如吃元宵、放烟花、放孔明灯等。
这些活动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气氛,也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和感受雷州的传统文化。
雷州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不仅丰富多样,更吸引了众多游客。
每年的元宵节期间,雷州的旅游业也迎来了一个高峰期,许多人会选择到这里来感受浓厚的乡村风情。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的文化内涵与现实意义
“雷州换鼓”是广东雷州民间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间。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当地人便会举办这一盛大的活动,以表达对新年的祈福和庆祝。
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在当地的神庙和城隍庙内进行的鼓乐表演,这也是活动名称的由来。
通过鼓乐表演,热闹声浪和欢声笑语回荡在天空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景观,被称为“雷州之夜”。
“雷州换鼓”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首先,鼓乐表演是传统的中国民间乐器演奏方式之一,而且在广东当地尤其是七星岩风情区,鼓乐表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次,活动中的神庙和城隍庙是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象征,被当地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
最后,雷州人的传统视鼓乐表演为一种备战祈福的方式,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渴望。
因此,“雷州换鼓”既是当地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保护,也是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寄托和期盼。
此外,“雷州换鼓”在现实意义上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活动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活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活动也展现了当地人民振奋精神、向上向善的生动形象,为全国广大人民提供了一个榜样和示范。
总之,“雷州换鼓”作为广东雷州地区的传统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还在现实意义上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发展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雷州风俗作文450字
雷州风俗作文450字
雷州的民风民俗真不少,其中就包括正月十五元宵夜游灯、赏灯和品尝雷剧、雷歌等。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家乡雷州正月十五元宵夜游灯活动。
过年一到春节我们便有了假期可以好好休息休息。
但每当过完春节,爸妈总要忙着去各个亲戚家拜访,因为他们相信春节那天晚上没回来的小孩都是太贪玩而不肯认真读书。
这次我也如法炮制地跟随爸妈出发去亲戚家拜访。
人人都爱吃年糕,所以大多数人家今天晚上都要做年糕,预示着生活年年高升,步步高!接下来还要给小孩子准备两件新衣服穿,寓意着“平安”。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去庙里烧香拜佛祈求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我听说今晚元宵游灯时,会抬着庙里的菩萨走遍全村,甚至整个镇街,非常热闹。
于是我们马不停蹄赶往目的地。
一路上看见很多很多小摊位,卖些吃的用的东西。
走进广场后更加热闹了,许多商店门口已经搭起了舞台。
音乐声响起来了,一群手拿乐器和提着花篮的小姐姐唱着优美动听的《欢乐颂》。
一阵轻快的舞蹈过后,主持人开始介绍我们今天晚上将要游灯的项目。
- 1 -。
雷州文化
雷州,这个临近大海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本该是精致柔情的,却让我感受到粗犷、剽悍,一种不信天命只信自己的思想,一种虽然敬畏但不是流于表面而是真正的从心底、在血液中尊敬的态度和信仰。
雷州最著名的便是石狗文化。
当走进博物馆大门往右侧进去的时候,一排排一列列以某种动物形象示人的石雕呈现在眼前。
按照中国传统喜爱石狮的固定思维去看待,这雷州的石狮形象真是可人,从未见过如此憨态喜人的石狮子,而且身形不大就更显可爱。
走近仔细观察后又觉得这石雕似乎少了狮子的凶态和血腥,五官也略有不同,但也从未往犬类动物上联想过,更别说狗了。
一直到看到石雕旁边的文字解说才大吃一惊,原来这石雕的动物形态是狗,文字上还详细解释了石狗的来源,雷州人民为何崇拜狗,都一一有讲述和传说。
雷州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石狗的雕像,房屋的石狗镇宅辟邪;公园桥上的石狗做装饰;村里每年都会祭祀石狗以保平安,风调雨顺;还有小孩子穿戴着狗形帽子和衣服,寄托着长辈们平安长大的美好寄愿;等等。
估计这里的狗都会被好好对待吧,就如在泰国人心中大象是高贵的,特别是白象,所以他们对大象尤其保护喜爱。
某种动物被某个地方的人所喜爱就会受到超出寻常的保护和偏爱,如熊猫、袋鼠等。
随着人流一边细细欣赏形态各异的石雕一边耳听工作人员的解说,心想,这回狗在总算在中国这最南端的地方是打了场翻身仗,地位竟如此的高,被奉若祖先神明。
想不到的是一道名叫白切狗的菜式把我从惯性思维中拽出来狠狠地打了两巴掌,盖上一个否定的戳印。
对啊,怎么可以把这道雷州人爱吃的菜给抛之脑后呢!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疑惑,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何雷州人会有如此独特的文化?一边把狗奉若神明进行祭拜,一边却能毫无芥蒂地大块吃肉,这是得有多强悍的心理才能做出的举动。
若要说他们不尊敬也是说不过去的,从他们种种隆重而繁杂的习俗活动中可以看出雷州人对狗的敬畏,他们深信自己是犬类祖先和人类结合而繁衍出来的后人。
思前想后,我只能想到一个原因。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传承与创新一、介绍雷州文化雷州是广东省的一个岛屿,地处南海之滨,自古以来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雷州文化是岭南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岭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传统和风土人情,形成了独特而多彩的文化景观。
雷州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扮演着传承和创新的角色,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精髓,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为岭南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雷州文化的传承1. 雷州文化的传统雷州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当地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习俗传统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基因。
雷州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民间舞蹈、方言等都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
2. 雷州文化的历史价值雷州地区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这些遗迹和遗产不仅见证了雷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人研究岭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 传统节庆活动雷州地区的传统节庆活动也是雷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例如春节的舞狮表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等,这些活动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岭南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
三、雷州文化的创新1. 文化产业的兴起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雷州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雷州地区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2. 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在文化创新方面,雷州地区不断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方式。
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将传统音乐与现代演出形式相融合,推出具有雷州特色的音乐节目等等,这些都展现了雷州文化的创新魅力。
3. 文化交流与融合雷州地区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外来文化的也在传统文化中融入新元素,使雷州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
开展国际文化艺术节,举办岭南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活动都为雷州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总结回顾雷州文化作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传承了岭南文化的丰厚底蕴,又在不断发展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的家乡雷州作文
我的家乡雷州作文
我的家乡在雷州,雷州有许多景点,如:石美的石湾、美人山;美丽的三官殿;壮观的乌石炮台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乌石炮台。
它位于雷州市乌石镇境内,距雷城50公里。
从远处看,炮台很大,有近千平方米呢!站在炮台上,向下看,可以看到好多座山峰:有的像老人,有的像老虎……站在炮台上,还可以看到很多名胜古迹:有清朝时期的炮台、清代的石碑等。
走近看,可以看到有许多炮在“睡觉”呢!这些炮还能打出许多子弹呢!炮台旁边有一条大路,路旁边有一个小湖,湖中还有一些小船。
一到夏天,这里就成了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地方。
如果你在夏天来到乌石炮台游玩,你一定会觉得特别凉快。
冬天呢?因为这里很冷、很冷……在冬天下雪时,还可以看到可爱的雪人呢!
听我妈妈说:“乌石炮台是一座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古城堡遗址。
”
在我妈妈小时候没有这个“遗址”呢!这也是我的家乡雷州最大、最有价值的名胜古迹。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一:鸣金开场
图二:庙前祭礼
图四:傩舞 图三:舞龙
图五:贡品
图六:抢荆棘
图七:睡荆棘床
图八:神轿跨身
图十:过火海
图九:心荷一念
图十一:客从何来
图十二:古戏台
图十三:唱大戏更有年味
正月初一:大年初一 正月十二:“新年仔” 正月十五:闹元宵 二月二:龙抬头,一般会组织游神活动 三月廿二:游神 五月初五:端午节,每家每户都会在门框上插艾叶 七月初七:宗祠的诞辰,村里会组织搭戏台唱戏 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浮针等活动 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 十一月冬至:祭神,为新出生的男婴“添灯”;做 “叶 搭饼” 腊月除夕:祭神,吃团圆饭,贴对联,沐浴等等
雷州狗肉煲
在中国的饮食习惯中,狗肉是属于次类食品,是上不了桌面的。但是在近几年中,菜肴 的烹饪越来越多,渐渐地一些传统的菜肴甚至是大众化的小吃也逐渐出现在一些高级饭 店和酒家中。 “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象狗肉这种“上不了席面”的菜肴你可以在雷州半岛的湛江品 尝到。在这里的狗肉煲,用广东话来说就是“打边炉”,一年四季都有。 在湛江的五县四区可品,在珠江三角洲等地,特别是开放源头深圳与夹在广州之间的东 莞,都可以见到“雷州狗肉煲”的招牌。尤其在晚间,在市区公路两旁的空地大排档等地, 随处可见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的人们,聚在一起大啖狗肉,到处弥漫着狗肉的香气。而 在一些大酒店,宾馆,酒家中,也可以品尝到“白切狗肉”。 狗肉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食客的喜欢。在《本草纲目》中载有狗肉“能安五脏,轻 身,益气,补胃,暖腰,补力气,补五劳七伤,补血脑,实下焦带”。狗肉不但营养价值 高,且能防治疾病,尤其在冬季是补身的佳品。
雷州婚嫁风俗
旧时雷州姑娘出嫁,婚事皆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而定,故有 “婚姻父安母种”的谚语流行。一般六、七岁时便对了亲家(订 婚),也有在二、三岁对亲家的“鸡对仔”,甚至还有指腹为婚 者。对亲家过程,男方先由媒人送个礼盒到女家,盒子内装有 槟榔、果品、红糖等。富裕人家用银盒、锡盒或精制漆盒,穷 苦百姓则用彩布包裹礼品。若是女家初步同意,则由家中长辈 开盒取出一个槟榔,俗称“吃了人家槟榔”。下一步,就是男女 双方交换“庚帖”(即用红纸写上出生年、月、日、时辰),请算 命先生“合命”,如两人“五行相生,命根相合”,则由男家送头 过礼。礼品扶跨过门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称作“骑金马 矢志跨进夫家;如遇新娘来潮,就要在“火烟”上加放一只稻草 扎,称作“骑竹马”。新郎还要接受挑谷种的青郎的祝贺。青郎 可以一口气;做出十来二十首诗句。每做一首,新郎要赏以红 包。新郎接过竹苗谷种栽于屋后,撒于田里,象征栽下新生活
雷州人过春节又称“过年”,是雷州半岛民间最古老、最 隆重、内容最丰富的传统节日,它有着较为浓厚的地方特色。 按雷州半岛现有的岁时习俗,春节已不单指新年初一这一天。 在爱热闹、爱过节的本地人心目中,春节是从腊月下旬开始, 一直热闹到元宵节后才算度过了。腊月下旬,雷州半岛各地家 家户户都忙着办“年货”,城镇居民少不了年桔、春联、鲜花、 糖果、时髦衣装、孩童玩具;乡间农户则备全香灯宝烛、门神 年画、鞭炮,还有自制糕饼诸类供品食物。 农历腊月廿四或廿 五日,雷州各地大搞清洁,俗称“打囤”或“扫囤”,家家户 户进行室内大扫除,以便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送灶”后,从 廿六日到廿八磨米做新年糕饼。雷州半岛是蔗糖之乡,年糕甜, 饼米乙种类繁多,令远客惊奇的一尺余直径三、四寸厚的巨型 年糕有:筐炊、团笼炊、笼傻,约八寸直径一寸厚的筐箕炊、 缸盖炊、牛皮糕;米有:饺子饽、叶搭、菜包、田艾薇、红印、 白米果、煎堆、寿桃、米捏制的禽类和各式棕子。 农村廿九最 热闹的场面是宰猪、捉塘鱼、赶年晚圩,男女老少齐出动。家 家户户贴“年红”,既有室内的新年画,也有传统的“门神公” 和春联(俗称“对”)。
我的家乡在中国南端一个半岛——雷州半岛
雷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中部, 地跨东经109°44′~110°23′,北纬20°26′~21°1′。两面环海,
东濒雷州湾,西靠北部湾,北接广东湛江市、遂溪县,南临徐闻县,过 琼州海峡就是海南岛。雷州市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41 万,拥有耕地面积150万亩,其中水田90万亩,坡地60万亩。海岸线长 达406公里。雷州整个地势南高北低,中部略高,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 渐向海倾斜。东西海岸滩涂广阔,多海湾、岛屿与沙洲。雷州市境内地 形变化不大,地势比较平坦,属 于台地、低丘陵与小盆地夹杂的地区。海拔高度一般为65~174米,坡 度一般为5~10度,境内最高峰为海拔259米。县境有两个较大的盆地, 地表都是由宽谷冲积物组成,原为死火山口盆地2]。在雷州城东部和西 南部,南渡河中下游, 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地带,因为是河海(洋)冲积和围垦形成的平原地带, 又在雷州府城的东部和西南部,所以当地人叫做东西洋。东西洋平原面 积24万余亩,是雷州市最大的冲积平原,平原地表由浅海沉积物组成, 平均海拔高度为米;土壤一般为洋泥、洋粘水稻土,土地肥沃。 从唐代至清代中原及闽浙人先后来此开垦、定居,盛产优质稻谷,素有 雷州粮仓之美誉。
雷州人饮食讲究清淡,选料鲜活,保持食物的原 汁原味。一般喜欢选用煮制或蒸制或煲制的方法 烹饪。如清蒸、虾、蟹等。
雷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饶。肥沃的大地 慷慨地为勤劳的人们奉上香甜的优质大米,鲜美 的鱼虾,晶莹的白糖,圆浑的南珠,壮硕的牛羊, 争奇斗艳的花卉,甜美的岭南佳果。还有那风味 独特的雷州小吃——叶搭饼、嘉岭乙、乌石甜糟、 英利烧猪肉、客路白切狗等令人大块朵颐,回味 悠久。 下面另外介绍其他一些深受喜爱的食物:
本地人很喜欢自己做饼吃。逢年过节、新婚嫁 娶、乔迁入伙、生日辰诞都离不开做饼。生男 孩,正月十一(俗称“新年仔)、十二吊灯做 饼,白饼点红,象征小儿又肥又白。男女结婚, 亲友做饼庆贺。新居入伙,做“发饼(糕)”, 表示主人新居入伙子孙兴旺发达。逢年过节, 人们会制作大米乙(年糕)和米果米乙 ,其 中大型的年糕有筐炊、团笼炊、笼傻、笼勾舅, 小点的有筐箕炊、缸盖炊、牛皮糕、箕傻、碗 里炊;常见的米果有:木叶搭、田艾棉、菜包、 饺子饽、红印、白饼、煎堆、寿桃,各式棕子, 还有米粉捏制的禽类饼和喜庆时常用的云片糕。
新娘进门之后,要在一位婆家请来的“青娘母”(极善辞令,又能即兴 吟诗做对的人)陪伴着,举行各种仪式,如与新郎吃“合房圆”,进入洞房, 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拜见礼,“闹洞房”等。 “闹洞房”是整个“亲迎”礼的高潮,无论老少、贵贱、贫富、相识或不 相识,只要说声“看新娘”,“青娘母”就会马上掀开门帘,让新娘至房口给 客人敬茶敬槟榔,并赠送以祥禽瑞兽、四时佳果为题材的各式绣香包。 绣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高 下、多寡中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有的人说看新娘却结 伙进入洞房,故意围坐在床上玩,不时要新娘、新郎端茶敬烟,直闹到 深更半夜。调皮者临走时还要在床上撒红糖,而新娘新郎只有“逆来顺受”, 这是“胡闹”。还有一种挺有意思的“文闹”。洞房门口摆开桌子,红烛高燃, 以新郎、新娘、“青娘母”为一方,宾客为另一方,对诗,斗歌,做联对。 内容有:赞美新郎与新娘的,有提醒孝敬公婆的,有祝愿夫唱妇随的等 等。“闹洞房”除了助兴、增添欢乐气氛外,新娘也可借此了解四邻、亲朋 各人的性格,有助日后的和睦相处。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家人,愿新娘 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的亲 人。 第三天,新娘还要举行祭祀主宰功名利禄的司命帝君,举行“开井”、 “舂米头”、“搅泔缸”的仪式。还有一个古老的仪式,就是要将新娘第一夜 垫在床上的“花园巾”高高挂在厅堂上,或置有银元、猪腿、糕点、对鸡 (雌雄鸡)等物,名门贵族还有金银首饰、珠宝玉器等贵重物品。
别具一格的大年初一的各种活动: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广东省西部,因唐朝起属雷州管辖,始有此称。历史上,北依中土,南抵琼崖, 遥指南洋诸国的独特地理位置,使雷州半岛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渐显重要。 在这块土地上,以闽南移民为主体的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加上中原商贾、官宦、文人墨客不断迁徙流落到 此的影响,形成了这里独特的地方习俗和文化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显现在雷州半岛的城区乡里。这里拍摄 的是雷州半岛农村正月里的一些年节活动,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丝暖暖的新奇。 1、鸣金开场。 天色初亮,村里的小伙子就到各庙里抬出神像,鸣锣造势; 2、庙前祭礼 。年节活动那天,乡民在三声炮响后到达宗祠庙坛祭拜神明、祖先; 3、贡品 。家中的长者是每个家庭的主祭,他(她)们总是认真而虔诚地早早到现场等待拜祭; 4、舞龙 。中国各地的龙虽基本外貌相同,舞龙的形式却是多种多样,这是雷州半岛的长龙舞,需要20多人 的精巧配合; 5、冲神轿 。原是清朝戍边水师营寨的通明村,锐气尚存的水兵后裔冲起神轿来,依旧如古时骁勇的战斗编 队; 6、神轿跨身。 乡民坚信:保护神跨过自己身子后,就平安了; 7、跳傩舞驱邪源于中原的文化传承,七位驱魔将军在每年的年初节庆时会在祭祀仪式上出现,随即游走在乡 里民宅、荒郊野外,专司辟邪驱魔。 8、睡荆棘床 。据说只有神附身的肉身才能刺扎不入; 9、抢荆棘枝 。据说神明的肉身滚动过的荆棘枝条能辟邪气入侵,因此乡民 争相取回家挂于门前; 10、跑运气 抬神轿转圈奔跑,乡民们相信会给自己带来好运,年轻汉子自然是奋勇当先; 11、过火海 。后生仔抬着神轿踏着烧红的炭火而过,既让人惊奇难解,又使人对其勇气佩服有加; 12、心荷一念。淳朴而有信仰、执著而极耐劳,这是雷州半岛上辈人普遍的特质,这位大叔为了让自家供奉 的观音像能参与大庙的活动,艰辛地担了十几里地,他脸上除了坚毅、毕恭毕敬的神情外,毫无倦意; 13、客从何来。 节庆年复一年,习俗代代相传,老乡民早已熟视的神明却有这位少儿感到新奇。 14、过年唱大戏
在雷州半岛流传一句这 样的话:“进雷州城一 拜三元寺,二吃雷州白 (米乙)”。可见雷州 白(米乙)已久负盛名。 其制作方法是以优质糯 米粉做皮,椰子丝、白 糖等作馅,猛火蒸熟。 其特点一是够甜,二是 爽滑。雷州城经营白糖 者每日不少于三五十档, 日销上万个,圩日、节 日则销量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