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实验报告12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册院系:班级:学号:姓名:目录实验五采样系统研究 (3)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9)实验七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响应 (14)实验五 采样系统研究一、实验目的1. 了解信号的采样与恢复的原理及其过程,并验证香农定理。
2. 掌握采样系统的瞬态响应与极点分布的对应关系。
3. 掌握最少拍采样系统的设计步骤。
二、实验原理1. 采样:把连续信号转换成离散信号的过程叫采样。
2. 香农定理:如果选择的采样角频率s ω,满足max 2ωω≥s 条件(max ω为连续信号频谱的上限频率),那么经采样所获得的脉冲序列可以通过理想的低通滤波器无失真地恢复原连续信号。
3. 信号的复现:零阶保持器是将采样信号转换成连续信号的元件,是一个低通滤波器。
其传递函数:se Ts--14. 采样系统的极点分布对瞬态响应的影响:Z 平面内的极点分布在单位圆的不同位置,其对应的瞬态分量是不同的。
5. 最小拍无差系统:通常称一个采样周期为一拍,系统过渡过程结束的快慢常采用采样周期来表示,若系统能在最少的采样周期内达到对输入的完全跟踪,则称为最少拍误差系统。
对最小拍系统时间响应的要求是:对于某种典型输入,在各采样时刻上无稳态误差;瞬态响应最快,即过渡过程尽量早结束,其调整时间为有限个采样周期。
从上面的准则出发,确定一个数字控制器,使其满足最小拍无差系统。
三、实验内容1. 通过改变采频率s s s T 5.0,2.0,01.0=,观察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过渡过程。
被控对象模拟电路及系统结构分别如下图所示:图中,1)(/)()(==z E z U z D ,系统被控对象脉冲传递函数为:T T Ts e z e s s e Z z U z Y z G -----=⎥⎦⎤⎢⎣⎡+-==)1(4141)()()( 系统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T T w e z e Z G z D z G ----===)1(4)()()(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1)()(z G z G z w w +=Φ在Z 平面内讨论,当采样周期T 变化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成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专业方向工业工程与制造班级110715学号********学生姓名吕龙指导教师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实验时间2013.10.30 实验编号同组同学无一、实验目的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1所示:图1-1由图得:在实验当中始终取, 则,取不同的时间常数T分别为: 0.25、 0.5、1。
记录不同时间常数下阶跃响应曲线,测量纪录其过渡过程时 ts。
(取误差带)2.二阶系统:其传递函数为:令,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图1-2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图1-3取,,则及取不同的值, , ,观察并记录阶跃响应曲线,测量超调量σ%(取误差带),计算过渡过程时间Ts。
四、实验设备1.HHMN-1型电子模拟机一台。
2.PC 机一台。
3.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4.导线若干。
五、实验步骤1. 熟悉HHMN-1 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2. 断开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上的条件和要求,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3. 将与系统输入端连接,将与系统输出端连接。
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4.运行软件,分别获得理论和实际仿真的曲线。
5. 观察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1.一阶系统T 0.25 0.5 1R2/MΩ0.25 0.5 11 1 1实测值/s 0.76 1.55 3.03理论值/s 0.75 1.50 3.00响应曲线(1)T = 0.25:(2)T = 0.5:(3)T = 12.二阶系统0.25 0.5 1.0R4/MΩ 2 1 0.51 1 1实测40.5 16.0 0理论44.4 16.3 0 实测值/s 10.95 5.2 4.9理论值/s 14 7 4.7响应曲线(1)R4=2MΩ(2)R4=1MΩ(3)R4=0.5MΩ七、结果分析从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一阶还是二阶系统,实测值均与理论值有着或多或少的偏差。
自控实验报告
电气学科大类2010 级《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报告(基本实验:自动控制理论基本实验)姓名学号专业班号电气1009 班同组者学号专业班号指导教师日期2013.1.17实验成绩评阅人实验评分表实验十一 二阶系统的模拟与动态性能研究一、任务与目标1、 掌握典型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2、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计算比较,研究二阶系统的参数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总体方案设计典型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1-1:图11-1.典型二阶振荡环节的方框图其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2)(1)()(n n n s s k s Ts Ks G s G s ωξωωφ++=++=+= 式中T KKTn ==ωξ;21 ζ为系统的阻尼比,n ω为系统的无阻尼自然频率。
对于不同的系统,ζ和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调节系统的开环增益K ,或时间常数T 可使系统的阻尼比分别为: 1,1,1<=>ξξξ三种。
实验中能观测对应于这三种情况下的系统阶跃响应曲线是完全不同的。
二阶系统可用图11-2所示的模拟电路图来模拟:图11-2,.二阶系统模拟电路图实验中为了计算方便起见,将运放A3处的20K 电阻换成了10K 的电阻,A4中也只保留了R2。
这样就有11)(2222++-=ΦCS R s C R s ,RCR R n 1,22==ωξ,其中R=10K Ω 三、方案实现和具体设计1、在实验装置上搭建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参考图11-2)。
2. 分别设置ξ=0;0<ξ<1;ξ> 1,观察并记录r(t)为正负方波信号时的输出波形C(t);•分析此时相对应的各σp、ts ,加以定性的讨论。
3. 改变运放A1的电容C ,再重复以上实验内容。
4. 设计一个一阶线性定常闭环系统,并根据系统的阶跃输入响应确定该系统的时间常数。
四、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 二阶系统1.取C=0.68uf1)ξ=0(取R2=0Ω)图11-3.零阻尼阶跃响应2)0<ξ<1(取R2=6.3kΩ)图11-4.欠阻尼阶跃响应3)ξ>1(取R2=36kΩ)图11-5.过阻尼阶跃响应2、取C=0.082uf1)ξ=0(取R2=0Ω)图11-6.零阻尼阶跃响应2)0<ξ<1(取R2=6.3kΩ)图11-7.欠阻尼阶跃响应3)ξ>1(取R2=36k Ω)图11-8.过阻尼阶跃响应五、结果分析与讨论由实验结果的两组图可清晰地看到:1、ξ=0时系统很不稳定,振荡很剧烈,理论上是等幅振荡,在实验中由于干扰因素的存在,振幅会略有衰减;当0<ξ<1时,响应快但存在着超调量;ξ> 1,无超调量但响应比较慢。
自动控制装置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自动控制装置的基本组成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装置的调试和运行方法;3. 分析和验证自动控制装置的性能指标;4. 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装置是一种通过自动检测、比较、调节和控制,使被控对象的工作状态达到预定目标的技术。
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
实验中,我们主要研究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三种基本控制方式。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一套;2. 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3. 控制器(如:PID控制器);4. 执行器(如:电机、电磁阀等);5. 电源及连接线。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台搭建:根据实验要求,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连接成闭环控制系统。
2. 控制器参数设置:根据实验要求,设置比例、积分和微分参数。
3. 实验操作:(1)开启电源,观察传感器信号是否正常;(2)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执行器动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3)记录不同参数下被控对象的输出响应曲线;(4)分析实验结果,验证自动控制装置的性能指标。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比例控制实验(1)实验现象:当控制器比例参数较小时,执行器动作缓慢;当比例参数较大时,执行器动作迅速,但易产生超调现象。
(2)分析:比例控制对误差的响应速度快,但无法消除稳态误差。
适当调整比例参数,可以改善系统的动态性能。
2. 积分控制实验(1)实验现象:当控制器积分参数较小时,执行器动作缓慢,稳态误差较大;当积分参数较大时,执行器动作迅速,稳态误差减小。
(2)分析:积分控制可以消除稳态误差,但会使系统动态性能变差。
适当调整积分参数,可以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3. 微分控制实验(1)实验现象:当控制器微分参数较小时,执行器动作迅速,超调现象明显;当微分参数较大时,执行器动作缓慢,超调现象减小。
(2)分析:微分控制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但会降低系统的动态性能。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电气学科大类2012 级《信号与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报告(基本实验二:自动控制原理基本实验)姓名学号专业班号同组者1 学号专业班号同组者2 学号专业班号指导教师日期实验成绩评阅人实验评分表目录实验十一:二阶系统的模拟与动态性能研究 (1)一、实验目的 (1)二、实验原理 (1)三、实验内容 (2)四、实验设备 (2)五、实验步骤 (2)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2)七、思考题 (7)八、实验心得与自我评价 (9)实验十二:二阶系统的稳态性能研究 (10)一、实验目的 (10)二、实验原理 (10)三、实验内容 (11)四、实验设备 (12)五、实验步骤 (12)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3)七、思考题 (18)八、实验心得与自我评价 (21)实验十四:线性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 (22)一、实验目的 (22)二、实验原理 (22)四、实验内容 (23)四、实验设备 (24)五、实验步骤 (24)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24)七、思考题 (28)八、实验心得与自我评价 (29)实验十六:控制系统状态反馈控制器设计 (30)一、实验目的 (30)二、实验原理 (30)三、实验设计 (31)四、实验设备 (34)五、实验步骤 (35)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35)七、思考题 (36)八、实验心得与自我评价 (37)参考文献 (38)致谢 (39)实验十一:二阶系统的模拟与动态性能研究一、实验目的1.掌握典型二阶系统动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
2.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计算比较,研究二阶系统的参数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典型二阶系统的方框图如图11-1:图11-1 典型二阶振荡环节的方框图其闭环传递函数为:2222()()1()2n n n G s Ks G s Ts s K s s ωζωωΦ===+++++式中,ζ=,为系统的阻尼比;n ω=,为系统的无阻尼自然频率。
对于不同的系统,ζ和ωn 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TD-ACC+(TD-ACS)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控制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
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内容1.比例环节2.积分环节3.比例积分环节4.惯性环节5.比例微分环节6.比例积分微分环节四、实验感想在本次实验后,我了解了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方面的知识,并且通过实践,实现了时域响应相关的操作,感受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
实验二、线性系统的矫正一、目的要求1.掌握系统校正的方法,重点了解串联校正。
2.根据期望的时域性能指标推导出二阶系统的串联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二、仪器设备PC 机一台,TD-ACC+(或 TD-ACS)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原理简述所谓校正就是指在使系统特性发生变接方式,可分为:馈回路之内采用的测点之后和放1.原系统的结构框图及性能指标对应的模拟电路图2.期望校正后系统的性能指标3.串联校正环节的理论推导四、实验现象分析校正前:校正后:校正前:校正后:六、实验心得次实验让我进一步熟悉了TD-ACC+实验系统的使用,进一步学习了虚拟仪器,更加深入地学习了自动控制原理,更加牢固地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激发了我理论学习的兴趣。
实验三、线性系统的频率响应分析一、实验目的1.掌握波特图的绘制方法及由波特图来确定系统开环传函。
2.掌握实验方法测量系统的波特图。
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ACC+系列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一)实验原理1.频率特性当输入正弦信号时,线性系统的稳态响应具有随频率(ω由0变至∞)而变化的特性。
频率响应法的基本思想是:尽管控制系统的输入信号不是正弦函数,而是其它形式的周期函数或非周期函数,但是,实际上的周期信号,都能满足狄利克莱条件,可以用富氏级数展开为各种谐波分量;而非周期信号也可以使用富氏积分表示为连续的频谱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西南交通大学课程与资源中心
西南交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册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一)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二)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三)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四)
三、思考题
1. 参数在一定范围内取值才能使闭环系统稳定的系统称为条件稳定系统。
对于这类系
统可以通过根轨迹法来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参数取值范围,也可以适当调整系统参数或增加校正网络以消除条件稳定性问题。
对于下图所示条件稳定系统:
试问能否通过增加开环零极点消除系统条件稳定性问题,即对于所有根轨迹增益,根轨迹全部位于s左半平面,闭环系统稳定。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五)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六)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七)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八)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九)。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姓 名班 级学 号指导教师1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一)一.实验目的1.了解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
2.观察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3.了解掌握典型二阶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及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标准式。
4.研究Ⅰ型二阶闭环系统的结构参数--无阻尼振荡频率ωn 、阻尼比ξ对过渡过程的影响。
5.掌握欠阻尼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t s 的计算。
6.观察和分析Ⅰ型二阶闭环系统在欠阻尼、临界阻尼、过阻尼的瞬态响应曲线,及在阶跃信号输入时的动态性能指标σ%、t p 值,并与理论计算值作比对。
二.实验过程与结果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1.1模拟电路图1.2传递函数(s)G(s)()o i U K U s == 10R K R =1.3单位阶跃响应U(t)K 1.4实验结果1.5实验截图2342.观察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1模拟电路图2.2传递函数(s)G(s)()1o i U KU s TS ==+10R K R =1T R C =2.3单位阶跃响应0(t)K(1e)tTU-=-2.4实验结果2.5 实验截图5673.观察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3.1模拟电路图3.2传递函数(s)1G(s)()TS o i U U s ==i 0T =R C3.3单位阶跃响应01(t)i U t T =3.4 实验结果3.5 实验截图89104.观察比例积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4.1模拟电路图4.2传递函数0(s)1(s)(1)(s)i i U G K U T S ==+10K R R =1i T R C=4.3单位阶跃响应1 (t)(1)U K tT=+ 4.4实验结果4.5实验截图1112135.观察比例微分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5.1模拟电路图5.2传递函数0(s)1(s)()(s)1i U TSG K U S τ+==+12312(R )D R R T CR R =++3R C τ=120R R K R +=141233(R //R )R D K R +=0.06D D T K sτ=⨯=5.3单位阶跃响应0(t)()U KT t Kδ=+5.4实验结果截图6.观察比例积分微分(PID )环节的响应曲线6.1模拟电路图156.2传递函数0(s)(s)(s)p p p d i i K U G K K T S U T S ==++123212(R )C d R R T R R =++i 121(R R )C T =+120p R R K R +=1233(R //R )R D K R +=32R C τ= D D T K τ=⨯6.3单位阶跃响应0(t)()p p D p K U K T t K tTδ=++6.4实验观察结果截图16三.实验心得这个实验,收获最多的一点:就是合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自动控制实验设备,学会使用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通过实验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自动控制系统动态过程及其控制规律的科学。
实验主要验证以下原理:1. 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在任意时刻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可用线性方程表示,且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
2. 稳定性: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逐渐恢复到稳定状态。
3. 控制器设计:通过控制器的设计,使系统满足预定的性能指标。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计算机及控制软件3. 测量仪器(如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据采集器等)四、实验内容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3. 控制器设计实验五、实验步骤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阶跃信号,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2)设置输入信号为正弦信号,改变频率,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3)分析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根据系统性能指标,选择合适的控制器类型;(2)搭建实验电路,连接好相关仪器;(3)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4)分析控制器效果,验证系统性能指标。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线性时不变系统阶跃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阶跃响应曲线,计算系统动态性能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动态性能。
2. 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响应实验(1)实验结果:绘制频率响应曲线,计算系统频率特性指标;(2)分析: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验证系统频率特性。
3. 控制器设计实验(1)实验结果:调整控制器参数,观察并记录输出信号;(2)分析:验证系统性能指标,评估控制器效果。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分析1. 引言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如何设计和分析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的系统,以满足特定的性能要求。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并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本文将对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研究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器在温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通过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控制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
3. 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使用了一个温度控制系统。
我们需要调节PID控制器的三个参数(比例增益、积分时间和微分时间)来实现温度的稳定控制。
具体的实验步骤如下:3.1 准备工作在进行实验之前,我们需要确保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软件已经准备就绪。
这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控制器、计算机等。
3.2 连接系统将温度传感器连接到温度控制器,并将温度控制器连接到计算机。
确保连接正确并稳定。
3.3 设置初始参数在实验开始前,我们需要设置PID控制器的初始参数。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将比例增益和积分时间设置为较小的值,微分时间设置为0。
3.4 开始实验启动温度控制系统,并记录温度的变化。
观察温度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指标,并记录下来。
3.5 调节参数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来改善系统的性能。
通过增大比例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可能会导致较大的超调量。
增大积分时间可以减小超调量,但可能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调节微分时间可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3.6 重复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不断调节PID控制器的参数,并进行多次实验,以得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的记录数据,我们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观察温度的变化曲线以及性能指标的大小,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较大的比例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但会导致较大的超调量。
•较大的积分时间可以减小超调量,但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篇一」一、实验目的1、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2、掌握任意波函数新号发生器的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3、掌握四位半数字万用表功能、技术指标和使用方法;4、学会正确选用电压表测量直流、交流电压。
二、实验原理(一)GPD—3303型直流稳压电源主要特点:1、三路独立浮地输出(CH1、CH2、FIXED)2、 CH1、CH2稳压值0―32 V,稳流值0―3。
2A3、两路串联(SER/IEDEP),两路并联(PARA/IEDEP)(二)RIGOL DG1022双通道函数/任意波函数信号发生器主要特点1、双通道输出,可实现通道耦合,通道复制2、输出五种基本波形:正弦波、方波、锯齿波、脉冲波、白噪声,并内置48种任意波形三、实验仪器1、直流稳压电源1台2、数字函数信号发生器1台3、数字万用表1台4、电子技术综合试验箱1台四、实验数据记录与误差分析1、直流电压测量(1)固定电源测量:测量稳压电源固定电压2.5V、3.3V、5V;误差分析:E1=|2.507—2.5|÷2。
5×100%=0.28%E2=|3.318—3。
3|÷3.3×100%=0.55%E3=|5.039—5|÷5×100%=0.78%(2)固定电源测量:测量实验箱的固定电压±5V、±12V、—8V;误差分析:E1=|5.029—5|÷5×100%=0.58%E2=|5.042—5|÷5×100%=0.84%E3=|11.933—12|÷12×100%=0.93%E3=|11.857—12|÷12×100%=0.56%E3=|8.202—8|÷8×100%=2.5%(3)可变电源测量;误差分析:E1=|6.016—6|÷6×100%=0.27%E2=|12.117—12|÷12×100%=0.98% E3=|18.093—18|÷18×100%=0.51%(4)正、负对称电源测量;2、正弦电压(有效值)测量(1)正弦波fs=1kHz;(2)正弦波fs=100kHz;3、实验箱可调直流信号内阻测量4、函数信号发生器内阻(输出电阻)的测量;自动控制实验报告「篇二」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因为有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指导,有热心的同事们的努力配合和帮助,所以能较圆满的完成质检部门的前期准备工作和领导交代的其他工作,作为质检专责我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掌握全厂的工艺,负责全厂的质量工作,审核化验结果,并定期向上级领导做出汇报,编写操作规程并组织实施,编写质量和实验室的管理制度以及实验设备的验收等工作。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范例)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实验报告姓名: 班级: 学号: 实验时间: 实验成绩: 一、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step( )函数和impulse( )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在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ωn 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 实验要求:1.根据实验步骤,写出调试好的MATLAB 语言程序,及对应的MATLAB 运算结果。
2.记录各种输出波形,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3.总结判断闭环系统稳定的方法,说明增益K 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 实验步骤:1.观察函数step( )函数和impulse( )的调用格式,假设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为146473)(2342++++++=s s s s s s s G ,可以用几种方法绘制出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试分别绘制。
2.对典型二阶系统2222)(nn ns s s G ωζωω++= 1)分别绘制出ωn =2(rad/s),ζ分别取0,0.25,0.5,1.0和2.0时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ζ对系统的影响。
2)绘制出当ζ=0.25,ωn 分别取1,2,4,6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分析参数ωn 对系统的影响。
3.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模型为)256)(4)(2()(2++++=s s s s Ks G ,试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并求出使得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四、 实验结果与结论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 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1.用MATLAB 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 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 、den 。
自动控制实践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3. 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4. 提高对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能力。
二、实验原理自动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反馈控制原理,使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能够跟踪给定输入量的系统。
本实验主要研究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性、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三、实验设备1. 自动控制实验台;2. 实验仪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信号调理器、数据采集卡等;3. 实验软件:MATLAB/Simulink。
四、实验内容1. 系统搭建与调试(1)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2)设置信号发生器,产生不同频率、幅值的信号;(3)调整信号调理器,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4)将处理后的信号输入实验台,观察系统的响应。
2. 稳定性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伯德图;(2)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动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2)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上升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等动态性能指标;(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4. 稳态性能分析(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系统的稳态误差曲线;(2)根据稳态误差曲线,分析系统的稳态性能;(3)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态性能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系统搭建与调试通过搭建实验台,连接实验仪器,观察系统的响应,验证了实验系统的可行性。
2. 稳定性分析根据伯德图,判断系统在原参数下的稳定性。
通过改变系统参数,观察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系统在原参数下稳定;(2)减小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提高;(3)增大系统参数,系统稳定性降低。
3. 动态性能分析根据阶跃响应曲线,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1)上升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80%所需时间;(2)超调量:系统在达到稳态值时,输出量相对于稳态值的最大偏差;(3)调节时间:系统在给定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达到稳态值的95%所需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实验报告
肇庆学院工程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_12 _年级_ 电气一班 组员:王园园、李俊杰 实验日期 2014/6/9 姓名:李奕顺 学号:2130 老师评定___________ 实验四: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一、实验原理1.被测系统的方块图:见图4-1图4-1 被测系统方块图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性G (j ω)是一个复变量,可以表示成以角频率ω为参数的幅值和相角:) G(j ω) G(j ω) G(j ω= (4—1)本实验应用频率特性测试仪测量系统或环节的频率特牲。
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 E(j ω) B(j ω)E(j ω)B(j ω) E(j ω) B(j ω) (j ωG ) (j ωG 21==⋅(4—2)采用对数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表示,则式(4—2)表示为:)E(j ω)B(j ωlg20) )H(j ω (j ωG ) (j ωG 20lg 21=⋅) E(j ωlg 20) B (j ωlg 20-= (4—3)) E(j ω) B(j ω)E(j ω)B(j ω) H(j ω) (j ωG ) (j ωG 21-==(4—4)将频率特性测试仪内信号发生器产生的超低频正弦信号的频率从低到高变化,并施加于被测系统的输人端[r(t)],然后分别测量相应的反馈信号[b(t)]和误差信号[e(t)]的对数幅值和相位。
频率特性测试仪测试数据经相关运算器后在显示器中显示。
根据式(4—3)和式(4—4)分别计算出各个频率下的开环对数幅值和相位,在半对数座标纸上作出实验曲线:开环对数幅频曲线和相频曲线。
根据实验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画出开环对数幅频曲线的渐近线,再根据渐近线的斜率和转角频确定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
所确定的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的正确性可以由测量的相频曲线来检验,对最小相位系统而言,实际测量所得的相频曲线必须与由确定的频率特牲(或传递函数)所画出的理论相频曲线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如果测量所得的相位在高频(相对于转角频率)时不等于- 90°(q-p)[式中p和q分别表示传递函数分子和分母的阶次],那么,频率特性(或传递函数)必定是一个非最小相位系统的频率特性。
自控实验报告
自控实验报告自控,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面对的一个大挑战。
自控是指我们通过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达到合理的目标。
自我掌控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和提升的能力,它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如果我们不具备自控的能力,常常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情绪失控,无法克制诱惑,不能按时完成工作,等等。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使其达到足够的水平,以应对各种挑战。
为了更好的理解自控这个概念,以及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能力,我参加了自控实验。
此次实验采用的是习惯改变的方法,我需要尝试改变一个坏习惯,以此来磨练自己的自控能力。
我的目标是戒掉糖果的吃法,并坚持三天不吃糖果,这对我来说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因为我平常非常喜欢吃糖果,而且习惯性地吃了很多年。
实验开始后,我开始意识到,与减肥或者戒烟这类拖延症状不同,糖果成瘾所带来的诱惑更加强烈。
要想改掉这个习惯,靠个人的控制显然是不可行的。
于是,我采取了下面的方法:1. 明确明确自己的目标:坚持三天不吃任何形式的糖果。
我确定了目标时间,这种时间感使我感觉非常有紧迫感,这会帮助我集中注意力和执行力。
2. 准备好应对挑战的方法。
我知道,戒糖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于是我特别准备了糖果变相替代品,如香蕉和苹果。
当我感到口渴或想吃东西的时候,我会选择吃这些水果,来满足我的口腔需求,减轻因为无糖果而造成的不适之感。
3. 自我监督。
我故意在自己锁定目标时告诉一些身边的人,这能够确保我保持承诺,并鼓舞自己的心态。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发现每天进步都不同,但是每次选择坚持时间之后就会更加充实和有成就感,这让我意识到戒掉糖果并不是一件不能完成的任务。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相关的经验和教训,例如控制口腔需求的替代糖果需要选择应季的水果,控制好所摄取的热量,避免对身体产生负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次自控实验让我深刻认识到自控能力的重要性,对提高个人内在素养、应对各种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来验证实验结果。
二、实验装置和仪器1. Arduino UNO开发板2.电机驱动模块3.直流电机4.旋转角度传感器5.杜邦线6.电源适配器三、实验原理四、实验步骤1. 将Arduino UNO开发板与电机驱动模块、旋转角度传感器和直流电机进行连接。
2. 编写Arduino代码,设置电机的控制逻辑和旋转角度的反馈机制。
3. 将编写好的代码上传至Arduino UNO开发板。
4.将电源适配器连接至系统,确保实验装置正常供电。
5.启动实验系统并观察电机的转动情况。
6.记录电机的转动角度和实际目标角度的差异,并进行数据分析。
五、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设置了电机的目标转动角度为90度,待实验系统运行后,我们发现电机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差异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1.电机驱动模块的响应速度存在一定的延迟,导致电机在到达目标角度时出现一定的误差。
2.旋转角度传感器的精度有限,无法完全准确地测量电机的实际转动角度。
这也是导致实际转动角度与目标角度存在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电源适配器的稳定性对电机的转动精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测试和数据分析了解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实际系统与理论预期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电机驱动模块和旋转角度传感器等因素引起。
为了提高自动控制系统的精度,我们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这些因素,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调试。
实验的结果也提醒我们,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确保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自控实验报告
自控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线性系统时域响应分析)物电学院电气121班徐楠 12223110一.实验目的1. 熟练掌握step()函数和impulse()函数的使用方法,研究线性系统的单位阶跃,单位脉冲及单位斜坡函数作用下的响应。
2. 通过响应曲线观测特征参量ζ和ωn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影响。
3. 熟练掌握系统的稳定性的判断方法。
二.基础知识及MA TLAB函数1. 基础知识时域分析法直接在时间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可以提供系统时间响应的全部信息,具有直观、准确的特点。
为了研究控制系统的时域特性,经常采用瞬态响应(如阶跃响应、脉冲响应和斜坡响应)。
本次实验从分析系统的性能指标出发,给出了在MATLAB环境下获取系统时域响应和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的方法。
用MA TLAB求系统的瞬态响应时,将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多项式的系数分别以s的降幂排列写为两个数组num、den。
由于控制系统分子的阶次m一般小于其分母的阶次n,所以num中的数组元素与分子多项式系数之间自右向左逐次对齐,不足部分用零补齐,缺项系数也用零补上。
1.用MATLAB求控制系统的瞬态响应1)阶跃响应求系统阶跃响应的指令有:step(num,den) 时间向量t的范围由软件自动设定,阶跃响应曲线随即绘出step(num,den,t) 时间向量t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例如t=0:0.1:10)[y,x]=step(num,den) 返回变量y为输出向量,x为状态向量[y, t ,x]=step(num,den,t) 向量t 表示脉冲响应进行计算的时间在MATLAB程序中,先定义num,den数组,并调用上述指令,即可生成单位阶跃输入信号下的阶跃响应曲线图。
2)脉冲响应①求系统脉冲响应的指令有:impulse (num,den) 时间向量t的范围由软件自动设定,阶跃响应曲线随即绘出impulse (num,den,t) 时间向量t的范围可以由人工给定(例如t=0:0.1:10)[y,x]=impulse(num,den) 返回变量y为输出向量,x为状态向量[y, t ,x]=impulse(num,den,t) 向量t 表示脉冲响应进行计算的时间②求脉冲响应的另一种方法应当指出,当初始条件为零时,G (s)的单位脉冲响应与sG(s)的单位阶跃响应相同。
自动控制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学生姓名:潘是盛学号:5503110026专业班级:自动化101班指导老师:王时胜2012年 12 月 21 日实验报告实验课程:自动控制理论学生姓名:刘骏学号:6100310017专业班级:自动化101班指导老师:王时胜2012年 12 月 21 日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一、实验项目名称:典型环节的模拟研究二、实验要求1.了解和掌握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表达式及输出时域函数表达式2.观察和分析各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了解各项电路参数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三、仪器设备及耗材1.计算机一台(Windows XP操作系统)2.AEDK-LABACT自动控制理论教学实验系统一套3.LabACT6_08软件一套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观察比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图3-1-1 典型比例环节模拟电路实验步骤:注:‘S 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1)用信号发生器(B1)的‘阶跃信号输出’和‘幅度控制电位器’构造输入信号(Ui):B1单元中电位器的左边K3 开关拨下(GND),右边K4 开关拨下(0/+5V阶跃)。
阶跃信号输出(B1的Y 测孔)调整为4V(调节方法: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L9 灯亮,调节电位器,用万用表测量Y 测孔)。
(2)构造模拟电路(3)运行、观察、记录:(注:CH1选‘×1’档。
时间量程选‘×1’档)①打开虚拟示波器的界面,点击开始,按下信号发生器(B1)阶跃信号按钮(0→+4V 阶跃),用示波器观测A6 输出端(Uo)的实际响应曲线U0(t)。
②改变比例系数(改变运算模拟单元A1 的反馈电阻R1),重新观测结果,填入实验报告。
2).观察惯性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典型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如图3-1-4所示。
图3-1-4 典型惯性环节模拟电路实验步骤:注:‘S ST’不能用“短路套”短接!(1)用信号发生器(B1)的‘阶跃信号输出’和‘幅度控制电位器’构造输入信号(UI):B1单元中电位器的左边K3 开关拨下(GND),右边K4 开关拨下(0/+5V阶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报告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实验二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2011/4/1408061511080610325王稚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时域响应一、实验目的1. 掌握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传递函数及输出时域函数的表达式。
2. 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
3. 了解各项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三、 实验原理及内容 1.比例环节1) 结构框图图1-1 比例环节的结构框图2) 传递函数K S C S R =)()( 3) 阶跃响应K t C =)( )0(≥t 其中 01/R R K =4) 模拟电路图1-2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i.R0=200k R1=100k输入方波幅值1V ,输出方波幅值0.5V ,实测比例放大倍数和理论值一致。
ii. R0=200k R1=200k输入方波幅值1V ,输出方波幅值1V ,实测比例放大倍数和理论值一致。
2. 积分环节 1) 结构框图图1-3 积分环节的结构框图2) 传递函数TSS C S R 1)()(t Tt C 1)(=)0(≥t 其中 C R T 0= 4) 模拟电路图1-4 积分的模拟电路图5) 阶跃响应i.R0=200k Ω C=1uF积分时间常数T=195.3ms ,理论值T=200ms ,实测值和理论值结果接近。
ii. R0=200k Ω C=2uF积分时间常数T=398.4ms ,理论值T=400ms ,实测值和理论值结果接近。
3. 比例积分环节 1) 结构框图图1-5 比例积分环节的结构框图2) 传递函数TSK S C S R 1)()(+=3) 阶跃响应t TK t C 1)(+= )0(≥t 其中 01/R R K = ;C R T 0= 4) 模拟电路图1-6 比例积分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 阶跃响应i.R0=200k R1=200k C=1u积分时间常数T=203.1ms ,理论值T=200ms ,实测值和理论值结果接近。
实际测得K=1V,理论值K=1,实测值和理论值结果接近。
ii. R0=100k R1=200k C=2u积分时间常数T=195.3ms ,理论值T=200ms ,实测值和理论值结果接近。
实际测得K=2V,理论值K=2,实测值和理论值结果接近。
4. 惯性环节 1) 结构框图图1-7 惯性环节的结构框图2) 传递函数11)()(+=TS S C S R 3) 阶跃响应)1()(/T t e K t C --= 其中 01/R R K = ;C R T 1=4) 模拟电路图1-8 惯性环节的模拟电路图5)阶跃响应i.R0=200k R1=200k C=1u比例放大倍数K=1,积分常数T=195.3ms,理论值T=200ms,在误差的范围内和理论值一致。
ii.R0=200k R1=200k 2=1u比例放大倍数K=1,积分常数T=406.3ms,理论值T=400ms,在误差的范围内和理论值一致。
四、实验步骤1.按图1-2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无误后开启设备电源。
注:图中运算放大器的正相输入端已经对地接了100k电阻。
不需再接。
2.将信号源单元的“ST”端插针与“S”端插针用“短路块”。
将信号形式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周期为10s左右。
3.将方波信号加至比例环节的输入端R(t),用示波器的“CH1”和“CH2”表笔分别监测模拟电路的输入R(t)端和输出C(t)端。
记录实验波形及结果。
4.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得出积分环节、比例积分环节、惯性环节对阶跃信号的实际响应曲线。
5. 再将各环节实验参数改为如下:比例环节: k R 2000=,k R 2001=。
积分环节: k R 2000=,u C 2= ; 比例积分: k R 1000=,k R 2001=,u C 2= ;惯性环节: k R R 20010==;u C 2= 。
用同样的步骤方法从重一遍。
五、 思考题1. 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各种环节的传递函数是在什么条件下推导出的?答:是在理想条件下即“虚短”和“虚断”推导出的。
2. 实验电路中串联的后一个运放的作用?若没有则其传递函数有什么差别?答:(1)起到反向器的作用(2)会使传递函数表达式中出现一个负号3. 惯性环节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近似为比例环节?而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近似为积分环节?答:∞→t 时惯性环节可以近似为积分环节,0→t 时惯性环节可以近似为比例环节。
实验二 典型系统的时域响应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 研究二阶系统的特征参量(ξ 、n ω)对过渡过程的影响;2. 研究二阶对象的三种阻尼比下的响应曲线及系统的稳定性;3. 熟悉Routh 判据,用Routh 判据对三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二、 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ACC+教学实验系统一套三、 实验原理及内容1. 典型二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图2-1典型的二阶系统的结构框图2) 模拟电路图图2-2 典型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3) 理论分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1()()(101101+=+=S T S T k S T S T k S H S G系统的开环增益: 01/T k K =4) 实验内容先算出临界阻尼、欠阻尼、过阻尼时电阻R 的理论值,再将理论值应用于模拟电路中,观察二阶系统的动态性能及稳定性,与理论分析值比较。
在此实验中(图2-2):s T 10= ,s T 1.01= ,R k /1001= , R k T k K /100/101===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RS S RS S S W n n n /100010/10002)(2222++=++=ωξωω 其中自然振荡角频率:R n /1010=ω 其中阻尼比: R/1021=ξ5) 实验结果i.取10R k =,10rad/sn ω==,0.5ξ==,响应波形:实验测得%95.17%=σ,s t p 344.0=,s t s 938.0=可见实测值和理论值比较接近。
ii.取20R k =,1010/52rad/s n R ω==,,响应波形:实验测得,,0.707210/Rξ==%41.6%=σst p 594.0=s t s 063.1=实测值和理论值也是非常接近。
iii.取40R k =,5rad/s n ω==,,响应波形:此时处于临界阻尼,无超调。
iv.取100R k =,s n ω=,1.58ξ==,响应波形:此时处于过阻尼,无超调。
2. 典型的三阶系统稳定性分析1) 结构框图图2-3 典型的三阶系统的结构框图1ξ==2) 模拟电路图图2-4 典型三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3) 理论分析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5.0)(11.0(/500)()(++=S S S RS H S G (其中R K /500=)系统的特征方程为:0)()(1=+S H S G 020201223=+++K S S S4) 实验内容实验前由Routh 判据得Routh 行列式为:3S 1 202S 12 20K 1S (20-5K/3) 0 0S 20 K 0为了保证系统稳定,第一列各值应为正数,所以有:3/520K -> 0 K 20 > 0得: 0 <K < 12 R > 41.7 系统稳定 K = 12 R = 41.7K 系统临界稳定 K > 12 R < 41.7k 系统不稳定系统稳定(衰减震荡) 系统临界稳定(等幅振荡) 系统不稳定(发散振荡)5)实验结果i.R=30K,波形如下:ii.R=30K,波形如下:iii.R=37K,波形如下:近似等副震荡iv. R=60K ,波形如下:四、 实验步骤1. 按图2-2典型二阶系统的模拟电路图将线接好。
检查后开启设备电源。
2. 将信号源单元的“ST ”端插针与“S ”端插针用“短路块”。
将信号形式开关设在“方波”档,分别调节调幅和调频电位器,使得“OUT ”端输出的方波幅值为1V ,周期为10s 左右。
3. 典型二阶系统瞬态响应1) 按模拟电路图2-2接线,将步骤1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
2) 取k R 10=,用示波器观察二阶系统响应曲线C (t ),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p σ、p t 、s t 。
3) 分别按k R 20=、k R 40=、k R 100=;改变系统开环增益,观察二阶系统响应曲线C(t ),测量并记录性能指标%p σ、p t 、s t 及系统的稳定性。
并将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4. 典型三阶系统的稳定性1) 按图2-4接好线,将步骤1中的方波信号接至输入端,2) 改变R 值,观察系统响应曲线,使之系统稳定(衰减震荡)、系统临界稳定(等幅振荡)、系统不稳定(发散振荡)。
分别记录与之对应的电阻R 值。
并将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
五、 思考题1. 在图2—2、图2—4电路中再串联1:1的反向器,系统是否会稳定?答:在二阶系统电路中加入1:1反相器时,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将会出现正根,系统不会稳定。
在三阶系统电路中,由Routh 判据得Routh 行列式:33101201220(205/3)0200S S K S K KS - 系统稳定时,第一列各值都为正数,但是20k<0所以系统不稳定。
波形如图所示:2. 在图2—4电路中,改变增益是否会出现不稳定现象?答:会,由Routh 判据得Routh 行列式:33101201220(205/3)0200S S K S K KS - 系统稳定时,第一列各值都为正数,所以 205/30K ->200K > 得:120K >> 41.7R > 系统稳定 20K = 41.7R = 系统临界稳定 12K > 41.7R < 系统不稳定 当增益K 改变时,有可能出现不稳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