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

《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学习重点:1. 积累字词等基础知识,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学会鉴赏诗句;学习难点:学会鉴赏诗句一、预习(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的阶段。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梳理基础知识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东南坼()戎()马乾()坤邠()州凭轩 ( )鳌迥()危檣() 官应() 老病休催短景()雪霁(渔樵()寂寥() 夔()州崔旰()2.注音组词坼() 戎( ) 鳌( ) 迥( ) 儒(拆() 戍( ) 鳖( ) 扃( ) 孺(墙() 瓯( )募( ) 霄( )惟1八、()))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李杜/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 与李白并称3.解释字词吴楚东南坼亲朋无一字官应老病休雪霁寒宵坼:乾坤日月浮乾坤: 老病有孤舟有:字:危檣独夜舟危:名岂文章著岂:应:岁暮阴阳催晚景岁暮:阴阳:景霁:人事音书漫寂寥漫:4.名句填空吴楚东南坼, 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第一章:《登岳阳楼》诗文解析1.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及其创作风格。

1.2 诗文逐句解析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

探讨诗句中的意境与哲理。

1.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中的主题思想,如登高远望所带来的感悟、对家国命运的忧虑等。

1.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中的韵律、节奏、声律等特点。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字词、句式等表达情感。

第二章:《旅夜书怀》诗文解析2.1 诗歌背景介绍了解诗人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及其创作风格。

2.2 诗文逐句解析解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

探讨诗句中的意境与哲理。

2.3 诗歌主题探讨分析诗中的主题思想,如旅途中的孤独与感慨、对家国命运的忧虑等。

2.4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中的韵律、节奏、声律等特点。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字词、句式等表达情感。

第三章:对比分析3.1 两首诗的异同点从诗歌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

3.2 诗人创作风格比较分析两首诗中所体现的杜甫的创作风格。

3.3 教学实践:学生小组讨论、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发现。

邀请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对比分析成果。

第四章:诗歌鉴赏与创作4.1 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诗歌的方法,如关注意象、理解情感等。

4.2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技巧。

4.3 学生诗歌展示与评价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两首诗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5.2 拓展学习建议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了解其创作特点。

5.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短文、创作一首古体诗等。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6.2 课堂讲解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表达等,进行深入解读。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新教材高中语文展示课《登岳阳楼》导学案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2.把握意向,体悟《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3.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技巧学习过程:一.因声求气,吟咏声韵(读准字音,找准句读,注意语速语气,在诵读的过程中初步体悟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情感)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作者在《登岳阳楼》中抒发了什么感情?答:二.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深入探究《登岳阳楼》中蕴含的情感)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忧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1.读书漫游(712-745)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

开元19年,20岁的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此时的杜甫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746-755)穷困中见民间疾苦天宝六载(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应试,落选。

最后通过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得到一个看守兵器的小官。

不久父亲去世,此后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43岁时幼子饿死。

政治失意和生活穷困,让杜甫诗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了全社会。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

3.陷贼与为官(756-759)国破家亡中的现实主义。

45岁时安史之乱爆发,被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后潜逃到凤翔,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47岁丢官入蜀。

建下一所草堂,过着相对舒适的生活。

但山河破碎,风雨飘零,好友李白、高适相继离世,杜甫对于现实的思考愈发沉郁。

代表作:《春望》.“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愈发深邃,诗风愈发沉郁。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登岳阳楼》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学会结合作者生平际遇和时代背景分析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2)能掌握律诗的形式特点,了解对偶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1)体味关键句、关键字,通过互动合作、小组讨论的方法对诗歌进行分析。

(2)拓展延伸,通过比较更深入理解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2)能感知、理解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品味颔联和颈联,感悟诗人深沉的情感。

难点:了解对偶的有关知识。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周学过了第十课《杜甫诗三首》中的《石壕吏》和《又呈吴郎》,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第三首《登岳阳楼》。

二、检查预习,初读诗歌。

1、根据昨天的预习作业,我们来检查课下注释的预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坼:分裂乾坤:指天地戎马:代指战争轩:窗户涕泗:眼泪和鼻涕,此处指眼泪。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从停顿、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

)3、把握韵律和节奏,确定体裁。

这首诗从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五字,首联、颔联和颈联是工整的对偶,可以判断它是律诗,其中三联对偶更显出了它的形式整齐的特点。

(板书)这首诗读起来押韵吗押韵,我们来看它的韵脚:楼、舟、流。

ou,押平声韵,这也是律诗的特点。

4、全班齐读,注意停顿和重音。

感受律诗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之美。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板书:音韵和谐之美)三、把握情感,再读诗歌。

1、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去读这首诗生:悲伤、伤感等。

2、追问:为什么生结合诗歌回答。

3、看来要把握情感,我们还是要结合整首诗来看,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概述这首诗的内容。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导学案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本单元所选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及炼字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阅读鉴赏、诗歌朗读比赛等活动深入理解诗人的作品内涵,把握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歌的不同风格特征,欣赏诗人的独特艺术创造。

体会诗人借助景物传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词文化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被人誉为“诗圣”。

2.写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杜甫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一路漂泊来到岳阳。

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

三、品读诗意1.朗读诗歌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梳理诗意(1)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翻译:作者情感:答案: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首联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丽风光,心情十分喜悦。

(2)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生动描绘了洞庭湖水波澜壮阔、雄伟奇丽的气象,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翻译:诗人情感:答案: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登岳阳楼》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登岳阳楼》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诗情画意、咏史纪事、倾情吊古,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通过导学案的形式,为学习《登岳阳楼》的同学们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一、诗歌背景1. 岳阳楼位于哪儿?为什么杜甫到岳阳楼游览?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境内,它是古代著名建筑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唐代杜甫游览岳阳楼时,赏景思古,心情激动,写下了这首《登岳阳楼》。

2.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中描绘了岳阳楼周围的自然景色和江湖之美,同时也反映了唐朝的时代背景。

作者在诗中独具眼光地运用了风景描写,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分析1.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登岳阳楼》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故国昔日繁荣壮丽的怀念,对当前混乱局面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不幸流落在外的倾诉。

杜甫的怀念侧重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美好,这也是他一贯的论调。

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杜甫在《登岳阳楼》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比喻等。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气势磅礴的对比手法,在表达对时代变革的看法时,通过对比点明了唐代的不足之处。

3. 诗歌结构。

杜甫的《登岳阳楼》是七律长诗,分四首。

每首分别描写了江南小景、长江大河、唐代时的沧桑巨变和自己难以回到故乡的情感。

整首诗歌结构清晰,意蕴深厚。

三、诗歌的意义和价值1. 杜甫《登岳阳楼》的意义在哪里?这首诗旨在表达诗人对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思考,以及对那些过去的辉煌和美好的怀念。

同时,也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风采和杜甫良好的人文情怀,在文化和思想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

2. 杜甫《登岳阳楼》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现代人同样存在对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不公正、劣迹斑斑的现实的不满,而这一点与杜甫的时代是相通的。

因此,学习杜甫的这首诗,对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启示和力量,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从诗中汲取营养,提升个人修养和情感素质。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2.2 创作背景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活时代和他的诗歌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欣赏;(2)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3.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2)如何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他们所知道的岳阳楼和旅夜书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朗读两首诗,进行默写练习,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4.3 内容解析通过对诗中的字词和句子的解释和分析,让学生理解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4.4 创作背景介绍通过讲解或者视频资料,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2)让学生准备一首自己喜欢的杜甫的诗,下节课进行分享。

5.2 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蜀汉时期名相诸葛亮的生平及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举。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诗歌作品。

一、历史背景《蜀相》所描写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诗歌中所提及的蜀汉时期,是指蜀汉政权在西南地区的建立和发展时期,也是乱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诸葛亮是蜀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先后担任丞相、军师等重要职务,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推动了蜀汉政权的发展和繁荣。

他还以“卧龙凤雏”之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略家和智囊。

二、文化内涵《蜀相》是一首以“蜀相”为主题的叙事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干,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高尚品德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其高尚的品德一直是人们称颂的。

诗歌中多次提到诸葛亮“忠谠”,即他始终坚持忠于汉室,忠于天下百姓。

他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以国家利益和民众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种高尚的品德,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2.杰出才干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杰出才干也是人们所称颂的。

诗歌中描写了他“谋略”高超,智谋过人,能够制定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指挥大军打胜仗。

他还是一位文化名人,善于诗词书画,对文化教育有着独特见解和贡献。

这种杰出才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博学多才”、“能文能武”的重要特征。

三、主题思想《蜀相》的主题思想是“忠诚报国,智谋安邦”。

诗歌通过对诸葛亮的描写,强调了忠诚和智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

《登岳阳楼》教案《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两首诗。

(2)理解两首诗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2)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两首诗的深层含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作者杜甫,及其在唐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注意字词的正确发音和节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点,比较它们的异同。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和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登岳阳楼》、《旅夜书怀》。

2. 参考资料:有关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资料、唐代诗歌艺术特点的论述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4. 网络资源:有关杜甫和唐代诗歌的网站、论坛等。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1. 教学内容:(1)讲解《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的背景及创作意境。

(2)分析两首诗的韵律、结构、用词等方面的特点。

(3)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复习导入:背诵学习过的杜甫《登高》(必修三)一诗,说说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归鸟、落木、长江意境:沉郁悲凉(萧瑟凄凉),雄浑开阔。

情感: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时世艰难,忧国伤时。

今天我们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登岳阳楼》,看看这首诗又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二、了解背景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此诗是诗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会有怎样的感情呢?三、朗读背诵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2、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

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

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

这是为下文蓄势。

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集体齐读,再学生个人朗读,试背。

四、初知意象这首诗用到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意象:洞庭水、岳阳楼——感受:辽阔雄伟意象:吴楚、乾坤、日月——感受:开阔博大意象:孤舟——感受:孤单漂泊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二、写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四、整体感知诗意:首联: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

颔联:诗人就舟而居。

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飘荡着。

颈联: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尾联:“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五、赏析(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意象有: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平野、月、江画面:(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 ,诗成泣鬼神”(浪漫主义,太白,青莲,诗仙,笔落惊风雨)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登岳阳楼》导学案公开课

《登岳阳楼》导学案公开课

一、课题:登岳阳楼(人教版语文教材《选修一》P33-34)学习注记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学习目标1、抓住诗歌意境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2、揣摩诗歌蕴涵的情感,分析诗歌情感与意境的关系。

3、学会“缘景明情”,即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分析,体会诗人情思。

四、学习内容及程序(一)课前自主学习1、回顾初中知识《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

自唐代张说重修后,历代著名诗人墨客经过此地都有题咏。

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北宋时再次重修,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2、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

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

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合作探究1、首联“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12、最后两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意境的特征,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所展现的画面?(学习指引:抓住“坼”、“浮”二字)4、这首诗最后两联的抒情与颔联描绘的意境有怎样的关系。

(三)学习小结(四)拓展练习:运用“缘景明情”的方法自主赏析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完成后面的练习。

《阁夜》《旅夜书怀》《登岳阳楼》学案教师案马朝霞

《阁夜》《旅夜书怀》《登岳阳楼》学案教师案马朝霞

杜甫诗《阁夜》《旅夜书怀》《登岳阳楼》整体阅读导学案教师版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校高二年级马朝霞一、学习目标: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2、把握杜甫诗歌“抑扬顿挫”的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自主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

二、学习重点:1、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因声求气,并能有感情的朗读;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三、学习难点: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四、学习方法:诵读体味、合作探究、问题引导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

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

飞过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

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

诗圣杜甫也曾穷困潦倒,失意落魄,被迫漂泊西南,但是漂泊江湖的辛酸没有抹去杜甫悲天悯人的情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一路颠沛流离,一路泪沾衣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阁夜》《登岳阳楼》和《旅夜书怀》,共同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1、诗人生平杜甫,字子美,他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故称“杜工部”,又授左拾遗(谏官),故又称“杜拾遗”。

他的诗反映唐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故有“诗史”之称。

他的诗表达悲天悯人情怀,济世安民思想,以及其高尚人格和完美技巧,故又有“诗圣”之称,并被推崇为现实主义诗派的代表。

他与李白并称为“李杜”,著有《杜工部集》。

2、杜甫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登岳阳楼》导学案2,教案设计

《登岳阳楼》导学案2,教案设计

《登岳阳楼》导学案2,教案设计课题古诗二首·登岳阳楼课型欣赏课时1学习目标1.背诵本诗。

2.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学习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探究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风格。

4.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1.激情吟读,整体感知。

2.细心品读,深化感知。

3.背诵积累,巩固感知。

知识构建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

诗人摒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

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相关链接1.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2.写洞庭湖的佳句(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3.岳阳楼的名联:(1)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2)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4)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5)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知识预习说出诗句大意: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_蜀相__登岳阳楼_学案

_蜀相__登岳阳楼_学案

语文科学案序号05 高二年级4班教师:李卉学生______________ 尾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诗五首》(二)把握诗歌情感诗歌抒发的情感(抓住诗中抒发情感的句子):-----《蜀相》+《登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三)鉴赏诗歌【学习目标】(1)首联对柏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1、通过吟咏,读懂诗歌意思,把握诗歌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鉴赏诗歌中的炼字技巧,能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3、体会杜甫借写诸葛亮来抒发的思想情感。

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学习重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懂诗歌意思,把握诗歌内容。

(四)背诗默写鉴赏诗歌中的炼字技巧,能分析它们(个别字)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鉴赏诗歌中的炼字技巧,能分析它们(个别字)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了解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高二语文《杜甫 蜀相》(学生版)导学案设计

高二语文《杜甫 蜀相》(学生版)导学案设计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年级:高二编写:邹海霞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4、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1、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读法指导】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

4、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

【知识链接】(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杜甫(少陵野老):巩县少年——陷身长安——寓居草堂——漂泊夔州——客死湘江。

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

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1)本诗开头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描写有什么作用?(2)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3)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5)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新人教版选修《蜀相》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教案[ 明确目标 ]1、知识和能力:2、过程和方法: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提示:请在明确本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先学先练”活动。

)[ 合作研究 ]1、整体感悟(赏析前提):(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归纳写出):(2)触摸诗人,明确粗心(归纳写出):(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讲堂检查)。

2、品尝研究(专题训练):(1)本诗首联采纳了如何的表现形式?首联在表现形式上是起句设问,对句自答,一问一答中显出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先人评诗经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常常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以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光,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句中的“诗眼” 分别是哪一个字?请联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诗眼”分别“自”、“空”。

(2) “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动听。

由于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没心赏识自然,大好春光只好“空自” 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乏济世英才的感叹。

(3)颈联“三顾屡次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如何的人物形象?以凝练的笔墨归纳了诸葛亮一世的伟绩和才德。

勾勒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经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寄寓了诗人伤时感事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拜仰慕,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概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劳;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志向难施的感触。

(5)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色。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

要求在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在句法构造上一致,同一地点的词语词性同样。

如本诗颔联的出句“映阶碧草自春光” 和对句“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句就是这样。

两句的定语“映阶”、“隔叶” 都是动宾短语,“碧草”、“黄鹂” 都是名词作主语,“自”、“空”是副词作状语,“春光”和“好音”都是偏正名词短语作谓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阁夜》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蜀相》自主学习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拜谒诸葛武侯祠时所写。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

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

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自比被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合作探究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首联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你能读出什么信息?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此诗的境界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4.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5.‚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试概括本诗的主旨。

登岳阳楼自主学习写作背景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

当时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沿江由江陵、公安(今属湖北)一路漂泊,暮冬流寓岳阳(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蕴含着浩然胸怀和沉重痛苦的名篇。

合作探究1.首联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试析‚坼‛‚浮‛的表达效果。

3.从颔联到颈联,诗歌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颔联写的是洞庭湖的雄奇壮观,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这样写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阁夜自主学习写作背景这首七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三峡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也有豪情和超然之意。

合作探究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2.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3、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

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4.尾联有何深刻含义?试作分析。

旅夜书怀自主学习写作背景这是杜诗五律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西川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四月,杜甫的好友、成都府尹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身处孤凄无依之境,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诗人用阔大无垠的夜景衬托深沉滞重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诗人生命的激情正如他笔下奔涌的江流一样澎湃难平。

危樯()沙鸥()合作探究1.综观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后四句抒了什么样的情?2.首联描写旅夜处境,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和意境?3.赏析‚垂‛‚涌‛的表达作用。

探究颔联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关系是怎样的。

4、颈联立意至为含蓄,试说说其立意。

5.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试分析。

6.请将此诗与《阁夜》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知识链接(一)写洞庭湖的佳句1 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岳阳楼的名联:1.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2.上联: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下联: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3.上联:洞庭西下八百里;下联:淮海南来第一楼。

4.上联:四面河山归眼底;下联:万家忧乐到心头。

5.上联: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下联: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三)关于武侯祠的对联A.诸葛武侯祠对联1.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

2.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

3.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

4.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兰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

5.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

6.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7.诸葛亮乘木牛流马持连弩驱吐火木兽创八阵服三国演义群将逍遥子踏凌波微步游北冥于天山折梅摆珍珑会天龙八部众生B.各地诸葛武侯祠题联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题成都武侯祠一对二表三分鼎六出七纵八阵图——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题成都五侯祠三分天下四川地六出祁山五丈原——题成都武侯祠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题山东恒台三贤祠草庐三顾,鼎足三分,不朽当年三义君臣一德,兄弟一心,无双后汉一人——题湖北襄樊古隆中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题四川成都武侯祠佐玄德,破孟德,而后南北三国分鼎生阳都,仕成都,从此东西两地生辉——题山东临沂五贤祠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特笔,三分岂是偏安——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题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题河南南阳卧龙岗宁远楼(四)杜甫其他名句填空会当凌绝顶,《望岳》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朱门酒肉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感时花溅泪,《春望》烽火连三月,《春望》正是江南好风景,《江南逢李龟年》两个黄鹂鸣翠柳,。

《绝句四首(其三)》迟日江山丽,《绝句二首(其一)》新松恨不高千尺,《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尔曹身与名俱灭,。

《戏为六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细雨鱼儿出,。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花径不曾缘客扫,。

《客至》自去自来梁上燕,。

《江村》露从今夜白,。

《月夜忆舍弟》文章憎命达,。

《天末怀李白》《蜀相》《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导学案答案蜀相1、本诗表达的感情是对诸葛亮的敬仰而不是诸葛祠。

全诗着眼点在诸葛亮这个人不在诸葛祠这个地。

杜甫的志向是当一名臣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活。

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可是“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

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政治理想更是完全破灭。

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因此,他瞻仰诸葛祠,着力强调的正是诸葛亮的“贤相”风范,他觉得诸葛亮做的正是他想做的。

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杜甫也要为大唐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切入诸葛亮的政治身份,他希望自己能象诸葛亮一样能“尽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英雄无用武之地,报国无门!所以选此角度来抒发郁闷和隐痛,表达对一代名相无限的敬仰赞美羡慕之情。

这也是以“蜀相”为题而不以“武侯祠”为题的原因吧。

2、最传神的是“寻”字。

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信步由之。

它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深沉的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窦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3、领联的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

“碧草映阶,黄鹤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鹤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物怀人”之意。

另一理解:诗人此时心潮澎湃,完全沉浸在对诸葛亮的怀想之中,外在景物再美丽,黄鹂叫声再美妙,都没有引起诗人内心一丝波澜。

4、准确。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许多人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为了事业和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5、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因为许多人与诸葛亮经历相似,也壮志未酬,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如杜甫,尽管想当贤相,却不得重用,只有仰慕别人的份,因此必然会泪满襟。

登岳阳楼1、手法:虚实交错,今昔对照。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情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沦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

2、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颔联10个字逼真地描写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臵身在这样的诗境,心灵受到震撼,胸襟为之开阔,精神境界得到了提升。

“吴楚东南诉,乾冲日夜浮”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从楼上望去,洞庭湖把祖国东南之地分为两半,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