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x
古代被句的型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受者的句式叫被句。
A上表被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离。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有句法志的被句:1)“于”字句。
用介“于”引行的施者,表示被,即“ +于+施事者”的形式a“ + 于+ 施事者”如:楚王内惑于袖,外欺于。
b“于”字句常用于主与被比的复句里。
如: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
c“乎” (介)的法功能与介“于”同。
2)“ ”字句。
a “ + 施事者 + 及物”,如:(吾子)今赤帝子之。
b“ + 及物”,如:父母宗族,皆戮没。
3)“ ”字句。
前用“ ”表示被,构成“ +”的形式或““ ++于+施事者”a “ + ”如:人皆以侮辱。
b“ +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于君。
c 南北朝后,“ + (主句)”表示“ 我怎”,如“慈父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句)4)“ ⋯⋯所⋯⋯”句。
a“ + 施事 + 所+ ”。
如:先即制人,后人所制。
b“ + 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所。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 (施事者) + ”如:臣被尚召。
信而疑,忠而被流被雨打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意“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代后,至今,“被 + ”。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 ”、“ ⋯⋯所⋯⋯”或“⋯⋯ 所⋯⋯”表被。
介“ ”引行作的施事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状。
例如:⑴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屈原列》)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下笑。
(《伶官序》)⑶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六国》)⑷不者,若属皆且所。
(《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
介“于”引出作的主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
例如:⑸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⑹六皆通之,不拘于,学于余。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
(溥《五人墓碑》⑻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3、用“ ”或“ ⋯⋯于⋯⋯”(“ ”引出作的主者)表被。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
(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还有: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古代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二、“于”字被动句
①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 军) [去掉“于”,变为主动句,意思也完全相反了。] “于”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于”字表示被动 外,还可以引进处所、时间等: ②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 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经过历史考察,
知“败于齐”“辱于楚”中“于”表被动;而“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意思为“西面丢失七百里地给秦国”,非被动。]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己活下来。用“为……见”式。]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古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古汉语成为了现代汉语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本文将会介绍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一、「为」字被动句「为」字被动句是古代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其结构为「主语 + 为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也可以缩略为「主语 + 为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为敌人所困」、「她为寂寞所伤」、「他为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为」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字,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二、「受」字被动句「受」字被动句与「为」字被动句的结构类似,也是「主语 + 受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受敌人所困」、「她受寂寞所伤」、「他受爱所累」等等。
在这种句型中,「受」字表达承受动作的主体。
三、「被」字被动句「被」字被动句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被 + 动词的补语」。
例如:「我被雨淋湿了」、「她被老板批评了」、「他被室友骗了」等等。
与现代汉语中相同,「被」字被动句也是古汉语中最简单直接的被动句。
四、「为所动」被动句「为所动」被动句是较为复杂的一种被动句形式。
它的结构为「主语 + 为所动+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被所动的原因而导致的动作」。
例如:「我为生计所动,远赴他乡」、「她为爱所动,背叛了家人」、「他为名利所动,不择手段」等等。
五、「受所害」被动句「受所害」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受所害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意思是「受到某种伤害的被动句」。
例如:「我受风寒所害,感冒了」、「她受情感波动所害,产生了心理问题」、「他受损伤所害,无法进行正常的生活」等等。
六、「有」字被动句「有」字被动句的结构为「主语 + 有 + 被动词 + 动词的补语」,表示某种状态或情况被动存在。
例如:「我有困难需要解决」、「她有病需要治疗」、「他有债务需要还清」等等。
总结:古汉语中被动句有很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为」「受」「被」三种形式。
4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
3、“见”字句
特点:
①“见”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见”不能直接引入主动者。 ③可以靠“于”字句帮助,构成
“见……于”式,引入主动者。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於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 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 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 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 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 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4、“被”字句
“被”的作用:“被”本身可以表示被动, 后来也可作介词引入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①“被”出现在动词之前。 ②能引入主动者。(逐渐发展的用法)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 齐策》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 记· 屈原贾生列传》
特点:
4、“被”字句
“被”是由动词逐步演变、虚化来表示被动 含义和引入主动者的。被动句中的“被”的 源头是动词“被”,是“蒙受”、“遭受” 的意思。 地少人众,数被水旱之灾。(《史记 · 货殖列传》)
②不能没有施事者。
1、“于”字句
古人在做正反两方面情况对比时,常常一句 用主动,一句用被动,表示被动的那一分句 就用“于”引出主动者。如: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庄子· 山木》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 项羽传》
运用这种句式,主语不一定要出现
2、“为”字句
“为”字被动句式先秦时就常见,战国末期发 展成为“为……所”式,汉以后是它的繁荣 期,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中。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是指句子中的动作或状态是由句子的宾语承受的,而不是由主语执行的句子。
被动句在古代汉语中是非常常见的,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类型。
1. 被动语态:被动语态是最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在被动语态中,动作的承受者成为主语,而动作的执行者则成为宾语。
例如:“这本书被我借走了。
”
2. 使役被动句:使役被动句是指主语通过某种手段使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师罚站了。
”
3. 客观被动句:客观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是不可控的,即无法由人为控制。
例如:“这个城市被地震摧毁了。
”
4. 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是指动作的承受者不是直接的宾语,而是通过介词与宾语相连。
例如:“这个问题被他们讨论了。
”
5. 被动使役句:被动使役句是指主语被迫承受某种动作。
例如:“他被逼着签了字。
”
6. 被动补语句:被动补语句是指主语的状态或性质是由宾语所决定的。
例如:“他被认为是一个好学生。
”
7. 被动副词句:被动副词句是指句子中的副词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这个问题被大家都关注。
”
8. 被动介词句:被动介词句是指介词后面的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老板炒了鱿鱼。
”
9. 被动动名词句:被动动名词句是指动名词作为宾语承受动作。
例如:“他被打了一顿。
”。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古代汉语中存在多种被动句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被动句式并给出例子:
1.被字句式(受事被动):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被"字来表示
动作的承受者,即强调动作的接受者是被动的。
例如:•他被老师打了一顿。
•书被他撕碎了。
2.句式"为……所……":通过"为"字引导施动对象,"所"字引导
动作或状态的表达,表示强调施动者对被动者的行为或状态。
例如:
•他为家人所敬爱。
•这个问题为大家所关注。
3.句式"受到……":通过"受到"引导后接动作的施加者,表示
强调被动者受到了外部行为的影响。
例如:
•我们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这个地区受到了严重的干旱影响。
4.句式"被动词+得+形容词/副词":这种句式中,被动动词后
面接上"得"字,然后加上形容词或副词,表示被动程度。
例如:
•这声音听得清清楚楚。
•他写得很漂亮。
被动句式在古代汉语中使用相对较少,通常在句子中会倾向于
使用主动句式。
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根据语境和表达需要来判断是否使用被动句式。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这种句子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 助表示被动。被动的意味比单用“为”字表现得更加明 显。在先秦古籍中已有少数此例。
⑷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⑴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审应览》 注意:“为……所”式,正如“为”字句,有时动作行
⑹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也邪?《庄子·山木》 ——把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而不被外物当作 物来支配,
那么,怎么会受拖累呢?
古代汉语被动句
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⑻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
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总之,“被”字作谓语动词的状语,它是一个助动词。“被”字的 作用是被动句的标志。“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 如“被侵”——遭受侵犯;“被辱”——遭受污辱;“被攻”—— 遭受攻击。这里的动词性都还很强,还可以把它分析成谓语动词, 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⑶“被谤”由于与“见疑”对举,“被”字 的被动意义就明显一些。例⑷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 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第十七课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的表示法的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
下面具体介绍。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
因此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
例如: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指的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记。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的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的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的介词“于”引进的都是处所。
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
对于这些易于混淆的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
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三、“为”字被动句
“为”字被动句被取代,是因为“为”字表 义复杂,易产生歧义: ①若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 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 涉起义)
四、“见”字被动句
① , 见 。(陈 )
五、“被”字被动句
被:寝衣(被盖)→ →遭受 → →被动 → →覆盖
古代汉语被动句被动句英语被动句日语被动句文言文被动句主动句和被动句英语被动句结构主动句改被动句汉语被动句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在句法结构上同表示主动的句子在形式上没有区别 的表示被动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这类 句子虽然表示被动意义,但由于没有形式标志,所以 不是被动句。如: ①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左传齐桓公伐楚)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宠弟乎?(郑伯克段 于鄢)
“被 ”字句的形成
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冯 諼)[动词性强,带名词性宾语] 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韩非 子五蠹)[廉:正直。带动词性宾语]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
[表被动明显,但仅放在动词前]
④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完
全被动句,引进主动者]
六、复合被动句
①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 子至乐) [刚勇之士被天下人称赞,却不能因此使自
己活下来。用“为……见”式。]
②圣者忧世,周流四方,犹为退士所见讥弹。 (抱朴子外篇正郭)[讥弹:指责。用“为……所
见”式。]
以下两例貌似复合被动句而其实不是: 以下两例貌似复合被动句而其实不是: ③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子公输) [为何不向大王引见我?] 公输) 为何不向大王引见我? 。(汉 ④人主见弄于股掌之上,而莫之知恶。(汉 人主见弄于股掌之上,而莫之知恶。( 徐干《七喻》 君王在股掌上玩弄他] 徐干《七喻》)[君王在股掌上玩弄他]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呈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及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关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目前汉语语法学界探讨较多的是其类型,且讨论得较为简略,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我想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就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荀子王制》——齐闵王被五国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却企图称王于天下。
在“闵王毁于五国”这个句子中,就动词“毁”来说,主语“闵王”是被动者,是“毁”的对象,“五国”是主动者,因而“闵王毁”是“闵王被毁”。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五国”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在“桓公劫于鲁庄”这个句子中,就动词“劫”来说,主语“桓公”是被动者,是“劫”的对象,“鲁庄”是主动者,因而“桓公劫”是“桓公被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
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
笑。
(《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
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
记》
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
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
例如:
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
例如:
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资治通鉴》)
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⒆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⒇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