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歌思想再解读
评曹操_《短歌行》
跌宕慷慨之气。
整首诗灵活运用用典手法,蕴意深刻,情思隽永,以通情达理之态来争取贤才,也充分发挥了诗歌的感染作用。
【诊断意见】习作按诗歌行文顺序一路翻译下来,侧重点不明显,层次性不足。
另外,语言不够精练,论述不够集中。
建议从意象设计、意境氛围、艺术手法、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名句评析、结构布局中选取一到两个角度,写出深度。
标题应突出文章重点,行文使用“总—分—总”结构,明晰分段,突出文学评论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原稿修改升格】引成辞以明志——《短歌行》文学短评当年,曹操平定北方,率八十万大军饮马长江。
若无意外,他即将扫平四海,一统华夏。
酾酒临江,他有感而发,一首热烈豪迈的《短歌行》在他的笔下绽放,由此为我们打开了一道门缝以揣测他内心的世界。
而这门缝的开启,则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推杯换盏、琴歌酒赋之际,曹操却生出些许悲凉—“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一词常用来比喻人生短促,这是汉魏人一向的习惯,也体现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慨叹。
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而曹操却在借酒消愁,乐景哀情,是什么使他如此发愁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句运用典故,将出自《诗经》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句用来隐晦地表达自己渴望贤才的心情,但这种磅礴而热烈的心情却不能被长久地隐藏,被曹操刻意省去的那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与后文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再次将曹操求贤若渴的热情推向了高潮。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再次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4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
曹操含蓄蕴藉地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贤才若来投奔于己,必将以嘉宾之礼待之,极尽礼节招待他。
而贤才与自己之间的君臣关系,也会像鹿与鹿之间相处那样和乐美好,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表明曹操将自己比为高山、深海,才如此虚怀若谷迎接贤才。
最后以“周公吐哺”收束,借周公的典故,既表达了对人才的谦敬,又委婉地流露出其吞吐天下的雄心壮志,气势宏大,意义深远。
解读曹操《碣石篇》-2019年精选文档
解读曹操《碣石篇》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创作了一大批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形成了文学史上独特的建安风骨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这一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创作高潮,打破了两汉辞赋独盛和文人诗沉寂的局面,因而,古代文学史往往把建安划为一个独立的阶段,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开端。
曹操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曹操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写事、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他的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
曹操“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在“仗钺征伐”之际,常常“横槊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军旅诗,在中国军旅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曹操的军旅诗歌,是一部汉末历史剧,兴亡大事,历历在目。
从他的军旅诗歌中,可以看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还可以看到一些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活动的场景、画面,了解到他们的心情和内心活动,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和心声。
其代表作有《蒿里行》、《苦寒行》、《却东西门行》、《步出夏门行》。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也称“碣石篇”。
整个组诗,在思想内容上,叙写现实,反映时事,真实地记录了建安十一年秋八月曹操东征,遣乐进、李典讨管承,又遣于禁斩东海昌?,至建安十二年春二月还邺的过程。
曹操作诗为文,本于实感,重视现实,堪称“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在艺术风格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既有叙实、写景,又有借景抒情、托物寄兴,集中体现了曹操诗歌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以及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特征和思想。
一、仕途秉笔。
反映时事《碣石篇》分为“艳”辞(序曲)及“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亦作“河朔寒”)、“龟虽寿”四章(解)。
“艳”辞是前奏曲,相当于后来词曲的“引子”,与正曲四章不同,可能本是用散文形式写的序,后来合乐时用做艳,为迁就乐调而改变了原句逗。
论《短歌行》的“意脉”和“节点”
论《短歌行》的“意脉”和“节点”一、概述《短歌行》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
其中第一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第二首诗借礼赞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坚守臣节的史事,申明自己只有扶佐汉室之志,并无代汉自立之心。
全诗运用比兴的手法,达到了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曹操在其政治和军事生涯中,一直重视人才,善于招揽和任用各种人才。
这种重视人才的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短歌行》作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更是通过其独特的“意脉”和“节点”,展现了曹操复杂而深沉的思想情感。
本文旨在通过对《短歌行》的深入解读,探究其“意脉”和“节点”的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
1. 简要介绍《短歌行》的背景和作者曹操。
《短歌行》是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曹操所作的一首诗。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之一。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杰出成就,曹操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其诗作以豪放、深沉、质朴而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短歌行》是曹操诗歌中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曹操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考,创作了这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感悟的诗作。
《短歌行》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展现了曹操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英雄理想的追求。
2. 阐述“意脉”和“节点”在诗歌分析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分析中,“意脉”和“节点”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这两个术语的含义。
意脉,指的是诗歌中情感、思想或主题的脉络,是诗人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
节点,则是诗歌中的关键点或转折点,是意脉的连接点或高潮点。
在《短歌行》这首诗歌中,意脉和节点的分析尤为重要。
曹操诗歌贡献论文
浅谈曹操的诗歌贡献摘要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贡献是是无与伦比的、卓越的、伟大的。
是“第一次”的,也是沿续至今的。
关键词浅谈曹操诗歌贡献曹操在政治、军事上拥有极高成就,文学创作上,亦绽放光芒。
两汉时期,文人对乐府诗不太重视,写作的乐府诗不多,署名的更少。
而曹操却对乐府诗情有独钟,着力创作,现存曹操诗二十多首,全是乐府诗。
他继承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借乐府旧题创写新内容,以当时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写时事,抒胸怀,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曹操对中国诗歌的贡献,是“第一次”的,也是沿续至今的———曹操的乐府诗虽然也有成功的五言诗和杂言诗,但成就最突出的还是四言诗,曹操的四言诗打破了汉代重骈偶和每隔八言要叶韵的常格,用韵自由,同时注入时代的重要内容和个人独特的审美情思,使四言诗这种旧诗体再次大放光彩。
曹操的诗分为抒情咏怀诗,社会写实诗,政治诗及游仙诗四类,钟嵘评之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说明他的诗风格古朴直言,悲凉沉雄,豪迈之气洋溢,情感真切,积极进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曹操“第一次”把性质复杂甚至矛盾、对立的思想感情引入诗歌,并且成功地使它们在保持各自性质,形成矛盾的同时,又和平共处于同一首诗中,也就是同时处于一个整体之中在曹操之前,包括屈原的诗,每首诗中思想情感的性质都是同一的,单一的,怨就是怨,喜就是喜,悲就是悲,爱就是爱。
中国的诗歌和中国的文学,是到了曹操才能够同时具有性质不同甚至矛盾的思想感情的。
这个贡献,通俗地说,是丰富了中国诗歌和文学的容纳和表现能力,从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的另一首代表作《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曹操《短歌行》读后感
曹操《短歌行》读后感范文精选篇一:《短歌行》读后感接下来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来到我这里,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合作的。
总之,诗人引用古诗自然妥贴,宛如己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心愿。
“明明如月”以下八句为第三节,这八句是对前两节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
也就是说,从“明明如月”开始的四句说忧愁,强调和照应第一节;从“越陌度阡”开始的四句说礼遇贤才,强调和照应第二节。
如此强调照应,使全诗有低昂抑扬、反复咏叹的效果。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说,天上的明月何时才会停止运行呢?比喻意是,我求贤如渴之心有如天上的明月,天地人共鉴,这颗心是永远不会止息的。
最后“月明星媳以下八句为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笔墨,也有比喻的深意。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
诗人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到我这边来。
最后“周公”四句画龙点睛,明明白白披肝沥胆,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这话似也表达诗人心情。
总的说来,这首诗巧用典故和比兴的手法.像曹操的其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一样,主要是他当时渴求实现政治理想的一种曲折反映。
然而这种政治性的东西完全熔铸在抒情艺术当中,以情理景完美统一的方式表现出来了。
篇二:《短歌行》读后感曹操的这首《短歌行》大概可以纳入中国古诗歌名篇的范畴了,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骚客解读。
虽然大家都引经据典地咬文嚼字,但大多解读都不着边际。
这主要是受制于解读者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不高之故,可以说是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了。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四首》教学反思1基本设计:以“诗”字入手,让学生明白“诗言志”;切入到《观沧海》,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这首诗“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读诗歌,从读准字音到把握情感渐次进入分析;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诗中体现的曹操情感包含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也包含面对无边无际的空间和无始无终的时间而产生的渺小之感,当然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曹操虽然感受到这种人生的短暂和人的渺小,但正视现实,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压挑战的勇气,感受曹操的昂扬奋发和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在此基础上,用一节课时间引导学生去自读《次北固山下》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之情”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后文则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来写钱塘湖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思考的;第三课时则比较阅读《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去阅读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思想,从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总体上,引导学生理解“诗言志”,学会从文本中寻找理由支撑自己观点,训练学生的语感,并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文化。
课基本上都是按照设计的思路进行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不少亮点可值得借鉴。
如在把握《观沧海》情感时,学生在回答“为何你要这样读”时,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让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这本是我以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
再如在讲《秋思》一诗时,学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风”“瘦”等词语,点出本文最主要的情感是思乡,也有学生指出“小桥流水人家”富有诗情画意,但在这里可以与其他景物联在一起,以家的感觉勾起作者的思乡之情,确有独到之见。
诗歌少不了朗读,学生在充分体会了作者的情感后,能有感情地配乐诵读。
自己对这几堂课感觉比较满意的地方有:首先是在开始时把这四首诗的阅读放到如何去读古诗的背景下去读,不为教诗而教;第二是能结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学生对曹操在《观沧海》中的豪迈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强调;第三是结合刘勰、钟嵘、王夫之等人的评价来引出“苍凉慷慨、建安风骨”的特点;第四是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能进行比较阅读,并引用钱钟书的“盖生离死别,契合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选择黄昏这个时间的原因,有助于对课文更深入地理解;第五是学生学习气氛比较浓,课堂思维活跃。
曹操:中国诗歌的真正开创者
曹操:中国诗歌的真正开创者中国自古被称为“诗国”,也就是说,是诗的国家,诗的国度。
这并非是浪得虚名,上下五千年,从先秦《诗经》开始,辉煌的和不怎么辉煌,以及不辉煌但也是诗的诗篇,真正是难以计数。
再加上广义的诗———西方文艺理论中的“诗学”是指整个文学的,也就是说,“诗”是“文学”的同义词———赋、散文等等,那就更是如海水,如繁星,多得只能让人望洋兴叹望天兴叹了。
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我们中国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确实是人类文明的源头之一;说明我们的祖先在任何历史年代、历史条件下,都是像海德格尔心驰神往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于此大地上……诗多,那么诗人肯定就多。
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呢?马克思说:“诗人是一种怪人,必须要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我理解,马克思这儿所说的“诗人是一种怪人”的“怪”,不是刁钻古怪的怪,而是一个褒义词,“怪人”就是超出于常人,不能用常人的标准去衡量去要求的人。
如果我这个理解不错的话,那么中国自古至今,这样的“怪人”的数量,应该是世界第一。
这表明,中华民族自古至今都是拥有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
中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诗人这样的“怪人”?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界定“诗人”这个概念。
广义的,凡是写诗的都是诗人。
狭义的,有文学自觉意识与个体自觉意识并且写诗的才是诗人。
应用广义的标准,《诗经》产生之前就有诗人了;应用狭义的标准,则是在汉末和魏,文学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时代,诗人们有“三曹”,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阮、应、刘桢。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时间是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
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指的是从汉献帝建安时代到正始文学之前时代的文学(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从公元240年到公元249年。
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那是个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天下大乱,群雄纷起的时代。
那又是个什么样的文学时代?慷慨悲凉,中国文学真正开端的时代。
曹操诗歌新探——以“新历史主义”为视角的解读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前言 (2)一、曹操诗歌研究现状 (3)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4)三、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论 (5)四、批评实践 (6)1、曹操诗歌的创作背景 (6)2、“复杂的、人所公认的创作成规”:对乐府诗形式的继承与发扬 (7)3、流通中的“社会能量”:“尚通脱”的社会风气 (8)小结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3)曹操诗歌新探——以“新历史主义”为视角的解读学生:赵晨光指导教师:李建国教授教学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摘要:本文对曹操的诗歌文本进行新历史主义解读。
从新历史主义出发,笔者认为曹操是一位高明的商讨者,他善于把广泛“流通”于各类文本中的“社会能量”集中于其诗歌作品这种审美文体中。
比如,曹操继承与改造了自秦汉以来的乐府诗,将其发展到新的高度;同时曹操又受到了当时士大夫群体中尚标新立异、通达脱俗、不拘小节的社会风尚影响,受此影响下创作出一种“尚通脱”的诗风:即重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的抒发,不拘泥于任何一种文化话语与文学体式,不虚伪,不做作。
关键词:曹操诗歌新历史主义批评商讨者汉乐府诗“尚通脱”English Abstarct:In this paper, a new historicism reading cao cao's poetry text. Acording to new historicism, the author thinks that cao cao is a brillant negotiator, he is good at the "flow" widely in all kinds of "social energy" in the text, to focus on the aesthetic style of his poetry works, cao cao inherited and transformed the poems sinc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e development to new heights; Cao cao and the era is the ethos of "tong ren" word, in this context to create a "shang tong tuo" literary style: namely, attach importance to express their inner real feelings, not false, not artificial.Key word:cao cao's poetry new historicism negotiator han poems advocating tong tuo前言曹操,这样一个对于中国历史有着重大影响,但千百年来褒贬不一,至今未能盖棺定论的人物,历来是中国的文史哲研究者永恒的兴趣。
短歌行的现实意义
短歌行的现实意义
《短歌行》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首诗表达了曹操对天下贤才的渴求,可以激励现代人积极向上,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才都是一个国家或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
曹操在诗中展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这启示现代人在职场或社会中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诗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表达了要效法周公瑾,以礼招致天下贤才,可以启发现代人重视人才,以礼待人。
这告诉我们在职场或社会中要尊重他人,尤其是那些有才能的人。
同时,要注重团队合作,以礼相待,共同推动事业的发展。
此外,这首诗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以及曹操的忧国忧民之情,可以启发现代人关注社会问题,为国家担忧。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诗中感受到曹操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忧虑。
作为现代人,我们也应该关注社会问题,为国家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短歌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还蕴含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和智慧。
通过阅读和品味这首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为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帮助。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
曹操的诗歌人生心得体作为社会动荡变革的见证者,曹操与其他魏晋文人一样,有着浓郁的悲情文艺心理,其诗歌也展现着浓厚的“悲凉”意蕴。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余首且皆为乐府诗。
曹操的这些诗歌普遍继承了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新精神,其诗歌无论反映民生还是抒发自己的理想,都充满了浓厚的悲戚之感。
曹操诗歌悲凉意蕴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确实使曹操产生了无尽悲情,二是因为汉末普遍流行“以悲为美”,文艺审美倾向于悲凄美、悲凉美和悲壮美。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围绕曹操诗歌作品,探寻其创作中的“悲凉”意蕴所在,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解读曹操诗歌创作中的主体思想特征,以期对曹操的创作悲情和当时以悲为美的创作审美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
一、悯时伤乱之悲凉曹操身处的汉末时期,是一个黑暗动荡、豺狼当道、民不聊生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中的百姓除了要面对冷酷恶劣的自然环境,还会受到战乱的侵扰。
此时的文人志士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其建功立业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甚至身家性命也难以保障。
在此状态下,当时的文人普遍关注社会现实,并在其创作中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对百姓民生的强烈关怀。
曹操同样如此,汉末的四处战乱、满目疮痍让曹操“断人肠”,让其“心多叹怨”。
从曹操的诗歌中可以发现,他对百姓流离失所、天下大乱的现实的悲叹。
曹操是一个有着宽阔胸襟、希望社会太平的人,比如《对酒》一诗中,曹操描绘了他理想中的太平社会。
然而,社会现实却与其理想截然相反,皇室衰败、帝业崩溃,奸贼作乱、民生艰辛,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曹操难以释怀,预算不可避免地为其诗歌创作带去了浓厚的悲叹之情。
例如在《蒿里行》一诗中,曹操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看到的是“生民百遗一”,这种恶劣社会现状使其满腔忧愁,心情沉闷,让其诗歌充斥着浓浓的悲凉色彩。
曹操在《薤露行》一诗的前两句中,就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述了出来,悲凉气息于开头便涌现了出来。
然后曹操将社会动荡的原因简明扼要地说了出来,表达出自己的态度。
短歌行-曹操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
短歌行-曹操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短歌行-曹操原文翻译及赏析短歌行-曹操原文翻译及赏析短歌行-曹操原文:短歌行曹操〔两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①当:临。
②几何:多少。
意思是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
③去日:过去了的日子。
④这句对应首句,表达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更应慷慨高歌,只是苦于忧思重重,难以释怀。
⑤杜康:相传是古代最早的造酒人,此处代指酒。
⑥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衿,衣领。
⑦悠悠:形容忧虑不断。
借用《诗经·郑风·子衿》里的诗句,表达对贤才的思念。
⑧但:只。
君:指贤才。
⑨沉吟:指低声吟咏《诗经》中的《子衿》一诗。
⑩呦呦:鹿叫声。
⑩苹:艾蒿。
?鼓:弹奏。
B掇:拾取。
此句意将贤者比为高空明月,可望而不可即,喻指人才难得。
?越陌度阡:指贤士远道而来。
陌、阡,田野中纵横交错的小路。
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枉用:指贤士屈尊相从。
存:问候。
⑩契阔:久别。
谈燕:欢饮畅谈。
燕通“宴”。
?乌鹊:乌鸦。
8吐哺:热情接待,不敢怠慢。
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
四归心:心悦诚服地归顺。
短歌行-曹操拼音解读:duǎngēhángcáocāo〔liǎnghàn〕duìjiǔdānggē,rénshēngjǐhé!pìrúcháolù,qùrìkǔduō。
kǎidāngyǐkāng,yōusīnánwàng。
héyǐjiěyōu?wéiyǒudùkāng。
《短歌行》
结构布局
结构严谨
《短歌行》的结构严谨,布局合理。曹操通过巧妙地运用典故、比喻和象征等手法,将诗歌的主题思 想贯穿始终,使得诗歌更加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层层递进
《短歌行》的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曹操在诗歌中先表达了对人才的渴望和思念,再展现了自己的抱 负和决心,最后抒发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切,使得诗歌更加具有情感上的层次感和深度。
本次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在研究过程中,对于某些 细节的把握不够准确,需要进 一步加以考证和研究。
对未来的展望
研究方向
未来对于《短歌行》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其文化内涵、艺术风格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全面挖掘其价值和意义。
研究重点
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作品的深层解读和比较研究上,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或文化现象的比较,更加深入地理解其独特价值和意义。
研究前景
随着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短歌行》的研究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在文学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价值,为学术界提供更多的 研究成果和贡献。
THANKS
感谢观看
作者生平
01
作者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 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 文学家。
02
他曾在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乱 世中统一北方,并积极推动文 化教育和社会改革。
03
曹操亦善诗文,尤长于四言、 五言诗,风格豪放、意境深远 。
创作背景
01
曹操在平定乌桓、统一北方后,面对新的政治形势和人生处境 ,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要点三
对个人成长与启示
《短歌行》表达了曹操对人生的感悟 和追求,其中的豪情壮志和积极向上 的人生态度对个人成长也有一定的启 示作用。
《燕歌行》课文解读
《燕歌行》课文解读《燕歌行》是中国唐代文学家曹操的一首诗歌作品,以描绘北方战事为主题,通过诗人的笔触展现了战场上壮烈的景象和军人的英勇。
本文将对《燕歌行》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中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与历史背景的关联。
一、《燕歌行》的意境《燕歌行》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意境,表现出一个战争时代的壮丽景象。
诗人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开篇,直接刻画出在东北战场上战事频发的景象。
紧接着,“战士军前半死生”、“武皇开边意未已”等句子揭示出战场氛围的凛冽和军人的顽强精神。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描写手法,给人带来浩渺壮丽的感受。
例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风猎猎吹衣带,冰河冻结无人行”等描写自然景观的诗句,勾勒出北国寒冷的气候,营造出一种静谧和冷峻的氛围。
二、《燕歌行》的修辞手法《燕歌行》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是形象描写,通过“汉家烟尘”、“黄河远上白云间”等具象化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其次是对比手法。
诗中使用了多种对比手法,如将“孤城”和“万仞山”放在一起,并且强调北方的荒凉和寒冷,使得战场的惨烈和军人的顽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再次是倒装手法。
诗中多处运用了倒装表达的手法,如“高冠陪辇下,驱毂振寒辰”等,使诗歌的语言更具有韵律感和古典风情。
最后是排比和反问。
在诗中,“昔试关河连营苦,今为羌胡过雪山”、“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等排比句和反问句的使用,使整首诗更加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战场残酷现实和军人牺牲精神的思考。
三、《燕歌行》与历史背景的关联《燕歌行》描绘了唐代初年北方边塞地区的战争景象,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唐初的时候,北方边境长期遭受着来自突厥、回纥等民族的侵扰,而唐朝政府为了稳定边境,需要大量的军力进行防御和战斗。
曹操以其亲身经历以及对北方战争的观察,写下了这首描绘北国战事的《燕歌行》。
曹操通过《燕歌行》将他与北方军民的生死与共、壮烈奋斗的经历表达出来,展现了军人们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
知人论世与诗人心境的探寻
知人论世与诗人心境的探寻作者:***来源:《课外语文》2024年第07期★深入解读诗人的心境,是深层次研究古诗内涵和体会古诗精神的重要内容。
《观沧海》是曹操的代表诗篇,其创作背景为曹操北征乌桓时期,乌桓之战是曹操为彻底剿灭袁绍一族,派遣大将张辽出征乌桓,并再一次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
它巩固了后方,为曹操后期军事调配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乌桓之战的胜利,所以激发了曹操的征战与统一信心。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解读《观沧海》去更客观地了解曹操,多维度剖析曹操在作诗期间的心境,提炼其中的知人论世心得。
一、知人论世,剖析古诗底蕴读懂诗人心境,剖析古诗中的底蕴,从知人论世角度出发,以古诗为载体对抒情主体进行品鉴。
正所谓“诗而有境有情,则自有人在其中”,古诗中包含着诗人的思想与修养、生平与品格,因此可以对古诗底蕴进行剖析,去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
曹操作为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世人对曹操的评价体现出多面性,其中曹操的政治才能、军事才能、文学才能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读曹操的《观沧海》可以发现,“东临碣石”中的“碣石”包含着“求仙问道”的底蕴;“碣石”的出现,映射着曹操登山期间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环境。
关于“碣石”所涉及的文化元素可追溯到“大禹治水”,“碣石”又被称为“龙尾”。
碣石位于当时的燕山,寻找碣石的路程途经岐山、恒山等,其龙尾形栩栩如生,给人以大陆尽头之感。
大禹发现“碣石”后,为其命名“楬橥”,并标志为陆地边界。
随着历史的发展,“楬橥”逐渐成为“碣石山”,此变化可通过《史记》中的《天官书》篇得以验证。
通过对史书的梳理可以发现,碣石山在地理文化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深层次剖析“碣石山”,其文化底蕴还包括很多传说。
其中广为人知的便是“古孤竹国”的创建,穿过茫茫大海,人们发现烟波浩渺区域赫然出现了“仙山”,此“仙山”正是“碣石山”。
正因为此传说,访仙问道者不断探访碣石山。
由此一来,“碣石山”的访仙问道文化持续盛行,奠定了其“神岳”的地位。
曹 操《短歌行》教案设计
曹操《短歌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兴等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之美。
4、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用典、比兴等。
2、教学难点(1)对诗歌中用典的理解和把握。
(2)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经典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片段,引出《短歌行》。
(2)提问学生对曹操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曹操的生平,包括他的政治、军事成就等。
(2)讲解《短歌行》的创作背景,即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渴望招揽人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味。
4、诗歌解读(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提问:诗歌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情感和愿望?(3)探讨诗歌中用典的句子,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解释其典故的出处和含义。
5、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朝露比喻人生的短暂。
(2)探讨诗歌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
6、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曹操在诗歌中展现的形象与你之前对他的印象有何不同?(2)让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借鉴曹操的求贤精神?7、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题、艺术特色和学习重点。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7篇)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沧海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观沧海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试论曹操诗歌之抒情意象
摘要:意象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有机契合,客观物象一经注入诗人的主观感受便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是形成诗人风格的关键因素。
曹操诗风雄浑古朴,慷慨豪迈,其抒情意象的选取与诗人的风格相符相生。
本文拟从曹诗意象境界阔大、雄壮遒劲、淡拙古朴三方面来解读其诗的风格。
关键词:曹操诗歌;抒情意象;阔大;雄壮;拙朴所谓意象,即指诗人的主观情志与客观物象的有机契合。
《文心雕龙·物色》如此论及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机,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即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1]一般来讲,诗人具有什么样的主观情志,他就必然选择与之相应的意象来表达,而客观物象一经注入诗人的主观感受便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这是形成诗人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
魏武帝曹操雅爱诗章。
其“御军三十年,手不释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文章”。
[2]据今人傅亚庶校注的《三曹诗文全集译注》载,曹操诗歌计三十首,其中散佚及残存五首,完整流传的二十五首。
曹操诗歌抒情性强,二十余首诗篇篇言情咏志,意境雄浑,慷慨豪迈,开创建安诗风。
统观曹操诗歌,其抒情意象的略貌取神与创作主体所追求的风格相符相生。
一曹操诗歌抒情意象首先表现为意境的阔大。
相王之尊的曹操不仅具有诗人的天赋,更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远见和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
如此宏大的心志体现在其诗歌中自然有与众不同的大家风范,其抒情意象也带有阔大而深广的特点。
其诗歌意象阔大表现为取材重大。
曹操生活在汉末动荡的年代,社会的混乱、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分裂,必然触动政治家兼诗人的曹操。
他的诗歌题材常常与政治、战争、民情等重大社会问题相联系。
诗人总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时间的长度和空间的广度加以升华和提炼,其意象总能反映出整个社会生活的画面,或生活中最本质的部分。
《薤露行》中“贼臣持国柄,杀之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表,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阳城,微子为哀伤”描写了董卓焚城,胁试论曹操诗歌之抒情意象张彩秋(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做了关中王也是合乎约定的事,况且入关后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杀人及盗抵罪。
浅析曹操之《短歌行》
浅析曹操之《短歌行》摘要;《短歌行》作为曹操的代表作,充分表达出其对人生的感悟。
曹操的作品中多是反映政治家的抱负和热情,他继承了《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但又有他自己的创造。
《短歌行》为曹操晚年的作品,抒发了曹操感叹人生苦短,但又极度渴望广招贤士、建立丰功伟业的宏图大志。
作为建安时期诗歌的代表作,《短歌行》以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风格。
关键词:短歌行,曹操,诗歌,贤士一、《短歌行》创作背景《短歌行》创作于曹操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
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席大宴诸将。
酒至兴处,他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短歌行》。
二、《短歌行》的意象描写和节点在全诗的宣接抒情的各章中,第一章四旬,是最为统一的,“苦”作为意象描写的起始点,其功能是为整首诗定下基调。
从性质上来说,是忧郁的;从情感的程度来说,是强烈的。
接下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把二者结合起来,把生命苦短的感“慨”变成雄心壮志的“慷”,就从实用理性的层次,上升到审美情感的层次。
苦和忧本是内在的负面感受,而慷慨则是积极的、自豪的姿态。
将忧苦上升为豪情,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突破;这在曹操所属的建安风格中,是有标志性的。
在《古诗十九首之十三》中写道“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这一首,在意象的两个方面和曹操可能是巧合的。
一是“年命如朝露”,和《短歌行》相比,不但感知生命苦短是一致的,而且喻体“朝露”也是一样的。
二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把苦闷与“酒”相联系也是一致的。
但是,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意脉,却是不一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8月社科纵横Aug,2004总第19卷第4期SOCIAL SCIENCES RE VIE W VOL.19NO.4曹操诗歌思想再解读马得禹(甘肃联合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内容摘要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通读曹公诗歌,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他的诗歌总体上体现了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政治家的恢宏气魄,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并热情歌颂了历史上杰出人物,抒发了慷慨悲凉之情。
关键词曹诗 思想内蕴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4)04-0109-02曹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对他的评价,在历史上颇多争议的是他在政治上的功过是非,而在文学上基本都持肯定态度。
曹操在繁忙的军旅生活中,!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曹丕说:!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汉末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
顾实认为:!曹操是建安第一诗人,三国第一英雄,中国史中罕见的豪杰。
∀&他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当数诗歌。
曹操的诗现存二十余首,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一脉相承。
通读曹公诗歌,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蕴,以诗歌这一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试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关心民生疾苦的崇高精神∋薤露(、∋蒿里(以汉末大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为题材,反映了当时风云变幻的社会现实。
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2)正月,东方州郡起兵讨伐董卓,董卓焚烧洛阳,胁迫天子,百官和百姓数万口西迁长安。
∋薤露(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
在这首诗当中,曹操对何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亦已先受殃。
∀又写董卓趁乱操持国家权柄,自封太尉,续进为相国,随之逼宫杀帝,焚烧洛阳,汉朝四百年的帝业由此倾覆,帝王的宗庙也在烈火中焚毁,!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尤其是这首诗写到在这次西迁过程中,长途跋涉,一同随行的老百姓哭声不止,一片凄惨景象:!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而面对这种惨象,他结尾写道:!瞻彼洛城郭,薇子为哀伤。
∀他将自己的百感交集凝聚在这十字之中,体现出深沉的悲愤之情。
曹操以!哀伤∀的心情描写他们的苦难,蕴含着对广大人民的同情。
这种同情尤其在∋蒿里行(之中表现得尤为深刻,其中后六句:!铠甲生虮虱,万姓已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陈祚明说:!∋薤露(老笔直断,禾黍之思,不须摹写,而悲感填胸,此第一高手。
∀)方东树认为:!∗铠甲+四句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
∀,这两首诗是写真事,抒真情。
被锺惺称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度关山(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如开头第一句:!天地间,人为贵∀。
在他取得国家的操纵权之后,他的确也做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事情。
如他的屯田措施,打击豪强,击败外来侵略等。
作为现实的统治者,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同情民疾,这种精神的确是崇高的。
∋苦寒行(、∋却东西门行(反映在行军用兵途中,将士们艰苦奋战的情形,也深切地表达了他对广大士兵们的同情之心。
∋苦寒行(作于建安十一年(公元206),曹操平定了冀、青、幽三州,即乘胜进军并州,去消灭袁氏的另一股残余力量...袁绍的外甥高干。
这首诗写进军途中的情形,以!苦寒∀为中心,写隆冬季节太行山区艰难之行军,诗中描写了险峻的道路,荒凉的环境,严寒的气候。
在这种情况下,也写出了内心的反映,!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诗人曾一度想回师东方,但是为了统一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他能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末尾写到!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表现出对战士们的同情,同时又把这场艰苦行军同西周初的周公东征相比拟,透露出诗人必胜的自信心。
陈祚明说:!∋苦寒行(写征人之苦,淋漓尽情,军调高古,正非子恒兄弟所能及。
∀/王夫之曰!绝好。
∀0∋却东西门行(描写在战争岁月里,将士怀念故乡的心情,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作为一个战争的发动者,他能够将战争之苦体会得这样深刻而且与一般士兵产生共鸣,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是真情的流露,人性的表达。
二、政治家的恢宏气魄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理想在其诗中有所体现,集中在∋度关山(和∋对酒(两首诗中。
∋度关山(所表达的政治思想是:国家统一,君主贤明:!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执法公正,民人不争:!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百姓安乐,五谷丰登。
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又肯定了分封制和井田制,非议后人!改制易作∀。
以及举了历史上的虞舜、伯夷、许由等都是为了恢复已被破坏的封建秩序,实际上是一种对统一的渴望。
陈祚明说:!∋度关山(莽莽有古气。
∗嗟哉+四句,造感慨然,末语便欲笼盖四海。
孟德作用出申、商。
∗有燔丹书,言非功不赎罪。
+∗舜漆食器,一段言俭。
许由推让+句,不与人讼曲也,一以严毅行之。
∗兼爱尚同+,正是虽亲者亦不假借耳。
其造国之大概尽此矣。
∀1∋对酒(则描绘了一幅他理想中的太平盛世的图景。
在他所描写的社会里,君王、诸侯、官员司吏都像父兄对子弟一样爱护百姓:!子养有若父与兄∀。
社会上,人们都讲礼让,没有争讼和犯罪,五谷丰登、人民殷富。
可见曹操的这种理想社会是非常文明的乌托邦,实现起来何等的困难,但作为一个正为之奋斗的政治家来说,能设想出这样一幅未来社会图景,真可谓有恢宏之气魄。
三、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109∋短歌行(其一,∋善哉行(其三,游仙诗都表达了他对贤才之渴望和统一天下之雄心。
作为现实的统治者,仅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是难以实现统一的,曹操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知人善任的统治者,他任用人才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当然他对人才的任用是为了帮助他完成统一大业。
如其∋求贤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也。
!孟公绰为赵、魏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鱼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
马上得天下的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
所以,当此!月明星稀∀ !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之时,不禁一吐其求贤若渴之情了。
∋短歌行(最后四句将自己比成周公,以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的求贤之心自比,同时表达了在贤才的辅佐下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善哉行(其三是∋短歌行(有力的补充。
如果说∋短歌行(所表达的是作者求贤过程的良苦用心,那么∋善哉行(其三则是当得到贤才之后对他们的盛情款待。
不管是枉驾屈尊,还是相敬如宾,但是作者还是有些担心,如!慊慊白下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实际曹操身边得到了一些贤才,如荀,郭嘉、荀攸等人,但也未能得到一些贤才,如关羽、诸葛亮等。
曹操所谓的贤才始终未能尽得,也就是没有实现他的愿望,于是他在幻想的境界中去寻求,这些思想完全体现在他的游仙诗之中。
曹操的游仙诗有∋气出唱(、∋陌上桑(、∋精列(和∋秋胡行(。
曹操所写的神仙虽然是幻想中的人物,但他们和人间一样过着各种生活,只不过他们的本领比世人高超,正是由于这一点,曹操才向往他们,希望能和他们一样,甚至能使他们为己所用。
朱嘉征说:!∋秋胡行(歌∗晨上+,思治也,武帝有大一统之志,尔时三分之业已定,自苦年力不逮,是其遗恨。
读∗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爱时进趣,将以惠谁+,寄托益远矣。
∀ ∃黄节也说:!∗去去不可追+,叹三老之不为用也。
∋魏志(建安十九年,十二月乙未。
令曰:∗有行之士,未心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此诗作于二十年三月,盖有求贤之意。
∀ %四、咏历史人物,抒慷慨之情∋短歌行((其二),∋善哉行(其一热烈地赞颂了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中有历代圣王古公父、太伯、仲雍、姬昌等,有圣贤如伯夷、叔齐、孔子等,还有贤相如仲山甫、管仲、晏子等,及春秋时期的霸主如齐桓、晋文等。
作者对这些历史人物都大加赞赏,在∋短歌行(其二中写道!周西伯昌,怀此圣德。
∀!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
∀∋善哉行((其二)有!古公父,积德垂仁∀,!太伯仲雍,王德之仁∀,!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两首诗中所歌咏的这些圣君、贤相、圣人们各有其所长,而曹操都很仰慕他们。
可以看出,曹操也向往自己成为兼这些人品行及才能于一身,也就是说在歌咏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也是自我述志的一种表现,但同时对他们的各自缺限也进行了批判。
他对历史的观察是非常敏锐的,并善于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咏史诗是通过歌咏历史人物来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的,也就是说他所歌咏的历史人物无不有作者的影子。
∋步出夏门行(则是直接抒发自己慷慨之情的。
这组诗的写作时间大概是他北征乌丸胜利归来的途中。
整组诗的基调是由慷慨、悲凉到积极进取。
∋观沧海(通过写景来抒发诗人宏大气魄和豪迈情怀的。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的广阔无垠正是诗人宽大襟怀的象征。
∋冬十月(和∋河朔寒(通过描写河北的风土人情,对土地荒芜、百姓贫困和由此引起的社会不安感到忧虑。
如!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甚有悲凉之意。
∋龟虽寿(将自己的豪情壮志提升到了顶峰,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纵观曹操诗篇围绕著作者一生的政治生涯,流露出作者的政治观点、政治理想,以及个人之情怀,如陈祚明所说: !孟德所传诸篇,虽并属拟古,然皆以写己怀束,始而忧贫,继尔悯乱,慨地势之须择,思解脱而未能,之词,数者而已。
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越。
细揣格调,孟德全是汉音,丕、植更多魏响。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孟德欲为三代以上之词,劣乃似汉;子桓兄弟取法于汉,体遂渐论矣。
曹孟德诗如摩云之雕,振翮捷起,排炎烟,指宵汉,其四翔抉摇,意取直上,不肯作下复高,作起落之势∀ &。
诗歌始终伴随着这位英雄的一生,将他的政治理想,对人生的感叹,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对历史人物的思慕,对贤才的渴望一寄于其诗,他不但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他继承汉乐府叙事手法,将诗歌的现实主义又推向了一个高峰,他继∋诗经(后又能圆熟地用四言诗来抒情言志,他在文学上的贡献绝不亚于他在政治上的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