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合集下载

《桃》李渔文言文翻译

《桃》李渔文言文翻译

原文(李渔《闲情偶寄》)桃者,春日之花也。

其色鲜红,其香馥郁,若置之案头,则令人心旷神怡。

其叶翠绿,如碧波荡漾,与桃相映成趣。

桃之实,甘美可口,食之可疗疾,故人皆喜食之。

译为白话文:桃树,是春天的花朵。

它的颜色鲜艳如同火焰,香气浓郁如同花香,如果把它放在案头,就会让人心情愉悦,精神焕发。

它的叶子碧绿如翠波荡漾,与桃花相互映衬,别有一番情趣。

桃子的果实甜美可口,吃了可以治病,所以人们都喜欢食用。

【原文】桃之种植,须择地而居。

土宜深厚,则根深蒂固;水宜清澈,则枝繁叶茂。

若植于砂土,则根易动摇;若植于污浊,则叶易枯萎。

种植之时,宜春月之望后,此际天地之和气,最宜桃树生长。

栽植之法,先用铁锹深掘土坑,坑深一尺,宽三尺,然后以水灌之,待水干后,取桃苗置坑中,覆以土,拍实,使根与土相接。

灌溉之水,必用清洁之水,不可用污水。

桃树忌风,故宜避风之处种植。

译为白话文:种植桃树,需要选择合适的土地。

土壤要深厚,这样根系才能稳固;水源要清澈,这样枝叶才能茂盛。

如果种植在沙土中,根系容易动摇;如果种植在污水中,叶子容易枯萎。

种植的时间,最好在春季的月圆之后,这时候天地之间的和气,最适宜桃树生长。

种植的方法,首先用铁锹挖一个深一尺、宽三尺的坑,然后用水浇灌,等水干了之后,将桃苗放入坑中,覆上土,踩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相连。

灌溉的水必须是干净的水,不能使用污水。

桃树害怕风吹,所以应该在避风的地方种植。

【原文】桃之管理,宜勤不宜懒。

春则浇灌,夏则除草,秋则施肥,冬则剪枝。

春之浇灌,宜在日中,夏日则宜在清晨,以免暑气伤根。

夏之除草,宜在雨后,以利桃树生长。

秋之施肥,宜在果实成熟之际,以助桃树结实。

冬之剪枝,宜在雪后,以除病枝,养壮枝。

译为白话文:管理桃树,应该勤快而不应该懒惰。

春天要浇水,夏天要除草,秋天要施肥,冬天要修剪枝条。

春天的浇水,应该在中午进行,夏天的浇水则应该在清晨,以免暑气伤害根系。

夏天的除草,应该在雨后进行,有利于桃树的生长。

李渔

李渔

李渔是由明入清的作家和 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批 评理论主要表现在戏曲创 作理论上。他的戏曲理论 主要体现在《闲情偶记》 和《词曲部》上。他主张 的戏曲理论主要有:一· 关 于“立主脑”。二关于 “密针线”。三关于“审 虚实”。四关于戏曲人物 的塑造
一.立主脑
所谓“立主脑”,他说:“古人 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 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 名称)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 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 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 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 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 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 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 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来展开,并为之服务。
四关于戏曲人物的 塑造
李渔在论述戏曲人物塑 造时,认识到要使人物 有典型性,就要把此类 人物所应有的特殊性格 都集中到一人身上。这 就接触到了人物性格塑 造的典型化问题。

09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张蕾 090114142
三,审虚实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还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 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 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 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 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 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 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 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 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 够。
二.密针线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设有“密针线”一 节。所谓“密针线”。根据李渔的论述, 一部作品,不仅有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 还有众多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它们与中 心人物和中心情节共同构成一部传奇的整 体,之间要互相关联、互相照应,不能前 后、彼此抵牾矛盾。这就要求戏剧家在创 作中要通盘考虑、精心结构布局。这就是 他所说的“密针线”。李渔还认为,一部 传奇戏曲,不应有太多的人物、过多纷繁 的头绪、过多的枝蔓,而应该突出主线。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摘要】李渔是中国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精致的“闲”生活而闻名。

在他看来,人生应当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李渔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倡导了一种偏向自由、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如《闲情偶寄》、《陶庵梦忆》等,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李渔的精神追求体现在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乐趣,通过文学表达了对自然、人生、历史的思考。

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至今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对当代社会仍然有一定的启示。

李渔的文化价值在于他对文学、思想、生活等领域的独特贡献,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留下的影响力、当代意义和历史地位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李渔,精致的“闲”生活,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作品与影响,精神追求,文化价值,影响力,当代意义,历史地位。

1. 引言1.1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李渔(1611-1680),字伯安,号东篱,晚号闲耕居士,江苏靖江人。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小说家,也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

李渔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精致的“闲”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李渔生平秉持着一种超然于世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权势和名利,而是诗酒书画、山水田园中的宁静与闲适。

在他看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并非源于外部的物质享受,而是来自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李渔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他对精致“闲”生活的追求。

他喜欢在自家小楼中品茗弹琴,与知己好友畅谈文学艺术;闲暇时漫步于山水间,悠然自得;在田间农舍中耕种,感受大自然的恩赐。

这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他作品灵感的源泉,也让他在文学界独树一帜。

李渔通过他的精致“闲”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文学作品,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态度和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当时文坛,也深深影响着后人的文学创作和生活方式。

李渔所倡导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李渔名词解释

李渔名词解释

李渔名词解释1.李渔:明朝第七任皇帝,朱元璋的孙子李渔,明朝第七任皇帝,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朱元璋的孙子,元世祖。

他是明朝最后一代的统治者,在位期间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也是明朝统治最长的皇帝之一。

李渔登基后,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蒙古帝国早已入侵华夏,并且政府内部也极度紊乱,而且政府内外都有各种叛乱势力冒险。

但是李渔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发动了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加强了军事力量,并且督促实施财政改革,以改变社会经济环境。

在他的带领下,明朝最终成功地抵抗了蒙古军队的入侵,挽救了明朝的灭亡。

由于李渔的改革,明朝得以维持,而他也成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的功绩被记录在了史册之中,被后人敬仰和缅怀。

2.统治时间:1402年至1424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1402年建立朱家王朝,即建立了明朝,并在他的统治时期,从1402年至1424年,以朱元璋为皇帝的明朝经历了22年的繁荣发展。

朱元璋在位期间大力开展了军事和政治改革,并实行了“以法治国”的政策,实行了兼并法。

他建立了新的统治机构,如司空、司徒、司马、太尉、中书令、尚书令等,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诸侯的管理。

他还实施了“国策”制度,对军队进行了组织改革,建立了新的军事制度,加强了统一指挥。

他还改革了税收制度,缓解了财政压力,改进了民生饮食,实行了宽松的外交政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朱元璋在位期间,把明朝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军事力量,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他的政策和措施,使明朝在他的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未来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历史上的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政治行为: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思想,继续实施政治改革,建立朝廷机构,实行公正、宽厚的政策,推行公平竞争的原则,确保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昌盛。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明朝的开国皇帝,他采取的政治思想,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

李渔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李渔文言文翻译及原文

李渔,字笠翁,号十砚斋主人,浙江金华人也。

生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渔少孤,家贫,好读书,博学多才,尤以戏曲、小说著称。

所著戏曲《奈何天》、《比目鱼》等,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皆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渔尝曰:“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言诚然,然世人往往不能如此。

故渔有志于文学,欲以文章启迪世人,使之明理、知礼、守节。

尝作《闲情偶寄》一书,其中所述文章,或论世道,或谈人情,或述技艺,皆能引人入胜。

《闲情偶寄》中,有《戏曲论》一篇,渔论戏曲之道,曰:“戏曲之道,在于情真意切,辞藻华丽,曲调优美,人物生动。

”又曰:“戏曲之妙,在于能以虚写实,以实写虚,虚实相生,妙不可言。

”此论可谓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又有《小说论》一篇,渔论小说之道,曰:“小说之道,在于描绘人物,刻画心理,描绘景物,叙述故事。

”又曰:“小说之妙,在于能以小见大,以大见小,大小相映,妙不可言。

”此论亦可谓独到,令人叹为观止。

渔之戏曲、小说,皆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其戏曲作品,如《奈何天》、《比目鱼》等,情节曲折,人物鲜明,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其小说作品,如《水浒传》、《西游记》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渔之人生,亦可谓丰富多彩。

他曾游历天下,结交名士,品味人生。

晚年隐居山林,潜心研究文学,以文章启迪世人。

其人其事,令人敬仰。

今人读李渔之文,可以领略其博学多才、独到见解、高超技艺。

李渔之文,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生百态,以文学启迪世人,使世人明理、知礼、守节。

翻译:李渔,字笠翁,号十砚斋主人,浙江金华人。

生于明朝万历二十四年,卒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

李渔少年丧父,家境贫寒,热爱读书,博学多才,尤其以戏曲和小说闻名。

他所著的戏曲《奈何天》、《比目鱼》等,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都广受欢迎,流传至今。

蔬食第一文言文

蔬食第一文言文

蔬食第一文言文1. 《论蔬食之美》李渔文言文翻译李渔的《论蔬食之美》参考译文如下:要讲到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松脆这几样。

人们不知蔬菜的美味是在肉食之上,可以用鲜这个字来形容。

《礼记》上说:“甘受和,白受采。

”鲜是甘美的来源。

这种享受,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人家和那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里向菜贩子购买蔬菜的人,是享受不到的。

但是别的蔬菜,不管是城市还是山林,只要住所旁边有菜圃的人家都可以种,随时摘随时吃,也可以享受这种乐趣。

至于笋这种东西,好的就只能是生长在山林,城市里出产的,再怎么芳香鲜美,都只是笋的次品。

这是蔬菜中味道最好的,肥羊乳猪,怎能相比?只要笋和肉同锅煮,合盛在一个盆里,人们都只吃笋而留下肉,从这一点就可以知道笋比肉更可贵。

在市场上买的尚且如此,何况山里刚刚挖出来的呢?吃笋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能记录周全,用两句话概括:“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吃斋的人如果在煮笋的时候拌上别的东西,再调上香油,那些东西的味道会把笋的鲜味夺走,笋的真正美味就失去了。

正确的做法是用白水煮熟,略加点酱油。

最美好的东西适宜单独做,笋就是这样。

用来和肉食一起煮时,牛羊鸡鸭等都不合适,惟独猪肉合适,还特别适宜和肥肉一起煮。

不要肥肉的肥腻,而要肥肉的甘,甘味被笋吸入,而后感觉不到这种甘,只觉得鲜到了极点。

快煮熟时,肥肉都要去掉,汤也不要多留,只留下一半,再加上清汤。

调味的作料,只用醋和酒。

这是烧制荤笋的大致方法。

笋这种东西,不管单吃还是合煮都能表现出美味,而且食物中不论荤的素的,都可以用来作笋的调和物。

蔬菜中的笋就像中药中的甘草一样,都是必需的东西,含有这种东西的食物都会很鲜,只是不应用渣滓,而用汁液。

会做菜的厨师,只要有煮笋的汤,就留着,每做一个菜都拿来调和。

吃的人只是觉得很鲜,而不知道鲜的原因在于笋。

《本草》中记载的多种食物,对人有好处的不一定可口,可口的不一定对人有好处,想要两全其美,没有比笋更好的了。

李渔的介绍

李渔的介绍

李渔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别署笠道人,浙江兰溪(今属金华市)人。

明末曾在浙江多次应试,皆不第。

1646年清兵入浙时,原籍兰溪毁于战火,李渔自兰溪移家杭州,约住十年。

他的戏曲、小说大部分是寓居杭州十年间作成的,刊行后颇为畅销,以此受到了一些达官贵人的垂青、资助。

顺治十七年(1660),又移家金陵(今南京),在此期间,他经营芥子园书坊,交结名流,时常带着自家的戏班周游各地,到达官贵人府第演戏。

康熙十六年(1677),再迁杭州,住在西湖云居山东麓的层园,最后殁于杭州。

李渔的文艺生涯不同于一般文人。

他在金陵开设芥子园书坊,带着女乐奔走于达官权贵门下,赋诗作文编剧无一不是为了赚钱谋利。

因此,重正统的文人往往“以俳优目之”,鄙薄他的人品。

可是也有文坛名流如王渔洋、周亮工、尤侗、钱谦益、吴梅村等人,却欣赏他的文艺才能,乐意和他往还。

李渔是一个周旋于封建士大夫阶层的专业戏曲工作者,为戏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他博学多才,著作甚丰。

有单篇小说、小说集《十二楼》、《无声戏》、文集四卷、诗集三卷、余集一卷、别集两卷、《闲情偶寄》六卷,后来汇刻成《笠翁一家言》,由芥子园书坊刊行。

他的戏曲小说,主要是用来娱乐人心的。

他的剧作和小说大多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十部传奇九相思”,很少有较为深刻的社会内容,而是以情节曲折、关目离奇见长。

但他总结的戏曲理论却有着重要的价值,使他成为清初著名的戏曲剧作家和戏曲理论家。

李渔以传奇集《笠翁十种曲》、杂著《闲情偶寄》、小说集《十二楼》为最著名。

《李笠翁曲话》是近人将《闲情偶寄》中《词曲部》、《演习部》、《声容部》单独辑印而成的。

《李笠翁曲话》是一部最系统、最完备的戏曲理论专著,在曲论的体制结构方面是一个进步。

元明以来的曲论著作,多半是随笔式的,侧重于记述诸如音律、曲谱、剧目、本事、轶事等,有的著作内容庞杂,漫无伦次。

晚明王骥德《曲律》首创分专题全面论述曲论诸问题,初步建立起综合论述曲论体制。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

李渔:精致的“闲”生活李渔,字梦白,号闲生,明代文学家、艺术家。

他以其极具个性的“闲”生活而闻名于世,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非凡的成就,更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精致的品味和自在的心境。

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理念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和生活哲学的典范之一。

李渔的闲生活,一方面源于他的身份和家世,另一方面也是他对于自由和品味的追求。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经典文言文,同时还对绘画、诗词和戏曲有浓厚兴趣。

他在文学创作上偏爱自由闲逸的风格,对于生活品味也有着极高的追求。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提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句话正是他闲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他并不以物质成就和社会地位作为人生的归宿,而是把追求自我价值和内心享受放在第一位。

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满足,而不是为了名利而奔波。

他积极追求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精神和情感上的“闲逸”,成为了精致闲生的典范。

李渔的“闲”生活不仅表现在他的创作上,更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他钟情于园林建筑,喜欢临水而居,搭配琴棋书画,茶酒诗词,体现了他对自然和艺术的热爱。

他的家里摆设着古董书画,随时可以读书、弹琴、欣赏艺术,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

他不关心物质的丰富,却追求精神的富足,对于精致品味有着过人的追求。

他在《闲情偶寄》中写到:“时乍破(折梅),数枝入花无俗饰。

直为我家琴上的,人传此后要素真。

”可见他对于质朴、纯粹的生活态度。

对于李渔来说,闲逸并不等同于懒散,而是追求内心丰盈和生活品味的表现。

他善于用文字和艺术来描绘内心的世界,通过品味生活的方方面面来体验内心的满足。

他在文学创作中追求精致的风格和自由的审美情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追求自由自在的品味和生活态度。

他所追求的闲逸生活,既是对于美学的追求,更是对于内心价值的追求。

李渔的闲生态度和精致品味,对于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下,作为现代人,我们常常被繁忙的生活所累,追求物质的满足和社会的认可,而忽略了内心的满足和自由的追求。

戏曲家李渔是谁

戏曲家李渔是谁

戏曲家李渔是谁李渔是历史上明代时期著名的戏剧家,艺术家,其著作《闲情偶寄》是中国戏曲批评史上,重要的著作之一。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戏曲家李渔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三者合集《无声戏》)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李渔的生平简介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

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

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

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沐浴李渔文言文翻译

沐浴李渔文言文翻译

余性好澡雪,每于春暖花开之际,必洗浴以净身,以示清高之志。

李渔先生有云:“沐浴者,身心之清泉也。

”余深以为然。

故每浴之后,必读李渔之文,以涤荡心灵,陶冶性情。

译为:吾性好澡雪,每于春暖花开之时,必沐浴以洁身,以显清高之志。

李渔先生有言:“沐浴者,身心之清泉也。

”吾深以为然。

故每浴之后,必读李渔之文,以洗涤心灵,陶冶性情。

原文:李渔,字笠翁,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其人博学多才,善辞赋,尤以戏曲著称。

所著《闲情偶寄》一书,集其一生所学,言辞雅丽,寓意深远,实为文学之瑰宝。

译为:李渔,字笠翁,明代之文学家、戏曲家也。

此人博学多才,善辞赋,尤以戏曲闻名。

所著《闲情偶寄》一书,集其一生所学,言辞雅丽,寓意深远,实为文学之瑰宝。

原文:余尝读其《闲情偶寄》中《沐浴》一篇,谓沐浴者,非徒洁身也,亦以养心。

夫心者,人身之主也。

心清则神明,心浊则神昏。

故沐浴非小节,乃修身养性之要道。

译为:余尝读其《闲情偶寄》中《沐浴》一篇,谓沐浴者,非仅洁身之术,亦养心之道。

夫心者,人身之主宰也。

心清则神明,心浊则神昏。

故沐浴非小节,实为修身养性之要道。

原文:李渔又云:“沐浴之乐,在于水之清冷,在于心之清净。

”余心悦之,每浴时,必以清水涤荡,使身心俱净,然后读书作文,方能有所得。

译为:李渔又言:“沐浴之乐,在于水之清冷,在于心之清净。

”余心悦之,每浴时,必以清水涤荡,使身心俱净,然后读书作文,方能有所得。

余每浴后,必闭目沉思,想李渔之言,心中豁然开朗。

于是,余悟出:沐浴者,非徒洁身,更在于养心。

心若不洁,则万事皆乱;心若清澈,则万物皆明。

译为:余每浴后,必闭目沉思,想李渔之言,心中豁然开朗。

于是,余悟出:沐浴者,非仅洁身之术,更在于养心。

心若不洁,则万事皆乱;心若清澈,则万物皆明。

原文:李渔之文,如沐浴之水,能荡涤尘埃,使人心灵得以净化。

余每读其文,如饮甘露,心旷神怡,受益匪浅。

译为:李渔之文,犹如沐浴之水,能荡涤尘埃,使人心灵得以净化。

李渔最精辟的十首诗

李渔最精辟的十首诗

李渔最精辟的十首诗《清明前一日》诗题:《清明前一日》作者:(明末清初)李渔诗文: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诗题:《夏寒不雨为楚人忧岁》作者:(明末清初)李渔诗文:江风五月尚飕飕,疑是生寒应麦秋。

暑雨不多难望岁,密云虽布转增忧。

四方丰歉觇三楚,两载饥寒遍九州。

民命久悬仓廪绝,问天何事苦为仇?《笠翁对韵·一东》诗题:《笠翁对韵·一东》作者:(明末清初)李渔诗文: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笠翁对韵·二冬》诗题:《笠翁对韵·二冬》作者:(明末清初)李渔诗文:晨对午,夏对冬。

下饷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笠翁对韵·三江》诗题:《笠翁对韵·三江》作者:(明末清初)李渔诗文: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

朱漆槛,碧纱窗。

舞调对歌腔。

兴汉推马武,谏夏著龙逄。

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弄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1. ◦ ◦ ◦2. ◦ ◦ ◦3. ◦ ◦ ◦4. ◦ ◦ ◦5. ◦ ◦ ◦《笠翁对韵·四支》诗题:《笠翁对韵·四支》作者:(明末清初)李渔诗文:泉对石,干对枝。

吹竹对弹丝。

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

五色笔,十香词。

泼墨对传卮。

神奇韩幹画,雄浑李陵诗。

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

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保塞;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

《笠翁对韵·五微》诗题:《笠翁对韵·五微》作者:(明末清初)李渔诗文:贤对圣,是对非。

梧桐文言文翻译李渔

梧桐文言文翻译李渔

李渔,字笠翁,明末清初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戏剧理论家。

其文才横溢,博学多才,所著戏曲、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今以梧桐文言文译其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原文:《闲情偶寄》吾生也,亦何所求?一壶酒,一枕梦,一蓑烟雨,一生闲情而已。

每至春暖花开,吾则携酒登高,望断天涯,寄情山水之间;至秋月皎洁,吾则披星戴月,漫步林间,听风吟月。

闲情逸致,非吾所愿,然生于乱世,难以免俗。

译文:《梧桐文言文》余生何求?一壶酒,一枕梦,一蓑烟雨,一生闲适而已。

每当春暖花开之时,吾携酒登高,望尽天涯,寄情于山水之间;至于秋月皎洁之际,吾披星戴月,漫步林间,听风吟月。

闲情逸致,非吾所愿,然生于乱世,难以免俗。

原文:《笠翁对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夏禹治水,商汤征商。

周公吐哺,天下归芳。

译文:《梧桐文言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交替,星辰排列。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月成岁,音律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于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为巨阙,珠称为夜光。

果中珍李柰,菜中重芥姜。

海咸河淡,鱼潜鸟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夏禹治水,商汤征商。

周公吐哺,天下归芳。

原文:《怜香伴》怜香伴,倩影依依。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

岁月蹉跎,光阴荏苒。

相思如梦,泪洒罗裳。

红颜薄命,命如朝露。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译文:《梧桐文言文》怜香伴,倩影依依。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

岁月匆匆,光阴荏苒。

相思如梦,泪洒罗裳。

红颜薄命,命如朝露。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梧桐文言文,韵味悠长,李渔之作,妙笔生花。

今以梧桐文言文译其部分作品,旨在让更多人领略古人之风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的故事

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的故事

李渔与他的兰溪朋友的故事摘要:一、李渔简介二、李渔与兰溪朋友的相识三、李渔为兰溪朋友解决生活难题四、兰溪朋友回馈李渔五、友谊的启示正文:【一、李渔简介】李渔,字笠翁,原名李清,生于明朝天启年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小说家。

他精通诗词歌赋,著作等身,被誉为“词坛名宿”。

李渔一生喜好结交文人墨客,他的朋友遍布大江南北。

其中,他与兰溪朋友的交往故事最为脍炙人口。

【二、李渔与兰溪朋友的相识】故事发生在李渔晚年,当时他已闻名遐迩。

一天,李渔游览至兰溪,结识了一位名叫周亮的青年。

周亮为人正直、聪慧,十分尊敬李渔的才学。

两人相见恨晚,结为忘年之交。

【三、李渔为兰溪朋友解决生活难题】相识之后,李渔了解到周亮家境贫寒,却热衷于文化事业。

为了帮助周亮解决生活难题,李渔将他推荐给了自己的好友、时任兰溪县令的胡介。

在李渔的帮助下,周亮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逐渐好转。

【四、兰溪朋友回馈李渔】在李渔的关爱和帮助下,周亮事业有成,心怀感激。

为了表达对李渔的敬意,他决定为李渔修建一座书房。

经过精心设计,周亮为李渔建造了一座名为“雅雨堂”的书房,室内陈设古朴典雅,成为李渔创作诗词、戏曲的灵感源泉。

【五、友谊的启示】李渔与兰溪朋友的交往故事,传递了友谊、互助、感恩的美好品质。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李渔关爱晚辈、提携后进的大家风范,也看到了周亮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人生态度。

这对好友的交往故事,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珍惜友谊,传承美好品质。

【结语】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最美好的风景。

李渔与兰溪朋友的交往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们铭记在心。

诗人寄情山水乐观面对人生的故事

诗人寄情山水乐观面对人生的故事

诗人寄情山水乐观面对人生的故事初秋的山水如画,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他的背后背着一只布满书籍的行囊,映衬着他深沉的眼神和满目的豪情。

徐徐的微风迎面吹来,林间弥漫着花草的香气,仿佛诗人走进了人间的桃源。

这位诗人,名叫李渔,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他对山水的痴迷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乐观主义的色彩,被誉为“乐观派”的代表。

一日,李渔在一片崇山峻岭之间驻足倚息,他望着远处层峦堆叠的山峰,如烟雾般若隐若现。

他略一思索,把这壮丽的山水与人生相联系起来。

他想到了一个思想的种子,那就是“乐观面对人生”。

他开始创作,他的笔触犹如一片纸上跳动的音符,那些优雅而细腻的文字仿佛在山间回荡。

他展现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李渔的笔下,山水从一个个静态的画面转变为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场景。

他在诗中描绘出江河岸边的繁华都市,山谷里的清流和瀑布,湖泊上的倒影,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那么动人。

然而,他的文章不仅仅停留在美的描摹上。

他用诗人的眼光看待人生,把山水作为一种心灵的抚慰与启发。

他希望人们能够像山水一样,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亘古不变的气象。

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人性的温柔与包容。

他说:“山水虽荡漾无穷情,饮酒不贪花月荒。

”诗人乐观愉悦的态度源自他对大自然的敬仰与向往。

他相信,人生无论是风雨飘摇,还是辉煌灿烂,都会像山水一样,流淌着持之以恒的生命力。

李渔的故事告诉我们,积极向上的态度对于人生的走向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面对困境和挑战,我们可以选择乐观地接受,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沉浸在自怨自艾的情绪中。

诗人寄情山水,是他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

山水宜静宜动,宜浩渺宜精致,它是自然界最美妙与最脆弱的一种存在。

正是山水的存在使得诗人认为人生应该敞开胸怀,接纳各种各样的事物和人。

这种乐观的态度使得他在艰难险阻之间依然保持着宽容、包容和对生活的热爱。

无论是在山水间游走,还是在生活的洪流中徜徉,我们都应该将乐观作为前进的动力。

终于找到李渔《笠翁对韵》的全文及解释了,

终于找到李渔《笠翁对韵》的全文及解释了,

终于找到李渔《笠翁对韵》的全⽂及解释了,《笠翁对韵》作者: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号天征,后改名渔,字笠翁,⼀字笠鸿、谪凡。

李渔祖籍在浙江兰溪下李村,⽣于雉皋(即今江苏如皋)。

李渔是明末清初⼀位杰出的戏曲和⼩说作家,他仿照《声律启蒙》写的旨在作诗的韵书因此叫《笠翁对韵》。

卷⼀⼀ 东天对地,⾬对风。

⼤陆对长空。

⼭花对海树,⾚⽇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下对天中。

风⾼秋⽉⽩,⾬霁晚霞红。

⽜⼥⼆星河左右,参商两曜⽃西东。

⼗⽉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左传·昭元年》载,传说⾼⾟⽒有⼆⼦,长阏伯,季实沉。

兄弟不睦,⽇寻⼽⽭。

帝迁阏于商丘,主⾠;迁沉于⼤夏,主参,使之永不相遇。

⽃:北⽃七星。

戍旅:守边塞的兵卒。

河对汉,绿对红。

⾬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殿对天宫。

云叆叇,⽇曈曚。

腊屐对渔篷。

过天星似箭,吐魄⽉如⼸。

驿旅客逢梅⼦⾬,池亭⼈挹藕花风。

茅店村前,皓⽉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踪。

叆叇:浓云蔽⽇之状。

曈曚:⽇初出将明未明之状。

蜡屐:晋代阮孚好蜡屐,谢灵运亦有登⼭蜡屐。

藕花风:夏天荷花开放时的凉风。

元王恽诗:“⼈⽴藕花风”。

⼭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省冬烘。

鹤舞楼头,⽟笛弄残仙⼦⽉;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风。

三公:星名。

《晋书·天⽂志上》:“三公在北三星⽈九卿内坐,主治万事。

”清暑殿:三国孙吴有避暑宫,夏⽇⽆暑⽓。

兆飞熊:商末吕望钓于渭滨,周⽂王将狩猎,⼘卦:“⾮龙⾮螭,⾮虎⾮罴,所获霸王之辅。

”果遇吕望于渭阳。

⼆ 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饷对⾼舂。

青春对⽩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下饷:下午。

⾼舂:傍晚时分。

《淮南⼦·天⽂》:“(⽇)⾄于渊虞,是谓⾼舂;⾄于连⽯,是谓下舂。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李渔另类维权先告状

高中作文经典素材:人物事迹篇:李渔另类维权先告状

【人物名片】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

著有《笠翁十种曲》、《笠翁一家言》、《十二楼》、《闲情偶寄》等五百多万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

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李渔另类维权先告状李渔是浙江兰溪人,也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大文学家和戏曲家,但如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位生于300多年前的文人还是一个勇于打击盗版的书店老板和出版商。

当李渔完成他的第一部传奇《怜香伴》时,根据以往经验,他断定这本书一旦付梓上市,立刻会引来无数非法书商的猖獗盗版。

李渔坐在房间里,整整想了一个晚上。

第二天早上,李渔挥笔写了一份诉状去南京府衙“告状”。

他说:“昨日我有一批新书从兰溪老家运往南京,不料刚一进入南京地界就被强盗劫去了。

”然后他接着说:“这批书是我第一次印刷出来,尚未在市场上流通,所以,如果有谁在那里卖我的那些书,谁就是强盗,最起码也是跟强盗有关!”于是官府赶紧立案,派出大批衙丁到市场上去查找,看有谁在那里卖《怜香伴》。

与此同时,李渔开始正式印刷这本书,正规书商们当然不会错过这么好的机会,纷纷前来批发取货。

李渔把这些正规书商统一作了登记,然后把名单交给南京府衙,以避免衙门误抓他们。

这样一来,那些平时靠印盗版书吃饭的无良书商哪还敢再盗印李渔的书?在随后的数年里,《怜香伴》都一直没被盗版。

【名师解读】本来是自己辛苦写出的作品,却被别人当成敛财的工具,李渔用他独特而另类的智慧,让自己多年的心血避免了盗版的侵害。

他的智慧和魄力,为人们打击盗版提供了借鉴,也成为那个时代最牛的畅销书作家,戏曲之王。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算是李渔为中国出版业做出的贡献。

【适用话题】保护自身权利防盗版处事智慧。

【名人诗作】李渔《伊园十便》

【名人诗作】李渔《伊园十便》

【名⼈诗作】李渔《伊园⼗便》《伊园⼗便》 李渔(李渔,1611——1680 ,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著《闲情偶寄》、《笠翁⼗种曲》等) 伊园主⼈结庐⼭麓,杜门扫轨,弃世若遗。

有客过⽽问之⽈:“⼦离群索居,静则静矣,其如取给未便何?”主⼈对⽈:“餘受⼭⽔⾃然之利,享花鸟殷勤之奉,其便实多,未能悉数,⼦何云之左也!”客请其⽬,主⼈信⼝答之,不觉成韵。

耕便⼭⽥⼗亩傍柴关,护绿全凭⽔⼀湾。

唱罢午鸡农就⾷,何劳妇⼦馌⽥间。

课农便⼭窗四⾯总玲珑,绿野青畴⼀望中。

凭⼏课农农⼒尽,何曾妨却读书⼯。

钓便不蓑不笠不乘舠,⽇坐东轩学钓鰲。

容欲相过常载酒,徐投⾹饵出轻鯈。

灌园便筑成⼩圃近⽅塘,果易⽣成菜易长。

抱瓮太痴机太巧,从中酌取灌园⽅。

汲便飞瀑⼭厨⽌隔墻,⽵梢⼀⽚引流长。

旋烹佳茗供佳客,犹带源头⽯髓⾹。

浣濯便浣尘不⽤绕溪⾏,门⾥潺湲分外清。

⾮是幽⼈偏爱洁,沧浪引我濯冠缨。

樵便臧婢秋来总不闲,拾枝扫叶满林间。

抛书往课樵青事,步出柴扉便是⼭。

防夜便寒素⼈家冷落村,只凭泌⽔护衡门。

抽桥断却黄昏路,⼭⽝⾼眠古树根。

吟便两扉⽆意对⼭开,不去寻诗诗⾃来。

莫怪囊慳题咏富,只因家住⼩蓬莱。

眺便叱⽺仙洞⾚松⼭,⼀⽇双眸数往还。

犹⾃未穷千⾥兴,送云飞过括苍间。

伊园⼗宜宜春⽅塘未敢拟西湖,桃柳曾栽百⼗株。

只少楼船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宜夏绕屋都将绿树遮,炎蒸不许到⼭家。

⽇长闲却羲皇枕,相对忘眠⽔上花。

宜秋门外时时列锦屏,千林⾮复旧时青。

⼀从浇罢重阳酒,醉杀秋⼭便不醒。

宜冬茂林宜夏更宜冬,御却寒威当折衝。

⼩筑近阳春信早,梅花⼗⽉案头供。

宜晓开窗放出隔宵云,近⽔楼台易得昕。

不向池中观⽇⾊,但从壁上看波纹。

宜晚牧⼉归去钓翁休,画上⽆⼈分外幽。

对⾯好⼭才别去,当头明⽉⼜相留。

宜晴⽔淡⼭浓瀑布寒,不须登眺⾃然宽。

谁将⼀幅王摩诘,晒向当门倩我看。

宜阴烟雾蒙蒙莫展开,好诗凭著⿊云催。

卷帘放却观天眼,多少奇峰作意来。

浅谈李渔的诗意人生

浅谈李渔的诗意人生

浅谈李渔的诗意人生他曾放弃求仕,人间大隐;他曾不顾世俗,举家壮游。

从写戏剧、造园林,到打官司维权、品蟹黄青竹;从诗词戏剧写到居室审美,从女子妆容写到四季养生;他是生活的玩家,他是多艺的天才,不忍气吞声只为活得潇洒自在。

标签:诗意人生;成就;个性;追求或许有些人没听过他的名字,但应该听过他写的书,其中有一本叫《闲情偶寄》,教人怎么养生优雅地生活。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也称得上是一位启蒙思想家。

所谓启蒙,简言之就是以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与科学理性,反对封建传统思想与宗教束缚,摆脱愚昧与迷信,传播新知与真知,倡导思想自由与人的个性发展。

李渔自幼聪颖,及长擅古文词。

崇帧十年,考入金华府庠,为府学生。

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顺治八年,41岁的李渔搬家去杭州,后移家金陵,筑金陵“芥子园”别业,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康熙十六年,复归杭州,在杭州云居山东麓修筑“层园”。

李渔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李渔曾在《闲情偶寄·凡例》中说:“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一字”。

这句话不仅仅是就诗文稗戏的创作而言,其实质是表现了他的高度自信与执着追求,以及不断求新的创造精神。

纵观李渔一生,孜孜不倦,坚持求新求变。

他做任何事,都不模仿别人,而是另起炉灶,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扬主观能动性,走自己的路,匠心独运,别具手眼,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在文学创作方面。

李渔文学创作门类齐全,娴熟地运用过三十多种文体,著作等身,成就卓著。

他著有短篇小说集《无声戏》(一名《连城璧》)、《十二楼》;长篇小说《合锦回文传》等,其作品篇篇有其出奇之处,即便写男女谈情说爱,也高人一筹,不同凡响。

【诗人大全】李渔简介_李渔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李渔简介_李渔的资料介绍

【诗人大全】李渔简介_李渔的资料介绍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

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

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

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生活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对话。

有点私密。

我认为这是关于如何选择女人和《金瓶梅》版本的秘密。

但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李煜,不仅是男人,还有女人。

可以说,喜欢李渔几乎是出于男人的本能。

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生活艺术的人。

此外,他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经历艺术地写进一本书,这也是他比许多天才更高的地方。

林语堂在谈到《偶尔送一次爱》一书时说:“李立翁作品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致力于生活的乐趣。

它是中国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客厅和庭院的分隔、室内装饰和边界墙,到一系列女性的穿衣、美容、烹饪和美食艺术。

富人和穷人都在寻找快乐的方式,寻找重新生活的方式一年四季消沉,禁欲,预防和治疗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渔(古代戏剧家)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

著有《笠翁十种曲》、《笠翁一家言》、《十二楼》、《闲情偶寄》等五百多万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传》。

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生平事迹李渔出生时,由于其祖辈在如皋创业已久,此时“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故他一出生就享受了富足生活。

其后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内完成并付梓的。

1672、1673年,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贷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于贫病交加中泯然于世。

说起李渔,一开始几乎是几个男人之间的谈资,稍稍有点隐私,关于如何挑选女人、关于《金瓶梅》的版本,诸如此类,以为都是秘不示人的。

可是后来发现,喜欢李渔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男人喜欢,连女人也很欣赏。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喜欢李渔,几乎出于男人的本能。

因为李渔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并且生活得很艺术的人。

而且他能够把生活的经验又很艺术地写成书,这也是他高出许多风流才子的地方。

林语堂在谈到《闲情偶寄》这本书时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时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时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富人穷人寻求乐趣的方法,一年四季消愁解闷的途径、性生活的节制、疾病的防治……”李渔的戏曲论著存《闲情偶寄》词曲部,以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以选剧、变调、授曲、教自、脱套五方面论戏曲表演,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有较大的丰富和发展。

《闲情偶寄》除戏曲理论外,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

李渔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说:“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

……托之空言,稍舒蓄积。

”可见此书足能反映他的文艺修养和生活情趣。

夏李村(下李村)距兰溪县城约五十华里,有四五百户人家全部姓李,其始祖唐时由福建长汀徙居浙江寿昌,南宋时迁移到兰溪夏李。

李渔就出生在这个村子上。

(此处谬误,为祖籍兰溪后人附会或者传说。

实际上李渔出生并成长于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林晖按)相传,李渔家世贫寒,住在夏李伊山头的一间破旧祠堂里。

父亲李如松长年在江苏如皋做药材生意,难得回来,母亲在村里做“烧镬娘(女帮工)”。

明万历三十八年(1611年),李渔母亲怀胎到了11个月上,肚子痛了三天三夜,还是没有分娩。

到了农历八月初七这一天,有个白发长老路过此地,他看了看产妇,又绕着房子转了一圈说,肚里的胎儿是“星宿降地”,住的这间小祠堂屋宇阴暗,按风水相学上说,地盘太轻,是载不住“星宿”的。

经长老建议,大家把产妇抬到夏李村的总祠堂里,才得以顺产。

长老说,这孩子不是凡胎,是“仙之侣,天之徒”,于是就取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李渔是中年以后改的名字。

几世贫寒的李家从此就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

三迁有教夏李村人多地薄,“流寓于外者几三分之二”,其族中不少人在江苏如皋古城经营药材,有“冠带医生”头衔的李渔伯父李如椿在如皋城内的药铺也开得红红火火。

李渔父亲李如松在李渔出生后不久,便举家迁往如皋居住,以助其兄照顾生意。

自幼聪颖的李渔,襁褓识字,“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

他每年在自家后院的梧桐树上刻诗一首,以警戒自己不要虚度年华。

15岁时在梧桐树上刻的诗是:“小时种梧桐,桐本细如艾。

针尖刻小诗,字瘦皮不坏。

刹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

桐字已如许,人长亦奚怪。

好将感叹词,刻向前诗外。

新字日相催,旧字不相待。

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

”为了让儿子能静心攻读,光宗耀祖,李渔母亲学孟母“三迁教子”,将李渔安置到李堡镇上的一座“老鹳楼”里读书。

但正当李渔在书山学海中奋读攻研、学有所成的时候,他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家庭突然失去顶梁柱,全家人顿陷困境。

迫于生计,也因自己要回原籍浙江参加科举考试,李渔决计扶柩回乡,回到故乡兰溪夏李村,这年,李渔十九岁。

同年,娶了距夏李村约十华里的生塘徐村(今属水亭乡)徐氏女为妻,并白头偕老。

李渔多次出游,都靠她主持家政有方,得无后顾之忧。

李渔在其作品中亲切地叫她“山妻”。

父亲的去世更坚定了李渔谋取功名的决心,崇祯八年(1635年),李渔去金华参加童子试,一举成为名噪一时的五经童子。

首战告捷,使李渔尝到了读书成名的甜头,他信心更足,读书也更加刻苦。

崇祯十二年(1639年),29岁的李渔稳操胜券赴省城杭州参加乡试,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竟名落孙山。

科场失利的沉重打击,他满腹牢骚,在寄给同试落榜友人的信中写道:“才亦犹人命不遭,词场还我旧时豪。

携琴野外投知已,走马街前让俊髦。

酒少更宜赊痛饮,愤多姑缓读《离骚》。

姓名千古刘蕡在,比拟登科似觉高。

”次年元日作《凤凰台上忆吹箫》叹功名不就:“昨夜今朝,只争时刻,便将老幼中分。

问年华几许?正满三旬。

昨岁未离双十,便余九、还算青春。

叹今日虽难称老,少亦难云。

闺人,也添一岁,但神前祝我,早上青云。

待花封心急,忘却生辰。

听我持杯叹息,屈纤指、不觉眉颦。

封侯事,且休提起,共醉斜曛。

”崇祯十五年(1642年),明王朝举行最后一次乡试,李渔再赴杭州应试,由于局势动荡,李渔途中闻警返回兰溪。

不久,社会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清朝的铁骑横扫江南,明王朝已成风雨飘摇之势。

国难当头,自己求取功名之路化为泡影,此时的李渔心灰意冷,惆怅不已。

这年的清明节,他在祭扫先慈墓时,百感交集,内心愧疚,长歌当哭:“三迁有教亲何愧,一命无荣子不才。

人泪桃花都是血,纸钱心事共成灰。

”不久,受新任婺州司马许檄彩之盛请,做了幕客。

后又结识新任知府朱梅溪,两人志趣相投,来往甚为密切。

一次,朱梅溪盛邀李渔去城东南隅的八咏楼赏景,并要他为此楼题联,以弥补该楼有诗无联的缺憾。

八咏楼原名元畅楼,因齐梁时沈约的一首《元畅楼咏》而得名,唐代后改名,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之盛地。

南宋李清照曾登临此楼,并作《题八咏楼》。

因为有了前人的名篇,后人便不敢轻易吟诗撰联。

李渔当即作了“沈郎去后难为句,婺女当头莫摘星”一联,令人拍案叫绝。

朱梅溪命人制匾后悬于楼柱上。

三年后,清兵攻入金华,楼遭灾,联遭毁,李渔也被迫离开金华回到了兰溪。

清顺治三年(1646)8月,清军攻占金华,“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

功名不遂、身经战乱的李渔归隐故乡,回夏李居住。

清廷颁布了剃发令,所到之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李渔对这一伤害民族自尊心的暴行虽强烈不满,但为了保命,还是剃了,并自称为“狂奴”,奋笔写道:“髡尽狂奴发,来耕墓上田。

屋留兵燹后,身活战场边。

几处烽烟熄,谁家骨肉全?借人聊慰己,且过太平年。

”李渔自誉为“识字农”,在伊山头的“先人墟墓边”,“新开一草堂”,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伊山别业(即伊园)。

伊园是李渔展示其园林技艺的最初杰作,园内经他独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构筑有廊、轩、桥、亭等诸景,自誉可与杭州西湖相比,“只少楼台载歌舞,风光原不甚相殊。

”并写下《伊园十便》、《伊园十二宜》等诗篇咏之。

“此身不作王摩诘,身后还须葬辋川”,他决定学唐代诗人王维,在伊山别业隐居终生,老死于此。

在这之前,他还写过《归故乡赋》,里面写道:“至乃鸡犬欢迎,山川相识。

农辍锄以来欢,渔投竿而相揖。

骚朋韵执,索佳句于奚囊;逸叟闲夫,访新闻于异国。

家无主而常扉,草齐腰而没膝。

燕迁旧垒之巢,鹊喜新归之客。

虫网厚兮如茧,蜗迹纷兮如织。

书破蠹肥,花稀棘密。

妻颜减红,亲发增白。

幸犹归之及今,悔长征之自昔。

”“男子生兮,弧矢四方。

世莫予宗兮,盍归父母之邦。

采兰纫佩兮,观瀔引觞。

与鼎食而为萍为梗兮,宁啜菽而为梓为桑者也。

”深感行迈之艰,字里行间表露出了归隐之意。

公益事业李渔非常关心村上的公益事业,以他为首在村口的大道旁倡建了一座凉亭,取名为“且停亭”,并题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

此亭此联一直为后人传颂,被列为中国十大过路凉亭之一。

他还倡修水利,积极为首兴建石坪坝等四处堰坝,挖掘伊坑等沟渠六华里,使易旱的黄土丘陵地带形成“自流灌溉”,改善了农田水利,村民至今受益。

据《龙门李氏宗谱》载:“伊山后石坪,顺治年间笠翁重完固。

彼时笠翁构居伊山之麓,适有李芝芳任金华府刑订厅之职,与笠翁公交好,求出牌晓谕,从石坪处田疏凿起,将田内开凿堰坑一条,直至且停亭,复欲转湾伊山脚宅前绕过。

公意欲令田禾使有荫注,更欲乘兴驾舟为适情计也。

”石坪坝后人誉为“李渔坝”。

顺治八年(1651)李渔被推为宗祠总理,手订下李氏宗祠《祠约十三则》,又主持修了《龙门李氏宗谱》,深受村民敬重。

这一年,李渔在一次兴修水利过程中介入了与生塘胡村的一场词讼之中,后因“胡姓刁诈,事不如愿,结讼中止”。

此事使李渔萌发了到杭州发展自己事业的念头。

于是他写下《卖山券》,卖去自己悉心营造、终日游乐其间的伊园,举家移往杭州,去寻找新的创业之路。

李渔为其在杭州的寓所题名为“武林小筑”,并在此暂居下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虽美丽如画、胜似天堂,但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尽管有朋友的接济,但仍然举日维艰,穷途欲哭,处境十分尴尬。

然而,李渔并没有气馁,他知道,偌大的杭城,定有他的谋生之道。

一段时期,在杭城的大街小巷、戏馆书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他在不断接触、不断观察、不断了解中发现,在这座繁华的都市里,从豪绅士大夫到一般市民,对戏剧、小说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自己正好有这方面的专长,“卖赋以糊其口”,一方面可以解决一家人生计,另外一方面还可使自己在杭城立住脚跟,隐逸于市井间。

主意一定,他毅然选择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被时人视为“贱业”的“卖文字”之路,开始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卖赋糊口”专业作家的创作生涯。

他以旺盛的创作力,数年间连续写出了《怜香伴》、《风筝误》、《意中缘》、《玉搔头》等六部传奇及《无声戏》、《十二楼》两部白话短篇小说集。

这些通俗文学作品虽在当时被正统文人所不齿,视为末技,但由于通俗易懂,贴近市民生活,寓教于乐,适合观众、读者的欣赏情趣,所以,作品一问世,便畅销于市场,被争购一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