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价值论何以可能
“价值”观念是何以可能的?——基于“生活儒学”阐释的中国价值论
作 者 简 介 :黄 玉顺 ( 96 ,男 , 四川 成 都 人 , 四川 大 学哲 学 系教 授 。 15 一)
・
1 ・ 0
维普资讯
黄 玉顺 :“ 价值 ” 观 念 是 何 以 可 能 的? — — 基 于 “ 生活 儒 学 ” 阐释 的 中 国价 值 论
20 0 7年 第 l期
科 学奠基 ” 问题 ,传统形 而上 学足 以 当之 ;其第
三 个 问题则 属于 “ 为形而 上学 奠基 ” 问题 ,不论
上 学 向伦理 学 的过渡 ,使亚里 士 多德所 谓 “ 实践 哲 学 ”得 以成立 。
总第 1 8期 4
Su o 48 m N .1
§哲 学研 究 §
“ 值 ’ 念是 何 以可 能 的 ? 价 ’观
— —
基 于 “ 活儒 学” 阐释 的 中国价 值 论 生
黄 玉 顺
( 川 大 学 哲 学 系 ,四 川 成 都 6 0 6 ) 四 10 4
摘
要 :“ 价值 ” 的 观 念 是 何 以可 能 的 ?这 是 今 日探 索 价 值 论 问题 的 基 本 的 发 问 方 式 。这 种 追 问 所 指 向
的 不是 任何 形 而 上 的 、或 者形 而 下 的存 在 者 ,而 是 存 在 本 身 ;因 此 ,这 样 的 发 问 意 味 着 价 值 观 念 的 当代 重 建 ,而 不 是 简 单 地 回 复 到 任何 原 教 旨主 义 式 的传 统 价 值 观 念 。在 儒 家 的观 念 中 .存 在 就 是 生 活 ; 因此 ,生 活
及 其仁 爱 情 感 显 现 乃 是 一 切存 在 者 的 大 本 大 源所 在 .也 是 价 值 论 建 构 的 源 头 活 水所 在 。 关键 词 :价 值 ;观 念 ;可 能 ;生 活 ;儒 学 中 图分 类 号 :B 2 ;B 8 2 2 O1 文献 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0 ・7 6 (0 7 10 1・8 0 60 6 2 0 )0 —000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基于案例与理论关系视角的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基于案例与理论关系视角的分析罗爱武【摘要】案例与理论是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全过程的一对矛盾,案例描述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论表达对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实质是通过案例来教授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现象与本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分析和综合的内在联系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可能的原因;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认识发展过程规律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必要的依据;根据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说明"理论从何而来、怎样得来"的理论发现型,一种是为解释理论"什么用、怎么用"的理论运用型,两种类型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学思路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10(025)009【总页数】3页(P118-120)【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可能性;必要性;类型【作者】罗爱武【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近年来,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案例教学法被广泛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受到了许多教师的推崇和广大学生的欢迎。
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形式的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具体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但案例教学法要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除了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师生课堂配合要融洽外,还涉及对这种方法本身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认识。
案例和理论是贯穿案例教学始终的一对矛盾,准确认识和正确处理这对矛盾是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关键。
本文将从案例与理论的关系视角来探寻案例教学法“何以可能、何以必要、如何设计”这三个案例教学法基础理论中相互关联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含有问题在内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_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_潘雷琼
2014年第8期(总第415期)No.8,2014General ,No.415EDUCATIONAL RESEARCH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美德伦理学复兴的文化哲学解析潘雷琼黄甫全[摘要]因应“人何以幸福”这一亘古弥新的问题,20世纪中期复兴的美德伦理学催生了积极心理学,开启了幸福为本的优良品德学习研究新方向。
“优良品德学习何以使人幸福”论题内含何以可能、何以可求、何以可致以及何以可成四个问题,关涉文化哲学的进化论、价值论、主体论和活动论四个层面的理性致思。
其中,凭借历时进化的美德伦理学复兴和优良品德分类体系开发,奠定了何以可能的历史进化论基础;基于价值实现的希望论和幸福识建论,阐明了何以可求的理想价值论概念;依靠自主能动的自我决定论和时光再构法,形成了何以可致的自觉主体论原理;而通过文化交互的感恩论和持久幸福感模型,则建构了何以可成的多维交互论原则。
[关键词]优良品德;学习;幸福;美德伦理学;文化哲学[作者简介]潘蕾琼,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生;黄甫全,华南师范大学现代教育研究与开发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510631)——————————*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后期资助项目“学习化课程论稿——课程文化哲学初探”(项目编号:GD10HJY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幸福不是对于善的饱尝,而是善本身。
”[1]哲人斯宾诺莎(Spinoza,B.)这一至理名言至今还回荡在人们耳畔,然而现代生活中“德福一致论”的信念照壁却已轰然倒塌。
于是,在当代通往幸福的路径中,人们将幸福目标化、抽象化,从而丧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触碰幸福的心境以及体味幸福的生活方式。
“有福无德”或“有德而无福”的道德悖论现象似乎正成为社会常态,人们甚至不再愿意相信关于幸福或不幸的合理道德辩护,伦理学逐渐沦为无关幸福之学。
因应于此,20世纪中期复兴的美德伦理学,奋力扫除了近代以降倾倒在道德与幸福关系塔上的尘埃,扭转道德哲学模式,并且智慧地探索道德进入幸福的新时代可能方式。
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答案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已公布。
本次考试共60道单选题,总分60分。
1.求异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不因循传统和常规,从多方面、在不同范围、沿不同方向思考。
2.要开发创造力,首先要增强和提高人的创新意识。
3.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的思想涌入企业,使员工的人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因此矛盾疏导工作要“因人制宜”,以人为本,对症下药,引入矛盾疏导机制来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
4.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
5.创造力开发原本是由专利审查人员萌生的对多产发明家的发明方法与思路进行总结与推广的想法。
6.本我的目标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7.创新意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从表象现象上看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从实质上来分析,创新意识则代表着一个人的创造力。
创造力如果是一条河,那么创新意识则是这条河的源头。
8.“创造工程之父”是XXX。
9.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互补效应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11.社会型性格的人友善、热心、外向、合作,善于交流,喜欢与人为伍,能洞察别人的情感和问题。
12.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他们对失败的承受力趋于下降,因为学生年龄越大,他们在社会影响下越来越多地用比较安全的方式从事研究活动。
13.美国创造学家XXX认为:“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
”14.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
15.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16.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开发的关键,它是创造力的灵魂。
17.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异,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18.教师可以和学生分享一些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传记,体会和感受他们经历的模糊阶段,让学生了解到模糊性常常是他们取得创造性成果的一个准备阶段。
罗而斯顿生态伦理思想解析——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何以可能
36科技创新导报S T y I 2007N O .35Sci e nc e a nd Tec hno l o gy I nn ov at i on H e r al d 科教平台科技创新导报当前环境伦理学论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就是价值了,这个字眼被许多环境伦理学家频繁使用,甚至成为某些环境伦理学家构建自己环境伦理学的核心。
“环境伦理学的许多理论都立基于自然中的价值这个概念上,一些伦理理论的论证途径是把内在价值赋予动物、生物圈,或者整个生态系统。
”[1]其中罗而斯顿就是主要代表之一,他可以说是现代环境伦理学界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1自然价值的逻辑论证罗而斯顿认为不仅要肯定自然价值的存在,还要肯定自然价值事实上就存在,为此罗而斯顿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去界定自然价值的内涵、特征和客观性证明。
罗而斯顿关于自然价值的内涵的三个观点:第一,自然价值就是自然的性质,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都是有价值的,是由自然系统或自然物的结构决定的,因此自然中的价值是客观的。
第二,罗而斯顿主张价值属性最重要的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万物,还创造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
自然是朝着产生价值的方向进化的,并不是我们赋予自然以价值,而是自然把价值馈赠给我们的。
从系统的角度看,评价行为不仅属于自然,而且存在于自然之中。
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这整个源泉——而非只有诞生于其中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大自然是万物的真正创造者。
[2]大自然创造了万事万物。
第三,内在价值、工具价值和系统价值的同意构成了自然价值的另一属性。
“内在价值是指那些能在自身中发现价值而无须借助其他参照物的事物”[3]“工具价值指某些被用来当作实现某一目的的手段的事物。
从生态系统的整体看,他具有系统价值,系统价值不是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不是生态系统对有机体的工具价值,更不是生态系统中所有价值之和,而是系统的创造过程和趋势。
就像罗而斯顿说,我们已接触到了某种需要用第三个术语来描述的事物,那就是系统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可能”的哲学拷问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体系中,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的思想方法,负责对将要研究的问题或命题作哲学审视,对其哲学前提作“何以可能”的拷问。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何以可能”呢?这一哲学前提的拷问,由三个追问组成:一是中国化命题“可能是何”?即它可能“是什么”性质?是事实命题还是价值命题抑或规范命题?是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还是虚假问题?二是中国化命题“为何可能”?即它“为什么”可能成立?其原因是什么?三是中国化命题“如何可能”?即它“应怎么规范”才可能具合法性和有效性?哲学方法,还负责审视次一级的历史实证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其得结论的合理性,以在更深层次揭示问题或命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实证方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因果关系,是事实的过程描述和实证分析。
历史方法是面向现实实践的,因而充满活力,但缺陷是一种非本质性和非规律性的经验把握。
规范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价值研究,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意义和途径原则及历史经验教训。
规范研究是目前做得最多的但也是创新最少的,大多是重复革命领袖几十年前的结论。
逻辑主义方法,属于思维科学,但亦可归于哲学认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思想或理论的内在联系,解决观点之间层次上的种属关系和逻辑上的一致性,圆通其间的悖论和矛盾,解决一种理论的体系化也即逻辑化问题,缺陷是易于陷入繁琐的概念讨论和经院哲学所注重的理论体系的自我完成而脱离实践生活[1]。
一、何谓“问题”“命题”?其哲学属性如何?哲学方法是对将研究的问题或命题,进行本体意义的审视。
所谓“问题”“命题”,实为同类项,二者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是一个逻辑判断,区别在于,“命题”是已经得到结论,因而命题是“死命题”,是封闭性的,研究活动已告终结;而“问题”是没有得到结论,因而问题是“活问题”,是开放性的,研究活动还须继续。
但是,“问题”又有两种:一是“封闭性问题”,它是有可能得到结论的问题;二是“开放性问题”,它是永远没有最终结论的问题。
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何以可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一、问题的提出技能型社会是一个政策话语。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这是技能型社会概念的萌芽时期。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了技能型社会的概念。
按照大会精神,技能型社会包括四重意涵: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广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全民终身学习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强调“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技能型社会”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聚焦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聚焦于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李玉静(2021)认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实现个体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建设:何以可能?◎徐付生,郝天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启示摘 要:建设技能型社会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理应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
回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精华,可以发现,助力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破解当下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具有深刻启示,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方向性参考,包括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民众立场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型社会;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研究”(项目编号:D/2021/03/167);山东省日照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科教融汇视域下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JZ06)作者简介:徐付生,男,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发展;郝天聪,男,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原理。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何以重要与何以可能
党性修养DANGXINGXIUYANG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何以重要与何以可能●李敏杰 冯晓康 吴 婷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到党 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 领”,全面推进党的各个领域建设。
“统领”就是统帅、 引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仅深刻体现出马克 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战略 部署的一大创新,对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何以重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政党本质属性的客观 要求。
“统领”这个极具分量的词语凸显了党的政治 建设的重要性。
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根本的属 性,任何政党都应该重视政治、研究政治,都应该按 照政治规律进行政治活动。
从历史来看,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执政党没有毫不 动摇地强化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 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从而导致政治改革的指导 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方向。
作为马克 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高的政治领 导力量,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 传统。
从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 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到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 “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历史 和现实反复证明,讲政治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本文系中宣部 2017 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中心重大项目“新形势下管党治党面临的挑战研究”(项目编 号:2017WZD12)及 2018 年度湖北省委党校研究阐释党的十九 大精神校级重点课题“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 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的兴衰成败,以党的政治建设来统领党的建设全局, 体现了政党政治属性的根本要求。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是新时代党建总目标的 源泉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何以必要与何以可能
思政课堂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92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向制度形态的转化,它是夺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化解矛盾的有力武器,是提升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之间,价值的同向同构、内容的相互渗透、功能的相互支撑,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要坚守必要的限度,避免“泛制度化”倾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在现代契约社会,各种各样的制度组成了极其复杂的制度系统,有力维系着社会的有序运行,有效提升了社会活动的效能。
从事社会活动的组织和个人,深深嵌入制度环境之中。
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功能,除此之外,它还是有别于其它教育实践活动的社会规范性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对人们行为具有较强指导性和约束性的“软规范”,其与制度这种“硬规范”,共同构成社会共同体最基本的规范系统。
在社会的规范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之间具有共生共存、融合互动的内在机制。
从社会规范的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是借力制度建设,来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一、何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动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政策、管理制度,其旨趣在于通过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管理规范,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不可否认,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理所当然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活动等的制度化管理。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
其中,处在制度环境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某些内容转化为特定的制度规则或规范,通过制度固化某些基本的行为要求,借力制度的价值观传播功能,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内在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的制度转化和固化。
气候正义:何以可能,何种原则
第一 , 气候 变化 的 自身 特 性 —— 作 为 气 候 正 义存 在之 “ 观 环 境 ” —使 得 人 类 的合 作 成 为 客 — 必要 与可 能 。气候 资 源 不 同于 其 他 自然 资 源 , 它
气候 正义 :
何 以可能, 何种原则
王 苏春 徐 峰
内容 提 要
气 候 正 义概 念 的 提 出可 以看 成 是 应 对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的 政 治伦 理 回应 。 从 气 候 变 化 引 致 的 正
义情境来 看, 气候正义 已经成为一种合理的价值诉求 , 可论证为 应对气候变 化的最根本 性的价值 规范和道 亦 义准 则。然而, 不论是坚持气候资源与责任公平分配的分配正 义抑或坚持 溯及 既往 的矫正正 义, 还是 强调世 代公平 的代 际正义抑或强调 种际之间和谐 相处 的种 际正义 , 只能在单 一维度上得 以阐释和 解读 , 都 而无法 涵 纳时空向度上 的所 有正义关系。而将 气候“ 类正 义” 为气候 正义 可能的最 高伦 理形 态, 作 它所具有 的包容 性
难重重, 一个 重 要 原 因 在 于气 候 变 化 是全 球 尺 度
的, 它不仅关 涉各 主权 国家 , 也关 涉整个 人类 甚 至 是 其他 生物 物种 利益 。应 对气候 变化 需要 人们 对 现行 的科技 创 新 体 制 、 济体 制 甚 至 是政 治 体 制 经 进 行 重大调 整 , 自身 的 思 维方 式 、 值 观 念 、 对 价 行 为方式 作 出重 大 改 变 。如 今 , 于气 候 变 化 问题 关 的讨论 可谓 是如 火如 荼 , 在政 治哲 学领 域 , 但 至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何以可能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马克思主义公正观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 集体行动 1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1 限度 1 都市过密化 1 路径 1 虚拟 1 耕地保护 1 维权抗争 1 经验辩护 1 科学伦理 1 社会需求 1 社会和解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1 用地指标 1 生活世界转向 1 生态劳动 1 生存 1 流转模式 1 析取论 1 本质论 1 新独断论 1 文学多元论 1 政治文化 1 技术 1 恢复性正义 1 弱者武器 1 张力区间 1 建构论 1 差异性共在 1 属性 1 实践 1 城市化 1 地域社会学 1 土地发展权 1 土地使用权 1 合作治理 1 反本质主义 1 前在预设 1 农民利益表达 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1 关系正义 1 公正何以可能 1 公正何为 1 公共权力 1 公共性结构 1 公共善 1 党建理论 1 先天综合知识 1 何谓公正 1 传媒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合 相 现代西方哲学 柏拉图 族群认同 教师哲学 情感民主 德性 异质性 实践理性 国家认同 哲学转向 哲学家 哲学人格 和谐 同质性 双重诠释 农民工 公共行政 公共性 休谟难题 人格 五重路径 乌托邦现实主义 一元政治意识 《巴曼尼德斯篇》
推荐指数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_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_葛浩阳
,第31卷(总第263期)(Cumulatively,NO.263).-..一、引言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劳动价值论是个相对老旧的问题,但是,问题的新旧并不等于问题是否已经得到了有效解决。
至少就笔者所见,无论是在当下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学习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和迷惑都普遍地存在。
而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很难说对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能有较好的把握。
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及供求价值论的比较研究葛浩阳(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摘要]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典型经济社会形态时所运用的基础理论。
然而,在现实的研究和学习中,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其他价值论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混淆或误解,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
文章在分析和比较四种价值理论并指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几个常见诘难进行尝试性解答,并对其分析域做理论上的限定,以期使劳动价值论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意义上得到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中图分类号]F0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7-0019-06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Ge Haoyang(School of Economics,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Sichuan 611130)Abstract: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the basic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y,and it is also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s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forms of capitalism.However,in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and study,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 and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 are often confused or misunderstood,if the basic problems has not effectively resolved,it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Marx's analysis of capitalism.Therefore,this paper will firstly do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abor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other three kinds of value theories,then point out the defects of the latter.Based on this and with the intention to make labor theory of value in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further development,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swer several common criticism on labor theory of value,and also to delineate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it.Key words:labor theory of value;factor theory of value;utility theory of value;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value[作者简介]葛浩阳(1987-),男,河南禹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
佩雷尔曼之问:价值判断的逻辑基础何以可能?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
Apr.2018 Vol40 No2
佩雷尔曼之问:价值判断的逻辑基础何以可能?
蔡广超
(延安大学 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事实与价值相对应,事实独立于人们的意识、意 志,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事件或过程。它可以以描述 性语词或描述性命题进行描述。对描述命题所要求 的是真理性,即与对象相符合。换言之,描述性命题 的有效性在于它的真实性。它的存在可以与主体的 活动无关。价值则不同,它是人们的评价活动、评价 行为的产物,是人们自己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对事物 所做的是否适合于自己目的的评价与论断,或者是 从自己的价值立场出发所做出的评判。因此,评价 不同于人们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及其运动规律的事 实性描述。评价是以价值词语表达的规范性语句或 规范性命题。它的有效性在于它的正当性,即运用 恰当的规范,适当的表达主体内在的价值立场与外 在事物的联系。[3]
一、何谓价值判断 准确理解价值判断以及价值判断相对于事实判 断的特点,有必要首先明确价值与事实的含义。一 般认为,休谟是最早提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哲学家, 他在《人性论》中写到:“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中 通常的‘是’与‘不是’等连系词,而是没有一个命题
①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也称为“布鲁塞尔大学”,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1834年建校,是比利时历史悠久的大学之一。
龚群进一步指出,元伦理学以语言分析的方法 把这两者区别开来,从而得出以“是”为述词的判断 形式是事实判断,以“应当”为述词的判断形式是价 值判断。那么,何谓价值判断?何谓事实判断?依 据《逻辑学大辞典》解释:“对事物本身事实的描述 和指称判断称为事实判断,……对主客体之间价值 关系的肯定或否定性判断称为价值判断。”[4]645也可 以说,事实判断是主体对客体本来面目的认知和把 握,价值判断是特定主体对特定客体有无价值的判 断。从表面上来看,事实和价值的不同是区分事实 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基础,但是,由于事实和价值的划 分具有相对 意 义①,因 此,“事 实 判 断 与 价 值 判 断 的 区别主要不在于是否以一定事实为内容,而在于是 以陈述客体性的事实为主,还是以陈述主体性的事 实为主。”[4]645具体 来 说,事 实 判 断 和 价 值 判 断 的 区 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对象、目的、功能 以及真假判断标准不同。事实判断以客体为研究对 象,以事实为原则,价值判断是以主体为研究对象, 以价值为原则。事实判断的目的是为达到对事物、 事件及其过程的客观化认识,价值判断作为对特定
浅析价值共识
浅析价值共识作者:邹慧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09期【摘要】:在如今文化多元的时代,价值共识的达致仍存在可能,从人类角度、文化角度、生活实践角度、面临环境角度分析都可以看出来。
为了使可能变成现实,我们需要从人的本质超越性、启蒙心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意识形态的建构式灌输、参透、传播等几个方面入手,最终实现价值共识的达致。
【关键词】:价值共识可能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进入一个文化差异、价值多元的时代。
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能否以及如何达致价值共识成为耐人寻味的话题。
一、什么是共识、价值共识在搞清楚价值共识之前,有必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共识。
共识是以分立、差异为前提的。
共识关键在“共”字的理解,“共”有公共、共同之意,不同的。
非多元、差异下的一致不应该成为共识。
这同时意味着共识什么是多主体的,各主体多元、平等。
共识不是每个人对某件事的主动同意,尽管我们所称为共识的现象大都是表示接受的意思,但这只是泛泛意义或具有消极意义的共识。
共识不是裸露,现成的存在,而是需要人们积极澄清或追求而“形成”“达致”的结果。
共识本身不是凝固的,它随着社会历史变化而发展变化。
共识包括知识共识与价值共识。
所谓的价值共识,是指不同的价值主体之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就某种价值或是某类价值及其合理性达成一致的认识。
价值活动自身具有很强的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与一定的文化情境有着本质的联系。
相比对于客观存在的知识的共识追求,价值共识的存在可能更加令人深思。
二、价值共识何以可能(一)从人类角度1、人的类存在性哲学史上费尔巴哈第一次将“类”这个概念引入其中,他把类理解为由个体组成的共同性、普遍性。
在马克思看来,类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联系在一起的普遍性。
人作为一种类的存在,必然也将是一种共同性、普遍性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与人之间是有共通之处的,这种共通就为价值共识的达致创造可能性。
2、人类利益的均衡性人的行为是源于由需要而产生的对利益的追求,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和价值取向。
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科学网
需要的全面性及其价值意义引言 (1)一、需要问题的历史考察及当代理解 (2)(一)对需要现象的历史考察 (2)1、生存需要的全面性是生命进化的动力 (2)2、理性的局限和人活动的片面性 (2)3、需要是贯穿人类历史的基本主题 (3)(二)对需要理论的历史考察 (4)1、需要范畴的萌芽和演变 (4)2、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4)3、马斯洛等对需要的理解 (5)(三)需要理论的当代阐释和需要概念的界定 (6)1、需要理论的当代阐释 (6)2、需要概念的界定 (6)二、需要全面性的基本表现 (8)(一)需要内容的全面性 (8)1、人的基本需要 (8)2、需要之间的关系 (10)3、需要内容的全面性和实现形式的片面性 (12)(二)需要主体的全面性 (13)1、需要主体的多样性及其关系 (13)2、主体多样性在自我内部的表现 (15)3、抽象的人和具体的人及其需要 (16)(三)需要全面性在时间尺度上的表现 (17)1、需要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17)2、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 (18)3、不同世代的需要 (19)三、需要全面性的价值意义 (19)(一)需要的全面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需要的全面性与社会进步 (21)2、实现需要的全面性是人全面发展的条件 (23)(二)需要的全面性与人的自由发展 (25)1、需要的全面性与人的自由发展 (25)2、劳动本身的解放是人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 (26)(三)需要的全面性与人的可持续发展 (27)1、需要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是和谐发展的依据 (28)2、调整各种需要主体的矛盾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 (28)3、规范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29)结语 (30)全面地把握和规范人的需要,才能实现全面而自由的人 (30)引言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性及其导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
[1](p.239)现代化促进了人和社会的发展,但人的发展需经历一个过程。
伦理学的范式转型为何必要及何以可能
伦理学的范式转型为何必要及何以可能目录一、内容概括 (1)二、伦理学范式转型的必要性 (1)1. 社会背景的变化 (3)1.1 全球化与伦理多元性挑战 (4)1.2 科技进步引发伦理问题复杂化 (5)1.3 道德观念变迁与伦理实践需求不匹配 (7)2. 传统伦理学范式的局限性 (8)2.1 传统伦理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与局限性分析 (9)2.2 传统伦理学范式面临现实困境的原因探究 (10)三、伦理学范式转型的可能性与路径选择 (11)1. 伦理学范式转型的可能性分析 (13)1.1 社会思潮与伦理观念的变化提供思想基础 (14)1.2 学科交叉融合为伦理学范式创新提供动力支持 (15)1.3 实践需求推动伦理学范式的转型与发展 (17)2. 伦理学范式转型的路径选择与实践探索 (17)2.1 跨学科整合 (19)2.2 实践导向 (20)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探讨了伦理学的范式转型为何必要以及何以可能的问题。
介绍了伦理学范式转型的背景和重要性,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伦理学面临新的挑战和困境,传统的伦理学范式无法应对新的道德问题。
需要开展伦理学的范式转型,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
阐述了伦理学范式转型的必要性,包括解决现实道德问题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要性以及推动伦理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等方面。
从理论发展、社会实践、科技进步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伦理学范式转型的可能性,指出新理论的出现、社会道德观念的转变以及科技发展的支持都为伦理学的范式转型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提出了伦理学范式转型的具体路径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了跨学科融合、实践导向以及人文关怀等关键要素在推动伦理学范式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二、伦理学范式转型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伦理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伦理学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行伦理学范式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伦理学范式主要关注个体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强调道德规范的遵循和道德行为的规范。
论普世价值如何可能
作 者 程 广 云 , 都 师 范 大 学 政 法 系 副教 授 ; 璞 庚 , 苏 社 会 科 学 院 副研 究 员 首 韩 江
马 克 思 和 恩 格 斯 在《 意 志 意 识 形 态 》 德 中指 出 : 交 往 普 遍 化 ” “ 遍 交 往 ” 动 “ 域 性 的 “ 或 普 推 地
存 在 ” 向 “ 界 历 史 性 的 存 在 ” 展 0。 这 正 是 我 们 当今 所 谓 全 球 化 进 程 。全 球 性 问 题 ( 环 朝 世 发 如
为 转 移 ; 三 , 种 价 值 是 以具 有 普 遍 必 然 性 的 命 题 ( 遍 必 然 判 断 ) 表 述 的 。 只 有 符 合 以上 第 这 普 来
三 个 基 本 要 件 , 能 称 为 普 世 价 值 命 题 。而 这 些 基 本 要 件 , 表 明 了普 世 价 值 成 立 之 困 难 。 才 又 “ 世 价 值 如 何 可 能 ” 一 问 题 已 经 承 诺 了 一 个 基 本 假 定 , “ 世 价 值 是 可 能 的 ” 这 种 普 这 即 普 。
球 化 ( 数 字 化 、 拟 化 、 络 化 等 ) 加 速 发 展 , 动 整 个 全 球 化 进பைடு நூலகம்程 加 速 发 展 , 是 全 球 化 进 如 虚 网 的 带 它
程 的技 术 驱 动 , 全 球 化 进 程 提 供 了 历 史 可 能 性 。全 球 化 首 先 表 现 在 经 济 领 域 中 , 济 全 球 化 为 经 是 全 球 走 向 共 同市 场 的 历 史 进 程 ; 后 表 现 在 文 化 领 域 中 , 为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反 映 , 化 全 球 然 作 文
关 于 “ 世 价 值 如 何 可 能 ” 首 先 要 问 的 是 : 普 世 价 值 如 何 存 在 ? 或 者 “ 世 价 值 存 在 的 根 普 , “ ” 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它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社会的需要和党的先进性的保持都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成功实践、党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作用的发挥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契合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成为了可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它总是在不断地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面临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在中国的命运和出路,又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和出路。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是我们长期面临的历久弥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述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9世纪40年代,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人中国。
作为一种在西方文化土壤中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生根发芽遇到了极为复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国对马克思及其理论的介绍最早出现在1899年2月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万国公报》第121期刊载的《今世景象》一文中,此后直到1917年,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陆续被译成中文在国内传播。
这一时期虽然只是零星、片段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但仍在一定程上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一批主张革命救国的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曙光,他们热情讴歌和介绍十月革命,开始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年8月,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较早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他在文章中指出:“大凡一个主义,都有理想与实用两方面。
青少年犯罪热点案例
青少年犯罪热点案例孩⼦犯罪,做家长的应该反思,学校和社会也应该反思,是什么样的因素使得青少年⾛上了犯罪迷途?近⼏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不断增多,由此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讨论。
下⾯店铺⼩编就给⼤家来了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来讨论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热点案例青少年犯罪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教育⽆效或失败的直接后果。
惩罚从来不是⽬的,教育的⽬的是使⼈⽣敞亮,使⼈⽣的终极可能性敞亮。
毫⽆疑义,青少年犯罪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中的问题虽然是复杂且多⽅⾯的。
[案情简介]⼀条围⼱撕裂6个家庭杭⼀⼥⾼中⽣命丧同学之⼿杭州萧⼭区发⽣⼀起令⼈震惊的⼥⾼中⽣被害分⼫案。
随后这⼀消息被警⽅证实。
截⾄昨天上午,5名加害者悉数被杭州警⽅抓获。
令所有⼈惊异的是:他们竟是死者的同学。
昨天下午,记者获悉案件⼤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某⾼中。
因⼀点⼩⽭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吵架。
2⽉17⽇那天,怀恨在⼼的阿洁,纠集其他4⼈,将阿红骗⾄阿华家中,⽤围⼱将阿红勒死,并⽀解,随后弃⼫野外。
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也再⼀次引起⼈们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
⽬前,杭州警⽅正对案情进⼀步调查。
惊闻噩耗家长掩⾯⽽泣昨天下午,记者了解到,当其中⼀位家长在得知⾃⼰的⼥⼉是5名⾏凶者之⼀后,掩⾯⽽泣。
与其余4名⾏凶者家长⼀样,⾯对被害者家属,他们将承受⼀辈⼦的痛苦,遭受⽆以⾔尽的精神折磨。
其实早在半年前,杭州萧⼭区⼀名⾼⼆男⽣,也为⼀件不起眼的⼩碰擦,将⼀名素不相识的⼥学⽣杀害。
⽽这名出⾝贫寒之家的⼥学⽣受害时,刚参加完⾼考,即将成为⼀名⼤学⽣。
这两起凶杀案中,死者和加害者都是处于花季中的少男少⼥。
⼗⼏岁的孩⼦为什么会拿⼑杀⼈,⽽且杀的还是⾃⼰的同学?⼗⼏岁的孩⼦⼼⾥究竟有多⼤的仇恨,使得他们必须把解决问题的⽅式全都归于暴⼒?这样的青少年犯罪令⼈震惊⼀位办案多年的资深警官对记者说,杀⼈分⼫,且出⾃按理看连杀⼀只鸡都害怕的青少年之⼿,让⼈震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分析商品价值时,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物。
”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有用性)和量(交换性)两个角度来考察,“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物的可交换性使物具有交换价值。
马克思考察了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但没有考察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使用价值和抽象使用价值。
马克思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时被抽象掉了”,而“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个性质,即劳动产品这个性质。
”由于劳动产品在“生产上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所以,“使用价值或某种物品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
通过指明劳动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人类劳动,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商品价值是由抽象人类劳动创造的,“价值实体就是劳动”,价值量的尺度就是劳动量。
劳动价值论有两个基本的前题:一个是“商品是劳动产品”,另一个是“商品的二重性体现了劳动的二重性”。
笔者认为,这两个基本前提都有其不足之处:第一个前提把非劳动产品排除在了商品之外。
事实证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非劳动产品也是普遍交换的商品,例如自然物(土地、森林、矿物等)和劳动力(即劳动力使用权)。
马克思说:“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和物用于交换的效用,也就是说,它们的使用价值同它们的交换价值明显地分离开来。
”在这里,马克思把使用价值看做是物满足直接需要的效用(即有用性),把交换价值看做是物用于交换的效用(即可交换性)。
不论是劳动产品,还是非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有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质的同一性(即有用性)和量的可比性(即可交换性),这种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也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性。
非劳动产品之所以成为商品,就是因为它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比性,即具有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
第二个前提的问题出在对商品二重性的规定上。
马克思依然沿用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并通过考察商品的二重性,指明了“商品所体现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
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二重性,仅仅是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质的同一性和量的可比性,而劳动的二重性却是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
劳动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并不是由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来体现的,而是由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来体现的。
笔者认为,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就是商品的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是指商品具有具体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抽象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抽象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这种商品的二重性不仅体现了人的劳动的二重性,更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即具体需要和抽象人类需要,其中,抽象人类需要是同一的人类需要,它使商品具有了质的同一性,即满足人类需要的有用性。
可见,对“商品是劳动产品”观点的扬弃,以及对商品二重性的两种规定,是现代劳动价值论必须面对的两个基本课题。
劳动产品具有价值,非劳动产品同样具有价值。
如果说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人类劳动物化在里面”,那么非劳动产品具有价值,是因为有人类需要物化在里面;如果说“随着劳动产品的特殊的有用性质的消失,包含在劳动需要价值论何以可能胡兵(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29)【内容摘要】本文提出了需要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即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括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商品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需要包括劳动需要和非劳动需要。
商品具有两种二重性规定: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质和量的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中,使用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质的同一性,即有用性,交换价值体现了商品所具有的量的可比性,即可交换性;另一种二重性规定是商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即具体价值和抽象价值,具体价值是指商品具有具体使用价值和具体交换价值,抽象价值是指商品具有抽象使用价值和抽象交换价值。
商品的这种二重性体现了人的需要的二重性,即具体需要和抽象人类需要。
人的需要赋予商品以价值,其中,劳动需要赋予劳动产品以价值,非劳动需要赋予了非劳动产品以价值;人的需要量是商品价值量的尺度,其中,劳动需要量是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非劳动需要量是非劳动产品价值量的尺度。
需要价值论把劳动价值论纳入其中,弥补了劳动价值论两个基本前提的不足之处,并使需要的二重性取代了劳动的二重性,成为政治经济学的轴心。
【关键词】商品的二重性需要的二重性需要价值论2008年12月总第23卷社科纵横新理论版SOCIAL SCIENCES REVIEW*作者简介:胡兵,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171产品中的各种劳动……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化为与人类劳动力耗费的特殊形式无关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那么随着非劳动产品的特殊的有用性质的消失,包含在非劳动产品中的各种需要也全都化为了相同的人类需要,化为与人类需要的特殊形式无关的人类欲望的满足;如果说麻布和上衣等劳动产品的价值“不过是同种劳动的凝结,固定在这些价值中的劳动,同纱和呢绒也就不再有生产的关系,而只是表示同样的人的力量的耗费”,那么非劳动产品的价值也不过是同种需要的凝结,固定在这些价值中的需要,只是表示同样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如果说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的价值只具有纯粹的社会现实性,而它们只有作为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才能获得这种现实性”,那么作为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就是同一的社会单位即人类需要的表现;如果说“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是同一单位即人类劳动的可以互相代替的相同的表现”,那么,一切商品作为价值也都是同一单位即人类需要的可以互相代替的相同的表现;如果劳动产品“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那么非劳动产品就其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需要的质,就其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需要的量;如果说劳动产品的“价值是具有抽象属性的人类劳动的产物”,那么非劳动产品的价值就是具有抽象属性的人类需要的产物;如果说创造劳动产品价值的实体是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是劳动产品价值的源泉,那么赋予非劳动产品价值的实体就是人类需要,人类需要就是非劳动产品价值的源泉;如果说劳动产品是“同一的无差别的劳动的样品”,是“共同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那么非劳动产品就是同一的无差别的需要的样品,是共同的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
这个共同的社会实体,即包括人类劳动,又包括人类需要。
既然共同的社会实体就是“价值实体”,那么价值实体不仅包括“同一的人类劳动”,还包括同一的人类需要。
这样,价值实体就有两个:一个是“‘创造价值’的实体即劳动”,另一个是赋予价值的实体即需要。
这两个价值实体或价值源泉的主体是人,而非物;“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关系和需要关系,而非商品之间的关系。
如果说“劳动就它生产使用价值,就它是有用劳动而言,它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是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永恒的必然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的中介”,那么需要就它消费使用价值,就它是有效需要而言,它也与一切社会形式无关,它也是人类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是永恒的必然性,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的中介;如果说“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那么人类需要的等同性,也取得了非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如果说“价值表现的秘密,即一切劳动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人类劳动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只有在人类平等概念已经成为国民的牢固的成见的时候,才能揭示出来”,那么,一切需要由于而且只是由于都是人类需要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义,也应当成为价值表现的秘密;如果说“劳动的人类的性质或者一般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那么,需要的人类的性质或者一般的性质也形成需要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如果说“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那么,具体需要也是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需要的表现形式。
可见,人的劳动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恰恰表现了人的需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
相对于人类劳动,人类需要应该是更为基本的和本质的东西。
我们知道,劳动与需要、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现象,正如劳动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表现了需要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一样,生产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也表现了消费的具体和抽象的二重性。
如果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的力量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而作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从另一方面看,一切劳动是人的力量在某种由特殊目的决定的生产形式上的耗费,而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或效用。
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耗费,首先必须是有用劳动”,那么一切需要,从一方面看,也是人的欲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满足,而作为相同的人类需要,它形成非劳动产品价值。
从另一方面看,一切需要又是人的欲望在某种由特殊目的决定的消费形式上的满足,而作为具体的有效需要,它消费使用价值或效用。
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同样,需要如果被看作抽象意义上的人的欲望、人类需要的满足,首先必须是有效需要。
如果说,作为劳动产品的“商品价值体现的仅仅是人类劳动,是一般的人的力量的耗费。
正如在市民社会里,将军或银行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则扮演卑微的角色一样,人类劳动在这里也是这样”,那么商品价值更能体现出人类需要,即一般的人的需要的满足。
人类需要与人类劳动一样,也在商品价值中扮演着卑微的角色;如果说“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特殊的有用劳动或有特殊目的的生产活动”,只是因为这种商品是劳动产品,那么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着特殊的有效需要或有特殊目的的消费活动,则是因为商品是有用物。
“如果把生产活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是人的力量的耗费。
尽管缝和织是不同的,但二者都是人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
”同样,如果把消费活动的有效性质撇开,消费活动就是人的需要的满足。
尽管上衣和麻布是不同的,但二者都能满足人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都是同一的人类需要。
如果说“这就是把一切实在劳动化为它们共有的人类劳动的性质,化为同样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那么,这也是把一切实在需要化为它们共有的人类需要的性质,化为同样的人类需要的满足。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同样,要消费商品,他不仅要消费使用价值,而且要消费别人生产的使用价值,即消费社会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说:“与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相对应的有同样多种的、按照属、种、科分类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社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