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中的角色问题-2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它们涉及到性别在社会中的构建和表达,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性别角色。
本文将探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影响。
一、性别的社会构建1. 性别的概念性别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生理上的性别,而是指社会对个体的性别特征和角色的构建与界定。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期待和角色,形成了性别二元论的观念。
2. 社会性别的形成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个体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和社会交往中学习到了关于性别的行为规范和性别角色。
这些规范和角色塑造了人们对性别的认同和表达方式。
二、性别对社会的影响1. 性别与社会地位性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上,男性在社会中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受到性别歧视和限制。
这种性别不平等和角色刻板印象对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性别与社会关系性别也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中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与性别相关,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方式。
三、性别的研究方法1. 性别的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中经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探索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的相关问题。
这些方法包括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在社会中的表达和影响。
2. 性别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也在性别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来研究性别在群体层面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性别与社会变革1. 性别与现代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性别角色和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参与等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得到了挑战和改变。
2. 性别与社会运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对社会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性别不平等的认识和反思,鼓励人们参与到争取性别平等的行动中,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2
强制性再社会化 主动性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区别
再社会化
抛弃已有的社会化, 形成新的社会化 方向和内容与原先不 一致 思想、生活方式、行 为模式发生基本的、 急剧的、迅速的改变, 不适应感强烈
继续社会化
在原先社会化的基础 上发展、提高、完善 基本方向和内容则与 原先一致 逐渐的、部分的变化, 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 行
(三)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 2、社会化是一个必然发生的过程
3、社会化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
4、社会化是一个终生过程
将道德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即使人们接 使个体学会现有的政治制度所接受 受社会的道德标准,并按照公众认可的社 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会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即个体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形成 使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 的过程。 个体理解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和 意识和精神,按照法律制度调节自己 1、道德社会化(moral socialization) 与之相符行为的规范,按照社会的 行为的过程。 获得某种民族社会意识,使个体尊重自己 2、政治社会化(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性别期望和要求行事的过程。 民族的习俗和传统,为自己民族的文化而 3、法律社会化(Legal socialization) 自豪。 4、性别角色社会化(gender socialization) 5、民族社会化(ethnic socialization)
现代社会的青年期个体越来越
推迟了
在心理上与经济上独立的时间
3、成人期的社会化
成人期:初级社会化已经完成 生活与事业趋于稳定,心理更加成熟 成人晚期:调整自己,以面对声望的
角色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
角色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期。
在这个时期,从心理层面的自我意识不完全逐步转变为自我清明,从社会层面看,青少年通过把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规范模式内化到个人人格体系中去,最终转变为一个社会人。
在这种剧烈的过渡、大量信息的转化整合、频繁急剧的蜕变使得青少年一方面有了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却又要经历前所未有的各种冲击。
本文着力于社会角色对于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说明角色对于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角色社会角色社会化一、角色、社会化的概念“角色”原本是戏剧中的名词,指演员扮演的戏剧中人物。
关于角色的研究在学术上有两个传统,即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的传统。
米德的社会心理学研究首先把“角色”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后来,符号互动论在发展中广泛使用了“角色”、“角色扮演”等概念,而戈夫曼的拟剧论在发展角色理论方面更加突出;人类学方面,林顿把角色同人民在社会中的地位联系起来,即把角色同一定的社会结构或社会制度中的社会地位的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这种研究被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家们推崇。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
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模式。
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地位的表征;角色是一套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期望。
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到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个体及社会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及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指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即满足一个人的基本生活的自理,如吃饭、穿衣、等人的基本生物需求;二是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人不但是一个消费者也是一个生产者,不但要通过生产自食其力,还要为社会做出贡献;三是学习社会行为规范,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教导内化的过程,是有效参加群体活动的前提;四是明确生活的目标,即群体对于其成员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的期望;五是培养社会角色,即把个体培养成群体社会认为合格的角色。
《社会学概论》课件第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PPT
大众传播媒介
社会化机构
家庭:以婚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 夫妻子女为主要成员的 社会群体
社会化功能的特征 最早的环境 作用最直接 影响最广泛 影响最深刻 影响最长久
学校:社会建立的以传 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 育组织
社会化阶段 基本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代沟
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 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化特点
客体与主体:受动与能动的统一 主体—社会的传导 客体——个人不能选择、逃避,甚至被强制 个人非完全的被动,存在主体体现出主观能动作用 手段与目的:内外与外化的统一 前提和手段——个人将社会的教化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准则、
行为方式等 目的——个人将内化的外化出来 内容和结果: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接受社会共同性的、一致性的、认可的、制度化的,形成基
的评价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
的行为
社会化过程——自我意识和人格发理论
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
提供动力 “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
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化实质是角色扮演,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
本的、共同性的方面 社会生活具体条件或社会化环境的差异性 接受的内容和结果具有差异性
个体社会化条件及基本内容
社会角色与社会化
角色失败
• 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极为 严重的角色失调现象。它是指由于多种 原因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扮 演,或中止扮演、半途而废,或困难重 重、步履艰难。 • 一、角色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 • 二、虽还处于某角色的位置,但其表现 已经证明失败了
角色集
•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承担某一种社会角 色,而总是承担多种社会角色,他所承 担的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 相联系,所有这些就构成了角色集 。 • 1、多种角色集中于一人身上; • 2、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
角色集示意
社会角色的类型(一)
• 先赋角色 • 自致角色 • 也称归属角色,是指 • 也称成就角色,是指 人们与生俱来或在其 人们在后天的活动中 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 经过自觉学习或努力 获得的角色。又分为 而获得的角色。 两种: • 1、先天性的先赋角 色 • 2、制度性的先赋角 色
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
• 少年:
• 1917年张勋和康有为等保皇党一起于7月1日宣布溥 仪复辟。12日,在全国一片声讨中,溥仪再次宣告 退位。
• 青年:
• 1924年,冯玉祥逼溥仪离宫,历史上称这为“逼宫 事件”。溥仪搬进北府(载沣的居处),继而又逃 进日本公使馆。 • 1932年,日本扶持溥仪为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 的执政。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 改年号为“康德”。
社会角色的类型(二)
• 规定性角色 •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 义务有比较严格而明 确规定的角色。 • 人们在扮演规定性角 色时,其行为一般要 受到很大的限制。 • 开放性角色 • 是指其角色的权利和 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 规定的社会角色。 • 这类角色的扮演者可 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 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 期待而扮演其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四讲社会角色
角色集 一组由不同人承担的角色
多种角色集于一人
角色冲突
→ 角色间冲突
产生
→ 角色内冲突
角色冲突的两种类型
角色间冲突
不同角色承担 者之间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
扮演多种社会 角色的个人自 身内部的冲突
产生原因
由于角色利益的对立、角色期 望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 范行事而引起。
(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于特定地位的人们行为的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eg. 售货员与顾客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3、角色集 角色集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
角色集包括了两种情况:
色。、经理,等等。
(2) 表现性角色:不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
而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 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eg. 警察、教师、社区工作者,等等。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教材p.113-119)
1、社会角色的确定 社会角色的确定也就是要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第四讲 社会角色 (教材第六章)
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四、社会角色的失调
知识回顾: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有着密切的联系。 1、社会结构的角度认为:社会化的本质就是角色承担,社会
化过程就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p.83)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
角色确定不当的几种情况: (1) 不能胜任角色; (2) 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 (3) 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拒绝,二是支配— 拒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
认为角色是在互动中形成,角色表演没有先定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范围。
服从。 个体社会化一开始就表现出能动性:哭、笑、不屈从;
婴儿期是社会化过程中语言发展 的关键期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课堂
酋长的标志——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
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即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 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 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交往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 要源泉
大众传媒
媒体虽然本质上是客观的存在,但是被不同的传媒控 制者、制作者所利用,它便显示出自己的立场、观点 与思想。
教师期望
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1968)以小学一至 六年级学生为对象,随机抽取20%的儿童告诉 各任课教师说,通过智力测验发现,这些儿童 具有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学年末测试,发现其智商明显提高。这一 现象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 翁效应”。
教师期望
布洛菲和古德(1974)对此结果进行了原因分析, 认为,对每个学生的成绩,教师分别抱有不同的期望。 基于期望,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则 以不同的方法对教师做出回应。同时,学生表现出补充 或加强教师对自己期望的行为。其结果就使学生的成绩 沿着教师的期望而改变。 这就是:真诚的期望所施加的影响,可以塑造出合 乎期望的人。
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培训、成人
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代。此类现
象在移民家庭中尤为常见。 再社会化: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
教育社会学第三章 学校中的角色行为(2)学生
37
再次,学生的互动性重要他人往往会有层面之分,即学 生可能同时有几个不同的互动性重要他人,而这些重要 他人分别对应着学生的社会发展或社会性需要的不同方 面。 比如:在消费观念方面,主要表现为父母;在兴趣爱 好方面,主要表现为同辈伙伴;在职业选择方面,主 要表现为教师。
38
通过这些变化,也反映出: 作为得到受社会委托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专职教育工作 者,作为一心要使自己的影响主导学生社会化发展的正 式权威,很难在所有方面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甚至 可能在任何方面都不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互动性重要他 人”,二是“偶像性重要他人”。
35
一、互动性重要他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 以家长、教师及同辈伙伴为例:若他们已成为学生的互 动性重要他人,则其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分别为楷模、 导师及知心朋友;若没有成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则其角 色形象便仅仅是监护人、社会权威及一般的活动同伴。
④作为以经济联系为纽带的群体,家长往往有意无意的将物质奖惩 作为增强其影响力的手段,故家庭影响不仅左右家长的社会地位优 势或亲子情感,而且还伴有物质后盾。
7
2.学校是受社会委托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 计划的教育影响的权威机构,学校对学生 的影响具有“系统性与可控性”;作为权 威的教育机构,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具有 “社会界定性”。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其在家庭 与学校中得不到满足的各种需要。就社会学角度来看,导 致学生形成、加入或向往同辈群体的主要的原因是对于平 等的期求。
16
家庭生活过程与学校教育过程对学生来说都不可能是学生 与家长及教师的真正意义上的平等磋商过程、民主决策过 程及自由选择过程。家庭与学校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平等 需要,无法成为能使学生完全自由地展现自我、充分发挥 自己潜力的场所。因此,学生便自然会去寻求可使自己获 得真正的平等、民主与自由的另一种世界。
(完整版)第六章社会角色
第六章社会角色(social role)在第五章中,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社会化的问题,社会化指的就是一个社会如何将自然人转变成一个社会人。
如何定义社会人,指的就是,人能够有效的参与社会生活,能够胜任一定的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又是怎么回事?一、社会角色的理论与概念1、社会角色理论来源“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有的人退场,有的人入场;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 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
像莎士比亚一样,社会学家把角色看做是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你出生的时候,角色就已经为你设置好了。
社会展开臂膀等待教你怎样作一个男孩或女孩.无论你出身贫贱、富裕还是介于两者之间,它都会将特定的行为、义务和权利与你的地位相联。
比如:父母常说,男孩子家就不能欺负女孩子。
哥哥要带好妹妹玩。
在这些简单的话语中体现了小男孩必须要用特定的行为和义务来与他人交往。
社会角色理论来源于:至少有四个重要来源a、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这个要领其中以G。
H。
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
米德自称是社会行为主义者,认为象征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人们通过语言、文字、手势、表情等象征符号进行交往,达到共同理解。
社会意义建立在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基础上。
他重视日常生活情境(见社会情境)中人们如何交往,如何理解社会关系。
儿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识,而是在对语言等符号的学习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见社会角色),并获得社会反馈,从而学会把自己作为客体的思维,产生自我意识.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像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b、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有人甚至认为角色理论是经由林顿创立的人类学而进入到社会学中来的。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二节 社会化与自我概念(2)
真题分享
2.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 )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先赋型 D.不自觉
真题分享
2.职业心理咨询师属于( )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先赋型 D.不自觉
答案:A
真题分享
3.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可将角色分为( )。(多 选) A.先赋角色 B.功利角色 C.表现角色 D.成就角色
按角色承担者 的心理状态分
• 先赋角色(父母、子女) • 成就角色(教师、医生、警察)
• 规定性角色(公务员、军官) • 开放性角色(朋友、游客)
• 功利型角色(追求利益,商人、企业家) • 表现型角色(表现社会公平,学者、教授)
• 自觉角色(演员、父母) • 不自觉角色(性别角色)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过程:
答案:D
真题分享
5.企业家属于( )的社会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开放型 D.创新性
真题分享
5.企业家属于( )的社会角色。(单选) A.表现型 B.功利型 C.开放型 D.创新性
答案:B
真题分享
6.角色失调包括( )。(多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转变 D.角色中断
真题分享
6.角色失调包括( )。(多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失败 C.角色转变 D.角色中断
答案:ABD
真题分享
7.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这属于( )。(单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真题分享
7.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 这属于( )。(单选) A.角色冲突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都有哪些障碍(二)
当代大学生社会化都有哪些障碍(二)引言概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障碍。
这些障碍不仅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与个体自身的发展和成长紧密相关。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的障碍,并对其进行探讨。
正文:一、家庭环境的影响1. 家庭经济压力的增加2.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3. 家长过度保护的倾向4. 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5. 家庭期望和大学生发展的矛盾二、学校环境的制约1. 学业压力过大2. 学校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僵化3. 学术竞争导致合作意识的缺失4. 社团组织和社交圈子的相对封闭5. 学校对社会化培养的忽视三、社会环境的挑战1. 就业压力的增大2. 社会角色转换的困难3. 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的不足4. 社会期望与现实能力的不匹配5. 信息爆炸和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困惑四、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的问题1. 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心的缺乏2. 个体认知和社会适应的不一致3. 个性特点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4. 个体追求和社会期待的冲突5. 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的困境五、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的挑战1. 成长过程中的焦虑和抑郁2. 压力管理能力的欠缺3. 情绪调节困难和人际关系紧张4. 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的增加5. 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化的影响总结: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自我意识和心理问题等多方面的困扰和障碍。
理解这些障碍,并采取对应的措施和支持,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社会角色理论的名词解释
社会角色理论的名词解释引言社会角色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本文将通过阐述社会角色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深入探讨社会角色理论在社会学领域的重要性。
同时,将分析社会角色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与分类1. 社会角色的定义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的特定身份和行为,通常根据社会期望和规范来界定。
社会角色可以是由文化、性别、职业和地位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它们通过个体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制度的作用而形成。
2. 社会角色的分类社会角色可以分为正式角色和非正式角色。
正式角色是由社会制度和规范所确定的,如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和政治角色。
非正式角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个人兴趣和性格所扮演的角色,如朋友、爱好者和志愿者。
二、社会角色的形成与发展1. 影响社会角色的因素社会角色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化、社会经济环境、家庭和教育等。
文化决定了不同社会对于角色的期望和规范,而社会经济环境则影响着个体选择何种职业或参与何种社会角色。
此外,家庭和教育也对个体的社会角色形成起重要作用。
2. 社会角色的发展与转变社会角色的发展和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经历和发展,会带来对自身认同的改变和对他人认知的增加。
社会变迁和个体的经历也可能导致社会角色的转变,比如在家庭角色中,传统的性别角色期望正在经历着一些改变。
三、社会角色理论的重要性1. 对个体的影响社会角色对个体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能够提供个体不同的社会身份和认同感,从而增强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融入感。
同时,社会角色还能帮助个体形塑自我认知,并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2. 对社会的影响社会角色对整个社会的运作和组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各种社会角色的协调与互动,构建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通过社会角色的分工与协作,社会能够更高效地运转,并能够更好地满足个体和整个社会的需要。
结论综上所述,社会角色理论是解释个体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重要社会学理论。
社会化与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
社会化与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习得并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的过程。
而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同程度。
社会化与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互相影响着彼此的发展与变化。
首先,社会化对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媒体等多种途径,个体吸收了各种社会角色的信息和价值观念。
例如,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社会化的地方,家庭成员扮演的角色及其对应的行为和态度会深深地印在个体的潜意识中。
随着个体的成长,教育和媒体扮演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育的引导和媒体的塑造,个体内化了各种社会角色的规范和期望。
这些社会角色的规范和期望对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个体在形成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社会角色进行比较和对照。
其次,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化过程。
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会影响其选择和接纳社会化的角色,并决定其在社会中的行为和表现。
如果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缺乏认同感,往往会表现出抗拒或反叛的行为。
这种反叛行为可能引发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导致身份认同的困惑和不稳定。
相反,如果个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较高的认同感,会更加积极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化过程,接纳社会角色的规范和期望,并努力发挥其所扮演的角色。
然而,社会化与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也在不断演变。
新的社会角色的涌现可能对个体原有的社会角色认同产生冲击和挑战。
例如,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传统的家庭妇女角色受到了质疑,女性开始在职业领域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种变化可能影响到个体原有的社会角色认同,使其面临身份认同的重新建构和调整。
个体在面对这种变革时,需要对社会角色进行重新评估,并调整自己对于社会角色的认同程度。
此外,个体的社会角色认同还受到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可能对于不同的社会角色产生偏好和倾向。
大学社会学经典课件-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分类
按功能划分: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前者如政府官员、军
01
按地位划分: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 前者如性别、种族等,后者
03
02
人等,后者如演员、作家等。
04
如职业角色。
按表现划分:分为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前者如学生、演员等,后
05
06
者如夫妻、朋友等。
社会角色的功能
规范个体行为:社会角色为个 体行为提供了规范和标准,使
形成过程
社会角色通常是由个体所 处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 教育经历等因素共同塑造 的。
影响因素
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性 别、年龄、职业等都会影 响社会角色的形成。
社会角色的演变
历史演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地演变。
现代趋势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女性 地位的提高和职业发展的 多样化,传统的性别角色 观念正在逐渐改变。
3
通过理解社会角色,人们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 境,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个人价值。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研究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社会角色的异同,以揭示社会角色的普遍 性和特殊性。
探索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关系,为提高人们 的福祉提供理论支持。
关注社会角色的动态变化,研究社会变迁对社会角色产生的影响,以及社 会角色如何影响社会变迁。
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健康产业相关角色如营养师、 健身教练等逐渐受到重视。
共享经济与自由职业者
共享经济的发展为自由职业者提供了更多机会,如网约车司机、在 线教育老师等。
社会角色发展的未来展望
1 2 3
多元化与个性化
《社会学》教案 第6章-2
《社会学概论》教案第 08次课章节名称第六章人的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授课方式讲授课(√);讨论课()习题课();实习实训课();参观或见习课()教学时数2教学目的及要求掌握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与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过程、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教学难点】无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动态模拟演示();现场实物讲解();自学讨论探究式();其他();教学主要内容第六章人的社会化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社会化的生物及社会条件个体的社会化是以人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人类具有接受社会化的一系列潜在能力。
这些潜在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生活依赖期二、社会化的主体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一、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进行的主要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青年期的起止时间因个体和社会条件而有差别。
二、成人继续社会化承认的社会化主要是初级社会化基础上的发展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
三、代沟问题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
对代沟问题,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另一方面,对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
四、社会化的内容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三大方面。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一、社会角色及其类型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社会学概论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考点
第四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内涵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是个人社会化设计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没,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二)社会化的内容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基本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二、社会化的类型(一)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二是社会性成年,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预期社会化:一个人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准备过程。
如职业学校教育、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等。
(二)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是基本社会化的延续、完善和发展,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
继续社会化的一种特殊表现是发展社会化,这是一种为适应生活的变化、承担起新的角色而主动学习与调适的过程,它的突出表现为拓展知识基础、变更职业技能、改变角色能力等,例如成人教育。
(三)再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个行为模式的过小。
再社会化的两种基本类型: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的传递和教化过程。
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文化反哺。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2.5 社会化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自我认同危机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社会化过程的八个阶段
婴儿期(出生至l岁)——信任与不信任 童年期(1—3岁)——自主与羞怯、怀疑 学前期(3—6岁)——主动与内疚 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感 青春期(12—20岁)——认同与角色混淆 成熟早期(20一24岁)——亲密与孤独感
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36页
2.1 社会角色
三、社会角色的分类 3.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这是从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上区分的。 前者是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个人所作的角色表演,
因而尽力用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如讲演者等。
后者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表演,而只是照 习惯方式去做。
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36页
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36页
2.2 社会化概述
三、社会化的内容
掌握生活技能 学习社会规范 获得生活目标 承担社会角色 形成自我与个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36页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36页
2.2 社会化概述
四、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三个角度
1.文化的角度
实质是人类学角度,认为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代表人物,W·萨
角色理论的另一重要代表是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他还区分了角色与
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
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36页
2.1 社会角色
一、理论来源 3.完形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该学派使用角色的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
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 4.社会戏剧论 代表人物是雅各布·莫雷诺 他认为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是心理剧疗法的创造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社会化中的角色问题一.角色的概念二.角色的类型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四.社会角色的失调1. 角色紧张2. 角色冲突3. 角色不清4. 角色中断5. 角色失败五.角色调适与角色实现六.讨论:如何扮演好领导秘书(司机)的角色?第四讲社会化中的角色问题一、(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具体说来,它包括以下四方面涵义: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概念的由来“角色”一词最先是戏剧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及其行为模式。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在其剧本《皆大欢喜》中写道:“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进口与出口,一个人在一生中扮演许多角色。
”后来,社会学家们在分析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社会舞台与戏剧舞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于是把戏剧中的“角色”概念借用到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中来,产生了“社会角色”概念。
三、社会角色的要素1、角色权利角色权利是角色扮演者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
角色权力是指角色扮演者履行角色义务时所具有的支配他人或使用所需的物质条件的权力。
角色权益是指角色扮演者在履行角色义务后应当得到的物质和精神报酬。
如工资、奖金、福利、实物等属于物质报酬,表扬、荣誉、称号等属于精神报酬。
2、角色义务角色义务是角色扮演者应尽的社会责任。
角色义务包括角色扮演者“必须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两个方面。
3、角色规范角色规范是指角色扮演者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或准则。
角色规范包括不同的形式:从范围上可以分为一般规范和特殊规范;从具体要求上可以分为正向规范(即扮演者可以做、应当做和需要做的行为规范)和反向规范(扮演者不能做、不应当做的各项行为规定);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成文规范(法律、法规、制度、纪律等)和不成文规范(风俗习惯等)。
四、社会角色的类型1、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上区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所谓先赋角色,也称归属角色,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的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
所谓自致角色,也叫自获角色或成就角色,指主要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
自致角色的取得是个人活动的结果。
2、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区分: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所谓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识到了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权利、义务,意识到了周围的人都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观众,因而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周围的观众。
与以下因素有关:首先,一个人在刚刚充当某一角色时,往往容易表现为自觉的角色;其次,在他人在场或他人对此角色提出了明确希望的条件下,容易出现自觉的角色;再次,特定的环境与任务常容易使人表现出自觉的角色;最后,经常的自我提醒也是实现自觉角色的重要条件。
所谓不自觉的角色,指人们在承担某一角色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充当这一角色,而只是按习惯性行为去做。
3、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上区分: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所谓规定性角色指有比较严格和明确规定的角色,即对此种角色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都有明确规定。
所谓开放性角色,指那些没有严格、明确规定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承担者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社会对角色的期望而从事活动。
4、从社会角色的追求目标上区分: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所谓功利性角色指那些以追求效益和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
所谓表现性角色,指不是以获得经济上的效益或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表现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
五、社会角色的扮演社会上每个人都承担着一些社会角色。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去担任这一角色,并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这就是社会角色的扮演。
1、社会角色的确定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
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
对于每一个个人来说,在角色扮演中,首要的任务是角色确定,也就是说,我是谁。
如果搞不清楚我是谁,我在社会中到底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的话,那么你就不可能去扮演好这个角色,就会出现角色扮演的失误。
在社会舞台上,角色确定不当大致有几种情况:第一,不能胜任角色;第二,未能承担合适的角色;第三,选择了不适当的角色。
2、社会角色的扮演角色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以公交车让座为例)1、期望角色: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首先遇到的是社会或他人对这个角色的期待。
只有较好地把握住角色的期待,才能按照角色期待扮演好这个角色。
2、领悟角色:人们对角色的扮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即对角色的领悟。
由于每个人的思想基础、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因而对角色的理解也有差异。
3、实践角色:对角色的实践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发展,是在个人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的角色。
在很多情况下,对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是一致的。
在角色实践中,也常常出现角色的建设,就是在一些没有预料的情况下,角色扮演者灵活地创造出了适时的角色扮演,这是在社会转型、变化发展中需要的一种角色扮演,有助于角色的成功扮演。
角色差距:总之,社会角色的扮演一般要经历角色期待到角色领悟到角色实践这样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后者与前者往往会产生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或差距在社会学上被称为角色差距。
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角色扮演者必须加强学习或角色整合,缩短或消除其角色差距。
六、社会角色的失调1、角色紧张人们在实际担当角色过程中所引起的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的复杂,使得人们要同时扮演好几个角色。
众多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我们称这种情况为角色丛(角色集)。
例如,一位男士,在家中是丈夫、父亲,在学校对于学生是老师,对于其他老师是同事,在其他时间,他还有好多朋友,是医师协会的成员,还是某电大的学员。
这样,众多角色就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构成了一个角色丛。
在这个角色丛中,每个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要求角色者去履行,于是这位男士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他就会在时间和精力上感到紧张,这就是所谓的角色紧张(也称角色超载)。
角色紧张是由许多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各自的角色要求造成的。
在一般情况下,角色紧张是不会发生的。
一方面是因为多种角色同时对一个人提出各自的要求的概率并不高,它们的不同要求在时间上是可以被划分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一些生活经验,学习训练了角色技巧,很多人都能同时或先后成功地扮演多种角色。
当然,如果一个人参与的社会活动太多,超过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限度,那么角色紧张的状况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一个人应当建立一套什么规模的角色丛,取决于社会地位、交往范围和个人能力等多种因素。
角色丛过于简单,不能建立必要的社会网络,则不利于适应社会生活,也不利于个人的充分发展;角色丛过于庞大,则势必造成角色紧张。
2、角色不清所谓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之所以角色不清,原因多半是在社会变迁中一种新的社会角色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不知道其本身的行为规范。
只有通过长期互动,当社会为它规定了明确的规范后,这种角色不清才能清除。
改革开放后农村出现了专业户、个体户,最初也不清楚其行为规范。
所以,很多个体户、私营业主就去找一个集体的“红帽子”带上,这为以后出现的产权纠纷埋下了伏笔。
当然,也有故意不去认清角色规范的,这是另类角色不清。
3、角色冲突这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着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包括两种情形:角色间的冲突和角色内的冲突。
前者(角色间的冲突)比如,在一个单位内部,领导与被领导这两种角色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因为他们所处的地位、所负的责任不同。
又如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叔侄妯俚,这些角色之间都有可能发生冲突的。
后者(角色内的冲突)比如,一个人同时承担着很多角色,他的这些角色之间发生冲突。
比如一个中年男子,他既是母亲的儿子,又是妻子的丈夫,当母亲和妻子(即婆媳之间)发生矛盾时,中年男子所承担的这两种角色就发生冲突了:他是站在母亲一边还是护着妻子呢?两头为难。
所以有人说,当一个家庭内部两个女人(婆、媳)之间发生“战争”时,那个夹在中间的男人(儿子兼丈夫)是最难受的。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一个主要的角色,这就是以职业为主的角色。
这一角色往往与在家庭中的角色经常产生冲突。
比如,在单位担负一项工作任务,而恰巧这时家中老人或小孩生病了,这时该如何处理?是先做好工作还是回去照顾病人?这就产生角色冲突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忠孝不能两全”,讲的就是角色内的冲突。
4、角色中断所谓角色中断,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阶段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解决这一类因准备不足而产生的角色中断的办法是:从角色承担者个人来说,应对自己的人生有所设计,应了解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相继承担的那些角色的特点,为未来的角色做些准备工作;对于家长来说,应注意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指导;对于社会来说,应加强对各种不同角色的培养、培训和咨询工作,对于那些因社会原因而造成的角色中断,应给予社会的帮助。
5、角色失败角色失败是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它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
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比如,现代社会中离婚现象增多,作为当事人,离婚就意味着角色失败。
因为不管怎么说,其丈夫或妻子的角色没有扮演成功,否则就不会离婚。
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比如,有些夫妻感情破裂,实行分居,尽管没有离婚,但貌合神离,这也是角色失败。
再比如,一个单位的领导,如果工作没有做好,政绩很差,上责下怨,尽管他还在当着领导,但他这个角色却是失败的。
一旦上级把他撤职,或者被民主选下,那就是角色中断了。
七、角色失调的后果角色失调会带来严重后果的。
主要有两种:一是角色紧张。
上面所讲四种角色失调中的任何一种,都会引起角色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