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海国图志_的孤寂与荣光

合集下载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是中国著名思想家魏源的著作之一,《海国图志》的全部内容,就是围绕“夷”这个中心,全方位地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乃至宗教、文化、教育、风土等各种情况。

《海国图志》的主旨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以夷制夷”,所以如何造西洋炮、造西洋船等等近代军事科技资料,但凡能搜集到手的,无不汇聚书中,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曾有之书。

《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巨著。

它以林则徐《四洲志》为蓝本,并参考历代史志,以及明朝以来岛志中的相关资料编撰而成。

此《海国图志》初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五十卷本,57万字,保留了林则徐《四洲志》原文。

道光二十七年(1847),作者对初刊本进行扩充,以六十卷本刊行,共计六十余万字。

在五十卷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海外各国情况的介绍,特别是在西洋技艺方面内容更加充实。

咸丰二年(1852)魏源又再次将其扩充为一百卷,88万字。

包括地图75幅,西洋技艺图式57页,地球天文合论图式7幅。

自此,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图式精美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正式展现在世人面前。

在中国近代史上,它对拓展国人视野、启发民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国家,特别是日本的维新运动。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6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6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 岳麓版-岳麓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时作业36 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某某红色七校联考)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X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C )A.作者提出的主X不切合实际B.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解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X,符合清朝国情,故A项错误;对《海国图志》持反对态度的人不能代表整个封建顽固势力群体,故B项错误;清朝守旧官僚不能正确看待《海国图志》的救国之法,根本原因是制度落后造成思想闭塞,故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被迫打开国门,锁国政策早已废除,故D项错误。

2.(2019·某某某某、某某摸底)甲午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

这说明( A )A.“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B.革新传统文化已成为时代主题C.政治体制开始成为近代化障碍D.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解析:根据材料“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最终丧失殆尽”可知,甲午战后洋务运动破产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说明洋务派倡导的“中体西用”无法挽救清朝的颓废,A项正确;甲午战后时代主题是救亡图存,故B项错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早已成为近代化障碍,不是从甲午战后才开始,故C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洋务运动的结果和甲午战后中国的前途,国家兴盛的关键在于唤醒民众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2019·某某某某模拟)1896年,梁启超在代总理衙门起草的《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指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202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综合检测卷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综合检测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一文说:上海开埠后,浙、皖、闽、赣的茶叶,杭、嘉、湖地区的生丝与南京及江苏的土布,一改以往流向广州出口的路径而以上海为集中地,外国商品的输入,也以上海为主要口岸然后流转东南各省和其他地区。

这表明( ) A.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通商城市B.《南京条约》的签订改变了中国的外贸格局C.开埠通商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自然经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2.据有关统计,汉口的洋行数1892年为45个,1905年增至114个,进出口额1903年达1 200万两,1905年突破3 500万两,由此可知( )A.区位优势决定着经济发展 B.外国洋行对华资本输出急剧扩大C.列强的侵略开始深入内地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逐步增强3.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城市的租界建立的概况据此可知( )A.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英国一直是列强侵华的核心力量C.列强开启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D.沿海地区是列强主要资本输出地4.1853年,马克思说:“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从那时起就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黄金吸引之下迅速地发展起来。

”马克思所述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鸦片输入引发中国金银外流 B.清政府开始全面向西方学习C.中华文化受到美洲民众欢迎 D.资本主义冲击传统中华文明5.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商民皆困,出现“道光萧条”;19世纪后期,西方银价下跌,中国茶、丝出口大增,形成白银内流,同时清廷还大发银票、宝钞,铸铁钱等,造成通货膨胀,形成“光绪萧条”。

二者共同反映出( ) A.全球化冲击清王朝经济安全 B.工业革命提升西方商品竞争力C.条约体系阻碍中国经济转型 D.政局动荡影响清王朝金融调整6.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指出:当时国内有能力读此书(《海国图志》)者有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顺乎世界之潮流

顺乎世界之潮流
——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对比两段材料,你认为《海国图志》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
(1)进步性: “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也 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 念的束缚;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局限性: 局限于向西方学习技术,是肤浅。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知识 分子,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问题一:孔子是一个锐意改革的改革家吗?
马克思:“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 助,借他们的名字、口号、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 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 场面。”
问题二:康有为维新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宣传维新变法。 ——托古改制
材料一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 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康有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 自幼受到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他认为“布 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 惊人,自可避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版
历史组
夏清
成都市田家炳中学
材料 上自皇帝和统治阶级士大夫,下到贫苦小 民,都坚信西洋人是没有文化的野蛮民族,长着 猫一样奇怪颜色的眼睛,胡子跟眉毛都是红色的。 更可怕的事:英国王位竟可以由女儿继承,女王 逝世后,再由女王的子女继承,认为英夷显然是 无父无君的蛮夷乊邦。他们吃的牛奶、酪浆丌容 易消化,胶结在肚子里,必须吃大黄和大量饮茶, 才能使它化解。 ——柏杨《中国人史纲》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抨 击君主专制制度。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翻译《天演论》 ;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必修三专题三1“顺乎世界之潮流”

必修三专题三1“顺乎世界之潮流”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报刊 革命团体
3、代表人物及主要活动
(1)孙中山
“医术救 人,所济 有限”, 而“医国” 比“医人” 更重要。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国”的 主张。
(2)章太炎
(3)邹容
命 世于我不界我不我 不 者 界二中可列中可中 革 ! 上十国不强国不国 命 革 ,世欲革并欲革欲 。 命 不纪长命雄与命独 哉革可新存。,世。立 ! ,
(1)含义: 在坚持中国君主专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 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 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 (2)目的: 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维护清 王朝的统治 (3)实践:洋务运动(军、民、学、海)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4)评价:积极: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 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 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建制度。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 动的失败。
《海国图志》被誉为近代中国学习
西方的“启蒙书”,以下材料反映
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哪些思考? “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
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方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 夷。”
必要性 内容
“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异:(方式、政体)
①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 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革命的实践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 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合影
袁世凯
先驱者探索呈现怎样的趋势?

2012届杨集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六)_20120207085446625

2012届杨集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六)_20120207085446625

2012届杨集中学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六)----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考点展示1、政治(1)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2、经济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3、思想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4、社会生活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近代以来铁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一、主干知识梳理:(一)政治思考1: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2、太平天国运动(1)过程:①开始标志--金田起义(1851年初,建国号"太平天国")②正式建立政权--1853年,定都(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③全胜时期--1853至1856年,北伐、西征.④天京变乱:天京事变发生于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

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⑤失败标志--1864年6月,(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①《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冬)A.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废除。

B.内容:①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②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分配原则。

(他们试图在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C.特点:绝对平均主义D.评价:①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高中历史课题16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高中历史课题16 两次鸦片战争 教案

课题16 两次鸦片战争一、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从唯物史观角度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和中国,认识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二、两次鸦片战争1.鸦片战争:(1)导火线——虎门销烟。

①原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损害了中国人的健康,加剧了政治腐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加重了人民负担。

②概况:道光皇帝命林则徐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

③影响: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英国政府借此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经过: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1842年8月战败。

(3)结果。

①签订《南京条约》。

②1843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虎门条约》。

③1844年,美国、法国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影响。

①英、美、法三国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②《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

①根本原因: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英国等侵略者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③重要原因:未能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

(2)过程。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时间条约特权中英、中法1858年①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天津条约》权中英、中法②鸦片贸易合法化1860年《北京条约》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抢占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抢占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土(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

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案设计(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学案设计(无答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思想主张。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过程分析、史论结合、对比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3、不断创新和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高一学习必修一、二中国近代史的政治和经济模块,已储备了近代中国时代背景的知识,并对洋务运动的实践活动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校属于面上中学,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方面不足,尤其在材料分析方面。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维新派各个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对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2、理解维新派的思想特点。

四、教学过程第一学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和实践活动。

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过程分析、史论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

2、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3、不断创新和如何对待中西文化。

二、学时重点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学时难点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内涵和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17)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教案 (17)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在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思想界发生的新变化。

所谓的新变化,就是不断地改变对西方的看法、向西方学习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短暂而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分别从器物—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学习西方。

第一课主要讲述前面两个阶段,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从器物(武器)层面上学习西方的开始,而维新思想则开始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进而归纳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

2.通过对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梳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

学习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洋务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

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实践的先导。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为谋求民族独立,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他们到底提出哪些思想?这些思想又有何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我把这课设计为两大部分:一是有力量的思想(即过程),二是思想的力量(即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自主学习感受史实】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8-51,完成下列问题。

一、师夷长技的制夷思想(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学习内容)1.背景:(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2.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3.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手段(师夷)——向西方学习;内容(夷计)——军事科学技术;目的(制夷)——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江西省重点高中新余四中2013年历史最新模拟题

江西省重点高中新余四中2013年历史最新模拟题

新余四中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高二年级暑期段考历史试卷命题人:黄林审题人:李忠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1975年在陕西岐山董家村出土的铜器中,有裘卫四器的铭文记载:共王三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的一块玉璋,租得矩伯的十田;共王五年,裘卫用自己的五田与邦君的四田相交换;共王九年,矩伯取裘卫一辆车子和车马的饰件,裘卫另外送给矩妻四卷帛,矩伯便把一片土地和林木送与裘卫。

下列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西周商品经济繁荣B.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主要史料C.分封制瓦解D.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被破坏2.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去在任仅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李白傲睨权贵,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

可见影响他们人生价值和处世准则的是()A.孔孟之道 B.老庄哲学C.韩非思想 D.墨家学说3.《说苑·立节篇》中记载,(战国后期)楚国白公胜作乱,申鸣为楚王率军而战,当白公胜虏其父作要挟时,申鸣说:“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

吾闻之,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

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

”材料实质上说明了()A.诸侯严格履行分封义务 B.宗法制度陷于崩溃C.纲常伦理观念遭到摒弃 D.君王政治地位提升4.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认为:“六国之时,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

”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A.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士的崛起和影响力的提高D.诸侯争霸不断加剧5.《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2018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史料链接素材人民版3!

2018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31“顺乎世界之潮流”史料链接素材人民版3!
第一课 “顺乎世界之潮流”
史料链接
睁眼看世界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
法”;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是书何以作?曰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摘自魏源《海国图志》
维新变法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

梁启超的困境
(1895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 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 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至 之后,会(强学会)中人视同拱璧,日 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人来观,即欣喜无 量。
——梁启超《饮冰室主人自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海国图志》的遭遇
据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 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 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相反, 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 更 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 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遭 到无端非议的《海国图志》最终在国内的印 刷数仅有千册左右。
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
亦变,不变亦变……变则通,通则久。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 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变法通议》
进化论思想
严复先生《天演论》,当时犹如惊蛰之春雷响彻神州大
地,多少人读之有如醍醐灌顶之感。吴玉章、胡适、鲁 迅、陈独秀、李大钊、郭沫若、毛泽东等人都深受影响。 曹聚仁先生曾说,他在20年中读过500种以上名人回忆 录,其传主(即回忆录的主人公)差不多都看过《天演 论》,可见影响之深广。 ——陈文振 《追思严复先生》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 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 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 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朝军队60多万,日军只有20多万,结果却令人大惊失色,清朝惨败而归,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进一步加深。

为什么当时清朝以三倍于敌的兵力,还是打输了呢?这里出了清朝统治者的原因之外,还因为一本书,一本中国人写的书。

《海国图志》是编写的一本著作,魏源是清朝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跟林则徐一样,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大清国节节失利,魏源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义愤填膺之下,他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担任幕僚,于1842年写成了《海国图志》,一共50卷。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后来魏源又增加了内容,补充到60卷,系统的介绍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还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比如火轮船,地雷等等,更包括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等等,内容之丰富,超越之前所有书。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清朝当时孤陋寡闻的状况,将世界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但由于清朝统治者担心人民了解外国越多,越不利于自己的统治,一些守旧派认为这是“媚外”的妖书,内容全是对蛮夷的夸大,纯属胡扯,所以《海国图志》只卖出2000多册,就无人问津了。

1851年,日本海关在对一搜中国商船进行检查时,无意间发现了《海国图志》,稍微翻开两页就断定这是一本旷世巨作,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论,并教人如何抵御外地侵略,从理论上肯定了研究世界历史的必要性。

日本人得到《海国图志》后如获至宝,很快就在岛国传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政治家大久保利通都日夜拜读,日本全国人民都在看,连贫困的日本农民都争抢买来看,这本书从1851年传入日本,直到1859年时,价格已涨了近五倍,但仍旧销量巨大。

日本后明治维新后开始崛起,很大程度上受到《海国图志》的启发,日本人通过这本书了解到西方各国的真实状况,《海国图志》里说火炮比长枪强,于是日本采购了大量火炮,书中还说发展海军比步兵终于,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与人日本又照着书中所说,大力发展海军,日军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江苏省2012年高考信息卷(一)历史(附答案)

江苏省2012年高考信息卷(一)历史(附答案)

2012年高考信息卷(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愿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后汉书》记载,东汉时,有个叫赵宣的人,葬亲后不久,就关闭墓道,在墓道中守丧20年,博得“乡邑称”的美名,“州郡数礼请之”,他推托。

太守亲自登门求见,才知其有五个孩子,都是在守墓期间生的,太守大怒,以“诳时惑众,诬污鬼神”将其治罪。

这个事件主要反映()A.汉朝选官主要依据儒家思想B.汉朝察举制存在着消极影响C.汉朝选官注重孝行与廉德D.汉朝注重对官员的监督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

魏晋时期,皇帝将宰相之权交由这些私属代行……到唐代,则全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把以前的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

”这种变化体现了()A.唐代的相权一分为三B.唐代政府对皇室滥用职权的剥夺C.唐代的皇权得以强化D.唐代中央机构完全沿袭魏晋时期3.下列两幅图反映丁古代中国从汉代到唐代城市分布变化的主要趋势是()A.由北到南B.由多到少C.由沿河到沿江 D.由渤海到东海4.近代徽州人胡适听说家乡绩溪准备编纂县志时,就说:“县志应该注重县里人移动转徙经商的分布与历史,县志不能够只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不成个局面。

”这反映出他A.注重真实地再现历史B.认识到徽商团体的优势C.倡导关注人口的流动D.认为县志编纂的不合理5.在央视《国宝档案》某期节目中,主持人对我国书法艺术进行了如下的介绍,其中哪一种说法欠妥()A.楷书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B.东晋王羲之擅长草书、行书,被称为“书圣”C.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推陈出新,分别创立了颜体和柳体D.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6.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被清朝扔掉的宝物《海国图志》

被清朝扔掉的宝物《海国图志》

被清朝扔掉的宝物《海国图志》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天朝上国突然发现,来自海外的西夷居然很厉害,大清打不赢人家。

有见识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怎样才能抵挡住洋人,保卫华夏子民。

孙子兵法有云:知彼知己,战无不胜。

这一点中国人都懂。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做到“知彼”?在那个时代,虽然满清统治者腐朽堕落,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但是下面的很多大臣比如张之洞、李鸿章还有民间的仁人志士们比如梁启超、魏源,都是当时清朝睁眼看世界的先锋,他们就是知彼的一群人。

晚清士大夫今天我们要讲到的,就是魏源,魏源研究天下人文地理,写了一本书,可惜这本书在当时的时期,朝野上下没人当回事儿。

这本书辗转流落到日本后,日本人像捡到宝物一样,发奋学习这本书,维新图强,很快便成了综合实力亚洲第一的国家。

魏源是湖南邵阳人,中过举人,鸦片战争时他恰好在两江总督裕谦幕府中任事。

英军进占定海时,魏源随裕谦参战,还审问过俘虏,算得上与英国人直接面对面了。

魏源画像战败后,魏源深感天下之大,已远超世人之想象,便回乡撰写《海国图志》,把整个世界展现在中国人面前。

这本书有500多卷,直到魏源逝世也没有完全校订完。

这本书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等,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知识百科全书。

魏源从没有出过国,他怎么会对世界了解得这么全面呢?原因很简单,这些资料大清国本来就有。

魏源和林则徐交好,利用林则徐在广州通商口岸的便利,得到了大量翻译过来的外国资料,《海国图志》就是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由此可见,这个世界一直摆在大清国面前,从明朝开始,广州澳门等地都有着大量的对外交往,只是终清一朝,从来没有人在意过这些事情而已。

首批《海国图志》在1843年1月扬州刊印,据说一千册只卖掉了一册,朝野上下没人把这本书当回事,朝廷大员们认为此书夸大其辞,危言耸听,海外蛮夷怎么可能比天朝上国还要强大。

至于前两年打的败仗,那是因为大清没有准备好,被英人钻了空子,大清上有圣主,下有众正盈朝,只要奋起备战,洋人哪能占到便宜。

安徽省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B卷

安徽省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B卷

安徽省2020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共12题;共48分)1. (4分) (2016高二上·辽宁月考) 下图中两位思想家A . 所持道德观与价值观完全相反B . 都符合统治阶级治国的现实需要C . 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的重要性D . 两者的思想后来都成为正统思想2. (4分) (2018高一上·柳州月考) 徐天麟先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

”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A . 颁布“推恩令”B . 郡国并行制C . 重用侍从、秘书等,以削弱相权D . 实行察举制3. (4分) (2018高一上·长春月考) 下图反映的是哪个朝代的中枢权力体系()A . 秦朝B . 西汉C . 宋朝D . 唐朝4. (4分) (2020高一下·深圳月考) 某同学参加主题为“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性学习,负责的任务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他应采用的论据包括()①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②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③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④官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①③④D . ①②④5. (4分)周英杰在《<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中有这样的统计:当时国内有士绅百万余人,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然而却很少有人认真地阅读和领会书中的深刻内涵。

相反,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扑面而来,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一炬,在他们眼中这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 . 作者提出的主张不切合实际B . 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C . 落后的制度带来思想的闭塞D . 锁国政策对思想的影响6. (4分) (2019高二下·牡丹江期中) 1938年10月29日,蒋介石在长沙召开最高军事会议,阐述了实行“坚壁清野”“焦土抗战”的意义。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 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制作人:曾建秋
经学难抵 洋枪炮
在鸦片战争的整 欧美资 个过程里,中国以 中世纪的武器,中 本主义国家 世纪的政府,中世 崛起,不断 纪的社会来对付近 代化的敌人。战争 对外侵略扩 以残酷的事实暴露 张,英国发 了这种差距,促使 一批爱国知识分子 动鸦片战争, 在比较中思考。” 民族危机加 ——高翔《近代的 初曙》 深。
……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始而演 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 略。 ——曾国藩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含义
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封建统治
问题4:药方是否被采用,药效如何?
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将师夷长技的思想 付诸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但是洋务派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 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 是注定会失败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 志洋务运动的破产。
君 主 立 宪 制
王、郑
康有为 梁启超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制度
严 复
民主君仆 主权在民
…… …… …… …… ……
…… ……

大家来小结(2)
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
民 族 危 机 加 深
——学造器物
向 西 方 学 习 不 断 深 入 人 们 的 思 想 不 断 解 放
学习西方

探索救国道路
相结合
甲午中日战争后——资产阶级 ——仿行制度
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
材料: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 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

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06-21T05:24:17.40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2月第4期作者:徐美英[导读]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徐美英浙江省衢州市开化马金中学[摘要]: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本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问题从如何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史证方法能力、培养学生汲取人生营养能力等六个方面加以尝试,拓宽了课程资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史料运用历史思维能力策略思考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和基础,离开史料历史学习就成无源之水。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史料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历史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运用史料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作了以下尝试。

一、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史学就是史料。

史料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从史料中提取获取有效信息,是学生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能力。

例如在抗日战争一课中为了体现抗战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抗战,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父送子?“死”字旗四川安县王者成送他自动请缨出征的儿子,赠给儿子的竟是一面“死"字旗帜。

白布正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旗子左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

国家兴亡,匹夫有份。

本欲服役,奈过年龄。

幸吾有子,自觉请缨。

赐旗一面,时刻随身。

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勇往直前,勿忘本份!材料二冈村宁次日记(1938年武汉会战)?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的情况以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参杂私事。

同一时期,101?师团检查反攻我军阵地而战死的敌军官兵遗体,发现死者的父母的来信中,也都是鼓励他们为国家,为民族奋勇献身的言词。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5单元第9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版含答案

(学习指导)必修上第5单元第9课 两次鸦片战争Word版含答案

1.政治: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救亡图存,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实业救国”的思潮兴起,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文化:部分封建士大夫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第9课两次鸦片战争课程标准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根本原因)(1)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②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主义国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

(2)中国封建社会的停滞: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2.虎门销烟(直接原因)(1)背景:外国鸦片商人逐年扩大对华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

(2)经过: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走私的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

(3)影响:向世界表明了中国禁烟的决心。

英国认为中国禁烟措施损害了英国的利益,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晚清政府对外态度的特点鄙视外夷,固守天朝上国传统(观念);闭关自守;维护宗藩外交;排斥外洋事物。

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指资本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也称“治外法权”。

列强对它的获得说明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3.第一次鸦片战争(1)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了一次又一次变革的机遇 ,终于被国际社会 “边缘化”, 成 了 一 个 被 毛 泽 东 称 为“半 殖 民 地 半封建社会”的落后国家 。
一部由 中 国 自 己 的 思 想 家 编 辑 而 成 的 图 书 ,并没有在其祖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却成为 邻国日本推动现代化运动的一大思想资源 ,这 段历史 至 今 读 来 仍 然 令 人 悲 从 中 来 , 唏 嘘 不 已 。而从《海国图志》在中日两个国家截然不 同的命运比较中 ,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事实 : 在某些方面 ,日本的确优于我们 。
大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当年曾经一度 十分高调地主张“剿夷”的林则徐 ,在到了广东 与洋人具体地打过几次交道之后 ,虽然顿悟到 了中国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 、即使“岳韩 复生”也不是人家对手的强大敌人 ,非有一番 改进不可的道理 ,但是 ,他还是宁愿牺牲国家 的整体利益 ,也不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将 这层“窗户纸”戳破 。
倘若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魏源当初此举 , 显然是再平常不过了 。这个老夫子不就是辑 录了一部世界地理之类的普及读物吗 ? 在当 今中国的大小书店里 ,这样的书籍可以说是汗 牛充栋 、俯首可见 。
但是 ,如果将视线移回一百多年前的满清 王朝那个特定的时代 ,魏源此举可真是一件惊 世骇俗的“壮 举 ”。这 不 仅 是 由 于 做 这 样 的 事 情基本上是前无古人 ,更因为对于一个整天研 读经史子集 ,毕生鼓捣考证 、训诂 ,闲时写两句 诗文自娱的绅士来说 ,公然背弃中国固有的学 问之道 , 转 而 去 辑 录 关 于 异 邦 蛮 夷 情 况 的 图 书 ,必然会被天下的读书人目为离经叛道 ,而 被主流社会所攻击和排斥 。
沉痛的教训就这样被轻轻地敷衍过去了 。而 由于缺乏深刻的反思 “ , 天朝大国世界第一”的 观念仍然占据着主流思想的地位 ,绝大多数人 根本没有 意 识 到 古 老 的 中 华 民 族 遭 遇 到 的 乃 是“三千年 来 未 有 之 变 局 ”。更 没 有 几 个 人 立 意以此为契机 ,认真地研究一下中国之外的精 彩世界 。于是 ,全国的读书人仍然在科举的道 路上蹒 跚 而 行 , 对 于 外 部 世 界 仍 然 是 一 头 雾 水 。即使是掌握这个国家金瓯重器的满清大 员 ,对于世界知识也是懵懂无知得厉害 ,甚至 有人顽固 地 否 认 这 个 世 界 上 还 有“西 班 牙”、 “普鲁士”等国 ,还振振有辞地向皇帝上书说 , 这是英国人为了讹诈中国而胡诌出来的国名 。
日本朝野上下的一致拥戴 ,使《海国图志》 在日本成了奇货可居的紧俏图书 。于是 ,不断 从中国“走私”和自己翻印 ,以至于《海国图志》 最后在日本出现了 15 个不同的版本 ,有的则 “被官方征用”。到 1859 年 ,同样一部书价格涨 了 3 倍。
在谈到这部书对日本的影响时 ,其后的梁 启超曾 经 这 样 评 价 道 , 日 本 明 治 维 新 的 前 辈 们 “ , 皆为此书所刺激 ,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 剧 。”梁启超的这段议论当为公论 。日本之所 以在 1868 年发起明治维新运动 ,掀起了彻底向 西方学习的热潮 ,从此走上了富国强兵的康庄 大道 ,由东亚一个附属于中国的小国 ,一跃而 成为可 以 战 胜 中 国 和 俄 国 的 亚 洲 霸 主 , 可 以 说 ,的确是受到了魏源的《海国图志》的重大影 响 。正是以此书为契机 ,日本从闭关锁国中昂 然奋起 “ , 脱亚入欧”,迅速崛起 。而产生了《海 国图志》的中国 ,则在盲目的自大和排外中 ,失
郭嵩焘 出 使 英 国 的 消 息 传 到 其 故 乡 湖 南 后 ,当时的超级“国学大师”王闿运甚至编写了 一副极为尖刻的对联来羞辱他 “ : 出乎其类 ,拔 乎其萃 ,不 见 容 尧 舜 之 世 ; 未 能 事 人 , 焉 能 事 鬼 ,何必去父母之邦 。”据称 : 在湖南长沙准备 乡试的考生 ,不仅烧毁了郭嵩焘修复的玉泉山 林寺 ,还扬言要捣毁他的住宅 ,开除他的湖南 省籍 。郭的老友刘坤一也质问他 :“何以面目 归湖南 ? 更何以对天下后世 ?”
在中国数千年的著作史中 ,地理书籍虽然 不如经史子集那样堂皇 ,那样为庙堂所重视 ,
·58 ·
但仍可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上自 记述鸿蒙时代 、颇具神话色彩的《山海经》,下 到明朝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亦可称得上是 洋洋大观了 。
但是 ,与这些图书相比 ,魏源的这套《海国 图志》却分明有些“异类”。其“异”就在于 ,这 是中国近 代 以 来 第 一 部 全 面 而 系 统 地 描 述 天 朝之外的世界状况的图书 “ , 不仅包括各国地 理 ,同时还包括关于外国造船技术和武器生产 的尽可能完备的论述 。”(费正清编 《 : 剑桥中国 晚清史》(下卷)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年 第 1 版 ,第 172 页) 这样一部大书 ,无疑为习惯 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人 ,推开了一扇通向外部大 世界的窗户 。魏源因此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 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
要知道 ,郭嵩焘出使英国的年代已经是在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的大臣对“洋务”都有 了些起码的了解 。其时 ,专门负责与洋人打交 道的总理衙门也已经成立有些时日了 。应当 说 ,比起当年魏源辑录《海国图志》时所面临的 外部环境 ,显然要好得多 。但就是在这样的局 势下 “ , 郭嵩焘出使英国”区区一个小事件 ,竟 在天朝内部激起了如此强烈的反响 ,由此可证 魏源当年 辑 录《海 国 图 志 》所 面 临 的 巨 大 的 外 部风险 ,绝对不只是理论上的一种推演 。
然而 ,事态的进展并没有因此完结 。出乎 魏源和所有国人意料的是 ,当时这部在其祖国 被弃之 如 敝 屣 的 书 , 在 其 一 衣 带 水 的 邻 国 日 本 ,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成为“墙内开花墙外 香”的一个显例 。
根据《中 国 青 年 报》记 者 张 建 伟 先 生 在 一 篇文章的记述《, 海国图志》输入日本的机缘颇 具传奇色彩 : 1851 年 ,中国的一艘商船驶入日
之所以如此 ,乃是因为在中国 ,因袭旧制 、 不愿变革的苟且之风实在太重 ,国人大多愿过 一种按部就班的生活 。面临危机 ,大家首先想 到的是搪塞 ,而不是振作 。因此 , 在魏源辑录 《海国图志》的年代 ,中国虽然遭受了鸦片战争 之败 ,但是举国上下 ,并没有认真反思这次战 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而是一股脑地将战败的 责任归结 到 了 琦 善 等 几 个 所 谓 的“卖 国 贼 ”头 上 ,以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就是因为朝廷重用了 主张“议和”的投降派 ,而罢黜了主张强硬的林 则徐等主战派 。言外之意 : 倘若像林则徐那样 一味抗战下去 ,战胜英国自是不在话下 。如此
在这种 被 龚 自 珍 比 喻 为“万 马 齐 喑 ”的 沉 闷气氛下 ,一位进士出身 、读惯了“四书五经” 的中国传统绅士 ———魏源 ,在他位于江南的书 斋里 ,编辑完成了一部与以往的正统典籍不太 一样的图书 ,他给这部 50 卷的大书命名为《海 国图志》。
关于《海国图志》的成书过程 ,一般认为与 鸦片战争 时 期 的 另 一 位 举 足 轻 重 的 人 物 林 则 徐有关 。林则徐因为到广东推行凌厉的禁烟 政策而引起“边衅”,最终被道光皇帝罢职并遣 戍新疆的伊犁地区 。1841 年 6 月 ,林则徐途经 江苏镇江时 ,与他的老朋友魏源见面 ,并朝夕 深谈 。对此 ,魏源曾经深情地写道 “ : 与君相对 榻 ,三度两翻苹”。也就在这次会面时 ,林则徐 将自己在广州 时组 织人 手翻 译的《四洲 志》、 《澳门月报》和《粤东奏稿》等资料交给魏源 ,希 望他编纂一部全面介绍西方世界的图书 ,以唤 醒国人 ,挽救危亡 。魏源接受嘱托 ,于是 ,搜罗 更多世界地理等方面的资料 , 于 1842 年著成 《海国图志》一书 ,初版 50 卷于 1843 年 1 月刻 印于扬州 。
关于此种情势 ,我们完全可以从魏源逝世 十多 年 后 的 一 次 外 交 事 件 上 看 出 些 端 倪 。 1875 年 ,清朝政府破天荒地向英国派出了中国
蜀园书语
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 。令人大感意外的是 , 这种国际通行的做法 ,却立即在天朝上下掀起 了巨大的波澜 ,清廷内部不少守旧的王公大臣 与“名士 ”一 下 子 找 到 了 发 泄 过 剩 的“力 比 多 ” 的由头 , 纷 纷 将 矛 头 指 向 了 履 行 公 务 的 郭 嵩 焘。
据称 :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在 读到魏源的这部书之后 ,感慨拍案 “ : 呜呼 ! 予 与魏 ,各生异域 ,不相识姓名 ,感时著言 ,同在 是岁 ,而其所见亦有暗合者 ,一何奇也 ,真可谓 海外同志矣 !”其弟子吉田松阴则利用《海国图 志》提供的世界知识 ,结合日本实际 ,提出了维 新改革主张 。他说 :“万国环绕 , 其势如此 , 若 我茫然拱手立于其中 ,不能察之 ,实在危险得 很 。”另一位维新志士 横井 小楠 , 也 是在 读了 《海国图志》后得到了启发 ,与佐久间象山共同 提出了日本“开国论”的思想 。
在这种气氛下 , 魏源抵住世俗的白眼 , 以 “虽千万人 ,吾往矣”的气概 ,冒着被人误解为 “为夷张目”的风险 ,果断地辑录出了《海国图 志》这样的图书 ,并且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的重要思想 ,实在称得上是空谷足音 、独迈 千古之举 。
当然《, 海国图志》诞生在这样一个时代 , 不合事 宜 是 肯 定 的 , 其 遭 遇 也 必 然 是 知 音 寥 寥 、少人问津 。《海国图志》的诞生 ,仅如同在 汪洋大海中投下一枚小小的石子 ,根本激不起 什么巨风大浪 。“据统计 ,当时国内有绅士百 万余人 ,有能力读此书的也多达三百多万人 , 然而却很 少 有 人 认 真 地 阅 读 和 领 会 书 中 的 深 刻内涵 。相反 ,许多守旧的朝廷官吏的骂声却 扑面而 来 , 他 们 无 法 接 受 书 中 对 西 方 蛮 夷 的 ‘赞美’之词 ,更有甚者主张将《海国图志》付之 一炬 。在腐败守旧的清政府眼中 《, 海国图志》 无疑成了一本大逆不道的书籍 。遭到无端非 议的《海 国 图 志 》最 终 在 国 内 的 印 刷 数 仅 有 千 册左右 。”( 魏 启 敏 《 : 中 国 巨 著 帮 日 本 走 向 维 新》《, 环球时报》2005 年 12 月 9 日) 这部被北 京大学教授 茅海 建先 生称 为“有新 思想 的闪 烁 ,也有旧观念的罗列”的奇书 ,就这样孤寂地 湮没在“天朝大国”子民妄自尊大的理念中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