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以宁波鄞州新城区为例

合集下载

宁波中心城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1960s~2016年)

宁波中心城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1960s~2016年)

2019年2月第1期城㊀市㊀勘㊀测UrbanGeotechnicalInvestigation&SurveyingFeb.2019No.1引文格式:陈海珍ꎬ包颖ꎬ梅元勋等.宁波中心城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1960s~2016年)[J].城市勘测ꎬ2019(1):11-16.文章编号:1672-8262(2019)01-11-06中图分类号:P208 2文献标识码:A宁波中心城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1960s~2016年)陈海珍∗ꎬ包颖ꎬ梅元勋ꎬ申佩佩∗㊀收稿日期:2018 06 28作者简介:陈海珍(1989 )ꎬ女ꎬ硕士ꎬ工程师ꎬ主要从事地理国情监测和遥感应用研究ꎮ基金项目:宁波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计划(2017A10066)(宁波市测绘设计研究院ꎬ浙江宁波㊀315042)摘㊀要:基于20世纪60年代至2016年期间的多期历史影像提取宁波市中心城区建设区ꎬ并对建设区空间扩展和重心迁移轨迹㊁扩张模式进行了分析ꎬ结果表明:①1960s~2016年ꎬ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显著ꎮ三江口主城区和镇海㊁北仑两个卫星城呈现出逐渐 握手 融合的趋势ꎬ建设区重心呈现东南向迁移趋势ꎮ②建设区扩张模式以蔓延式为主ꎻ从建设区面积增长来看ꎬ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停滞阶段(1960s~1970s)ꎬ缓慢增长阶段(1970s~1998年)和快速增长阶段(1998年~2007年)ꎮ关键词:城镇化ꎻ遥感ꎻ重心迁移ꎻ扩张模式ꎻ宁波1㊀引㊀言城市城镇化格局演变的分析与研究ꎬ是城市科学合理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基础ꎬ对于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㊁提升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ꎮ国内外学者对城市扩张的研究十分丰富ꎬ从不同学科㊁不同视角出发ꎬ对城镇化扩张的空间特征以及动力机制展开了系列研究ꎬ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和形态特征[1~4]㊁扩张模式[4ꎬ5]㊁扩张生态效应[6]㊁用地类型转变[7ꎬ8]㊁内部空间结构[9]㊁变化方向性特征[10~12]㊁城镇化驱动机制[13ꎬ14]㊁城市群演变[15~17]㊁城乡关系[18~20]等ꎬ为城镇化历史演变分析提供了有益借鉴ꎮ不少学者利用多时序遥感影像结合GIS相关定量方法进行城镇化格局演变的研究ꎬ匡文慧等[21]提取北京1932年~2007年北京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建筑密度空间信息ꎬ并分析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ꎮ张甜等[22]利用1987年~2015年27期长时序Landsat影像ꎬ寻找深圳增长的转折点及其景观演变特征ꎮ王雷等[23]利用TM和ETM+影像数据ꎬ绘制了中国1990年~2010年城市扩张卫星遥感图ꎻ刘小平等[24]研究东莞市1988年~2006年期间的城市景观扩张指数变化ꎬ并识别城市扩张的三种类型 填充式㊁边缘式以及飞地式扩张模式ꎻ高金龙等[25]通过划分1985年~2007年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ꎬ探讨不同扩张模式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变机理ꎻ贺振等[26]㊁潘竟虎等[27]㊁李明财等[28]㊁戴德艺等[29]也基于不同遥感数据和GIS方法分别对中国主要城市的城市用地扩张时空演变进行深入研究ꎮ宁波市作为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ꎬ经历了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ꎮ了解宁波市发展历程ꎬ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规划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ꎮ本文着重探讨宁波市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建设区扩张空间特征ꎬ定量评价其发展特点和扩张模式ꎬ旨在为新一轮总规编制㊁优化城市空间格局等提供科学依据ꎬ助力宁波市 名城名都 建设㊁生态文明建设及美丽宁波㊁ 城市双修 ㊁海绵城市建设ꎮ2㊀研究区与数据2 1㊀研究区概况宁波是副省级城市ꎬ下辖6个区和4个县市ꎬ改革开放以来ꎬ城市化进程速度飞快ꎬ城镇建设区面积大幅增长ꎮ研究区为宁波市中心城区(如图1所示)ꎬ主要覆盖海曙㊁江北㊁鄞州㊁镇海㊁北仑五个区ꎬ为宁波核心城区ꎬ总面积约为2500km2ꎮ图1㊀研究区范围城㊀市㊀勘㊀测2019年2月2 2㊀数据源与预处理本研究采用的是多时相遥感影像ꎬ包括1960年代~2016年的6期影像数据ꎬ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ꎮ以2016年影像为基准进行统一配准和几何校正ꎮ其中1987年和1998年优于10m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没有覆盖整个监测区ꎬ故使用LANDSAT影像镶嵌补充ꎬ并对其进行色调调整ꎮ遥感影像资料表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表1序号历史年份影像覆盖范围成像平台分辨率/m11960s研究区锁眼卫星321970s研究区卫片631987研究区中心部分ꎬ约30%航片0.841987研究区LANDSAT卫星3051998研究区大部分ꎬ约90%航片161998研究区LANDSAT卫星3072007研究区P5卫星2.582016研究区航片0.23㊀研究方法3 1㊀建设区定义关于城市的边界至今有多种定义方式[23ꎬ30]ꎬ城市扩张常用建成区面积变化来表征ꎬ建成区的定义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㊁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ꎮ本次监测ꎬ使用的是多期高分辨率历史影像ꎬ无法全面获取多个历史时期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等辅助资料ꎬ故采用建设区进行表征ꎮ建设区的定义为:城市中心城区及其周边相邻地区已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㊁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ꎮ3 2㊀分类与信息提取基于1960年代~2016年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ꎬ利用决策树及监督分类等自动分类方法ꎬ提取建设区范围ꎬ以地理国情普查中的建成区成果范围为参考ꎬ以中心城区的行政界线为限定ꎬ按照 城市景观纹理 符合㊁ 建设区扩张不可逆 等原则ꎬ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数据(2015年)和建成区普查与监测数据(2015年㊁2016年)㊁收集整理1960年代~2016年各类地图作为参考数据ꎬ进行空间叠置分析ꎬ对提取信息进行精细修正ꎬ按时间倒序依次完成2016年㊁2007年㊁1998年㊁1987年㊁1970年代和1960年代各期建设区边界信息ꎮ3 3㊀分类精度评价分类精度评估主要采用实地调查㊁高分辨率影像检验低分辨率影像的分类和目视解译随机点/区域三种方式ꎮ对于历史时间序列的影像ꎬ实时实地信息获取的可能性极低ꎬ对应地区对应时间的更高分辨率影像也存在极大困难ꎮ故本文采用目视解译随机点/区域方法进行精度评价ꎮ3 4㊀扩张演变度量对建设区扩张演变主要采用三类指标来表征ꎬ第一类是反映扩张程度的指标ꎬ包括面积和长度基本统计㊁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ꎻ第二类是反映扩张方向ꎬ通过计算重心迁移来表征ꎻ第三类是反映扩张的模式ꎬ通过公共边测度ꎬ判定扩张模式ꎮ(1)扩张程度度量城镇化扩张常用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来表征[21ꎬ31]ꎬ扩展强度表示某一时间段内各市区建设区面积相对于基期面积的年扩展比例ꎬ表示单位时间内不同市区扩展快慢的相对(比例)差异ꎮ公式为:Ni=әBij/(әtjˑTij)ˑ100%(1)式中ꎬNi为扩展强度ꎻәBij为j时段第i个市区建设区扩展面积ꎻәtj为j时段的时间跨度ꎻTij为j时段初期第i个市区建设区总面积ꎮ扩展速率表示某一时间段内各市区建设区面积的年增长速率ꎬ表示单位时间内不同建设区扩展快慢的绝对(面积)差异ꎮ公式为:Vi=әBij/әtj(2)式中ꎬVi为扩展速度ꎻәBij为j时段第i个市区建设区扩展面积ꎻәtj为j时段的时间跨度ꎮ(2)重心迁移模型基于空间上的多种社会㊁经济和自然资源的重心问题研究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ꎬ人类的各种活动离不开空间㊁人流㊁物流和能量在空间上的聚散和迁移ꎬ便产生了某一时刻的重心问题ꎬ重心的运动方向是表征某一物质在空间上变化的重要指标[10ꎬ12]ꎮ目前常用的城市用地重心坐标计算方式与人口重心计算方式相仿[10]ꎬ其计算模型为:Xt=ðni=1(Ctiˑxi)/ðni=1(Cti)(4)Yt=ðni=1(Ctiˑyi)/ðni=1(Cti)(5)其中ꎬXtꎬYt为第t年建设区的重心坐标ꎻCti为第i块建设区斑块的面积ꎻxiꎬyi为第i块建设区斑块的重心坐标ꎮ为更好地控制飞地建设区斑块带来的重心计算偏移ꎬ在计算时ꎬ将面积占比小于当年总面积1%的飞地图斑剔除ꎮ(3)扩张模式分析城市扩张模式的判定ꎬ最常用的有凸壳模型[3ꎬ32]ꎬ即用最小外接多边形凸壳判断ꎬ凸壳内部为填充式ꎬ凸壳边界为蔓延式ꎬ凸壳外部为飞地式ꎮ但凸壳模型适21第1期陈海珍等 宁波中心城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1960s~2016年)用于城市群等宏观尺度ꎬ对于微观尺度或单一城市中观尺度的历史扩张演变模式测度效果不佳ꎮ此次监测ꎬ采用中观尺度的公共边测度方式[25ꎬ33]ꎮ首先ꎬ确定新增建设用地斑块与现状建设用地斑块的公共边ꎬ如图2(a)ꎻ然后ꎬ通过计算公共边与新增斑块周长的比值确定新增斑块所属扩张模式ꎮ其划分依据[33]为:S=Lc/P(6)式中:Lc为新增建设用地斑块与现状建设用地斑块的公共边长度ꎻP为新增建设用地斑块的总边长ꎮ如图2(b)所示ꎬ当Sȡ0 5ꎬ为填充式扩张ꎻ当0<S<0 5ꎬ为蔓延式扩张ꎻ当S=0ꎬ为飞地式扩张ꎮ图2㊀公共边和扩张模式示意图[25]4㊀结果与讨论4 1㊀提取精度评价为验证数据精度ꎬ选择不参与分类提取的人员ꎬ从各期影像随机抽取10%区域ꎬ通过目视解译勾绘建设区ꎬ将解译结果进行对比发现ꎬ在对建设区概念理解一致的情况下ꎬ除了1987年外ꎬ面积差异在12%以内ꎬ1987年由于大部分区域使用影像分辨率相对较低ꎬ提取效果相对较差ꎬ结合相邻的前后两期影像ꎬ采用人工目视解译进行修正ꎬ而后参与分析ꎮ总体而言ꎬ数据可以达到后续分析的要求ꎮ4 2㊀建设区历史演变(1)建设区扩张分析经过上述数据提取方法ꎬ得到了1960s~2016年宁波市中心城区建设区范围ꎬ如图3所示ꎮ基于该数据ꎬ分别计算了其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的变化ꎮ图3㊀1960s~2016年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图从图3可以直观看出ꎬ1960s~2016年ꎬ中心城区建设区二维扩张显著ꎮ从三江口为中心的主城区ꎬ逐渐发展为三江口主城区和镇海㊁北仑两个较为发达的卫星城ꎬ并呈现出逐渐 握手 融合的趋势ꎮ分析图4ꎬ大体可以将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分为三个阶段:停滞及缓慢增长阶段(1960s~1970s)ꎬ60年代~70年代建设区增长停滞ꎬ建设区的面积基本持平ꎬ新增建设区面积仅2.67km2ꎻ缓慢增长阶段(1970s~1998年)ꎬ70年代~1987年有缓慢增长的趋势ꎬ增幅较小ꎬ增加建设区面积24.28km2ꎬ1987年~1998年稳步增长ꎬ增幅加大ꎬ新增建设区面积52.48km2ꎻ快速增长阶段(1998年~2016年)ꎬ进入快速城镇化阶段ꎬ建设区面积增长迅猛ꎬ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ꎬ该阶段新增建设区面积450.17km2ꎬ增幅超过1998年建设区总面积的4倍ꎮ图4㊀1960s~2016年建设区总面积及相邻两期增长面积从图5可以看出ꎬ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ꎬ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速率主要有两个趋势ꎬ以2007年为节点ꎬ2007年以前扩张速率逐期增大ꎬ2007年后扩张速率增速放缓ꎬ但仍处于较高水平ꎮ图5㊀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变化图扩张强度有一定的曲折性ꎬ发展停滞阶段(1960s~1970s)ꎬ扩张强度较小ꎻ1970s~1987年ꎬ由于建设区面积基数较小ꎬ虽然增长速率未处于较高水平ꎬ扩张强度值却较高ꎮ1998年~2007年期间ꎬ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都处于最高水平ꎬ在此期间ꎬ城市扩张最为迅猛ꎮ2007年~2016年期间ꎬ建设区面积基数大ꎬ扩张强度31城㊀市㊀勘㊀测2019年2月有所回落ꎬ扩张趋势有所减缓ꎬ用地较为集约ꎮ通过五区扩张速率比对(如图6所示)ꎬ可以发现ꎬ海曙区㊁江北区扩张速率处于较平稳有序增长ꎮ北仑区㊁镇海区以及鄞州区在快速增长阶段(1998年~2016年)ꎬ建设区扩张迅猛ꎬ呈现 破竹 之势ꎮ图6㊀1960s~2016年各区建设区扩张速率通过五区扩张强度比对(如图7所示)ꎬ可以发现ꎬ海曙区㊁江北区扩张强度处于较平稳状态ꎮ北仑区在1987年~2007年期间ꎬ扩张强度明显增大ꎬ超越其他区域ꎬ出现高峰ꎬ这与改革开放初期ꎬ 七五 计划以及计划单列市等一系列引领宁波发展的政策息息相关ꎬ 依港而建 的北仑工业新城迅速崛起ꎮ鄞州区自1987年~2007年ꎬ扩张强度都处于较高水平ꎬ尤其是1998年~2007年ꎬ在建设区基数较大的情况下ꎬ仍出现峰值ꎬ这与2002年鄞州 撤县变区 ꎬ大力开发南部商务区的发展相符ꎮ镇海区于1970s~1987年期间出现扩张强度峰值ꎬ这也与20世纪70年代初镇海在国家主导 四大工程 工业化建设下ꎬ由 海防重镇 向 现代化深水港 转变的发展历程相符ꎮ图7㊀1960s~2016年各区建设区扩张强度(2)建设区重心迁移基于各时期建设区数据ꎬ依据式(4)㊁(5)计算得到中心城区及其五区各时期建设区重心位置ꎬ如图8所示ꎮ图8㊀1960s~2016年中心城区及其五区建设区重心迁移示意图㊀㊀可以看出ꎬ中心五区建设区重心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ꎬ有东偏南移动趋势ꎬ这主要与镇海区和北仑区两大卫星城的快速发展息息相关ꎮ海曙建设区重心呈现鲜明的西偏南方向迁移趋势ꎬ随着建设区外扩ꎬ重心从三江口旧城区逐渐外移ꎮ江北建设区重心先是向东南迁移ꎬ而后往西北方向迁移ꎮ鄞州建设区重心移动轨迹先向东偏移ꎬ而后大幅向南迁移ꎮ镇海建设区重心呈现鲜明的西偏北方向迁移趋势ꎬ也是随着建设区扩张而逐渐往西偏北方向迁移ꎮ北仑建设区重心偏移轨迹较为复杂ꎬ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ꎬ主要为大型村镇聚落ꎬ80年代由于镇海发展迅速ꎬ北仑与镇海隔河相望处建设区新增较多ꎬ建设区重心跳跃式向西迁移ꎬ90年代开始ꎬ北仑工业新城发展迅猛ꎬ重心随着新城建设而迅速东迁ꎮ41第1期陈海珍等 宁波中心城区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变(1960s~2016年)(3)建设区扩张模式基于各时期建设区边界数据ꎬ采用公共边测度方法ꎬ获取各期新增建设区图斑扩张模式类型ꎬ如图9所示ꎬ并计算各时期三种扩张模式面积占比情况ꎬ如图10所示ꎮ图9㊀1960s~2016年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模式图10㊀1960s~2016年中心城区三种扩张模式面积占比图宁波市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节点ꎬ1927年设宁波市ꎬ1978年改革开放ꎬ1987年成为计划单列市㊁1994年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ꎮ从图9和图10扩张模式分析可以看出ꎬ宁波城市的发展与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城市定位息息相关ꎮ蔓延式在各个时期中都是中心城区城镇化扩张的主要模式ꎮ填充式作为精细化㊁集约化城镇化扩张模式ꎬ在1960s~1970s和2007年~2016年两个时期ꎬ占比较大ꎬ前者为改革开放以前ꎬ城镇化摸索前进ꎬ处于发展停滞时期ꎻ后者为城镇化扩张速率增速有所放缓ꎬ趋向集约化发展时期ꎬ都是城市较为稳定的时期ꎮ1970s~1987年期间ꎬ改革开放带来蔓延式占绝对主导的城镇化发展小高潮ꎮ飞地式扩张模式在1987年~1998年占比较大ꎬ这正是宁波成为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的时期ꎬ说明该阶段为城市迅猛发展的前期ꎬ以飞地形式跳跃性扩张ꎻ而后迎来蔓延式为主的快速城镇化阶段ꎮ5㊀结㊀论通过建设区扩张演变分析ꎬ探寻宁波市中心城区时空演变历程和规律ꎬ揭示了其演变宏观规律ꎬ得到的结论为:(1)1960s~2016年ꎬ中心城区建设区二维扩张显著ꎬ中心五区建设区重心在60年代以来ꎬ有东南方向迁移趋势ꎮ从三江口为中心的主城区ꎬ逐渐发展为三江口主城区和镇海㊁北仑两个较为发达的卫星城ꎬ并呈现出逐渐 握手 融合的趋势ꎮ(2)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停滞及缓慢增长阶段(1960s~1970s)ꎬ缓慢增长阶段(1970s~1998年)和快速增长阶段(1998年~2016年)ꎮ蔓延式在各个时期中都是宁波市中心城区城镇化扩张的主要模式ꎮ(3)中心城区建设区扩张速率以2007年为节点ꎬ2007年以前扩张速率明显增大ꎬ2007年后速度放缓ꎬ但仍处于较高水平ꎻ扩张强度有一定的曲折性ꎻ1998年~2007年期间ꎬ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都处于最高水平ꎬ在此期间ꎬ城市扩张最为迅猛ꎮ2007年~2016年期间ꎬ扩张速率和扩张强度都有所回落ꎬ用地更为集约ꎬ扩张趋势有所减缓ꎮ本文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ꎬ受限于历史影像资料覆盖范围和时间ꎬ加之历史影像分辨率和影像质量各异ꎬ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ꎬ各年份的提取精度略有差异ꎬ但是经过精度验证和辅助数据核查ꎬ数据可靠性在可接受范畴内ꎮ参考文献[1]㊀刘小平ꎬ黎夏ꎬ陈逸敏等.景观扩张指数及其在城市扩展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ꎬ2009ꎬ64(12):1430~1438.[2]㊀杨振山ꎬ蔡建明ꎬ文辉.郑州市2001~2007年城市扩张过程中城市用地景观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ꎬ2010ꎬ1651城㊀市㊀勘㊀测2019年2月(4):600~605.[3]㊀王新生ꎬ刘纪远ꎬ庄大方等.中国城市形状的时空变化[J].资源科学ꎬ2005(3):20~25.[4]㊀高金龙ꎬ陈江龙ꎬ袁丰等.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㊁功能演化与机理[J].地理研究ꎬ2014(10):1892~1907. [5]㊀黄晓军ꎬ李诚固ꎬ黄馨.长春城市蔓延机理与调控路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ꎬ2009ꎬ28(1):76~84.[6]㊀王振波ꎬ方创琳ꎬ王婧.1991年以来长三角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及其空间演化模式[J].地理学报ꎬ2011ꎬ66(12):1657~1668.[7]㊀李晓文ꎬ方精云ꎬ朴世龙.上海城市土地利用形成㊁变化及其空间作用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ꎬ2006ꎬ15(1):34~40.[8]㊀张新乐ꎬ张树文ꎬ李颖等.近30年哈尔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资源科学ꎬ2007ꎬ29(5):157~163.[9]㊀冯健ꎬ周一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ꎬ2003(3):204~215.[10]㊀陈志刚ꎬ王青ꎬ黄贤金等.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ꎬ2007ꎬ27(4):457~462. [11]㊀杨俊宴.三心聚集法 一种城市中心区的区位迁移分析技术[J].城市规划ꎬ2013ꎬ37(12):30~36.[12]㊀侯景新.论城市重心转移规律 以北京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ꎬ2007(6):13~19.[13]㊀张占录.北京市城市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ꎬ2009ꎬ29(7):1182~1185.[14]㊀张耀宇ꎬ陈利根ꎬ宋璐怡.中国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J].资源科学ꎬ2016ꎬ38(1):30~40.[15]㊀毕秀晶.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14.[16]㊀曾永年ꎬ何丽丽ꎬ靳文凭等.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城镇景观空间扩张过程定量分析[J].地理科学ꎬ2012ꎬ32(5):544~549.[17]㊀王翠平ꎬ王豪伟ꎬ李春明等.基于DMSP/OLS影像的我国主要城市群空间扩张特征分析[J].生态学报ꎬ2012ꎬ32(3):942~954.[18]㊀张婧.转型期我国中心城市城乡关系演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ꎬ2013.[19]㊀海贝贝.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边缘区聚落空间演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ꎬ2014.[20]㊀王艳飞ꎬ刘彦随ꎬ李裕瑞.环渤海地区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J].地理研究ꎬ2015ꎬ34(1):122~130. [21]㊀匡文慧ꎬ邵全琴ꎬ刘纪远等.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ꎬ2009ꎬ11(4):428~435.[22]㊀张甜ꎬ王仰麟ꎬ刘焱序等.1987-2015年深圳市主城区景观演变过程多时相识别[J].地理学报ꎬ2016ꎬ71(12):2170~2184.[23]㊀王雷ꎬ李丛丛ꎬ应清等.中国1990~2010年城市扩张卫星遥感制图[J].科学通报ꎬ2012(16):1388~1403. [24]㊀刘小平ꎬ黎夏ꎬ陈逸敏等.景观扩张指数及其在城市扩展分析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ꎬ2009ꎬ64(12):1430~1438. [25]㊀高金龙ꎬ陈江龙ꎬ袁丰等.南京市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㊁功能演化与机理[J].地理研究ꎬ2014ꎬ33(10):1892~1907.[26]㊀贺振ꎬ赵文亮ꎬ贺俊平.郑州市城市扩张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ꎬ2011ꎬ30(12):2272~2280. [27]㊀潘竟虎ꎬ韩文超.近20a中国省会及以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J].自然资源学报ꎬ2013ꎬ28(3):470~480.[28]㊀李明财ꎬ郭军ꎬ熊明明.基于遥感和GIS的天津建成区扩张特征及驱动力[J].生态学杂志ꎬ2011(7):1521~1528. [29]㊀戴德艺ꎬ饶映雪ꎬ刘殿锋等.1989~2015年武汉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ꎬ2016ꎬ25(10):1545~1554.[30]㊀PhamHMAY.Urbangrowthandchangeanalysisusingremotesensingandspatialmetricsfrom1975to2003forHanoiꎬVietnam[J].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 ̄ingꎬ2011ꎬ32(7):1901~1915.[31]㊀李明财ꎬ郭军ꎬ熊明明.基于遥感和GIS的天津建成区扩张特征及驱动力[J].生态学杂志ꎬ2011ꎬ30(7):1521~1528.[32]㊀刘纪远ꎬ王新生ꎬ庄大方等.凸壳原理用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类型识别[J].地理学报ꎬ2003ꎬ58(6):885~892. [33]㊀XuCꎬLiuMꎬZhangCꎬetal.ThespatiotemporaldynamicsofrapidurbangrowthintheNanjingmetropolitanregionofChina[J].LandscapeEcologyꎬ2007ꎬ22(6):925~937.TheEvolutionofSpatialUrbanizationPatterninNingboCentralCitySince1960sChenHaizhenꎬBaoYingꎬMeiYuanxunꎬShenPeipei(NingboInstituteofSurveyingandMappingꎬNingbo315042ꎬChina)Abstract:Basedonhistoricalremotesensingimagesin1960s-2016sꎬthebuilt-areaineachperiodwereextractedꎬandthentheexpansionofurbanbuiltareaꎬtheevolutiontracksoftheirgravitycentersꎬthetypesofurbanbuiltareaex ̄pansionwereanalyzed.Theresultshows:①From1960sto2016sꎬtheexpansionoftheurbanbuiltareainNingbocentralcitywassignificant.SanjiangkouareaandthetwosatellitecitiesofZhenhaiandBeilunshowsagradual handshake in ̄tegrationtrend.Thespatialgravitycenterpresentsamovingtrendtowardssoutheast.②Theexpansionmodeoftheurbanbuilt-areaisdominatedbyinfillingtypeꎬandthewholeexpansionhistoryintheviewofbuilt-areaincreasingcanbedi ̄videdintothreephases:thestagnationphase(1960s-1970s)ꎬthegentlegrowthphase(1970s-1998s)andtherapidgrowthphase(1998s-2016s).Keywords:urbanizationꎻremotesensingꎻgravitycentermovementꎻexpansionmodeꎻNingbo61。

每周一例国内外城市综合体案例案例分析讲课文档

每周一例国内外城市综合体案例案例分析讲课文档
地下1层 1.6万平方
问题2
国内外经典综合体项目经典案例
第二十一页,共43页。
综合体的功能构成
1、城市缩微体 办公: ➢适合于各种混合开发 ➢建立竞争性,加强吸引力 ➢提高使用效益,形成最佳市场协同 酒店: ➢最赢利的项目
➢提供流动的“居住”人口和活动的人
➢提供娱乐设施和夜间服务
➢增加了城市的活力。
➢建筑群的中心是一个下凹的小广场。
➢各个建筑物之间都有地下通道连接。 ➢开发初期缺乏居住和旅馆难以形成良好的 功能协调。1963年,建了一座拥有2153间客 房的希尔顿旅馆。
高密度建筑群,土地集约利用
办公、旅店、购物、居住和娱乐等功能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功能协调的基础。
➢建于1931~1940年,世界最早的城市综合体。 ➢占地8.9公顷,容积率18,共有建筑19座。 ➢物业:办公、居住、商业、酒店、剧院等。 ➢R.C.A.大厦:中心主体建筑,70层,高259米 ➢国际大厦:41层 ➢时代与生活大厦:36层
业态包括室外商业步行街、室内商业步行街、娱乐楼、国美电器、万千百货及乐购超市。 室外商业步行街2层2.95万平方米,室内商业步行街3层4.15万平方米。
地上部分定位
第一层定位突出品牌概念形象,体现前沿概念、品牌展示以及购物功能
第二层定位以时尚服饰、精品特色店购物为主,体现时尚、流行、活力
第三层定位以多元化餐饮为主并辅之以休闲、时尚生活配套服务
B地块
情景体验购物中心
大型百货、情景体验购物街、CEO私人产权酒店、超五星级会 所、时尚餐厅
C地块 新势力动感世界
IMAX巨幕影院、国际品牌时尚酒店、特色餐饮酒吧街、恒温 游泳馆、商业步行街
D地块
创新标准高级商务 中心

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

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定中共宁波市鄞州区委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部署,科学总结我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践,全面分析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坚持“强化意识、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以深化平安鄞州、法治鄞州建设为载体,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夯实基层基础为重点,着力完善社会管理格局,着力优化政策举措,着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打造建设“三城三区”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确保我区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二)管理格局和工作目标。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强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重视社会各方面协同配合,健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有效途径,全面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到2012年,完成市委确定的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任务,基本形成具有鄞州特色、较为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到2015年,努力使社会服务更加完备,社会关系更加协调,社会行为更加规范,社会秩序更加良好,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大局更加稳定,让全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

二、加强和创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体系(一)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

城市街区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宁波为例黄伟锋,丁钧元,缪丹摘要:本文从“街”与“街区”本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城市街区的特征、尺度等,总结影响古今中外城市街区尺度的主要因素、认知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这里以江南水乡城市——宁波为研究样本,选择三个不同时代片区进行数理实证研究,总结出城市街区尺度变化大体上遵循“传统小尺度街区——大尺度街区——回归小尺度街区”的历史演化规律,提出尺度为200m ×150m左右、面积为2~3公顷大小的小街区尺度比较适宜。

关键词:街区尺度,街区划分,宁波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并明确“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立即围绕“拆除小区围墙,推广街区制”的要求是否合理、是否拍脑袋决定展开激烈争论。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街区制”、城市街区是如何形成演化的、什么样的街区又是“尺度适宜”的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街”与“街区”本义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代、不同城市街区的特征、尺度等,总结影响古今中外城市街区尺度的主要因素、认知变化以及发展趋势,并以江南水乡城市——宁波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水乡特色城市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1 街与街区1.1 何谓“街”“街”汉语的意思是指居民区、城镇中交通功能较完善、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

从中国汉字来构成来看,它是个会意字,双人旁构字,以行人为主,强调人流熙熙攘攘,人气很旺。

“街”对应的英语是“street”,它解释一为“A public way or thoroughfare in a city or town, usually with a sidewalk or sidewalks”,即城市或城镇中的公用路或大道,通常有一或多条人行道;解释二为“A public way or road along with the ho uses or buildings abutting it”,即街道两侧有房屋或建筑物的公用道路。

关于鄞州区街区尺度的思考

关于鄞州区街区尺度的思考

关于鄞州区街区尺度的思考摘要:由于新城区的发展,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而形成了大型街区,这种大型街区必然形成“疏而宽”的道路结构。

而过宽的道路形成了隔阂,类似河流带给人不可穿越的距离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从最初的物质追求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本文结合鄞州新城区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街区交通方式尺度灰空间鄞州经过撤县设区后十年的建设,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水平在宁波市中已经走在了前列,但也正因为快速的建设,造成了新城区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

鄞州新城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目前其他县市造城运动中所形成的问题,而其中巨大的街区尺度所产生的问题正在缓慢而又极度深远的影响着城市人的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巨大的城市街区空间短期内会给居民带来新奇感和自豪感,但是这种情绪逐渐会被孤独感和迷茫感所取代,因为巨大的城市空间相比传统的街区尺度并不能带来丰富的生活,相反是单调的、沉闷的。

沉闷的街区会让城市的建设变成机械的拷贝,无亮点和特色。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的知觉、认知、感受和所处的周围空间的尺度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对于街区的尺度研究也应该在人的尺度上考虑。

万达广场附近是鄞州区目前比较成熟的地段,小区较多,人口较为密集。

而一般行走时间在15~20分钟公左右人不会感到疲劳,所以按人的行走速度是4~5公里/小时计算,对以万达广场为中心的1.5公里左右的范围进行了调查。

调查时间定在了元旦,周边的居民都休息,外出的概率会高很多。

调查中发现,除了贴近万达的公交站到万达广场之间的范围内,也就是仅超出万达200米左右的范围内,行人较多。

但是超过这个范围后就变得相对冷情,没有沿街商业的道路基本无人行走,有沿街商业的道路基本用来停车,而主干道上只有糟糕的交通,路上堵的基本是私家车。

以上问题说明人们相比步行更加愿意选择私家车出行,而且有一定数量的人更愿意去老城区。

天一广场周边路网世纪东方周边路网鄞州万达周边路网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除了天一广场外和鄞州区万达相似相对比较年轻的世纪东方广场附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的历史演变特征,具体表现为点状形成阶段、块状城市形态、一城两镇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T”型带状群组形态四个阶段。

在历史的演变中,主要提出了港口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影响,基于目前宁波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以提高港口优势为着眼点,对宁波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了宁波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优化机制。

标签:港口城市空间形态历史演变发展宁波1 概述城市的空间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在空间上的表征。

对于港口城市而言,河道、水源及港口运输作用对城市的交通、经济、空间形态形成重要影响。

港口作为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中起着主导作用。

以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港口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对宁波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作用,本文的宁波城市空间包括海曙、江东、江北老三区构成的老城区(三江片)、镇海、北仑两区及新并入市区的鄞州区,结合宁波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及遇到的机遇与挑战,探求宁波城市空间发展的合理趋势,进而促进宁波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2 研究区概况宁波,全市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人口760.57万(2010年)。

位于浙东,长江三角洲南翼,北临杭州湾,西接绍兴,南靠台州,东北与舟山隔海相望。

宁波取自“海定则波宁”,简称甬,地处东海之滨,1844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中的一员,由近代资本主义港口城市到现代作为浙江省的一个重要港口城市,港口对宁波城市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口。

3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基于翔实的历史资料,由时间发展为主要脉络,以宁波港口历史作用的变化为主要考虑因素,总结出宁波作为典型的港口城市在空间形态上的历史演变。

随着宁波港口从内河港向河口港、海岸港的迁移,城市空间形态具体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如图2所示)即明清以前的点状形成阶段、鸦片战争后民国时期形成的块状城市形态、1985年镇海县的撤销,宁波空间发展成一城两镇(一城——老城区,二镇——镇海区、北仑区)的不连续组团状组群形态以及9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T”型带状群组形态。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
方 面 ,在 城 镇 化 发 展 的驱 动 下 ,农 村 发展面 向于现代化 ,且有利 于增加城市对 农 村的辐射力度 ;另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大 量 进入城 市,造 成新农村 建设面 临“ 群众组织 难 、生产发展难” 等现实问题。从 目前 的发展 形势来看,这一 问题将长期存在 。 目 前 ,鄞 江镇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 ,但其优势辐射 力 度 不能较好的转变为新农村发展 的动力 ,所 以,两者的关系又 陷入 了僵局 ,表现 出制 约 关系。 2 、鄞江镇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条件 鄞江镇位于浙东 四明山东入 口,地理位 置突出,镇域 内低 山缓坡众 多,水系 穿镇而 过 ,环 境优美 ,空气清新 。鄞江镇有着丰 富 的山水人文资源 ,而在如火如荼 的城镇化建
学 术论坛
・ 3 9 3・
宁波பைடு நூலகம்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
陈 文烈 龚 榴 红
( 1 . 宁波 市鄞州 区鄞江镇人 民政府 ,浙江 ,宁波 ,3 1 5 1 5 1 ;2 . 鄞州 区鄞江 中学 ,3 1 5 1 5 1 )
【 摘 要】 新型城镇化 建设 已成为我 国 农村发展的必 经之路 ,特别是对 于鄞江镇 文 化底 蕴深厚 、山水 资源丰 富的城镇 ,正大力 推进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的稳 步发展 。 本文论述 了新农村建设与新 型城镇化建设 的 关 系,并从鄞江镇的历 史文化 、生态环境 、 农业产业等方 面,阐述 了新 型城镇化 的条件 建设 。最后 ,审视 已有的建设成果 ,论述 了 下一步发展 的若干措施 ,以促使鄞 江镇新 型 城镇化 建设朝 着 “ 美丽镇村 ”发展 。 【 关键 词 】 新型城镇化 ;发展规划 ;科 学发展
前 言
新 型城 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 产城互 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 、和谐发展 为基本特 征的城镇化 ,是大 中小城市 、小城 镇 、新 型农 村社区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 的城 镇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落脚点是促 民生 、 保环境 ,着 眼农民,覆盖农村,实现城乡基 础设施 一体化 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而实现 共 同富裕 的 目标。当前,鄞江镇正大力推行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工程建设 , 紧紧依托“ 文 化、 旅游 、 休 闲” 的一体化发展模式,通过美 丽镇村建设 ,为地 区“ 谋发展、求共存” 。 1 、认 识新农 村建设与新 型城镇化 关系 1 . 1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 新型城镇化建 设是我 国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 ,实现农村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一 定程度上与新农村 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也可 以说新农村建 设是城 镇化 发展的重要补充 。 就 目标而言 , 城镇化的出发点是促城乡发展, 实现城镇化与 工业化 的齐 步走。 目前,鄞江 镇在大力推行城镇化 建设的进程 中,兼顾 了 两者 的合力 ,正努 力开创 宜居宜游 特色中心 城镇新局面 。 1 . 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 在几十年 的发展下 ,农 村发 生了巨大变 化,农村实现城镇化 建设 已成为发展的必然 趋势 农村发展促进 了城市 进步,以及 城镇 化浪潮正推动农村科 学发展 。也就是说,城 镇化建设是推动新村发展 新热潮 的助推 剂, 新农村建设必然与城镇化建 设发 生作用 ,形 成促进关系 。 日益扩大 的农村产业 规模 和 日 益富裕 的农 民生活 ,为城镇化建 设奠定了 良 好的物质基础 。在发展建设 中,树立两 者绝 对的关系,是不利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1 _ 3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相互制约

城市新区都市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宁波市鄞州新城为例

城市新区都市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宁波市鄞州新城为例

Ne Ci e veo m e u e m e s r s o b n urs w t s De l p ntCo ntr a u e fUr a To im i
’。 。。 。。 。。 —
A s t dy o n h w wn tNtg Ca e S u fYiz ou Ne To a a bo
p o e s Onbe afo eChiee sute s o sa me gn i Yiz o w w a n q etu s rs uc sa d g o r p i o dto s B n rc s . h l t f h n s o h atc at e r igct l y, n h u Ne To n h d au i u r m e o re n e ga hc c n iin . uti o i
憩 、 贸 和文 化 价 值 。鄞 州 新 城 作 为 我 国 东 南 沿 海城 市新 区建 设 的 代 表 , 有 发 展 都 市 旅 游 得 天 独 厚 的 资 源 和 区 位 条 件 。对 其 都 商 具
市 旅 游 的现 状 及 存 在 问 题 进 行 了 细 致分 析 , 出 打 造 都 市 R D、 提 B 引入 低 碳 旅 游 、 入 文 化元 素 、 加 购 物 比 重 等 对 策 与措 施 。 植 增 关 键 词 : 市 新 区 ; 市旅 游 ; 碳 旅 游 城 都 低 中 图分 类 号 :5 2 F 9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5 1 12 1 )0 92 3 10 —84 (0 2 1 —05 —0
摘 要 : 国城 市 化 日益 加 快 , 众 多 城 市 新 区在 建 设 和 发 展 过 程 中其 旅 游 功 能 尚 未 完 全 发 挥 出来 。城 市 新 区在 建 设 过 程 中会 我 但 创造众多的旅游资源 , 商贸街区 、 志性建筑或景观 、 化场馆 、 育场馆 等 , 们 对本地 市民和外来 游客均 具有一定 的观 赏、 如 标 文 体 它 游

全域都市化进程中城市区域开发研究——以宁波城西片区为例

全域都市化进程中城市区域开发研究——以宁波城西片区为例
收 稿 日期 : 2 01 4 — 0 9 — 2 3
第 一作 者 简 介 : 厉孝忠 , 男, 宁 波 工程 学 院社 会 科 学 部讲 师 。 基金 项 目 : 宁波 市 港 口城 市 与 环 境研 究 中心 2 0 1 2年 度 立 项 课 题 ( 项 目编 号 : N Z K T 2 0 1 2 1 4 ) 。
域协调 发展 的关 键 。 城西 片 区主要 包括望 春 、 白云 、 高桥 、 集 士港 、 古林 、 横街等六个 镇 ( 街道 ) , 由于历 史原
因以及宁 波梯度发 展战 略影 响 , 海曙 区和鄞 州 区缺乏 区域合 作 的整套 工作 体制 , 各 自为政 的发展 模式 制 约 了资源集 约利用程度 和招商 引资力度 。更是增 强宁波 大都市核 心 区辐 射作用 的需要 。宁波都市经 济圈
第2 7卷第 1 期 2 0 1 5年 3月
宁 波 工 程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L O F N I NG B O U N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N O L O G Y
Vo 1 . 2 7 No . 1 Ma r . 2 01 5
中图分类号: C 9 1 2 . 8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7 1 0 9( 2 0 1 5) 0 l 一 0 0 6 0 — 0 3
全 域 都市 化 旨在 “ 全域” 视 野 内进行 城 市 空 间布 局调 整 、 产 业 布局 优化 、 城 镇 体 系整 合 以及 城 乡统
辐射影 响范 围包 括舟 山 、 绍兴 、 嘉兴、 台州等地 , 是浙东 地 区重要 发展 核心 。城西 片 区区位 优势 得天独 厚 ,
联通 全 国各地 、 港澳 台及 东南亚 地 区的宁波栎社 国 际机 场坐 落其 中 , 区内有 轨道 交通 l 、 2 、 5 、 6号线 , 对外 可 通过杭 州湾跨 海大桥 、 杭 甬高铁 、 沪杭 甬高速公 路 、 甬金 高速公 路 , 规划 中 的甬金铁 路与 浙西 南 、 上海 、 江苏 、 江西 、 安徽 乃至华 中地 区连 通 , 将成 为沪杭 与温 台地 区来往 的“ 桥头 堡 ” 。城 西片 区开发 能够促 进宁 波构建多层 次 、 多节点 、 开放型 的 网络化 大都市格 局 , 提升 大都市综 合竞争 力和核心 区辐射作用 。

“互动共生型”新城区模式探析——以宁波市南部商务区为例

“互动共生型”新城区模式探析——以宁波市南部商务区为例

宁波市南部商务区正是这样一个以建筑体有机联结为重点的 合适的位置,并与周边的环境、相邻的建筑共生运行。正是因为在
崭新 区块 ,也 是鄞 州 区 “十 大功 能 区块 ”之一 ,地 处鄞 州新城 区的核 开发此 地块项 目中采 用了企 业 “单体 自建 ”的首创方 式 ,所 以建 筑个
心发 展 范 围。商 务 区的建 设 规 划 以 “统 一 规 划 、单体 自建 、公 基 统 体都非常注重自身单体形式的品味,因为这里的每一幢高楼几乎都
空间 艺术 本栏目责任编辑张越
‘‘ 互动共生型’’新城 区模式探析
— — 以宁波市南部商务 区为例
文/徐 薇薇 (浙 江万 里 学 院设 计 艺 术 与建 筑 学院 环 境 艺 术系 )
摘 要 :随着 经济的告 诉发 展 ,越 来越 多的城 市积极开发 建设 新区 。充分挖掘 有发展潜 力的新 区来拓展 城市 有效 空间 、优 化商业 结构 、提 升城市 的综 合竞 争能 力,宁波 市南 部商务 区正 是这 样应运 而生的 重要 建设 区块。由于宁 波民营经济 发达 .商 务区的建 设独 创 “统一 规划 、单体 自建、公 基统 建”的新 型开 发模 式。以一个更 灵活、完善 、整合 的有机体为现 有城市 空间注入更 多的活力。整个 区域以穿梭 停留 其 中的人为主体 出发 。强调人在 场所 中的体 验感 受 .使 建筑 不再是 徒有 其形 的物质 实体 ,重在体 现 贯彻 建筑 内部 、建筑 之间的 “互 动共生”理念。
体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设计”的行为虽然延续了几千年,但至今 会、经济、美学等各方面的要求得到统一。而建筑,则是构成城市诸
仍是一个模糊的多样化的术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范围 元素中的一个元素,对于建筑师来说,找到建筑在城市中合适的位

快宁波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思考

快宁波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思考

快宁波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思考快宁波东部新城开发建设的思考从宁波的城市形态发展来看,三江片的建设,长期以来是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驱动下,以母城为中心向外蔓延。

这种建设模式,不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带来了“城中村”、无穷尽的城乡结合部等系列问题。

建设新城则成本低、速度快、品位高,可以有效地弥补老城区功能上的欠缺,疏解老城区面临的人口、住房、交通和环境等问题,从而实现老城与新城的功能互补和共同繁荣。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考虑到宁波的城市要在未来十年抢占城市之间综合实力竞争的制高点,宁波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东部新城的战略选择。

一、加快启动东部新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只有加速城市化进程,才能加快现代化步伐,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成功经验。

所以说实施东部新城开发战略是宁波城市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宁波城市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宁波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它将有效增强中心城市功能,扩大中心城区规模,构筑宁波现代化大都市框架,对宁波的城市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首先,东部新城的开发建设能迅速扩大宁波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化率。

今后五年,宁波的城市化率将从现在的55%提高到60%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0平方公里。

其次,它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宁波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东部新城建成后,能有效缓减目前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建筑密度过大、建设成本过高等难题,从而根本上改变宁波城市建设档次不高、功能不全的局面。

另外,它对于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结构的调整意义重大。

东部新城位于宁波六个区平面框架的核心,是宁波未来城市构架的几何中心,它的建设将有效地集聚和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带动三江片、东钱湖片、鄞州中心片区、北仑片、镇海片的共同发展,迅速形成宁波现代化大都市的框架。

宁波东部新城发展趋势

宁波东部新城发展趋势

宁波东部新城发展趋势
宁波东部新城是宁波市重点规划和打造的一个新兴发展区域,也是国家级新区,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宁波东部新城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首先,宁波东部新城在城市规划方面具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东部新城规划面积广阔,规划了一系列生活、商务、教育、医疗等综合性的功能区域,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体系。

同时,新城规划了大量的绿地和公共设施,提升了城市的宜居性和生活品质。

其次,宁波东部新城在产业布局方面也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新城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例如,新城计划建设宁波现代物流园区、数字经济创新园区等重点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再次,宁波东部新城在交通建设方面也有着明显的发展趋势。

新城规划了一条高速公路和城市轻轨,与宁波市区和周边城市相连,提高了区域的交通便利性和互联互通水平。

此外,新城还规划了大量的公交路线和自行车道,鼓励低碳出行,推动城市的绿色交通发展。

最后,宁波东部新城在城市文化建设方面也有着显著的发展趋势。

新城规划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新城还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创意设计、数字娱乐、文化旅游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综上所述,宁波东部新城在城市规划、产业布局、交通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城规划的逐步实施和各项工作的推进,相信宁波东部新城将成为宁波市新的发展引擎,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合力打造品质新鄞州着力探索用地新机制

合力打造品质新鄞州着力探索用地新机制

国土资源JUZHANGLUNTANLAND&RESOURCES17局长论坛合力打造品质新鄞州着力探索用地新机制□宁波市国土资源局鄞州分局 钱 磊宁波市行政区划调整,为新鄞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建设都市核心区、打造品质新鄞州”的发展目标,对宁波市鄞州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土地资源是稀缺资源,随着新鄞州的建设发展,如何尽快转变过去的粗放型供地用地、碎片化耕地保护、蚕食侵占式违法占地等状况,实现资源保障更加有效、资源保护更加有力、资源利用更加集约、资源环境更加优美、管理体系更加优化,形成引领国土资源管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已经成为新时期国土管理工作中的一大任务,需要尽快破题。

一、重规划、变方式,多元化打造品质城区抓住规划就是抓住了城市建设的“牛鼻子”,好的规划,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城市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行政区划调整后,“一核三带多节点”成为新鄞州的空间新格局,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要及时调整用地空间布局,抓住宁波市作为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试点城市契机,及时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土地利用布局体系,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三条红线”。

以宁波市鄞州区“十三五”规划为总纲,加强城市规划、国土规划、农村农业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多规融合”,科学布局商务区、工业区、生活区、生态区等城乡分区功能。

强化土地资源要素基础支撑,保障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五大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落地。

过去,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效率不高,存在应急式、零散式供地等问题。

要着力推动土地资源利用由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转变,推行大区块建设开发模式,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同步配套,分期出让,更好兼顾学校、幼儿园、交通治堵设施、社会管理公共项目建设,一改过去的小区块出让,公建项目分散布局、延期建设现象,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开发建设品位。

新城旧城

新城旧城

新城/旧城——以宁波市三江口地区和鄞州区为例引言随手翻开一夜报纸,打开一个网页,有意无意间都会看到这样的字眼某某市又在某个方向建设了一座新城,某某市的旧城改造顺利进行。

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城,旧城的建设被每一个城市人所关注。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作者试图以宁波市三江口地区和鄞州区为例,从建筑学的角度去关注城市的发展。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以后,随着商人的出现,城市也随之产生和发展。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全球的城市化程度逐渐增高,近年来全球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逐步加快,在这一过程之中城市被自然而然的分为两种——新城、旧城。

当然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新城与旧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新城主要是指短时间内规划主导下发展的城市,旧城是指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发展的自发城市。

三江口宁波的标志三江口是姚江、奉化江汇合成甬江流入东海的交叉口,位于宁波市区中心繁华地段,素有“宁波外滩”之称。

三江口地带高楼大厦林立,“浙东第一街”中山东路商业街横贯其中,商厦、服装专卖店鳞次栉比,夜色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繁华无限。

三江口是历代商贾云集之地,一直以来都是宁波城市的中心区,也是宁波城市的象征景观。

宁波域区的三个行政区就是按三江口江岸而分,东面是江东区,西南面是海曙区,北面是江北区。

在漫长的城市建设的进程中三江口地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鄞州区鄞州区位于宁波市城市中心区南部,于2002年4月撤县设区,是宁波市六个区中建区最晚的一个,建区前主要以农业用地为主,城区面积较小。

建区后为加快经济发展,区政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化进程。

新建了宁波博物馆,鄞州文化艺术中心等一大批公共建筑。

力争将鄞州区建设成为宁波市的第二个经济中心。

建筑建筑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建筑之间的组合构成了城市主要的空间形态。

走在三江口地区你可以看到不同年代建造的不同风格的建筑,明清时期的古民居月湖社区、位于老外滩的具有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堂、民国洋房、现代乡土风格的宁波美术馆、天一广场、具有现代感的万豪酒店、金碧辉煌的银泰百货等等。

城市新老城区衔接地段交通改善规划_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分区规划为例_许永兵

城市新老城区衔接地段交通改善规划_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分区规划为例_许永兵
34 江苏城市规划 JIANGSU URBAN PLANNING 2014 年第 2 期 总第 231 期
2 交通改善规划
城市新老城区衔接地段内部交通供给的不 平衡以及新老城区通勤交通的影响是区域交通 拥堵和混乱的主要成因之一。 区域交通改善规 划是一个集土地利用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和交 通设施规划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减少区域交通 出行需求、 提高区域交通供给、 降低过境交通 的影响是区域交通改善的主要手段。
城市交通规划
Urban Transpo rt at io n Planning
高峰时段停车指数、 停车周转率和停车者至目 的地的步行距离为重点影响因子, 提出基于需 求-供应平衡的静态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图 6 道路断面优化示意
图 7 道路断面优化示意 对主要道路方向上设置直行等待区和左转弯等 待区提高这些道路的通行能力。 (图 7)
2.2 道路系统改善规划 受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及制约, 区域
城市交通规划
Urban Transpo rt at io n Planning
道路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和改造的空间受到限 制, 减少新老城区之间过境交通流的影响、 完善现状路网系统、 提高区域交通承载力成 为区域道路系统改善的主要途径。
2.2.1 空间分流, 化聚为散 相对于老城区, 城市新城区的路网系统 比较完善, 城市道路拥有较高的通行能力, 其路网对交通的疏散能力也相对较大。 城市 新老城区的通勤交通往往由几条区域间的通 道来承担, 新老城区交通疏散能力的差异将 导致过境交通在片区内的拥堵, 对区域交通 进行空间分流, 提高相交道路对主通道的分 流作用, 可以降低这些通道的交通负荷, 增 强通道对规划区的交通服务功能。 2.2.2 疏堵并用, 合理引导 新老城区路网容量的差异使联系这些区 域主要通道的交通流产生不同的集散效果。 城市新城区方向上的交通流能够得到迅速的 分流, 而老城区方向由于路网容量上的差异 经常导致道路单方向的拥堵。 以 “潮汐车道” 设置为指导思想, 在规划区内对新老城区主 要通道对向车道的数量进行不对等设置 (新 城区方向车道数大于老城区方向车道数), 能 够减少交通流在规划区的拥堵, 也可以提高 主通道对规划区的分流作用。 其次, 断头路的存在是导致区域 “东西 不畅、 南北不通” 的直接原因, 也是规划区 内部交通不合理集聚的主要原因之一。 增强 内部道路与主要交通通道的连通性, 可以提 高主通道对区域内部交通的疏散能力, 是提 高区域内对外交通便捷性的重要手段。 2.2.3 优化节点, 突破瓶颈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影响道路交通通行的 重要节点, 也往往成为城市道路交通的瓶颈。 对现状交叉口进行优化, 增强过境交通主通 道的通行能力可以提高这些道路对区域交通 的疏散能力。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以宁波鄞州新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以宁波鄞州新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以宁波鄞州新城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用地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这使得城市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在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发展迅速,新城区建设成为了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新城区作为城市的扩张区域,对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新城区建设中,城市用地规划和利用方式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土地浪费、城市扩张过度、用地分散等,这些问题给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威胁。

因此,对于新城区城市用地的规划与利用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选择宁波鄞州新城区作为案例,旨在通过对该区域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研究,深入探讨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与利用的问题,为新城区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宁波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进行研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对鄞州新城区的历史、地理和经济等背景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影响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因素。

2.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对鄞州新城区不同时期的空间形态变化进行分析和比较,确定城市用地演替的规律和特点。

3. 结合城市用地演替的特点与规律,对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与利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法进行研究。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预期成果:1. 对宁波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研究,将获得该区域城市用地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等信息,为新城区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2. 通过对鄞州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的分析和比较,将确定城市用地的演替规律和特点,为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3. 结合研究结果,针对新城区城市用地规划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为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预期意义:本研究对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用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_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_胡道生

大城市边缘区新型城镇化空间整合的组团模式_基于宁波的案例研究_胡道生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地区,在多元因素的驱动 下,城乡空间已呈现都市区发展的新阶段( 胡道生, 2010) ,都市区内部结构呈现多核心、一体化趋势。 大城市边缘区是农村聚落形态与城市社区的交错 地带,空间变动活跃,发展潜力大,是新型城镇化的 重要空间载体。发展基础好、条件优越的城市边缘 区通过功 能 整 合 可 成 为 大 城 市 新 兴 经 济、宜 居 生 活、产业调 整 的 重 要 空 间,承 担 大 城 市 经 济 社 会 转 型的重要载体功能。然而,边缘区传统的乡镇空间 组织模式面临很多问题,难以承载城市功能扩散要 求,如何进行边缘区空间整合与提升是我国大城市
空间 距离 ( km) 14 18 23 40 15. 5 47 62. 7 41. 3 35 10. 1 10 20
7. 8 12
9. 2 18 18. 3 12. 2 11. 8
与中心城联系度
平均出行
平均出行
时间( 公交) 时间( 私家车)
( min)
( min)
100
31
110
34
120
37
170
本文选取 人 口 与 用 地 规 模、经 济 竞 争 力、与 中 心城联系度( 表 1) 作为评价因子,通过建立层次结 构模型、构 造 判 断 矩 阵、层 次 单 排 序 及 其 一 致 性 检 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对各乡镇的优势进 行排序,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及乡镇的现实 发展趋势进行组团遴选,确定组团的空间体系与布 局,在此基 础 上,提 出 组 团 空 间 整 合 的 策 略 与 政 策 建议。
50 - 80
3
80 - 100
GDP
亿元
≥100
5
≤10
1
10 - 20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

宁波市鄞州区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探究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对于鄞江镇这样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村镇,正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

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并从鄞江镇的历史文化、农业产业等方面,阐述了新型城镇化的条件建设。

最后,审视已有的建设成果,论述了下一步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促使鄞江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朝着“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科学发展0前言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落脚点是促民生、保环境,着眼农民,覆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当前,鄞江镇正大力推行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工程建设,紧紧依托“文化、旅游、休闲”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地区“谋发展、求共存”,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

1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关系1.1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新农村建设是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补充。

就目标而言,城镇化的出发点是促城乡发展,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齐步走。

目前,鄞江镇在大力推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兼顾了两者的合力,正努力开创全镇现代化发展的新局面。

1.2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在几十年的发展下,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实现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村发展促进了城市进步,以及城镇化浪潮正推动农村科学发展。

也就是说,城镇化建设是推动新村发展新热潮的助推剂,新农村建设必然与城镇化建设发生作用,形成促进关系。

日益扩大的农村产业规模和日益富裕的农民生活,为城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发展建设中,树立两者绝对的关系,是不利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

鄞州新城10大板块介绍

鄞州新城10大板块介绍

新城区十大板块介绍发布日期:2008-12-19 来源:办公室走在鄞州新城核心区宽阔的马路上,看着两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绵延无尽的住宅小区,相信不会有人否认,经过近13年的开发建设,曾经被蛙鸣声所包围的一片农田———鄞州新城核心区,现在已经蜕变为充满都市魅力的宁波的一个全新现代化城区。

这种蜕变,至今犹在加速,且远未到停止的时候。

今后三到五年内,鄞州新城区将再重点建设十大区块:南部商务区、万达商圈、BEST广场、长丰区块、潘火区块、石碶区块、慧丰区块、中心河湿地、奉化江畔高档居住区、陈婆渡区块。

这分布于鄞州新城区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的十大区块,实际上也是目前新城区内城市化程度相对不高的地方。

待这十大区块建成,鄞州新城北面与江东城区交界处,将不复有城郊接合部的面目;西面沿奉化江一带,不复有浪费滨江美景之憾;东边将新增一个和万达广场相对应的大型商业广场,南端直到陈婆渡都会真正纳入新城区的版图,完成此前鄞州新城核心区所经历的那种蜕变;中部将告别新城区建设之初工业化的痕迹,彻底消除“城中村”而走向完全的城市化,同时把规划蓝图中横贯新城中心位置的绿轴变为现实。

四年前万达广场开工,当时工地上竖起的那幅巨大的“宁波向南看”广告牌,现在看来,恰如鄞州新城近四年加速蜕变的宣言:新城核心区内现在已经交付的很多知名楼盘,就破土于这四年;已经完工的一大批写字楼、酒店等公建项目,也启动于这四年……而待十大区块建设完毕,也大约是在四年后。

届时,宁波市区再往南看,经过了新一轮蜕变的鄞州新城,又将带给世人怎样新的惊喜呢?也许,三江口现在的光芒,也会映射在我们这座城市南部的天空!南部商务区:宁波的“曼哈顿”位于鄞州行政中心南面、为“中提升”战略重要功能区块的南部商务区,其一、二两期总共50万平方米不到的土地上,将要生长出的却是一片总建筑面积近200万平方米的商务建筑群,楼宇总数达到整整50幢--如此庞大的商务楼群,位居浙江省之冠,放眼全国亦为数不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ity,land峨
function,land-use
consists,land-use
structure,regularity,motivation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用地形态的演替
图纸目录
图1.1、论文技术路线 图2-1、城市形态学的四个尺度层面 图3.1、鄞州新城区区域位置图 图3-2、1995年鄞州新城区用地分布图 图3.3、1998年鄞州新城区现状用地图 图3-4、1998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结构示意图 图3-5、1998年鄞州新城区用地开发强度分布图 图3-6、1995年鄞州新城区现状路网分布示意图 图3.7、2002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现状图 图3-8、2002年鄞州新城区新增用地统计比例分布图 图3-9、2002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结构示意图 图3.10、2002年鄞州新城区各地块开发强度分布示意 图3.1 l、2002年鄞州新城区现状道路网络分布现状图 图3.12、2002年鄞州新城区各类新增公共设施用地所占比例 图3.13、2004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现状图 图3.14、2004年鄞州新城区各类新增用地所占比例 图3.15、2004年鄞州新城区各地块开发强度分布示意图 图3.16、2004年鄞州新城区道路系统分布图 图3.17、2007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现状图 图3.18、2007年鄞州新城区各类型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 图3.19、2007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结构图 图3-20、2007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的开发强度 图3-21、2007年鄞州新城区鸟瞰示意 图3-22、2007年鄞州新城区道路系统分布现状图 图3-23、2007年鄞州新城居住用地分布现状图 图3-24、2007年鄞州新城区公共设施用地分布现状图 图3-25、2007年鄞州新城区工业用地分布现状图 图4.1、历年各类型用地用地面积统计表 图412、各阶段各类型用地占总城市建设用地的比值 图4_3、鄞州新城区结构演替示意 图4-4、鄞州新城区空间特色规划 图4.5、鄞州新城区布局演替示意 图4_6、鄞州新城区历年容积率变化图 图5-1、鄞州区历年地区生产总值 图5-2、鄞州区历年三产比例分布示意图 图5.3、鄞州区历年实际利用外资统计 图5.4、鄞州区历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

c咄as
typical representative,had more than

decade of development,from scratch to
modern new
city;In the long fiver of history,the construction of Ymzhou new city,had varies experiences, lessons and perplexities.It need to constantly various characterize of stages in
and

explore the
reasonable town planning
deep—seated motiv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It is very useful for us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ew city. urban
研究生签名:
幺鱼丝
导师签名:
This thesis became the empirical studies about the bet3veen the ten years from the land the size、the land
land暇morphology’S
evolution far of land
consithe
IX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用地形态的演替
表格目录
表3-1、1998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现状统计表 表3-2、1998年鄞州新城区地块平均开发强度 表3.3、2002鄞州新城区用地现状统计表 表3.4、2002鄞州新城区各类型用地容积率分布表 表3.5、2002鄞州新城区新增用地中开发强度统计表 表3.6、2002年各类公共设施用地比例 表3.7、2004鄞州新城区用地现状汇总表 表3.8、2004年鄞州新城区各类型用地容积率 表3-9、2004年鄞州新城区各类型用地容积率统计表 表3.10、2007年鄞州新城区用地现状汇总计表 表3.1 l、2007年鄞州新城区各类用地开发强度汇总表 表3.12、2007年鄞州新城区新增各类用地开发强度汇总表 表3.13、2007年鄞州新城区公共设施用地汇总表 表4.1、南京各类用地强度指标(2001)年 表5-1、宁波市中心城分区职能及规模一览表(2020)
新城区作为新城区建设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鄞州新城区从无到有,从宁波都市 区附近的近郊小镇逐步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新区:十多年的建设过程中,许多经验、教
●。.
训以及困惑,需要不断的进行总结和概括。城市用地形态作为城市建设在空间上的直观体现, 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各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通过对用地形态演替的总结和研究,有助于 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同时探究城市发展的深层动因,对科学进行城市规划,促进新城区可持 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采用了历史考察、综合分析、定性与定量等研究方法,以GIS等工具辅助研究, 从用地规模与构成、空间结构、开发强度、各类型用地的分类描述等几个方面对鄞州新城区 各阶段用地形态的演替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概括新城区在用地功能、用地结构、用 地布局、用地开发强度等方面的演替规律,并进一步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探究了新城区用地 形态演替的深层动因。 全文共六章,绪论部分阐明论文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总结了国 内外城市形态的相关理论,在对历年用地现状图的解析的基础上将新城区的建设过程分为四 个阶段;第三章对各个阶段城市用地形态的演替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用地规模与构成、空 间结构、开发强度等方面论述新城区用地形态的演替特征;第四章,在回顾新城区的用地演 替特征的基础上,从用地功能、用地结构、布局特征、开发强度等方面总结出新城区用地形 态演替的四个规律;第五章,探究鄞州新城区用地形态演替的深层动因,主要从区域发展、 社会转型期各项制度改革、宁波中心城区建设与扩张、鄞州产业发展、城市职能与定位、政 策与规划的控制、对外交通与道路网络等角度进行。通过以上研究于第六章得出论文研究的 若干结论,包括新城区用地形态的功能演替、结构演替、建设的推进时序、开发强度的演变 等等,以期为我国新城区城市用地的开发建设提供借鉴经验。
研究生签名:
鱼鱼旌

期:型塑.“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 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东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城市用地形态演替——以宁波鄞州新城 区为例 姓名:殷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城市规划与设计 指导教师:段进 20090303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
快速城市化地区新城区用地形态的演替
摘要
新城区作为城市空间扩张的主要手段之一, 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阵地。鄞州
the urban
USe,summed up the regularly patters in the land function,land-use structure,the arrangement of
the
land
use
and the far.Further we
explored
motivation
u∞。;Taking
patterns
use on

panoramic
view of the yinzhou new
composition,land-use structure,the far city,chapter IV summed up the V
the evolution of urban land morphology,from land features,land-use
sWuoture,land
layout
features,and
of the
the
far of
land
use;Chapter expansion
from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the Ningbo
transformation
social
system,the
of
city,Ymzhou industrial
urban
land
use
morphology’s evolution.
In this paper,there a坞more than 4 1 000 words with 50 illustrations.
Key words:
urban
land
use
morphology, yillz.hon new
external transport
development、the urban functions and positioning,policy and
pl锄ang control
and
road network of the city
We
fmd Out the
deep-seated
motiv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city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In Chapter Ill,we study about the four stages in the land size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