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
本文将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它是指高职院校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增设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也能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目前,“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和实施。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引入这种培养模式,推出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并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
在学生培养上,高职院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还能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高职院校也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双向选课和实训实习,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与实施得到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生就业方面,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更具有行业竞争力,往往能够更容易地找到工作。
在行业发展方面,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双证融通”人才有更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需求。
这种培养模式也提高了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和专业声誉,为学校的后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前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高职院校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培养课程,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相符。
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职业资格证书不够重视,只关注学历证书的获得,导致对职业技能的掌握不够扎实。
一些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合作关系不够紧密,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就业保障。
一些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度和使用范围有限,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职业发展。
高职“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高职“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知识社会的转型等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创新和改革的要求,其目标是实现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从学科中心到学习者中心、从封闭的学校教育到社会化学习体系的转变。
而人才培养计划的创新,特别是“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模式在教学计划中的有效契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保证。
标签: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1998~2008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10年,短短10年间,我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快成为占据我国教育领域的主力军。
迈入新世纪,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无疑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由数量扩张成功转向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阶段国际上典型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类,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在北欧流行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一类是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类是以澳大利亚为代表TAFE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实践、较好地沟通企业与学校是这三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有人谓之学习型经济时代,各种教育思想空前繁盛。
因而,指导高职教育的理念除了原有的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出现了包括现代现象学教育思想、人力资本理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多元智能思想和后现代学习理论等新的理念。
同时,远程教育、虚拟教育、网络教育正在引领学习方式新的革命,逐渐渗透、影响着我们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世界关注的课题。
在我国,高职教育是一种“年轻”的教育类型。
大体包括: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及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等,共同肩负着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由于它没有太多传统学术形态的束缚,受到的制约也比较少,其自身充满了活力,并具有很强的创新力。
在不断研究和借鉴国外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我国高职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实现学生在校
期间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因此近年来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一是学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日趋紧密,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
随着社
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人才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因此高职院校与企
业之间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目前,“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已经涉及到了多个领域,
包括电子商务、酒店管理、健康管理等。
二是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该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并完善了管理制度。
随
着“双证融通”培养模式的逐渐推广,高职院校也开始重视该模式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并
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方案。
这些措施为学生顺利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
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学生的满意度和就业率不断提高。
由于“双证融通”培养模式能够让学生在校期
间获得更为全面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因此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也越来越受到雇主
的认可和青睐。
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四是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了学生和企
业重视的重点。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正是符合了职业教育的需求
和特点,将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的先修课程引入教育体系,对于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价
值发挥了重要作用。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湖南长沙410200)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高职院校办学规模逐年扩大,由此所引发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广为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突破口。
“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把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课程教学进行融通,使教学与生产、学校与企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一、“双证融通,产学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选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决定着生产、服务、管理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竞争的关键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
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瓶颈。
根据企业的调研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目前企业严重缺乏的是复合型技能人才、知识型技能人才和技术型技能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该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以及经过严格训练的专业技能,这些人才的培养只靠注重学历教育的学科体系是培养不出来的。
因此,建立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高职技能型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的可靠保证。
积极稳妥推行双证融通,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
双证融通的实施,就是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行业或职业能力需求的风向标,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培养核心,以职业证书、学历证书为纽带,对高职教学计划、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改革与整合,实现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接轨,为社会培养急需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全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全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在地方政府统筹下,依托行业、企业,由职业院校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并由校企政共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企业中的职业活动领域为学习内容,运用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培养掌握现代服务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的实质就是通过职教集团搭建的广阔平台,让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性教学情景中参与学习、体验学习,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应用学习成果、检验学习效果、完善学习内容,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其中,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工学结合是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集团化办学的最终目标则是要促成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效结合。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集团化办学”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1.我国现代社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才队伍。
可以说,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力量之一。
2.国家出台的政策支持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2021年)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
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摘要】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该模式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发展趋势以及成功经验进行分析。
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升级,该模式也有着发展的机遇和趋势。
为了更好地推动该模式的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措施,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分析、现状、问题分析、挑战、发展趋势、成功经验、总结展望、建议措施、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合作,实施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背景介绍部分将重点分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兴起背景,即国家对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支持和导向,以及用人单位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也会探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相关因素,为后续的研究和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应运而生,旨在为社会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产教融合,推动人才与产业的有效对接,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品质和培养质量。
由此可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在当前高职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探讨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该模式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该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挖掘其中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为高职院校在“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但是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各大高校纷纷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备受关注。
这种新模式旨在将学校和企业资源整合起来,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对“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将学校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整合起来,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将工学一体,即将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在这种模式下,学校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企业实践的前沿阵地;企业也不再是单纯的用人单位,而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者。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教育资源,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贴合度更高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的教学内容往往不能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完全对接,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
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更加及时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将这些需求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参与企业的实践项目,积累实际的工作经验。
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能力。
3. 开阔学生的就业思路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很容易陷入自己专业的“舒适区”,对其他行业的就业机会了解较少。
而“校企融合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更多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各个行业的就业情况,使就业思路更加开阔。
高职院校_双证融通_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_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
教育创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 年3 月号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汪洋(正德职业技术学院社科系,江苏南京211106)摘要:“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或岗位证书内涵的融合与衔接,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融通。
本文结合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前期工作,阐述“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建设的启示与实践,并进一步分析了在“双证融通”下我院仍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课程建设;国贸专业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09)03-150-03“双证制”是指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资格认证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
其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取得“学历证书+职业或岗位证书”。
而“双证融通”就是将职业或岗位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它应是以学历证书为标志的学历教育和以职业或岗位证书为标志的职业技能培训之间的一种互认与沟通。
当下,“双证制”及“双证融通”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办学特色,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与职业岗位群素养的要求相互脱节未能融通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以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为背景,对“双证融通”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给课程建设带来的启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受学科型课程设置的影响,背离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影响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
而国外高职教育课程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引入,如澳大利亚TAFE 学院以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及德国双元制着力培养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等,给了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当头一棒,促使我们要进行课程改革。
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国内多所高职院校的走访及对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思考。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双证融通”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种新趋势。
那么,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份较为详细的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学生完成学校规定的专业学习和取得相应毕业证书的基础上,同时还具备技能鉴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重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不仅要完成学业,还要参加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证书。
这种模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追求和对社会需要的回应。
1. 融合性强: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只是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既能够获得相应的文凭证书,又能够获得实际技能的证书。
2. 实用性强:该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强,就业能力强。
3. 适应性强:学生在完成学业后既可以选择进入社会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甚至可以更方便地参加职业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活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尝试“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经有50%以上的高职院校尝试了“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且效果不错,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普遍趋势。
1. 学校层面:高职院校从制定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等方面对“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尝试。
学校通过设置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加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在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管理体制等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改革和完善。
2. 学生层面:学生对新模式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很多学生看到了“双证融通”模式的优势,积极参与技能鉴定考试或职业资格考试,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近年来,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学校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将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实践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
下面将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思考。
首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而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际项目的实施与实践。
这样的实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产学研结合。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提供实践实训场地和设备,并提供实际项目的指导和支持。
学校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最新技术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
同时,学校与企业还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产学研相互融合,进一步提升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和能力。
再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缩短学生的就业周期。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在校期间就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可以直接适应工作环境,并能够快速地投入到工作中,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和时间。
同时,企业在校期间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施岗位培训,提前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潜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推荐。
最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与此同时,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科研人员到学校就读和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1. 引言1.1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通过开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习安排,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双重证书,即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企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种模式致力于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能够获得理论知识,更能够获得实践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突破学历至上的观念,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这种模式的推广有助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促进产教融合,培养更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向产业需求对接的方向发展。
1.2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机会。
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而“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则将实践教学和理论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还具备了实际工作经验,更容易被用人单位接受和欢迎。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提升工作效率等,这种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创新思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
“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实用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更具竞争力和适应力的人才,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对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正文2.1 现阶段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目前,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逐步推进和实施。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传统大学的教育模式常常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于是,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机构崭露头角。
高职院校以实用性教育为主旨,并以“双证融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完成高职院校的教育课程之后,学生不仅能够拿到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还可以通过相关考试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这样一来,学生除了具备大学本科生的学历资格,更具备了行业的职业技能认证。
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这个模式通过将学校的教育课程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专业知识,又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提高了就业能力。
其次,这种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实践,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更符合实际工作需求。
第三,这个模式使学生更加具有时间和资源效益,学生能够在成本相对较低的情况下同时拿到学历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好的利用。
然而,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考试质量不尽相同,存在较大差异。
其次,由于学校教育和国家职业资格审定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和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应用的技能不够契合。
第三,深度学习需要更多精力和时间的投入,学生难以有效地平衡双证融通的学习作业和现实生活。
综上分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适应市场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学习体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不过,在实践中,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推进实践教学和产学合作,提高“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
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高职金融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在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金融专业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前提下,通过校企共建开发微课课程、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机会、校外专家讲座等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
旨在通过改革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金融专业教育教学水平,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行业的需要,促使其就业,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输送实务型人才。
隨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创新,现代人才培育模式与互联网信息化密切结合,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自主性,因此开展金融专业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基于改善课堂教学理念,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以及创新能力,为推进浙江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供坚实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通过改革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行业的需要,为我国的金融市场输送实务型人才。
一、高职金融专业课堂教学现状1.授课方法单一金融市场基础知识课程知识综合性非常强,学生要深入理解课程中提及的知识点,仅凭理论教学远远不够。
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课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这种教学理念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且教师过分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认知,从而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
2.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不完善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流于形式,例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场所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很难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脱离实践训练;教学内容,如应用案例比较滞后,与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严重脱节,使得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够,对实际行业规范和流程不够熟悉,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总而言之,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校企缺乏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
探析高职院校“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标 准 .学 生 上 岗 前 还 需 要 企 业 进 行 大 量 的培 训 ,行业的职业资 格证书相 结合实 现 “ 双证融通 ”, 正好符合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 发展 的需要。为 了确保 “ 双 证融通”课程体 系的建立 及顺 利 实施 ,课 程 的教 学 内容要 与行业 标 准相统 一 ,
关 键词 :高 职教育 ;双 证 融通 ;教 学模 式 中图分 类号 :T P 3 1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码 :1 6 7 2 — 6 2 5 1 ( 2 0 1 3 ) 0 5 — 0 1 3 5 — 0 2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 h e Ta l e nt s Cu l t i v a t i o n Mo d e o f Dua l
f o r d u l-c a e r t i ic f a t e i n t e ra g t i o n wa s d i s c us s e d . Ke y wor d s :h i g h e r v o c a t i o n a l c o l l e g e s ;d ua l - c e ti r f i c a t e i n t e ra g t i o n ;t e a c h i n g mo d e
实践 内 容要 与 行业 生 产 过 程 无 缝 对 接 .学 历 教 育 与 技 能 教 育要 同 步 。综 上 所 述 ,就 是 施 行 “ 双 证 融通 ” 课
降低 的学生 的就业率 。
2 . 2 教师 队伍存在 的问题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浅析
可循 , 尽快 出台相应 的政策措施 , 障学 校和学生 的合 法 保 权 益和利益 , 调动起学 校和学生 的积 极性 , 使普通 高校 成 人高等 教育 “ 双证融通” 工作得 以顺 利开展。 ( )打破 学历教 育与职业技 能教育间的壁垒 二
教育部 门和劳动 部门应 加强沟通与协调 。 在学 历教 育
由于种种原 因普通高 校成人高等教 育所培养 出来 的
学生文化知识 比不上 普教的学生 , 职业技 能又 比较欠 缺 ,
现 , 企业 发出“ 曾有 十万年 薪难求高 级 ‘ 领 ” 、 招高级 蓝 ’“ 技工 比招研究生还难 ” 的感 叹。一方 面是 企业 抱怨 招不 到合适的人 , 而另一方面是我们 的教 育培 养出来 的人找不 到合适的工作 , 如果不能尽 快改变 原有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 对我国经 济的发展、 社会 的稳定都是极 为不利 的。成人高
高等教育的学生好很 多 。作 为普 通高校 的成人 高等教 育 学生有一部分是 已经工 作过 又从新 回到学校 “回炉 ” 。 的 他们希望能提升 自己的学 历 同时也渴望 得到相关 的职业
进 行 了分 析 并 提 出 了思考 。
[ 关键词 】 普通 高校 ; 成人 高等教 育;双证融通 [ 中图分类号 ] 2 G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3 3 7 (0 1 0—0 4 —0 17 - 88 2 1 )3 0 6 2
“ 双证融通” 是一种学 历教 育 +职业技 能教育 的新 型
等教 育相 比普通高等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 在人才培 养模式
急需变革 的今天 , 应该 抓住机会先行一步 。 ( 普通 高校成 人 高等教 育在 夹缝 中生存 图难重重 二) 1 生源萎缩。 .
推进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19/6A班々永ff教学研究•教法新探推进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文/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杨莲芸【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本文基于学校自身经验,总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分享校企合作机制的相关经验,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充分利用了优秀企业的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标准的“零距离”对接,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批技能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主要是依托学校实训中心,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学习领域和学习情境,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我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聘请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课等,建立了稳定的具有“双师结构”的兼职教师队伍。
第三年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顶岗作业。
在业务水平、岗位能力、职业综合素质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实现了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办学目标。
一、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要成果「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首先,充分利用优秀企业的资源,办出学校的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其次,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年的实习时间,使学生有效实习时间大大延长,企业具备把一些合适的技术及管理岗位交给学生的条件;给企业搭建了一个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规避了企业的用人风险;企业参与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双证融通“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岗位 ,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 才 ,专业方向、专业岗位及相关技能证书关系如图 1 所示 :
物流业作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 , 市场对有熟练操作技能 的物流人 才 的需 求与 日俱 增 , 因而物 流服 务与 管理 专业有 着
. 苏州 市位 于中 国经 济最 活跃 的区域之 一 — —长江 三角洲 中心地带 ,具有 得天 独厚 的 区位优 势 : 境 内有 长江 、大运 河 及 4 0多公 里 可利 用岸 线资 源 ,临近 长江 人海 口,是江 海联 运 最理 想 的节点 ;高 速公 路 十分发 达 ,形成 了 “ 一纵 二横 、 巨大 的发展 空间 。
2 .“ 双 师 型 ” 教 师 队 伍 不 健 全
目前 ,我 市物 流服 务 与 管 理毕 业 生 就业 集 中在 三 类 企 业 :( 1 ) 制 造企 业 占 5 3 . 7 % ,如采 购 、 储 存 保管 、半 成 品或
江苏省吴中中等专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 的师资队伍 1 0 个专业专任教师中,“ 双师型”教师 4人 , 这些 “ 双师型” 教师的作用在 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 ,但 “ 双 师型 ”教 师队伍 的实 践教 学能 力仍 需提 高 , 远 不 能满 足 技能型人才培养需 要。有 的教师虽 然具有一定 的实践经 验 , 但 只熟悉某一 岗位 的工作要求 ,不能满 足全 面实践环节 的要求 。 3 .教 学评 价体 系不 够科 学
职业 教育 最关 键 的是提 高学 生 的技能 , 而职业 技 能鉴 定 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与应用 ,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 江 苏 省吴 中 中等专 业 学 校 原本 对 学 生 成绩 考 评 基本 上 沿 用 传 统的教学评价体系, 以笔试形式的考试评价方式作为学生成
“院校融通,学训结合”针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院校融通,学训结合”针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是一种将院校教育和企业实习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它的改革与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模式强调教育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该模式注重将院校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和了解实际工作中的环境和技能要求。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胜任多方位的工作要求。
2. 企业实习的推动“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模式将企业实习作为学生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可以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的工作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企业实习也能够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员工的沟通交流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职业素养。
通过实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
3. 培养模式的评价和落地“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也离不开对培养模式的评价和落地。
在大学校园里,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对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进行评估,了解其对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在企业实习方面,也需要与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资源支持,让学生真正能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通过以上的改革与探索,可以使“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模式更加完善和成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遇。
二、“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模式的意义和价值“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不仅对高等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 促进产学研合作“院校融通,学训结合”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
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将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
也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和人才交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讲义
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讲义一、背景介绍(200字)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
这种培养模式将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在校企合作中提供实践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他们顺利就业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200字)1.联合培养双赢: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
而企业则能通过参与学生培养,提前吸纳和培养合适的人才,减少用工风险和成本。
2.实践能力提升:与企业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这种实践经验将使学生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并提高工作效率。
3.产学研结合促创新: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科技研发和创新。
企业通常具有前沿的技术和市场信息,学校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享资源和成果。
这种合作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创新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三、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400字)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和企业应该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该平台可以提供各种合作机会,如实习、毕业实践、就业对接等。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不同企业的需求,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和就业机会。
2.安排实习和实践环节:学校应该将实习和实践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安排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实验等。
企业可以提供合适的实践场所和导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经验。
3.建立导师制度:导师制度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学校应该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担任学生的导师,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实践。
导师可以提供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分享工作经验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4.设立实际项目: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开展实际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各系(部)认真实施。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校(园)、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和校-1-企(园)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调整阶段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来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本原则(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行业)顶岗实习是关键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市场调研,对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开展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介绍“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主要内涵、创新之处及主要特色。
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人才。
[Abstract] Through market research,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dustrial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vestigates outcomes,carries out innovative research on advances nursing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reat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and 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 of which the main content,innov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principally introduced.To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and specifications,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ity,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training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of high-quality skilled nursing talents.[Key words] Cooperation among colleges;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Dual-certificate integr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高级护理人才目前被国家列为四大紧缺型人才之一[1],根据原卫生部《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将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
民政部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实现养老护理员达600万的目标。
随着长(沙)、株(洲)、(湘)潭地区一体化的推进及长沙市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龄人口增多、慢性病人数增加,大大增加了老年护理、专科护理、家庭护理、慢性病护理的需求,对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十年内本区域对高级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为了为本院2014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体系的改革、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科学的依据,本院在进行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对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形成“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涵“院校合作、工学结合”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其实质是学校和企业将共同承担起对学生的培养任务。
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在校学习与顶岗实习结合;学习、操作与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结合;生产与教学、科研结合;学生的培养与就业结合。
“双证融通”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获得毕业证的同时,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即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之间相互融合与衔接。
2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2.1 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办学之路,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体制。
成立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由院系领导、企业专家及卫生行政部门领导等共同组成。
每年组织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将现代护理职业教育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新工艺等引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
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学校聘请合作医院一线的护理专家参与专业课的教学,将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用于实践教学。
与合作医院一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解构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优化,建立专业调整动态机制。
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
形成以附属医院为主要临床教学主体,以合作医院为实习基地,与合作企业进行订单式培养的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有效运行机制。
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系统培养依据国家、省市人才培养要求和市场调查结果,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工作的优秀高端技能型紧缺人才,为发达国家输送护理紧缺人才为目标[2]。
建立“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注重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3],以及与该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制订中、高职两个阶段相互衔接的专业教学大纲,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相互衔接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科学设置课时数量和课程门数,实现中、高职课程的延续和衔接。
并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中高职贯通式评价体系,逐步推进贯通式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建设。
2.3 开展护理实训一体化教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办法》[4]、《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训室安全、使用管理规定》[5]、《学生技能抽查制度》、《学院技能节实施办法》等10余个规章制度。
用严格的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6],购置增添护理专业实训的仪器设备,改(扩)建护理实验实训中心和多功能实训示教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7]。
针对《湖南省高职院校技能抽查》要求,特别进行相应技能的强化训练,定期举行技能大赛,表彰优秀学生。
此外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8]。
建立政府、学校、医院三结合的合作办学组织机构,构建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实训有效性[9],达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对接”。
2.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培养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
①转变单纯培养学生技能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技能[10],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理论和实践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
②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从而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如自学、创新、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积极探索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办法,建立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进行育婴员、医疗救护员、营养师等职业技能鉴定。
并筹划与长沙市中心医院共同搭建网络教学资源平台,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2.5 打造专、兼职互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优化教学团队,建立一支有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健全《专业带头人评选和管理办法》、《学术活动管理规定》、《教师工作考核实施办法》及《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聘请资深的护理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举行专业建设研讨、经验交流。
通过采取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学院与医院互培互聘的师资建设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师结构教学团队[11],形成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2.6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管理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12],成立以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护理专业教学质量管理小组,制订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考评标准[13],初步建立并完善用人单位、护理学会、学生、家长、研究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
3 主要特色“院校合作、工学结合、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特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素质教育特色更加凸显,面向社会的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项目规模不断扩大。
对本省基层医疗机构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为同类学校护理专业建设提供典型经验和建设成果,为其他专业建设与改革做出示范。
3.1 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独具特色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逐步实现,卫生服务模式从传统的医疗救治逐步转向对卫生服务对象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全面照顾,社会对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院在教育类型和教学模式上推行改革创新,紧密结合新世纪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对护理教育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观念,创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3.2 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护理专业要以满足人才市场需求作为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立足点,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与国家执业护士资格认证接轨,顺应国内外护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本专业通过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合作,以护理岗位技术标准和能力要求为纲,制订培养方案,落实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岗位分析,实现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创建新的的课程体系[14],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与用人单位需求零距离培养。
3.3 实训基地功能完善本院护理实训基地面积、设备、网络模拟系统完全可以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本院护理实训基地将成为条件较好、功能完善、辐射较广的护理实训基地。
3.4 就业前景光明护理人才是紧缺人才,按《护士管理条例》规定,护理行业属特殊行业,从业人员必须经过相关专业学历教育并取得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就业。
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是最易引起医院重视的证书[15],因此,经学校培养并取得执业资格证的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1] 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6(4):171-173.[2] 罗玉清.“三突出一提高”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1,(5):167-169.[3] 张连辉.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护理研究,2012,4(26):929-930.[4] 周荣虎.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27(10):108-109.[5] 韩卫红,贾莅彦,蒋婧.探索护理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50.[6] 皋玉蒂.国际视野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9-11.[7] 王冰.例谈《外科护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89-90.[8] 袁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理实一体化方案探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1):982.[9] 赵春江,关玉琴,燕小红.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12,(12):61-63.[10] 林永富,吴德荣,颜晓星.构建护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J].卫生职业育,2005,23(23):5-7.[11] 李雪莉,余永贵,殷翠.适应21世纪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76-78.[12] 姜培元.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2):69-71.[13] 王宁,邢爱红.三年制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3):71-73.[14] 邓翠珍,曾铁功,雷芬芳,等.以能力为本位的专科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07,22(7):9-12.[15] 饶和平.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1,10(25):2743-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