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研究.docx

合集下载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报告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报告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研究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社会,教育的目标已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旨在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挑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综合素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综合素质教育是指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中主要面对的是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相对欠缺。

此外,评价体系也较为单一,偏重于考试成绩,缺乏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评价。

这些问题导致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充分。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挑战1. 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学校、教师和家长对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依赖和认同。

2. 专业知识过于庞杂:大学生需要学习大量的专业知识,导致他们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3. 评价体系的单一性:现行的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缺乏培养机制:学校在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难以有效地推进综合素质教育。

五、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1. 转变教育理念:校方、教师和家长应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2. 优化课程设置:结合学生兴趣和潜能,合理安排综合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其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3. 多元评价方式: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体系,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4. 建立培养机制: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教育专家和骨干。

六、结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大学生素质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素质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然而,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资源不均衡,课堂教学缺少实际操作,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顺应时代的要求,需要进行大学生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以便为大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教育。

一、调查目的和方法为了了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开展了一次调查。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获取大学生对于素质教育的需求和意见,从而为学校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1000份问卷,涵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的学生。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大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素质教育持有积极态度,认为素质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就业有重要影响。

其中,75%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对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非常重要,有69%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2. 大学生对素质教育内容的需求在素质教育内容方面,学生们普遍认为大学应该加强学科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其中,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有60%的学生提出了提高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3. 大学生对素质教育实施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实习、社会实践等,以便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其次,他们建议学校加强师生互动,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另外,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三、分析与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学校要加强学科以外的素质教育。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2. 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谈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谈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

谈谈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首先谈谈什么是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指大学生的文化造诣或文化素养,是包括知识在内的能力、方法、品质、气质等等.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其一,基本的或基础的知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工具〔如语言、礼仪规X等〕和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就应该属于此类〕;二是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包括科学的、文化的、自然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基础知识.其二,学科专业知识,主要有本学科专业知识和与本学科有关的学科专业知识以与综合交叉学科知识.其三,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之外的其他知识,可以根据大学生自身学习状况,有所选择的选修,或侧重于文化艺术类,或倾向于社会职业需求,或注重自身价值追求.对理工农医院校的学生,文、史、哲、艺等等都应该是侧重的重点.大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一般能力,包括阅读、资料查询、写作、社会调查、观察、运算、试验等方面,这是每一个大学生从事工作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二是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也就是通过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常见的一般性问题的能力.比如文科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工作总结、业务规划,理科学生的实验报告,科研规划等等.三是创新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工作创造的能力.由于教育的滞后性特点,使得人才的能力也具有潜在性.对大学生应着重创造精神、创新意识与方法的培养.方法既是获取知识的手段,又是创造知识的武器.对大学生来说,除了知识和能力之外,方法也是其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对知识信息获得的多与少、优与劣主要取决于方法.方法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纽带和桥梁.通过有效的方法,可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的提高又能加速方法的掌握.方法也有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方法也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二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三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基础理论.方法作为一种生存、创造和发展的手段与中介,是大学生文化底蕴中应该具备的.品格首先是政治态度,也就是对国家、对社会制度、对宪法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对国家、对民族热爱与否的具体体现.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群体,必须具备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其次是现代思想观念,也就是大学生要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精神、科学态度、竞争观念和法治意识等等现代观念意识.再次是思想道德、大?W生既要有热爱人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般道德,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气质,按照心理学家的分类,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道德类型.但在日常生活中.气质类型十分典型的人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是近似某种气质类型,同时又具有其它类型的某些特征.气质属于人的心理品质,它使人的心理活动染上某种特殊的色彩,却并决定于一个人的性格的倾向性和能力发展的水平.但气质又确实受文化底蕴的影响,随着知识的积累,会改变或完善某些方面气质的特征.大学生总的气质要求应该是:热情、奔放、执着;仪态自然得体,优美大方;语言举止文明礼貌,既富有青春期朝气,又富有学者风度;既富有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色彩.知识、能力、方法和品格气质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也有区别.知识是能力和方法的基础,能力与方法是知识的运用,而品格气质或精神则是知识、能力与方法的升华.因此,品格和气质是文化素质的最终体现,是文化素质的本质精神.概括地说,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就是大学生通过接受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体现出来的能力和方法、内化和外显出来的品格、气质修养,是人的精神的总和.其次谈谈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概括起来说,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每个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不论从事任何活动,都要面对一些共性的问题,诸如人生价值、生活的意义、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都必须有其立足点和价值导向,对问题的处理往往采取不同的手段,产生不同的结果.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是其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在校时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精神风貌等等,不仅影响着个人对多方面关系的处理和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他人和环境.因此,不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也不论以后从事什么工作,首先都要学会做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就是给大学生提供一套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使之明确人生的目标、意义和价值,人对自然、社会、民族、他人以与自己应该持怎样的态度、掌握处理各种关系的程度和准则.并通过体验、实践内化为自身的稳定品格和精神,最终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具有民族精神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具体地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包括从低级到高级三个层次,也可以说是三种境界.一是提高文化素养.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在于使大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与运用这些知识的方法能力,塑造其完善的文化品质,进而影响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提高文化素养在注重结构的合理性和现实的实用性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人的发展性,也就是可塑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突出的是创新的方法和创造的精神.二是规X道德行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最根本之处就在于使受教育者把知识、道德准则、价值标准等等外在的东西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与行动中,并反复修炼、内化为自身的东西并逐渐达到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即是所说的知识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知是为了行,离开了行便无知可说,而且只有在行商才能得到真知.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规X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完善其人格和品格,使之真正能够达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三是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人文精神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对于人特有的文化教养的珍视;其二,对于人的尊严、人的感情生活,特别是每个人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利和珍视;其三,对于每个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自有发展的珍视.这三个层次都包含并体现人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因此,人文精神也就是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本质所在,弘扬人文精神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弘扬人文精神,主要是通过传授人类的特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财富,并在实践中反复修炼,使每一个学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通晓人类的目的和意义,明了对民族对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因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大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弘扬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理想的人格.具体地讲,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规X的社会公德意识;塑造学生良好的思维机制,完整的现代意识和健全的现代人格;培养学生较强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不仅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真正成为受社会欢迎,能够肩负起时代重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大学生人文素养调研报告

大学生人文素养调研报告

大学生人文素养调研报告1. 引言人文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大学生参与调研,调查内容包括人文学科学习情况、自我认知、社交互动、审美观等。

3. 调研结果分析3.1 人文学科学习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大学生在选修课程中选择了人文学科,其中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是最受欢迎的学科。

然而,仅有不到40%的学生表示在这些学科方面投入了足够的努力和时间。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重要性认识到位,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2 自我认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多来自于社会和个体方面的影响。

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人文素养评价较高,但在详细描述具体内容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混淆。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文素养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或缺乏对自身素养的全面评估。

3.3 社交互动社交互动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参加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交互动。

然而,约3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更注重与同学的交流,而忽视了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文素养方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指导。

3.4 审美观审美观是人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审美观方面存在较强的实用性,注重实际和功能性,对于艺术和美学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相对较低。

这与现代社会功利化的审美导向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投入方面存在困难。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人文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给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实教育中,一些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陈旧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效果不明显,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得不到有效提升。

加强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探索适合当代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将针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进行实践探索,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和提升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人文素质在当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一种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人文素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策略和方法,对于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探讨其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人才提供经验和启示。

2. 正文2.1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当前社会发展中愈发凸显。

人文素质是塑造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怀。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本调查从 理工科专业与文史类专 业大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 的认识 方面 、态度方 面及其思想观念 方面 、人文精神现状方面等 四个方 面进 行 ,从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中的湖南几所高校 中随机抽取一 所 高 校 进 行 问卷 调 查 , 加 问卷 调 查 的 该 校 2 参 O位 教 师 和 16 0 8名 学 生 , 其 中 理 工科 学 生 5 6名 , 史类 学 生 5 2名 。访 谈 在 被 调 查 学 校 进 行 , 4 文 2 对象包括 素质教育教研室老师 、 团委文化艺术 教育老师和在校大二 、 校 大 三 的学 生 , 中随 机 抽 取 3 其 O个 学 生 进行 了访 谈 。 三、 大学 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 和态度方 面 一) 第一 , 学生对文化素质重要性 的认识 比较 明确 。 大多数学生对文化 素质教育 的重要性有 比较清楚 的认识 。调查 中,48 8 .%的学生认 为文化 素质在新世纪人才培养中 占据一个基础且关键 的地 位 ,同时 ,有超过 7 % 的 同 学对 文 化 教 育 方 面 的话 题 和 最 新 进 展 表 示 “ 心 ” 是 “ 常 0 关 或 非 关 心 ” 可 见 , 部 分学 生 肯 定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在 人 才 培 养 中 的 基 础 地 位 。 。 大 同时部分同学意识到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迫切性。 第 二 , 生对 文化 素 质 的 内 涵认 识 不 够 清 楚 。调 查 中发 现 , 生 虽 学 学 然对文化素质 教育比较重视 , 但对 什么是文化素质 、 什么是文化 素质教 育, 以及人文科学 和人文精神的 内涵并不十分清楚。 第三 , 学生有意识地参加文化素质教育的活动比较有限。 学生 虽然 思想上比较重视文化素质 的教育 ,但是平 时生活里却普遍存在着 和思 想有较大差距 的行动 。在调查 “ 您参加过我校 的诗社 、 书法协会等人文 类型的社团的活动吗?” ,.%的回答“ 时 39 经常” 6 .%的回答“ ; 87 很少 ” 。 同时 , 学生对文 、 、 、 史 哲 艺等方面书籍 的阅读也 比较 有限。我们调查 了 学生在课 外阅读中阅读最多的是“ 文化杂志或报 纸” 约 占 3 .8 , 26 %。另 外, 每学期一般能读 2 0本以上的课外 书的学生 的比例 为 1.%。 22 第四, 学生文化素质 的整体状况不佳 , 现状堪忧 。我们对学生 文 、 史 、 、 等 基 本 知 识 的 掌 握 情 况 进 行 了 调 查 。 5 .%的 学 生 认 为 它 有 哲 艺 39 “ 大作用 , 较 可以陶冶情 操 、 丰富 自身知识水平 ” 但 部分理科生人 文意 ; 识 淡 薄 , 视 人 文 课 程 的 学 习 , 一 些 名 人 的 事 迹 及 思 想 了 解 的不 多 。 忽 对 调查显示 , 学生文化素质 的整体状况较差 , 如文学修养 欠缺 、 知识 面狭 窄 , 史 知 识 较 为 贫 乏 , 哲 学 思 想 的接 触 认 识 很 有 限 , 术 的 修 养 爱 历 对 艺 好 比较肤浅等。 调查 中对文学类 、 美学类 、 哲学类 、 经济管理及法律 知识 “ 系统了解 ” 有 的学生 比例不 高 , 于 50 而“ 低 .%; 部分 了解 ” “ 本不 和 基 懂” 的学生比例较高 ; 在对社会 、 经济 、 科技 、 文化 术语的 了解调查 中, 只 有 4 % 的学 生 对 “ 民生 产 总 值 ” 有 些 了 解 ” “ 常 了解 ” 5 国 “ 和 非 。这 在 一 定 程度上 也归结 于我 国 目前 的教育制度——注 重专业 知识 和技能 的训 练, 而忽视 了综合 素质的培养和人 文精神的 陶冶 , 学科环节单 一 , 专业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 【 邱 观 建 . 向2 世 纪 高校 素 质 教 育 新 体 系. 汉理 工 大 学 出 1 】 面 1 武
版社.
育 的意 见 ( 中共 中央 [ 0】6 文件 ) 2 41 号 0 .
【] 3中共 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 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 的意 见 . 习辅 导 百 问冲 国人 民大 学 出版 社 ,0 5 ( 2 . 学 2 0 ,0 )
全面贯彻党 的教育方针 , 坚持学校 教育 、 育人为本 , 德智 体美 、 德育为先 , 多方面促进 大学生全面发展 。” 教育部 长周济在2 0 年 国家示 范性 高职 院校 建设计划视频会 06 议 上指出 :推进 素质教育 , “ 是培养什 么人 、 怎么培养人 的根本 问题 , 要成 为高等职业教育 的主题 。” 这些讲话 都体现 出德育在我 国高等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 体现出素 质教育是我 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的方 向。 二、 人文素质教育的 内涵
人 文素质教育 , 就是将 人类优 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
仅 赋予 我们较强 的专业技 能 , 而且使我们善 于观察 , 勇 于探索 , 塑造 健全人格 ” 。 综上 , 文素质是一个涵盖广泛 的概念 , 历史纵 人 从 向的角 度看 , 文化素质与文化传 统 、 人文学科具 有 内在 的、 逻辑 的联系 ; 文化 主体性 的层 面看 , 从 它至少 包括 文化基础 与技能 , 思想道德 与心理素质 , 价值 观念与思 维方式等等 。所以在高等学校 中, 大学生人文素质 的提
【 人文教育 】
大学 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李 昕 ( 山东政法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 1 ) 5 0 4
摘要 : 促进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 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观念 , 解决高等教育大学生人 文素养缺失的有 是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大 学 生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研 究
徐 凯
( 桂 林 电子 科 技 大 学 职业 技 术 学 院 , 广西 北海 摘 要 : 本 文通 过 分 析 大 学 生 文化 素 质 教 育 的重 要 性 。 剖 析 在 现 代 社 会 影 响 下的 大 学 生 文 化 素 质 教 育 状 况 .提 出要 充 分 发 挥 中 国传 统 文 化 、影 视 文化 的 积 极 作 用 ,去 除 其 消极 功 能, 正 面 引导 班 校 园文 化 , 积极推 进素质 教育 , 提 高 当代 大 学 生 的 文化 素 质 水 准 。 关键 词 :大 学 生 文化 素 质 教 育 传 的学习 , 对 提 高 大 学 生 的文 化 素 养 具 有 重
要 的现 实意 义 。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 . 不 是 让他们简单 、 机 械地因袭传统 、 复写传统 . 而 是 对 传 统 文 化 进行重组 、 优化 , 传承精华 。
1 . 弘 扬 爱 国主 义 精 神 爱 国 主 义是 中 国 传统 文 化 中 一 个 永 恒 的 主 题 。 中 国 人 的 国 家 意识 是 爱 国 主义 的重 要 源 泉 .精 忠 爱 国 的 精 神 是 中 华 民 族 的 巨大 凝 聚力 . 特 别 是 在 当前 国际 环 境 恶 劣 、 国 内 极 少 部 分 地 区混乱时 , 当 代 大 学 生 应 当 是 中流 砥 柱 , 保家卫 国, 不 屈 不 挠。 通 过 历 史 上 杰 出爱 国人 物 代 表 事 迹 的 熏 陶 , 加 深 大 学 生 对 爱 国 主 义 的理 解 , 激 发爱 国热 情 。 组织 大学 生 参 加 以爱 国 主 义 为 主 题 的 征 文 比赛 、 演讲 比赛 、 红 歌 比赛 、 知 识 竞 赛 等 系列 活 动, 采 取 多 种 多 样 的 方 式 进 行 爱 国主 义 教 育 , 使爱 国 主 义 精 神 扎 根 于大 学 生 的脑 海 中 。对 大学 生 进行 传 统 文化 中 的爱 国 主 义 精 神 教 育 不 仅 有 利 于 国家 、 社会的发展 , 还 能促 使 大 学 生更 加爱 国。 2 . 提倡“ 自德 ” 思 想 教 育 “ 自德 ” 思想 . 其实质是 儒家所说 的“ 修 身文本 ” 的 伦 理 道 德思想 。 我 们 主 张对 大 学 生 进 行 道 德 教 育 , 而个人“ 修身为本” 的 自觉 和 自律 精 神 是 实 现 道 德 教 育 的重 要 条 件 。 “ 自德 ” 教 育 强 调 培 养 大 学 生 的 自主能 力 , 自觉 自律 的道 德 素 质是 培养 和 发 展 大 学 生 道 德 的主 体 性 社 会 实 践 活动 。在 当今 经 济 高速 发 展 带 来 的物 质 生 活 极 大 丰 富 的 时代 .人 们 的 精神 家 园 逐渐 丧 失, 过分追求 物质 , 使得人们 的道德 、 人格 、 追 求 越 来 越 庸 俗 化, 也 使 得人 们越 来 越 浮 躁 。 所 以 . 儒家倡导 “ 修身为本” 的 思 想, 强 调 道德 主体 的 自觉性 和 自律 性 . 对 当代 大学 生 的道 德 教 育 尤 其 重 要 和 迫 切 3 . 加 强 诚 信 教 育 在 中 国 传 统 道 德 文 化 里 , 在 为 人 处 世 方 面 特 别 强 调 诚 信 。 而 当 代 大 学 生 在 诚 信 方 面存 在 突 出 问 题 . 具 体表现为 以 下几个 方面 : 图 书 馆 借 书拖 延 不 还 , 困难补 助弄虚作假 . 恶 意 拖欠贷 款 、 学费; 考试作 弊 , 屡禁不止 ; 求职履 历弄虚作假 , 就 业签约 无故悔约 ; 学术上抄袭 成风 , 等 等 。 因此 , 加 强 大 学 生 诚 信 教 育 刻 不 容 缓 。首 先 要 充 分 发 挥 教 师 的 表 率 作 用 . 教 师 要 以身 作 则 , 给学 生 树 立 诚 信 榜 样 ; 其次, 课 堂 教 学 要 随 时 注 重 诚 信 教 育 。此 外 。 可 通过 开 展 丰 富 多 彩 的 课 余 活 动 . 营造 诚 实守信 的校园氛 围, 如诚信论坛 、 评选 “ 诚信榜样 ” 、 考 风 考 纪 教育活动等 。 4 . 倡导“ 孝 道” 教 育 孝 道 是 中 国传 统 伦 理 道 德 的重 要 内 容 。孝 . 是 一种 美德 。 这种美 德对 于形成 浓厚 的家庭亲情 , 促进 家庭 稳定 . 以 至 于 整个社会 的安定 , 都 具 有 重 要 作 用 。大 学 生 孝 道 教 育 要 传 承 “ 老 吾 老 以及 人 之 老 , 幼 吾幼 以及人之 幼 ” 的社 会道 德风 尚。 针 对 当 前 高 校 大 学 生 中视 父 母 为 “ 保 姆” 、 “ 银 行” 等 现象 。 孝 道 教 育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通 过 孝 心 人 物 事 迹 宣 讲 及 实 际 行 动 的 结合, 大学 生懂 得 理 解 父母 、 感 恩 父 母 。 只 有 懂 得 孝 敬 父 母、 尊 老 爱 幼 的人 , 才 会 懂 得 回报 社 会 。 这是 孝道教育 的宗 旨 所在。 ( 二) 正 面 引 导 网 络 影视 文化 1 . 网络 文 化 网 络 的迅 速 性 、 交互性 、 虚 拟 性 和 多 元 性 受 到 大 学 生 的 青 睐 。理 工 科 院校 往 往 人 文 资 源 缺 乏 , 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单一 。 所 以更 要 重 视 利 用 网 络平 台 实 现 资 源 共 享 。 网 络 文 化 一 方 面 提 高 了校 园文 化 的科 技 含 量 ,另 一 方 面 加 强 了 校 园 文 化 的 教 育 功能 。 理 工 科 类 大 学 生通 过 网络 能 开 阔 视 野 , 感 受 到 自己 无 法 亲身 经 历 的情 理 。 从 理论 创 新 到生 活 点 滴 , 从 新 闻宣 传 到 民 间舆 论 , 从轰动事件到先进人物 , 学 生 在 不 知 不 觉 中 提 高鉴 别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问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改进和优化的课程设计策略。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本文首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目标进行界定,明确文化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课程内容的单一性、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性、教学方法的落后性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课程设计改进策略,包括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等。

本文还强调了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中的重要角色,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的建议。

本文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验证了所提课程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知识视野。

这一教育过程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对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培养。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涵盖了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这些领域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出一种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综合性:文化素质教育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鼓励学生通过多学科的学习来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现代化教育体系。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成效等角度探讨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挑战。

一、教育内容方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涵盖人文素质、科技素质、国际素质等方面。

其中,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它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心理素质、文化素养、语言表达与实践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

科技素质方面主要涉及计算机、语言、外语、技能等方面;国际素质方面则主要涉及国际交流、国际化教育、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二、教育方法方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首先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方式。

具体地说,就是要注重发扬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要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育成效方面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学生成长和社会价值实现上。

对于学生成长,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素质要求。

对于社会价值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素质,让学生成长为“四有新人”和复合型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建设贡献他们的力量。

总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而在当前迅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和人才培养水平,需要学校新一代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全体学生的努力付出。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大学生除专业知识外的人文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传统的人文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急需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培养。

在过去的研究中,人文素质培养一直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学生的广泛关注。

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针对实际情况的有针对性的探索和实践。

有必要开展一项关于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以探索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应对严峻的社会挑战和发展需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和调研,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教育理念的单一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性等。

开展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旨在探索更有效的培养模式和策略,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情况,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培养方法和策略。

具体目的包括:一、深入了解人文素质在高校教育中的内涵和重要性;二、分析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三、通过实践探索,探讨有效的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和策略;四、探讨影响人文素质培养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培养效果提供参考;五、从研究中总结经验教训,为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提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分析,旨在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培养具有广阔人文情怀和综合素养的优秀人才。

1.3 研究意义繁多,我们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因为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人文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才需求也在不断调整,高校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其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研究发现,许多大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足,不仅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且对于文化传统的认识和关注也较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应运而生,成为当下大学教育的焦点之一。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定义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活动。

这种实践并非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开展各种科学、文化类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文化素质提升的道路。

要深入探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首先需要考虑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

文化素质是指个体在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技能,以及相关的文化态度、价值观和文化品质等素养。

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特点,如基本的文化技能、广泛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知识、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文化关怀和道德自觉等。

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特点,实践活动可以从多方面开展。

比如,在课堂上可以组织文化素质教育的特别主题冬令营,让学生通过参加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增加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体验。

在课外方面,学校可以开展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传统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造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如关爱环保、献血义务和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人文素质。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心,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性和精神追求,为他们走向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这种实践也可以加强大学教育的实用性,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型人才,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是一种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教育方式。

它可以帮助学生增强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同时也能够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素养在大学生的教育中逐渐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基石和灵魂,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和身份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一系列的原因,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不断减弱,需要我们进行实践研究来寻找有效提升的途径。

首先,建立有效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关键。

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不仅应该增加传统文化课程的数量,还应注重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深度。

在课程设计上,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课堂研讨、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其次,丰富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活动也是提升其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社团、社会组织等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书法绘画、古代乐器演奏等,以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实际体验和感受。

同时,定期组织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另外,大学生实践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参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来实现。

当前,随着传统文化的逐渐萎缩,很多文化遗产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

而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应该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

可以通过参与文化遗产修复、博物馆志愿者等方式,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传承下去。

通过这样的实践,大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增强传统文化素养。

此外,在大学生的平时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也是提高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

大学生应该注重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要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需要进行实践研究和探索。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课程设置日益丰富
高校纷纷开设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课程,如文学、 历史、哲学、艺术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 选择。
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高校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文化艺术节、读书活动 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01
文化素质培养缺乏 系统性
当前高校的文化素质培养多停留 在表面,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和设 计。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研 究与实践
汇报人:XX 2024-01-19
目录
• 引言 •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的内涵与特点 •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实践探索 •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构
建 •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01 引言
背景与意义
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逐渐重视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果。 然而,当前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评价体系不 够完善等。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高校在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美国高校注重通识教育,通过开设跨 学科课程、实施研讨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欧洲高校则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注重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息。
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拓展文化素质培养途径
建立实践教育基地
与企业、社区等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 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活动,深入了解社会现象 和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志愿服务计划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其奉献精神和 服务意识。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现代高校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学术界和教育界都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一方面,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然而,一个人的职业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包括对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人文领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正确看待和思考能力。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中,教育方法和教材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

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文化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

例如,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讲座、文化艺术节等方式将学生带入文化的世界,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

教育者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评价,培养他们对文化现象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

另外,教材的选择也至关重要。

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选择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共鸣和深入思考。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还需要关注如何评价学生的文化素质。

传统的考试评价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而文化素质的培养研究需要开发一套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这个评价体系应当包括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应用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通过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文化素质,发现他们的潜力和不足之处,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还需要关注教育者的素质培养。

教育者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效果。

因此,教育者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质,他们应当具备深厚的学识和广泛的文化背景,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此外,教育者还需要关注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态度。

最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研究 精品

最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研究 精品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研究1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西方国家对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提法,他们倡导的是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与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

通识教育,又称为自由教育,经历了从自由教育、人才发展教育再到新的自由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比例在高等教育中严重失衡。

于是,这些国家相继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实施通识教育。

英国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如果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一味去展示个性突出自己而连累到团队时,则会被认为是没有团队精神的学生。

在美国,人文教育被当作美国教育之魂。

美国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崇尚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培养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是一种宽容合作的精神。

美国的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美国和加拿大的通识教育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一套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通识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要求不尽相同,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名著课程型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型哈佛大学、分步修读课程型西北大学、约克大学等;通识课程的内容上不仅强调基础性、全面性,更加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融通性;重视组织和管理,重视名师的作用。

日本的大学把人文素质教育称为教养教育和一般教育。

2004年,东京大学制定了平民化的精英的教育目标,其目的是把东京大学变成实现社会公正、科技进步、为文化创造作出贡献的平民化精英的培训基地。

台湾于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其特点是由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共同必修课程,各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性不足,所开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大。

香港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技与环境三大方面。

2005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最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精品

最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精品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研究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应该与实际切实结合起来,强化其实践导向作用,努力做到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做到实践与学习同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化素质教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并将这一项长久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实施起来。

这不仅仅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也为以后的教育发展提供着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一、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解读在理解文化素质教育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素质教育是什么。

简单来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才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及健康成长为主要内容。

其中又包括提高专业素质、丰富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健康是必要条件。

在新时期文化素质在素质教育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多。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有很多种解释,但是总结起来所谓文化素质教育就是指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境界这三个层次的教育。

具体指加强大学生在文学、哲学、历史、艺术、自然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来提升这三个层次。

对于如何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首先,明白文化素质的内涵是基础,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没有在认知上对文化素养的有一个正确定位,在行动和实施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出现问题。

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

众多的实践表明我国的大学生的在能力和境界这两个层次很欠缺。

二、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导向1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包括四个部分,其一是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传承认同民族文化;其二是对人类社会传统机制制度能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其三是对人类历史的认识程度和对现代文化知识的把握;其四是开拓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深度和广度。

2文化素质教育的价值1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期的社会要求。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的发展,科技强国、文化强国的的方针政策,创新型人才、高素质的人才的社会需求,以及我国经济的中高速提升对企业的影响,这都要求我们快速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宏伟战略。

学生素质教育需求调研调研报告

学生素质教育需求调研调研报告

学生素质教育需求调研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学生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然而,对于学生素质教育的具体需求了解不够深入,给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惑。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本次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调研工作。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包括他们的期望、关注点以及社会环境对其需求的影响,从而为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和指导。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生。

问卷内容包括一系列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和期望。

四、调研结果1. 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同度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素质教育持积极的态度。

他们认为素质教育不仅包括学科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

2. 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期望学生希望素质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特别是在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和创造力等方面,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指导。

3. 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学生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离不开素质高的教师。

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同时希望教师能够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和朋友,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4.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调研发现,学生的素质教育需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普遍认为,社会风气对其个人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学校和家庭的教育环境则起到重要的积极引导作用。

五、调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学生素质教育需求的调研,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素质教育需要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和推广,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

3. 社会环境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引导和支持,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好的培训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西方国家对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统一的提法,他们倡导的是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与我国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相通之处。

通识教育,又称为自由教育,经历了从自由教育、人才发展教育再到新的自由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意识到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的比例在高等教育中严重失衡。

于是,这些国家相继提出了改革教育模式,大力实施通识教育。

英国的学校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如果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一味去展示个性突出自己而连累到团队时,则会被认为是没有团队精神的学生。

在美国,人文教育被当作美国教育之魂。

美国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崇尚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同时也包含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培养善恶、美丑、是非的判断能力,是一种宽容合作的精神。

美国的学校教育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美国和加拿大的通识教育主要特点是建立了一套明确的通识教育目标;通识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要求不尽相同,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有名著课程型哥伦比亚大学、核心课程型哈佛大学、分步修读课程型西北大学、约克大学等;通识课程
的内容上不仅强调基础性、全面性,更加强调课程的整合性和融通性;重视组织和管理,重视名师的作用。

日本的大学把人文素质教育称为教养教育和一般教育。

2004年,东京大学制定了平民化的精英的教育目标,其目的是把东京大学变成实现社会公正、科技进步、为文化创造作出贡献的平民化精英的培训基地。

台湾于1984年开始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其特点是由教育行政机关规定共同必修课程,各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的自主性不足,所开课程之间关联性不大。

香港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涵盖自我与个人成长、社会与文化、科技与环境三大方面。

2005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文件,明确提出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012年,教育部发布了《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要求职业院校组织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就业。

同时,《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由此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已成
为世界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

对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国内外的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和途径。

杨叔子院士[1]指出学生来到大学,要做三件事,一是学会如何做人,二是学会如何思维,三是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已成为很多学生的座右铭。

他要求自己的博士生读老子、读论语。

周济院士提出了育人为本,三足教学、科研、服务社会鼎立的办学思想。

其次,他提出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中的结合改为融合。

深职院原校长刘洪一[2]认为,我国高职院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要在正确认识和深入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从育人理念入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探索有效路径与方法,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之路。

石亚军2003[3]认为,特色是文化素质教育的点睛之笔,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特色包括理念和思路,特色项目和举措两种类型。

裴印山和武士勋2007[4]认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有三个途径,分别是加强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领导,拓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和教材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这一说法在国外不多见,国外接近的说法就是通识教育或者人文教育。

王义遒教授2006[5]指出,通识教育可以当作我国高等院校发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但并不应该当成一种教育模式;国内高校
可以将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通识教育的先导。

杨叔子和余东升2007[6]的观点认为,结合了我国本土特色进行创新得来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仅仅适合我国而已;而美国实施的通识教育也仅仅是适合美国的,这也因为通识教育是美国教育的本土创新,是根据它教育体系发展的情况而实施的一种教育模式,并不适合我国。

国内高校不能完全摒弃通识教育,而要取其精华,借鉴它的先进管理方式,来发展我们的文化素质教育。

巫阳朔2011[7]的观点是,在社会需求、历史发展传统及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美中分别提倡通识教育和文化素养及政治教育。

以该观点来看,若从一个国家的社会需要、历史传统和教育实践出发的话,由于文化素质教育和我国目前的教育形式相符,所以更适合我国发展的需要。

汪为春2012[8]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认知,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要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通过对高职学生加强人文学科教育以及育人环境的熏陶,使之逐步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取向,以达到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梁丽萍等2012[9]认为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因素在于思想观念障碍、组织机构障碍、功利主义教育倾向、文化素质教育自身的不足等,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突破口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应如何嵌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张宏海2014[10]认为,把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已有对教育的平民化、教育的普及化、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其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理念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对当今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创新有着启示、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研究者基于国内外教育环境和实际情况,一致的观点是目前在我国更适合而且可以普遍实行的是文化素质教育,而不是通识教育。

2存在的问题我国高校大规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从1995年开始的,主要是针对当时高等教育中所存在的重理轻文、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窄、人文教育薄弱等弊端提出的。

文化素质教育强调高校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文、史、哲和社会、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校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进而达到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提升。

文化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实施20年来,大体上经历了试点探索、实施推广和普及提高三个阶段。

到目前为止,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已经建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类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等。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并尝试将文化素质教育嵌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并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但是,总体上文化素质教育仍然游离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外。

有些高职院校简单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以为多开设几门公共课就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

还有的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校园文化活动,用一些校内外课余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

纵观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状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上讲我们对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仍处于探索阶段,理论研究与现实需求之间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表现为第一,在研究内容上,不少研究是对一个学校或地区文化素质教育经验的总结,还没有深入提炼并上升到理性思维的高度,从规律这个角度去探讨文化素质教育实施和运作的文章还不多见;第二,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研究深度还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文化素质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等;第三,在研究方法上,缺少细致调查基础上的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太少。

3设计文化素质教育需求的调查问卷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一般都是自上而下,按照顶层设计者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进行各种不同的文化素质教育,缺少实际调查学生需要的文化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特别是90后、00后的新生代,他们的生长环境和接受的教育和以前大不相同,导致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接受也大不相同。

因此我们需要依据新生代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设计出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调查问卷。

另外,文化素质教育的调查,涉及到很多定性内容,如何把定性问题变成可以测量的指标,也需要课题组成员探索,讨论和潜心设计。

问卷从当代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偏好、对中西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中西方文化的认同、对洋节在中国盛行的看法以及是否需要继续学习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设计。

本课题组向深圳职业技术学学院各专业学生共210人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收到有效问卷190份,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4调查结果分析41对中西方文化的喜好。

调查结果显示,两种文化都喜欢的学生的比例占66,两种文化都不喜欢只占4,偏好喜欢中国文化的学生为21,偏好喜欢西方文化的学生为9。

这样的结果令人感到喜悦的是一、中西文化都有其优秀的一面,能够吸引大部分学生,二、在中国的大环境下,虽然西方文化影响力很大,但是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大有人在,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还是持久而广泛的,中国在传播优秀文化方面的能力是见成效的。

同时也有令人担忧的方面一、有少数学生对东西文化都反感,原因可能是在我们在传播文化时,采用的方法比较生硬,强调灌输文化而不是启发学生思考优秀文化的内涵,导致少数学生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都产生抵触心理。

二、喜欢中国文化的学生还没达到30以上,因此,在未来的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