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_施旭光
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进展
易感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 等,严重者可导致不孕不育、 流产等后果
布鲁氏菌病防治策 略研究
疫苗类型: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 亚单位疫苗等
疫苗效果:部分疫苗已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显示出一定的保护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疫苗研发: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正 在进行疫苗研发
制定防控策 略:政府制 定防控策略, 包括预防、 控制和治疗 措施
提供医疗资 源:政府提 供医疗资源, 包括药品、 疫苗和医疗 设施
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公 众对布鲁氏菌 病的认识和预 防意识
建立监测体 系:政府建 立监测体系, 及时发现和 控制疫情
促进国际合 作:政府促 进国际合作, 共同应对布 鲁氏菌病全 球传播问题
国际合作:各 国共同研究、 分享经验和技 术,提高防治
效果
交流平台:建 立国际交流平 台,促进信息
共享和合作
政策协调:各 国公共卫生政 策协调,共同 应对布鲁氏菌
病
资源共享:共 享医疗资源、 疫苗和药品, 提高防治效率
布鲁氏菌病防治的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 向
基因编辑技术:通过基因编辑技 术对布鲁氏菌进行改造,降低其 致病性
建立全球性的布鲁 氏菌病防治网络, 共享信息和资源
加强国际间的科研 合作,共同研发新 的诊断、治疗和预 防方法
推动国际间的政策 协调,制定统一的 布鲁氏菌病防治标 准和规范
加强国际间的人才 培养和交流,提高 全球布鲁氏菌病防 治水平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 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感染风险 加强卫生管理,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科研合作,推动防治技术研发
布鲁氏菌病防治研究 进展
汇报人:
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A i l s a dy a d F e c n e ma Hu b n r n e d S i c n e
2 0 2 6 :3 4 0 8, 9( )4 — 6
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张彦 婷 , 刘艳 琴 , 赵林 立 , 雨 霞 周
(. 蒙 古 农 业 大 学 动 物 科 学 与 医 学 学 院 , 蒙 古 1 内 内
g l , C T o etc n l ge l c u dd tc eB u el c u a ey q ik y a d s e i c l . o d P R. h s h o o isal o l ee t h r e l a c r t l , u c l, n p c f al e t a i y
e o n u c n mi ls n e iu u l e l r b e T U . h e t gwo k o u el st e i o t n a n  ̄ o se o o c o sa d s r sp b i h a t p o l m. h S t et si r f o c h n Br c l wa } mp ra t r t a l pt o p e e t t c u r n e T ea t o u r v n s c r c . h u h rs mmaie ed tc in tc n lg f r e l u h a i o e rz d t ee t h o o y o u e l s c si h o e B a mmu o o y E I A, o li a n lg L S c l d o l
a d ma y k n s o n ma . r c la c u d if ce u n n n id a i 1 B f u el o l n e td h ma ,ma y k n s o v s c n i n ma s a d r s l d i n id fl e t k a d w l a i l n e u t n i o d e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与防控进展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但是仅于动物之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很罕见。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表现为长期的发热、多汗,可有关节肿痛,肝脏以及淋巴结肿大的症状的出现,对于男性患者还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殖系统,出现睾丸肿痛,多是由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
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近年来由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趋势在逐年的增长,该文就布鲁氏菌病的相关研究与防控做出系统的总结与相应的分析思考。
标签: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防控;研究随着经济新时代的到来,布鲁氏菌却出现了反弹的趋势,很多报道称布鲁氏菌病的患病人数在逐渐呈递增趋势,这与所期望的恰恰相反。
从布鲁氏菌病的预防与控制的角度出发,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与致病因素分析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预防疾病发生等相关问题已经迫在眉睫[1]。
1 布鲁氏菌的病原学特点布鲁氏菌所属为革兰阴性杆菌,没有外毒素,主要的治病毒素为其所产生的内毒素。
目前研究的对人类有致病性的布鲁氏菌属有4种,分别为牛种(流产布鲁氏菌,B.abortus)、猪种(B.suis)、羊种(马尔他布鲁氏菌,B.melitensis)、犬种(B.canis),这四种菌属对人类的致病性也是有相应的差异性的。
除了这4种外,还有绵羊附睾种(B.ovis)和沙林鼠种(B.neotomae)[2]。
前面所讲述的布鲁氏菌的分种是根据其储存宿主、生化、代谢以及免疫学的差异进行分类的。
近些年来对于布鲁氏菌的新种属的发现也有很多,比如田鼠型(B.micron)、鳍型(B.pinnipediae)、鲸型(B.ceti)等布鲁氏菌都是近些年来新发新的,这些新型布鲁氏菌属的发现,使人们对布鲁氏菌有了更深的认识。
2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2.1 传染源布鲁氏菌的宿主目前已知有60多种,如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等都可以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动物感染布鲁氏菌后会在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造成广泛性的发病状态或者带菌状态,人类感染的布鲁氏菌一般来源于已经被感染的动物,人类之间的感染一般是很罕见的。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主要通过摄入受感染的食物或液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它由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属于革兰氏阴性球菌,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潜在的致病性。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布鲁氏菌病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一、布鲁氏菌的传播途径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摄入含有布鲁氏菌的食物或水源以及呼吸感染等途径传播给人类。
布鲁氏菌可以在感染动物的淋巴组织、结核病灶、胎盘、性腺和体液等部位中存活,并长期存在于这些组织中。
因此,与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如屠宰、剖宫检查、饲养、照顾动物等活动容易受到布鲁氏菌的传播。
另外,食用未经充分加热处理的生肉、生奶等受布鲁氏菌污染的食品也是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的主要途径。
此外,工作环境中暴露于布鲁氏菌的气溶胶污染物的工人,如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等也容易感染布鲁氏菌。
二、布鲁氏菌的致病机制布鲁氏菌通过多种机制侵入和抵抗机体免疫系统,导致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和临床症状。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从感染源进入人体后侵入巨噬细胞并避免被巨噬细胞杀死来存活和复制。
一旦进入巨噬细胞内,布鲁氏菌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溶酶体-内体融合过程来逃避被杀死。
此外,布鲁氏菌还能干扰人体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干扰巨噬细胞的活化。
布鲁氏菌破坏巨噬细胞的功能,从而干扰宿主的免疫功能,减少免疫反应,使得病原菌能够在宿主内持续存活并引起疾病。
三、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动物和食品的监测与检测、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及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
对于动物方面,应加强兽医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动物,防止疫情扩散。
此外,对经过临床检查有布鲁氏菌感染风险的动物进行强制性标记、隔离、处理或宰杀,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
对于食品方面,应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和管理,从源头上控制布鲁氏菌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8 %,敏 感性 达 7 5 %。 布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 R B T)、布病试管凝集试验 ( S A T)、 免疫 动 物 的血清 抗体 检测 特异 性 达9 竞争E L I S A 试验 ( c E L I S A) 技术 ,但是对于布鲁氏菌病抗体的检 1 . 4 三 种试 验 特点 测 速度 和效 果 却 没有 达 到理 想 中 的结 果 ,在此 ,本 文 主要 针对 布 以上 三种 试 验在 操 作 过程 中 ,都 会 存 在对 试 剂 的配 置 和人 为 鲁氏菌病抗体快速检测新方法一 胶体金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 操作 试 剂 ,以及 人 为对 试 剂所 表 现 出来 的 现象 进 行分 析 ,后续 还
该 种 试 验方 式 主要 是 快速 凝 集反 应 ,主要 用 于检 测动 物 是 否 2 . 1 测 定试 剂
( 1 ) 测定 试 剂 主要有 氯金 酸 、柠 檬酸 三钠 、碳 酸 钾 、金 黄色 感 染 布 鲁 氏菌病 。当 前 ,在 我 国 国内 只有 中 国医 学科 学 院 流行 病 学 微 生 物研 究所 生 产供 应 布鲁 菌 病 虎红 平板 试 验抗 原 ,材 料 包 括 葡 萄 球 菌 蛋 白A四种 ,该 四种 试 剂 在使 用 前 一 定 要对 其 纯 度 进 行 阴性血 清 、 阳性 血 清以及 阴 阳同一 试管 凝集 反应 的 阴 阳性 血 清 。 检 测 ,试 剂 准备 完 成 之后 ,分别 支 撑 布鲁 氏菌 可溶 性 蛋 白多 糖 复 被 检 测 血清 和 布 鲁菌 病 虎 红平 板 凝集 抗 原 各取 0 . 0 3 m l 滴 于 玻 合 物 抗 原 ,金黄 色 葡 萄球 菌蛋 白A 胶 体金 探 针 ,在 塑料 底 板 上 分 璃板的方格内,每份血清都要进行搅拌 ,搅拌过程尽可能手动 , 别 将 吸水 纸 垫 、硝 酸 纤 维膜 、金标 垫 以及 玻 璃 纤维 膜 杨平 垫 组 装 搅 拌 工 具 可 以使 用 火 柴 或 者 牙 签 ,搅 拌 完 成 后 ,室 温 2 0 ℃保 持 在 一起 。 4 m i n 内 即可 进行 判定 ,对 该过 程 中所 产 生 的反 应进 行 记 录 ,与此 ( 2 )人体 血清 ,血清 要选 择 临床 确诊 为布 鲁 氏菌 病患 者 的血 同时和 阴性 血清 以及 阳性 血清 作为 对照 。 清 ,以及正 常人 的血清 。 在 血清 的对 照下 ,被检 测血 清 出 现任 何 程度 的凝 集 现 象都 判 2 . 2 操作 定 其为 阳性 ,不 出现凝 集 现象 即为 阴性 ,没 有症 状感 染 。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赵凤菊【摘要】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疫情在人、畜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严重地威胁着人类健康,还影响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文章概述了目前中国动物布鲁氏菌病主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以及国内外在本病诊断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为中国研究更为快速、敏感、易于操作的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提供参考,为快速、精确地诊断本病提供技术支持,以有效地防控本病.%In recent years, brucellosis has shown ascendant trend between human and livestock. Not only did seriously threaten human health, but also it affect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it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is paper overviewed current main laboratory diagnosis methods of animal brucellosis at home and gained much new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diagnosis technology in domestic and abroad. These new development provided a reference for our research rapider, more sensitive, easier operation brucellosis diagnostic technique, and which also provide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fast, accurate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 So we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disease.【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1(038)008【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研究进展【作者】赵凤菊【作者单位】辽宁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沈阳 1101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4.4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目前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人兽共患病之一。
布鲁氏菌病并发症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
=综述>布鲁氏菌病并发症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王季秋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889(2010)03-0184-03布鲁氏菌病(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世界上有广泛的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布病的典型表现为没有明显病变的发热征候群,伴有寒战、盗汗和不适。
布鲁氏杆菌(布氏菌)侵入机体后,可侵犯许多器官及系统,引起并发症,如骨骼肌肉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
现就国内外对其研究现状概述如下,仅供同行参考。
1泌尿生殖系统1.1肾脏A car等[1]报道了1例合并肾盂肾炎的布病病例,该病人是一个32岁的女性患者,诊断延误了12个月,因为各临床医院没有考虑到对病人进行临床随访。
该患者由于发热、头痛、背痛、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排尿困难和尿频被收入院,喝过生奶和食用过乳制品。
因试管凝集试验(1B1280)和布氏菌血液培养阳性诊断为布病,腹部超声和尿常规结果(血尿、蛋白尿和脓尿)确诊为肾盂肾炎。
采用利福平(1@600) m g/d和强力霉素(2@100)m g/d治疗6个月完全恢复。
Ceylan等[2]对15例布病病人(8男7女,平均年龄43?18.9岁,范围16~80岁)的肾脏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为1998~2006年因布病并发肾脏损伤收住入院,并进行回顾性评价。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尿液分析显示血尿和大量的蛋白尿,一些病人有脓尿,14人肾功能衰竭。
肾前性氮质血症引起肾功能衰竭1例,因为非甾体抗炎药使用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1例,由于利福平使用引起无尿性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例,肾炎合并布氏菌心内膜炎3例,布氏菌心内膜炎及肾小管间质肾炎伴随血管炎1例,布氏菌膜增生性肾炎1例,和布氏菌临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6例。
5例需要血液透析。
进展型慢性肾功能衰竭1例,2例患者随作者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预防控制基地(白城137000)作者简介:王季秋(1962-),女,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布鲁氏菌病防治科研工作。
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布鲁氏菌感染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也是一种重要的致病菌。
布鲁氏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对农畜业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近年来,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并展示了其巨大的应用前景。
在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内研究方面,中国科学家在疾病的诊断和防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布鲁氏菌感染监测网络,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和报告疫情。
同时,中国科学家还开展了大量的布鲁氏菌疫苗研发工作,提高了畜禽的免疫力,降低了疫情的发生率。
此外,国内的研究人员还积极探索了新的治疗方法,如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出了高效的抗布鲁氏菌感染药物,为病患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
在布鲁氏菌感染的国外研究方面,国际学术界也是积极的。
许多研究表明,布鲁氏菌感染与人类疾病的密切相关性,尤其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有关。
因此,国外的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更有效的抗菌药物,以更好地治疗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脑炎和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国外的研究还发现,布鲁氏菌感染可能与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关节炎和心内膜炎。
因此,国际学术界也在积极探索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感染的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
首先,布鲁氏菌可以作为一种生物指示物,用于监测环境中的污染物。
研究表明,布鲁氏菌对金属离子和有机物等的敏感性很高,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重要指标。
其次,布鲁氏菌也可以作为一种重要的病原菌模型,用于研究嗜菌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最后,布鲁氏菌感染的防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开发新型的布鲁氏菌疫苗和快速检测方法,以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和疾病的早期诊断率。
尽管布鲁氏菌感染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布鲁氏菌的快速变异性,研发高效的抗菌药物和疫苗仍存在一定难度。
其次,布鲁氏菌感染在人畜共患病中的传播机制等方面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布鲁氏菌病,又称为布鲁氏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严重危害了人和畜牧业的健康和发展。
为了准确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以及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近年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对于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分子流行病学是一种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传染病在个体、种群和群体水平上进行监测和研究的方法。
在布鲁氏菌病的研究中,分子流行病学可以通过分析布鲁氏菌的基因组,了解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推断菌株的来源和传播路径,以及评价疫苗的效力和治疗手段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首先,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研究人员发现布鲁氏菌存在着不同的菌株类型,这有助于对病原体的种源和毒力进行分级。
其次,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不同地区和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菌株传播动态,为疫情监测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通过分析布鲁氏菌的基因组变异和突变,研究人员还揭示了布鲁氏菌抵抗药物的机制,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疫情防控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通过分析菌株的种源和遗传背景,可以揭示不同动物宿主之间的传播路径,根据传播途径,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减少感染风险。
其次,通过分析病原菌的基因组和变异,可以筛选出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的检测方法,提高病原体的检测率。
再者,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还可以评估不同菌株的毒力和传染力,从而为疫苗设计和疫苗效力评价提供依据。
除了在基础研究和疫情防控方面的应用,布鲁氏菌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通过对布鲁氏菌的基因组进行分析,可以筛选出潜在的抗菌药物靶点,并指导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
此外,通过研究布鲁氏菌的耐药机制,可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进展
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进展布鲁氏菌病,又被称为布鲁氏病或细菌性流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这种疾病可以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食用未经处理的感染动物产品或接触污染的土壤和水源而传播给人类。
由于布鲁氏菌的潜伏期极长,该疾病的早期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诊,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抗生素,例如多西环素、链霉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然而,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且部分患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耐受抗生素治疗,对布鲁氏菌病的治疗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寻找并研发新型治疗药物成为布鲁氏菌病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近年来,研究人员在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其中,一种被广泛关注的疫苗候选是布鲁氏菌鲁昂活疫苗(B. melitensis Rev.1 vaccine)。
该疫苗是以弱毒株的布鲁氏菌为基础,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培养加工而得到的。
该疫苗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已经显示出一定的预防效果。
然而,这种疫苗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群,如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孕妇和乳母等。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安全并适用于多种人群的疫苗仍然是布鲁氏菌病研究的重要方向。
除了疫苗研发外,研究人员还在探索新型药物来治疗布鲁氏菌病。
一项在国内外都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是抗副胞囊素A(anti-Brucella cytoplasmic polysaccharide A)单克隆抗体的开发。
副胞囊素A是一种布鲁氏菌独特的抗原,是诊断和治疗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靶点。
研究团队通过将小鼠免疫副胞囊素A蛋白,提取脾细胞并进行制备和筛选,最终得到了具有良好效果的单克隆抗体。
这种抗体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为布鲁氏菌病的新型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此外,研究人员还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和化学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体外和体内实验。
其中,一种名为FK-273的小分子化合物在实验中显示出了明显的抗布鲁氏菌活性,具有良好的治疗潜力。
布鲁氏杆菌PCR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190布鲁氏杆菌PCR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方 程 曲庭伟 张文璇 金 鑫*(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摘 要:布鲁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全身性传染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人畜共患病。
猪、牛、羊等主要家畜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该病。
人群接触带菌动物或食用病畜肉、乳制品等也均有感染的可能。
动物和人类感染布病后会对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重大的威胁和损失。
目前,病原体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方法和PCR技术是布病诊断的三大主流技术。
但是,由于人类布鲁氏菌病的非特异性临床特征、血培养生长速度缓慢及其血清诊断的复杂性,因此对布病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仍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
本文主要就PCR 技术诊断布鲁氏杆菌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杆菌;PCR;诊断方法;进展布鲁氏杆菌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人畜共患病,每年有超过一百万的新病例,某些国家的患病率超过每十万人口十个病例。
尽管该疾病仍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盛行,但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报告依然不足。
此外,由于布鲁氏菌病是导致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此该疾病还可能在发展中国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尽管布鲁氏菌病在人类中很少致命,但它可能严重使人衰弱和致残。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发热性疾病,能够伪装成多种实体,包括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该疾病具有慢性和持续性趋势,成为能够影响任何器官系统的肉芽肿性疾病。
由于人类布鲁氏菌病的非特异性临床特征、血培养生长速度缓慢及其血清诊断的复杂性,因此对此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仍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对于布鲁氏杆菌的诊断主要包括病原体的分离培养、血清学方法和PCR技术,本文主要就PCR技术诊断布鲁氏杆菌做一综述。
1 布鲁氏杆菌的致病性及危害人类是布鲁氏杆菌的终末宿主。
其进入宿主体内的方式包括摄入、吸入、结膜或皮肤擦伤。
感染宿主后,病原体被隔离在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内。
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布鲁氏菌病防控研究进展
基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布鲁氏菌病防控研究进展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感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基因工程技术在布鲁氏菌病防控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的手段,科研人员成功地分离出了布鲁氏菌的一些重要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布鲁氏菌的表面抗原基因和相关毒力因子基因在疫苗开发和疫苗改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疫苗的开发是布鲁氏菌病防控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已经成功地构建了多种候选疫苗,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了初步评价。
这些疫苗不仅具有较高的保护率,且能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对布鲁氏菌的感染具有显著的抵抗力。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布鲁氏菌的复杂性和高变异性,在疫苗的研发过程中仍存在许多挑战,其中包括疫苗的研制成本高、针对多种菌株的疫苗尚未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等问题。
除了疫苗开发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改良已有疫苗。
研究表明,将重要表面抗原基因与适宜的载体结合,可以显著提高疫苗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菌株中毒力因子的表达水平或删除毒力因子等方式,降低布鲁氏菌对宿主的毒力,从而降低感染的风险。
然而,这些技术的应用仍处在探索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另外,基因工程技术在布鲁氏菌病诊断方面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着对病原菌的培养和形态观察等复杂步骤,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布鲁氏菌的特定基因序列来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
这种方法不仅节约时间,还能够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率,对于布鲁氏菌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在基础研究中也被广泛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对布鲁氏菌的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研究其与细胞内存活、宿主免疫应答等过程的关系,从而揭示布鲁氏菌病发病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等。
这些研究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摘要:由于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性强,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在与带菌动物接触,或者是食用这类食物时,都非常有可能会感染。
这种疾病具有快速雾化的特点,若不及时防治,就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影响,抑制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基于此,本文在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布鲁氏菌病的特点。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最近几年,为了实现对布病的有效诊断,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防治,相关学者对这种疾病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
在疾病流行病学的新发展方向出发,制定防治方案。
在分子生物学角度上,实现对布鲁氏菌病的有效诊断,进而对这种传染病进行有效预防与处理。
一、分子生物学现如今,在我国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快速发展下,多重PCR等技术,在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检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其满足流行病学要求。
调查发现,Feteke 等学者,早在1990年,就应用PCR技术,对布鲁氏菌病进行了综合检测,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强,并且灵敏度也非常高,整体操作简便,检测的时间短。
一般可以在大批量样品的检测中有效应用[1]。
当前,普通的PCR方法,通常以BCSL31、插入序列IS711以及16SRNA等,作为不同模板的设计基础。
其次是多重PCR,其在检测中的灵活性强,操作流程简便,可以实现对多种病原体的快速诊断。
所以说这种分子生物技术,在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诊断上,存在比较独特的优势。
荧光定量PCR技术,诊断快速,灵敏度高,并且重复性也非常好,主要在布鲁氏菌病早期诊断中应用。
同时,此技术还被应用到了流行病学的监测中。
此外,环介导等多种温扩增技术,可以用肉眼实现直接判定,降低成本,并不用专用仪器,是家畜布病检测的主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分子生物学上,对布鲁氏菌病进行诊断,能够在提高检测效率的同时,实现对这种疾病的有效分型,为日后防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条件。
二、流行病学通过对近几年布鲁氏菌病的分析,发现其主要流行于中东、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牛羊养殖比较集中,但一些经济技术不先进。
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健康养殖·诊疗畜牧业环境 2020.2476摘 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传染速度快,防控不及时可能会危害人畜健康,给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主要介绍布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方法,为科学防控布鲁氏菌病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诊断;防治技术1 前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马耳他热、地中海弛张热、波浪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慢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多种动物和人易感染,临床上表现为不孕、怀孕母畜流产,公畜睾丸炎、附睾炎及关节炎,且母畜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而继发不孕症,在我国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布鲁氏菌病感染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一旦不能及时发现确诊,造成防控不及时就会给养殖户和人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主要介绍布鲁氏菌病的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布病的防控政策和净化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2 病原学布鲁氏菌是细胞内寄生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首次分离时呈球形、短杆形或球杆形,无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毒力较强的菌株有夹膜。
世界卫生组织布鲁氏菌病专家委员会于1985年根据布鲁氏菌的抗原性和生化特性将其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即羊种布鲁氏菌(包含3个生物型),牛种布鲁氏菌(包含9个生物型),猪种布鲁氏菌(包含5个生物型),绵羊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各1个生物型。
2007年研究者从鲸鱼、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中分离到鲸型布鲁氏菌和鳍型布鲁氏菌。
3 流行病学布鲁氏菌病主要流行于中东、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和地中海盆地等牛羊养殖集中但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地区。
布鲁氏菌感染范围广,多种动物易感,主要是羊、牛、猪,其次是马、鹿、犬、骆驼、鼠以及野生动物,同时人也易感。
易感动物中,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的传染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
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等.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1):28-32,42.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1.01.005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防治研究进展马紫恒,赵鹏翔,马雪梅,谢 飞(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北京100124)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世界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之一。
由于该病防治相对困难,在我国发病形势尤为严峻。
尽管我国对于布鲁氏菌病防治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但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因此,认清布鲁氏菌病的病原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自然史等流行病学特征,并了解当前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现状,对于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减少布鲁氏菌病对农业及人类造成的健康财产损害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5.1;R18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01-0028-05收稿日期:2020-04-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500828、81602408)。
作者简介:马紫恒(1989—),男,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检测方向研究。
E-mail:maziheng@s-sbio.com。
通信作者:马雪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氢分子生物学方向研究。
E-mail:xmma@bjut.edu.cn。
布鲁氏菌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的乙类传染病,也是世界普遍公认的危害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之一。
世界上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存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1],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50万布鲁氏菌病新增病例,然而此病发病早期不易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许多本病患者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该病实际的发病率要高出10~25倍[2]。
布鲁氏菌感染的监测与防护技术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感染的监测与防护技术研究进展布鲁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主要通过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进行传播。
这种疾病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在布鲁氏菌感染的监测与防护技术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布鲁氏菌感染的监测与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布鲁氏菌感染的监测技术研究进展1. 传统的胸部X线检查:布鲁氏菌感染的一种典型症状是胸腔的感染病变,通过胸部X线检查可以发现感染的早期病变。
然而,这种检测技术不够准确,容易产生假阴性结果。
因此,近年来科研人员开始寻求更加准确、便捷的方法。
2. PCR技术:PCR技术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布鲁氏菌的核酸。
通过放大和检测布鲁氏菌的DNA片段,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布鲁氏菌感染。
目前,PCR技术已经成为常用的布鲁氏菌感染监测方法之一。
3. ELISA技术:ELISA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可以通过检测人体或动物体内特定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布鲁氏菌。
ELISA技术准确度较高,检测结果快速,对于布鲁氏菌感染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布鲁氏菌感染的防护技术研究进展1. 动物隔离与检疫:动物是布鲁氏菌的主要传播源,因此,实施动物隔离与检疫是预防布鲁氏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在养殖场、畜牧区域等动物密集地方,加强动物健康监测,做好疫苗接种与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布鲁氏菌的传播。
2. 个人防护措施:对于与布鲁氏菌有接触风险的人员,应该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这包括佩戴防护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和分泌物。
3. 疫苗接种:布鲁氏菌感染可以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目前已经有多种布鲁氏菌疫苗可供使用。
疫苗接种可以建立免疫屏障,减少感染的风险。
4. 定期检测与监测:对于居住在布鲁氏菌高发地区或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定期检测与监测是必要的。
这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感染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阻断疾病的传播链。
综上所述,布鲁氏菌感染的监测与防护技术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很少用于牛种布鲁氏菌。布鲁氏菌 术主要有试管凝集试验(SAT)、抗 试验操作复杂,结论受主观因素影
生长困难而且缓慢,Araj 对 173 位 球蛋白试验(AHG 或 Coombs 试验)、 响较大,不利于基层工作的检测。
急性布鲁氏菌病(可能是羊种布鲁 补体结合试验(CFT)、以及酶联免
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进展进行综述。
也有一定的问题 :已治愈患者体内 结合,无法与加入的溶血素和红细
一、病原学诊断
1. 布鲁氏菌的分离培养。细菌
仍能检测到布鲁氏菌 DNA。
二、血清学诊断
胞 形 成 的 复 合 物 结 合, 就 没 有 溶 血 现象的产生 ;反之,当待检血清中 没 有 相 应 抗 体, 游 离 的 补 体 与 加 溶
3 周~ 19% ;4 周~ 3%。
菌病检测方法,对急性布病有很好 氏菌病诊断的方法主要有间接酶联
2. 显微镜检查。采集流产胎衣、 的检测效果,试验操作简单,但耗 免疫吸附试验(iELISA)、斑点酶联
绒毛膜水肿液、肝脏、脾脏、淋巴结、 时较长。试管凝集试验结果的判 技术。今年来,随着分 用被虎红染色并灭活处理后的布鲁 (IgM)最好在急性感染的早期阶段
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PCR 技术在 氏菌作为抗原,根据待检血清是否 使用,因为这些试验所检测的 IgM
布鲁氏菌病的检测,种型鉴定等方 与其发生凝集而判断阴阳性,敏感 是 机 体 从 感 染 后 (下转 75 页)
2018 年第 8 期 兽医实验室
性较高,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
但准确性易受到温度、缓冲液 PH 等
因素的影响。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的 研究进展
2. 抗球蛋白试验(AHG)或库姆 斯试验(Coombs)。抗球蛋白试验克服 了前带效应对凝集试验的影响。许多 情况下,AHG 可以检测出凝集反应的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综述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
人畜共患传染病,布氏杆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主要特征的机体变态反应性疾病。
由于布病对人群健康、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类法定传染病[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归为一类传染病[2]。
尽管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一种地方病[3.4],但是布病仍存在漏诊和漏报[5]。
此外,由于布病是兽医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
要因素,这种疾病在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起经济损失[6]。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免疫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人们对于布病及布鲁氏菌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并且在布鲁氏杆菌致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药物和疫
苗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和
探索。
现将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况综述如下。
b5E2RGbCAP
1.布鲁氏菌病的病原生物学研究
布鲁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运动、不形成荚膜的球杆菌。
微生物分类学家将布氏菌归为布鲁氏菌属,根据布鲁氏菌的致病性和宿主嗜性, 布鲁氏菌属分成8 个种: 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海豚种、海豹种、沙林鼠种和绵羊种布鲁氏菌[7]。
人类能被羊种、牛种、猪种布鲁氏菌感染, 偶尔被犬种、海豚种、海豹种布鲁氏菌感染. 在
1 / 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布鲁氏菌病研究进展施旭光综述,凌锋审校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杭州310051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的人畜疫情在国内外均出现回升势头,严重影响了流行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发展。
本文从病原学、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实验室检测及疫苗研究等方面阐述布鲁氏菌病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诊断;疫苗中图分类号:R51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931(2014)06-0576-05作者简介:施旭光,硕士,医师,主要从事自然疫源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通讯作者:施旭光,E -mail :shixg_2007@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耳他热或波浪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 )引起的流行范围广、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
在世界200多个国家或者地区中报告有人畜疫情的国家有170多个。
近年来,布鲁氏菌病的人畜疫情在国内外均有明显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
因此,加强布鲁氏菌病的检测防控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病原学特征布鲁氏菌(布氏菌)是革兰染色阴性的短杆状细菌,革兰染色阴性,常呈单个排列,少见成对、短链状或者串状排列。
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孢或荚膜,不运动。
布鲁氏菌的抗原结构非常复杂,不同抗原结构和成分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血清学方面的研究证实,布鲁氏菌目前有A 、M 和G 抗原成分。
A 抗原对牛种布氏菌生物型有特异性,M 型对羊种菌有特异性,G 抗原为2种菌所共有。
目前已经确认布鲁氏菌有9个种,其中对陆生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有7个种,即B abortus 、B melitensis 、B suis 、B ovis 、B canis 、B neotomae 和B microti 。
对海洋动物具有致病性的有2个布鲁氏菌种,即B ceti 和B pinnipedialis 。
9个已知的布鲁氏菌种中,可感染人类的有5个,对人最具有致病性和侵袭力的是羊种布鲁氏菌(B melitensis ),其次为猪种布鲁氏菌(B suis )、牛种布鲁氏菌(B abortus )和犬种布鲁氏菌(B canis )。
20世纪90年代,人们陆续从海豹、海豚、鲸鱼及水獭中分离到布氏菌,后经证实海洋生物种布鲁氏菌也可以传染给人[1]。
2流行病学特征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布鲁氏菌的储存宿主很多,目前已知有60多种动物(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驯化动物)均可作为储存宿主,以家畜为主,布病往往先在家畜或野生动物中传播,随后波及到人类。
羊、牛和猪在布病流行病学上最为重要,也是与人类有关的主要传染源,犬、鹿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区域,各种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同。
新西兰、澳大利亚和美国西部多由绵羊引起;欧洲北部和中部地区国家由牛引起;东南亚及北美某些州,猪是主要传染源。
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广东、广西等南方省区猪是主要传染源。
布病患者可从乳汁、脓液、粪和尿向外排出布鲁氏菌,均已得到细菌学证实[2];但国内对大量布病病例的调查分析,未发现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患者可作为传染源传染给其他人,也未发现家庭及医院内相互感染等人传人实例,因此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布鲁氏菌一年四季均可致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
从发病率来看,农村高于城市,牧区高于农区。
流行地区在春末夏初发病高峰季节可呈暴发流行。
发病有明显的职业性,与病畜、受染畜牧产品接触较多的牧民、牧医、屠宰户和皮毛加工等人员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要高。
1岁以上人群均有感染者或病例报道,由于青壮年接触病畜频繁,感染率比其他年龄组要高;男性从事畜牧皮毛等生产活动较多,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多,感染机会也大,因此男性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
布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受地理条件的影响,但由于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牧区人群较非牧区人员与家畜接触的机会高,感染机会多,同时由于不同疫源地区人民对布病的认知水平、生活条件、牧畜、牧场管理情况以及个人防控措施的差异,感染机会也不尽相同。
传染源的种类、病原菌的种型、毒力的差异和人群免疫水平不同的影响,不同疫源地的布病流行情况表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点。
羊种布病疫区:传染源是病羊,1、2、3生物型对人和牲畜有较强的侵袭力和致病性,易引起人畜间布病暴发和流行,疫情较重,多数患者出现布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牛种布病疫区:传染源是病牛,牛种菌的生物性较多,毒力有差异,但总体来说,毒力较羊种弱,但侵袭力强,即便是弱毒株也可使牛发生爆发性不孕或流产,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发展;但对人的致病性较轻,感染率高而发病率低,多呈散发性,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病程短,后遗症少。
猪种布病疫区:传染源是病猪,毒力介于羊种和牛种之间,主要致病种型为1型和3型。
同一猪型菌株既有强毒株也有弱毒株,猪种菌对人的致病力比牛种菌强,感染率高,但发病少,除少数病例病情较重外,大多数无急性期临床表现和体征。
3布鲁氏菌病诊断与检测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检测主要有细菌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3.1细菌学方法布氏菌在普通培养基上不生长,在专用培养基上需要4 5d或更长的时间,革兰染色阴性,通过布氏菌形态、染色、菌落形态、生长特征来鉴定布氏菌。
为了提高布氏菌的培养成功率,常采用豚鼠和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经皮下或腹腔注射被检材料,解剖,细菌培养。
由于布氏菌的操作复杂,对实验室的要求较高,阳性率偏低,因此,细菌学诊断方法正逐步淘汰,仅用于个别动物的辅助诊断[5]。
3.2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包括缓冲布氏菌抗原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抗球蛋白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3.2.1缓冲布氏菌抗原试验包括缓冲布氏菌平板凝集试验(PAT)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
Huddleson于1939年首先提出缓冲布氏菌平板凝集试验,此法操作简便,敏感性高,但有时PAT法可出现非特异性凝集,常用作布病普查的初检。
20世纪70年代,兽医工作者研制了一种新的酸性缓冲玻片抗原取代旧玻片抗原,称为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pH(3.8ʃ0.2)高浓菌液经标准血清标化,以虎红染料(四氯四碘荧光素钠盐)染色菌体,主要特点是抑制引起非特异性反应的IgM和IgG的活化,故具有高敏感性[6],但特异性一般,受温度和凝集时间的影响,不容易准确判定结果,对RBPT阳性患者,需要经过SAT或其他血清学试验才能判定为阳性。
RBPT方法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大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大面积的检验检疫,但该法受制备抗原条件的影响,每批抗原应予以检查,标准化方可应用,且此法有一定的假阳性结果存在,故不适合作为确诊试验。
3.2.2试管凝集试验1897年Wright等发现布病患者血清与马耳他细菌的培养物发生凝集现象,遂提出莱特凝集试验,又称试管凝集试验(SAT),主要用于人畜布病的早期诊断,也可用于检测人畜疫苗免疫后机体血清抗体。
1988年我国将其列入国标作为诊断布病的标准试验并沿用至今,是迄今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之一。
SAT可以定量,因此在判定反应强度上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更准确。
Wilkinson等[7]通过实践证明SAT是一种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性、且较稳定的布病检测方法,实际应用中主要检测人畜血清中的IgM、IgG(主要是2型抗体)和IgA3种免疫球蛋白抗体,且SAT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2型抗体,因此可用于人畜布病的早期诊断[8]。
但SAT操作较RBPT复杂,不适合现场检测。
3.2.3抗球蛋白试验抗球蛋白试验(AGT),又称Coombs试验,检测的抗体类型包括IgM、IgG 和IgA3种抗体,患病机体受布氏菌抗原刺激后可产生“完全抗体”和“不完全抗体”,将不完全抗体的人或动物血清球蛋白作为抗原,注射于家兔等动物制成抗此球蛋白的抗体,再将此抗球蛋白抗体加入抗原与不完全抗体复合物中,即可见反应。
此方法通常在染疫动物或人感染的初期检出特异性的不完全抗体,故可作为布病早期和溯源诊断。
此方法特异性强,对于亚急性和慢性患者的诊断更有意义。
缺点是操作复杂、耗费时间长且实际应用价值不大,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测项目,现已很少采用。
同时由于稀释液中的EDTA可以结合钙离子,从而间接抑制补体的激活,可能导致不能检出补体结合抗体,最终导致漏检。
3.2.4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利用抗原抗体复合物同补体结合,把含有已知浓度的补体反应液中的补体消耗掉使浓度减低的现象,以检出抗原或抗体的试验,是高敏度检出方法之一,特别是根据抗原物质的特性,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用沉淀反应或凝集反应观察时也可用此法。
早在1906年Wasermann就将其应用于梅毒的诊断,即著名的华氏反应。
这一传统试验经不断改进,除了用于传染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外,也广泛应用于一些自身抗体、肿瘤相关抗原和HLA检测与分析。
由于CFT诊断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的特点,现已广泛用于人畜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布病血清学试验中最准确的技术之一。
缺点是试验操作复杂,检测所用的溶血素制备困难,CFT在操作过程中对专业人员添加试剂的量、试验温度及设备具有较高要求,故很难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中。
在CFT方法基础上,Searson等[9]采用微量CFT检查感染布氏菌的绵羊,结果显示比常规CFT更迅速和低廉。
3.2.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自从Engvall和Perlman1971年首次报道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以来,由于ELISA具有快速、敏感、简便和易于标准化等优点,其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对布鲁氏菌病的诊断,最初是Carlesson等1976年将ELISA用于测定牛布鲁氏菌抗体[10]。
很多学者关于ELISA法如何应用于人畜布病的诊断进行深入研究,发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RBPT、SAT、AGT和CFT试验,且具有简便、快速和自动化等优点。
毛开荣等[11]研究了一种基于补体结合的免疫学检测新技术-补体结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F-ELISA),用酶标记抗菊糖纯化豚鼠补体C3抗体及其酶显色系统作为补体参与反应的指示系统,用ELISA方法进行补体结合试验,提高了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准确性。
ELISA检测已逐步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成熟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畜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与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12-13]。
3.3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已出现一些新检测方法应用于布病诊断,如聚合酶链反应(PCR)等[14]。
采用PCR技术检测布鲁氏菌最早见于1990年Fekete的报道中[15],国际上1995和1996年曾尝试探索将PCR技术用于人畜布鲁氏菌病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