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行报律》风波与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制建设
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演进
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 暂行报律》 在正式宣布废除《 , 大清报律》
的同时, 与报界约法三章, 基本 内容为: 第一 、 出版刊物必须履行登记 手续; 第二、流言煽惑 , “ 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者” 应受惩处: 第三 、调 “ 查失实, 污毁个人名誉者” 应受惩处。1 1 92年 3月 1 2日, 南京临时政 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 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 其中规定“ , 人民有言 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 自由” 。人 民群众的言论出版 自由, 第一次 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 “ 法律近代化最原始的动力是人类想建立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 。 当时的中国, 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和立宪派在新闻出版界还有相 当雄 厚的实力 , 他们极力破坏革命, 新生的革命政权临时政府刚刚建立, 亟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e A dS ce S t
{占 5 缸金 J
29( 0. ) 06
民国初年新闻法制的演进
傅 峙 叶 继 卫
摘 要 民国初年政府制定了一批管理新闻事业的法律, 这些法律存在着一种类似于生物进化论的演进过程。 民国初年新 闻法律 制度 的演进 既 自 遵循 了这一规 律 , 受到 了这一理论 的影 响 , 发 也 这种进化 的新 闻法律制度 在 一定程度上是 有利 于 当
要 的。
三、9 6年.9 6年北洋政府新闻法制——重压下的缓慢演进 11 12 袁世凯死后 , 继任者也没有废除 自由主义新闻体制 , 甚至为形势 所迫, 还屡屡作出维护新闻 自由, 维护报业发展的法律保证。 11 9 6年六月六 日袁世凯死后 ,副总统黎元洪于翌 日宣布就任大 总统职位 。黎元洪上台之初, 立刻宣布恢复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废 、
时 中国新 闻事业 的发 展 的.
暂行报律风波名词解释
暂行报律风波名词解释
暂行报律风波名词解释:民国初年反映新闻界和南京临时政府关系的一场斗争。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宣布大清报律无效。
颁布暂行报律3章名词解释:所有报纸杂志应予以登记;“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酌量科罚”。
暂行报律颁布后新闻界大哗。
3月6日,上海中国报界俱进会和各报、长沙报界联合会等致电孙中山,表示“万难承认”。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大共和日报》上发表《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斥临时政府“欲蹈恶政府之复辙”,“以政府为无上之尊”,“自处卫巫之地,为诸公监谤”,强烈表示“所定报律,绝不承认”。
文章同时在《申报》、《新闻报》、《民立报》发表。
孙中山于3月9日发布《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说名词解释:“该部所布暂行报律,虽出补偏救弊之苦心,实昧先后缓急之要序。
使议者疑满清钳制舆论之恶政,复见于今甚无谓也。
”风波平息后不过20天,南京临时政府便解散了。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通讯特点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语言通俗生动
新闻思想:
强调报刊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要客观、精确、客观、系统
四能记者:“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 “耳能听”、“手能写”
所写新闻作品 辑为《远生遗著》 4卷,以新闻通讯 为主, 是中国历 史上最早的一部 报刊通讯集。
军政消息在报纸中的比重增大 新闻通讯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欢迎 报社加强了采写力量
报纸副刊的发展
“横三民报”
第二节 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传播
袁世凯对新闻传播的统治和反袁宣传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宋教仁
宋教仁遇刺
李烈钧
“癸丑报灾“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 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1912 1913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传播
第一节 新闻传播事业的短暂繁荣
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
“暂行报律”风波
章太炎
孙中山
新闻传播事业的繁荣和政党报刊的蜂起
“报界的黄金时代”
500 450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报纸数量
武昌起义前 武昌起义后
同盟会—国民党
共和党—进步党
邵飘萍
新闻生涯:
创办通讯社,创办《京报》 参与创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闻思想
新闻事业是“社会公共机关”、“国民舆论代表” 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第三者” 建立民主思想的新闻法规以保护新闻自由 报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闻
采访艺术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目录:1.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2.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3.新闻事业在逆境中的发展4.新闻业的变革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5.一,将言论出版自由原则载入国家根本大法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等自由。
二,颁布保障言论自由的法令。
如1911年10月6 日,湖北军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在《浙江军政府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中也有同样的规定。
《民国暂行报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孙中山明令撤销。
“暂行报律”被撤销一事,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自由的认同。
2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是短暂的繁荣,到1912年袁世凯)表现是报纸的数量增加,新闻通讯社有较大地发展,有人称这个时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民国成立后,在政党政治的潮流的影响下,政党报刊特别活跃。
表现是政党报刊的数量增加,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用报刊来宣传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形象,很多省份都有自己的报纸,内容针锋相对。
这时期,《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报》被人民称为“横三民报”。
民国初期的政党报刊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起到进步作用,反而还增添了政局混乱。
这一独特的历史背景形成了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二,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统治和反袁宣传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各地方的报馆和殴打逮捕驱逐杀害保人。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结束。
中外新闻传播史简答题
中外新闻传播史简答题1、简述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非文字载体:(1)口头传播(2)旗鼓(3)烽火(4)木铎文字载体:(1)甲骨(2)青铜器(3)刻石(4)竹简和帛(5)露布2、促使唐代出现早期报纸的条件有哪些?(1)交通发达,驿传空前发展,制度完备,有专人掌管。
(2)唐代藩镇制度使地方节度使对朝廷十分关心,他们需要了解朝廷信息。
(3)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4)文化发展,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步入仕途也需要了解朝廷信息。
3、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什么?它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宋代邸报的管辖机构是都进奏院,它是由封建王朝中央政府设置,对各州进奏院的活动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
职责:(1)按照统一的新闻来源,收受和传递官文书。
(2)在封建政府机构内部传递信息。
4、与唐代进奏院状相比,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特点?(1)它是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照一定制度,统一编发,向地方官员们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
(2)它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3)它的读者已经不仅限于少数藩镇长官,而是逐渐扩展到京朝官、地方各级行政官员和广大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4)从不定期发行转为定期发行。
5、宋代邸报有哪些主要内容?(1)皇帝的诏旨(4)臣僚的章奏(2)皇帝的起居(5)军事情报(3)官吏的任免(6)刑罚6、宋代中央政府的新闻检查制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判报:凡是朝廷需要向全国发布的消息和文件,交给门下省的官员给事中负责编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2)定本: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宋代"小报"有哪些基本特点?(1)"小报"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固定名称。
新闻史笔记 名词解释
第一章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读开元杂报> 2,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 3.敦煌进奏院状4,中国最早出现印刷品时间 5.都进奏院设立 6.宋代的邸报7,小报出现和特点 8.<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 9,雕版印刷报纸出现10.清代提塘报房的出现 11.京报12.辕门抄13.清代提塘,提塘报房,民间报房的关系.第二章近代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蜜蜂华报>4.<广州纪录报>5.<广州周报>6.<中国丛报>7.<德臣报> 8.<子子剌报> 9.<遐迩惯珍>10.<布告篇> 11.<香港船头货价纸> 12.<香港华字日报> 13.<北华捷报> 14.<字林西报> 15.路透社16.<六合丛谈> 17.<万国公报> 18.<申报>19.<字林沪报> 20.<新闻报> 21,<上海新报> 22.电报传送新闻稿 23.<东行日记> 24.<消闲报>25.<时报> 26.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1.林则徐,魏源2.王韬,郑关应的新闻思想3,<昭文新报>4,<汇报> 5.<述报> 6.<循环日报>办报宗旨7.报章文体 ,文集 8.<中外纪闻> 9.<强学报>10.<时务报> 11.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2.维新东南西北五报13.维新报刊历史作用和贡献14.报章文体特点,梁启超的阐述 15.<沙架免度新录>16,<檀山新报> 17.<叻报>第四章辛亥时期1.<中国日报>2.<民报>3.<民报><新民丛报>论战4.苏报案5.<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中国白话报>6,君宪派报纸7.<大公报> 8.<京话日报><东方杂志>9.<时报>贡献10.上海武汉两个办报基地工业11.于右任和他的报纸12.<大江报><商务报> 13,<伊犁白话报> 14.中兴通讯社15,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特点16.资产阶级改良派新闻思想17.革命派新闻思想18.新闻业务工作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年1.暂行报律风波2.横三民 3.葵丑报灾4.<电信条例>5.民国初年新闻法律的特点和反动本质6.邵飘萍两社7.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 8.黄远生四能说代表作9.<实际应用新闻学> 10.民初三大名记者11.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上升第六章五四时期1.<新青年>2.<每周评论>3.<湘江评论><天津学生联合会报>4.<本志宣言>5.第一批工人报刊6.中俄通讯社7,五四时期新闻工作改革8.矍秋白代表作, 9.周恩来旅欧通信10.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1.<新闻周刊>12.<新闻学>13,中国第一次出席国际新闻会议第七章中共成立和大革命时期1,<向导> 2.<前锋> 3,<先驱>4.<中国青年>5.<劳动周刊>6.<真报>7,中共早期报刊特点8,国共合作后三个报刊9<热血日报> 10,诚言事件11,<中国军人>12.成舍我世界报系13.大公报八字方针,(经历的几个时期)14,哈乐滨广播电台, 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5,厦门大学报系16,《中国报学史》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1.<中央日报> 2,中央社方针 3.<红旗日报>4,<红星报> 5,<红色中华报> 6,<青年实话>7,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特点和意义8,<新中华报> 9,<救国报> 10,史量才改革和之死11.新生事件, 12,邹韬奋报刊活动与韬奋精神,代表作13,范长江代表作, 14,斯诺 15,<中国报学史>第九章抗日时期1.<解放日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3,<解放日报>改革4,三斯5,<救亡日报> 6,<群众><新华日报>7,青记8,国新社 9,弘报三法10,译报每日译报<文汇报>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国统区每三条道路, <观察>周刊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三次战斗转移3,反客里空运动 4,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6,新华社改革 7,<人民日报>第十一章社会主义新闻事业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2.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3,<人民日报>改革4,新华社改革, 广播工作改革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三个杂文专栏3,毛泽东新闻思想评价4,刘少奇新闻思想 5,邓拓新闻思想第十三章不考第十四章1,论述新闻传播观念的变化2,新闻舆论监督3,广播电视新闻调查4,传播媒介产业化的发展第十五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1,<中国计算机报> 2,广州日报报业集团3,<半月谈>4,<瞭望> 5,<新周刊> 6,新华网7,珠江模式与地方台改革 8,广播的变化趋势9,电视新闻改革10,中国广播影视集团11,<神州学人> 12,新闻学研究的特点第十六章港,澳,台1,报禁三限 2,<自立晚报> 3,台视,中视,华视4,<信报> <成报><明报> 5,无线,亚视设的中英文两台6,新华社澳门分社,。
述评民国初期民营新闻事业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述评民国初期民营新闻事业下的新闻专业主义摘要:中国民营新闻事业发端于19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而发展壮大。
民国初期涌现了一批批拥有新闻理想的新闻记者,新闻专业主义也随之产生。
关键字:民营新闻事业新闻专业主义中国民营新闻事业发端于19世纪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历经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雨而发展壮大。
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大陆的民营新闻事业退出历史舞台。
但我们不能视其为中国民营新闻事业发展的句号,原因有三:1)民营新闻事业对于整个中国新闻业的影响是深广的,时至今日也未全然消退。
2)港澳台的地区的民营新闻事业依旧蓬勃发展,方兴未艾。
3)大陆的新闻媒体,包括网络媒体,正在逐渐开辟一条民营新闻业发展的新路。
中国民营新闻事业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讲,这里的”中国民营新闻事业”专指中国人自办的,不包括今日港澳台地区的新闻事业的民营新闻事业;广义上讲,则包括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以及今日港澳台地区的新闻事业。
1815年8月5日,《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在马六甲创刊,标志着中国民营新闻业的开始。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申报》,后成为旧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
外报虽是伴随殖民主义的侵略而来,但它从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我国民营报业的发展。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法律,如《暂行报律》;军政当局支持;资产阶级积极参与),中国新闻业在民国初期出现短暂繁荣,包括民营报刊。
但此时期最大的潮流是政党办刊的兴起:以《中华民报》为代表的同盟会-国民党系统和以《少年中国》(黄远生)为代表的共和党-进步党系统,对国内外一切事务几乎都针锋相对,争论不休,并发展到混乱堕落的局面。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第五章 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本章知识点:1. 民国临时期政府的新闻政策2. 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3. 袁世凯的新闻控制4. 这一时期新闻业务的转变5.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本章内容:第一节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一、民国临时政府的新闻政策武昌起义后,新建立的政权机关在其所颁布的法令中,一般都写上了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条款。
各地军政府当局对出版发行也都采取支持的态度,一时出版许多报刊。
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为:1、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2、"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3、"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3月6日,上海报界俱进会代表十几家报纸表示坚决反对。
3月7日,章太炎在上海各报同时刊出《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一文,指出杀人行劫之律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本末倒置。
孙中山知道此事后,于3月9日下令撤销《暂行报律》,1912年3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但也有人从"绝对新闻自由"的观点出发,反对任何报律。
这表现出当时资产阶级新闻界思想还很幼稚,不懂得那种"自由"的实质和危害。
二、新闻事业的繁荣与政党报刊的蜂起(一)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1911年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
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家,以下依次是:上海40多家,天津35家,广州30家,浙江20多家,四川20多家,湖南11家,武汉9家,其他地方也出版了一些报纸。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北洋政府初期的新闻立法
关键词 :绝对新 闻自由;癸丑 报灾;新闻法制 中图分类号 :G2 1 0 .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1 2 2( 2 0 1 3 )0 l 一 0 1 3 9 . 0 2
1 9 1 1 年 的辛亥革命推翻 了统 治中国长达 两千余年的封建 制度 的制约 , 是否违背新闻 自由原则是要依照法律来裁定 的,
而且一部法律从颁布到取消就用了一天时间完全取决于孙中山一个人的个人意念这是中国两千年来人治的陋习另外孙中山在临时政府成立前极力要求确立总统制在总统之位无望后又要求议院在三十多天内改变法律将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但并未划清权限这就是人治的表现也是导致北洋后期政治混战府院之争的原因在此就不做赘述
今 传媒
2 0 1 3 年第 1 期
新视 野 专栏 展 台
北 洋政府 耘期 新 闻立 法
毛贺祺 , 张
新闻史第四章自由新闻体制与新闻事业的职业化
报纸的发行,经警察官署认可后,发行人还 应在“报纸发行二十日前”“缴纳保押费”。 有关缴纳保押费的具体规定是:“一、日刊 者,三百五十元;二、不定期刊者,三百 元;三、周刊者,二百五十元;四、旬刊 者,二百元;五、月刊者,一百五十元; 六、年刊者,一百元。在京师及其他都会 商埠地方发行者,加倍缴纳保押费。专载 学术、艺事、统计、官文书、物价、报告 之报纸,得免缴保押费。保押费于禁止发 行或自行停版后还付之。”
新闻经历
1.《实际应用新闻学》是这一时期从事新闻采 写工作的经验之作,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 第一部研究新闻业务的专著
2. 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 研究会
3.写文章针砭时弊 4.培育新闻记者
二、报纸的企业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 业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实行报纸企业化方针的报刊,大多是资产阶级商 业性报纸——《申报》、《新闻报》
据统计在1912年4月到1916年6月,袁世凯统治期 间,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有24人被杀,60 人被捕入狱。
当时报界的种种不良现象
(1)报格低下。军阀政客津贴贿卖报纸成风,致使一部
分报人失去了新闻。在京、沪、穗等地
而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一直受到西方资产阶 级思想的影响,言论出版自由从19世纪中 叶起就是他们的追求
一、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
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 法之中
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章 第六条第四款庄严宣告:“人民有言论、著作、 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2.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 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广播的发展
1.1923年1月,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 司广播电台”开播,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 电台。它是由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5-8章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
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
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
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
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
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法制与新闻双重视域下的《民国暂行报律》风波
内 务 部 所 定 报 律议 》 《 行 报 律 》 条 逐 一 加 以 批 驳 。 对 暂 三 3月 9日 ,
孙 中 山 发 布 《 总 统 令 内 务 部 取 消 暂 行 报 律 文 》 “ 国 一 切 法 大 ,民
律, 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 , 乃为有效 。该 部所布暂行报律 , 既未
达 各 自 的呼 声 , 求 法 律 的承 认 与 保 护 。清 政 府 钳 制 言 论 、 残 要 摧 报 刊 、 人 的 种 种 措 施 引起 报 界 的 强 烈 反弹 , 了 争 取 言 论 、 报 为 出 版 自 由 , 界 主 要 采 取 以 下 方 法 , 遍 抵 制 报 律 的 实 施 。 之 形 报 普 使 同 虚 设 : 庇 于 租 界 和 外 人 , 脱 报 律 束 缚 ; 用假 名 注 册 登 记 ; 托 摆 采
【 关键 词】 暂行报律 新 闻立法 言论 自由 法治
1 1 年 南 京 临 时 政 府 内务 部 鉴 于 《 清 报 律 》 止 后 报 刊 出 92 大 废
色彩 , 军阀意志是从。 为
袁 世 凯 上 台 之初 , 由于 民 主 共 和 思 想 和 言论 出 版 自 由理 念
版 无 章 可 循 的状 况 , 定 了《 国 暂 行 报 律 》 但 是 ,暂 行 报 律 》 制 民 。 《
经 参 议 院 议 决 , 无 法 律 之 效 力 , 得 以暂 行 二 字 , 可 从 权 办 自 不 谓 理 。” 暂 行 报 律 》 撤 消 , 波 也 随 之 平 息 。 被 风
一
2报 界不懈的斗争 、
清 末 社 会 危 机 四 伏 , 界 作 为 不 同利 益 群 体 的 代 表 , 望 表 报 希
立 即 遭 到 了 新 闻 界 的 一 致 反 对 。3月 6日 . 国报 界 俱 进 会 和 上 中
第六章_民国初年的报业发展
在袁世凯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 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袁世凯也不得不故作尊 重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如 在国务院特设新闻记者接待室,每天由国务院秘书长亲自出 面接待。 对社会舆论和新闻界的控制,主要采取创办御用报纸和 收买报纸报人以为己用等手段。袁批凯创办或接办的御用报 刊,在北京主要有新创办的《国权报》、《金刚报》和《亚 细亚日报》,在上海主要有接办的《神州日报》等。 在这些报纸中,影响较大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和 上海的《神州日报》。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 与约束。在当时国内外反动势力竭力破坏革命、并在新闻出 版界拥有相当大的力量和影响的时候,革命政权放弃对新闻 事业的管理和约束,其实际结果只能是为敌对的政治力量利 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
三、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刊 的泛滥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 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顷刻之间,新闻事业呈 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 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 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了历 史最高纪录。
执行情况
孙中山恪守言论出版自由。
老同盟会员陈其美任沪军都督期间重视当地的报刊出版 工作,优礼报馆与报人。
江西军政府及其都督李烈钧重视报界,曾聘请当地革命 报纸的主笔任顾问,支持设立“报界俱乐部”,定期与报界 接触沟通。
四川都督府政务处每次开会时,还在旁听席上用红布围 成一个女记者室,以便于女记者旁听采访。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看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
民国《暂行报律》风波看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摘要:清末,清政府封建统治被推翻,《大清报律》被废除,新闻自由呼声高涨。
民初,孙中山带来民主共和之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民国暂行报律》,给无章可循,无律可遵,政党报刊泛滥,报业秩序混乱,舆论氛围嘈杂的报界,进行有力的措施规制。
但是,受到报界组织和人士强烈反对,《暂行报律》只存活短短三天就夭折。
本文旨从《暂行报律》历史风波,探析报界反对报律之原因,折射出激进民族主义革命家自由主义新闻自由观念,只看报律惩治作用,未全面认识新闻自由与法制建设之关系。
最终,对新闻自由理想化和幻想化导致了不可逆转的悲剧。
关键词:《暂行报律》;新闻自由;法制一、民国《暂行报律》风波武昌起义的枪声敲响了两年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丧钟,民主和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新闻事件的发展清除了紧罗密布的障碍。
禁锢已久的新闻界一下子脱去了桎梏,无论何人只要有意愿有条件就可以开设报馆,中国报刊史迎来了国人第二次办报高潮。
新闻界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但是,正是因为繁荣的到来,人们天真的认为,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就得到了新闻自由,而且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暂行报律》风波就是这种自由幻想的典型表现。
(一)《暂行报律》事件初始一九一二年元旦后,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为建立民主共和实体进行艰难的活动。
由于《大清报律》被废除后报界无章可循,无律可遵,并且政党报刊泛滥,严重破坏了报业秩序和舆论氛围,急需有力措施法律规制。
一九一二年三月四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颁布民国《暂行报律》。
民国《暂行报律》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自由新闻体制的第一次尝试。
其内容共三条:(一)新闻杂志已出版者和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资部注册。
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并坐以应得之罪。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
从民国暂行报律风波论新闻的绝对自由
从民国暂行报律风波论新闻的绝对自由摘要:民国元年《暂行报律》只存在了短短数天即被废除,究其原因值得深思。
通过研究“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结合清末报律禁锢言论自由以及报界对报律的软抵制,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加高涨,进而引出“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报界“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
《民国暂行报律》的废除,标志着报界争取“绝对新闻自由”的胜利,也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
但这种繁荣是一种不持续的、虚假的繁荣,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
“咸与共和”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关键词:暂行报律;绝对自由;合理约束;法治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2-0062-0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此,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日益扩大。
但当时对言论自由的理解是一种片面的、绝对的自由,使言论自由畸形发展,最终导致民初“暂行报律”风波的产生。
一、“暂行报律”事件的大致经过1912年3月4日,鉴于《大清报律》被废止后报界无章可循的情况,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民国暂行报律》,意在将报界言论、出版纳入法定轨道。
它却迅速招致了刚刚从封建君主专制中解脱出来的全国人民,尤其是新闻界的一致指责。
3月6日,上海《申报》、《时报》等11家报纸和中国报业俱进会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各埠”,指责“内务部擅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1]。
孙中山接受报界意见,当晚下令取消《暂行报律》。
尽管如此,3月7日上海多家报纸同时刊登了章太炎的《却换内务部所定报律议》,文中对《暂行报律》逐条加以批驳,并表明“种种不合,应将通告却还,所定《报律》拒不承认”[2]。
3月9日,孙中山在《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中称“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决议宣布乃为有效。
从《民国暂行报律》风波论新闻自由
从《民国暂行报律》风波论新闻自由摘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与此同此,民主的空气和言论自由的空间扩大了。
但当时对言论自由的理解是一种片面的、绝对的自由,是言论自由的畸形发展,最终导致了民初“暂行报律”风波的产生。
本文从1912年民国“暂行报律”事件发生的大致经过入手,结合清末报律禁锢言论自由以及报界对报律的软抵制,新闻自由的呼声更加高涨,进而引出“暂行报律事件”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报界“绝对新闻自由”思想的影响。
《民国暂行报律》的废除,标志着报界争取“绝对新闻自由”的胜利,也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
但这种繁荣是一种不持续的、虚假的繁荣,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也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
“咸与共和”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关键词:暂行报律绝对自由合理约束法治一、“暂行报律”事件的大致经过1912年3月4日,鉴于《大清报律》被废止后报界无章可循的情况,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民国暂行报律》,其基本内容如下: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这一报律的颁布,起初意在将报界言论、出版纳入法定轨道。
但是它却迅速招致了刚刚从封建君主专制中解脱出来的全国人民,尤其是新闻界的一致指责。
3月6日,上海《申报》、《时报》等11家报纸和中国报业俱进会联名致电孙中山,并“通电各埠”,指责“内务部擅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1孙中山接受报界意见,当晚就下令取消《暂行报律》。
尽管如此,3月7日,上海多家报纸同时刊登了章太炎的《却换内务部所定报律议》,文中对《暂行报律》逐条加以批驳,并表明“种种不合,应将通告却还,所定《报律》拒不承认”。
○23月9日,孙中山在《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中称“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决议宣布乃为有效。
第5章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一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便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京师警察厅在1913年3月11日,即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暂行报律》风波与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制建设摘要:本文以《暂行报律》风波为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个独特案例单独给予分析研究。
拟在民国初立的历史背景下考察新闻法规与国家政权建设的关系、报界俱进会和新闻法规的博弈影响等问题。
并以历史发展的动态视角,考察民国初年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发展脉络,把新闻法与媒体、媒体组织博弈效应置于民国政权初立的大环境下,不仅有助于我们探析中国新闻法制建设进程本身,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的理解媒介与社会的互动效应。
关键词:暂行报律;新闻法制建设;中国报业俱进会近代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和报刊活动来彰显话语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自主的意识。
他们将报刊作为舆论动员的阵地,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充分表达了其政治诉求。
在民国初立的《暂行报律》风波中,表现尤为突出。
《暂行报律》一颁布,仍然立即遭到了新闻界的一致反对。
这些新闻从业人员和以自由知识分子出现的各政治势力代言人,对报刊的舆论造势功能利用地尤为明显。
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舆论工具,集体刊发反对文章,甚至以新闻职业组织的形式上书孙中山,集体抵制《暂行报律》。
在这场报律风波中发生在西学东渐的特定历史条件,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成为其冠冕堂皇的动机和理由。
然而当时上海新闻界如此强烈地反对《暂行报律》,从表面现象上看,是为了向南京临时政府争取新闻自由,但实际上却有更为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即南北军阀势力与倒袁妥协派为反对南京临时政府发动的舆论攻势。
一、“暂行报律”风波始末民国元年(1912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对清政府颁布的《印刷物专律》等法规宣布无效,并称在民国报律尚未制定之前,先定《暂行报律》三章,“南京政府内务部以前清报律未经民国政府声明继续有效,应即废止;而民国报律又未颁布,故暂定报律三章,令报界遵守”[1]。
全国报界俱进会当电孙中山,表示反对。
报律三章,内容为:(一)新闻杂志已出版及今后出版者,其发行及编辑人姓名,须向本部呈明注册,或就近地方高级官厅呈明,咨部注册。
兹定自令到之日起,截至阳历四月初一日止,在此期限内,其已出版之新闻杂志各社,须将本社发行及编辑员姓名呈明注册;其以后出版者,须于发行前呈明注册;否则不准其发行。
(二)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井坐以应得之罪。
(三)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
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起诉讼时,得酌量科罚[1]。
这样三章规定,从一般意义上说,并没有对新闻自由作出过分的限制,而且,为了防止帝制的复辟,不让颠复者在报刊上散布破坏共和国体的言论,也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暂行报律》一公布,中国报界俱进会首先表示反对,立即致电孙中山,表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很快,《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民报》、《大共和报》等均登报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电,强烈反对该报律。
同时,《民立报》于3月6日刊发章士钊《论报律》一文,明确提出“法制国而无此物”,第二天,《申报》《大共和报》等上海报纸又刊出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
该文点明:“民主国本无报律”,并称:“且立法之权,职在国会,今纵国会未成,未有编定法律者,而暂行格令,亦当由参议院定之。
内务部所司何事,当所自知,辄敢擅定报律,以侵立法大权,已则违法,何以使人遵守?[2]”对报律的立法程序提出质疑。
章太炎认为内务部议定报律不仅毫无法律依据,而且侵犯了参议院的立法权。
在舆论界的一致抵制下,孙中山于民国元年(1912年)3月9日通知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
通告称:“案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
从善改恶,古人以为常师。
自非专制淫威,从无故事摧抑者。
……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决,自无法律效力,不得以‘暂行’两字谓可从权办理。
……民国此后应否设置报律,及如何订立之处,当俟国民会议决议,勿遽亟亟可也。
[3]”旋即下令撤销了《暂行报律》。
一场风波就此平息,《暂行报律》成为中国新闻法制史上的一现昙花。
《暂行报律》的旋起旋灭,是民国初期“绝对新闻自由”新闻理念的盛行的显著标志,这种形式上新闻权力的胜利在短时间内促进了民初报业的大繁荣。
但这种繁荣只是短暂的假象,离开了法律的合理约束,报界的自由言论自然不会长久,甚至会为以后的厄运埋下祸根。
最终在“癸丑报灾”的残酷现实下幻灭。
当时的报界精英对新闻自由的认识有偏差,对西方自由主义的新闻生产方式盲目追从,矢志追求的是绝对的“新闻自由”,是这次报律风波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报业俱进会与“暂行报律”风波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所制订的《暂行报律》公布后,便遭到新闻界人士的普遍反对,他们通过当时第一个全国性职业报业组织——中国报业俱进会直接致电孙中山,旗帜鲜明的表明反对该报律。
中国报业俱进会成立于1910年9月,是国内第一个全国性新闻职业团体。
这个组织最初由《神州日报》、《时报》发起倡议成立,原定名为“全国报馆联合会”,1910年6月,中国在南京举办大型工商业展览会——南洋勤业会,各地报馆派记者采访,期间,上海报界记者提议,在此前众多区域性报界团体成立的基础上,成立全国报界大联合。
是年9月4日,上海日报公会主持召开了中国报业俱进会的成立大会,会议的地址选在了南京劝业会公议厅,第一次讨论会便制定了组织的章程和宗旨。
要求“以各报馆为集体会员,不以总理、主笔为会员,但承认其为代表;每年召开一次大会;中国人自办报馆才有入会报馆资格:在各地设立分会。
”明确表明俱进会的组成单位是报馆,而非传统意义的报人,并坚持纯粹性,要求是国人自办报馆,并宣称中国报界俱进会以“结合群力、联络声气、督促报界之进步”为宗旨。
这个组织在诞生之初,便具备彰显“新闻自由、新闻权力”的特质。
会上选举了领导机构,并决定“设事务所在上海办理会中一切事务”,规定是以报馆为会员单位的全国性新闻界团体。
它在上海召开特别大会,又通过了“关于全国报界共同的利害问题”,“须用全体名义执行对外联络事宜”等决议。
根据当时的统计结果,参加这个全国性新闻组织的共有“上海6家、北京7家、东三省9家、广东2家、香港1家、江西3家、汉口1家、浙江3家、南京2家、四川2家、福建1家、贵州1家、芜湖1家、无锡1家、共40家”[4],这40家报馆分布在20个地区,且基本上包括了当时报业相对发达的一些省市。
从报界俱进会的地域分布来看,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全国性的新闻组织,联合声气以督促报界进步的实际意义就是以报界的群体力量来对抗外来压力,而外在压力的主要来源便是当局政府。
所以当《暂行报律》乍一公布后,中国报界俱进会立即在上海召开紧急会议,基于新闻界自身的利益考虑,一致同意拒绝执行报律三项规定。
在及与会代表详细讨论后发表致孙中山大总统电:“今统一政府未立,民选国会未开,内务部搜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且云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坐以应得之罪。
政府丧权失利,报纸监督,并非破坏共和。
[5]”孙中山接到此电文后,为巩固新生政权,于3月9日即明令撤销《暂行报律》。
可见在“暂行报律”风波中,中国报业俱进会以报界同仁组织的形式,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是中国新闻人首次以报界团体为主体来抗争当政政府的报纸管理律法。
此后,北京报界同志会集体反对袁世凯的《报纸条例》;1915年中日交涉中,广东报界公会掀起的一系列反日活动,《申报》在报律风波后不久,发文明确表示:“亟宜联合全国成一大团,……凡此对内对外,我报界均应互相商榷,确定方针,以发挥共和之精神,制造健全的舆论。
[6]”由此可见报界同仁意识到了以团体的力量对抗当局以及时局的重要性。
“暂行报律”风波对中国新闻团体的发展,功不可没。
《暂行报律》被明令取消,这是报界俱进会引领报界抵制报律的显著成绩。
但是关于报律的争论问题,并没有因此停止。
之后,上海日报公会、湖南报界联合会、武汉报界联合会等新闻团体曾多次就报律问题与地方政府进行交涉,这说明不得滥用法律限制言论自由、钳制报业发展成为报界共识,以至中国报界俱进会上海特别大会特意通过“不承认有报律案”[7]。
甚至对于中国报业俱进会本身,关于报律问题的争议仍然存在。
然而对报律问题的不断争议,并未能延长这个第一个中国职业新闻团体的历史寿命,其存在仅仅维持了不到三年的时间。
然而该团体的存在还是有其鲜明意义的。
总体而言,中国报界俱进会在暂行报律及其他相关事件的带动和鼓舞下,使得中国新闻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外联,加强组织之间的亲密互动。
在对待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或者关于报业厉害的事件上,群策群力,充分利用已有的媒介资源,整合传播力量,使得报业在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更加显著,让报界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势力之一。
因此不管是不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的盲目追求,毕竟是有组织的争取新闻权力的开端,从这个角度说,俱进会对新闻法制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
三、对报律的误读与新闻自由绝对化在致孙中山大总统信中,中国报业俱进会提及《暂行报律》“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6]一语点明中国新闻界自诞生以来,如何长期受清政府各种法律和规章严苛的压制。
故民初新闻界一面向往西方宽松的媒介环境,对新闻出版自由强烈渴望,一面对新政权报以实现民主国家新闻自由主义理论的希望,二者合力,导致报界对《暂行报律》的实施给与严厉的批判和抵制。
然而就民国《暂行报律》而言,它对新闻界的约束并不过分,它认为一切报刊都应呈请注册,不许攻击新政权新整体,不许毁坏别人名誉,报道失实应更正等。
这在任何国家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否则就不能成为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
而且《暂行报律》报律本身的完善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然而,一部分盲目信任新闻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的社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占据舆论阵地,兼之另外一部分人基于政治原因,导致《暂行报律》在民初寸步难行。
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申报》的反应可窥一斑。
在发表发对《暂行报律》的当天,申报同时刊载社论《论国会宜早召集》,提及:“前清之亡,亡于专制。
专制者何政礼也?民国之成,成于共和,共和者何国礼也?然则民国之政礼将为专制乎?[8]”直接批评南京政府“专制”地对待新闻报纸,并提高到政治体制的批判高度。
此后,该报在3月8日头版刊登的孙中山上海报界电文后配发评论《论新政府今日急宜痛除虚骄之习》,提及南京政府有“虚骄之习”,并认为此虚骄之习“足以扰乱人心而影响国事也。
……前清之亡,亡于失民心,民国之兴,兴于得民心,乃合众人之心。
[9]”以《暂行报律》为引,认为南京政府成立之初,便有不尊重民意的“虚骄之习”。
这种站在维护新闻传播者利益的过度批判是当时的普遍状态。
然后,影响更大的却是那些基于政治目的,刻意扩大报律事件的社会影响的一些人和组织。
在报律斗争中,他们以践行新闻自由为旗号作为反对理由,实际上有更深层的社会政治原因:即南北军阀势力及政治妥协派为反对南京临时政府而趁机发动的舆论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