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百家争鸣的发展过程,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和影响。
2.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强调其主要观点和现实意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了解各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2.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各家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观念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学会对不同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学会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各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学派进行研究,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历史案例,深入理解所学内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深度和兴趣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提高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辨能力。
2.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找到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改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来自长和发展,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

2.深刻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根源。

3.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4.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突出特点。

5.讨论“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

预习内容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

(2)具体原因①。

②。

2.表现(1)道家学派:。

(2)儒家学派:。

(3)墨家学派:。

(4)法家学派:。

3.影响(1)。

(2)。

(3)。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1)主张①。

②。

③。

(2)影响:。

2.孟子的主张(1)。

(2)。

3.荀子的主张(1)。

(2)。

(3)。

三、道家1.老子的主张(1)。

(2)。

(3)。

2.庄子的主张(1)。

(2)。

四、法家1.韩非子的主张(1)。

(2)。

2.影响(2)。

合作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因素在呼唤着思想的巨人?2.战国时期的孟子与荀子从哪些相似的角度继承改造了孔子的思想?3.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如果我们是当时的一国国君,你会选择哪种学派?为什么放弃其他学派?请阐明理由。

4.“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课堂练习1.下图是故宫里的一块牌匾,其中蕴含的思想来自于()A.墨家B.儒家C.道家D.法家2.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3.下图为《孔子讲学图》。

孔子的教育成就对社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这段文字反映了老子的()A.辩证法思想B.“道”的基本概念C.“无为”政治主张D.“以弱胜强”的观点5.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要表现在()A.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B.提出了争取小生产者政治权利的主张C.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D.提出了“仁政”学说6.“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历史必修3人教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历史必修3人教版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1)思想核心——“仁”。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即“克己复礼为仁”;主张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科目
历史
年级
高二
班级
时间
课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用具

高中历史第一章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章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情景导思]2006年“十一”黄金长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连续七天坐客央视百家讲坛,解读《论语》,由此掀起了一股“儒学”热。

2007年11月17日,于丹在巴黎潮州会馆礼堂讲授《论语》心得,与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共同分享阅读中国文化经典的体会,会馆礼堂内挤满了前来听于丹讲《论语》心得的听众。

那么“儒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又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呢?让我们从这节课中去寻求答案。

[自主探究]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不同的阶层或政治派别从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出发,提出自己的主张。

2、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由商周时期的“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3、当时社会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称为诸子百家,其中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深远。

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

强调以德治民,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已复礼”。

他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2、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强调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三、道家和法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顺应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他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

他主张君主以法治国,以绝对的权威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精选3篇)《“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篇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专题学习目标】1.课程标准:(1)①知道诸子百家,熟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缘由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进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进展。

④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进展状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进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是一个不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

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学问,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觉问题,乐观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索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过程,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喜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文材料的力量,增加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留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其他资料。

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意真正理解原文,而现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

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进展脉络,必需留意各家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实行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很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实物的),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问体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3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参考教案版本: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一课一、三维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百家争鸣局面下主要的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其意义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比较孟子、荀子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异同之处,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比较能力和善于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比较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首先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接着概括归纳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主要代表,再运用阐释历史和联系现实的方法理解孔子的主要成就及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最后通过比较法比较孟子、荀子思想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懂得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培养学生的人本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黑板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百家争鸣”的形成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A.政治:周王室衰微B.经济:井田制崩溃C.阶级关系:士阶层兴起D.思想文化:“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道家墨子墨家韩非子儒家老庄法家孔、孟、荀3、“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意义A.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B.奠定中国文化基础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教育: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文化:整理《六经》思想核心:仁的思想2、孟子与荀子—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与发展者。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

【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第一篇:【历史】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三)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教师: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个什么局面?学生:“百家争鸣”的局面。

教师:对!而儒家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并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学生:讨论。

借助于教材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

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2)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Word版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单元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Word版含答案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课标标准】1、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重难点】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2.儒家思想的形成【自主学习】1、出现的社会原因:(1)政治经济大变动,活跃,受重用,提出本阶级或政治派别的主张。

(2)教育、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出现诸子百家。

2、代表人物及成果:(1)学派与代表:道家学派的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商鞅和。

(2)成果:各派互相,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彼此,形成中国传统的文化体系。

3、历史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学:(1)思想核心是要待人宽容,即“”。

(2)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恢复周礼,主张“”。

(4)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儒家的代表:(1)孟子:主张“”,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主张“仁义”和“”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强调以礼乐使人向善。

(3)和吸取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来改造儒家思想,使其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合社会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道家创始人,认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主张“”,认为世界是“”(2)庄子:万物是相对的,主张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2、法家韩非子,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极大地提高了君权,迎合建立国家的需要。

重难点探究: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经济上: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方案(周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崛起,新旧社会交替);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教育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培养了大批人才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必
修3)
第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三维目标】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的概况;出现的社会原因;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历史作用
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作用,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脉络。

分析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了解儒家思想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局面,认识这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论从史出
问题探究
历史比较
概括阐释
了解儒家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突出其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以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孔子及儒学的勃兴
孔子的简介及其思想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备课资料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册教科书的背景知识:人类活动粗略地分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动,所以人类历史可粗略地分为经济史、政治史和文化史。

必修1是政治史,必修2是经济史,必修3是文化史。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200多种。

文化是个大概念,包括思想、科技、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各种制度等。

必修1、必修2已经涉及到文化史。

必修1中的各种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科举制等)、第6课罗马法和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等,必修2中的各种经济制度(如井田制、均田制、专卖制度等)、“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和三次工业革命等,都可以归属于文化史范畴。

所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只是相对的划分。

从必修3目录看,教科书的文化史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教育等七类。

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映经济、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镜子,是映像。

本单元的背景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最高成就,如向有“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说法。

“先秦散文”一处也有换为“诗经、楚辞”之说的。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有“先秦诸子之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清代朴学”之说。

以上“七学”中,至少有“四学”与儒家的演变有关,故儒学(儒学者,儒家学说之简称。

亦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即是讲儒学之演变。

先秦诸子之学中,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其中较早的一家,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人。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学案

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word学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导入:中央电视台记者在采访中与一个西北放羊娃的对话:你每天干什么?”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挣钱。

”挣了钱呢?”娶媳妇。

”娶了媳妇呢?”生娃。

”生了娃,让他干什么?”放羊。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个人情感与命运裹挟在历史潮流中,关注人的思想,就是认识时代特征,了解历史发展趋势。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概念理解:百家: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2、“百家争鸣”的主题、方式和主要流派代表3、多角度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社会原因及这种局面产生的历史影响是什么?总体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和转型。

具体原因:第一,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

第三,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

⼈教版⾼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标1.知识与能⼒:知道诸⼦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孟⼦和荀⼦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过程与⽅法:适度引⼊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化⽅⾯的材料,启发学⽣思考百家争鸣局⾯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情境材料的⽅式,指导学⽣归纳和理解孔⼦、孟⼦和荀⼦的主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的⼈⽂关怀精神;了解儒家⽂化是我国传统⽂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正确对待儒家传统⽂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百家争鸣”局⾯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孟⼦、荀⼦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2.难点:学⽣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学⽣从时代背景出发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内涵以及与不同学派的⽐较;中国古代传统⽂化对现代中国社会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过程⼀、图⽚导⼊:课件展⽰:《孔⼦讲学图》⽼师:⼤家观察这幅图,孔⼦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学⽣:(回答)⽼师:孔⼦坐着讲学说明他以⼀种朴素温暖的⽅式⾔传⾝教,他坐着的这个地⽅⼜叫什么呢?学⽣:(思考、回答)⽼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

孔⼦⾸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问题导学,构建⽹络1、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2、列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物及其主张。

(学⽣提前预习建构知识⽹络,⽼师上课检查并梳理)“百家争鸣”局⾯的出现(⼀)社会背景(社会经历重⼤变⾰、重⼤转型)1.经济:铁器、⽜耕的使⽤推⼴,井⽥制⽡解。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设计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结构】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 “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2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社会的大变革推动了思想文化的空前繁荣(1)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2)政治: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主要流派及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空前发达。

学派很多:三教九流。

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 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4)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㈠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创造了一种千载难逢的契机,出现了气势恢弘的“百家争鸣”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A.频繁的战争B.生产力的发展C.分封制的崩溃D.封建制的形成◆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历史上一场()A.政治运动B.启蒙运动C.思想文化运动D.思想解放运动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 孔子的思想及成就(1)思想核心——“仁”含义: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如何实现“仁”: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整体设计本节概述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分三目内容,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简单介绍了当时的主要思想流派及其代表人物,最后分析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第二目“孔子和早期儒学”,重点介绍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同时也介绍了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第三目“道家和法家”,则简单介绍了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原始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有助于学生对各家思想的了解和掌握。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具准备(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要着重掌握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及其对文化的贡献,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学习中将本专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史的政治、经济专题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对一个时代的整体认识;还可以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熟悉的有关名篇佳作入手,更好地理解著名思想家的思想;更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关注社会生活实际,进一步了解儒家思想深远博大的影响。

学习中应贯穿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合作交流。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和主要代表,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分析儒家思想对当今我国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儒家作为思想史的宝贵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学习孔子、孟子和荀子等人在创立、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处世观。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文化名人的能力。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出现,对我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使学生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辩证关系的能力。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背景介绍导入→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逐步解体、封建制逐渐形成的时期,是新旧交接的过渡阶段。

在历史转折的前夜,经济、政治上的剧烈变化,必然要反映到思想领域上来。

这一时期思想领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出现,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盛况。

视频导入→上课前,首先播放世界文化遗产《孔庙》的资料片,直接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推进新课指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及第一目内容。

(板书)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问题情境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如何?教师提示学生联系必修1第1课、必修2第1课的内容来思考。

(板书)1.社会原因第一,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知识拓展:在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夺、较量之中变化发展。

各阶级、阶层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没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

第二,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知识拓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知识拓展: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第四,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知识拓展: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过渡:在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的年代,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板书)2.主要流派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及“历史纵横”,填好下列表格。

(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百家”是泛指,形容数量多,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百家的思想我们将在后面重点介绍。

(板书)3.历史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过渡:刚才我们已经了解了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下面重点来介绍一下儒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主张。

(板书)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1.孔子(课件展示孔子的图像)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5。

了解孔子的生平。

问题情境2:概述孔子的思想主张。

师生互动:(1)“仁”的学说——核心(板书)知识拓展: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在记录孔子主要言行的《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

孔子是如何对“仁”作解释的呢?孔子说“仁者,爱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人际关系。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子讲“仁”“爱人”是有阶级性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强调人道原则,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2)(板书)以德治民知识拓展:孔子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等政治主张,在当时战乱纷飞的年代是进步的;孔子的保守思想表现在他主张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维护等级制度等方面。

《孔子讲学图》(3)(板书)有教无类知识拓展:教育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扩大了教育的范围,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5“资料回放”,分组讨论:对孔子这段名言,你有什么感想?过程评价:这段话是孔子对其精神修养发展过程的概括。

孔子说自己15岁时就立志学习知识,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30岁时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40岁时已经成为智者;到了50岁、60岁,孔子认识到天命了,并且能够顺乎天命了;70岁时能从心所欲,所做的一切自然而然正确,这是圣人发展的最高阶段。

过渡:到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

孟子(板书)2.孟子问题情境3:概述孟子的思想主张。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一“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材料三“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1)“仁政”知识拓展:孟子的政治思想继承孔子“仁”的思想而有所发展,提出施行“仁政”的主张。

他主张“政在得民”,强烈地反对暴政,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

(2)“民贵君轻”知识拓展:他认为,得民心的做国君。

失民心的国君是人人得而诛之的独夫,而国君危害了国家的时候可以更换。

(3)“性本善”知识拓展: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过程评价: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代表。

他所采取的办法是调和,但他痛恨暴政,重视人民经济生活及其在政治上的重要性,是有进步意义的。

(板书)3.荀子问题情境4:概述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一“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从道不从君。

”材料二“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材料三“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仁义”和“王道”(2)“君舟民水”知识拓展:荀子的一种政治思想,他把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这一理论观点对后代的政治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座右铭。

(3)“性恶论”知识拓展:人饿了便喜吃,冷了便喜穿,疲劳了便喜休息;苦饭不愿吃,破衣不爱穿,辛苦的事不乐意干;爱听好听的声音,爱看好看的颜色。

顺着这些天性,人就不会循规蹈矩,因此人性本是恶的。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完成相关问题。

详见习题解答部分。

合作探究: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学生回答,多媒体课件同步展示)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板书)三、道家和法家问题情境5:概述道家、法家和墨家的思想主张。

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材料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材料三“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材料四“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墨子知识拓展: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断地运动着,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庄子认为人通过修养可以得道,就可以摆脱人间的烦恼,并把“道”发展成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

韩非子认为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墨子思想的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提倡无差别的爱,要求把别人的身、家、国看成像自己的一样,视人如己,反对一切掠夺性的战争。

学生结合教材,继续填好下列表格。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道家老子“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儒家孔子“仁”“以德治民”“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法家商鞅韩非子以法治国,君主专制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