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四万亿的构成
四万亿的来源
四万亿计划的弊端
◦ 通胀
CPI 2009年M2增速高达29.7%,减去当年的GDP增速,除掉外汇 占款,实际当年货币贬值高达14.6%。
◦ 国进民退
地王
◦ 地方投资热潮
地方政府负债提高到12万亿,百姓负担加重
◦ 腐败大规模出现
跑部钱进 资金滥用
自由放任主义的失败
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念是:在竞争的条件下,利润和效用最大 化行为通过市场力量,将会使千百万经济主体的活动转化为社会 最优状态。
因而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上的自由竞争会自动调节, 以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境地,从而不可能发生普遍性的生产过剩 或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和经济萧条。即使发生经济危机,也不需 要政府干预 30年代的经济危机证明,完全靠市场的自我调节来克服困境是不 可能的。
◦ 3、主张奢侈消费和降低分配不公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缺点是不能提供充分就业和 分配不公,而且这两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分配不公,社会 有效需求就不足,从而导致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因此他主张 进行奢侈消费,并通过降低分配不公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主要对策包括
力主消费支出,甚至是奢侈性的消费支出。凯恩斯认为,高消费 可以和高投资并存,从而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节俭 朴素虽然符合道德规范,群里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降低利息率,消灭“食利阶层”。他认为利息是一种不劳而获的 收入,因此应该予以限制和降低;而较低的利息恰恰可以引诱投 资的增加这样,通过降低利息,一是可以增加投资,创造就业机 会;二是可以减少资本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
凯恩斯主义体系
凯恩斯主义体系凯恩斯主义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目标。
本文将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和批判。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是由于私人投资和消费决策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在经济低迷时期,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推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需求决定经济活动。
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供给只是为满足需求而存在的手段。
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个部分组成。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需求不足,市场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因此,国家应当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这一观点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可以调控经济活动。
这一观点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指导。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实践和验证。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忽视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过于依赖国家的干预。
还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问题。
此外,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与新古典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派的竞争和争论。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是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倡导的一种经济学思想。
其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市场,调节宏观经济活动,达到稳定增长、保障充分就业和保证价格稳定的目标。
凯恩斯主义被视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基础,并深刻影响了会议世纪的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
1.需求管理:凯恩斯主义主张需求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领导应通过财政和货币的调整,调节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2.财政:凯恩斯主义主张领导应当通过公共支出,促进总需求增加,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通过税收来调节财政收支平衡,使公共财政保持稳健。
3.货币:凯恩斯主义认为,领导应该通过货币,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水平,促进企业投资和消费者消费,从而增加总需求,达到宏观经济的稳定。
4.效率工资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效率工资理论,主张通过提高薪资水平,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5.多重均衡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多重均衡理论,认为市场会出现多种可能的均衡状态,领导应该通过调整,促进市场向最优的均衡状态发展,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6.市场失灵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会出现失灵和不完全竞争的现象,领导应该通过干预和调节,促进市场的有效运行,从而实现更好的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7.失业率理论:凯恩斯主义提出失业率理论,认为失业率是由总需求不足导致的,领导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就业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总体而言,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以领导干预市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过领导的调控,可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社会福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思想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
评价
争鸣
批评
争鸣
如何应对人类经济史上大大小小数百起金融危机,更是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阵营: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的凯 恩斯主义认为,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信贷,刺激需求;而认为政府不应当干预的货币主义者认为,市场总 是很理性,政府的干预只能让情况变得更坏,应该让萧条自行结清自己。用弗里德曼的话说,让市场冷静的最好 办法就是让他去碰壁,而不是人为的降温。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凯恩斯生平与思想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 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 和微观经济学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 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 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就算投资实业的资本家也可能创不出太多就业,因为很多新兴行业是走精兵政策而不需要劳动大军,例如一 亿美金开设的纺织厂需要5千名员工;但同样一亿美金开设的软体公司可能只要1百名员工。
谢谢观看
正是这种迥异的理念决定了对上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历史地位完全不同的两种评价:凯恩斯主义认为, 罗斯福新政采取的扩张性政策和干预措施防止了恐慌的进一步蔓延,并通过恢复有效需求帮助美国走出萧条;而 货币主义者则认为,正是因为政府的不当干预和救助,扰乱了市场自身调整的周期,反而延缓了痛苦结束的时间, 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美国才依靠战争带来的繁荣摆脱了危机,因此是战争而不是罗斯福新政让美国走出萧条。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1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通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面貌,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运作,他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着不完善和波动性,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机制无法自我调节,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有几个基本理论:2.1需求决定经济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的规律决定的,因此,在经济运作中,必须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决定经济增长的局面。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部分组成。
消费和投资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支出则是由政府决定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控制支出水平来实现总需求的平衡。
2.2政府干预经济在凯恩斯看来,唯有政府干预才能使经济稳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积极干预,实现完全雇佣和保持经济稳定,具体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量、公共工程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
2.3消费不足论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导致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引导投资,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
2.4控制利率凯恩斯主张利率应当由政府控制,而不是由市场决定,他认为,利率高会减缓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利率低则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在采取减税、增加支出等政策时,应该关注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3应用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政策制定、经济周期和财政支出等。
在美国和欧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被纳入国家经济政策中,中国政府也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投资,扩大内需,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什么意思
世界经济一片萧条中,“凯恩斯主义”频频出现在报道和人们的讲话中,那么,大家常常说到的“凯恩斯主义”是什
么意思呢?
凯恩斯主义,又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创立的现代宏
观经济理论体系,其思想基础是他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该理论发现了“社会需求不足将导致
经济大萧条”的现象,并因为“政府需要调控经济”的主张有效地解释和理解了之前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进而被
后来众多年轻经济学家推崇。
二战结束以后,由于全球化的加速,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迅速发展,该理论曾一度被唾弃。
但在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下,凯恩斯主义又一次被越来越多的人引证。
根据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大萧条时,政府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要出面刺激生产,而是要想办法扩大需求。
上世纪30
年代,凯恩斯曾建议美国财政部用“旧瓶装满钞票,把它们埋进废弃煤矿的适宜深度,然后坐着观望从矿井挖钱”的活
动,创造了无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繁荣。
凯恩斯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广受争议,但因其超越了早期主张“自由放任”的古典经济学,而在整个西方经济
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凯恩斯的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的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经济学界流传甚广的一本著作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他在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了许多经济学理论和思想,对于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些理论和思想被后人归纳总结并成为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这一派别。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和探讨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原则。
1. 总需求和总供给凯恩斯主义强调,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
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是指整个经济体系对一定时期内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则是指相同时期内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
凯恩斯主义认为,当总需求不足时,会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而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2. 政府干预和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在宏观经济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活动。
财政政策包括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
当经济疲软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活动,促进就业和消费。
而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来抑制过度通胀。
3.货币政策和利率除了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也强调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货币政策包括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经济活动。
凯恩斯主义认为,通过调整利率,可以影响投资和消费者信贷需求,从而调整总需求。
当经济不景气时,降低利率可以鼓励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而当经济过热时,提高利率可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胀。
4. 失业和工资凯恩斯主义对失业问题也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他认为,失业原因在于市场上总需求不足,而不是劳动力供给过剩。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降低利率和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来刺激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减少失业率。
三、凯恩斯主义
三、凯恩斯主义
1.背景:
(1)自由放任政策的实行
(2)30年代大危机促使人们反思质疑自由放任政策
(3)罗斯福新政对凯恩斯主义出现起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
(1)承认资本主义存在消费不足等弊端
(2)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需求远低于供给
(3)政府必须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
3.评价:
(1)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成为“凯恩斯主义”,也被称为“凯恩斯改革”
(2)影响: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3)局限:它不能消除经济危机,导致20C70s后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状态(1973—1975)【凯恩斯:战后繁荣之父、战后滞胀病之母】
☆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产生于15C,全盛于16、17C,瓦解于18C下半期。
是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多储备黄金。
自由主义:18C下半期(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
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思想,核心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凯恩斯主义:20C30s(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
核心是政府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各方面干预经济。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又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基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思想的经济学理论。
主张各国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那就是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经济趋势限制了个人的特定行为。
自18世纪末以来,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一直基于这样的思想,即增加产量会增加经济产出。
凯恩斯认为,商品总需求的下降是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他指出,平衡总体经济活动的措施可以在宏观水平上平衡供需。
因此,凯恩斯和其他基于凯恩斯理论的经济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而不是微观经济学,后者侧重于个人行为的研究。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水平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中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
在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将总需求引向充分就业。
凯恩斯指出,生产和就业状况正在迅速恶化,并指出,正如理论所言,自动调整机制不起作用。
问题是是否存在“需求不足”。
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通论中以前的惯例通常使用的一句话),需求不足是衰退和经济错位的症状,而不是原因,因此,在运作正常的市场中不会发生需求。
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在经济体系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关键有两点:第一,供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而不断变化的价格又导致了供求的平衡。
第二个问题是,系统创建的新财富可以保存起来,以备将来消费,也可以投资于未来的生产,而且还有供求机制决定选择。
存款利率遵循与价格相同的机制,即货币价格。
即使在大萧条的最严重时期,该理论也将经济崩溃解释为缺乏强大的生产刺激措施。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使劳动力价格下降到维持生计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购买力(就业)恢复。
未付工资的钱可能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他行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的。
其他关键政策措施是通过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来平衡国家预算。
凯恩斯主义简单解释
凯恩斯主义简单解释
凯恩斯主义又称为凯恩斯学派,是指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经济学家古典派的基础之上,是以爱德华·霍华德·凯恩斯的社会学说为基础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市场是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是运用“自由竞争”和“自由集市”原则。
其次,物价水平是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政府对物价的干预会扰乱市场秩序,最终会带来经济危机。
此外,尽管市场在物价协调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政府也具有调整宏观经济环境的能力,可以用来遏制经济的波动。
最后,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使用“激励”和“惩罚”机制,以促进经济发展,动态平衡经济。
总之,凯恩斯主义是一种依靠自由竞争和政府调控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理论,它强调政府除了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环境之外,还要创新政策实施形式。
以期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
名词释义:凯恩斯主义
名词释义: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引发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传统的⾃由主义经济学⽇益遭到严峻的挑战,⼀种以政府⼲预经济⽣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含义建⽴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要主张1.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
表现为实⾏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政府⼲预来扩⼤就业:国家增发货币、扩⼤信贷、降低利息率,从⽽刺激私⼈投资和消费,扩⼤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运⽤货币政策,扩⼤投资需求,即扩⼤政府开⽀,投资公共建设,实⾏财政⾚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3.加强国家经济⼲预,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预的⽅式有:(1)⼀定程度的国有化和建⽴国营企业;(2)⼀定程度的经济计划;(3)以政府的开⽀、采购、税收等作为杠杆来调控经济。
政府开⽀体系包括国防、⾏政、投资、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
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出现以及市场杠杆失灵等因素,凯恩斯主义失灵。
三、实质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国家⼲预经济1.(2007海南卷,25)“政府应该⽤税收⼿段把富⼈的收⼈再次分配给穷⼈”。
这⼀主张属于A.⼈⽂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2.(2013年⾼考⼤纲全国卷23题)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预经济,以扩⼤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对“经济滞涨”局⾯,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量 B.扩⼤政府开⽀ C.推⾏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参考答案:1.D2.C如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参加⾼考,或喜欢历史罗,可扫描下列⼆维码。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
经济学界的爱因斯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
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从宏观的视角对大量的宏观概念进行归纳与整合之后,使经济学的发展开始跳出价格分析的限制,从而翻开了20世纪经济学的崭新一页。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主义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后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他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主义- 历史背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对当时感受到占支配地位的假设和理论越来越受到冲击的思想家,作家和艺术家之一。
当物理学开始质疑绝对时间的必要性,凯恩斯开始质疑当时经济学上的两大支柱:首先是货币是否必须要有一个牢固的基础,一般用的是金本位,其次就是萨伊法则所认定的,如果需求减少,则供给或者价格也会相应减少,从而重新达到平衡。
1920年他写出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篇文章,文中他不光阐述了他认为的凡尔赛条约的整体经济后果,而且确立了他作为一个有可以影响国家决策的实际从政经验的经济学家的地位。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权力和整体经济趋势的效果的文章,发展了货币政策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参照物的理论,他越来越相信经济系统不会自动地沿着一个曲线即经济学叫所谓的最优生产水平前进。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它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提出了挑战,并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主义强调在经济衰退时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提高就业率和经济活动水平。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意识形态与经济学相结合凯恩斯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试图通过经济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凯恩斯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市场存在固有的不稳定性和不公平性,需要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纠正。
他的理论主张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整,可以调节经济波动并实现全民福祉。
全民就业政策凯恩斯主义强调全民就业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和失业是市场经济的固有问题,市场无法自动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和刺激需求,直接创造就业机会。
他主张政府应该通过公共工程项目和社会福利措施来提供就业机会,以确保每个人都有稳定的工作。
政府干预促进经济增长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市场无法自动调节经济的波动。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以促进稳定的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衰退时增加政府支出,通过刺激需求来拉动经济。
而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抑制需求,以防止通货膨胀。
消费需求的重要性凯恩斯主义强调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只有当消费需求增加时,经济才能实现增长。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收入和改善社会福利来提高消费者的信心和支出能力,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争议与评价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评价。
支持凯恩斯主义的人认为,它为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可以在经济衰退时提供有效的政策工具。
然而,批评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经济自由放任的效果,政府的过度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权力的滥用。
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引言凯恩斯革命,又称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创立的经济学派别。
这一经济学理论在当时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并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革命的背景、核心观点以及对经济学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背景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如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和随后的大萧条。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无法解释这些经济危机,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即凯恩斯主义。
核心观点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受到需求的驱动,而不是自由市场的供给。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供给不足。
他主张政府应当通过扩大支出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提出了三个关键概念,即效用函数、投资函数和货币需求函数,用以解释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
首先,效用函数描述了人们对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主要是基于当前和未来的收入预期,而非传统经济学假设的理性行为。
他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即每增加一单位的收入,人们倾向于消费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这导致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正反馈循环。
其次,投资函数描述了企业对投资的决策。
凯恩斯认为,投资决策主要受到预期利润和利率的影响。
他指出,当预期利润较高且利率较低时,企业倾向于增加投资。
投资的增加将推动产出和就业的增长。
最后,货币需求函数描述了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认为,人们除了用货币进行交易以外,还将货币保留为流动性需要。
当人们对未来的风险感到担忧时,他们更倾向于持有现金而非投资或消费。
因此,货币需求与人们的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需要密切相关。
对经济学的影响凯恩斯革命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的理论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并引领了经济政策的转变。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
凯恩斯主义名词解释凯恩斯主义是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和政策。
下面是凯恩斯主义的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1. 凯恩斯模型(Keynesian Model):凯恩斯提出了一种对经济波动的解释,认为经济活动主要受到民间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影响,而政府在经济波动时应该采取逆周期的干预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
2. 储蓄陷阱(liquidity trap):储蓄陷阱指的是在经济衰退期间,由于企业和个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他们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是进行投资或消费,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主张应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因为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不足以拉动整体需求。
3. 失业平衡(equilibrium unemployment):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工资价格的刚性,市场经济会出现失业平衡,即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导致失业。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来减少失业率。
4. 多重乘数效应(multiplier effect):凯恩斯认为,增加政府支出会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增长效应。
这是因为一个部门的消费和投资会成为另一个部门的收入,进而促进更多的消费和投资,形成一个循环的乘数效应。
5.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凯恩斯主义强调财政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很重要。
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或减税来刺激经济,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
财政政策还包括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以实现预算平衡和经济稳定的目标。
6. 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凯恩斯主义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市场不能有效分配资源,从而导致经济波动和失业。
政府应该通过干预来修正市场失灵,以实现经济稳定和社会公平。
7. 资本市场(capital market):凯恩斯主义认为,资本市场是经济增长和投资的重要动力。
2凯恩斯主义
有效需求决定均衡产出和就业水平
有 效 需 求 消费需求
产出和 就业量 投资需求
实际工资
• • • • • • • • • • •
第二、对劳动市场的分析 实际工资并非取决于劳动市场上劳资之间对货币工资的协议; 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最终取决于有效需求; 对货币工资的讨价还价主要影响相对实际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的一般水平; 在资本和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就业量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实际工资的下降; 所以劳动者愿意接受较低的货币工资水平未必能解决失业问题(“愿意接受” 并不意味着实际工资能够降低从而就业增加); 存在非自愿失业(如果当工资品的价格相对于货币工资作出微小上升时,为 了现行的货币工资而愿意工作的劳动供给总量和在同一货币工资之下的对劳 动的需求总量都大于现行的就业量,那么人们便处于非自愿失业状态) 货币工资的灵活变动并不一定能保证实现“充分就业”。 第三、对萨伊定理的反驳 凯恩斯的利率理论:利率是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利率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供 求决定; 投资和储蓄之间的不平衡将引起总产出和就业的调整而非利率的调整。
• 第四、流动性偏好理论与“货币非中性” • 流动性偏好产生的三种动机; • 货币供给变化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以 至于“货币非中性”; • 但货币数量增加对经济的刺激受到几个因 素的限制(①流动性偏好可能会提高②资 本边际效率可能会下降③消费倾向可能会 下降④价格上升提高对货币的需求)。
(2)凯恩斯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 新古典综合的理论特点: • 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综 合; • 宏观领域中的新古典—凯恩斯综合; • 宏观经济政策上新古典—凯恩斯的综合; • 凯恩斯主义与古典主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 理性预期及现代宏观主流经济学的综合。
• 新古典综合派的衰落与复兴 从二战后,新古典综合派作为 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或主流,持续了20余年.20世纪60年代末 期特别从70年代以后,其理论和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 与攻击,新古典综合派开始走下坡路.其衰落的原因,从根 本上说,是由于其理论体系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其政策主 张的实施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而新古典综合派又提不 出合理的解释和有效的对策。 •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沉寂和理论调整之后,90年代以 后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他们以“新凯恩斯主义”的面目 出现,以示与老凯恩斯主义有所不同。而新凯恩斯主义的 政府干预论又被西方国家的政府纷纷采纳,成为新的政策 理论依据。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Keynesian)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
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
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後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的历史地位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
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 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由于《通论》的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基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经济学理论。
它主张该国应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并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也就是说,扩大政府支出,实施财政赤字,刺激经济,保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经济趋势将限制个人的特定行为。
自18世纪末以来,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一直基于不断发展生产和增加经济产出的观点。
凯恩斯认为,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他指出,维持总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宏观地平衡供求关系。
因此,凯恩斯主义和其他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不同,后者关注个人行为的研究。
凯恩斯住在英国,自由放任的私人企业制度正在向私人垄断过渡。
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英国作为自由放任的私营企业制度的典范,今天开始流行人们所谓的“英国疾病”。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民族运动的转折点。
由于一战期间政府支出的急剧增加,英国被迫中止了多年的金本位制。
摆脱金链后,货币迅速膨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从殖民帝国和世界工厂的顶峰开始逐步衰落。
一个国家在世界文明中的领导地位常常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负担。
英国在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推迟了新世纪的发展。
由于世界工厂的特殊历史地位和伟大的殖民帝国,英国在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产业组织和改善管理方法方面已逐渐落后
于后来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一微妙的过程最终削弱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乘数效应
1)、什么是“乘数”? 在宏观经济学中,乘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上,是指均衡国民收入的变化量与引起 这一变动的变量的变化量之间的比率。 狭义上,特指投资乘数,即在一定的边际消费倾 向条件下,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可导致国民收入和就 业量若干倍的增加(或减少)。收入增量与投资增量之 比即为投资乘数。
K Y / I
1、乘数效应 3)、公式的推导 ·
Y C I , 其中C a bY, I I 0
Y a bY I 0
从中解出 Y (a I 0 ) /(1 b) 当投资从 I 0 增加到 I 1时
I I1 I 0
Y1 Y0 (a I1 a I 0 ) /(1 b) Y I /(1 b) 乘数K 1 / 1 b【b MPC】
② 财政政策
“举债支出”的财政政策
• 因为流动性陷阱存在,货币政策处于从属、辅助 的地位,主张以财政政策作为“解救”危机和失 业的主要手段。他强调实现“投资社会化”。即 通过一定的财政政策,由国家直接进行投资或进 行消费来弥补私人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以提高国 民的收入。 •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3、危机理论 1)危机产生的原因:
凯恩斯认为这是从资本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 的,而资本的边际效率又取决于两个因素:新投 资的资本物所获取得的一系列未来收益和资本物 的成本。 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会使事态严重化,引 起恐慌。
3、危机理论
2)危机产生的过程:
危机发生在繁荣后期,按凯恩斯的解释,是由于 人们对资本物的未来盈利作了过分乐观的估计, 甚至资本物逐渐增加,生产成本逐步提高,利息 率上升也不能阻止投资的增加。 当失望来临时,人们对未来收益骤然失去信心, 灵活偏好大增,利息率上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 加上利息率上涨,会使投资量减退得异常厉害。 投资下降的结果,必然会导致总收入和总就业的 大幅度降低。
1)、工资理论 2)、价格理论
1)、工资理论
• 传统经济学认为:工资具有充分弹性,工资率的 变动可以自动调节就业量,劳动力市场是自动实 现均衡的、不存在失业; • 针对传统经济学关于工资率的充分伸缩性的主张 ,凯恩斯提出了“工资刚性”假说。由于工会的 集体谈判,使工资向下是刚性的;另外劳动者关 心的是工资的横向比较,由此而产生了所谓的“ 货币幻觉”。
第一节
讲课:张欣
凯恩斯主义
陈宇 龚雪怡 白凤 陆丽莲 荣曲 刘然
教案设计:王庆霞 周阳 课件制作:谭艳君 田珍
吴蓉
一、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内容
三、对凯恩斯主义的评述
二 、 凯 恩 斯效需求和就业理论 三大心理规律规律 乘数效应 工资与物价理论 危机理论 经济政策主张
(1) 所有未被利用的 资源再生产所需要的产品 方面是同质的可互换的。
(2) 生产中进入边 际成本的要素满足于相 同的货币工资,只要存 在失业。
2)、价格理论
• 凯恩斯认为,货币数量增加与价格水平之 间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 会受任何影响; (2)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 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 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 (3)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 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
2)、价格理论
凯恩斯认为,一般价格水平部分取决于生产中进入边际成本的要素回报率, 部分取决于整体产出水平,即给定技术和设备情况下的就业规模。 因此,他进一步做了这样一个简单的假设: 生产中进入边际成本的要素的回报率同比例变化,即与工资单位同比例变化。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一般价格水平(给定技术和设备的情况)部分取决工资 单位,部分取决于产出的水平。 因此,货币数量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可以看做它对工资单位的影响与对产出水平 影响的混合。在此基础上,他在进一步提出了两个简化假设: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
③在流通领域的范围内,凯恩斯主义触及现代 资本主义的现实,却没有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 领域,这是凯恩斯主义的最大缺陷。 ④在分析方法上过分注重静态和比较静态分析 ,而没有涉及动态分析。
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①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凯恩斯经济学开创了西方经济学的先河,凯恩斯采用 总量经济的研究,取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方法 ,创立了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的历史正是从凯恩 斯经济学开始的。
3、危机理论
3)危机的周期性:
危机爆发后,生产收缩, 由萧条到复苏一般需要3~5年。 经过一段时间, 资本物稀缺性恢复了,存货收完了, 资本的边际效率随之增加,因此投资扩大。
投资增长引起投机旺盛, 经济周期又转入高涨, 直到资本边际效率再度崩溃, 危机重演。
4、经济政策主张 1)、凯恩斯政策主张的出发点—— 国家干预经济
总结分析:
• 凯恩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在理论上有哪 些分歧?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单 纯依靠私营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保证社 会资源的使用和充分就业的水平,而必须依靠国 家干预经济来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和加强投资引 诱,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否则就无法摆脱经济 危机和失业困境。
4、经济政策主张 2)、凯恩斯政策主张的着眼点——总需求 管理
工资弹性: 企业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个人工资收入随企业经济效 益和职工个人劳动成果,可在规定幅度内上下变动 的工资形式。
“工资刚性”: 工资率具有向下刚性或者粘性的特征,并不会随劳 动需求的变动作出充分调整。
思考:
工资刚性”与“工资弹性” 那种更合理?为什么?
2)、价格理论
• 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量 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 影响价格水平。 • 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 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 平。
所谓“总需求管理”是指国家采取某些政策措施 来调节总需求,当经济出现总需求<总供给时,即 有效需求不足时,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在于增加 社会总需求,使两者在充分就业水平上达到均衡 。反之,当总需求>总供给时,即有效需求过度 时,政府干预经济的目的即在于压缩社会总需求 ,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 水平上达到均衡。
①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不 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并创立了自 己的宏观经济理论,然而凯恩斯既否定了古典 经济学理论体系,又未创立自己的微观经济学 ,导致了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完整。
②凯恩斯主义不仅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与微 观经济不符,而且无法解释滞胀现象。实际上 ,凯恩斯主义是滞胀的根源。
1、乘数效应 2)、乘数的提出:
① 凯恩斯的学生卡恩在《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中 提出来的。 (发表于《经济学杂志》1931年6月号) 他在里面 论证以下观点为基础:如果给定各种假设(包括其 他条件下的消费倾向),设想货币或其他公共部门 试图刺激或阻止投资活动,那么就业变化量将是净 投资变化量的函数。 ② 投资乘数的含义:表示投资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 例关系。
②对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均把维持经济稳定增长,促 进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施政目标,凯恩斯主义成为资 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对刺激经济增 长,缓和经济危机和解决失业问题等起了重要作用。
凯恩斯理论的影响
③对西方经济思潮的影响: 凯恩斯经济学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新思想、新观点和新 理论,它被二战后兴起的经济学诸流派所继承和发展 。虽然它们之间在理论上多有纷争,但都承认资本主 义经济仅靠市场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均衡,证明国 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凯恩斯主义在西方思想界构成 形形色色的言论的基础。 ④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 ,凯恩斯主义对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机制的批判仍然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凯恩斯理论的进步性
①在理论上,凯恩斯用有效需求理论取代了由 萨伊定律支撑的传统的就业理论。 ②在方法上,凯恩斯用宏观总量分析,取代了 传统的微观个体经济分析。 ③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一贯主张 的自由放任思想,竭力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 ④以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代替经济活动的确定 性。
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
4、经济政策主张 3)、凯恩斯政策的主要手段——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凯恩斯经济政策的核心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生活,政府通过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刺激 消费和投资最终达到刺激有些需求的目的,可 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① 货币政策
刺激私人投资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刺激投资:国家控制中央银行,可用调整利 率或存款准备金率,或直接参与公开市场业 务等调节货币供给量,提供政府调节货币发 行,可以刺激私人投资。 认为“有节制”的通货膨胀可以诱发投资的 增加。 提出私人投资极不稳定,不能把决定投资之 责任放到私人手中。
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 条件下,增加一笔投资可以 带来几倍于这笔投资的国 民收入。
1、乘数效应 4)、乘数原理的作用
凯恩斯用投资乘数原理来渲染有效需求的作用, 把经济衰退的原因归咎于有效需求的减少,把消 除经济衰退的有效手段委之于有效需求的增加。 从而为推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提供理论依 据。
2、工资与价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