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改革对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和分割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
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问题探析摘要: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加强劳动力流动对一个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及趋势的了解,分析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促进劳动力流动的积极作用。
一、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意义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环境等,但是深层决定因素是收入差距。
我国劳动力的流动也遵循这一规律,从低收入流向高收入。
我国自80年代以来的大规模农民工进城潮流首先是因为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和向城市倾斜的就业制度阻碍了城乡劳动力流动,一旦政策有所松动,近30年所积沉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便大规模转移出来,形成所谓的“民工潮”。
其次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改革,为农民工进城提供了机会。
第三是巨大的收入差距促使劳动力向收入水平高的地区和产业流动。
劳动力流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它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1. 劳动力流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
劳动力流动是一种使人力资本投资达到高效用的方式。
比如地区之间的流动使人们从劳动就业机会少、小的地区向劳动就业机会多、大的地区迁移,以寻得工资收入的增加、生活福利的提高等等。
通过流动,使得具有一定技能水平且在当地不能充分得到利用的人力资本进入到短缺的地区,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
2. 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增长。
第一,当劳动力从劳动力资源充裕的部门流向稀缺的部门时,就能取长补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二,部门之间通过劳动力的流动能达到生产的规模经济,提高生产效率。
这两方面均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3. 劳动力流动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劳动力流动使工作职业具有竞争性,这不仅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者的竞争压力,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与效率。
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研究
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种变化之下,中国的经济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中国劳动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指的是年龄在15-64岁之间的人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为9.98亿人,其中男性为5.1亿人,女性为4.88亿人。
然而,尽管劳动力人口数量庞大,但中国的劳动力人口结构却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1. 总量趋于下降自2011年起,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这也与国家的生育政策有一定关系。
2. 年龄结构发生变化与此同时,劳动力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数据显示,2019年末,中国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1.9%,比2010年末提高了3.4个百分点,而15-64岁人口占比则下降了3.4个百分点。
3. 受教育程度提高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下,与高等教育率不断提高,劳动力人口所受教育程度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2015年,中国的劳动力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在总劳动力人口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13.5%。
二、劳动力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变化不仅对个人和社会产生影响,也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影响盈利和创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缺口越来越大。
随着成本上涨,一些传统企业减缓甚至停止了创新、迎合市场需求并回报的步伐,而创新一直是快速贯穿传统企业效率转型落地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经济中增长贡献最大的主要来源。
2. 生产力下降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也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紧张和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组织生产成本的持续增加,凸显了生产效率的下降,弱化了中国经济竞争力。
3. 社会保障压力增大与之相应的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保障标准提高,社保缴费基数不断上升,这也给用人单位带来巨大的负担。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既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的变化1. 人口总量的增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总量一直以来都在稳步增长。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系列的人口政策调整,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导致劳动力市场的总量增长也相对减缓。
2.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
这主要是由于生育率下降、医疗卫生技术的提升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原因所致。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可能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3. 人口结构的城市化倾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城市化的倾向。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问题等。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1. 市场需求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供给相对减少,劳动力成本也相应上升。
这将对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盈利能力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人力密集型产业而言,可能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2. 向服务业转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业的需求逐渐增大。
人口老龄化加速了服务业的发展,因为老年人对医疗、养老等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
劳动力市场的人口结构变化也将引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经济更加向服务业倾斜。
3. 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劳动力市场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竞争的加剧。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
这将导致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的供求关系失衡,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同时,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也将推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能水平。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自1978年开始实施以来,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市场竞争不充分,国有企业垄断地位过大。
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引入市场机制,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外贸和外资的引入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和外商投资目的地之一。
政府逐步放宽了对外贸易限制,降低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通过开放港口和经济特区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国与外部经济体的经济合作,扩大了中国出口,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三、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革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
过去,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较低,但科技含量较低。
通过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等措施,中国得以吸引大量高科技产业和资本进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
四、就业和人口结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国内外企业的投资和劳动力资源。
这不仅减少了失业人数,也提高了就业人口的收入。
同时,改革开放政策也导致了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
五、国际地位提升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组织,主动扩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和地位提升,使其在全球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关键参与者和贡献者。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与调整
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与调整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时刻,它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调整与进步。
本文将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调整。
一、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加强对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企业面临更严峻的竞争,迫使它们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逐渐从传统的重工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改革开放还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引进,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市场经济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扩大,城市贫困人口增加。
一些行业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加强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法律法规,推动工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社会结构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中国社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
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城市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生活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推动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扶持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并鼓励农民通过创业和就业实现脱贫致富。
三、文化结构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文化结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去,因为长期封闭国门,中国文化相对封闭,欠缺对外交流和接触。
而改革开放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开放,不仅吸引了外国文化的引入,也促进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流动不仅速度在加快,而且其流向也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
大量的劳动力流动在各省区市之间、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农村之间、城乡与工矿区之间,劳动力的跨国流动也在逐步增加。
是什么原因引起劳动力的流动呢?本文从劳动力的流向、劳动力流动的群体性、劳动力流动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
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实证分析(一)关于劳动力的流向首先分析全国范围内省际之间劳动力的流动问题。
根据现有的资料,从迁移和暂时居住两个方面分析劳动力在省际之间流动.从劳动力迁移状况看,近年来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省际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大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负值;而东部地区多数省区市迁往省外的人数小于省外迁入的人数,省际之间净迁入人数为正值。
2000年,东部净迁入人数比西部和中部分别高倍和倍,东部地区除福建、山东、广西三省其余9省的净迁入人数全部为正值,西部地区除西藏、陕西、新疆外其余7省的净迁入人数都是负值,中部9省有7省的净迁入人数为负值。
从劳动力暂时居住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外出务工经商人口远大于省际迁移人口,而且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数要少得多。
2000年全国外出务工、经商、服务、当保姆的暂住人口为万人,其中%集中在东部地区,仅广东省就有万人,占暂时居住人口总数的%。
西部占%,中部占%。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劳动力及人口由西向东流动是我国现阶段劳动力及人口流动的一个基本特征。
劳动力及人口之所以出现向东部流动的倾向,最主要是国内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与此相适应,三大地带的劳动者的报酬出现了较大差距。
在计划经济时期,全国各省区市之间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差距不大,加上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劳动力的有计划配置,从而使劳动力的流动非常缓慢,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不明显,即便在某个特定阶段出现了劳动力流动的某种倾向性,譬如六十年代出现劳动力由沿海向内地流动,那也是政府行为的产物,而非劳动力流动自身表现出来的倾向性。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
2024年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流动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的生计与发展,也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背景、构成特点、就业领域、影响、问题与挑战以及政策建议与展望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现状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背景农村劳动力流动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此外,政策引导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原因,如户籍制度改革、农民工政策等,都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流动劳动力的构成特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构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年轻化,多数为青壮年劳动力;二是流动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能;三是流动劳动力的性别比例失衡,男性劳动力占比较大;四是流动劳动力的地域分布不均,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城市。
三、流动劳动力的就业领域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
建筑业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就业领域,因为建筑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技能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村劳动力的特点。
制造业也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就业领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玩具制造等。
此外,随着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进入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劳动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农村劳动力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中国劳动力流动情况
中国劳动力流动情况组数:五组指导教师:尚利花专业: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时间:2013年10月30日报告时间:2013年10月30报告地点:第二教学楼C303小组人员及任务安排负责整合资料并进行报告演讲田松(组长)负责查找资料李伟贺(组员)负责查找资料梁栋(组员)负责查找资料刘虹岑(组员)负责查找资料师晓锋(组员)负责查找资料郭海(组员)负责查找资料杨文君(组员)负责查找资料马朝格其拉(组员)负责查找资料刁巴雅苏乐(组员)一、中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分析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为防止城市人口的聚集问题,制定了严格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我国城市化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一种“井喷”式的发展局面。
改革初期,由于我国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批乡镇企业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实行就地转移。
据估计,这一时期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3亿左右,其中就地转移的占到了70%多。
从1989 年特别是1995 年以来, 我国劳动力的跨区流动和“民工潮”的势头日趋汹涌;直到从90 年代中后期, 随着城市“下岗”问题的日趋突出,城市经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致使大量劳动力闲置。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将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与农业生产相脱离。
同时,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大量人口正陆续进入劳动适龄期,农村中需要就业和转移的劳动人口将日益增大,而就地转移已很难解决如此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大规模的“候鸟式”劳动力流动将是我国一段时期内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一种特殊方式。
而在农村,全国4.8 亿农村劳动力中,有3.2 亿为农业劳动力,另外 1.6 亿在当地乡镇企业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
据专家测算,目前种植业实际仅需1.5 亿劳动力,加上2 000 万专门从事林牧渔业生产的劳动力,农业实际需要的劳动力约为 1.7 亿,占现有农业劳动力的53.1%,即我国目前还有约46.9%农业劳动力需要转移!而在某些省份这一比例更高,如江苏省1 100 多万农业劳动力中,有600 多万需要转移,约占54%;安徽省2 800 多万农村劳动力中,1 800 多万为农业劳动力,据估计,其中尚有 1 000多万需转移,约占农业劳动力的56%左右。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了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
首先,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今已有大量的农民工来到城市工作,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对于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和人口流动有了新的意义。
其次,就业领域逐渐拓宽。
不仅是在城市,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人可以在家里或其他地方工作,这也给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选择。
最后,增加了高技能人才。
中国大力提倡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吸引了很多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
二、对经济的影响这种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就业和收入增加。
劳动力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城市和乡村的劳动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这有助于提高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就业和增加收入。
其次,促进结构调整。
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也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更好地实现结构升级。
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人员配置更加合理,从而使得整个产业链更加协调和高效。
最后,提高经济竞争力。
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增加有助于提高中国技术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三、需要关注的问题虽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对经济是有益的,但也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首先,转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需要得到提高。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媒体和舆论关注的焦点。
这是一个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协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需要增加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虽然吸引了许多高知识人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技能人才的比例还是偏低的。
中国需要继续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作,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分割还是融合: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24年第2期 总第229期31分割还是融合: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李治国,孔维嘉,李兆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 266580)摘 要:中国经济步入新时代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
区别于以往在传统经济发展情境下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研究,本文将数字经济发展与中国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纳入同一研究框架,以探究数字经济冲击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
在理论上,构建数字经济冲击背景下城乡边际劳动生产力分割和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实证上,基于2013~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影响与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数字金融的效能。
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分割,这一结论在利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二,数字经济对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差异,所有制分割是数字经济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的重要条件;第三,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数字经济影响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的有效机制;第四,数字金融作为产业数字化融合的典范,显著抑制了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
此结论可为探讨数字经济为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带来何种改变,以及带来这种改变的机制为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城乡发展;劳动力就业市场分割;数字金融文章编号:2095-5960(2024)02-0031-10;中图分类号:F124.1;F49;F323.6;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与文献综述从1953年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到2020年中国实现了全面脱贫的伟大成就,在中国经济历经曲折探索、高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三个发展阶段中,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变的初心。
在“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的基本论断下,面对老龄化趋势和人口红利丧失的双重压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良性互动是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优化城乡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势在必行。
28. 经济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28. 经济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多大?28、经济改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多大?经济改革,这四个字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就像一场深刻的变革,触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首先,经济改革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过去,一些传统的经济模式可能存在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通过改革,打破了旧有的束缚和障碍,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
例如,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让更多的企业能够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从而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新企业的加入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升级和发展。
在产业结构方面,经济改革发挥了显著的优化作用。
过去,某些产业可能过度依赖资源消耗或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而经济改革促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
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减少对传统重工业和低附加值产业的依赖。
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增强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改革对于就业市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比如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带动了电商、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一系列相关岗位的需求。
同时,改革也促使劳动者提升自身素质和技能,以适应新的就业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在贸易领域,经济改革推动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这使得国内企业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
同时,进口的增加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市场供应,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经济改革还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过去,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可能较大,一些发达地区经济繁荣,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通过改革,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了更加均衡的发展格局。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延伸与验证——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
Human Resources| 人力资源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14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延伸与验证——基于文献综述的分析林君 曾诗蓉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衢州 324000一、引言劳动者作为劳动力的供给者,因其生理(年龄、性别)、能力(技能水平和专业领域)的差别、地理区隔,以及劳动者作为社会人本身内生的制度属性等原因,劳动要素并不能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可以进行替代,这也造就了劳动力市场特有的复杂性。
相较于产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许多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劳动力市场的解释存在质疑:该学说并不能解释劳动力市场中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各类歧视以及失业的存在。
在现实的工资决定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市场机制的效率也大打折扣。
这促使很多经济学家将劳动力市场研究的重心从市场机制竞争性因素向制度及社会等非竞争性因素转移,进而催生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主要学说20世纪60~70年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向新古典经济学发起了挑战,并在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争论中逐步发展和完善,其中职位竞争理论、激进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三大学说发展成为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典型代表。
(一)职位竞争理论Thurow(1972)提出了职位竞争理论,该理论基于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与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分歧在于工资收入决定和教育的作用路径。
该理论认为雇主在雇佣工人时无法准确判断其能力水平和预测其未来发展情况,劳动者在工作中实际有用的技能要在上岗之后通过“干中学”来获得。
工资决定方面,该理论认为雇员的工资收入取决于他所处的职位,职位可以按等级高低排序,其数量、种类和结构是由技术状况决定的。
各职位之间的工资不同,这是由技术水平、社会制度、培训费用等因素共同影响决定的。
受教育程度高的雇员,预期培训潜力大、成本低,可获得高阶职位,也意味着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雇员,只能获得低级的职位,处于劳动力阶梯的末端。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对策
4
中国劳动力市场现状、影响及对策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概述
所谓劳动力市场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来配置劳动力资源和调节劳动 力供求关系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主 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改革劳动制度,逐渐形成劳动力市场。”这是党中央以决定的形式,第一次提出 了中国搞市场经济要有劳动力市场,并且要求把培育劳动力市场作为培育市场体系 的重点之一。
四、完善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措施.............................................................................................8
(一)改善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状况...........................................................................................9 1. 降低劳动力参与率..................................................................................................................9 2. 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9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愈发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
比起以前,更多的人会选择离开自己的故土,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或国家来工作或学习。
这种劳动力流动除了对个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外,还能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以及相关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经济的积极影响1.促进劳动力优化配置随着人力资本的不断累积和发展,不同地区的人的素质、技能和经验水平的差异逐渐放大,出现了劳动力的短缺或过剩。
在这种情况下,流动劳动力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劳动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增强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得以快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农村的大量劳动力的流动,这些劳动力为工业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本。
2.刺激经济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就业和收入的增长。
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的劳动力流动已经刺激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些国家同样也是一些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国家。
例如,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大量的流动劳动力。
3.对技术进步产生有利影响劳动力的流动还能促进技术的进步,增加技术创新的机会。
当不同地区的人汇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知识交流的平台,劳动力的流动可以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技术和经验的交流,然后带来更大的技术进步。
例如,美国硅谷地区自 1950 年代以来已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地区之一。
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和其他创新人才从各个国家和地区聚集在这里,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二、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挑战与问题1.融入难题劳动力的流动方便了技术和经验的交流,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由于流动劳动力需要适应新的文化和环境,有时他们需要时间来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们不能很快地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可能会陷入一种孤独和疏离的状态。
2.贫富差距加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放大,导致流动劳动力的流动难以平衡。
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就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而这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体制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就业机会的增加到社会结构的变革,都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掌握着大部分经济资源的配置权,私人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使得市场经济在中国逐渐形成,并且给予了私营企业更多的发展自由。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业者,从而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了社会就业压力。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约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城市化程度迅速提高,农业人口逐渐减少。
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服务等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革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改善生活条件的可能性。
此外,经济体制改革还对社会公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贫富差距较大,社会分配不公平。
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加强了市场竞争,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个人努力的贡献得到了更为公正的回报。
同时,改革也提供了更多机会给那些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
这种改革带来的公平正义的理念不仅对社会经济秩序产生了正面的影响,也增强了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认可和信心。
然而,经济体制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尽管城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地区的发展仍然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农民工现象的出现,许多农村劳动力被迫到城市以低收入的方式谋求生存,造成家庭团聚和农村经济的压力。
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也带来了环境问题。
追求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严重。
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
教育与培训
促进劳动力流动
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 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在城市劳动 力市场的竞争力。
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劳动力在城乡 间的流动障碍,促进劳动力资源在城乡间 的自由流动。
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思考
趋势分析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未来劳动力市场将更加注重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城乡分 割现象有望逐步减弱。
应对策略
政府、企业和个人应共同应对劳动力市场变革。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企业需积极调整用人策略,个 人则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市场变革。
THANKS
感谢观看
农村职业分布
农村劳动力市场往往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手工艺等传统行业为主。
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
收入水平差异:通常情况下,城市劳 动力市场的收入水平高于农村,这是 由于城市经济活动和就业机会更加多 样化和高技能化。
影响因素:城乡收入差距受多种因素 影响,包括教育水平、职业技能、行 业分布、市场供需等因素。
创业扶持
加大对农村创业者的扶持力度,提供创业培训、贷款优惠等 支持,激发农村的创业活力,带动就业增长。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城乡劳动力市场风险
社保制度整合
整合城乡社保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权益平等,降低劳动力市场的风险。
扩大保障覆盖面
逐步扩大社保保障覆盖面,将更多农村劳动力纳入社保体系,提高他们的社会保障水平,稳定劳动力市场。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在 规模与结构、职业分布以及收入水平 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既 反映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 揭示了劳动力市场面临的诸多挑战和 不平等现象。在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 过程中,需要重视这些分割现象,并 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劳 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和公平化。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改革开放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论述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深远影响。
一、引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经历了几十年的封闭,经济发展一度缓慢。
然而,自改革开放开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本文将从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农业与农村经济、制造业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来探讨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二、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促进了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总额大幅增长。
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出口和进口大幅增加,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推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外国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或全资子公司,投资领域涵盖了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为中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改革改革开放为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等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农业生产逐渐现代化。
改革开放的政策促使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了城乡经济差距。
五、制造业发展的崛起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外资的引入以及中国企业的技术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中国制造业实现了飞速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逐渐由低端加工制造向中高端制造升级,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明显提升,助推了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
六、科技创新的助推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步伐。
通过开放合作,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技术,中国得以在许多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改革开放还为科研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
高中生历史教案:研究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变革
高中生历史教案:研究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变革研究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与变革导语:经济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变革之一,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本文将从经济改革的背景与起因、改革的内容与措施,以及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背景与起因经济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面临的问题愈加突出,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滞后、国家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于1978年全面启动改革开放进程。
二、改革的内容与措施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逐步放开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鼓励私营经济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中国开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可以经营自己的土地,并根据自己的劳动和生产水平进行分配。
这一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3.外贸开放与对外合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着力推进对外开放。
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经济特区,吸引了外资的投入,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4.国有企业改革与私营经济发展经济改革还包括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了就业机会的增加。
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逐步增加,较大程度地减轻了贫困问题。
2.社会结构与城市化进程调整经济改革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农村人口逐渐流入城市,城市化进程加快。
由于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农民工迁徙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
经济改革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改革对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改革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经济改革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
经济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通过改革措施的推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二、经济改革带来的市场开放经济改革往往伴随着市场的开放,这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
市场开放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得以加强,促进了产业间的资源配置和分工。
例如,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为中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三、经济改革引发的创新驱动经济改革鼓励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这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关重要。
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产业的培育,使得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的方向发展。
例如,新兴科技产业的崛起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将为原有的产业结构带来新的动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四、经济改革激发的企业竞争力提升经济改革激发了企业间的竞争,这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不得不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手段来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这种竞争力的提升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经济改革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经济改革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整也间接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市场开放的背景下,劳动力的流动性变得更加灵活,人才的流动和培养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例如,某些地区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引进外国人才等措施,加强了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六、结论经济改革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的影响。
市场开放、创新驱动、企业竞争力提升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改革都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发展总结
中国经济发展总结1. 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发展进行总结,并探讨其主要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2. 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十年中保持了持续稳定的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力吸引外资,并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
这些改革举措包括放宽市场准入、降低贸易壁垒、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出口贸易的增长,二是内需的扩大。
中国的制造业实力雄厚,具有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竞争力。
同时,中国国内市场庞大,居民消费不断增长,不断推动经济发展。
3. 产业结构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调整。
由于发达国家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力成本的要求日益提高,中国逐渐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升级。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农业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一直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
4. 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提高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增长。
然而,城市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城市人口大量涌入,给城市带来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住房短缺等问题。
因此,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可持续城市发展。
5. 收入分配不平衡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收入分配方面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仍然较大。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收入分配不平衡问题。
一方面,通过提高农民工工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等措施,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
另一方面,积极推进税收改革,推动富人的财富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改革对于中国劳动力流动和分割的影响作者:刘明来源:《经济师》2014年第11期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以非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着。
伴随着不断升级的经济结构,也基于中国在越来越多的方面实施开放政策,中国劳动力分配以及社会分工也在发生着改变。
文章着重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后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项重大改革包括:计划经济的放松,以及户口制度的放松。
文章分析了两项政策的放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学效果,以及地域性效果。
此外,文章对作为劳动力流动和经济改革的副作用——劳动力市场职业分割的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分割影响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1-018-04一、中国20世纪90年代户口制度实行的背景及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放松了户口制度之前,在长达40年间,中国严格的户口制度控制了人口的多种流动形式,包括城镇——乡村流动,城镇之间的流动,以及乡村之间的流动。
在此期间,居民若想要在非户口所在地长时间逗留,则需要通过复杂的申请,取得相关部门批准。
这样严格的户口制度的执行目的是为了防止低效率的、未经监管和批准的劳动力流动。
通常来说,居民会一直待在户口所在地,除非像工作调配(针对央企和国企的员工),去异地上大学等大事件发生。
此外,另一个使得居民在不同城镇或乡村之间流动变得非常困难的因素是:粮票以及一些其他生活必需品的票券的使用。
政府通过发行票券来监管并记录国家的粮食以及生活必须品的发行量,而这在某一程度上也阻止了劳动力的流动。
当时流通和使用较广泛的两种票券包括“地区票券”和“国家票券”。
地区生活品票券是由当地的政府发行,居民持特定的票券和人民币可以到指定的地点购买食物以及生活必需品。
地区类票券只能在特定地区的特定商店使用,发行渠道是与户口相关——每家每户都有粮本记载着每户每月应领取的各类票券的数量。
另一种“国家票券”是可以在全国任何地方使用的票券。
然而此类票券只能通过地方票券加上获得审批的申请才能换取。
因而,迁移的居民在没取得当地的户口并且能领取地区票券之前,只能够使用全国票券,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成本。
因此票券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居民们在城镇或者乡村之间流动。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济开放政策吸引了很多境外投资者来到中国沿海地区,例如上海、浙江、珠江三角区等。
伴随着中国政府对户口制度的放松,以及食物、生活必需品的票券制度的取消,市场经济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很多劳动密集型工厂在以上地区逐步建立了起来。
在很多城镇和乡村地区,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建立,以及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开放政策,促使中国政府放松了对于劳动力流动的监管,从而促使了90年代的劳动力流动大潮,并引导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重组。
根据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所发布的数据,1988年,中国流动劳动力总数达到了2500万。
到1994年的时候,这一数字达到了6400万,而到1995年的时候,数字更是增加到了8000万。
截止1995年,乡村流动劳动力占到了乡村全部劳动力总数的18%,并构成了城镇全部劳动力的34%。
尽管中国政府放松了一些控制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法规,但是针对劳动力流动还存在着很多限制。
自1984年以来,如果居民试图在非户口所在地逗留超过一个月的时间,则需要在抵达该城市的前3天内到公安局进行“暂住登记”成为暂住户。
在2000年之前,移居其他城市的居民需要拿到3份相关的证明以及IC卡才能够合法地居住在非户口登记所在地。
各种证明以及手续的办理一般需要260元人民币以及将近一年的时间(Zhao, 2000)。
尽管暂住证明曾经在2003年的时候短暂地退出舞台,但是在2005年之后又由于大城市犯罪率的提升而被恢复。
在1990年到2000年期间,针对企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机构、帮助流动劳动力应聘和租房的中介机构,以及房产中介机构的政策法规也非常繁琐且复杂。
这些机构需要定期向当地的公安局报告这些流动劳动力的情况,并在发生变动的时候及时更新报告。
这些繁琐的政策法规导致了当时一些情况包括:本地企业尽量避免招聘非本地人作为自己的员工;本地房东尽量避免将自己的房子租给非本地居民或者收取相较于本地居民更高额的房租。
因此,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使得流动劳动人口在生活和工作上被歧视。
概括来讲,这些针对流动劳动人口、流动劳动人口雇主和为流动劳动人口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劳动歧视现象的形成。
二、流动人口群体分析自1979年的经济改革以来,经济学者们能够接触到来自更多渠道的、更丰富的数据,包括劳动力普查、国家范围内的人口普查,以及更专门化的劳动力流动调查(Mallee, 1996;Chan, 1999)。
根据Chan, Liu & Yang在1999年的论文数据,我们能够对当时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流动人口)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他们的论文数据是从中国1990年普查中抽取的1%样本。
整个数据样本包括353517组个体样本,以及16个可控变量。
90年代户口迁移的途径一般是通过政府和其他官方渠道。
例如国企或者央企的职位调遣;指派员工到其他地区参与国家项目;被非户口所在地的大学录取等。
公安局会监管户口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迁移。
居民需要同时取得迁出地以及迁入地相关政府机构的批准。
如果申请迁户口的理由不够充分,或是由于迁入地名额的原因,申请很有可能被拒绝。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在某些程度上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两组数据都显示:占比重最大的流动劳动力年龄组都是20~29岁,均占到了50%左右。
在剩下的年龄组中,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之间的差别都很小,表明了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年龄结构很相似。
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之间的差别也同样明显。
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中,迁出劳动力50%左右是来自于乡村,50%来自于城或者镇,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中,则有75%左右是来自于乡村。
两组样本中,劳动力受到的教育程度也有所差别。
33.5%的户口迁移劳动力拥有大学学历,相比于1990年全国只有2%的6岁以上的人口拥有大学学历(Chan,Liu & Yang 1999)。
而在非户口迁移劳动力中,只有2.1%的人拥有大学学历,占到大多数的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力,占到了样本总数的90%。
而在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只占到总数的50%左右。
两组人群的差异还体现在迁移目的这一方面,对比非常强烈:只有1.8%的户口迁移的劳动力的迁移目的是去工厂做工或是从事个体经营,而在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中这一比重占到了50.3%。
政府批准的迁移,包括调职、任命、上大学、参加培训以及结婚占到了户口迁移的劳动力的65.4%,与此相对的是,只有21.4%的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的迁移目的是以上这些。
三、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在了解了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和背景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更深层次地分析推动劳动力流动大潮的因素有哪些。
距离、迁出地区农业所占比例、迁入地外国直接投资情况、土地—劳动力比率都是可能影响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流动情况的因素。
图2和图3显示了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流入和流出的情况差别。
从图3中我们能看到,对于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比较受欢迎的目的地是: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北京。
这一分布情况比较符合中国80年代初期经济改革时邓小平同志所鼓励的沿海地区经济开放从而吸引国外投资进入中国,特别是纺织、服装和玩具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在这些地区建厂的情况。
沿海地区逐步兴起的工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着农村劳动力从他们的家乡放弃农业相关的工作走出来,来到这些城市寻找工厂打工的机会。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的偏远地区,例如黑龙江和新疆同样也是热门的劳动力移民迁入地区。
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的造成是由于当时中国政府鼓励技术人员去支援祖国边疆的建设,而另一些人看到了这些边疆地区的商业发展的机会。
这一现象也符合中国经济改革之后市场对于劳动力流动的作用。
图2显示了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流动模式,热门的目的地包括与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相同的目的地: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
除此之外,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的热门目的地还包括:山东、四川。
通过图2和图3的对比,我们能够看到,对于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距离对于他们的阻碍似乎对不是明显,而对于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他们更喜欢迁移到距离比较近的临近省份而不会选择横跨一段很长距离。
一种解释是户口迁移意味着这些迁移的劳动力会有很大可能性在迁移目的地长期安定下来,所以往往会选择和自己原来居住的地方文化、气候和语言更相似的地方,以便于有他们能够更迅速地适应新环境(Ding,1994)。
而对于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大部分并不是整个家庭迁移,而是单人迁移而几年后再返回自己的家乡,所以迁移目的地的文化、气候和语言因素并不会影响他们试图在城市中找到更高工资的工作时目的地的选择。
根据Chan, Liu & Yang的数据所做出的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得出量化的结论。
在此之前,我们对一些变量进行定义:mij:总迁移率:在1985年-1990年期间流动劳动力中从i省份迁移到j省份的数量* 【以1985年人口为基数】Dij:距离:i省份省会到j省份省会的铁路距离;Pi和Pj:人口:在1985年i省份和j省份的人口数量;Ai:i省份农业产出比;Mj:j省份移民传统;FDIj:j省份外国直接投资;LLi:i省份土地—劳动力比率;LLj:j省份土地—劳动力比率;Xmi:社会经济影响因子:i省份的社会经济影响因子。
地区之间迁移的常用的双对数模型,再根据之前的分析可以变形为以下形式:ln mij=α+β1lnPi+β2lnAi+β3lnMj+β4lnFDIj+β5lnLLi+β6lnLLj+ΣγmlnXmi+ΣλnlnXnj+δlnDij+eij图4显示了以上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
首先,迁移距离对于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来说的确有很大的影响,而对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来将则没有显著影响。
迁出地人口总数也是影响户口迁移的劳动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似乎对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没有影响。
根据布朗新古典主义模型:迁出地人口密度应该是一个促使劳动力外流的因素;一个地区“土地—劳动力比率”越高,应该越能够吸引劳动力迁入,因为会更容易找到农业相关的工作。
但是数据测试的结果显示,尽管这个新古典主义模型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流动情况,但是与户口迁移的劳动力流动的情况完全相反,表明户口迁移的劳动力与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进入的劳动力市场并不相同。
迁出地农业所占比例似乎对户口迁移的劳动力和非户口迁移的劳动力都没有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