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定义与命题(2)

合集下载

7.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7.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

《7.2定义与命题》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证明,它为学生学习后面的各种几何证明奠定了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初中阶段必备的基础证明知识,锻炼他们的观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

2.教学目标:(1)了解公理,定理和证明的含义;理解并牢记8个公理,并能运用它们去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

(2)了解证明的表达格式,会按照规定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1、学情分析: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归纳能力已初步形成,希望老师创设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探究活动,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和交流等。

2、教法: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达到这一目标,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采用发现法,小组合作法,启发法,反馈练习等方法教学。

3、学法: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主动多感官参与,多智能投入,共同探索新知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1.预习展示设计意图:这一块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回顾上节课有关命题的重要知识点,可以更有效的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作用。

另一部分预习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2、合作探究,交流创新设计意图:通过设置三个探究题,学生可以互相探究,互相交流,展示自我等,既可以很好的完成学习目标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3、当堂训练设计意图:可以很好的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及时反馈。

老师在这一块要有所侧重有所针对的进行讲解。

4.自我小结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谈一谈自己收获了什么,还有哪些方面的疑问。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优秀教学案例
2.通过设置分层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3.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设计小组合作任务,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定义与命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小组评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节“定义与命题”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掌握命题的构成要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数学语言和基本概念的深入学习,是建立良好数学思维的基础。
在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概念和简单的逻辑推理,但对定义与命题的深层含义理解不足,容易混淆概念,对命题的真假判断缺乏准确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关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这些亮点体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与实践,注重启发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我也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2.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的求真精神。
3.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定义与命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7.2定义与命题(教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7.2定义与命题(教案)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本节课将紧扣新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命题的定义及其基本结构。核心内容是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以及如何从具体实例中抽象出命题。
-举例:从“如果一个数是偶数,那么它能被2整除”这个实例中,强调“如果一个数是偶数”是题设,“那么它能被2整除”是结论。
-掌握命题的分类,包括真命题、假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和对偶命题。
-举例:真命题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假命题如“所有奇数都是质数”;逆命题是将原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对调等。
-学会运用已知条件和基本事实进行命题证明。
-举例:使用欧几里得几何的基本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理解并掌握命题的否定方法。
7.2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选自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7章第2节“定义与命题”。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命题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命题,以及命题的基本结构,如题设和结论。
2.命题的分类:介绍真命题、假命题、逆命题、逆否命题、对偶命题等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命题的证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知条件和基本事实,通过推理得出命题的结论。
4.命题的否定:讲解如何对命题进行否定,以及否定的方法和规律。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命题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判断命题的真假,提高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假陈述,成功引起了他们对命题的兴趣。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7.2(2)定义与命题 徐利华

7.2(2)定义与命题   徐利华
…………………………… 师:其实,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 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00前后)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原本 》(Elements),为了说明每一结论的正确性,他在编写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造:挑选了一部分数学 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起始依据.其中的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 为公理(axiom)..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p roof).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theorem).而证明所需的定义、公理和其他定理都编写在要证 明的这个定理的前面.《原本》问世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本数学书籍像《原本》这样编排.因此,《 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生:老师,我知道了,除公理、定义外,其他的真命题必须通过证明才能证实. 师:对,我们这套教材有如下命题作为公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命题,那么什么叫命题呢? 生: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师: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呢? 生:举反例就可以. 师:好,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下列各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请说出你的理由.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师:大家思考后,来分组讨论.
师:很好,同学们不仅能辨别命题的正确与否,还能举例说明命题的错误.真棒!由大家刚才分析可以
知道:要说明一个命题是一个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
师: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主要的探究任务(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7.2定义与命题(2)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7.2定义与命题(2)教案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垂直.4.两条直线被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即: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另外一条根本领实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认识它.9.平行线截线段成比例.【设计:总结学生学过的根本领实,并以它们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初步构建几何证明的“公理化体系〞,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用数学的三种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示语言〕表达“九条根本领实〞,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思考四:代数知识中是否也有“公理〞呢?能举例说明吗?探究活动三:感受代数中的公理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都可以看作公理.在等式或不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例如:如果a=b,b=c,则a=c,这一性质也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称为“等量代换〞.如果a>b,b>c,那么a>c, 称为“不等式的传递性.〞【设计:用学生学过的具体实例,感受代数的公理化思想.】思考五: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根本领实〞或“公理〞的理解?〔1〕公理是通过长期实践反复验证过的,不需要再进行推理论证而都成认的真命题.〔2〕公理可以作为判定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设计:深刻理解公理的独立性、完备性、和谐性.】教学活动三: 典例分析例:如下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C与∠BOD是对顶角. 求证:∠AOC=∠BOD.证明:∵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B和∠COD都是平角〔平角的定义〕.∴∠AOC和∠BOD都是∠AOD的补角〔补角的定义〕.∴ ∠AOC=∠BOD〔同角的补角相等〕.定理:对顶角相等.【设计:严格证明几何定理“对顶角相等〞,初步感受证明的思路和书写过程.】随堂练习:证明定理: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边.:如图,△ABC.求证:AB+BC>AC,BC+CA>AB,CA+AB>BC.证明:∵AC是以点A、点C为端点的线段〔〕,∴AB+BC>A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AB是以点A、点B为端点的线段〔〕,∴ BC+CA>AB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C是以点B、点C为端点的线段〔〕,∴ CA+AB>B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设计:证明定理,感受证明的思路和书写过程.】教学活动四: 文化拓展数学文化阅读材料一:数学家欧几里得;数学文化阅读材料二:《几何原本》;数学文化阅读材料三:徐光启与《几何原本》.【设计:了解《几何原本》和数学家欧几里得、徐光启,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开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板书设计一.公理、证明和定理的含义二.数学的“九条根本领实〞三.代数中的公理作业设计定义与命题〔二〕作业单。

7.2_定义与命题(第二课时)PPT课件

7.2_定义与命题(第二课时)PPT课件


考 你!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语句是 ( B ) A、定理 B、公理 C、定义 D、只是命题
2、“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做平行线”这个语句是( C ) A、定理 B、公理 C、定义 D、只是命题
3、下列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 D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同角的余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 长度叫做这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
4、下列句子中,是定理的是( B ), 是公理的是(A C E ), 是定义的是( D )
A、若a=b,b=c,则a=c;
B、对顶角相等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D、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E、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 相等
小结
拓展
1、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是 真 1、猫有四只脚; 真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是 不是 3、画一条曲线; 假 4、四边形都是菱形; 是 不是 5、潮湿的空气; 是 假 6、对应角相等的四边形是相似四边形; 真 7、对顶角相等; 是 是 真 8、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 9、过点P做线段MN的垂线。 不是
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哦……那可 用我们以前学 过的观察,实 验,验证特例 等方法.
怎么办 这些方法 往往并不 可靠. 那已经知道的 真命题又是如 何证实的?.
能不能根据已 经知道的真命 题证实呢?
书上P168—170页,了解古希腊数学家欧 几里得(公元前300前后)和他的《原本》; 找出下列各个定义。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 的形式,并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7.2定义与命题(二)

7.2定义与命题(二)
一、命题的组成
条件:已知事项
结论: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一般地:命题常写成:
“如果……,那么……”
二、做一做
三、命题的真假
四、公理五、读一读
六、课时小结
七、课后作业
备课时间:年月日审查签字:年月日 Nhomakorabea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6)通过合作交流,初步体会公理化的思想方法,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教学难点
找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法




§6.2.2定义与命题
课题
定义与命题(二)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学生已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了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7.2数学定义与命题

7.2数学定义与命题

小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 么疑问?
课堂小结
• 1、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如果……那么……”
条件
举反例
结论
• 2、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 3、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
证明
证明的依据:公理(等式的性质) 定义、已证明的定理
+
有关概念、公理
条件1
定理1
有关概念、公理
定理2 定理3
……
……
条件2
《原本》问世之前,世界上还没有一 本数学书籍像《原本》这样编排,因 此《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著作。
本套教材共九条公理,我们已经学过八条: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
7.2 定义与命题
真正的含义
有一位田径教练向领导汇报训练成绩
小明的百米 成绩是9秒9. 继续努力, 争取达到10 秒.
相传,阎锡山在观看士兵篮球赛,双方争 抢非常激烈.于是命令: 发给每个人一
个球,不要再抢 啦.
可见交流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 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 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 . 例如: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定义;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 命题称为假命题
说明假命题的方法:
举反例
使之具有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
试用举反例的方法说明下列命题是假命题:
(1)如果a+b>0,那么ab>0.
(2)如果a是无理数,b是无理数,那么a+b是无理数.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七章7.2 定义与命题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七章7.2   定义与命题

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课时目标1.掌握定义、命题的含义,并感受其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理解命题的结构,会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其真假.3.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关注现实,培养学生进行思考的能力和质疑精神.学习重点掌握定义、命题的含义,并感受其在数学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难点理解命题的结构,会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其真假.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图片,创设小华和小刚对话的场景,让学生发现有关的数学问题.小华与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小华: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小刚:是的,现在的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小华:这个黑客是个小偷吧?小刚:可能是个喜欢穿黑衣服的贼.设计意图:创设这个情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交流,感受到为了进行有效交流必须引入定义和命题.用这种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感受定义的重要性.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下面问题.1.阅读下面的内容,并填一填.(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定义;(2)“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3)“无限不循环小数被称为无理数”是“无理数”的定义;(4)“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若干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是“多边形”的定义;(5)“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教师通过上述例子,引出定义的含义.证明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形成共同的认识.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2.从本册数学课本中找找有哪些定义?设计意图:这里的例子,既有几何概念方面的定义,也有代数方面的定义,还有生活中的定义,力图让学生认识到定义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达成定义的必要性以及科学性、准确性、简洁性、唯一性的共识;然后通过在教材上找定义,体验定义的无所不在,突显教材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并与小组的其他同学相互讨论,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新知下列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哪些没有?(1)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直角;(2)对顶角相等;(3)无论n为怎样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4)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5)你喜欢数学吗?(6)作线段AB=CD.学生组内合作,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引导,通过上述例子引出命题的概念.解:(1)(2)(3)(4)作出了判断,(5)(6)没有作出判断.教师总结: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命题是一个陈述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活动环节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道出对命题的认识和理解,表示判断的句子都是命题,而不管判断是否正确.不表示判断的句子就不是命题,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探究新知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1)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2)如果a=b,那么a2=b2;(3)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一个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组内合作,互相交流讨论.教师引导,总结交流结果.教师总结: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设计意图:这些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命题的含义,并概括出命题的结构特征:有“如果……那么……”的结构,进而明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命题及其结构.典例精讲例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其中哪些命题是错误的?你是如何判断的?(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2)如果a≠b,b≠c,那么a≠c;(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如果室外气温低于0℃,那么地面上的水一定会结冰.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展示答案.解:(1)条件:两个角相等;结论:它们是对顶角.例: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但它们不是对顶角,所以命题不正确.(2)条件:a≠b,b≠c;结论:a≠c.例:a=c=3,b=1,同样满足条件a≠b,b≠c.所以命题不正确.(3)条件:两个三角形全等;结论: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命题正确.(4)条件:室外气温低于0℃;结论:地面上的水一定会结冰.例:结冰需要一个过程,在室外温度低于0℃时才刚刚开始结冰.所以命题不正确.教师总结: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设计意图:明晰了命题的结构之后,自然应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这样的分析过程中,必然会思考这些命题的真假.巩固学生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通常举出一个反例就可以了.同时,与前面内容相呼应:要说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无论验证多少个特殊的例子,也无法保证命题的正确性.巩固训练1.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互为补角的两个角相等;(2)如果a=b,那么a+c=b+c;(3)如果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解:(1)条件:两个角互为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假命题.(2)条件:a=b;结论:a+c=b+c.真命题.(3)条件: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结论: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假命题.2.分别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内错角相等.解:(1)如果经过两点画直线,那么只能画出一条直线.(2)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3)如果两个角是内错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设计意图:旧知识和新知识的结合体,巩固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概念,学会用举反例来证明假命题,体会命题的完备性,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同时也加深对“如果……,那么……”形式的理解与掌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课堂小结1.定义和命题的概念.2.命题的条件和结论.3.判断真假命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习惯.课堂8分钟.1.教材第167页习题7.2第2,3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第2课时公理、定理和证明课时目标1.了解真命题的证明,通过实例感受证明的过程与格式.2.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并了解本套教科书所采用的基本事实.3.阅读有关《原本》和公理化的资料,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价值.学习重点了解公理、定理与证明的概念并了解本套教材所采用的基本事实.学习难点体会命题证明的必要性,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课时活动设计复习回顾1.回忆我们上次学习到了哪些知识?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2.举一个反例就可以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那么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回忆命题引出下面活动.情境引入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公元前300年前后)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原本》.为了说明每一结论的正确性,他在编写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造: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出发点和依据,其中的数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命题的真假都需要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判断.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每个定理都只能用公理、定义和已经证明为真的命题来证明.已学的八条基本事实有: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此外,数与式的运算律和运算法则、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反映大小关系的有关性质都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例如,如果a=b,b=c,那么a=c,这一性质也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称为“等量代换”.又如,如果a>b,b>c,那么a>c,这一性质同样可以作为证明的依据.设计意图: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基本事实,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究新知定理证明学生组内合作,互相交流完成下面问题,教师及时指导,规范学生证明过程的书写.1.定理:同角的补角相等.已知:℃B和℃C是℃A的补角,求证:℃B=℃C.证明:℃℃B和℃C是℃A的补角,℃℃B=180°-℃A,℃C=180°-℃A.℃℃B=℃C(等量代换).℃同角的补角相等.2.定理:同角的余角相等.已知:℃B和℃C是℃A的余角,求证:℃B=℃C.证明:℃℃B和℃C是℃A的余角,℃℃B=90°-℃A,℃C=90°-℃A.℃℃B=℃C(等量代换).℃同角的余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互助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证明推理的过程,体会证明的思路,体验书写的过程以及数学的严谨性.典例精讲例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证明:℃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B与℃COD都是平角(平角的定义).℃℃AOC=℃BOD都是℃AOD的补角(补角的定义).℃℃AOC=℃BOD(同角的补角相等).由例题得到定理: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的思路与书写的过程.巩固训练已知:如图,℃ABC.求证:AB+BC>AC,BC+CA>AB,CA+AB>BC.证明:℃AC是以点A,点C为端点的线段,℃AB+BC>A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同理BC+CA>AB,CA+AB>BC.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证明推理的过程,体会证明思路,体验书写的过程以及数学的严谨性.课堂小结1.公理:公认的真命题.2.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3.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证明推理的过程,体验数学的严谨性,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课堂8分钟.1.教材第171页习题7.3第3,4题.2.七彩作业.第2课时公理、定理和证明1.公理:公认的真命题.2.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3.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教学反思。

7.2_定义与命题(教案)

7.2_定义与命题(教案)
7.2_定义与命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7.2_定义与命题(教案):
1.教材章节:本节课内容对应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定义与命题。
2.教学内容:
(1)理解定义的概念,掌握命题的结构;
(2)学会判断命题的真假,理解真命题、假命题及公理的概念;
(3)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从定义出发,运用逻辑推理证明简单命题;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合作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不仅加深了对定义与命题的理解,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难点解析部分,我尝试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但我也发现,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这种方法可能仍然难以理解。因此,我计划在课后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掌握核心知识。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定义和公理出发,探索和发现新的数学结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定义的概念:定义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通过已知概念导出新概念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定义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定义与命题》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证明某个结论是否正确的情况?”(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定义与命题的奥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2定义与命题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2定义与命题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角的平分线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角的平分线性质的应用,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角的平分线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利用尺规作图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3.证明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角的平分线定义及基本图形性质进行简单命题的证明。
4.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情境,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运用角的平分线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理解与运用:通过学习角的平分线定义,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培养他们的几何直观和空间观念。
5.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几何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角的平分线的定义:重点讲解角的平分线的概念,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平分线的表示方法。
-举例:如讲解角的平分线时,可以通过具体图形说明什么是角的平分线,如何用符号表示等。
-角的平分线性质:强调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这一核心性质。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角的平分线的基本概念。角的平分线是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将这个角平分成两个相等角的射线。它是解决几何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角的关系。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找到等边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二课时)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7.2定义与命题(第二课时)说课稿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可能对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理解不深,导致混淆;
2.在小组合作中,可能出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情况;
3.课堂时间安排可能紧张,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应对策略如下:
1.通过丰富的实例和互动讨论,加深学生对命题真假关系的理解;
2.在小组活动中,明确每个成员的任务,确保全员参与;
4.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尝试写出各种命题,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发现四种命题之间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个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习题,巩固四种命题的写法和真假性质;
2.小组合作: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培养他们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的框架,确保教学内容条理清晰;
2.在课堂上适时更新板书内容,避免一次性书写过多信息;
3.使用箭头、框线等符号来表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层级结构和逻辑顺序,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命题的基本概念、四种命题的定义和真假关系、实例分析。板书风格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区分不同类型的内容,如概念、性质、例子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7.2.2定义与命题(2)

7.2.2定义与命题(2)

复习导入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 “如果„„那么„„”的形式: (1)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那么这个 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2)同角的余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余角,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3)直角都相等 如果几个角都是直角,那么它们都相等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定理,公理,及证明的学习, 理解定理与公理的区别。 2.在学习过程个,体会证明也作为公理
例1: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 交与点O,ㄥAOC与ㄥBOD是对顶角。
求证:ㄥAOC=ㄥBOD
训练反馈
4. 证明:同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 , 那么 . 即这个命题的条件是 结论是:
, 。
已知:ㄥ1+ㄥ2=180° ㄥ1+ㄥ3=180° 求证:ㄥ2=ㄥ3
7.2定义与命题(2)
八年级数学组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命题?
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2.命题的结构: 条件和结论两部分.
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事项推断出 的事项.
3、命题的特征:可以写成“如果……,那 么……”的形式, 结论 “如果”引出的部分是 条件 ,“那么”引出的部分是
.
举反例. 4.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我们可以利用
小结
公理、定理、定义和证明的关系
有关概念、公理
定理1
条件1
有关概念、公理
条件2
定理 2
……
定理3
……
拓展提高
A.B.C.D四人参加比赛,甲,乙,丙三位 评委预测,结果如下: 甲说:A第一,B第三 乙说:C第一,D第四 丙说:D第二,A第三 结果三人都只猜对了一半,问到底这四 人排名如何?

精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2 定义与命题 (2课时)PPT课件

精编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7.2 定义与命题 (2课时)PPT课件
1. 知道什么是公理,什么是定理,理解证明的概念.
探究新知
7.2 定义与命题/
知识点 1 公理、证明、定理的概念
了解《原本》与《几何原本》;了解古希腊数学家欧几 里得(Euclid,公元前300前后);找出下列各个定义并举例. 1.原名: 某些数学名词称为原名. 2.公理: 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 3.证明: 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需要通过
巩固练习
变式训练
下列句子哪些是命题?是命题的,指出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猪有四只脚;
是 真命题
(2)内错角相等; (3)画一条直线; (4)四边形是正方形; (5)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6)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是 假命题 否 是 假命题 否
是 真命题
(7)同角的补角相等; (8)同垂直于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9)过点P画线段MN的垂线; (10)x>2.

5. 温柔的李明明;

6. 玫瑰花是动物;

7. 若a2=4,求a的值;

8. 若a2=b2,则a=b.

探究新知
知识点 3 命题的构成
观察下列命题,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的结构特征: (1)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 的两个底角相等; (2)如果a=b,那么a2=b2; (3)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一个角分别相等,那 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说一说
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
你还学过哪些名词或术语的定义?
探究新知
知识点 2 命题的概念
下面的语句中,哪些语句对事情作出了判断,哪些 没有?与同伴进行交流.
√(1)任何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角是直角; √(2)对顶角相等;
√(3)无论n为怎样的自然数,式子 n2 n 11的值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 》精品课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7.2定义与命题 》精品课件
等式的有关性质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也作为公理
今天的收获
• 命题的条件与结论
命题的真假 欧几里得的《原本》 公理、定理、证明的相关含义 我们熟悉的公理以及等量代换
今天的作业
课本习题6.3 1、2 、3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
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命题,哪些不是正
确的命题。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假命题
如果a>b,b>c,那么a=c;
假命题
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 三角形全等;
真命题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真命题 真命题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不正确的命题 称为假命题。
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命题的结构特征:
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
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 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7/292021/7/292021/7/297/29/2021 9:52:16 AM
•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2021/7/292021/7/292021/7/29Jul-2129-Jul-21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7/292021/7/292021/7/29Thursday, July 29, 2021

读一读
在数学发展史上,数学家们也遇到过类 似的问题。公元前3世纪,人们已经积累了 大量知识,在此基础上,古希腊数学家 欧几里得(公元前300前后)编写了一本书, 书名叫《原本》,为了说明每一结论的正确性,他在 编写这本书时进行了大胆创新, 挑选了一部分数学名词和一部分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实其他命题的起始依据,其中的数 学名词称为原名,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除了公理外,其他真命题的正确性都通过推 理的方法证实,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而证明所需要的定 义、公理和其他定理都编写在要证明的这个定理的前面。《原本》问世之前,世界上还 没有一本数学书籍像《原本》这样编排,因此,《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那么……”
条件
结论
• 2、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举反例
• 3、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
证明
说明的依据:公理(等式的性质) 定义、已证明的定理
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条件: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 结论: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条件:两个角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锐角 结论:这两个角互余。
课堂小结
• 1.命题有真命题和假命题之分 • 2.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举反例 • 3.说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 证明 4.证明的依据: 基本事实(公理)、定义、 定理 、已被证明的真命题 5.证明的三步骤: 已知、求证、证明
试一试
1、下列的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 哪些是假命题?请说明理由:
上述命题中,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你的理由是什么?
思考下列命题的题设(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4)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顶角相等
(真命题)
C
2 3 1
A
已知:如图,直线AB和直线CD 相交于点O, 求证:∠1=∠2
D
O
B
证明∵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O, ∴∠1+∠3=180° ∠2+∠3=180° (平角的定义) ∴∠1= 180°—∠3; ∠2= 180°—∠3 (等式的性质) ∴∠1= ∠2 (等量代换)
公认的真命题(不需要证明的真 命题)叫公理
如何证实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呢
用我们以前 学过的观察, 实验,验证、 特例等方法.
你能归纳 证明真命 题的方法 吗
这些方法往 往并不可靠.
真命题常常通过 推理的方式即根 据已知事实来推 断未知事实
也有一些命题是 人们经过长期实 践后而公认为正 确的命题
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的方法:
(1)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后而公认为正确的.
2
(6) a
=a (a为实数)。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可以用反证法:举一个反
例,使之具有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
(6) a
2
=a (a为实数)。
是假命题。如:a=-3 时,左边 (3) 2 32 3 而右边=-3,左边≠右边,所以这个命题是假命题 (2)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是假命题,如一个锐角为30°,另一个锐角为 40°,则两角之和等于70°为锐角,所以这个 命题是假命题
3 =0的解,这个命 2、X=3是方程 XX2- 3 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说明理由。 真命题。理由如下:将X=3代入方程,方程的 左右两边相等。
3、若X是实数,则X2>0。这个命题是真命 题还是假命题?请说明理由.
假命题。因为若X=0,则X2 =0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谈谈你的收获? • 1、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
(D)任何一个角都比它的补角小
(1)三角形一条边的两个顶点 到这条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的 距离相等;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 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 a
2
=a (a为实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证实命题正确与否的推理过程叫证明 B.命题是判断个件事情正误的句子 C.公理的正确性必须用推理的方法来证实 D.要证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 例即可 E.所有定理都是命题,且都是真命题 F.所有命题都是定理.
下列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中是公理的是(

A.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D.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E.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F.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公理、定理、真命题、命题之间的关系: 公理(公认的基本事实,无需证明) 真命题 定理(需要推理证明) 命题
其它的真命题(需要推理证明)
假命题
公理、定理、概念和证明的关系
有关概念、公理 定理1 条件1 有关概念、公理 定理2
条件2
……
定理3
……
选一选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语句是( B A、定理 B、公理 C、定义 D、只是命题 2.“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这个语句是( C ) A、定理 B、公理 C、定义 D、只是命题
定理(举例):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为正确的命题 叫做定理。 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 相等.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的,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那些 用黑体字表述的图形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定理.
要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常常通过推 理的方式.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
通过举反例可以知道
辨一辨
2、这几个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 (1)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假命题 (2)如果a>b,b>c,那么a=c; (3)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 个三角形全等; (4)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假命题
真命题
真命题
(5)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真命题
思考下列命题的题设(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4、如图,若∠1=∠2,则∠3=∠4 ,请用推理的
方法说明它是真命题。
解:∵∠1=∠2 (已知)
1 2 4
3
a b
∴a∥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4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5、如图:已知AB⊥BD于点D,ED⊥BD 于点D,且AB=CD,BC=DE,那么 AC与CE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
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第二节 定义与命题 (第2课时)
(1)什么是定义?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 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2)什么是命题? 命题由哪两部分组成? 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 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 命题由可看做由题设(或条件)和结论两 部分组成.
一个命题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之分.
(1)三角形的任何一个外角大于和它不相邻的一 个内角。 (真命题) 由“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 内角的和“得到 ( 2 )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到的同位 角相等。 (假命题) 因为两条直线是平行线时同位角才相等。
(3)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变换,图像和原图形全等。 ( 真命题 ) 因为旋转变换不改变图象的形状和大小。
课内练习:
1、请举两个命题,要求其中一个是真命题, 另一个是假命题.并说明你是用什么方法来 判别它们的真假的. 2、如图,若∠1+∠2=1800,则a∥b.用推理的方
法说明它是一个真命题.
1 2 a
b
例1、试证明以下定理:
定理: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定理: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定理:对顶角相等. 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度

3、下列命题中,属于定义的是( D ) 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B、同角的余角相等; 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D、点 到直线的距离是该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4、下列句子中,是定理的是( B ),是公理 的是( E,C ),是定义的是( D ), A、若a=b,b=c,则a=c; B、对顶角相等 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D、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E、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 相等
数学中通常挑选一部分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 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
(2)通过推理的方式,即根据已知的事实来推 断未知事实; 用推理的方法证明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
定理和公理都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
公理: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的真命题 (无 需证明的真命题),可以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 据。这些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 已知直线平行。 4.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 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6.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 ASA SSS.
E A
B
C
D
A、B、C、D、E五名同学猜测自己进入学校 围棋大赛前三强: A说:如果我进入,那么B也进入 B说:如果我进入,那么C也进入 C说:如果我进入,那么D也进入 D说:如果我进入,那么E也进入 大家都没有说错,用围棋大赛前三强都在五 人之中,请问进入前三强的是哪三个人?
甲、乙、丙、丁四个小朋友在院里玩球,忽 听“砰”的一声,球击中一李大爷家的窗 户,李大爷跑出来查看,发现一块窗户玻 璃被打裂了,李大爷问“是谁闯的祸?” 甲说:“是乙不小心闯的祸.”乙说:“是丙 闯的祸.”丙说:“乙说的不是实话.”丁说: “反正不是我闯的祸.”如果这四个小朋友中 只有一个人说了实话,请你帮李大爷判断 一下,闯祸的是( )
1 2
(2)三角形Leabharlann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A(真命题) (真命题)
C
(3)如图,若∠B=∠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
(4)会飞的动物是鸟. (假命题)
B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的是(
B
)
(A)一条直线截另外两条直线所得的同位角相 等。 (B)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 (C)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是正数
等式的有关性质,以及不等式的有关性质等 都可以看作公理 在等式中,一个量可以用它的等量来代替. 例如,如果a=b,b=c,那么a=c,这一性质也看 作公理,称为“等量代换”.
辨一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