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合集下载

我国土地法体系问题探讨

我国土地法体系问题探讨

我国土地法体系问题探讨[内容摘要] 本文在分析土地法体系基本理论和我国现行土地法规体系的基础上,归纳了规划、设计我国土地法体系的指导思想,并对完善我国土地法体系提出了具体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 土地法体系指导思想建议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首要资源,是一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的载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和措施在实践中得以建立和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土地法制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前,有必要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土地法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评估和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土地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土地法体系的概念土地法体系是指由相互、相互补充、相互制约,旨在调整因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土地和土地市场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渊源所组成的系统。

土地法体系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土地法律、法规或法律规范,而是指所有土地法律规范,土地法律、法规和其他土地法律表现形式,其他土地法律渊源的总和。

广义的土地法体系包括土地权属,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保护、治理、管理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涉及民法、经济法、环境法和资源法。

狭义的土地法仅指综合性的《土地法》,如前苏联、朝鲜和罗马尼亚等国的《土地法》。

关于土地法的具体内容,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英美法系国家主要的土地法律制度包括彼此并不紧密的三项制度:地产制度、信托制度和特殊土地财产权制度。

大陆法系各国土地法律规范中核心内容都是直接渊于罗马法中的土地物权,其内容包括土地所有权、役权、永佃权、地上权、质权和抵押权。

从研究角度的不同,可以将土地法体系分为法律规范体系、法规体系、现行体系、目标体系和学术体系等类型。

土地法律规范体系,是从法律规范角度对土地法体系的定义。

根据法律规范由条件、处理和后果三要素组成的观点,土地法律规范体系包括制裁性法律规范、奖励性法律规范和其他法律规范。

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介绍

我国的土地法律制度介绍
以《宪法》、 《民法通则》 、《物权 法》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城市 房地产管理法》等单项法律为核心,以大 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规章为补充的,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 理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我国有关土地的立法情况
重要文件
199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 知》(中共中央、国务院97年11号文件)
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亮点二:增加社会保障补偿内容 草案在现行47条规定的土地补偿、安臵补助、青苗 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三项补偿的基础上,把住宅从地上附着
物中单独列出,并增加了社会保障补偿。


宋大涵介绍,初步考虑在住房保障方面,对城市规 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提供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并发给房屋所 有权证书,无法提供国有土地上房屋的按照市场价给予货 币补偿;城市规划区外安排宅基地重建住房并按照新建房 屋成本给予补偿。 在社会保障方面,给就业困难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就业 困难人员在就业指导、技能培训和就业介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在补偿资金中增加社保补贴资金,记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 险个人账户,使他们享受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
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征收补偿标准至少提10倍? 在昨天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 法修正案(草案)》,对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作了修改。会议决 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虽然目前具体修改条款还未可知,但有




业内专家推测,此次修改,主要内容是提高征地补偿数额,提高额度可能 至少为现行标准的10倍。 如果对土地管理法中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作了修改,具体会提高多少征收 补偿?对此,姜明安教授表示,目前还不知道修改细节,但征收补偿应该会 提高到现在补偿值的至少10倍。 姜明安称,农村集体土地或集体土地上房屋的征收,比国有土地上房屋 征收复杂很多,包括城乡接合部、乡镇、新城等大量的土地都是集体土地。 按照目前的土地管理法,土地补偿费和安臵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 收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也就是说,一亩地一般征收补偿不超过6万元, 折合到每平方米补偿不足100块钱,所以老百姓肯定有意见。 姜明安举例说,政府以一亩地6万元的价格征收后,转手就可以通过招拍 挂卖给开发商,价值600万元,巨大的价差导致了矛盾频发。而在土地管理法

中国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与政策

中国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与政策

中国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与政策1998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在诸多方面开创了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先河,成为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的典范。

它是第一部除基本法律外提交全民讨论的法律,是第一部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通过的法律,是第一部从法律上确立土地基本国策的法律,是第一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在立法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等方面,对原法进行全面修订的法律,是第一部将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结合、用立法推动改革的法律,是第一部法与实施条例同步实施的法律。

《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配套法规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在修订《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后,国土资源部制定了20余部土地管理方面的部门规章,各省(区、市)先后制定了《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和土地登记、土地规划、土地市场建设、土地执法监察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近150部。

28号文件和31号文件对《土地管理法》作出了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2007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物权法》,全面肯定了土地管理法,将《土地管理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下来。

目前,以《宪法》、《物权法》、《民法通则》为基础,以《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单项法律为核心,以大量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为补充的,适应经济社会科学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

一、土地公有制我国《宪法》第十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地利用土地。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权利。

论土地法律制度体系土

论土地法律制度体系土

论土地法律制度体系「内容提要」土地关系具有复杂性.重要性、多样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土地关系法律调整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土地法律制度的体系化。

我国土地制度的体系构成包括宪法、土地民事法律制度、土地经济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制定土地规划法.修订《土地管理法》、建立和完善土地物权民事法。

「关键词」土地关系,土地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正文」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以土地为客体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也极具重要性和复杂性。

调整土地关系的土地法律制度不可能是某一项具体法律制度,而应是由各个法律部门的有关土地法律规范有机构成的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完善土地法律制度,就应研究土地法律制度体系的构成与协调。

一、土地关系与土地法律制度的体系化土地关系是指以土地为客体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即人们因对土地的占有、利用.保护、管理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土地关系的复杂性、重要性、多样性决定了对土地关系法律调整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决定了土地法律制度的体系化。

(-)土地关系的特点1•土地关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土地本身是一种自然资源,是自然本身的产物,而不是劳动的创造物,人们只能利用和改良土地而不能创造土地。

土地的有限性、永久性、位置的固定性以及土地的空间特性.土壤特性.自然植被及水文特征等都决定了人们利用土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土地利用的立体化。

土地的有限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由平面的地表利用向立体的空间利用发展,从而使土地利用关系错综复杂。

3•土地关系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相互交织。

土地关系不仅是当事人私人之间的事情,而且关乎社会公共利益。

(二)土地关系的重要性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实现一切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花(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岀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土地法学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法学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法学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土地是一国的重要资源,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为此,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土地法律制度,旨在保护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并加强土地管理。

本文将探讨土地法学中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并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一、土地利用的法律制度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不同的方式和目的利用土地的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建设、生态等多个方面。

为了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各国均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

首先,各国制定了土地规划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规划是指按照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分区、定位和利用的活动。

土地规划管理法律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各国也制定了土地使用权的法律制度。

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的所有权人依法拥有对土地使用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法律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土地使用者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再次,各国还建立了土地保护的法律制度。

土地保护是指保护土地资源的完整性、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的活动。

土地保护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土地资源,预防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土地资源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管理和综合利用的活动。

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各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

首先,各国制定了土地管理的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行政管理活动,包括土地登记、评估、出让、征收等。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各国建立了土地执法的法律制度。

土地执法是指对土地资源利用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活动,包括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惩治。

土地执法法律制度的目的是维护土地资源的合法权益,保障土地利用的公平和秩序。

再次,各国还制定了土地补偿与征收的法律制度。

土地补偿与征收是指对土地使用权人因为国家利益需要而进行的补偿和征收的活动。

土地补偿与征收法律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护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土地法学知识点

土地法学知识点

土地法学知识点土地法学是一门研究土地法律制度和法律关系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对于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土地法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土地法律体系我国的土地法律体系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等构成。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中对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制度做出了原则性规定。

例如,我国宪法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土地管理法是土地领域的基本法律,对土地的规划、利用、保护、征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范。

此外,还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城乡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等,共同构成了土地法律体系,为土地管理和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土地所有权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国家所有的土地包括城市市区的土地,以及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

国家对国有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以及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

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等代表行使。

三、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依法或依约定,对国有土地或集体土地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限处分的权利。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包括出让、划拨等。

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

划拨则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相对较为复杂,包括承包经营、宅基地分配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依法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的承包经营的权利。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管理的规范化必要制度,是保障国家土地资源安全、推进农业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围绕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相关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土地管理法律体系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律体系是由宪法、土地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构成。

其中,宪法是最高法律文书,规定了土地属于国家、集体和农民的祖产,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以及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占用土地进行补偿的规定。

土地法明确了土地使用权的性质、取得方式和范围、使用期限、转让制度等基本制度。

针对城市房地产管理,通过城市房地产开发、出租、销售、交易等环节的规范,对城市房地产市场实行严格的监管。

农村土地承包法则对农村土地的流转、经营权的转让和退出、农村集体土地分配等进行了规范。

二、土地管理法律实践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律实践主要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土地征收和补偿、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土地管理法律实践也面临了新的情况。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是我国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竞拍、挂牌等方式,将集体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出让给开发商。

此外,在土地征收和补偿过程中,国家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管,确保土地被公平补偿和合理利用。

土地承包经营方面,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让和流转占据了重要地位。

其中,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即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和流转权分离,成为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

在实践中,改革土地承包制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土地管理法律现状当前我国土地管理法律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土地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法律执行力量不足、缺乏科学的土地管理规划等。

此外,城市化进程增加了土地资源过度流转的压力,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在实践中也遇到了困难。

关于国家土地的规章制度

关于国家土地的规章制度

关于国家土地的规章制度土地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其规范管理和利用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各国都建立了相应的土地规章制度,以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本文将以中国土地规章制度为例,深入探讨国家土地的规章制度。

一、总体规划国家土地规章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用途分区、利用方式等内容。

总体规划的制定是国家土地制度的基础,其目的是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国土空间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两个层面。

国土空间规划是指对国土空间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等内容。

城乡总体规划则是对城市和农村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包括土地用途分区、用地控制、建设规划等内容。

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进行土地资源调查和评估,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科学确定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任务。

总体规划的实施需要统一领导、科学决策,确保各项规划落实到位,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二、土地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土地规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管理制度包括土地征收、土地划拨、土地登记等制度,是保障土地权益、规范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

土地征收制度是指国家依法对土地征收的程序和条件进行规定,保障土地征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土地划拨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进行划拨和管理的规定,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土地登记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权属和权利进行登记管理,保障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健全的法律体系和管理机制,确保土地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中国的土地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设立了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机构,实行了土地登记和监督制度,保障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

三、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土地规章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总体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制定的细化规划,包括城市用地规划、农村用地规划、生态用地规划等内容,是土地利用的具体指导和控制。

浅谈中国历代土地的法律制度

浅谈中国历代土地的法律制度

浅谈中国历代土地的法律制度中国一直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国。

直至现今,农民阶层依然在我国占有很大的比重,仍然是我国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因而说我们的祖上基本上都是从农民做起的。

我想通过纵观历代的土地法律制度,来更好地了解历朝历代对于农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即土地的一系列政策及法律规范,并对其发展的规律做出一定的总结。

根据一些儒家经典和史书的记载,西周以及以前的夏、商都实行“井田制”。

每一里见方的耕地都被分隔成一个个“井”字形的九块地块,中央一块为“公田”,由八户人家轮流耕种,收成归领主所有;周围的其余八块由每户人家各自耕种,收成归自己所有。

尽管听上去是比较合理的,每户农家也可以拥有100亩土地用以耕种和收获,但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工具较为落后,生产耕作的方式也是以人力的“刀耕火种”的方式,因而每年的收成是很可观的,也许这100亩的田地也仅够维持一家人的口粮。

而且,这些农民仅仅是耕地的使用者而非所有者,在理论上所有的耕地都是归国王所有的,就如《诗经。

小雅。

北上》中所记载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在实际层面,我认为耕地是在领主的掌控中的,领主对于其领地内的耕地有着实际意义上的所有权。

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土地私有制度开始萌芽。

当时由于铁器作为生产工具的出现以及牛耕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成为了可能。

许多原本无力去开垦的荒地也逐渐被开垦和利用了起来,私有土地的数量不断增加。

各诸侯国作为自己领域内最大的领主,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逐渐以服兵役、征收兵赋或是收税的形式取代原先的收取“公田”收成的方式,并给予其国人占有土地以合法地位。

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进一步得到了法律的承认。

诸侯国还将土地赏赐给有功之臣。

秦国商鞅变法后,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了民间私人买卖土地。

秦统一六国以后,又规定了根据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量来作为政府征税的依据,还制定了《为田律》,对于私人土地的地界以及地主所应尽的义务,如每年八月要修整田界、除去道上的杂草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是指针对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土地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栖息地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对于保护土地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法律法规是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基础。

在我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主要由宪法、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组成。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承包制度等核心问题,明确了土地资源的管理、使用和保护的原则和规定。

其次,执法机关是实施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具体主体。

在我国,土地管理的执法机关主要有国土资源部、农业农村部等中央部门,以及地方各级政府和派出机构。

这些执法机关负责监督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查处违法行为,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最后,执法程序是土地管理法律制度的操作规范。

土地管理执法程序主要包括案件受理、调查取证、听证会等环节。

执法程序的规范化和合理化,不仅保障了执法工作的公正和效率,也为涉土地纠纷的当事人提供了合法合理的维权渠道。

土地管理法律制度在我国的实施中,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管理法规的制定和修订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土地管理法律法规需要及时跟进,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需求。

其次,执法机关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土地管理执法是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的综合性执法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同时,执法机关还需要具备专业化的执法人员和先进的执法技术手段。

最后,执法程序的公正和透明需要得到加强。

土地管理涉及到大量的政府行政权力和经济利益,容易引发腐败和不公平问题。

因此,要加强对执法程序的监督和评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综上所述,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是维护国家土地资源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

在今后的实践中,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土地管理法律体系,推动土地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和规范。

土地法维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法律制度

土地法维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法律制度

土地法维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法律制度一、引言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其合理利用与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土地资源的大国,为了维护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况,制定了一系列土地法律法规,并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制度。

本文将从土地法维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角度进行探讨。

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制度保障2.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度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需求,各级政府会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

通过科学规划和综合考虑,推动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避免盲目扩张和滥用土地资源。

2.2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我国实行土地使用权制度,将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用途,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等。

各类土地用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规划使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2.3 宅基地制度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居住和生活需求,我国实行了宅基地制度。

宅基地作为农民的集体所有权,确保农民有固定居所,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4 建设项目土地预审制度为了防止滥用土地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我国实行了建设项目土地预审制度。

建设单位在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前,需要提前送审,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和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三、土地资源保护的制度保障3.1 土地综合整治制度土地综合整治是指对土地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保护的过程,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我国建立了土地综合整治制度,通过综合治理、节约用地、防止土地退化等手段,保护和恢复土地生态环境。

3.2 耕地保护制度耕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对耕地的严格保护和管理要求。

建立了耕地占补平衡、耕地质量保护和耕地增减挂钩机制,确保耕地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3 自然保护区制度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特定区域。

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制度,对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稀有濒危物种进行保护。

土地管理法律规定的(3篇)

土地管理法律规定的(3篇)

第1篇一、引言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且分布不均。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我国土地管理法律规定进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我国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层次:1.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 土地管理法律土地管理法律是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

3. 土地管理行政法规土地管理行政法规是根据土地管理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实施条例》等。

4. 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土地管理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土地管理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具有地方性、特定性的规范性文件。

5. 土地管理规章土地管理规章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土地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的具有具体操作性的规范性文件。

6. 土地管理规范性文件土地管理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发布的有关土地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如通知、意见、规定等。

三、土地管理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人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土地所有权不得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

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合法流转。

2. 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规划是指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安排和配置。

我国实行城乡规划制度,对城市、乡村和各类建设用地进行规划。

土地政策法规:国内外土地法律体系解读

土地政策法规:国内外土地法律体系解读

06 土地规划与利用政策法规
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与作用
土地规划的法律地位
• 土地规划是国家对土地资源进行宏观调 控的重要手段 • 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活动的基本依据 • 土地规划是保障土地权益、实现土地可 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土地规划的作用
•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 保障土地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与经济发 展
土地使用权出让与转让中的税费问题
土地使用权出让中的税费
• 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权出让时,土 地使用权申请人向政府部门支付的土地 出让金 • 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权出让过程中, 土地权利人需要缴纳的税费 • 其他税费:如土地契税、土地营业税 等
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的税费
• 土地转让税: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 土地使用权转让人需要缴纳的税费 • 土地增值税:土地使用权转让过程中, 土地受让人需要缴纳的税费 • 其他税费:如土地契税、土地营业税 等
土地征收的法律依据
• 国家法律对土地征收的规定:如《土地管理法》、《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条例》等 • 地方政府对土地征收的规定:如各地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办法等
土地征收的程序
• 土地征收的申请与审批:土地征收单位向政府部门提交土地征收申请,政府部门审批土地 征收申请 • 土地征收的公告与登记:政府部门发布土地征收公告,土地权利人进行土地登记 • 土地征收的补偿与安置:土地征收单位与被征收人协商补偿与安置事宜,签订土地征收补 偿安置协议
土地政策法规:国内外土地法律体系 解读
01 国内外土地法律体系概述
国际土地法律体系的发展历程
早期土地法律体系的形成
国际土地法律体系的演 变
国际土地法律体系的发 展趋势

土地_法律规定(3篇)

土地_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土地法律制度的概念土地法律制度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土地关系、保障土地权益、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土地法律制度包括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经营权、地役权等法律关系,以及土地调查、登记、评估、征收、补偿、安置、流转、开发、保护、治理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二、土地法律制度的特点1. 综合性:土地法律制度涉及土地资源、土地权益、土地管理等多个方面,具有综合性。

2. 地域性: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土地法律制度上存在差异,具有地域性。

3. 动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土地管理实践的不断深入,土地法律制度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具有动态性。

4. 严格性:土地法律制度对土地权益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严格性。

三、土地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1. 土地所有权制度:规定土地所有权的归属、取得、变更、消灭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2. 土地使用权制度:规定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变更、消灭、流转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3. 土地承包权制度:规定土地承包权的取得、变更、消灭、流转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4. 土地经营权制度:规定土地经营权的取得、变更、消灭、流转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5. 土地地役权制度:规定土地地役权的设立、变更、消灭、流转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6. 土地调查、登记、评估制度:规定土地调查、登记、评估的组织、程序、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7. 土地征收、补偿、安置制度:规定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的范围、标准、程序、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8. 土地流转制度:规定土地流转的方式、程序、条件、期限、费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9. 土地开发、保护、治理制度:规定土地开发、保护、治理的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四、土地法律制度的实施与完善1. 加强土地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土地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

2. 完善土地法律制度: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管理实践的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土地法律法规。

探讨土地法律制度与土地权益保护

探讨土地法律制度与土地权益保护

探讨土地法律制度与土地权益保护土地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土地法律制度是保护土地权益的法律框架和规范。

本文将探讨土地法律制度与土地权益保护的关系,以期提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法律制度的概述土地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现实和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关于土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其目的是保护土地资源,调整土地利用关系,维护土地权益,并推动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 土地法律制度的功能土地法律制度起到明确土地权益、保护土地权益、调整土地利用、促进土地开发利用和维护社会稳定等多种功能。

例如,土地法律制度确立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界定,使土地权益能够得到明确和保护;通过土地法律制度的调整,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城乡土地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社会公平正义。

2. 土地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法律制度包括土地法律法规、土地政策、土地管理制度等内容。

其中,土地法律法规是国家对土地权益和利用进行有关规定的法律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办法》等;土地政策则是国家对土地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如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政策;土地管理制度是国家对土地使用、划拨、登记、监管等管理活动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章,如土地供应管理制度、土地登记制度等。

二、土地法律制度与土地权益保护的关系土地法律制度是保护土地权益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明确土地权益的界定、建立土地登记制度、规范土地流转等方式,为土地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法律框架和有效手段。

1. 明确土地权益的界定土地法律制度明确了土地权益的界定和归属,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

例如,土地法律制度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的界定,保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的获得感。

2. 建立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法律制度建立了土地登记制度,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登记和确权,为土地权益的保护提供了基础和依据。

我国现行的 土地行政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 土地行政法律体系


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律体系

(五)有关土地市场的法律规范 主要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位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投 资开发经营成片土地暂行管理办法》等。
(六)有关土地监察和土地违法行为处理的法律规范 主要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土地违法案件 处理暂行办法》、《土地管理信访暂行办法》等。

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律体系

(七)有关土地税务的法律规范 主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 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 增值税暂行条例》等。

(八)有关土地法律责任的法律规范 1997年3月14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对扰乱土地 市场秩序、破坏土地资源和土地行政管理工作者的滥用职权等违 法行为分别规定了扰乱市场秩序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渎职 罪,这使得土地法律责任中的刑事责任更加明确、具体和严格。

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律体系


(二)有关土地权属的法律规范 土地权属是土地行政的核心,因此有关土地方面的重大法规都会 首先对有关土地权属进行规定,如我国的《宪法》、《土地管理 法》都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除此 之外有关法规还对土地权属的确认和变更审批过程进行规定,如 现行的《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出让国有土 地使用权审批管理暂行规定》、《划拨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办 法》、《股份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等。
我国现行的土地行政法律体系


(三)有关地籍行政的法律规范 大多数是对工作程序、技术标准和方法等方面的要求,如《土地登记 规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规程》、《城镇土地定级规程》、《省 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变 更土地登记的若干规定》、《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等。 (四)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规范 主要是用于规范土地利用行为、引导土地利用过程、调整土地利用收 益分配等,最终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如《土地复垦规定》、《城市 规划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暂行办法》、《建设用地计 划管理暂行办法》等。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土地管理制度体系是指一系列与土地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用于规范和指导土地利用、保护和管理。

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土地权属制度:明确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承包经营权等权利的归属,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是其他各项制度的基础。

土地规划制度:制定土地利用的长期和短期规划,明确各类用地的规模和布局,控制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和强度。

土地使用制度:规定土地使用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土地征收、土地出让、土地租赁、土地转让等方面。

土地保护制度:通过制定各种保护措施,保护土地资源不受破坏,维护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监察制度:通过建立土地监察机构,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防止违法用地的行为。

土地整理制度: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土地税收制度:通过征收土地税和其他相关税费,调节土地利用行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这些制度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完整的土地管理制度体
系。

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土地利用行为,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内容提要」土地关系具有复杂性、重要性、多样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土地关系法律调整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土地法律制度的体系化。

我国土地制度的体系构成包括宪法、土地民事法律制度、土地经济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土地法律制度的完善,包括制定土地规划法、修订《土地管理法》、建立和完善土地物权民事法。

「关键词」土地关系,土地法律制度,土地管理 「正文」 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以土地为客体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也极具重要性和复杂性。

调整土地关系的土地法律制度不可能是某一项具体法律制度,而应是由各个法律部门的有关土地法律规范有机构成的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完善土地法律制度,就应研究土地法律制度体系的构成与协调。

一、土地关系与土地法律制度的体系化 土地关系是指以土地为客体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即人们因对土地的占有、利用、保护、管理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土地关系的复杂性、重要性、多样性决定了对土地关系法律调整的重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决定了土地法律制度的体系化。

(一)土地关系的特点 1.土地关系受自然规律的支配。

土地本身是一种自然资源,是自然本身的产物,而不是劳动的创造物,人们只能利用和改良土地而不能创造土地。

土地的有限性、永久性、位置的固定性以及土地的空间特性、土壤特性、自然植被及水文特征等都决定了人们利用土地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土地利用的立体化。

土地的有限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土地的利用由平面的地表利用向立体的空间利用发展,从而使土地利用关系错综复杂。

3.土地关系的私人性与公共性相互交织。

土地关系不仅是当事人私人之间的事情,而且关乎社会公共利益。

(二)土地关系的重要性 土地是财富之母,是实现一切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9页。

)土地关系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社会关系,其重要性体现在: 1.土地关系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关系。

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对土地的依存表现在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物质资料和维持生命健康的环境要素全都依赖土地供给。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就同土地发生关系,占有土地、利用土地的社会关系成为人类生存的首要关系,成为其他社会关系的基础关系。

由于人类不断增加与土地供给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特别是耕地就对人类显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人们常以寸土寸金相比喻,足见其重要。

2.土地关系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的基础关系。

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生产建设都离不开土地。

在农业中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不仅为劳动者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活动提供场所,而且是农作物生产产出的基本条件。

在工业、运输业及其它非农业生产部门中,“土地只是作为基地,作为场地,作为操作的基地发生作用”。

(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80页。

)因此,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的进行必须先取得土地,发生土地关系。

土地关系是国民经济体系各部门生产建设的基础关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部门、各行业生产建设对土地的需求量将日益增大,特别是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其他非农业生产部门的发展需要占用大量的耕地。

农业与非农业生产建设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又是农业的基础,因此就必须正确处理农业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的关系。

3.土地关系是人类环境保护关系的重要方面。

土地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土壤及其附载的森林、草原、冰川、内陆水域等都是环境的构成要素。

对土地的破坏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土地就是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土地是改善环境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方面。

4.土地关系是关系国家政治的重要关系。

土地问题是我国历代农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一项基本任务,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所建立的土地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农民集体土地公有制的建立和维护则是工农联盟巩固的基础。

新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也是从土地关系的调整入手的。

在农村首先推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在城市则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有偿出让和转让。

因此,调整好土地关系关系到工农联盟的巩固、政权的稳定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三)土地关系法律调整的体系化 土地关系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对土地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必要性和体系化。

所谓法律调整的体系化,就是以土地关系为对象运用多种法律调整手段综合调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土地法律制度体系。

土地关系调整的体系化是由其调整需求的多样性决定的。

1.土地关系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必须把土地关系作为根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在宪法中确定土地的根本制度。

土地关系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保护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一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要社会关系。

因此,应由宪法进行根本调整,宪法在规定根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时,应对土地根本制度作出规定,以增强对土地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权威性,也为土地关系的部门法调整提供宪法依据。

2.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作为生产和经济建设基础,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必然要占有和利用土地,因土地占有和利用而发生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首先表现为平等的占有和利用主体之间的土地关系。

平等主体的土地占有和利用关系的法律调整要求就是要依法确认土地占有利用主体的平等地位和权利义务,确保每个主体都能自由地支配土地,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土地利益。

体现这一法律调整要求的法律正是民法。

民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强调主体地位平等、意思自治和私权神圣。

因此,平等主体间的土地占有和利用关系必然要求民法调整。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土地关系就形成了土地民事法律制度。

3.人们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不只是平等主体间的私人利益,而且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平等主体依据民法平等、自由地占有和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私人利益。

各个主体自由地获得土地所有权,自由支配和处分土地。

以确认和保护主体私人利益为价值目标的民法,对主体支配土地的自由给予充分的保障,对其限制仅仅体现在要求主体在追求其自身利益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

而且民法对主体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制止也主要在事后针对侵权行为追究责任。

某个土地所有主体自由地大量收购兼并土地,就可能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失去土地,但收购土地的行为并不表现为侵权行为,就难以通过民法去制止,兼并土地的少数土地私有者就可以凭其土地所有权剥削失去土地的非所有者,造成社会不公,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土地所有者依民法自由支配其土地,将土地自由地由农业产业转向非农业产业,将耕地自由地转化为非耕地,就会削弱农业生产,动摇农业的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城市土地所有者如果以其土地所有权依据民法原则自由处置其土地,就难以进行城市的规划布局。

如果任土地的占有、使用主体绝对自由地处置土地、浪费土地,就会造成环境的破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因此,土地的占有利用同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民法只能调整平等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相互间的个体利益,而对土地的所有者、占有使用者与社会的整体利益关系则显得无能为力。

如何使土地的占有利用符合社会公共利益,就需要公共权力的干预。

于是就产生了国家宏观干预土地占有利用的社会关系,这种国家对土地占有利用的宏观干预关系,就是国家以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总体上对土地的占有和利用作出安排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这种土地关系表现为非平等主体间的土地占有利用的干预关系,其法律调整的基本要求就是确保土地的占有利用符合社会整体利益。

实现这一法律调整要求的法律部门正是经济法。

经济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调整国家权力对土地的占有利用关系的干预,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便形成了土地经济法制度。

4.国家对土地占有利用关系的干预是通过政府进行的,政府为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对土地占有利用的国家干预,实现国家赋予它的干预职责,就会产生政府对具体土地占有和利用的管理关系。

政府对土地的管理关系的法律调整要求就是依法确保政府对土地关系的管理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体现这一法律调整要求的就是行政法。

行政法以保障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忠于职守、正确行使职权为原则,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

调整政府机关对土地管理关系的法律就是土地行政法。

总之,土地法律制度应是以宪法为依据,由土地民事法律制度、土地经济法律制度、土地行政法律制度构成的土地关系。

土地民事法律制度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土地占有利用关系,实现土地占有利用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土地经济法律制度则调整国家对土地占有利用的干预关系,确保土地的占有利用符合社会整体利益;土地行政法律制度则调整政府对土地的行政管理关系,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土地管理职责。

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例如土地的利用人之间的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是平等主体间的土地占有利用关系,应由民法调整,如没有民法调整,平等主体间就无法进行土地的使用权的出让、转让。

但如果没有土地经济法的宏观干预,平等主体间过度自由地出让转让土地就会造成土地的破坏和浪费。

土地经济法对土地利用作出总体规划,平等主体间出让转让土地就必须遵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平等主体间的土地出让转让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需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监督,比如,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进行审批、登记等。

如没有土地行政法的调整,行政机关不行使管理监督的职责,就不能保证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法的宏观干预就实现不了。

如没有土地经济法的调整,没有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行政机关的管理监督也就失去了依据,就会造成对平等主体的土地利用关系的非法干涉。

因此,土地关系的法律调整应是民法、经济法、行政法的共同任务,三者密切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土地法律制度。

二、土地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一)我国宪法主要规定了土地的公有制和土地使用制两项基本制度。

宪法第10条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这条规定所确定的土地基本制度为土地民事法律制度、土地经济法律制度和土地行政法律制度提供了宪法依据。

(二)土地民事法律制度 土地民事法律制度是调整平等主体土地关系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土地民事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归属利用法律制度和土地民事流转法律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