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命题逻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命题逻辑

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如果是命题,指出其真值:

(1)2是无理数;

(2) 存在最大质数;

(1)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

(2)这座楼真高啊!

(3)你喜欢“蓝色的多瑙河”吗?

(4)请你关上门。

(5)地球以外的星球上也有人。

解(1)是命题,真值为1。

(1)是命题,真值为0。

(2)是命题,真值为1。

(3)、(5)、(6)均不是命题。

(6)是命题,真值是惟一的,迟早会被指出。

说明要判断一个语句是否是命题,首先要判断它是否是陈述句,然后再判断它的真值是否是惟一的。

本题中,(4)、(5)、(6)均不是陈述句,无法分辨其真假,故都不是命题。陈述句不一定是命题,这里的关键是:客观上有无真假可言,而不以主观能否判断为标准。

2、将下列命题符号化,并确定其真值:

(1)5不是偶数;

(2)天气炎热但湿度较低;

(3)2+3=5或者他游泳;

(4)如果a和b是偶数,则a+b是偶数;

(5)2+2=4,当且仅当3是奇数。

解(1)设P:5是偶数。则(1)是:P

⌝,真值为1。

(2)设P:天气炎热。Q:湿度较低。则(2)是:P∧Q。

显然,只有在既炎热又湿度较低的情况下,P∧Q的真值为1,否则,其真值皆为0。

(3)设P:2+3=5。Q:他游泳。则(3)是:P∨Q,真值为1。

(4)设P:a和b是偶数。Q:a+b是偶数。则(4)是P→Q,真值为1。

(5)设P:2+2=4。Q:3是奇数。则(5)是:P↔Q,真值为1。

3、设命题P,Q的真值为1,命题R,S的真值为0,试确定下面命题的真值:

(1)G=(P∧Q∧R)∨⌝((P∨Q)∧(R∨S);

(2)G=(﹁(P∧Q)∨⌝R)∨(((﹁P∧Q)∨﹁R)∧S);

(3)G=(⌝(P∧Q)∨⌝R)∧((Q↔⌝P)→(R∨S

⌝));

(4)G=(P∨(Q→(R∧⌝P)))↔(Q∨⌝S)。

解(1)

故(1)的真值为1。

故(2)的真值为1。

故(4)的真值为1。

4、在什么情况下,下面的命题是真的:“说戏院是寒冷的或者是人们常去的地方是不对

的,并且说别墅是温暖的或者戏院是讨厌的也是假的。”

解设P:戏院是寒冷是;Q:戏院是人们常去的地方;R:别墅是温暖的;S:戏院是讨厌的;

于是,题设命题为G=(﹁(P∨Q))∧(﹁(R∨S)),且G的真值为1。

由此可知,命题(﹁(P∨Q))与(﹁(R∨S))的真值同时为1,即命题(P∨Q)与(R∨S)的真值同时为0,亦即命题P,Q,R,S的真值同时为0。

故当“戏院是温暖的,戏院不是人们常去的地方,别墅是寒冷的,戏院是不讨厌的”时,题设命题是真的。

说明比较复杂的复合命题,命题之间往往会同时用多个联结及圆括号加以联结。在确定这种形式命题的真值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真值计算的次序。如果出现的联结词相同,又无括号时,按从左到右的次序运算;若遇有括号时,优先进行括号中的运算。总之,应按运算次序逐次求出真值的中间结果,直至完成全部计算。

5、构造下列公式的真值表,并解释其结果。

(1)(P∧(P→Q))→Q;(2)﹁(P→Q)∧Q;(3)(P∨Q )↔(Q∨R)

可见:(P∧(P→Q))→Q是恒真的。

可见:﹁(P→Q)∧Q是恒假的。

(3)的真值表

可见:(P∨Q )↔(Q∨R)是可满足的。

说明从从依照递归形式所给出的公式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公式是一个符号串,设有真值,不是命题,是命题的抽象,仅当我们对其中的各个原子,用确定的真(1)或假(0)代入解释(赋值)时,才得到一个命题。并将公式在其所有解释下所取真值列成的一个表,称为其真值表。

构造真值表的步骤如下:

(1)找出给定公式G中所有的原子A

A n

,

,

(n≥1),列出所有可能的解释

1

(2n个)。

(2)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列出G的各层次,最后为G本身。

(3)根据五个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表,计算出各层次的真值,直至计算出G的真值。

在本题的三个真值表中,我们还会看到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最后结果。其中(1)的最后一列全为1(真),(2)的最后一列全为0(假),(3)的最后一列既有1又有0,我们将其分别称为恒真的,恒假的和可满足的。因此,构造公式G的真值表,是判断公式G的类型的一种方法当然,真值表还有其它的用途,而判断公式的类型也还有其它的方法。

6、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是恒真?恒假?可满足?

(1)(P→﹁P)→﹁P;(2)﹁(P→Q)∧Q;

(3)(P∧﹁P)↔Q;(4)((P→Q)∧(Q→R))→(P→R)

解(1)的真值表

(2)的真值表

(3)的真值表

故公式(3)为可满足。

(4)的真值表

说明 设G :公式 I :G 的所有解释

当真值)(1G T ≡1时,称G 为恒真的。

)(1G T ≡0时,称G 为恒假的。

)(1G T ={10 时,称G 为可满足的。

由定义可知,恒真的和恒假的公式有些很好的特性,如:

(1) G ∨﹁G 恒真;G ∧﹁G 恒假。(若G 表示原子,亦然);

(2) G 是恒真的↔﹁G 是恒假的;

(3) 两个恒真的公式的析取、合取、蕴涵、等值均为恒真的。

公式恒真性的判定,是数理逻辑的重要问题。虽然我们可以用真值表法来判定这一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原子数较多的公式,相当繁复。利用求与G 等价范式的方法,来解决判定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会简单一些。

7、 证明下面的等价式:

(1)(﹁P ∧(﹁Q ∧R ))∨(Q ∧R )∨(P ∧R )=R ;

(2)(P ∧(Q ∧S ))∨(﹁P ∧(Q ∧S ))= Q ∧S ;

(3)P →(Q →R)=(P ∧Q) →R;

(4)﹁(P ↔Q)=(P ∧﹁Q)∨(﹁P ∧Q)

证 (1) (﹁P ∧(﹁Q ∧R ))∨(Q ∧R )∨(P ∧R )

=(﹁P ∧(﹁Q ∧R ))∨(Q ∨P )∧R ) (分配律)

=((﹁P ∧﹁Q)∧R)∨(Q ∨P )∧R) (结合律)

=((﹁P ∧﹁Q)∨(Q ∨P ))∧R) (分配律)

=(﹁(P ∨Q)∨(P ∨Q)) ∧R (德·摩根律)

=1∧R (互补律)

=R (同一律)

(2) (P ∧(Q ∧S ))∨(﹁P ∧(Q ∧S ))

=((Q ∧S )∧P)∨((Q ∧S)∧﹁P) (交换律)

=(Q ∧S )∧(P ∨﹁P) (分配律)

=(Q ∧S )∧1 (互补律)

= Q ∧S (同一律)

(3) P →(Q →R)

= ﹁P ∨(﹁Q ∨R) (蕴涵律)

= (﹁P ∨﹁Q)∨R (结合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